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

2024-04-09

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通用7篇)

篇1: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

环渤海经济区概念于1986年经中央提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共七个省市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重心不断向亚太转移的趋势下,它将有可能逐步变成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从20世纪发展情况来看,以个体民营资本为主的民营资本是增长最快、活力最强劲的资本。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来源。同时,也可以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环渤海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动力来源。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环渤海区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首先是量的增加。天津市的个体工商户的户数从2004年的178296户增长到2006年的181982户;从业人员从252146户增长到263506户;资金数额从558755万元增长到608020万元;在民营企业方面,天津市的从业户数2006年比2004年增长22%;投资人数增长21%;雇工人数增长28%;注册资本金额增长43%,其中天津市的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人数上的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个百分点。不仅是天津,环渤海的其他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增长,山东省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河北省、辽宁省的民营企业投资人数比2004年增长了35%;山西从事民营企业的户数比2004年增长了38%。

各省市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环渤海区域五省二市户数和资金总量的较快发展。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其次是量的发展推进了民营经济质的提升。2005年环渤海区域各省市较2004年都有较大涨幅,如河北民营经济增加值和营业收入增幅分别高于2004年17.8和10.5个百分点。辽宁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贡献率为43%、占总税收比重的33%、占就业比重为75%;北京、山东、内蒙古的民营经济在就业中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山西的民营经济在出口中的贡献率高达68%,这些数字都在全国居前列。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民营企业所有制结构日益多样化。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公司制企业比重继续提高,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优势

从整体上看,环渤海区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健康发展,并在经济发展和解决工作就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究其内在原因,环渤海区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优势:

(一)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经济36条)及配套措施的制定,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该文件第一次明确了非公经济在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下,可以进入垄断行业,并可进入自然垄断行业;可以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以及商业性勘查开发;可以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地处环渤海区域的民营经济,不仅享受到国家政策所给予的优惠,而且更加享受到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所带来的各种优惠政策。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若干意见》中对天津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内资企业予以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的优惠,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予以加速折旧的优惠;中央财政在维持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内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予以专项补助。国家外专局也专门设立“天津滨海新区引智专项”,加大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以及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天津开发区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融资、法律等方面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所有这一切都吸引了民营企业家进驻环渤海经济区,进驻天津滨海新区。

(二)地理优势

环渤海地区拥有5800公里的海岸线,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我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在这条线上星罗棋布。全国8个亿吨大港有4个集中在环渤海区域,特别是天津港,吞吐量突破2亿吨,跻身世界级大港之列。在天津、秦皇岛、大连、青岛港快速发展的同时,营口港、京塘港、锦州港也得以快速发展。随着东北亚经济的日益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凸现。环渤海区域逐渐将成为南接珠江、长江经济区域,北拓东北亚,西连欧亚大陆,东通日、韩的重要枢纽。

地缘优势进一步促进了产业优势的整合和互补。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有奥运题材;东北已经启动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山东是全国三个GDP过万亿的经济大省之一,已经启动了半岛城市群、半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战略。西部有山西、内蒙,矿产资源很多。环渤海铁路大动脉的建设,可以使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形成立体大通道,更促使生产要素、资金、人员的大幅度流动,这一切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人才优势

近20年来,我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代价,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虽然这一经济成长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也说明我国还没有走出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面临能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不足的困扰。生产方式是粗放型的,贸易方式也是粗放型的。因此,创新发展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关键。

众所周知,环渤海区域全国顶级的科研院所、大学多,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拥有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北京,天津的科技创新水平也较高。如果使科技创新有效地与一、二、三产业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相融合,那么企业发展的道路将是可持续的、富有成效的。比如,每年一届的环渤海地区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为推动人才资源在环渤海区域内的合理流动提供了平台。位于滨海新区的环渤海企业促进会定期举办学、商座谈会,通过企业联合、校企联合,针对各会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供策划和帮助。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各区县商协会在2005、2006年围绕法律、金融、外贸、税收、信息等方面举办了20多次的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环渤海区域的民营经济以此优势为依托,自身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其区域内各自为政的行政分割导致物流阻滞、企业家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因此,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发展尚属滞后。2006年三大区域民营企业注册资金百分比为:环渤海13%、珠三角40%、长三角47%,由此可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环渤海经济区,其民营经济的发展尚须继续努力。

民营经济发展之初首先要靠自身稳健、规范、健康的发展,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实现跨越发展的时候,就离不开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就整个环渤海经济区来说,如何下大力气营造一个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突出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靠一两个城市的带动,珠三角要靠广州、深圳的带动,长三角靠上海带动;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其滨海新区在制造业、航运、物流方面占据着整个北方优势。因此,建立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中心体系,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巨型城市集群,才能克服产业结构重叠、资源配置低效、市场建设无序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环渤海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二)发挥商会与协会作用,搭建交流平台

在未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商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的主体,其担负着促进传统非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任务。但从目前看来,区域内各省市区商协会存在着参政议政总体水平不高且各地参差不齐,尚未普遍建立正常工作合作机

制,各级工商联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地工商联工作开拓情况差别较大等问题。这就需要各地商协会从横向上组织、联络、协调企业行为,推进企业自律,制定行业行规,维护行业次序,服务行业发展。在纵向上是政府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向政府反映企业集体的诉求,努力使企业的积极意识在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上得到体现,同时向企业传达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结合国家法律政策的调整完善改进行业的规则,正确地领导企业行为。

(三)加强区域间合作,共同谋求和谐发展

实现环渤海经济圈民营经济的整体和谐发展需要区域的整体和谐发展。这个区域的概念不仅包括环渤海区域内合作,而且也包括全国各经济区域的合作发展。对于环渤海经济圈这个区域发展来说,目前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发展大都停留在民间自发和理论说明这一层面。各地不仅相对独立发展,而且由于各行政区域分割所带来的贸易壁垒造成自身产品难以进入对方市场的现象。从全国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长三角以投资推动和民营主导下的高科技及知识密集产业;珠三角是以外资推动和出口拉动的劳动力密集产业;环渤海是以内需拉动和国企主导的资本密集产业三大经济特征,可以说,三大区域经济各有优势、各有特征,但是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性较差,针对区域间技术成果扩散滞后,资源信息缺乏共享,区域经济的互动性较差,所以三大区域并未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因此,只有在和谐、合作的环境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才可能是稳步上升,才可能为国家市场体系建设、投融资环境的改善及国家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实践经验。

