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 影评

2024-04-21

乱世佳人 影评(共8篇)

篇1:乱世佳人 影评

你执迷不悟的爱上了他

之《乱世佳人》赏析

(08机自A4班 陈少勇 084812746)

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题记

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斯佳丽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

艾希利却选择了斯佳丽的表妹玫兰妮为妻,这似乎是很平常三角恋,可是出于妒恨,斯佳丽抢先嫁给了玫兰妮的弟弟查尔斯。我很费解,你也太痴情了吧?你以为你嫁给了查尔斯就能给你自认为抛弃了你的人打击了吗?然而可怜的查尔斯却以为得到了“人间至宝”而欣喜

若狂,同床异梦的“娇妻”却依然热恋着那个早已为人之夫艾希利,也许上帝很快就让查尔斯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丧命是出于对他一种眷

顾吧!这样的情节也许还很平常,可接下来出场的白瑞德更是令人哀

叹!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那么潇洒的白瑞德却偏偏爱上了那个只对

艾希利一往情深的斯佳丽?就算你得到了她又能怎样?在她的感情

世界里你充其量也就是一小小的配角,你又何苦呢?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奇妙,而斯佳丽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

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斯佳丽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在每次静听前线传来的死亡名单时更是为艾希利担心的“一塌糊涂”,再

加上眼前的战乱带来的惨状一片狼藉,心中又是作何滋味呢?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佬快打过来了,一时间,不少人惊惶地逃离家园。不巧的是玫兰妮要生孩子了,斯佳丽必须留下来照顾她。留下来照顾自己的情敌?思维有点混乱,难道是出于对艾希利的一句诺言吗?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斯佳丽哀求白瑞德帮忙护送她和刚生下孩子的玫兰妮回塔拉庄园。然而斯佳丽驾车回到塔拉庄时家里已被北方军士兵抢先洗动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父亲也变的疯癫呆滞,庄园繁荣的境况一去不再复返,也许这正与爱情的暗淡失色不约而同、互为对照!

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的斯佳丽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第一次的婚姻是为了恨,第二次的婚姻却是为了骗,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一身厮守也就罢了,命运为什么却又一次作此安排?其后弗兰克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而中弹死掉了,斯佳丽又一次沦为寡妇。艾希利负伤逃亡后在白瑞德的帮助下回到了玫兰妮身边。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白瑞德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如果影片在这时结尾该有多好啊!!可是悲剧总是把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眼前一点点撕碎,随后死心不该的斯佳丽在翻阅艾希利的照片时却被白瑞德发现了,终于导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后更是扣人心弦,在艾希利的生日会前夕,斯佳丽与艾希利相见时热情的拥抱引起了旁人的莫大非议,如果我是白瑞德我指定会疯掉的!可这时斯佳丽怀孕了,悲剧注定会再次发生,斯佳丽流产了。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斯佳丽言归

于好,可这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庭里发生,玫兰妮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斯佳丽,斯佳丽不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怎么会是这样呢?你怎能将自己的丈夫托付给已为人妻的她呢?而她呢?又怎能当着自己丈夫的面紧紧拥抱别人呢?失去理智的人往往会做出令人膛目结舌的事来!这时的我却不知道该为斯佳丽追求真爱的勇气喝彩还是该为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感到悲伤,终于,白瑞德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斯佳丽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不存在了,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是那个对她有极大包容心而又苦苦追求过她的白瑞德。可这时白瑞德已决心离开了她,被遗弃的斯佳丽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也许是凄凉的,更是可怜可悲可叹的,这些年来她在追求着什么?当拥有爱时却忽视爱的存在,当从执迷不悟中醒来时却又发现爱已不复存在!执迷不悟的爱没有错,错的是你忽视了被爱!

“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这句对白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没弄明白这到底是《乱世佳人》的主旨所在呢还是是对爱情的莫大的挖苦与讽刺呢?难道爱情欺骗了你而只有土地才是实实在在的?难道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吗?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

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土地却是永恒而不会飘散的,呵呵,我心中黯然一笑却也为之动容!

