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扫盲工作总结

2024-04-20

教师扫盲工作总结(共8篇)

篇1:教师扫盲工作总结

扫盲教师的工作汇报

白驼镇中心小学扫盲工作汇报白驼镇中心小学所辖白驼、申川、刘坪、姚黄 4 个行政村,12 个自然村,共有农业总人口 5673 人,女 2831 人。15 至 50 周岁人口 3071 人,女 1513 人。其中在校学习268 人;文半盲 119 人,女 74 人;失能人员 8 人;累计脱盲人员 424 人;小学毕结业 563 人;初中 毕结业 1073 人;高中毕结业 535 人;大中专毕结业 81 人。文盲率从 年的 4。07%下降到 年的 3。9%。

2010 年白驼、姚黄两村共办夜校 2 所,参加学习的文半盲学员 共 54 人,其中女 37 人;经过学习考试,有 1 人脱盲(女) 。刘坪、 申川两村,32 名文半盲人员参加了包教包学学习。组织实用技术培 训 13 期,学习人数 212 人,其中脱盲人员 76 人。服务区内 4 村还有 211 位脱盲人员参加了巩固提高学习,有效防止了新文盲的产生。一 年来,学校抽调了 11 名教师兼任扫盲教师参加了扫盲教学工作,投 入扫盲经费 1200 元,保证了扫盲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年来我校的扫盲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 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村组干部的的积 极动员组织,学校成立了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扫盲工作制度、 扫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扫盲教师工作职责,坚持“一堵、二扫、三 提高”及“以培代扫”的原则,完善了扫盲工作档案,建立扫盲工作 动态管理机制,做到学年初有计划、学年终有总结。充分利用学校的. 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有机结 合,针对成人认知特点及农业生产特点,采取集中学习与包教包学相 补充的学习形式,制订了具体的教学措施,在青壮年脱盲学员中开展 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实用技术培训及各类专项教育活动。广大扫盲 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脱盲与巩 固提高相结合、学文化与学科技知识相促进,引领广大学员自觉积极 投入学习,向育人、智力开发、科技致富方面转化,实现扫盲与初、 中级技术培训接轨,保证了我校的扫盲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篇2:教师扫盲工作总结

实施“科教兴农”计划,为加快我镇城乡经济建设步伐,扫除青壮年文盲,努力提高广大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广大居民脱贫致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对照有关要求,完成好成教、扫盲各项任务。

2、完成成教培训4800人次的任务。

3、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1人的任务。

4、学员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5、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规范化、科学化。

6、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档案资料。

7、顺利通过各级验收。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继续成立我镇成教、扫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多方努力,确保上级成教、扫盲经费落实到位。

3、学校要注重对成教、扫盲的经费投入,继续完善成技校的设备设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4、发挥成技校的职能作用,继续动员广大青壮年参加成教培训学习。

5、制订、完善成教、扫盲工作制度,职责到位,责任到人。

6、专人负责,按标准完善有关档案资料。

7、动员学校骨干教师参与成教、扫盲工作,聘请有关专家到校上课讲学。

8、积极开展成教研究,组织部分教师、学员外出参观考察。

9、特别重视抓好脱盲人员的巩固提高以及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10、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

四、成技校培训指导性内容

1、种植技术:龙眼种植技术、荔枝种植技术、水稻高产技术;

2、饲养技术:养鱼技术、养猪技术、养鸡技术、养蛇技术等;

3、加工技术:针织技术、点心加工技术、水果加工技术等;

4、信息技术:计算机有关知识、互联网有关知识等;

5、文化知识:应用文写作、企业管理、财务统计等;

6、政治思想:人口教育、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等;

7、社会生活:体育健康教育、美食知识、心理健康指导等。

篇3:扫盲运动与党的教育工作启示

(一) 经验:

1、严密的组织管理。

(1) 制定和推行扫盲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家强调扫盲教育要稳步前进, 在此精神指导下, 北市区的扫盲工作平稳起步。1952年5月15日, 教育部发出通知: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稍后确定河北省为“速成识字法”实验区, 保定市积极行动起来。“速成识字法”的推行取得了不小成绩, 但也出现了“左”的倾向, 保定市贯彻中央和省扫盲会议精神, 于11月正式修订扫盲计划, 各区也相继作了调整。从1953年起, 以调整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 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工作。针对1956年以来的再次冒进, 北市区1957年下半年强调认真贯彻“加强巩固, 适当发展, 提高质量”的精神, 制定任务“既要巩固与保持现有规模, 又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进行适当发展, 做到二者兼顾, 达到国家既定的发展指标”。

(2) 建立和完善扫盲的领导机制:关键点在于紧紧依靠党和政府, 形成省市-区-街村的层级行政领导体制, 并指定或组建管理扫盲的专门机构, 相继有教育局-扫盲工作委员会-校部和工会-扫盲协会等, 保证了对扫盲的有效领导。

(3) 充实和提高扫盲师资队伍:从北市区扫盲实践来看, 一方面由于建国初师资严重不足, 在扫盲过程中除少数专职教师外, 本着“以民教民”、“以工教工”、“以干教干”的精神, 大量选聘兼义教师, 发动一切识字的人从事扫盲教学;另一方面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除组织日常的学习和培训外, 还通过检查指导、假期培训、观摩试教、站点传授等各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4) 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首先重视宣传动员, 在每一次重大方针实施前, 都要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 做到家喻户晓, 同时注意随时了解情况、耐心讲解, 调动广大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注重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 始终加强和保证他们的学习;再次强调社会力量的团结协作, 在区党组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了与工会、妇联、青年团及各机关厂矿、村社等组织的密切配合, 推动了扫盲的顺利进行。

2、规范又灵活的扫盲教育体系。

通过北市区的扫盲实践, 可以看到解放初的扫盲运动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成人教育的体系。它一方面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 对每一时期或阶段的扫盲对象、数字、学习时间、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制、考核标准、经费以及关于学校行政、教学、考试、会议汇报等各项制度都有统一规定;另一方面又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针对城市居民复杂各异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情况, 以及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不同产生的差别, 区别对待, 并注意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推行弹性学习制度。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扫盲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 教训:

1、扫盲的群众运动方式:

虽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场面效应, 但从长远来看, 却难以获得持久、高质的效果。经常是一个高潮过后迅速转入冷清, 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状态。随着花样不断翻新, 很多教育实验未经深思熟虑就急于推广, 一遇问题又迅速改辙, 造成不少项目一哄而上旋即垮台, 不仅极大打击了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扫盲的持续健康发展。

2、扫盲运动中的“左”倾偏向:

从整个历程中, 不难发现各方领导时时流露出不切实际的想法, 表现为急于求成、重量不重质, 尽管其间有过几次纠正, 但最终还是升级为1958年的“跃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强拉硬扯、报喜不报忧、甚至造假和浮夸, 只重表面化的指标, 轻视扫盲教育的内容和过程, 无视其客观规律, 使扫盲陷入一种形式主义的怪圈之中。

参考文献

[1]吴金贵主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 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364页。[1]吴金贵主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 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364页。

[2]关世雄、张念宏:《成人教育手册》,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248页。[2]关世雄、张念宏:《成人教育手册》,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248页。

篇4:中国扫盲工作的成就与经验

[关键词]文盲;扫盲工作;评估报告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的扫除文盲工作进行了6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已从2000年的8507万,下降到5419万,成人文盲率从8.72%下降到4.88%,降低3.84个百分点。中国成人文盲率首次降到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仅为1.08%。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扫除文盲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一、中国扫除文盲进程的历史回顾

只有回顾历史,才知道道路的艰辛与伟大。1949年,全国有5.4亿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有80%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从新中国建立之日起,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扫除文盲工作,其重视程度之高、文件(讲话)密度之大、动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第一阶段:初步扫除(1950-1977年)。