作者:王 静 尹学梅

篇2: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

一、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概述

我国东部交通大通道北起哈尔滨、南至上海、贯通东北、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区,穿越黑、吉、辽、鲁、苏、浙、沪7个经济发达省市。跨海通道项目是东部陆海铁路大通道的重大组成部分。这条铁路线上的哈大铁路电气化、蓝烟铁路复线、胶新铁路、新长铁路已经建成,这使得渤海成为阻隔整个陆海铁路通道形成运输能力的最后环节。渤海跨海通道(图1)建成的话,向北连接东北铁路网,南部与沿海铁路直接衔接,成为一条连通东北、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的重要交通命脉。这条新的入关通道建成。将会开辟东北地区至山东省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最短路径。东北与华东之间的物资交流不经过京山、京沪线即可完成,比绕山海关缩短距离600到1800多公里,不但降低了运输费用,还节运营时间近20个小时。

早在1992年鲁东大学的柳新华等诸位学者就提出了该课题,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以来,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人才法规组组长戴桂英、鲁东大学副校长柳新华等一批专家学者继续开展深层次研究,使该课题的研究参与者越来越多,研究的层次越来越深,研究的成果日趋成熟。课题组于出版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出版了《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出版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其研究成果“烟大轮渡”也于投人运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本文从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区域发展助推角度探讨建设跨海通道的意义。

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势。本文所研究的环渤海地区是指狭义上的三省两市。环渤海地区土地面积5218.77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4%,人1:12.5亿占全国的17.5%,国民生产总值76892亿元,占全国的31%,外商投资378亿元,占我国的51%,原油钢铁产量约占我国的40%,有157个不同的城市,其中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有13个,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港口30多个,其中吞吐量过亿吨的有7个。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我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是三北地区发展的引擎,是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沿。

(二)环渤海周围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1.东北辽宁经济概况。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提出给辽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20辽宁省国民生产总值11021.7亿元,位列全国第八;人均生产总值25.725元,位列全国第八。

2.天津、北京和河北省经济概况。年北京和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9006.2亿元和5018.3亿元,在全国的名次分别是十三和二十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56.044元和45.829元,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河北省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华北平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13862.5亿元,位列全国第六。

三、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对环渤海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区域效应分析

(一)改善环渤海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该地区交通经济带形成。哈大交通经济带以哈尔滨和大连两个城市为端点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4个中心城市为主体,由铁路、公路、管道、航空和电信通信等交通通信网络相联结。以哈大铁路、102国道、202国道、沈大、哈大(高速)公路、庆铁—铁大输油管道和国家光缆干线为主动脉。哈大交通经济带处于第二阶段的末期。

(二)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首先,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预计投资近亿元,是我国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工程,这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直接大大带动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李凤霞等应用乘数理论和投入产出方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做了分析。

(三)有利于提高渤海海峡水上运输安全性。烟大滚装轮渡受气候影响较大,运力也有限,在恶劣气候环境中还存在着难以预料的重大事故隐患。要想确保这条繁忙的海上“黄金水道”交通安全,就必须尽早实施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这一工程。渤海海峡烟大轮渡开通后业务十分繁忙。目前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渤海水域发生较大的海损事故就达180多起。因此。尽早实施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提高渤海海峡水上运输安全性的迫切需要。

(四)渤海跨海通道对旅游业的影响。渤海跨海通道的兴建对构筑沿海旅游大格局、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它把发达的辽东、胶东两大半岛连为一体,将构成独具特色的环渤海“珍珠项链”旅游热线。环型的路网新格局构筑环渤海湾旅游大格局,对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魏礼群,等,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李凤霞,吴爱华,柳新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投资的经济贡献分析,公路,(6):118-121

篇3: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科院地理所副所长李文艳提出了“大渤海地区”的概念。在随后的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 “加快环渤海区域开发开放”的战略要求被提出, 此后环渤海地区被列为全国开放开发重点区域之一, 国家发改委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概念, 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和给予了很多特殊的优惠政策[3]。“环渤海经济区”狭义上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体, 由黄河等诸多入海河流三角洲所形成的环渤海大经济圈, 并可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 其陆地面积为51.4万平方千米, 毗临的渤、黄海海域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 总人口2.6亿。这一地区占我国陆域面积的12%和人口数量的20%, 其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分别占全国的1/4和1/5。环渤海经济圈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它的发展既是区域发展问题, 更是关系到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 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 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4]。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世界和区域经济向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能够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部门带来共同的利益, 能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因此它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就环渤海地区而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当前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在一体化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 已经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潜力的充分发挥, 概括起来有以下4个方面。

1.1 区域内产业趋同, 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仍未摆脱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封闭发展的旧有模式, 国有经济仍占重要地位, 产业关联度小, 没有形成彼此间的产业链, 缺乏紧密分工协作, 造成了地区内产业链条分割严重, 生产布局不合理的不良局面。如, 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和汽车等传统行业, 同时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以钢铁产业为例, 河北省钢铁产量超过4 000万吨, 居全国第一;天津也在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 年产量六七百万吨, 有的钢厂还要从河北运生铁炼钢。这种区域性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2 缺乏统一的市场体系, 制约着生产要素的流动

现阶段环渤海地区内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政分割严重以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问题仍然严重, 难以形成统一市场。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健全, 企业融资尤其是直接融资难, 据统计, 环渤海地区企业间接融资在80%以上。区域内信息不能共享, 技术、人才流动不畅等[5]。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 环渤海各省市行政壁垒严重, 各地各自为政, 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划不协调。从目前情况看, 政府间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 竞争大于合作, 甚至没有合作, 各地都在建立自己的制造业基地, 如, 京津冀经济圈、辽东半岛经济圈、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黄 (河) 三角制造业基地等。