篇2:乱世佳人 影评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是根据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的,该影片时间长达近3个多小时,其场面恢宏,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其线索很明确,主要就是围绕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大家闺秀斯嘉丽感情生活来和人生遭遇写的,是爱情片,却又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等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

有人说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不管什么时候谈起都保持着它最初丰韵的颜色。所以爱情永远是人们谈论的经久不衰的话题,爱情题材的文艺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记就会深刻的多。

《gone with the wind》(飘)是这样一部作品,不论何时谈起爱情人们都会先想起它。但它又不仅限于此,它所涵盖的主题要远比爱情宽广的多。这才是它长盛不衰的原因,它是一部史诗,把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把美国内战时期的南北的对抗,把尊严和人性,穿插在一段爱情的纠葛之中,让人看完之后不禁唏嘘不已,但同时也可以感到它内在的厚实的文化底蕴。

一部拥有神话一样地位的作品,从一个叫斯嘉丽的年轻的女孩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娓娓道来。斯嘉丽是美丽而勇敢的,她的魅力让她对所有的男人充满了诱惑力和杀伤力,而这其中就包括瑞德。斯嘉丽从小便如此,她的性格里充盈的父亲一辈的南方的种植园主的那种大气和粗犷,她好像并没有遗传自己的母亲一点性格――一个典型的矜持的为家族操劳一生的女性。而在美国的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如果缺少了这些,就会被视为一个不合格的人,一个叛逆的人,一个为礼教不能容的人。但是,斯嘉丽恰恰如此。可是我一直不明白的是,她为什么会那样的不顾一切的爱上卫希礼-----让她一生都充满悲情的男人。

她的内心不能容忍一丝怀疑,她不能去刻意的掩饰内心任何真实的想法,因为那对她意味着莫大的痛苦。正是由于这一点,从她确信自己爱上了卫希礼之后,不管周遭出现了如何的困扰,不管他们隔了多远的距离,即使他已经娶她人为妻,她甚至都不曾想过就此妥协和放弃。这在她看来是背弃了自己,背弃了自己活着的理由。这是怎样的一种性格呢?这让我深思,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她的坚持了绝决仍会让大多数人汗颜,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东西而不受外界的影响是件太难的事情,更多的人会在忙忙碌碌和昏昏噩噩中渐渐的迷失了最初的自我,甚至不会发觉。但是对于感情来说,这种绝决却不一定会带来最终的幸福,如果一味的勉强冲撞带来的伤寒就不会只是对于自己的了。斯嘉丽始终没有这个道理,她倔强的性格也不会想到这个高度,所以当她最终大彻大悟发现自己最爱的人其实就是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丈夫瑞德的时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由于她的不肯妥协和顽固的坚持,他们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

瑞德,这个幽默,聪明,带点叛逆和愤世嫉俗的男人和斯嘉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一直深爱着她。他爱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天真和她的叛逆。这些在旁人看来疯疯癫癫的性格在他看来简直可爱至极。他什么时候都显得那么的运筹帷幄,好像一切都可以在他的掌控之下,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斯嘉丽最心底里想着的那个人,他无法去强制把她的心扭转向自己,尤其对于这样真实的一个女子。所以即使他们已经结婚了,但他仍然觉得没有真正拥有她,他能做的,只有用加倍的物质和精神呵护对她好,希望她能够最终回心转意。瑞德最终还是走了,对他而言没有什么留恋的,甚至更多的只是伤痛,要知道他怎会容忍自己心爱的女人还那样爱着那个男人-----那个什么幸福也给不了她哪怕是一个小小承诺的卫希礼!于是最终只剩下黯然神伤的斯嘉丽,虽然她最终明白了瑞德才是真的爱她的,可是等到她看清了事实,却为时已晚,曾经的她为爱奋不顾身,可是最终她盲目的爱却葬送了她一直想要的幸福。拥有了自己深爱的人,却无法抓住她的心。与其承受这种折磨,他宁可选择不顾一切的离开,这同样是一种绝决,一种不能忍受一丝感情上瑕疵的绝决。

