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2024-05-10

龙南客家围屋导游词(精选9篇)

篇1:龙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欢迎你们到江西龙南来做客。这就是围屋之王――中国国内目前发现建筑面积最大的龙南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始建于(1978――1827)嘉庆至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当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关西新围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齐全,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围屋。我县总共有376座围屋,在关西新围的周围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围屋,所以龙南是客家围屋第一县,镇是客家围屋第一镇。

围屋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性:一是血缘性,住在围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围屋的墙体有很多梅花枪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耸的炮楼,针对每一个死角,都能向敌人进行射击。东西两边有门卫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设计处处体现军事防卫的功能。

围屋总共有2道门:一个是东门,一个是西门。每道门都是三重门,由铁板门,木杠门,铁门构成,由上往下垂直下来,可谓是坚固异常。围门一关,围内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各位游客朋友们,因时间关系,我的解说就到这里,祝愿大家玩的开心,玩得愉快,谢谢!

篇2:龙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

历史上自宋代以来,这里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4州分界线,迄今除极小析分以外,基本无变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州、梅州2州境内居民悉为客家人,而漳、潮2州边境有客家人渗透现象。3种典型土楼中,五凤楼主要分布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乡,这里平川面积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区中盛产粮、烟、煤的聚宝盆,与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瘠景象大不相同,应该看到,正是这里的发达经济提供了使五凤楼得以建造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同时因为距离边境冲突地区较远,生存环境相对安宁。故住宅强调尊卑秩序而无须专注于防御,五凤楼总数甚少。方楼主要分布在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博平岭纵贯其间,宋代至今,为汀、漳2川的区划所在。方楼在3类土楼中数量最多。永定高陂镇649座(其中2座6层),坎市镇1016座(其中1座6层),抚市镇统计暂缺,湖雷镇609座,古竹乡统计暂缺,岐岭乡376座,大溪乡155座,湖坑镇201座(其中6座6层),下洋镇统计暂缺。南靖奎洋乡34座,梅林乡62座,书洋乡230座。

无庸赘言,永定方楼总数占支配份量,撇开分布零散的几个乡镇不计,已有统计数字的6个乡镇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计,则统计暂缺的3个乡共1500座,则永定一县3层以上的方楼总数超过4500座,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另须指出,上述全部方楼的楼主或建造者几乎都是客家人。龙岩适中镇居民属性不明,其通行土话亦非客家话非闽南话,但“适中大楼建筑师来自永定金丰,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适中定居”。南靖县11乡镇中,8个乡镇全为闽南人,只有奎洋、梅林、书洋3乡客家人闽南人混居,而且方楼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则为纯客家人居住县。方楼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过渡区域,这里耕地较少,经济较差,交通不甚便利,历史上匪患械斗多发。因而方楼同五凤楼比,显然秩序感减弱而防御性增强。

篇3:客家围屋旅游开发探讨

一、客家围屋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1. 客家围屋旅游资源开发很不充分

客家围屋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但开发时间短, 开发历史不长, 还处于粗放型的低级开发阶段。客家围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蜚声中外, 直到1991年永定县才成立旅游局, 振成楼楼主林日耕成为永定土楼第一位导游, 开起了土楼风味饭店, 兼营旅游商品和土特产, 推开洪坑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大门。直到2008年, 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永定县的土楼旅游才开始真正热起来。直至现在, 拥有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称号的龙南, 已开发的围屋旅游景点数量依然不多, 还没有一条旅游项目很丰富很成型的围屋旅游线路。许多的围屋资源仍“养在深闺无人识”。