从新中国建立之初,扫除文盲工作就被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明确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争取在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1950年9月20日至29日,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规定识字教育的标准是:“农民业余初级班(组)吸收文盲与半文盲入学,使其在3年内认识常用字1000字以上,并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任命楚图南为主任委员,李昌(兼党组书记)、林汉达、祁建华为副主任委员。[2] 1952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扫除文盲运动的补充指示》。为加强对扫除文盲工作的组织领导,经政务院批准,1953年10月19日起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与教育部合署办公。1954年11月18日,教育部、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指示发出通知。

195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又谈到了扫盲运动:“扫盲运动,我看要扫起来才好。有些地方把扫盲运动扫掉了,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间把文盲扫掉,不是把扫盲运动扫掉,不是扫扫盲,而是扫盲。”[3] 1956年3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成立大会,选举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同志为会长。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扫除文盲章程。1956年8月,教育部、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提出争取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扫除农村2亿多青壮年文盲。1964年,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52%。

1980年3月,教育部、农业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的《关于第二次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要求继续抓紧扫除现有12000万农民青壮年文盲。到1981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4144.8万人。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12 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尚有2.358亿人。中国扫除文盲工作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基本扫除(1982-2000年)。

1990年1月8日,原国家教委等十个中央部门、团体联合召开了迎接“国际扫盲年”全国电话会议。会议提出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扫除400万文盲的要求。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即以县统计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我国12岁及其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22996万人,文盲率为34.46%,其中男性为20.76%,女性为48.85%。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8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5.88%。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成人文盲数量减少了近1亿,实现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全国成人文盲率降至9.08%,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以下。

第三阶段:全面扫除(2001-2015年)。

2003年,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围绕《达喀尔行动纲领》中提出的6项共同承诺及12项保证,明确提出了2001-2015年中国全民教育的发展目标与政策措施,对推进全民教育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就全国范围而言,从1990-2010年,全面实现文盲减少50%的目标。全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从1990年的18000.30万人,减除到5419.08万人,共扫除12581.22万人,扫除率为69.89%,接近70%,见表1。

二、中国扫除文盲工作的巨大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群众团体及广大人民群众,与文盲现象进行了艰苦卓绝和长期不懈的斗争,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提升民族素质、提高人类文明程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中国已经从一个文盲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

中国教育年鉴记录了我国从1949-1981年各阶段扫除文盲的数据情况,表明期间共扫除文盲14144.8万人。本专题组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有12584万人脱盲,为降低世界文盲的比例作出了贡献。本专题组查阅了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剔除重复统计,即减去1972-1981年重复计算的3872.5万,得到中国扫除文盲的总体规模,见表2。

综上所述,综合各方研究成果和意见,我们认为,解放60多年来,中国累计共扫除文盲2.8亿人②。

2.探索出一条发展中人口大国扫除文盲道路

中国扫除文盲的道路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扫除文盲的成功道路。这是一条将过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党和政府领导全体人民消除文化愚昧和知识文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扫除文盲工作行之有效的思路、模式和方法。

——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将扫除文盲工作确定为基本国策,将扫除文盲作为新中国建设发展的伟大工程和战略举措,由党和政府最高领导层亲自设计、组织、参与和发动,从战略高度确定扫除文盲工作的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形成了科学的扫盲工作领导体制,解决扫除文盲的思路、方式和路径问题。

——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扫除文盲取得成功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党和政府充分发挥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体的优势,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了人民扫盲,扫盲为了人民,扫盲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动员。社会动员能力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能力。从解放之初起,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举全国之力,打赢了一场全民参与扫除文盲的人民战争。

——合作机制。中国政府真诚地与国际组织合作,虚心学习世界各国扫除文盲的成功经验,接受国际组织指导、帮助和援助,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组织扫除文盲工作,真诚地履行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扫盲责任。

