《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2024-05-13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通用15篇)

篇1:《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调查活动进一步提高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辩论活动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情感目标:

1、感悟我国生物多样性,形成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2、关注我国生物多样性,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分析生物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环通过调查活动进一步提高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教学重点为:阐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学难点:

依据学情从同学们熟悉的生物入手,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遭受危害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难点为:阐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辩论交流法。教材分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只有维持生物多样性所依赖的青山绿水、蓝天沃野,才能使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作为本章的第一部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从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提高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入手,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通过两个资料分析,揭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进而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迫切感。为了遏制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趋势,教材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呈现了人类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发采取的部分措施,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物种丰富的大自然的的热爱之情。在此感情基础上,将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情分析:

从同学们对生物比较熟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延伸了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相关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每人搜集1~2种我国珍稀动物植物的图片或经济价值。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尝试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有“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老师归纳一下共有三个方面“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和意义”,“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正是本节课的三大框题,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把本课的主题全提出了,很有成就感,自然就有着强烈的想弄懂的欲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逐层分析并解决问题了。

(二)分析问题,交流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上的文字资料,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和意义”由学生通过阅 读讨论的形式来解决。在学生阅读资料前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示如下的思考题:1.生物多样性共有几层涵义?

2.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3.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师生交流在课本上标注出生物多样性的三层涵义后,再播放一段人类运用基因多样性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的视频:

第一大问题解决后,通过过渡性提问“生物多样性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它目前的情况如何呢?”把学习内容转入下一个框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危机呢?老师提供学生一份文字资料,是一篇新闻报道

“我国约15%的动植物濒临灭绝”资料中有很多具体的数据。通过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物种正成为濒危物种。

老师阐述: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其实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因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但目前由于人为的原因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就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进一步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丧失。通过课件出示思考题:“是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正是目前学生心中最想知道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分析、观看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一段段视频:l 每一段视频结束后,都进行师生交流,归纳出视频中所反应的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本地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然后,教师作过渡性总结,综合分析这些原因不难发现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人类自己,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视不管吗?(生答:不能,不能再让他衰减下去了)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也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

现在,同学们已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了,可是有很多老百姓他不懂这些,他只知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说该怎么办呢?学生想到了立法,要做到有法可依,想到了宣传,让更多的人提高认识„„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很快就让学生的思路清晰起来了,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联系实际,形成共识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些什么呢?全班同学自由发言。老师通过课件把学生的发言作适当展示,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一份力。

课堂小结: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篇2:《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课前准备:

1. 生物的录像。

2. 3.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教学反思:

篇3:我对高一生物第一节课的“策划”

一、思想准备

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是否与时俱进, 在信息库里继承了多少传统文化的精华, 吸收了多少现代的元素, 还需要给自己补充点什么营养。作为学生, 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有多少研究, 每一个上了高中的学生都必须走过高考这道关, 那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显然, 我们不能把学生训练成储备知识, 应对考试的机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我们需要利用学科的优势多一些生命的教育。我们要在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关注情感、塑造人格, 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 使学生学会善良, 懂得责任, 拥有感恩之心。说到这些我们就能体会到, 我们不仅仅是某某学科的教师, 更是许许多多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我们的教育过程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还需要有滋润灵魂的温暖和激活心灵的智慧。

二、情感准备

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师的情感不仅需要高尚、无私,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更需要多一份细腻, 多一份平和, 多一份温暖。开学了, 一张张陌生的脸上挂着天真、幼稚, 甚至还有些胆怯, 但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暴露出玩劣的一面。他们文明守纪、刻苦用功, 你开心;他们竞赛得奖, 考场获胜, 你高兴;他们犯了错误, 你的心会怎样呢?惊讶、愤怒、失望……狠狠地教训、严厉地处罚......如果我们的情感世界多了些宽厚、仁爱、包容, 我们就不再激动、愤怒、“错误”是学生成长的阶梯, 我们要用平和的心冷静对待, 给学生一次机会, 多一次善意的提醒和温暖的鼓励, 大手拉小手, 共同生长, 一路相伴。

三、知识、经验等准备

1. 对于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来说, 这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了, 其实不然“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在专业知识方面我们需有一定的宽度深度。教材在变, 学生在变, 生物科学的发展新月异, 我们不能只会教“教材”, 而是要用活的“教材”育人。再加之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 因此我们应及时补充新的知识,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是“一桶水”, 而应是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河。

2. 经验的准备, 多年的积累, 也许让我们每一天都轻车熟路, 但可否是“涛声依旧”呢?