对于卫希礼,初次的登场,的确是一个谦谦君子,如果没有战争,他或许可以和梅兰一直在十二橡园厮守终生,他的富有可以让他雍容而高贵充满傲气,对整个未来都充满美好的希望,于是那时的他可以完全忽略掉斯嘉丽对她的爱,哪怕是在他和梅兰的结婚前就算斯嘉丽再勇敢的为爱争取也注定不会有结果。也许没有斯嘉丽没有后面的故事,卫希礼和梅兰会是才子佳人的一对。可是就因为他对斯嘉丽勇敢表达爱的忽视,让斯嘉丽出于对他的报复第一次而嫁给了她根本不爱的人。婚礼上斯嘉丽哭了,看着自己的爱人背他而去时她该是怎样的落寞的哀伤,而这却又仅仅是她悲剧的开始。

战争是残酷的,斯嘉丽因为战争成了年轻的寡妇,可是她根本不在乎,而在前方作战的艾希礼才真正成为了她和梅兰的牵挂。她只想穿漂亮的衣服,参加舞会,而不是穿着让人敬而远之的丧服,毕竟她完全没有理由悲伤,她甚至不想要那枚订婚戒指,而一切看在眼里的就是瑞德,只有瑞德才理解她。而斯嘉丽这时候被惊醒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是瑞德,可最终.......也许斯嘉丽的悲剧就是她错爱一生的结果。

本来可以幸福拥有彼此的两个人,却最终还是各分东西。正因为皆大欢喜的圆满总是人们期待的童话结尾,所以悲剧也总是让人唏嘘不已。但这个悲剧却让我们思考了更多的东西,看似只差了一步就能圆满的故事,其实早注定了悲剧。他们共同拥有的那种苛求完美的性格让他们看到了彼此太多的不完美,这样的积聚是无声无息的,但结果却是无法避免的。

爱情与战争,退缩与奋进,坚持与放弃,融合与抗争。纵横交错的脉络确实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这是一种厚实的沧桑和一种中立的慨叹。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这部史诗级的作品让我们在失望和希望之中反复,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徘徊。

有一种感情叫做爱情,横亘了时间,超越了空间,也跨越了俗世间的种种阻隔;有一种意志叫做坚强,承受了岁月,洗练了沧桑,亦抛却了陈腐的累累束缚;有一种心态叫做从容,化淡了苦痛,抚清了酸涩,只留下一颦一笑间的云淡风轻……

篇3:评《乱世佳人》水火交融的乱世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 我说“乱世出佳人”。在我看来, 《乱世佳人》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生长在南北战争的历史世界中。这是一个水火交融的乱世。这是一团火, 对美国来说, 这是一团熊熊的烈火, 烧毁了奴隶制, 烧毁了落后的文明, 烧毁了南北隔绝的围墙;对南方来说, 这是一团熊熊的烈火, 烧毁了他们的棉花, 烧毁了他们的庄园, 烧毁了他们骑士的骄傲;对斯嘉丽来说, 这是一团熊熊的烈火, 烧毁了她的桃瑞园, 烧毁了她的依靠, 烧毁了她梦幻的童话。但是, 这也是一潭水, 对美国来说, 这是一潭清凉的泉水, 灌溉了资本主义制度, 灌溉了先进的文明, 灌溉了南北统一的桥梁;对南方来说, 这是一潭清凉的泉水, 灌溉了他们干旱的棉田, 灌溉了他们的家园, 灌溉了他们沉睡的自省;对斯嘉丽来说, 这是一潭清凉的泉水, 灌溉了她的桃瑞园, 灌溉了她的独立, 灌溉了她不灭的希望。