三、中国扫除文盲工作成功经验

1.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制度保障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动员能力,在扫除文盲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国家动员能力是指国家为抵御战争、自然灾害、进行国家建设或组织重大事件所体现出的组织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能力及其使用效率。社会动员的广泛性、社会动员的持久性和社会动员的深层性,在极短时间内动员所有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公民力量全力以赴投入到扫除文盲过程中。集中举国人力、物力和财力,办扫除文盲之大事。坚持扫盲持久战,60年始终不懈努力,打赢了一场扫除文盲的“人民战争”。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中集体主义思想,为中国扫除文盲提供巨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充满着集体主义思想光辉。中国扫除文盲过程上所体现出的集体主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全民团结,国家战略利益和民族未来,以扫除文盲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二是全民共同参与。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集全民智慧和全民力量,扫除文盲。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协调管理,大大提升了中国扫除文盲的工作效率。在扫除文盲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发挥中央部门之间、地方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统一管理、协调配合作用。扫除文盲管理部门,一般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教育、宣传、农业、民族、人事、财政、公安、文化、统计、新闻媒体和部队、共青团、省妇联以及各种协会等民间组织,广泛参与,协同配合,将部门与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协调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大力提高了扫除文盲的工作效率。

2.党和政府坚强领导是成功扫除文盲的组织保障

扫除文盲是国家行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中国最高领导层为扫除文盲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1949年底,在毛泽东直接关怀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0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和旧有社会文化的改革工作。”在听取专家意见之后,毛泽东还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教育战略思想、人口战略思想和经济战略思想。1956年,新中国扫盲工作进入了高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扫除文盲的决定》的发布将扫盲工作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此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连续奋战数十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李岚清等老一辈革命家、几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倾注心血,体现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顶层设计分工协作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工作方法

长期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党政部门工作计划。从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个“五年规划(计划)”都将扫盲工作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的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目标。以规划为基础,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将规划转化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形成上下配套、整体结合的扫盲规划和政策体系。

一是规划扫除文盲工作基本方向。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扫除文盲工作刚刚进步,中央政府就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目标、标准、政策和方案。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中央强调在广大劳动人民及工农干部中扫除文盲,是我们国家实行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是一项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务。二是确定扫盲基本标准。195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对于扫盲的目标、步骤进行部署,同时对扫盲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从1956年开始,在工农群众中大力开展识字教育,要求各地按照当地的情况,在5年或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农村识字标准是1500字,能够大体上看懂浅近通俗的报刊,能记简单的账,写简单的便条,会做简单的珠算;工人识字标准是2000字左右。机关、厂矿企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城市街道都应该积极举办识字教育,大力组织工农干部、工农群众、城市居民中的文盲参加学习。要保证参加识字的人至少每年有240小时的学习时间。三是建立扫盲政策法规制度。确立扫除文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国家策略,并使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国家把“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全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而明确了接受扫盲教育是每个文盲的责任和义务,确立了扫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988年2月,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提出了扫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扫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四是形成覆盖全国的扫盲体系。成立包括党委、政府、工会、妇联、青年团、农会等部门,以及教育、文化、出版、报纸、广播等部门的代表扫除文盲委员会,决定扫盲运动的方针,制定扫盲计划,指导与组织政府文教及工、农、青、妇各有关方面有计划地配合进行;计划教材读物与宣传工具的供应; 计划识字教师的训练与调配;规定经费开支标准与预算;划与调配为扫盲所需要的房屋和设备;进行工作检查,总结与推广教学经验,及时纠正偏差等。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协调、地方与地方政府协调,形成了中央、省(市区)、市、县、乡、村六级扫盲工作管理体系。各地政府制定扫盲文件一般有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农委、省民委、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省文化厅、省林业厅、省统计局、省广播电视局、省军区政治部、共青团吉林省委、省妇联、省科协共同研究制定和颁发,并共同协调贯彻执行。

4.内容手段和方法创新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基本路径

早在1949年8月25日,华北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的坚决倡导者吴玉章就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地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对吴玉章的建议,毛泽东极为重视,把信批转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在毛泽东的关心下,1949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4]