“教育”是一个需要创造的过程, 我们需不断地反思、实践、积累, 更需要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 体会、感悟、再实践……

3. 有关学生方面信息的准备。

“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怎样尽快获得学生的信息呢?首先, 我们要仔细翻阅初中阶段的教材, 搞清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 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 了解课本中那些贴近生活的知识点, 以便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对接。其次, 我们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信息。这样, 不仅可调查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情况, 还可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学习兴趣、心理期待等。教师获得了这些重要信息, 在第一节课上有备无患。

四、课堂准备

1. 形象设计。

第一节课, 第一印象, 这会在学生心灵的底片上留下清晰的印迹, 因此, 教师需要高度重视, 衣着不一定光鲜, 但要整洁、利索, 精神焕发, 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当教师带着愉快的心情, 微笑的面容, 亲切和蔼的教态, 幽默机智的谈吐走进课堂, 课堂很快就成为一个温暖的情感场。“未有曲调先有情”, 教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间的距离就会大大缩小。

2. 自我介绍, 宜用朴实的语言, 开朗的心态。

展示教师的魅力, 体现教师的智慧, 最有效地莫过于讲个小故事。故事中的教师应有拼搏精神, 强烈的事业心, 有宽广大胸坏, 有渊博的学问……当然, 也不妨亮出教师的小缺点, 以便让学生监督。这样, 学生不仅会敬佩教师的学识, 更会喜欢教师的坦诚。

3. 欣赏学生。

学生刚到新环境, 人生地不熟, 心中不免有些孤独, 在心理上更需要一些温暖。教师要根据前面的问卷调查和细心观察, 找出学生过去的辉煌, 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从当前的状况中发现“亮点”, 给予表扬激励, 教师让每个学生的心理期待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4. 学科介绍。

从生物教学角度看, 这是第一节课的重点。学生头脑中的生物学知识比较贫乏, 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教师通过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研究, 找准切入点, 利用多媒体, 进入互动, 可以激发学生回忆、想象, 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 从细胞入手, 回忆细胞结构、功能, 想象细胞更细微的结构, 然后播放一个细胞 (受精卵) 发育成一个婴儿的过程的视频, 加上精彩的点评, 解开心中“我从哪里来”的困惑, 感受一个生命诞生的神奇, 一个生命孕育的艰辛, 从而使学生懂得珍惜亲情, 学会感恩。从日常生活入手, 如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发生, 艾滋病、肿瘤的预防等, 还可以从国家安全、社会生产入手, 生物武器的研制, 食品安全的保障, 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治理等等。总之, 人类的衣食住行生存发展与生物科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通过交流讨论和教师的暗示, 让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一定要好好学习生物这门课”。

5. 目标学法的介绍。

教师可先简单阐述本学期的知识、技能 (实验) 目标, 情感态度提升的目标。然后, 教师应告诉学生学无定法, 但需要稳定而不浮躁的心态, 因此要调整好心态, 消除顾虑和畏难的情绪。最后, 教师可介绍一些可行的学习方法, 如记忆联想法、抓关键词法等, 最好强调所有的方法都需要使用这种方法的人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才能使这种方法更灵验有效。

学无止境, 教无止境。对于将要发生的教育过程, 如果我们都能精心地策划, 架起心的桥, 接上知的链, 即使不能时时精彩, 至少也可以少一些遗憾。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段晓刚、何梦元, 《生命科学探索》[M], 吉林大学出版社