2. 客家围屋旅游客源开拓不够力

客家旅游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全球客家人总数约8000万, 海外客家人高达1000多万, 主要分布于台港澳、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据永定县旅游局统计, 2009年共接待游客216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9.08亿元, 2010年1月~2010年5月共接待游客破100万人次, 旅游收入7.24亿元, 土楼在2010年1月~2010年6月接待游客31.75万人次, 2010年在永定县过夜的旅游人数为34.55万人次, 不到全部游客的六分之一。分析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客家旅游中围屋旅游占有很大的比例, 但游客多为周边县市的短途游客。福建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全省接待的一日游游客占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的40.1﹪, 在永定县过夜的游客比例远低于全省平均比例。2010年, 龙岩市接待入境游客仅2.24万人次, 位列福建省倒数第二名, 与厦门市155万人次相比, 可谓天壤之别。由此, 我们可以认定, 客家旅游中, 京沪江浙及海外旅游发达地区的游客为数不多, 还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另外一个事实也可以佐证, 2008年龙南开展“客家文化年”活动, 并举办了第一届“客家围屋文化节”, 提出一个“龙南人游龙南”的口号, 而且是政府公务员先行垂范。

3. 客家围屋旅游主题不突出, 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单薄

各县市制定旅游规划时, 片面追求点多面广, 以致主题分散。如永定县的旅游曾提出“一城三组团”, 即“客家文化城”、“东部土楼文化旅游组团”、“西部休闲度假旅游组团”、“北部生态农业旅游组团”, 在对外宣传时面面俱到, 而没有特别突出“土楼旅游”品牌。各地在产品开发和线路编排上又未做到规模性开发和综合性开发。游客活动只停留于散点的观赏, 或看振成楼, 或看承启楼, 或看遗经楼。尽管每座土楼、围屋都有其不同的形式、特点, 有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 如果导游不讲究艺术与技巧, 游客就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认为客家围屋就那么回事, 大同小异。另外, 各种民俗节目的表演也流于形式, 场面单薄稀疏, 游客参与度低, 互动娱乐功能不足。

4. 客家围屋旅游管理较为混乱

资源一旦变为商品, 就必然产生许多的利益冲突和纠葛。以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为例。永定县1991年成立旅游局, 1995年下设客家土楼旅游开发公司, 2008年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整个洪坑村作为民俗文化村景点发展旅游, 2011年成为国家5A级景区, 土楼门票由最初的5元一路涨到现在的90元。政府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旅游开发的主导者, 举措不当引起了许多问题。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洪坑村不得建设新房, 已有的水泥洋房也被涂成土黄色, 村民的住房要求被严重压制, 新的安置选址一拖再拖, 竟达十年之久。近年来政府对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不低, 也陆续征收了部分田地用以建设票务中心和停车场所, 但征地补偿费的标准过低又引起村民的很不信任。旅游开发中, 村民对自己的就业、收入又不满意。村民在旅游公司中主要从事清洁、安保工作, 无法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许多村民费心尽力无法考取导游资格证, 质疑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以致许多妇女非法从事无证导游工作, 私设摊点经营商品;而商业经营的限制, 商业摊点的设定, 不时引起村民与旅游公司的激烈冲突与对抗。旅游公司的门票收入在2008年前从未向村民分红, 公司并不主动向村民公开信息, 在村民强烈要求并爆发行动后, 2009年每个村民分红300元, 2010年分红730元。围屋作为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 旅游开发却引起了许多的不和谐。

二、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的原则及对策

1. 加强保护

各文物保护单位应大力宣传古民居古村落保护的重大意义, 提高村民及各级政府官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避免旅游开发性破坏, 制定科学合理规划, 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尽可能保持围屋村落的原貌, 千万避免诸如贴白瓷砖、铺大草坪一类的都市化商业化笑柄。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加大经费投入。许多的围屋有空壳化趋势, 没有什么人居住, 更容易毁坏, 政府要及时征收, 定期检查维护。对损毁严重的围屋及时修缮, 整旧如旧, 无法修复的围屋则原拆原建。对于并非核心重点的围屋, 可改建变更为围屋旅馆, 外观必须保持原貌, 内部则予以现代化宜居性改造, 尤其要改善卫生设施, 增设新卫生间, 厨房及相应的电器设备。