这的确是一个水火交融的乱世, 虽然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直接的战争场景, 但是我们看到了奔赴战场的青年, 看到了伤痕累累的战士, 看到了捐钱捐物的人民, 看到了白纸黑字的死亡名单, 看到了断壁颓垣的庄园……这些都传递着战争的讯息。战争是矛盾和冲突的激化, 是我们在现实中最不愿看到的, 但是矛盾和冲突恰恰是艺术的动人之处。影片《乱世佳人》把南部和北部的矛盾, 奴隶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冲突, 种植园主和资本家的矛盾等融为一体, 营造了一个动乱的战争年代, 真实地再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影片在这种大背景之下, 讲述女主人公纷繁复杂的爱情纠葛, 这不是时间和地点的简单组合,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 影片展示了斯嘉丽在如此特殊环境下的经历和成长, 斯嘉丽就是复杂环境下的复杂人物, 随着时间和背景的变迁, 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也在变化, 可以说, 离开了这个“乱世”, 我们就失去了这个“佳人”, 也就掩埋了《乱世佳人》。影片实际上是以一种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来昭示内涵丰富的人生哲理, 因此, 即使经受时代变迁, 电影风潮迭起, 《乱世佳人》的非凡魅力仍然有增无减。

除了这水火交融的乱世, 斯嘉丽生活的另一个场景就是桃瑞园。影片开头, 一个后拉镜头, 斯嘉丽与父亲站在风中, 俯视着他们辽阔的桃瑞园, 听父亲讲爱尔兰人血液中流淌的对土地深切的爱。影片结尾, 导演同样也使用了一个后拉镜头, 经历了世事变迁的斯嘉丽独自站在风中, 俯视着她亲手重建的桃瑞园, 回忆父亲的话语, “我们爱尔兰人把土地视作生命, 视作母亲, 为了土地, 我们无怨无悔, 为了土地, 我们奋斗不息, 为了土地, 我们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感受这片土地带给她的力量和希望。对于斯嘉丽来说, 桃瑞园是她的物质之家, 也是她的精神家园。战前富足的桃瑞园给她从物质到精神的安全感, 让她可以任性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幸福, 战后败落的桃瑞园给她从物质到精神的推动力, 让她可以重新创造自己梦想的生活。在斯嘉丽眼中, 桃瑞园不仅仅是一座庄园, 它更是一个象征, 象征着一个永远不会Gone with the wind的归宿。

二.真真切切的佳人

最初见到斯嘉丽, 我是不喜欢的, 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高傲任性的桃瑞园大小姐的形象。她自私任性———因为她喜欢艾西利, 所以绝对不允许他与别人结婚, 即使是在做祷告的时候, 也一直在想着她的爱情, 她的情人;她爱慕虚荣, 注重外表———为了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舞会上, 出尽风头, 所以她执意扯低礼服的衣领;她骄傲无比, 趾高气扬———在舞会上, 她如同一只蝴蝶, 飞来飞去, 和诸多男人调情般言语, 完全不把别的女人放在眼里;她恣意妄为, 毫无教养———因为艾西利拒绝了她的告白, 所以她毫不犹豫地甩给他一巴掌, 并粗鲁地拿起花瓶向壁画砸去……