最高领导层直接关注扫盲内容和方法。毛泽东主席还就教学内容和教材作了详尽的指示:“第一步,为了记工的需要,学习本乡的人名、地名、工具名、农活名和一些必要的语汇,大约二三百字。第二步,再进一步学文字和语汇。要编这样两种课本:第一种课本由从事指导合作化工作的同志帮助当地的知识分子,各就自己那里的合作社的需要去编,各处自编一本,不能用统一的课本,这种课本不要审查;第二种课本也应由从事合作化工作的同志帮助当地的知识分子,根据一个小范围的地方(例如一个县或一个专区)的事物和语汇,加上一部分全省(市、区)的事物和语汇编出来,也只要几百字,这种课本,各地也不要统一,由县级、专区级,或者省(市、区)级机关迅速地加以审查。做了这样两步之后,再做第三步,由各省(市、区)教育机关编第三种通常应用的课本。以后还要有继续提高的课本。中央的文化教育机关应当给这件事以适当的指导。”[5]这些对于扫盲阶段特点的把握和具体扫盲方法的创新,是尊重扫盲规律的体现,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扫除文盲工作非常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民教民的办法创造性解决扫盲师资问题。据当时报道,在扫盲的业余教师队伍中,有七八百万是通过扫盲运动已经识了字的农民,大批投入农业生产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也是一支很大的力量,此外还有一百多万农村小学教师。当时就是号召“发动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使一切识字的人,包括工人、农民、市镇居民中识字的人,包括学校教员,高小以上学校的学生、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都加入到扫盲教师队伍里。“以民教民,能者为师”,“教师条件很平常,识字就能教文盲”。提倡“十字先生”、“百字先生”,“扫除文盲人人有责,教人识字是一项光荣的任务”。许多地方提出了这样一个动人的口号:“一切识字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教人识字,一切不识字的青壮年都要组织起来努力学习。”各地呈现“亲教亲,邻教邻,夫妻识字,爱人教爱人,儿子教父亲”的现象。这些经验的推广,使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片“读书声声响,处处是课堂,互教又互学,师生大家当”的热烈场面。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许多从“扫盲班”毕业的学员升入了业余学校。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开展扫盲工作。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识字教育必须贯彻执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改变以单纯识字和计算为主的扫盲课程,使学文化、学技术与生产生活、经营致富紧密结合,在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提高扫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脱盲与脱贫相结合。中国扫除文盲将脱盲与脱贫相结合,学文化与学科技相促进,使扫盲向育人、智力开发、科技致富方面转化,实现扫盲与初、中级技术培训接轨,巩固和扩大扫盲工作取得的成果。

5.全民动员群众参与是成功扫除文盲的社会基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积极行动,全国城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扫除文盲运动。为了不影响日常劳动生产,我国扫除文盲过程中,主要采用夜校形式集中面授开展扫盲,尽量不耽误学员的务农时间。扫盲教师可巡回指导,也可动员子女教父母,丈夫教妻子等不同形式开展扫盲工作。同时提倡, “千人教万人学,万人教全民学”,“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很多学校的儿童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用“包教保学”、“教自己父、母、哥、嫂识字”、“把文化送上门”等办法,出现了“夫教妻”、“子教父”、“能者为师”、“大家动手,扫除文盲”、“有文化的都来教,没文化的都来学”的感人场面。[6]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创造性扫盲做法,对于扫除文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6.验收奖励巩固成果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动力机制

成功的管理行为一般包括规划、目标、实施和监测等若干环节。目标管理是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扫除文盲涉及千家万户,参与者包括城乡文盲和扫除文盲工作者多达数亿人——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建设、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扫盲工作开始之日起,中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管理工作。一是目标制定,二是标准制定,三是过程监测,四是成果验收。在政府统一部署下,实行“双线”承包责任制,把扫盲任务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落实扫盲工作责任。中心校要责无旁贷地负责组织制订扫盲计划和实施办法,协调与有关部门的联系,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对扫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在中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我国文盲人口是8507万,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成人文盲数量减少了近1亿,其中扫除青壮年文盲4610万,成人文盲率已由22.2%下降到9.08%。