2. 精心开发

制定整体综合开发方案, 精心设计旅游线路。针对现在各景点门票高涨, 游客直呼玩不起的现象, 要改变“门票经济”的观念, 提倡餐饮酒店、休闲度假等综合开发和经营管理, 延长旅游产业链, 改进综合服务配套功能, 让游客游有所值。要充分利用围屋这个场所, 穿插祭祖、庙会、民俗展演、手工艺制作等活动, 既能让游客体验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知识性, 也能让游客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 充分感受到旅游的趣味, 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既使游客对围屋全貌有充分的感受, 又让游客可观、可赏、可品、可参与, 全方位体验客家生活, 感悟客家文化魅力。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大大增加游客在景点过夜的机率, 既体现客家人的热情好客, 也体验客家乡村夜景, 游客也不会疲于奔波。如此一来, 客家围屋旅游的档次、水平就得到了质的提升, 旅游收入也成倍增加。

3. 加强宣传, 积极开拓客源

客家围屋旅游的发展, 首先要从战略层面上确定自己的客家文化品牌。以围屋为基本, 以围屋为切入口, 深入挖掘开发富有魅力的客家文化, 使客家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等有机融合, 整体呈现, 从而确立自己产品的特异性、差异性, 维持客家文化的整体性。既能有效地吸引非客家旅游人群, 也能使海内外客家人尽享熟悉之感、亲切之情, 内心油然而生返祖归宗、返璞归真之意境, 纠结于心头的寻根问祖之情结得以释然, 从而成为最稳定的潜在客源市场。客家围屋旅游发展, 还要特别重视整合营销传播的战术策略。整合营销传播是以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为出发点, 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媒体和方法, 如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拍摄电视专题片及《土楼春早》一类的电视剧、利用报刊广告、宣传图片、网络技术、编撰旅游指南、诗词小说、设立客家旅游专列等, 频繁地与消费者沟通, 在消费者脑海中树立围屋旅游的品牌价值。整合营销传播重视消费者, 强调建立消费者数据库, 掌握该区域的人口结构、旅游心理、旅游习性、旅游满意度及媒体传播渠道, 建立维持与个别旅游消费者、与众多旅行社的联系, 并经过长期的互动, 达到口碑宣传的效果,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4. 加强管理, 创新机制

政府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政府的职责是倡导旅游开发, 制定旅游开发战略规划, 有效地监管规范旅游企业行为, 创造维护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 实现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政府鼓励吸引企业来投资开发, 或者通过股份转让、股权激励等形式改制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公司则鼓励村民以围屋作为资产入股, 或者置换收购、租借围屋,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商业运作管理, 更好地吸引外地旅游开发管理的专业人才, 并充分利用当地土导游,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引进知名旅游品牌入驻合作, 以扩大宣传, 提升形象, 以更专业的手法去开展市场推广。

5. 重视村民利益, 和谐开发

政府发展旅游的根本动因是促进经济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既是首要任务, 也有重大意义。只有从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 村民才乐意把自己的围屋作为资源出让, 主动参与到围屋旅游开发中来, 丰富围屋旅游的内容与文化内涵, 如居民家庭的开放、各种民俗活动的表演。围屋的主人是村民, 旅游公司要真正把村民当做主人, 及时主动地与村民沟通, 尽可能吸引安排村民在公司就业, 实现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实践证明, 只有村民安居乐业, 才能增强村民的主人翁精神, 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服务意识, 才能展现客家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客家山歌唱得更加欢快, 民俗表演更有滋味, 才能使游客真正体验到客家文化韵味, 感受到围屋人的纯朴热情。只有和谐的氛围, 才能给游客留下好印象, 景点才会有好口碑, 旅游开发这块蛋糕才能做大, 围屋旅游才能做成当地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围屋旅游品牌的树立, 经济效益的提高, 也更利于围屋的保护, 更利于围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邱国锋.闽粤赣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11) [2]邱国锋.闽粤赣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11)

[3]檀小舒.客家文化与永定土楼旅游资源的深开发[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 [3]檀小舒.客家文化与永定土楼旅游资源的深开发[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

[4]丘昌泰.地方文化产业的转型与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台湾桃园经验[A].见:钟文典, 王建周, 王禄平.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丘昌泰.地方文化产业的转型与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台湾桃园经验[A].见:钟文典, 王建周, 王禄平.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江西龙南:围屋人家

龙南县位于江西的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龙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小武当山等等。龙南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重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重稀土之乡”。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