篇4:如何上好高中生物的第一节课

关键词:高中生物;第一节课;学生积极性

生物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生物学的世纪,人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生物学,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就是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也是日益彰显。因此,上好高中生物第一节课,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重视生物学科就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第一节课任务繁重,难度极大。初、高中学习存在很大差异,学习难度不同。九年义务制初中教材的特点是“浅、少、易”,而高中教材的特点是“起点高、难度大、容量足”,此外生物知识的学习也不连贯、不扎实。学生在初二生物毕业会考后,初三并没有开设生物学科,造成了知识的脱节。又由于生物为非中考科目,社会、学校、家庭对生物学教学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多数学生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动力。要完成第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需扫除以上教学中的障碍。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为学生介绍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及作用

选择读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以考一所理想大学为终极目标。强调生物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生物在理综合中占90分,虽然所占分数最少,但没有生物理综合就要瘸腿,学不好生物想考一所好大学是很难的。与其他科相比,生物考查的知识内容相对较少,题型主要以选择、填空题为主。如果物理或化学成绩不太理想时,好的生物成績可以帮你在总分上“力挽狂澜”;如果其他两科成绩还不错,那么好的生物成绩可以为理综合“锦上添花”。这样的一段话可以让学生对高中生物产生一种强烈的信服感,对帮助他们学好生物的自信心的建立有很大好处。

二、强调生物学在生产、生活等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处于高中时期的孩子,他们的青春期心理特点极其明显,求知欲特别旺盛,独立性增强,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在这种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中,他们强烈期盼表达自己的见解,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生举例介绍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实例就是吸引他们眼球的最好方法。例如,如何运用生物科学中的DNA指纹技术帮助刑侦破案,在军事上如何利用仿生学迷惑敌人、隐藏自己等等。从情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难、再艰涩的学科都可以被学生接受。

三、教师好的授课技巧是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在这里我强调幽默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能使自己教得轻松,也让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讲授,深化记忆,不但能使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而且能给学生留下一种上生物课既轻松又亲切的感觉,不仅能教好知识还能为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没有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要让新同学了解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因此,要让学生了解课堂纪律,强调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学习的保障。其次,介绍生物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应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及时做好课堂笔记,紧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最后,强调作业的按时完成和课外复习的重要性。由于学校尚未脱离“应试教育”,适量的习题和练习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印象的最好途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高中第一节生物课,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和学奠定更好的基础。总之,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从而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钻研生物课程标准,把课改落实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生物课。

篇5:第一节 单细胞生物 教案

生物体的组成 第一节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识记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

(二)方法与过程:

首先采用设问法法,提出自然界有没有单细胞生物,之后通过视频确定自然界确实存在单细胞生物,介绍单细胞生物的种类,然后学生以草履虫为例自学、讨论完成其结构与功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观点。

2.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与自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2.描述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

(二)教学难点:

1.草履虫的呼吸、营养、排泄。2.举例说明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方法、学法指导

方法:讲授法、五步三查法、讨论法等。学法:讨论法、自学、对学、群学、观察法等。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生物体生长现象与什么有关? 2.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3.概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组织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生物体要想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必须无数个细胞的分工协调。那么在我们自然界中有没有一种生物,它本身只是一个细胞,却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呢?

学生猜测。

(三)新授课:

教师讲解:同学们通过阅读《形形色色的单细胞生物》,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单细胞生物。

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酵母菌、眼虫、变形虫、衣藻、小瓜虫、喇叭虫、有孔虫、带藻、甲藻。

提出问题: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它们却能独立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它们是怎么完成的呢?我们今天就以草履虫为代表来进行探讨。

教师展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学生自学: 1.草履虫的生活环境和形态; 2.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 3.草履虫的运动方式; 4.草履虫的食物和作用; 5.草履虫的生殖方式。

自学完之后,小组内讨论,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并将不会的问题提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

具有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生命活动:

纤毛——运动(草履虫依靠表膜上纤毛的摆在水中旋转前进)。

表膜——呼吸和排泄的功能。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伸缩泡——排泄废物的功能。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生活环境: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主要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吃掉4.3万个细菌,因而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形态结构:体长大约不到一粒芝麻的1/10,只能用显微镜观察到。形状像倒转的草鞋底,全身布满了纤毛。

教师播放草履虫运动视频。

教师讲述:草履虫和多细胞动物一样,也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它也会趋利避害。

教师PPT展示,介绍实验的步骤以及结果。

提问:那么它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吗?这种适应能力对其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完成学习任务二。

教师提问:单细胞生物已经学完,那么同学们思考: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辩论完成学生任务三。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单细胞生物即对人有有有力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学生检测自己的预习结果。

(四)课堂小结:

单细胞生物结构微小,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却能独立地完成运动、呼吸、营养、排泄、生殖等生命活动,并且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自然界存在许多单细胞生物,它们虽结构微小,却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有些对人类有利。如草履虫,能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眼虫,是监测环境污染的指示动物。有些对人类有害,如小瓜虫,使鱼得小瓜虫病,影响渔业生产。

七、课堂作业

课本P54的自我测评。

八、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的配套练习。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单细胞生物

一、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纤毛 运动 收集管、伸缩泡 排泄 口沟、食物泡 营养 表膜 呼吸 细胞核(大、小)生殖

细胞质 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二、草履虫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篇6:《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教案

教材分析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技能性目标:尝试使用显微镜。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学生:

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引言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⑴能做实验 ⑵能观察生物

二、讲授新课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

1、组织参观实验室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成四个小组:

⑴参观实验室的布局、设施;

⑵参观实验室内橱窗、模型、标本;

⑶参观教师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⑷参观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坐回实验台。分成小组避免拥挤,节约时间。

激发他们热爱实验室,尊敬老师的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 引导学生讨论:

⑴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看课本第3页上图示资料。

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策略,而且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补充一些在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应让学生

知道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了解实验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器具

引导学生按照书上彩图,认识常用实验器具。

鼓励学生说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给与补充。这些实验器具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会逐步接触、了解它们,指出显微镜是我们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边看书边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器具。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补充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书上彩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小组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显微镜说出各部分结构及作用。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为“评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篇7:《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生物学的多种研究方法;

(2)能够简要的说出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研究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生物学史实,让学生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2)能够运用一些学习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研究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要实事求是和要有坚强的意志。通过对于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

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难点

让学生理解观察法和实验法,并能够运用它进行生物学的简单研究。

教法选择

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观察、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人类的生活、生存等方面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例如一颗种子是怎样变成翠绿的植物的?为什么有些植物能被食用,而有些植物却有毒?要想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就离不开正确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二)讲授新课

1、学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并选取个别代表来陈述自己知道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最后老师总结强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2、教师展示一些生物学观察仪器的图片,有显微镜、望远镜和放大镜并放出关于利用他们观察的生物的状态,让学生来思考观察法的定义。最后由老师明确观察法的定义:观察法是指人们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方式感知、认识和研究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

3、老师通过讲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过程来陈述这是一个观察法运用的实例,李时珍通过仔细观察药物的状态来绘制药物的形体给后人带来了福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观察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最后总结运用观察法要注意:观察目标要明确,观察计划要周全,观察过程要有序,条理清晰,观察记录要详实准确,态度要认真。这样才能全面,准确的观察生物现象,进而认识生物的本质和规律。

4、弗莱明运用实验法发现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生长的过程。

5、学习活动:应用实验法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目的与要求:尝试应用实验法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材料器具:鼠妇、培养皿、黑纸、硬纸板 方法步骤:

(1)实验材料准备;(2)提出问题;(3)作出假设;(4)设计并完成实验。

6、生物学研究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调查法、文献法等。

(三)课堂小结

1、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

2、在真正的生物学研究中通常情况下都是综合运用多种生物学研究方法来达到研究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人们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方式感知、认识和研究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