1.3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千米, 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以上, 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20%, 仅广东省的出口额就是整个环渤海地区的2倍。环渤海地区的贸易依存度和利用外资水平也低于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 并且区域内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 环渤海地区利用外资和外向型经济总量小, 并且结构不合理, 这是影响区域经济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渤海海域环境和生态质量整体上不容乐观

海岸带地区是陆地高程最低的部分, 各种陆源有机质和污染物最终都要经过河流汇入海洋。过量的陆源污染物排放已经对渤海的海洋生态、海洋增养殖和沿岸居民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2008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统计, 渤海沿岸污水年排放量已达86.1亿吨, 渤海已成为中国四大近岸海区中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程度最深、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所占比例最大的海区, 目前渤海受污染的海域已接近一半。尤其是海湾、河口区污染更为严重, 已对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海水水质质量、滨海旅游风景区以及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实施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是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全球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样, “海陆经济一体化”也是着眼于区域, 但本研究所指并不是国家间的, 而是某一沿海国内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海陆间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原动力是区域内产品和服务生产的关系协调, 如同区域之间各自的优势互补。例如, 海洋为陆地提供食品、资源、能源、交通和娱乐等, 陆地为海洋开发提供技术、人力、财力和后方基地等[6]。海陆一体化使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通过点、轴、面等空间要素的有效组合, 将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尤其是海洋经济优势向内陆地区扩散和转移, 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共同发展。由此可见, 海陆一体化为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及缓解区域资源环境危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2.1 有利于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协作[7]

海陆一体化是陆域产业向海域转移和延伸, 具体体现为海洋产业的发展。而海洋产业普遍相关度高、产业链长, 十分有利于拓展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海陆一体化将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内各成员发挥各自的资源、技术和区位等优势, 尤其是使沿海地区综合经济优势得到发挥, 推动沿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进而协调环渤海地区的内部分工协作关系, 增强区域产业关联度, 并形成彼此间联系紧密的产业链。

2.2 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

海陆一体化的内涵可以拓展到海陆区域的一体化整合, 不仅包括海陆资源、空间和经济之间的整合, 也包括海陆文化、社会和管理之间的协调与整合[8]。在海陆一体化的高级阶段,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素和产品在沿海与内陆之间流动, 逐步实现经济技术的梯度转移, 进而将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2.3 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开放程度和质量

我国环渤海地区位于太平洋北部与印度洋、大西洋沿岸经贸往来的航运交通要道和枢纽地带, 海洋交通区位优越。通过海洋既可与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和地区进行便利的商贸联系, 还可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在自然资源、文化和经济结构上优势互补。海陆一体化将为我国环渤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促进该地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优化配置资源, 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和布局空间。

2.4 有利于保护渤海生态环境

海洋污染是海陆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经济交汇作用的结果, 而且近岸海域污染主要起因是陆域经济的区域性排污总量和对近岸海域的区域性影响的扩大, 所以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控制陆域非点源区域性污染[9]。从环境保护角度, 海陆一体化具有实现陆海污染联动治理、严格控制和治理陆源污染以及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内涵, 所以实施海陆一体化战略有利于渤海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3 促进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的措施建议

3.1 依托海洋资源大力发展临海产业

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初步形成了新型滨海产业体系, 使之成为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纽带。海洋产业是融合海陆空间、资源和技术等优势的主要经济形态, 是推进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目的和首要任务。通过海洋产业这个载体, 把海洋资源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地转移和扩展, 促使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力量向沿海地区集中, 更能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陆地资源的开发以及海洋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促进海陆经济一体化的建立。

3.2 因地制宜编制海陆统一规划

在海洋开发实践中, 把海洋开发与沿岸的陆地开发统一规划, 为实现海陆一体化提供政策保障。具体可采取“点、轴结合”方式, 所谓“点”, 是指对沿海港口城市区域的海洋产业和陆地其他产业的合理规划;“轴”, 在我国主要包括两个“轴心”方向;一个方向是环渤海地区5 800余千米的海岸线;另一个方向是从各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的交通线, 用这些交通线把海洋的影响传递到内陆地区, 从而用陆地的经济基础、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武装海洋产业, 拓宽海洋资源的开发广度, 以海洋产业的发展缓解陆地交通紧张和能源短缺等矛盾。

3.3 加强海陆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基础设施是促进海陆空间延伸、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是推进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提升平台。环渤海地区应着力构建海陆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以沿海地区的国际性城市为主要节点, 通过沿海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天津、青岛和大连等核心城市和大型集装箱海港, 形成一个综合性交通运输走廊;以光纤通信和卫星数据传输等高技术手段为基础, 形成以国际性城市为主要信息源的宽带信息网络。

3.4 协调海陆生态系统, 保护海洋环境

为保持海陆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 今后应针对陆上点源污染制定相应的总量控制目标指标体系和治理规划, 从污染源头进行治理, 落实对沿岸陆地排入海洋的污染物按量收费的制度, 构筑渤海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模式。

4 结束语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 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地区, 而在亚太地区中, 东北亚地区正在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条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为国际经济界所瞩目。渤海经济圈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 科技教育发达, 产业基础雄厚, 资源丰富, 交通便捷, 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上升期。如果区域内各城市能够通过海陆一体化打破行政分隔,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里不仅将成为中国重要的增长极, 也必将成为比肩美国、日本等沿海城市群的国际经济热点地区。

摘要:海陆一体化是近年来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文章分析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并依据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为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海陆一体化,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韩立民, 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太平洋学报, 2007 (8) .

[2]卢宁, 韩立民.海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J].太平洋学报, 2008 (3) .

[3]刘文, 房光婷.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优势与战略选择[J].金融教育与研究, 2008 (2) .

[4]宋巨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 2003 (2) .

[5]李衍民.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11) .