龙南位于江西省的最南端,毗邻广东和平、连平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自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赣粤高速、京九铁路、105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在此纵横贯通。全县人口30万人,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川秀丽、风情醉人。气势恢弘壮观的小武当山99座丹霞峰林绵延不绝,如十里画卷徐徐展开;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原始森林旖旎迷人,珍禽异兽出没其中,享有“南岭翡翠”、“动植物王国”之美誉;玉石仙岩(阳明书院)碑林重现了王阳明等先哲前贤们传学布道的身影;龙头滩瀑布飞流直下,可与庐山三叠泉相媲美;具有浓郁客家风韵的“土围子”令人生发无限遐思……在这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悠久的人文历史,造就了许多神奇峻美的自然景观和客家文化风情。走进龙南,你可触摸到客家历史的体温,走进龙南,你可徜徉于绿色海洋……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墙体由青砖或花岗砌成,易守难攻,非常坚固。赣南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并于2007年10月25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项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一般有三层至四层,大的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草坪、戏台等,最具有代表的有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里仁栗园围以及桃江龙光围等。

关西新围延续千年客家旧梦

大约1600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在漫长的岁月中,遭遇了多少次大动荡,经历过多少次大迁徒,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从此多了一个优秀的民系——客家;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从此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人。他们在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南方的山山水水。

关西客家围古建筑群,位于赣州市龙南县城东25公里,由开基祖徐有翁带领子孙于南宋初年从江西泰和辗转迁入关西后兴建,距今有近千年历史。关西客家新围是古建筑群之一,占地14800多平米,称天下第一围。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客家方型民居,是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宫廷式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和“散落在民间的皇宫”。其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辉映。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

这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以其作为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祠堂,分上、中、下三厅,主房结构是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而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围内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围内人们过年节、赶集、祭祀等举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

客家围屋的美在于围屋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围龙屋具有坚固封闭的外围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有着极其周密、精细的应对之道和防备手段。关起门来也可以维持相当时日的生存。一个大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不仅保证了他们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因其具有封闭性、独立性,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和同化,因此虽历经沧桑巨变,仍保持了固有的社会生态。

进了大门,只见里面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徐老四传奇”五个字,“谁是徐老四?”传说清朝嘉庆十二年,当地木材商徐名钧将一批木材放到南昌码头时,曾救起了巡抚大人的公子,巡抚大人为了感恩,下给徐名钧文书一道,凡徐名钧西昌号的木排在赣江之内免税三年。从此,徐老四做生意如鱼得水,呼风唤雨,一时间,许多排贩纷纷依附徐老四,也求他给打上其“西昌”火印商号,徐老四则收商号费,从而盈利滚滚。徐名钧发财后便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关西新围。

住在围屋里的人,都自称“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

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这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日月轮回,春秋更序,一代代客家人在围屋繁衍生息;人生哀乐,岁月悲欢,一个个故事在围屋上演……

尽管历史已绝尘而去,但围屋早已把它凝固成永恒。于是,触摸围屋,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客家历史的体温;走进围屋,捡拾散落在高墙厚壁上的岁月残片,我们拼成了客家近千年的历史轨迹。

燕翼围守望客家岁月的沧桑

nlc202309041452

传说中的燕翼围,在防御设计上可谓构思奇巧,用尽心机。正是当年围主人企盼围屋千秋永固、后世子孙永享太平的良苦用心,才使我们今天得以亲眼目睹这个难得一见的古堡奇观。

燕翼围坐落于杨村镇鲤鱼寨下,门向东,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砖木结构方形围。相传明末清初,粤赣边境战火纷飞,其时杨村常常烽烟滚滚,举村皆惊。家道殷厚的赖福之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始筑,因工程浩繁,耗资巨大,费尽27年工夫,历经三代,庞然大物的“燕翼围”才矗立起来。

据说,上世纪四十年代蒋经国在此围住过。围名则由道光二十九年赣州府台周玉衡借住燕翼围时所书,取意为围中赖氏后人安康吉祥,夫妇举案齐眉、燕侣比翼。

经过狭窄零散民居,高大的燕翼围进入我们的眼帘——古老的燕翼,俗称高守围,是赣南最高的围屋,即便今天,见过无数高楼的我,站在燕翼围的墙脚下,仍能感觉来自它的森严与冷峻,你必须小心地走近它才能消除某种恐惧感——它象一个古老的巨人,无言地伫立在这穷乡僻壤、耸立在众多杂乱低矮的民居中。