7.国际指导合作交流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助推力量

1984年9月7日四川省巴中县由于扫盲成绩显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84年“野间扫盲奖”。这是中国第一次荣获该组织的扫盲奖。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有16个单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扫盲奖项。

据1990年、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成人文盲(15岁以上)数量从18200万减少到8500万,成人文盲率从22.23%降低到8.72%;青壮年(15-50岁)文盲人数从6171万降到2044万,青壮年文盲率从10.34%降到5%以下,实现了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也实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将文盲率降低一半的要求。中国许多地区或单位荣获了“娜杰达·克·克鲁普斯卡娅奖”、“野间扫盲奖”、“世宗国王奖”等国际扫盲奖励和荣誉,充分反映了我国扫盲教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扫盲行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8.提高教育普及率、防止新文盲产生是扫盲工作的根本保障

中国政府将提高教育普及水平、防止新文盲产生作为扫除文盲的重点工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据1990年10 % 抽样调查资料, 全国6~14 岁不在校儿童为3374 万人,占同龄人口比重为19.07%。城镇不在校人口比重为14.16%,乡村为20.51%;女性不在校人口比重为2.32%,男性为16.05%。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从2002年的90%提升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2011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7%,其中男女童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78%和99.80%,性别差距全面缩小。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6~14岁不在校儿童为270.83万人,占全国6~14岁人口的2.07%,其中男性为2.05%,女性为2.09%。与1990年相比,大为减少,有利地促进了扫除文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

[2]郝和国.新中国扫除文盲运动[OL].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9-08/22/content_18381497.htm.

[3]毛泽东选集[M].北京:1977年版,第5卷.

[4][5]吴珏.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四次扫盲高潮[OL].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8/6925135.html.

[6]翟博,刘华蓉,李曜明,张滢. 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来自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报告[R].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 177/201209/141845.html.

篇5:2009-2010扫盲教师配备

专职教师配备情况

扫除文盲是宪法规定的的基本政策,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我校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推进我校“十二五”期间的扫盲工作,巩固提高扫盲成果,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制订规划,进一步完善措施,继续实行“双线”承包责任制,把扫盲农业技术培训与制止辍学工作结合起来,杜绝新生文盲,扫除现有文盲与使脱盲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扫盲工作成果。

桂井村农民技术学校位于桂井村,全村共6个村社,所辖区内2300多人。

学校专职教师13名,社扫盲班二个,扫盲专职教师4名。全村15至50岁青壮年235人。

一 开设课程

扫盲班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写毛笔字、算术、语文和农业基础知识。

写毛笔字是当地必开的一门课,小学阶段每学期都有,当然,所谓课程,也就是教你怎么写而已,先从描红开始,再自己照着临摹,写的像样一些的,老师批改时,用红笔画一个圆圈,每次去先写毛笔字,然后交给老师,下次发下来,写的不好的重写,然后再写新布臵的。

算术课主要是学一些最实用的计算方法,所以,也背乘法口诀,也练算盘,但不做四则混合运算,更不教方程式,只要会简单的计算就可以了。

语文课除了教认字写句,也把一些实用的地理、历史知识放进去,比如,中国有哪些主要朝代?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我国有多少民族、多少人口?面积多大?安徽省有多少地市县、多少人口?宿松县有多少区、公社?一直往下推?这样,不仅能识、会写一些字,对国家、省、县、区、公社、大队等基本情况也大致清楚了。

关于农村科技教育方面,我们做得也比较多,首先坚持“日校办夜校”的政策方针,使用学校一年级教室一间,对两村村民进行科技种植、养殖培训。并组建农技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培训班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授课人及受训人员都做出了一些要求。关于培训内容都非常切合实际,如:养猪、果树嫁接、松树育苗等,并且同样的培训内容会因学习小组的变化而重复,保证每位村民想学什麽都可以学到,不会因为已经培训结束,未学习的人学不到。培训时除了课堂讲授外,还有一些实践性的观摩、实际操作等课外活动。