[6]栾维新.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7]韩立民, 刘康, 等.象山海陆一体化发展纲要.2006, 9.

[8]韩立民, 张红智.海陆经济板块的相关性分析及其一体化建议[N].中国海洋报, 2006-03-21.

篇4: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

魅力河东成就天津CBD

河东区作为天津城市的发源地之一,是天津中心城区发展定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河东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惠的政策、周到的服务,扼守着天津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功能和定位。也正由于河东区域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天津极具规模的CBD区域落户其中。

起源于天津市西面的海河,绵延横贯天津闹市区,滋养着天津1000多万居民。而天津河东地区恰是海河流淌而过最多的区域,坐享辐射力强的“沿河优势”及其他优质资源。而便捷的交通环境也是决定河东承载中央商务区的重要因素。河东区依河(海河)、傍站(天津站)、临港(天津空港和天津海港),是链接天津滨海新区的桥梁纽带。随着天津市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体系的建立,区域内将放射构成以立交桥集群、轻轨和地铁为轴心的道路桥梁系统、绿化景观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使得河东区交通枢纽优势更加明显,枢纽作用更加完善。

另外,河东区还具备区位优势和可开发的土地优势。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建设,投资热潮开始不断融入,河东区作为市区与滨海新区连接的“黄金走廊”,更成为了投资相中的热点区域。而河东区行政区划的40平方公里地域,在实施工业战略东移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战略调整之际,通过规划、调整和置换,可以整理出可具开发的建设用地,也得到了投资商的青睐。

海河东岸CBD已经吸引了包括天津嘉里、中粮、中信、渤海银行等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和建设。差异业态拓展功能分区

中央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会集中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因此会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这也就要求其进驻的项目呈多业态形式发展。

天津海河东岸CBD的规划与建设,带动了众多城市综合体的出现与发展,也分区和完善了业态差异的配比。据了解,建成后的CBD,将成为全市高层最为密集的建筑群落,也将使海河东岸CBD区域成为天津乃至全国的“商务旗舰”。

目前,海河东岸已云集了包含五星级香格里拉酒店在内的嘉里中心项目、渤海银行总部项目、中粮天津大道项目以及中信南站CBD项目,彰显差异化业态配比的有力优势,尽现天津高端现代服务业及现代金融商务中心的鲜明特色。

作为区域内率先启动的项目,天津嘉里中心一期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集精装住宅“天津雅颂居”、“天津嘉里商城”、五星级“香格里拉”酒店为一体,定位于打造国际化舒适宜居的高端综合体。商场是SHOPPING MALL形式,商场和地铁9号线连接在一起,也和住宅衔接在一起,因此整个综合体是在不同的物业类型里面达到共鸣的局面。

天津中粮大道项目是中粮集团开发的大型综合体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 05万平方米,是海河东岸CBD内体量最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粮大道项目汇集一站式购物中心、豪华公寓、甲级写字楼和五星级酒店等业态于一身。其中位于六经路和八经路之间的3号、4号地是中粮大道项目的点睛之笔,地块内不仅规划建设有大悦城购物中心和豪华酒店式公寓,还将建成高达390米的地标塔楼,使南站商务区成为天津中心城区的标志性板块。

中信广场项目规划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商业及写字楼等业态。商业是全自持的。同时写字楼部分有60%是自持产品,40%是销售产品,住宅全商品。

渤海银行总部是海河东岸CBD又一具有巨大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金融业总部项目,也是河东区在金融业方面淘到的第一桶真金。据渤海银行行长助理兼天津滨海分行行长王锦虹介绍,当初选址在海河CBD/E是看中了这里发展的潜力和政策优势。开发商构建了CBD的轮廓,渤海银行等服务配套行业将给CBD以灵魂,渤海银行希望和其他企业携起手来,共同整合资源,开创海河CBD的美好未来。

振业城中央位于天津市内环新开路,是海河东岸CBD区域高端住宅,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包括普通住宅、酒店式公寓,住宅主力户型83平方米至170平方米。卓越·浅水湾位于十经路与八纬路交口,是海河东岸CBD集住宅公寓与酒店公寓为一身的综合项目,楼宇大堂以五星级酒店为蓝本,是实现家居智能化配置的现代高品质项目。

众多项目的入驻,使得海河东岸CBD有效形成了综合的业态功能分区,成功地适应并满足了现代都市习惯快节奏的人们对方便、快捷、经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了区域的快速成长。中心商务区引领商贸潮流

CBD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它是一个国际大都会必不可少的标志,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正逐渐加快,城市经济实力得到了一个质的提高,众多城市能够大规模地兴建中央商务区,也使中央商务区成为了金融商贸发展的聚集地。

有人曾说,CBD是一个国际大都会的名片,具有超强的跨区甚至跨国的经济辐射力,如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巴黎拉德方斯、东8京新宿等,能够高度集中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

5月28日,作为津洽会的亮点,由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及天津市河东区政府主办,天津嘉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办了“聚焦海河东岸一天津CBD发展高峰论坛”。在论坛现场,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朱雪梅提出,“未来的海河CBD将是天津的天际线”。天际线是城市轮廓或全景,是由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构成的整体结构,天际线亦被作为城市整体结构的人为天际。作为每个城市给人的独特印象,天际线展开的广阔天际景观被称作“城市风光影画片”。在许多大都会,摩天大厦在其天际线上都扮演着--4"重要角色。

朱雪梅还表示,海河东岸CBD是天津市乃至河东区未来发展的重心。“十二五”期间,小白楼、解放路、南站、文化中心等地区城市主中心和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建设,“一主两副”的发展模式,将更加注重功能复合,发展绿色交通,整合特色资源,突出人性化城市设计理念,力争将海河CBD建成现代服务业高度聚集的中心区,打造天津的名片性标志。