高而直的墙体森严地逼向天空,如同一个比例失调的平面。脚步声在短暂的嘈杂之后,留给巷道一片空寂,禅林一般幽深。

围屋的正面,没有恢弘的门楼,矮矬的正门其貌不扬,阴刻的“燕翼围”三字更是毫不张狂。但它却厚实,绝对管用,三重防御机关,将围屋打造成铜墙铁壁。

从门口仰望,好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天井里,苍穹被剪成一个毡顶。时光已经在围屋的每一个角落涂抹上了一层暗色的漆,楼梯、走廊、檐角、木柱、砖块,无不令人联想起老人送别夕阳的身影。倒是楼廊前晾晒着的各色衣物,无形之下添了几分色彩。

走进燕翼围,历史的厚重让人心生敬畏。巍峨冷峻的城墙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之中,而一重又一重一层又一层推进的建筑格局让人惊叹客家先民匠心独具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客家先民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一层层环绕,脚步小心地落下,似乎稍不留神,就要坍塌了一般。攀登到最高的第四层,发现有许多望孔,由此可观察到围屋外的情形。更容易引人追怀的是那些枪眼,作为峥嵘岁月的见证,它们曾经伴随主人们演绎了何等的传奇人生。

没有谁还会记得赖氏兄弟,这燕翼围的缔造者。27年的工夫,历经三代,其工程之浩繁,其用心之执著,让观者感叹。再不担忧“庐舍已为灰烬,闾井萧索,鸡犬不闻”的灾难重现了,大门一关,举家举族人过起世外桃源的日子,哪管围屋之外刀光剑影、朝野更替?

燕翼围,在风雨之中缄默。客家人的风花雪月,客家人的企盼和眺望,便交给后人胡乱猜度了。让人无端地猜想,栉风沐雨的百年时光流逝里,它们在坚守着古围的骄傲,还是在守望岁月的沧桑?

围屋内,至今仍生活着数以百计的客家人的后代。星移斗转,时空变幻,面对一张张质朴、虔诚的脸,我们无法想象,几百年来,围屋承载了多少客家人的希冀与祈愿!今天,燕翼围的不少年轻人尽管走出了围屋,但客家人的传统仍深深地烙印在这里,宗族的祭祀、聚会、婚嫁,还有过年过节的舞龙等习俗,仍然固执、顽强地传承着。

时光逝去了,逝去的人,正成为围屋里的怀念。时光飞转,围屋里的一切,将成为我们旅途中的一个亮点。燕翼围,它曾经坚强、高守的样子让好几十代人都骄傲、豪迈不已,叹如今却如一座正在风化的大山。然而,即便如此,燕翼围——依然是一座大山!

篇5:客家围屋导游词

栗园围是赣南最大的围屋,位于龙南县里仁镇,占地68亩,始建于弘治辛酉年,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四周围墙均为毛石砌造,几百间民房错落有致,密布其间。围内三口鱼塘并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虽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却有着江南景物的韵致。栗园围的居民都姓李,相传是明代大将军李清公的后人。李将军追随著名的儒将王阳明统军平叛,战功卓著,还乡后就用赏赐的土地建了围屋,据说“栗园围”这三个字都是王阳明亲笔题写的。