例如:李时珍——《本草纲目》

篇8:高中生物第一节实验课教学之我见

《高中生物》 (苏教版) 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四个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很好的导入教学的例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阅读实验过程, 注意每个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以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出的每个实验都设置了对照, 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设置这些实验呢?又怎样来设置对照实验呢?学生可能答:对照才能有比较, 更有说服力。学生对如何设置对照可能无从谈起。教师这时得先讲清楚“变量”的概念,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额外变量等。介绍概念之后, 分析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的个体发育的例子:A组蝌蚪饲喂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B组蝌蚪饲喂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让学生回答: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各有哪些?启发学生A、B组中自变量能有几个?因变量怎样取得?引出单一变量和等量性原则的教学:单一变量原则就是一对实验只设置一个自变量, 而等量性原则是指无关变量的控制要求相同且适宜。如不适宜就不能保证该生物个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实验无法进行。

关于无关变量的问题可多举例子。如在验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实验中:

该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其实是无关变量—“3只鸡”出现了问题。虽然都是“3只”, 但没说明公母和是饱食还是饥饿状态等。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本上第七页斯巴兰扎尼的实验中左侧塞软木塞的A、B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能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家的实验中, 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讲清变量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讲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对于初学者, 可以先介绍一下生物学实验控制的两个基本原理———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减数原理就是如果研究对象处于正常情况时有该研究因素的影响, 去除该因素的组别就是实验组, 而保持正常的组别则是对照组。例如, “探究叶绿素的合成是否需要某种必需矿质元素”实验中, 由于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中应该有一些必需的矿质元素, 我们要研究它是否与合成叶绿素有关, 则要依据减法原理去掉该矿质元素, 观察植物能否正常合成叶绿素。因此, 以不含该元素的对象组是实验组。

如果研究的对象处于正常情况时没有该研究因素的影响, 则依据加法原理, 增加该因素的对象组就是实验组, 而没有该因素的对象组就是对照组。例如, 2004年江苏生物高考卷第35题研究酸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由于植物正常生长时是没有酸雨的, 所以实验组均为每日2次定量喷洒一定PH的硫酸配制的“酸雨”, 对照组每日2次喷洒等量清水。

篇9:《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篇10:《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授课 内容 生物的特征

主备人

王玉燕

时间 9.5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

爱生命。

教学 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自学法、讨论法、讲述法等。

二次备课

补充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教 学 过 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时就知道小狗和玩具狗虽然都会动,但一个是生物,一个是非生物。但要问为什么,我们将如何回答呢?相信你一定认识不少生物。你能说出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吗?你又是怎样将两种不同的生物区分开的?要用到什么方法?

二 新授:

(一)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明确科学观察的要求

(二)生物的特征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

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谁知道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

三、小结

通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想知道些什么或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疑问?通过学生快乐体验,以自己为例,再次掌握生物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生物

1、观察的方法

2、生物的特征: 能进行呼吸 生活需要营养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能生长和繁殖

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有一定的寿命等这样其他特征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为学完任务即可,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课堂上应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享受,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学习者是初一学生。他们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基本上还保留着小学生的特征:活泼好动、好发言、好奇性强、善于表现自我但自控能力差。从认知水平来看: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这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的第一节课,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都能普遍的掌握。

篇11:《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五章 生物武器及其防护 第一节 生物武器概述

孟州市河阳中学 赵纲奎

第五章 生物武器及其防护 第一节 生物武器概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物武器、生物战剂分类、使用方法、进入人体途径及生物武器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平时和战时对生物武器的认识、判断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1、生物武器主要特点、施放方式。

2、生物战剂进入人体途径。【教学方法】

录像资料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和大屏幕等。【教学过程】

导入: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经常利用各种手段、使用各种武器来达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目的。

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种听不见枪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先介绍两个战例:

例1:1763年,英国殖民者企图攻占加拿大,遭到当地印第安人的反抗,当时两名印第安人的领袖曾收到英国人送来的“礼物”——被子和手帕。不久,很多印第安人就陆续发病,患者高烧,皮肤大量出现皮疹,然后转为脓泡,一些人因病相继死亡。英国人达到了不战而胜的目的。原来这些“礼物”是天花病人用过的物品,致使印第安人感染了天花病,这就是一次听不见枪声的生物战。