但是, 随着影片的发展, 我又发现, 在不知不觉中, 斯嘉丽让我爱上了她, 因为我看到了一个自强勇敢的新女性形象。她追求自由———即使是在守孝期间, 她也渴望穿着时髦的服饰, 自由地跳舞;她对爱执著——由始至终她都没有放弃表达对艾西利的爱, 无论是艾西利战前富有高贵还是战后穷困潦倒, 她总是抓住一切时机表达她内心的爱慕之情;她心地善良——虽然梅勒妮是她的情敌, 她应该是不喜欢她的, 但是, 她信守对艾西利的承诺, 帮助梅勒妮生下孩子, 并且照顾她们的生活起居;她坚强勇敢———面对战后破败的桃瑞园, 面对母亲病故, 父亲痴傻的现实, 她勇敢地选择面对, 对上帝发誓, 今后无论怎样, 都不会让自己和家人挨饿……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所有的人, 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1]高尓基也表达同样的意思, 他说:“人们是形形色色的, 没有整个是黑的, 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和坏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一起了————这是必须知道和记住的。”[2]所以, 不应当把人描写成“一些恶行或者仅仅是一些善行的容器”[3]。斯佳丽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矛盾统一体, 影片中的她并不像传统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那样“恶则无往不恶, 美则无往不美”, 我们会感觉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飞翔在艺术殿堂中的虚幻人物, 而是一个极具性格张扬力, 性格内部充满矛盾的真真切切的, 鲜活而饱满的人物形象。

斯嘉丽作为影片所着力刻画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物, 说到她, 我们就必须说到她的爱情经历。她一生经历了四个男人, 三段婚姻。艾西利, 是她一辈子挚爱的男人, 为了他, 她笑过、哭过、自私过、坚强过、善良过, 追随了一辈子, 在最后却不了了之。查尔斯, 作为斯嘉丽的第一任丈夫, 他一定是幸福的, 因为他不知道斯嘉丽嫁给他只是为了报复, 他不知道当他在战场上的时候, 全然牵挂着艾西利的斯嘉丽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 他不知道斯嘉丽在他死后是那么讨厌为他守孝, 这些他都不知道, 所以他幸福地死去。弗兰克, 他是斯嘉丽重建桃瑞园, 重建自己富裕生活和高傲优越感的牺牲品。瑞德, 对于斯嘉丽来说, 他是她走投无路的避风港, 他会在她无助时带她回家, 会在她守孝无聊时带她跳舞, 在她丧夫后给她新的幸福。斯嘉丽周旋在这四个男人之间, 活跃于这三段婚姻之中, 不寻常的爱情经历使斯嘉丽也经历了不寻常的心理成长和性格发展。在她追寻艾西利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斯嘉丽如烈火般刚烈的爱尔兰个性, 也看到了她受母亲圣母玛丽亚般圣洁光辉牵引着的善良;在她三段失败的婚姻中, 我们看到了斯嘉丽的嫉妒, 自私和虚荣, 也看到了她面对生活艰辛的坚强勇敢和不屈;在她爱情的最终悲剧结局中, 我们看到了斯嘉丽亲手打碎了美好生活的水晶宫, 也看到了她始终不绝的信心和希望。如果要问, 在这四个男人中斯嘉丽最爱的是谁, 那我认为一定是瑞德。尽管斯嘉丽一直在追求艾西利, 但是她之所以爱上艾西利只是因为他骑士的风度, 温文尔雅的气质, 对于艾西利性格的软弱和呆板, 她几乎没有察觉, 我想如果斯嘉丽有一天真的如愿以偿地和艾西利生活在一起, 那也终将以失败收尾, 因为斯嘉丽骨子里的热情和坚韧是无法忍受艾西利的呆板和软弱的。但是瑞德,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我们俩是一样的人, 我不是绅士, 你也不是淑女, 我们都自私, 虚伪”, 他和斯嘉丽有一样的敢作敢为, 追求自由和享受的性格特征, 他是一个极富生活情调的人, 善于把握斯嘉丽的心理, 做一系列让斯嘉丽高兴的事情, 他们俩在性格上有诸多的契合点。瑞德对斯嘉丽来说, 意义就如同桃瑞园一样, 给予她心灵的安定和快乐, 所以斯嘉丽是爱瑞德的, 只是这种爱一直潜伏在内心的某个角落, 并且被对艾西利的爱所掩盖, 直到最终有关艾西利的梦破碎之后, 斯嘉丽才意识到自己爱的归宿。真真切切的佳人, 也不得不面对这样悲剧性的结局, 让我们也不由地为之扼腕叹息。