栗园围出名的所在是一祠三厅,即:纪缙祖祠、栊梃厅、新灶下厅和梨树下厅。其中纪缙祖祠是整个围屋的主祠,族人集会议事婚丧嫁娶都要来这里。新灶下厅竣工于嘉靖末年,这里出了两个五品大夫,成了栗园围里著名的“大夫第”。第二位五品大夫李遇汉在95岁高龄的时候又喜得重重孙,“五世同堂”的大夫第一时传为佳话。相传5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数百亩的板栗树林,名叫“栗树园”。板栗树林西边长着几十棵枝繁叶茂的梨树,形成了一块天然梨园,人们管它叫“栗树园”中的“园中园”。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李家很多人得了肺热之病,久治不愈。有个过路的老妇人告诉大家,旁边梨园中的梨非同一般,能清热排毒润肺,再挖取树根煎水熬膏便能治好疾病。村民依言而行,果然不久之后就痊愈了。此时,那位传授药方的老妇人却已不知去向。一位游方道人点破天机,原来老妇人正是梨山老母变化而来,为百姓除灾去病的。由于挖了太多的树根,梨树林慢慢枯死了。但这片“梨园”却留在了李家人心中。在扩建栗园围时,就在“梨园”的位置建起一座“围中围”,起名为“梨树下”,祠堂里也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牌位,永远感谢她对李家的救助之恩

篇6: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1

栗园围是赣南最大的围屋,位于龙南县里仁镇,占地68亩,始建于弘治辛酉年,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四周围墙均为毛石砌造,几百间民房错落有致,密布其间。围内三口鱼塘并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虽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却有着江南景物的韵致。栗园围的居民都姓李,相传是明代大将军李清公的后人。李将军追随著名的儒将王阳明统军平叛,战功卓著,还乡后就用赏赐的土地建了围屋,据说“栗园围”这三个字都是王阳明亲笔题写的。

栗园围出名的所在是一祠三厅,即:纪缙祖祠、栊梃厅、新灶下厅和梨树下厅。其中纪缙祖祠是整个围屋的主祠,族人集会议事婚丧嫁娶都要来这里。新灶下厅竣工于嘉靖末年,这里出了两个五品大夫,成了栗园围里著名的“大夫第”。第二位五品大夫李遇汉在95岁高龄的时候又喜得重重孙,“五世同堂”的大夫第一时传为佳话。相传5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数百亩的板栗树林,名叫“栗树园”。板栗树林西边长着几十棵枝繁叶茂的梨树,形成了一块天然梨园,人们管它叫“栗树园”中的“园中园”。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李家很多人得了肺热之病,久治不愈。有个过路的老妇人告诉大家,旁边梨园中的梨非同一般,能清热排毒润肺,再挖取树根煎水熬膏便能治好疾病。村民依言而行,果然不久之后就痊愈了。此时,那位传授药方的老妇人却已不知去向。一位游方道人点破天机,原来老妇人正是梨山老母变化而来,为百姓除灾去病的。由于挖了太多的树根,梨树林慢慢枯死了。但这片“梨园”却留在了李家人心中。在扩建栗园围时,就在“梨园”的位置建起一座“围中围”,起名为“梨树下”,祠堂里也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牌位,永远感谢她对李家的救助之恩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2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传统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时及此后,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不断往闽西、粤东迁徙。赣南比同为客家人聚居地的闽西、粤东地区,建县建州时间都要早的多,秦代时便设有南墅县(今南康或大余县内)。

据《淮南子》载,秦始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雎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这便是客家形成的渊源及前身,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客家人构成了赣南居民中一个独特的群落,赣南围屋则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龙光围”等题名。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3

赣州,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是中国七十个大中都市之一,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生齿和下辖县市最多的地级市。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都市,拥有三个国度级经济技能开拓区和全省独一的综合保税区。赣州是世界罕有金属财富基地和先辈制造业基地、赤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闻名的赤色旅游目标地、地区性综合交通关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地区性当代化中心都市。赣州汗青久长,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度汗青文假名城,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天下钨都、稀土王国、堪舆文化劈头地等美誉。20xx年6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成长的多少意见》,旨在全方位多规模全力敦促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全面振兴。

赣南是世界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客家人有五次大迁徙,个中第一次首要到江西九江,吉安;第二次到江西赣州和福建汀州。赣州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首要聚居地之一,赣州的客家生齿占赣州市95%以上,有“客家摇篮”之称。据统计,赣南籍客家人在港台及外洋有20多万,个中华侨漫衍在东南亚及东瀛鬼子、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度和地域。赣州境内仍有600余幢客家围屋,至此生涯最齐备、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赣州有客家文化城,也有很多客家古村庄如白鹭村。赣南籍客家人中也有很多绅士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墨客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墨客曾几、散文家魏禧、字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老师的先祖孙誗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大举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也发生出了一大批将军,如古柏、肖华等。发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有“将军县”之称。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4