例2:1864年鞑靼人围攻黑海附近的卡发城堡要塞时,三年不克,便把自己队伍中死于鼠疫的尸体,用投石器投入要塞,致使城堡内军民染上鼠疫而无条件投降,后由逃出者将鼠疫带至意大利,造成在欧洲蔓延,持续流行了八年,死亡2500万人。

上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特意研制出在战争中使用的致病性很强的微生物及毒素,使对方造成传染病流行,达到伤害人、畜,毁坏农作物的目的。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自从它被用于战争以来,就以其自身杀伤力大、波及面积广、成功率高、成本低等特点,深受许多国家战争狂人的青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武器的种类和类型更是多样化。众所周知,生物武器是深受人们厌恶和恐惧的一种武器,全世界都应反对使用它,并且国际法也明文禁止研制和使用生物武器。但是恰恰与我们希望的相反,许多国家一直没有中断过对生物武器的研制、开发、生产,并且在现代的局部战争中和恐怖事件中都曾使用过生物武器,就是在当前的国际事务之间也还常常提起某国被怀疑有生物武器。那么,为什么生物武器会倍受关注?生物武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它通过途径对人体产生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武器及其防护的第一节:

生物武器概述

一、生物战与生物战剂

1、生物战:应用生物武器来达到其军事目的的作战称为生物战。

2、生物战剂:用以杀伤人、畜和破坏农作物并引起大规模疾病的微生物及毒素。

3、生物武器:生物战剂及施放它的武器、器材总称为生物武器。

4、战争与瘟疫:(1)赫梯人的“生物武器”;

(2)侵华日军“731”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

二、生物战剂分类

生物武器既然是生物战剂与载投工具的结合,其种数自然就是生物战剂种数与载投工具种数的乘积,然而这样做并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二者分离,从而对生物开路的类型有一个更加明晰的了解:

(一)按是否具有传染性分类

传染性战剂 例:鼠疫杆菌、霍乱弧菌、天花病毒等。非传染性战剂 例: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二)按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分类

1.失能性战剂:使受害者在患病后会暂时失去战力,死亡率小于10%的战剂,如布鲁氏杆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

2.致死性战剂:这是使受害者染上严重疾病,死亡率超过10%的战剂,如鼠疫杆菌、炭疽杆菌、黄热病毒等。

三、生物战剂的使用方法(讨论)

因为生物战剂是具有生命力的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与毒素,因此,必须随营养物一起施放。生物战剂可装在多种兵器和器材中使用,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喷洒生物战剂气溶胶

利用一定的喷雾(喷粉)装置,将生物战剂的液体(或粉末)喷出成细小液滴(或颗粒),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生物战剂气溶胶通过呼吸道吸入染病。

武器有小型炸弹、气溶胶发生器、气溶胶布洒器等类型,可由飞机、导弹、火炮、舰艇等发射。

(二)投掷带有生物战剂的媒介物

投放带生物战剂的昆虫、小动物、杂物等(朝鲜战争中美军用四格弹投放)。

(三)其它方法

用生物战剂污染水源、食物、通风管道、日用品、尸体、遣返俘虏等,间接使人感染致病。

四、生物战剂进入人体途径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战剂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

施放生物气溶胶,将携带有细菌或病毒的生物战剂喷撒到空中后,会形成很细微的颗粒,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随风飘荡。这种微粒与空气的混合体,叫做生物气溶胶,它的颗粒很小,约为0.5微米~5微米,肉眼很难看见。

生物战剂侵入人体的四个主要途径:

(一)呼吸道吸入

生物战剂污染的空气通过呼吸道吸入,使人感染致病。

(二)误食

食用被生物战剂污染的水、食物,而得病。

案例:朝鲜战争中美军空投麻袋装带霍乱弧菌的蚌肉于山腰林中,被一上山砍柴村农拾到带回村,与村民分食,致使霍乱病在村中流行,死亡多人。

(三)皮肤接触

生物战剂如炭疽杆菌等病菌直接或间接(接触带菌物品)经皮肤、黏膜、伤口进入人体。

案例:美国发生的邮寄带炭疽杆菌粉末邮件,使收件人伤亡案。

(四)昆虫叮咬

人被带有生物战剂的昆虫叮咬后,会使血液污染而致病。

五、生物武器的特点

生物战剂具有区别于核武器、化学武器和常规武器的杀伤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

(一)致病力强

少量生物战剂进入体内即可引起疾病,甚至死亡。若同时感染几种战剂,则使诊断和救治更困难。

(二)污染范围广

在有利的气象、地形条件下,少量生物战剂即可造成大面积污染,带生物战剂昆虫、小动物的活动及染病的人及动物的远距离移动,可造成大范围的污染和疾病流行。

(三)不易被及时发现

由于其无色无味及释放的隐蔽性,因此不易被人们及时发现。

(四)传播途径多

1、传播方式及媒介物多:可经空气、水、食物、污染物体及昆虫等传播。

2、生物战剂进入人体途径多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及黏膜等进入人或动物体内。

(五)危害时间长

生物战剂存活时间即为其危害时间。从几个小时至几十天,甚至数十年,在当地大量繁殖则成疫源地其危害时间更长。

(六)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生物战剂存活受生产、贮存、运输及使用条件、方式影响较大;其攻击效果受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季节、降雨雪、日光及地貌等条件的影响很大。

六、总结

篇12:《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1.了解地球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比对生命起源认识的不同观点,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生命观的教育,自觉抵制非科学的观点。

2.在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基础上,归纳总结、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3.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认识人类的生物学地位。

4.在学习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进化的知识过程中,了解研究生物进化课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系统比较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2.生命的起源是本小节学习的难点。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如地球起源的问题一些化学知识,等等。此外,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假说阶段,缺少有力的实验证据。所以,一些问题不容易向学生交待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介绍人类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过程,了解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研究方法,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激励学生关注这一科学难题并建立正确的观点。

3.有关“人类的出现”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在教学中只能介绍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总趋势,可以告诉学生进化的一些细节问题还不清楚。

总之,这节课所涉及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类进化的几个方面都存在许多未解决、未定论的问题。一些人利用科学不能解释这些难题,宣扬唯心论,甚至攻击进化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人类对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发展的过程来说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手段的提高,人类最终会揭开这一自然之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特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

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

(一)生命的起源

1.人类对生命的起源的早期认识: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请设计一个实验。

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地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

地球之外确实发现有有机物,也有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还没有证据能证明生命来自天外。即使来自天外,天外的生命又是怎样形成的?

2.人类对生命的起源的现代认识:

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

投影片:原始地球状况。

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以上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为现在的大部分人所接受。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2.动物进化的历程:

科学家适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人类属于动物类群。人类是如何形成的?

(三)人类的出现

了解人类的起源首先要了解人类与哪一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讨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哪一类?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学生讨论: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

篇13:《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

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引

二、讲授新课

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题。然后,在组长组织下,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探究提纲:

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论交流。流。

参与小组讨论,注意及时

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发现问题。看学生基本讨下来。

论完之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出示第一题 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补充。

对正确回答给予肯定评

获得成功体验,自信心增价。

强,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其他给予鼓励评价。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出示第二题

给予鼓励评价,激励学生

出现两种答案: ①染色体数目减半;

积极思维。

大屏幕展示细胞分裂各期

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况。

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争先恐后发言。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紧缩眉头,面面相觑。

出示第三题

大吗? 豁然开朗,对细胞有了更深

展示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

层次的认识。

示,指导学生观察。

总结前面知识,得出正确结

追问为什么?