这几年来,两项工作一直都进行的很顺利,现在已有一些受培训较早的村民能担任某一方面的授课工作了,以后我们还会更加努力的去完成这些工作,并且积极利用现代化器材、设备把工作做得更好。

农业基础知识,既介绍一些气候、土壤等基础知识,更介绍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知识,这门课在小学也开设,老师也尽量结合到当地的情况。

二 扫盲专职教师

杨文玺,男,回族,生于1979年,毕业于兰州教育学院,擅长毛笔字琴棋书画等。

王宇宁,男,汉族,生于1985年,毕业于陇东学院,对计算机英语特别擅长。

兰凤英,女,回族,生于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系,对基础算数颇有研究。

马建东,男,回族,生于1977年,毕业于甘南农林大学,主要研究农机运用与管理维修。

总体上,扫盲班教的东西,从知识水平上大致相当于小学五年级的程度,但许多常识性的东西却又不止这个程度,有的可能在初中阶段才会涉及,这里也结合着顺带告诉了大家。

桂井村农民技术学校

篇6:教师扫盲工作总结

为了提高扫盲专职干部、教师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推动全镇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我镇决定从2009年7月28日至7月30日在原口小学举办扫盲教师培训班,并研究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班活动内容:

1.培训:

(1)国家和省有关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甘肃省扫除文盲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当前甘肃省扫除文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3)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教材使用中的有关问题。

2.研究讨论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关问题。

3.交流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经验。

4.培训班集中培训、研讨和交流后,分组参观考察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先进典型,学习先进经验。

二、参加培训人员:

1.镇政府负责扫盲工作机构的扫盲负责人1人。

2.学校选派担任扫盲教学任务的培训人员4名。

三、报到地点:孟坝镇原口小学多会议室

篇7:扫盲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乡位于壤塘县城北部,平均海拔3396米,幅员面积481平方公里(72万亩),全乡共有7个行政村,1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牧民687户,3251人,学龄儿童总数为人(其中:中心校xx人,村小xx人),本学期在校生xx人,占总人口的xx%,上学期毕业xx人,这学期新招小学生xx人,初中生xx人。1315岁xx人,普及率xx%,1550周岁青壮年共xx人(其中在校人数xx人,校外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xx人),剩余文盲、半文盲9人。有两所学校(中心校和阿斯玛村小)。长期以来,广大农牧民群众由于受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制约,促使我乡的教育发展缓慢。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实现历史的跨越首先是教育的跨越,民族自身素质的跨越”。所以我乡以教育为突破口,把教育的发展列入了党的议事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普九“教育

我乡中心校是一年较完备的寄宿制学校,现如今学生人数xx人,入学率xx%,在我乡阿斯玛村兴办了村小,学生有人,入学率达%。在乡党委、政府以及中心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使我乡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逐年都有较大的提高。

(一)我乡配备了专抓教育的副乡长主管教育,负责全乡的教育工作,本着“科教兴县、科教兴乡”的原则,实行干部包户制度,包户干部负责所有承包户的社情民意及教育工作,将每位乡干部的教育工作纳入年终评先晋级的首要条件。与村干部年终工资挂钩,与村两委会、学生户主签订学生入学《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在县级帮村部门、乡、村干部及县

教育局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各种会议向群众宣传《一纲四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反复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每次深入牧场动员学生入学,使学生家长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到目前为止,使我乡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给教师提供安宁舒适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在县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新修了中心校、学生住宿楼一幢,并对旧的教师宿舍和学生寝室进行了维修,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硬件设施,极大的改善了教师生活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环境。

(三)加强学校领导和管理。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师生财产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领导乡综治委、乡派出所加强学校及周边的管理和巡逻。积极给师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要求学校制定一系列工作职责、工作制度,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坚守岗位,为我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贡献。同时还配备了法制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给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课4次,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为提高我乡教学质量,县教育局加强了我乡的师资力量,从人才市场上录取了两名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我乡任教。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加强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进校后能“学有所用”,开展各种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增添了校园生活的文体活动,这样既“留得住”学生,又达到了“让家长放心”的目的。从而减少了我乡学生的流失,使我乡巩固率达100%。