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篇7:介绍客家围屋的导游词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

赣南客家围屋交通:自驾车从广州出发,上赣粤高速公路,只要5个小时的车程便可到达。

赣南客家围屋住宿:推荐赣州的明珠大酒店、赣龙大酒店、赣南宾馆、虔城大酒店、赣州宾馆。

篇8:江西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赣州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汁的源头。市内绿树成荫,碧湖成群。六大公园分布其中,景色各异,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荟萃,花似锦;有的曲径通幽,园林点缀。

赣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空运、水运、铁路、公路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黄金机场航班可达广州、厦门、内昌等地;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赣江上下航行,可与区内、省内及长江沿线的省市相通,有明显的水运优势。贯通我国南北九个省市的京九铁路,把北京、香港与赣州连成一体,赣州成为了全国铁路网上的一点,与各大城市相通。以赣州市为中心的公路主干线幅射四方:北行,经昌赣二级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条干道通广东,经大余可至韶关,赣粤西线二级公路可达广东、深圳,沿赣汕公路,经梅州可抵达汕头;东行,沿赣闽柏油公路,经瑞金,可达福建长汀、龙岩、厦门、泉州;西行,经崇义,遂川、井冈山、莲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阳。

赣州山河佳丽,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古迹甚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江西旅游热线之一。赣州市有古建筑300余处,古墓群10处,古遗址10处,古石龛摩岩石刻5处,革命遗址5处,名胜16处,这些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篇9:客家围屋作文

老家的围屋,没有弧形的外围结构,整个围屋方方正正,虽然小而简陋,但它曾经凝聚着一个家族的亲情,承载一个家族共同的回忆。比如父亲、叔父这一代人,从小在围屋长大,感情很好。到了我们这一代,越长大,感情越疏离,但大家至少都曾在属于自己家族的围屋里一起玩耍、聊天,有一份共同的家族情结。的确,围屋里有过许多难忘的时光,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围屋的年味了。

小时候,围屋里还住着七八户家庭,每逢过年,围屋的大门左右,就会贴上用毛笔字书写的红色对联,门里外也是张灯结彩,鞭炮声不断。白天,孩子们在捉迷藏,玩“木头人”,玩得不亦乐乎,但一听到鞭炮声响就会蜂拥而来,在满地厚厚的红色鞭炮屑里像寻宝一样找寻未点燃的鞭炮,一一点爆取乐。

围屋里的年和大部分农村不同之处莫过于赏灯节。在我们梅州兴宁,“赏灯”是为庆祝此前一年家族中添丁而设立的节日。虽然是庆祝添丁,但少部分观念先进的家族也会为添了女孩而过节。各个家族的过节时间并不一样,但一般都在年初七至年初十四之间。我们家族的赏灯节是正月十三。

赏灯节这天,围屋里人声喧嚣,热闹非凡。上午,鞭炮声、锣鼓声不断,舞龙队在围屋中穿梭,家族人员齐聚一堂,见证着围屋的祠堂上挂起一盏象征人丁兴旺的花灯。家族中添了人口的家庭,在围屋里大摆筵席,邀请了众多亲朋好友享受丰盛的午餐和晚餐。对于小孩们来说,最期待且兴奋的就是晚上。

晚饭后,在大人们的张罗下,各式各样的烟花从围屋的空地上升起、绽放,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偶尔也点燃一些小孩子可以玩的烟花,兴奋地看着它们在夜空中绽放美丽……不过,如果前一年家族中没有增加新的人口,就没有这么隆重的庆祝了。但各个家庭总还是要团聚,点燃几圈鞭炮,一起享用丰盛的饭菜。

赏灯节过后,围屋的人家才算过完年,恢复到日常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家族上一次在围屋里庆祝“赏灯”,已经远在六年前。此后六年间,围屋里的最后两三户人家也先后搬离,住进自家建造的房子。没有人居住的围屋,正在一点一点地“衰老”。

上一篇:如何写毕业生自荐信?下一篇:组织生活个人发言【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