而对于海河东岸CBD未来的开发建设,嘉里建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天津嘉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少华认为,海河东岸CBD要打造出天津的文化特色,使得生活、工作在该区域的人感受到天津本土的精英文化,即在建设CBD要注意发挥商务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文化消费的功能,应该在CBD内建设一些文化院所、博物馆、娱乐场所等等,使得CBD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这样不仅有利于海河东岸区域的产业聚集,更促进了商贸经济的发展。

据介绍,未来海河东岸CBD板块内项目将以世界高档品牌卖场、中高档餐饮、五星级酒店为主,有望成为未来天津名副其实的“白金”商务区。以天津嘉里中心为例,一期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集精装住宅“天津雅颂居”、五星级“香格里拉”酒店、“天津嘉里商城”为一体。紧邻海河,与解放北路金融街隔河相望,可远眺中心传统商圈小白楼商圈、南京路商圈、和平路步行街。周围配套齐全,超市、学校、医院、公园近在咫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即将开通的地铁9号线与该项目商场连通,一站直达东站,便利快捷。

未来海河东岸CBD将会带给天津楼市许多商机,因为周边的住宅、写字楼会因为CBD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而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会为CBD带来更好的人气和商业机会。当一个个综合大盘不断规划与建设,天津CBD区域共赢的局面即将形成。因此,未来天津CBD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篇5: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

昨日,杭州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孟繁明在参加“第十五届全球金融年会暨第五届中国(杭州)WTO与金融工程国际会议”时表示,目前已将杭州定位于服务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示范区,未来将分三步走,在10年左右时间里将杭州建设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去年浙江全省存款总额达2.9万亿元,杭州的占比超过1/3,其贷款规模接近9000亿元,存贷比高达90%。杭州的存贷款规模继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之后,排在全国第五位,除此,杭州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的排名中也名列前茅。“这些都为杭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孟繁明说。

他进而表示,在推动杭州经济发展方面,一是要推动原有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是搞金融中心建设。

根据规划,杭州市政府将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为: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示范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先行区和金融生态引领区,以发挥杭州在服务民营经济方面的特色。

孟繁明指出,金融中心建设是系统性的金融工程,杭州未来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2010年夯实杭州金融中心的基础,即在“钱江新城”打造出有型的主体;第二步,在2010年~2015年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轮廓,使三个定位更加突出;第三步是在2015~2020年,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格局在全国的竞争格局中更加清晰。

孟繁明指出,金融中心的两个主要功能是集聚和辐射,因此,杭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首要工作是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到杭州来,包括那些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其次是促进证券、期货、保险、信托、担保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并通过市场化渠道对地方金融机构资源进行整合,以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推动企业到主板、创业板等市场上市,并争取做大做强产权交易市场,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据孟繁明透露,目前杭州已有60家上市公司,今年还要推动4家企业到主板上市。此外,目前也已有首批10家企业准备到创业板上市。

篇6: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

我国经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 国家进行过多次区域划分, 其中具有全局意义的主要有三次, 分别是:解放初期的六大经济协作区, “七五”期间关于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和“九五”期间七大经济区的划分。

建国初期, 国家经济基础薄弱, 地区发展很不平衡。1 949年, 占全国面积40%的东南部地区人口占到了全国人口总数的90%。沿海与内地工业比重, 按1953年不变价格算, 1949年为71.5:28.5, 1952年为70.8:29.2。为加快恢复国民经济, 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中央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区。各大区设立中央分局, 代表中央统一领导各大区的党、政、军工作。

1 954年4月27日, 中央决定撤销各大行政区。1 958年又提出并相继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 并明确规定, 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经济协作。因“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和“共产风”, 给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各地区的经济协作也变得有名无实。

1 961年1月1 8日,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七大经济协作区进行调整, 将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 全国又设为六大经济协作区。每个协作区设有中央局和大区委员会, 负责协调区内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并组织各种经济协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六大经济协作区相继被撤销, 区内各省如何开展经济协作, 也就无人问津了。

1 978年, 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十年规划时, 又提出了“在建成全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 要把六大经济协作区建设成为不同水平、各具特点、农轻重比较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由于十年规划所提出的任务, 超越了当时国力的可能, 因此建设六大经济协作区的规划设想也难以实施。

1 979年1 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进行了拨乱反正,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开始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80年代初, 天津开始与周边省市扩大物资协作、商谈经济联合项目, 尤其是与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为贯彻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推动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合, 1985年初, 京津冀以及大连、青岛一些理论工作者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随后又提出建立环渤海区域经济学会组织的建议, 得到了天津市领导的赞同。同年8月, 成立了天津市环渤海地区经济研究会。次年, 区域性政府间合作组织——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正式成立。1987年, 《环渤海经济瞭望》杂志创刊。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客观上产生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格局。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梯度开发理论的引入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部分区域经济学者提出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 并于1986年在国家“七五”计划和1991年国家“八五”计划中先后被采用。这种划分比较科学地反映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对于制定正确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加强、改善宏观调控, 促进地区经济布局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三大地带若作为经济区域的划分又显得过于粗泛, 这种经济区域不可能有统一的经济中心, 也缺乏紧密的内在经济联系。

20世纪90年代初, 根据专家学者理论探讨的新成果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 中央有关领导提出了将我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区的设想, 即东北地区、环渤海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和东南部分省区、西北地区的方案。方案很快被国家“九五”计划所采纳。在七大经济区的划分中, 京、津、冀、晋、鲁被划入了环渤海区域, 而辽宁被一分为二, 一部分划入环渤海区域, 一部分划入东北地区。这一划分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环渤海区域合作历程和发展现状

1. 环渤海区域的崛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伴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 市场经济因素不断增长。城乡集市贸易和个体私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带动了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和串换, 互通有无, 调节余缺, 市场经济城乡经济逐渐活跃。1980年,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 各地逐步开展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 相互间联合建立原料、燃料、材料基地, 联合办企业办实业, 积极吸引先进技术, 代培和组织人才交流, 以缓解地区间生产能力和资源紧张的矛盾, 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客观要求和条件。