(五)为了让我校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权利,我乡党委、政府提出倡议,让乡级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部分因家庭贫困而不能入学的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从而使之进入学校学习,现我乡的普及率达98.31%,毕业率达到了100%。

三、进一步巩固提高

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乡巩固提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今年我乡加强宣传,动员农牧民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增强相关农技实用知识。

(二)今年年初,我乡组织人员再次对全乡人口文化状况进行统计普查,在6月25日7月20日,我乡扫盲领导小组在乡中心校开办了巩固提高班,巩固提高14人。我乡自开始启动扫盲工作到今年7月份已基本扫除全乡文盲和半文盲。19以来全乡有文盲、半文盲人数498人,经过几年的高标准扫盲,我乡脱盲人数已达507人。今年剩余文盲、半文盲10人,非文盲率达99.47%。

(三)举办农技培训班4期,对农牧民进行牲畜病预防、畜种改良等的培训,学习人员达130人。

四、培训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乡召集全乡各机关干部、群众之力,采取了各种办法狠抓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防止学生流失,杜绝了复盲现象的产生。每年都要对脱盲人员分批进行巩固提高,达到了巩固全乡逐步提高其知识水平的目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篇8:浅谈扫盲与治贫

由这一现状深入分析,大多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所以发展快,是因为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家长会积极投资教育,即使子女考不上大学,也会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术,从而让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对地区的整体发展而言,因为面对的多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会很快得到推广,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也会飞速提升。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为重视教育而走向富裕,因为富裕而更加重视教育。

要实现文盲与贫困这个恶性循环的良性转化,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营造重教求知的良好社会环境。从扫盲入手,从教授实用技术入手,让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体现。但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而无奈的阵痛将伴随这一过程的始终。若要化阵痛为动力,就必须处理好扫盲与治贫的因果关系。

对于治贫而言,扫盲是刨掉贫困地区“穷根”的唯一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扫盲力度,利用现代媒体传播面广、形象直观、受众广泛的优势,使每一个不识字的人了解扫盲、理解扫盲。使公众懂得扫盲是学习文化技术知识、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和有尊严地生活的必要途径。同时,动员不识字的人积极入学,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学习,形成爱学、乐学的社会风尚。再者,我们还要认识到,扫盲不仅是认字,未来应重点开展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功能性扫盲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形成以学习需求为导向、能满足成人文盲基本需求的扫盲教育机制,继续提高扫盲的实用性,并逐步从“扫文字盲”向“扫文化盲”的方向转变。另外,妇女的脱盲教育要与改变她们的现有职业状况和社会、家庭地位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针对性教育,加强文盲妇女的自我意识、社会性别意识,塑造其健康人格。针对失学女童教育,要加大落实扶持农村女童基础教育政策的力度,应确立“优先发展农村女童教育”的政策理念和建立健全农村“女童受教育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农村女童基础教育经费的监督,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继续消除传统性别文化对农村女童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而在扫除“老文盲”的同时,还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坚持依法施教,杜绝儿童辍学现象的发生,从而避免新文盲的产生。

对于扫盲而言,治贫是一个可以激发良性循环的必须的结果。所以在扫盲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最大可能地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因文盲而惭愧,因惭愧而向往学习文化知识。就我省现状而言,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有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尤其是转移到第三产业,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继续扶持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除此之外,应改变过去“二元”经济政策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继续加大对农村经济扶持的力度,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提供经济基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师扫盲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教师个人扫盲工作总结12-29

扫盲工作总结05-15

扫盲工作计划07-31

扫盲工作报告05-09

扫盲工作简报05-10

个人扫盲工作总结07-01

每月扫盲工作总结07-10

社区扫盲工作总结07-15

学校扫盲工作总结07-22

中心学校扫盲工作方案05-07

上一篇:小学生运动会加油词下一篇:扬帆起航成就梦想团日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