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也在淋雨》教学反思

2024-04-16

《群众也在淋雨》教学反思(精选4篇)

篇1:《群众也在淋雨》教学反思

《群众也在淋雨》教学反思

《群众也在淋雨》这是一篇革命领袖人物故事。写的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和人民群众一样淋雨欢送外国元首的感人情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感觉难度挺大,因为这篇文章写于40年前,一切距离学生太遥远了,虽然在这之前,学生对周总理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人民的好总理,但放到具体文章中,学生理解就有点难度了。所以我首先在朗读上下功夫,启发学生带着缅怀之情,带着对周总理的无比热爱,十分敬仰的.感情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读得欢快,读出人们向总理欢呼,总理向人们致意的热烈气氛。第二自然段前半段写大雨突降,要读得急促,后半段写总理坚持和群众一起淋雨,要读得语气平静中充满激动,而在最后要充满激情和感动,读出总理对群众的关心和工作人员对总理的心疼与着急。

其次,在讲解课文时,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读后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画下来,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课文的难点是为什么一个国家的总理要坚持和群众一起淋雨,而又不顾自己淋得湿透去关心群众冷暖,再将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抓住特殊环境下周总理的言行举止,感悟周总理的精神风范,达到敬仰周总理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如“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让学生从“不时抬起”和“负过伤”体会到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热爱。在“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中的“轻轻”和“谢绝”体会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关心人民胜于自己的高尚品质。

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小故事和资料,在上课是交流,加深学生对周总理的印象,了解周总理无私为民的情怀。

总之,对于这样距离学生较远的课文,老师得想办法让学生从另一个途径进入,让学生感悟理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篇2:《群众也在淋雨》教学反思

一、以课文为载体,在教学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方法。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解决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应教给学生方法。我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运用不同渠道收集有关周总理革命先辈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总理的印象,为本课时的教学作好铺垫。学生已先建立了对总理的印象,接下来抓住重点句体会总理的品质,也就不难了。

在教学时,先示范阅读方法,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时,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体现了“先扶后放”的原则,让学生有本可依。教师让学生读——划——评——议——品的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去做。

二、充分利用本地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没想到学生比我想像的还要好,她们有的利用图书馆,有的听家里爷爷、奶奶讲述,也有的通过网络去了解总理的美好品质.课后,学生兴趣盎然,我又推荐学生去阅读我指定的读物,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读,去充实自己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多角度去了解总理更多各方面的品质,效果很好。

三、学生对阅读不再恐惧,而是兴趣浓厚。

这一节课的成功,让我的学生深深体会到原来自己的老前辈身上有这么多的优良传统和好品质,从而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热爱。从而,也让他们由对阅读的恐惧对阅读的`热爱,教师以点带面,极大程度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课外阅读量。

我总在想:作为教师不仅仅捧着一本课本,一本教参,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课程开发的主人,教师有责任让自己的学生爱上语文,也有责任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不足之处:

1,没有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发言。

2,没有很好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总理的美好品质。

3,板书设计神态写成形态。

4,由于害怕的心理,课堂教学思路凌乱,有些内容多次重复讲解。

篇3:《群众也在淋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现人物品质上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习周总理崇尚文明礼貌,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引发学生对总理的深深怀念。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理解描写周总理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现人物品质上的作用。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周总理吗?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无缘目睹总理的伟人风采,只能从老一辈的追忆中去感受,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去深味。今天,当我们从文章中再一次走进伟人时,他的身影是那样清晰,那样高大!(多媒体出示总理的照片)。

师:周总理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永远让人肃然起敬。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21课。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群众也在淋雨”。

那么就让我们带上这些猜想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把生字读正确认清楚。

2、课文读完了,哪些问题是你们猜想到的?