在《乱世佳人》中, 斯嘉丽由一个无忧无虑的享受者, 因战争变成痛苦的受害者, 再因性格变成了勇敢的战斗者———“乱世佳人”, 这一步步的变化、一幕幕情节的过渡正是斯嘉丽的性格得以形成的过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乱世中的佳人, 而乱世的各种应接不暇的变革又促成了斯佳丽性格中水与火的矛盾对立, 最终形成了其悲剧性的结局。水火交融的乱世, 真真切切的佳人, 使《乱世佳人》在骑士文明随风而逝之后的岁月里始终随风飘扬, 永不凋零。

参考文献

[1] (俄) 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论创作[M].南宁:漓江出版社, 1982.82.

[2] (俄) 高尔基.文学书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19.

[3] (俄)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序言[M].缪灵珠,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

[4]《乱世佳人》四牒珍藏版牒评.

篇4:《乱世佳人》浅析

关键词:南北战争;情感;土地;文明

一、创作背景

自美国独立以来,南方和北方一直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在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北部和中部各州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南方则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北方资产阶级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认为南方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北方工业的发展。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双方矛盾不断激化。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1861年4月,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萨姆特要塞,内战爆发,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战争最终以北方胜利告终。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乱世佳人》()这本书从南方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在北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南方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南方贵族阶层的爱情故事。本书中对亚特兰大的沦陷以及战后斯嘉丽等人的生活进行了大量描写,反应了战争对南方种植园文化的冲击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乱世佳人》故事梗概

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以美国内战作为创作背景,讲述了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斯嘉丽(Scarlett O’Hara)爱上了十二橡树庄园园主的儿子艾希礼(Ashley Wilkes),斯嘉丽悄悄向艾希礼表白却遭到拒绝,并且被当时受邀请来的商人瑞德(Rhett Butler)知道了。不久,艾希礼和梅兰妮(Melanie Hamilton)结了婚。斯嘉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Charles Hamilton)。战争爆发后,查尔斯上前线并战死。斯嘉丽成了寡妇,这时,梅兰妮邀请她来查尔斯的姑姑家小住,斯嘉丽便来到亚特兰大。圣诞节前夕,艾希礼从前线休假回来。在他们独处的时候,斯嘉丽再一次向艾希礼表白。但是,艾希礼却在临走前把梅兰妮托付给斯嘉丽。1864年,北军直逼亚特兰大,斯嘉丽想要回到塔拉,但正巧梅兰妮即将临盆,斯嘉丽留下来照顾她,为梅兰妮接生。此时,亚特兰大城一片混乱,当天夜里,斯嘉丽求助于瑞德。瑞德偷来了一辆破马车,经过一天的颠簸,她们终于回到了塔拉庄园。

但回家才发现,两个妹妹重病在床,母亲己离开了人世,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斯嘉丽的肩上。1865年 4月,南方邦联军投降,战争结束。不久,艾希礼终于活着回来了。第二年新政府命令塔拉庄园限期交纳新附加税。一筹莫展的斯嘉丽去找瑞德借钱,偶遇暴发户弗兰克。为保住家园,她勾引弗兰克跟她结婚。

之后,弗兰克和艾希礼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礼在瑞德帮助下负伤逃脱。几个月之后,斯嘉丽和瑞德结了婚。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而瑞德跟斯嘉丽的感情却因她忘不了艾希礼而破裂。与此同时梅兰妮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和儿子托付给斯嘉丽,此时,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礼,斯嘉丽终于明白,她真正爱的人是瑞德。

当斯嘉丽赶回家里告诉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斯嘉丽。被遗弃的斯嘉丽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三、玛格丽特(Margaret Mitchell)和《乱世佳人》