1 992年, 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的崛起, 环渤海区域各省 (区) 市进一步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振兴渤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各地区各类交易会、商贸会、洽谈会不断涌现, 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开始形成, 环渤海省 (区) 市开始进入联动发展的阶段。进入21世纪, 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环渤海区域各省 (区) 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 扩大了整个区域在产业、交通、口岸、金融、科技、人才、旅游、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环渤海区域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七个省 (区) 市, 面积共127.82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的13.3%。地区总人口2.8亿, 占全国的21.5%。区域内拥有1 57个城市, 约占全国城市的1/4, 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环渤海区域是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出海口, 其经济腹地覆盖了大半个中国, 涉及13个省 (区) 市, 有5657公里的大陆海岸线, 占全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的1/3, 占据着我国东出西进、联南接北的重要区位, 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最便捷的海上门户。近两年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迅猛。2008年整个地区GDP达92264.8亿元, 比上年增长17%, 占全国的31%。环渤海区域正在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只引擎。

2.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渤海区域的发展

早在1992年10月,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和开发, 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 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1995年9月,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形成环渤海经济圈。2001年3月, 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进一步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 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指出,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有利于提高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意见》中还明确了推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人工作重点。2008年春, 国务院又讨论通过了辽宁沿海开放带的发展规划。以上这些指示和要求, 对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作用。

3.全方位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

30年来, 环渤海区域在经济合作方面, 采取多种形式, 取得了丰硕成果。自从1986年天津联合渤海湾地区的15个沿海城市, 发起成立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 (即现在的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 以来, 目前这个组织已发展成为由37个省级、副省级以及地级城市为成员组成的国内规模较大、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政府间区域性合作组织, 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2004年开始, 环渤海经济区的省 (区) 市先后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 并就区域内经济合作以及建立省 (区) 市政府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达成共识。2004年2月的“廊坊共识”、同年5月的“北京倡议”和6月的“廊坊框架”, 推动了环渤海区域合作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后, 给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高层对话更加频繁, 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加速阶段。2006年4月17日, 环渤海区域32个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了《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倡议》, 提出要将环渤海区域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知识经济带、东北亚最大的制造研发基地、国际性贸易物流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经济区域。并就合作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达成共识, 提出要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 建立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 扩大能源与产业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与创新, 共同治理和保护环境, 活跃旅游和文化交流,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推动建立区域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制度。2008年9月, 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在石家庄市召开了第十三次市长会议, 经会议讨论通过将“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更名为“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 进一步拓宽了市长联席会的工作范围和合作领域, 扩大了主任城市范围, 吸收了新的成员市参加, 明确了下一步环渤海区域合作重点, 增强了各成员市参与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标志着以城市群为主的新的合作机制正在不断深化。

天津市积极实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战略, 努力尽快实现中央确定的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 滨海新区在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振兴环渤海经济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2006年, 中共天津市委八届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 对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做出了具体部署;中共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 天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按照“筹划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滚动发展的要求, 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 保证项目源源不断, 加快建设和投产达标了一批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 培育壮大了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产业发展高地, 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推动天津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去年以来又组织力量修订完善了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以及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制定了九个功能区的详细建设规划;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顺利进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正在形成新的发展高潮, 为环渤海区域经济下一轮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拉动力。

京津冀都市圈的合作与发展取得可喜的成效。京津冀“8+2”城市群的合作发展是环渤海区域合作的核心部分。前不久在天津召开了京津冀都市圈第一次工作交流会, 沟通了合作大计, 取得共识。2008年, 北京市组团先后赴天津、山西、内蒙等周边省市进行考察, 加强了经济合作。与张家口市、承德市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 并与河北省签订了合作纪要。北京中关村科技合作园区与天津高新产业园区就合作目标、原则、内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 与天津就京津城际铁路、京津高速公路和京台高速公路建设, 以及海港、空港快捷通关的合作都取得积极的成果。2008年天津市与河北省建立“无水港”, 京津冀高速公路沿线九个园区联合签订的区域科技合资协议以及京津冀“金三角”旅游规划等等, 都推进了京津冀三地的合作, 促进了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 区域内各省区市间的竞争也不断深化, 进一步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合理分工、突出各自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加强产业链连接和相关产业合作等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瓶颈和各地政府部门关心的热点所在。

环渤海区域未来发展展望

目前, 尽管世界经济仍未摆脱危机阴影、不确定的因素还较多, 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展望未来, 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将在合作大于竞争的氛围中不断向前推进。区域内以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城市群为核心的三大板块, 在联合其他城市与地区共同推动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以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看, 环渤海区域未来必将建设成为各区功能明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创新活跃的一体化经济区域, 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知识经济带、东北亚最大的现代制造研发基地、国际性贸易物流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集聚区域。

1. 一体化的经济区域

一是各区功能定位明确。二是消除行政壁垒和市场障碍, 形成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资源、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组合优化, 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区域公路、铁路、海运、航空运输、电力网络相互衔接, 形成互联式、一体化交通、能源网络体系。港口合理分工, 联合建港用港, 实现“以群港兴群市”。四是人才、信息、旅游和文化等资源共享, 综合服务体系完善。五是联合制定区域环境和资源保护规划, 共同治理和保护环境。六是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七是建立各种行业、产业协调组织,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和统一对外的优惠政策等。

2.世界级的知识经济带

北京作为首都, 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具有明显的智力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环渤海区域凭借北京首都的知识资源, 努力建设成为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区域。真正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进而带动全国范围的知识经济, 成为获取利用全球知识、提高国家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扩大知识扩散与应用的主要基地。

3.东北亚最大的制造研发基地

世界制造业沿着产业梯度的顺序从欧美日韩向中国大陆转移。环渤海区域特别是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明显, 可借助已有的资源和基础, 继续扩大制造业的规模, 整合区域产业, 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 建成东北亚最大的制造研发基地。它将在信息技术、现代装备、交通运输、生物医药等领域建成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建成完善的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开发体系。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 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4.国际性贸易物流中心