论。

结合书中练习2做进一步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小组派代表谈体会,组内成解释。为更好地理解第四5.阅读“脱缰之马——癌员给予补充。

题做好铺垫。

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小组间进行交流。

出示第四题

给予肯定评价。

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寄予期望。

三、分层次练习

观看大屏幕,加深对细胞分利用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

程、分层次提出问题,同

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裂过程的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

时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篇14:《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走进新单元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引出主题。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借助显微镜。

取镜和安放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右手握,左手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托;略偏左,安史。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目镜。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兴奋,跃跃欲试。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

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用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四种观察标本:

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情况不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对光 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③动植物玻片标本;(1)低倍物镜观察到物像的。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对准通光孔。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2)左眼看,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右眼睁。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3)转动反光 同学上前演示。镜,看到明亮的给予鼓励性评价。视野。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观察: 提出疑问,明确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1)标本放在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载物台上,压加以解释。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住,正对通光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孔。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2)镜筒先下数越多。看着物镜。

降,直到接近标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本。察。(3)左眼注视认真观看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目镜,使镜筒缓动手观察,注意规范。同解决问题。使 缓上升,直到看学生明确: 清物像。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小组竞赛 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像。组指出问题,评等级。

篇15:《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解释免疫的概念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2、说出计划免疫的意义。

3、能够归纳出免疫的功能,明确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准确观察分析各种图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免疫器官及功能。难点: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我们的口腔中有很多细菌,为什么口腔上皮受伤以后却很快愈合?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接触过传染病患者,却不患病?

2、记得我小时候和我一起玩的一个小伙伴得了腮腺炎,大人们不让我们一起玩,可大人们说得了这种病就不再得了,那时我天天盼望着自己快点得腮腺炎。“得了就以后不再得了”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学习了生物学以后,才知道这与人体的免疫有关。那么什么是免疫?免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一章的内容。

(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

结合P105图3.6-1,思考以下问题:

(1)人体完整的皮肤为什么有保护、屏障作用?而被烫伤的皮肤则容易感染?(2)人在有许多病原体的环境中生活,吸入的空气中和吃进的食物上,也有许多病原体,为什么人们不一定都得病? 学生观察图片,自学课本,得出结论,教师总结。

(1)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够阻拦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

(2)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3)感染后的皮肤为什么会出现红肿现象,有时会自己痊愈?(4)人的口腔上皮受伤后能够愈合,唾液是否有杀菌作用?为什么? 学生从直观上感知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再结合图片和教材分析得出正确结论:(1)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杀死病菌,消除炎症。(2)唾液中有溶菌酶能杀死病菌。教师总结上述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教师引入:

人体内不断产生新细胞,而衰老、死亡的细胞又没有在体内堆积起来,这是什么原因?提出以下问题:(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哪几部分组成?(2)人体内死亡的细胞是由什么器官清除的?(3)什么叫抗体?什么叫抗原?(4)抗体和抗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照教材,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结论:(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2)人体内死亡的细胞是由睥脏和淋巴结等器官清除的,它们还能够清除病原体等物质。

(3)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4)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教师总结:

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即计划免疫。教师总结出正确结论。免疫的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或“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等,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防御感染;

2、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

(1)什么叫计划免疫?有什么意义?(2)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什么?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目的是什么?(3)你打过过哪些预防针?是预防什么病的?这说明了社会主之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学生结合教材及网上内容,总结出正确结论:

(1)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课堂拓展: 免疫实例分析:

(1)小明对青霉素过敏,这是免疫的哪一个功能发生异常?(2)医生给一个肝癌病人移植别人的肝脏,结果肝脏在这人的体内没有成活,为什么?(3)某人与麻疹病人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患麻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结论:(1)小明是防御功能过强引起的过敏反应。

(2)这是因为这个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引起的。(3)这个人过去得过麻疹或接种过疹疫苗。教师继续总结:

由上可见,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产生的。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体就是通过这一道道的防护屏障,识别并杀灭病菌,消除除体内异常的细胞,并且获得免疫力的。

四、教学反思

上一篇:物流业调查问卷下一篇:房产公司营销部文员09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