玛格丽特·米歇尔(Margaret Mitchell)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Atlanta),一个在美国内战中遭受重创的南方城市。当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乱世佳人》的很多部分与米歇尔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相似点,她的生活经历为她的小说提供了一些原形。例如,瑞特·巴特勒被认为是以米歇尔的第一任丈夫为原型构建的。菲茨塔拉德庄园是玛格丽特童年的乐园。她在那里听到的家庭的历史,战争的故事和母亲的童年,她想象着过去这里的豪华舞会和烤肉野餐,这与小说中塔拉庄园的描写有着许多相似点。玛格丽特18岁时,认识了青年军官亨利少尉。并很快陷入了情网。亨利有着英俊的外表,诗人般的气质,这便是玛格丽特心中的“艾希礼”;但一战夺去了这个年青人的生命,也给玛格丽特带来了毕生的痛苦,这大概也就是郝思嘉对艾希礼爱情火热与疯狂的来源,米歇尔将之融入于作品本身,以缅怀她的初恋情人。1918年,她的母亲去世,玛格丽特成为她父亲和长兄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亦如她的作品一样,她代表不了母亲在父亲心中的位置。这与斯嘉丽处境及其相似,玛格丽特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再次融入作品。当然,除此之外,作品中有一段对亚特兰大沦陷的时候的描写,也是来源于小时候,她的外祖母绘声绘色地对她讲述当年亚特兰大沦陷的那个夜晚, “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

《乱世佳人》凝结了玛格丽特十年的心血,小说以美国的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中的佐治亚州为背景,从南方人的视角出发叙述了以斯嘉丽为核心的人物情感和生活经历,翻印了在美国旧南方向新南方转折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在情感选择、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上的变迁。

四、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三个不同时期的斯嘉丽

作为《乱世佳人》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非常的鲜明。不同于其他贵族妇女,她聪明,坚强,勇敢,叛逆而迷人。以下主要从三个时期来对斯嘉丽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nlc202309030016

(一)战前的斯嘉丽:任性,叛逆,骄傲

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拥有着财富和地位,尽管作品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斯嘉丽长得并不漂亮”,但是接着塔林顿兄弟对她狂热的追求的描写又足以让我们看到她独特的魅力。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热衷于舞会,喜欢穿梭于众多男子之间,成为各种聚会的中心,在十二橡树的烧烤宴上我们可以看出,她擅长吸引异性,时时关注如何引人注意,不能容忍其他女性抢她的风头,就连自己的妹妹也不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任性,自负和虚荣。当塔林顿兄弟告诉她艾希礼马上要跟梅兰妮结婚时,她在心里说:“啊,这不是真的,是他哥俩弄错了,艾希礼是不能爱她的。像梅兰妮那样的小个子是没有人会爱上她的。”在遭到艾希礼的拒绝后,为了报复艾希礼,她赌气和自己一点也不爱的查尔斯结婚。这就足见斯嘉丽小姐的幼稚和任性。

(二)内战时期的斯嘉丽:自私,坚强,勇敢

内战使斯嘉丽饱受磨难,同时也是她巨大的转变过程。由于战争的爆发,查尔斯病死沙场,斯嘉丽成了寡妇。尽管她不喜欢梅兰妮,但亚特兰大沦陷的时候,斯嘉丽为了兑现对艾希礼的承诺,还是留下来照顾她。即使对接生的事一窍不通,听到梅兰妮痛苦的呻吟,她还是去帮她接生,并在当晚拖着刚生过孩子奄奄一息的梅兰妮和孩子们逃离亚特兰大。这种骨子里的坚强让她在那个时代,那种困境下得以生存。斯嘉丽一心想回到塔拉,但她回家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父亲悲伤过度,神志不清,而塔拉种植园留给她的几乎一无所有。面对这一切,斯嘉丽痛心,绝望,但她并非沉浸在悲痛之中。她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矜贵与骄傲,整日像一个黑奴一样劳作。她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物和牲口藏好。当一个北方佬骑兵威胁到她们的生活时,为了保护母亲的东西和辛苦得来的食物,她还开枪杀了人。当她交不起税款时,她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想到用母亲的窗帘改做成衣服,精心打扮,去亚特兰大找瑞德。当遭到瑞德的拒绝时,巧遇妹妹的追求者,暴发户弗兰克,为了拯救塔拉,她勾引弗兰克和自己结婚。斯嘉丽是勇敢的。艰辛的生活已经让她完全明白了现实的残酷,也给予了她生活的勇气与魄力。