环渤海区域具备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海陆空运输网络, 形成了快捷通畅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产业基础雄厚, 物流需求潜力大。作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山东半岛都在着力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环渤海区域充分利用各种条件, 将建设成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性会议、展览、境内外货物进出口、转运等功能的商贸物流体系, 成为汇聚货物、人才、商务信息、资金的基地。

5.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聚集区

环渤海区域是中国城市密集的三大地区之一, 区域内的骨干城市群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 搭建起了城市区域经济的框架, 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功能互补, 布局合理, 产业相互链接互动, 一体化的城市集聚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 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是,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 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干线为发展主轴, 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 以区域内大城市群为依托, 以山西、内蒙古为直接腹地, 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发展, 共同建设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城乡协调、高度开放、充满活力、具有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体化经济区域。

为此, 要构筑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推动不同地区间的物流合作;建设现代化的区域信息平台, 加强区域内流域、海域、大气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跨行政区域的大旅游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区域内各层次合作。同时, 积极推进各区域合作从产业向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延伸。

参考文献

[1].《环渤海区域经济年鉴》 (2007) , 中国城市出版社;

[2].《环渤海区域经济年鉴》 (2008) , 中国城市出版社;

[3].《环渤海区域发展报告》, 2006年企业管理出版社;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十四册) 发表时间:1961-1-18 (八大) 发布时间:2007-10-01;

篇7: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

16.4%,这个增长速度只不过是天津市过去五年来的一个平均速度,但仍足以让天津拿下全国经济增速并列第一的桂冠。

就在外界好奇天津的“第一”到底能坚持多久时,天津市长黄兴国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天津市2012年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尽管主动调低预期,但之前五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天津每年都会超出预期目标。

在京津冀一体化被屡屡提及的时候,前五年位置尴尬的是天津,而现在则轮到了北京。此外,河北经济总量2011年跨入“2万亿行列”,而增长风头正劲的天津也迈入“1万亿行列”,正在向北京经济总量逼近。

京津冀三地的位置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而京津冀一体化的蓝图仍有名无实。2011年底,国家发改副主任杜鹰表示:“现在看来,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接下来还要进一步研究首都经济圈的问题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这一变化的根源不仅在于行政阻割及利益博弈,更直接的选择则出于战略考虑。2006年滨海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综合配套改革實验区”政策支持后,天津一发而不可收,以火箭般的速度在五年之内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壮举。环渤海地区都把目光转向海洋,2011年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炉,2011年末,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目标都指向了海洋,环渤海地区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百舸争流,多元竞合的时代。

海洋时代的“竞争”

在执掌西藏五年后,2011年8月,张庆黎出任河北省委书记。与他搭班子的是一位“60后”干部,51岁的张庆伟从事了20多年航天工作后,首度执掌地方,出任河北省省长。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他们会给河北带去什么样的变化。

2011年末,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行政区域,拥有487.3公里海岸线,处于环渤海核心地带,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去整个河北的37.3%。此前,无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中,还是环渤海区域的战略发展中,河北一直充当着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第三人角色,以环绕、依托京津两地的经济、战略位置而发展。但是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则使河北得以将重心前移至渤海湾地区,一跃而成为整个环渤海湾的枢纽之地。

2月21日,张庆黎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完整地阐述了对于河北未来发展的构想。张庆黎将河北的优势、机遇与挑战概括为:一个全国独有,一个前所未有,两个同时并存。

“一个全国独有,就是环京津、沿渤海的区位,在扩大对外开放、接受京津产业转移和先进生产要素辐射方面,有着得天独厚、近水楼台的优势。一个前所未有,就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百家央企走进河北,这些都是千载难逢的大机遇。两个同时并存,就是部分现代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量的传统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并存;东部沿海较为发达地区与张承坝上、燕山—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等欠发达地区同时并存,这反映出河北发展的不平衡性、艰巨性、繁重性异常特殊。”

这位新任河北省委书记显然对河北面临的处境分析得相当精准,他期望在自己任内能够带领河北有所突破,因此在文章中相当急切地鼓励其下属在工作中要“善于抄近道、迈大步,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实现“三级跳”。”

对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来说,忧虑的不是发展速度,而是结构调整。山东省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幅定格在9.5%,这是近年来首次下调。2月19日下午,姜异康在与山东省人大代表交流时解释称,下调GDP增幅,是为了给转方式、调结构留空间。

2008年,姜异康由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任上调任山东省委书记,与他搭档的是同样有中央部门工作经历的姜大明。在两人携手合作期间,山东省2011年GDP跨过4万亿元大关,紧随广东、江苏之后,其经济转型重心则转向了有3345公里海岸线的蓝色海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强调称,2012年的重点工作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蓝黄”两大战略为重要引擎,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坐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山东的目标已经不再限于渤海环的城市群了,其蓝色经济区的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半小时圈内的“京津”各有打算

京津之间的高铁将两个超大城市置于“半小时交通圈”之中,覆盖的城市人群超过3000多万。但是两地的发展趋势却大相径庭,北京为解决交通拥堵、用水紧缺、空气污染等诸多大城市病头痛不已,而天津仍在不断扩大发展之中。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面临的挑战很多,在2010年,北京提出要打造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相媲美的世界级城市,与此相关的区划调整一度引来相当多的争议(《小康》杂志曾在2011年以“大北京与老北京争议再现”对此进行报道)。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原本规划到2020年能承载的人口规模1800万,却在2010年就被提前打破。人口暴增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等问题接踵而至。

2月4日,在植树节远未到来之时,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就在通州召开现场会,宣布全民动员,开造20万亩平原林。这是北京市今年治理PM2.5的八项措施之一,在去年PM2.5引发公众热议后,北京市政府今年将防治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刘淇承诺,北京会让森林走进城市。

积极准备推出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加大缓解交通拥堵力度,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列入了今年要做的实事当中。这或许是北京市一个新的开端,尽管降低了经济发展的增速,但一个关注公众健康、关注自然环境的城市,或许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城市。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在2012年北京“两会”期间透露,在首都第二机场建设的推动下,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将于年内正式全面启动。为了真正实现以业带城,避免出现“睡城”的现象,北京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对接将先于人口疏散进行。