3、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4、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致、志”为翘舌音,“宾”为前鼻音。

5、指导书写难写易混字:群、即、祥、登、烧。提醒学生注意汉字书写时易错的笔画和结构。区分形近字:兵和宾,群和裙,即和既等的区分。

二、指导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说说对周总理的了解。你们知道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谁吗?(板书:周恩来总理)谁说说你对周总理的了解? 2揭题读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伟大人物的一个感人故事。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抓住重点词、句子、段落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周总理崇高的品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放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周总理看到热情的群众是怎么做的?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抓住“负过伤”和“抬起”朗读并体会周总理对群众的尊重和热爱。4.抓住那„„那„„那„„排比句体会周总理的慈祥和亲切。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外宾登上飞机以后周总理又是怎么做的?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周总理的句子 2.学生读、画、然后汇报

3.课件出示相关语句逐句体会。抓住重点词句“彬彬有礼、轻轻地、谢绝了”“群众也在淋雨”通过朗读感悟总理崇尚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句1: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的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当时的情况怎样?(大雨倾盆而下 人群出现小小的骚动)那么大的雨,周总理的身上还有伤痛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谁能模仿周总理的动作读一读这句话?(看图 点名读)体会“彬彬有礼” 就这样在大雨倾盆中,只见——引读 句2: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点名读。他读得怎样?

放慢你的速度,轻轻地再读读这句话。再读。周总理就是这样温文尔雅,有礼貌。女生齐读。

句3:周总理转过头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指多名学生读,从总理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一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点名读

2.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检查,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辅导。3.教师检查评价

五、总结课文,用“不是„„而是„„”进行句式练习。当群众欢呼时,他没有径直走过,而是 当大雨倾盆时,他没有,而是 当外宾的飞机起飞后,他没有,而是

三个没有„„ 而是„„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总理爱人民,也是因为这样,人民爱总理。六.拓展延伸,升华对总理的爱。

1.回读课题:群众也在淋雨,这是周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一句很平常的话。

2.出示周总理临终前说过的一句话再读,感悟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想的还是别人的伟大精神。

篇4:群众也在淋雨(评课稿)

朝阳小学

王磊

《群众也在淋雨》是小语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本课通过记叙周恩来总理和人民群众一样淋雨欢送外国元首的感人情景,表现了周总理文明礼貌的精神风貌和胸怀祖国、关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

听了马老师的课后,觉得马老师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语文课以语文知识传授为重心的传统格局,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优势,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

一、关注了学生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总理的精神风貌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老一代的伟人风范的了解与认识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伟人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高尚精神品质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细心揣摩课文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师语言(过渡语与总结语)的渗透。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可以有效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关注字词教学的落实,夯实学习语文的基础。

因为识字、写字教学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要继续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开始学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所以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然后在检查预习时,根据这篇课文生字在读音上的特点,如:群、宾、伤、祥、登、盆、疼等,注意这几个字的前鼻音、后鼻音的读法。这样,为突破字音的难点,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起到积极作用,然后,通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及巩固。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语言环境进行字义教学。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定的识记字形的能力,马老师就利用学生学过的间架结构、分辨书写的正误等来分析几个要注意的生字的字形。如:陪、即、集、慈祥。有当堂指导学生用钢笔书写“慈”这个字。使音、义、形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达到会读、会讲、会写,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了语文能力的提升。

1、读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在这堂课中马老师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围绕课文内容质疑,待老师归纳整理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发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读书的体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对孩子读书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种“问题回家”的策略,非常扎实有效。

2、理解课文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本堂课老师还从掌握重点词句入手,把理解重点句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老师出示了学生感悟深刻的三个重点句),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而多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了文章的意境,并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3、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于永正老实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地多种形式的读,巧妙地读句子、读词语、读段落,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这样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充分展示了教师解读文本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不自觉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了文本所要表达的厚重的思想感情。以读带讲,使学生真正达到了“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一遍一个朗读的层次,一遍一个理解的深度。

四、抓住课后思考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和难点,准确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小语教材在每一篇课后思考题部分,以不同的形式都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一题,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这道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还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懂得欣赏优美词句,鼓励学生主动积累好词好句。教师在„„第二题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设置的。教师根据这两个问题的难以程度,分别放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进行了巧妙地处理。(透过课堂发言面审视课堂)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问题观察表)从学生回答问题观察表可以看出,整堂课下来有26人发言,其中有3名学生发言两到三次。8次齐答,从这些数据看,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位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展示自己,从而学有所获。尤其是课堂穿插了齐答,及时提醒了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虽然个别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讨论表达,并通过朗读表达了他们的体会。

总之,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马老师的课,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整体推进了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

第一、由于时间短,学生情况不熟悉,或许还没有充分地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架子工班前教育下一篇:去部队考察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