但是仅以人口与产业的转移来吸引津、冀两地的热情参与,显然远远不够。

2012年,天津市大幅度调低了发展增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此外,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还明确提出,天津要加快经济转型,注重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这是经济工作必须切实抓好的战略任务,关系到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

2007年3月25日,也就是在国家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到一年的时候,张高丽从山东省省委书记调任天津市委书记。此后的2008年1月,曾任宁波市委书记的黄兴国在戴相龙卸任之后,正式出任天津市市长。

此后两人搭档执掌的天津市迅速发展,以平均每年16%的经济增速使天津实现弯道超越。“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是天津市为2012年确定的基调,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称,天津将据此推出新一批重大项目共160项,总投资2121亿元。在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2012年八项重点工作中,前三项为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壮大区县经济。

nlc202309030811

“快”字依然是最重要的追求,即便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天津也特别强调要抓“大项目”与“小巨人”。

东部四省主政官员简介

北京市

刘淇(市委书记)

1942年11月生,江苏武进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炼铁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8年,26岁的刘淇研究生毕业,在武钢当炉前工。1978年,刘淇从工长岗位调任技术员。此后历任湖北武汉钢铁公司炼铁厂副厂长、生产部部长、党委常委、第一副经理、经理,在武钢,刘淇积极参加劳动并且进行研究,是厂里的劳动模范,历经22年成为武钢的总经理。1993年,刘淇到冶金工业部任部长、党组书记,在他的任期内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一亿吨大关。

1998年,刘淇调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政府副市长、此后历任常务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市长、北京卫戍区党委第一书记。任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刘淇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郭金龙(市长)

1947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郭金龙从基层起步,曾先后在四川、西藏、安徽等地担任党政要职,有着丰富的地方执政经验。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四川忠县水电局,任技术员。从工厂起步,郭金龙先后担任过体委的教练,宣传部的理论教员,此后则担任县长、市委书记,直至1992进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领导层,在四川工作长达23年。

1993年12月郭金龙调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并于2000年10月接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2004年,郭金龙调任安徽省委书记;后又兼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年出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代市长,并于2008年正式当选北京市市长,接手之后顺利完成奥运大考,被媒体称为“奥运市长”。

郭金龙现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

天津市

张高丽(市委书记)

1946年11月生,福建晋江人,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张高丽1970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此后在石油部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当工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率地称,自己是起重搬运工起家。1980年张高丽成为炼油厂的党委书记。此后历任石油部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党委常委、计划处处长,副经理,广东省茂名市委副书记、中国石化总公司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经理,广东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广东省副省长。

1998年至2001年,张高丽出任深圳市委书记。带领深圳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继续保持了相当快的经济增长。2001年张高丽调任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并于2002年出任山东省委书记,在山东任职五年后,于2007年调任天津市委书记。

张高丽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

黄兴国(市长)

1954年10月出生,浙江象山人,浙江省委党校干部专修科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专业大学专科毕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

黄兴国被认为是一位从基层一步步做起,作风务实的政府官员,曾先后担任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晓塘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象山县团委副书记、金星公社党委书记,象山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1987年7月,33岁时出任浙江省台州市地委副书记,先后担任台州市地委书记,台州市委书记。调入杭州后,担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1998年1月,出任浙江省副省长,浙江省省委常委,之后曾担任宁波市委书记。

2003年11月,黄兴国调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并担任天津市常务副市长。此后于2008年当选天津市市长。

河北省

张庆黎(省委书记)

1951年1月生,山东东平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省部级干部在職研究生班政治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

张庆黎20岁参加工作,25岁开始从政之路;6个月后,升任中共东平县委副书记。

1978年,张庆黎被借调共青团中央工作,曾历任团中央工农青年部副处长、处长,工农青年部副部长。在共青团中央工作近十年之后,张庆黎重回山东,历任东营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兼市长,中共泰安市委书记,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山东省委常务副秘书长。1998年后历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1999年调新疆自治区工作,先后担任自治区党委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政府副主席。2005年调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代理书记,2006年任自治区党委书记。

在执掌西藏五年后,2011年8月,张庆黎出任河北省委书记。

张庆伟(省长)

1961年11月生,祖籍河北乐亭县,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27岁时,张庆伟与中国航天结缘,31岁成为当时航空航天工业部里最年轻的副总工程师;2001年,张庆伟出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成为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总经理;并于次年兼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2004年2月兼任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2007年10月兼任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组长。

2007年,46岁的张庆伟被任命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是当时国家部委中最年轻的部长。次年,张庆伟改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2011年8月24日,出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12年1月10日,张庆伟当选河北省省长。

山东省

姜异康(省委书记)

1953年1月出生,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干部专修科中文专业毕业,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硕士。

姜异康军人出身,1974年复员后,被分配到山东电影机械厂当工人。1975年调入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之后历任济南市委研究室干事、市委办公室科长、副县级秘书。1985年,姜异康调入中共中央办公厅,期间历经乔石、王兆国、温家宝、曾庆红四位中央办公厅主任;先后担任秘书局文电处、收发处干部,副处长,秘书局副局长,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局长;1995年7月,升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直机关管理局局长。

2002年10月,在中共央办公厅工作17年后,姜异康出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兼市委党校校长。2006年6月,姜异康调任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8年3月,姜异康接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2009年,当选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大明(省长)

1953年3月出生,山东省荣成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哲学学士。

姜大明1969年作为知青下放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由战士、班长、副排长、团政治处新闻报道员直至升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团政治处书记,属于1978届“老三届”大学毕业生,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进入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历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干事、处长、部长,1993年,升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98年当选全国青联副主席,并于同年调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

2004年,姜大明以省委副书记身份兼任山东首府济南市委书记,并于2007年6月出任山东省代省长,之后于2008年正式当选山东省省长,连任至今。

上一篇:美丽梦想观后感下一篇:给公交司机拾金不昧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