(三)战后的斯嘉丽:独立,倔强,自私,虚伪

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后,斯嘉丽对生活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她清楚地知道只有理智地面对这个新兴的世界,不断地去顺应自己的时代和社会,才能保全她自己、她的家人和塔拉。为了能赚取更多的钱,她抛弃了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买下锯木厂并抛头露面亲自经营。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她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做生意。斯嘉丽已经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她想的只是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不再贫穷挨饿。另一方面,她仍然爱着艾希礼。但现实中的艾希礼仍然活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里,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直到梅兰妮死后,斯嘉丽才发现自己爱的是瑞德。然而,瑞德最后离开了她。斯嘉丽被所有的人抛弃了,不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她都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五、总结

《乱世佳人》这部作品中,斯嘉丽是可悲的,她无法把握眼前的幸福,珍惜瑞德的爱情,她用一生的精力和情感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像瑞德说的:“你把自己的幸福拱手相让,却去追求一些根本不会使你幸福的东西。”最后留下的是永远的痛苦和悔恨,一切都随风飘逝。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也到位,除了之前分析的斯嘉丽战前、战争时期以及战后性格的巨大转变以外,瑞德、艾希礼、梅兰妮以及斯嘉丽的父母对其性格也有重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对斯嘉丽深爱塔拉这片土地的描写非常点题。从第一章斯嘉丽的父亲出场,并对斯嘉丽说“土地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为之工作,为之战斗,为止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到战争时期斯嘉丽为了保护塔拉,求助于瑞德,以及最后瑞德离开了,斯嘉丽又想回到塔拉重新开始,都反映了主人公对塔拉,对土地,对家园的深爱。作者用“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描写一种人们对未来的寄予希望的一种情怀,毕竟,逝去的都已逝去,只有不畏困难,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勇敢地追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在乱世中得以重生。

参考文献:

[1]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M].Beijing: World Book Publishing , 2001.

[2]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M].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1.

[3]常耀信.英美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4]陈惇.西方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美)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全译本)[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篇5:《乱世佳人》影评

最近也看了很多新电影,其中很多确实都是很不错的,但是,还是决定写看了很多遍的《乱世佳人》,作为一部七十多年前的经典电影,它几乎使用了一切能够采用的电影艺术手段,无论是演员、情节、台词、音效、摄影等各方面全都不负经典二字。

《乱世佳人》的剧情是16岁的斯佳丽小姐疯狂地爱着艾西利,而艾西利与他表妹梅勒妮结了婚,伤心气愤之下斯佳丽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但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病死,斯佳丽成了寡妇。在亚特兰大的一次募捐舞会上,她与瑞特船长再次相逢。战火逼近亚特兰大,斯佳丽在瑞特船长的帮助下带着梅勒妮母子逃离亚特兰大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塔拉,但是母亲病逝了,父亲精神也出现了状况,昔日庄园已变成废墟,斯佳丽决心重振家园。在去向瑞特借钱付塔拉的租金遭拒,欺骗弗兰克并嫁给了她,因她一次在途中遭劫,弗兰克在决斗中身亡,斯佳丽再度守寡。不久斯佳丽嫁给了深深爱着她的瑞特,但她仍迷恋着艾西利。剧末当斯佳丽意识到瑞特才是她的惟一时,瑞特却伤心地离开了。

这部豪华的彩色影片基本保持了原著的深度和韵味,在选材上是以美国的南北战争为大背景的,而且仍以美国南方人的观点来表现南北战争,导演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电影手法,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壮观场面,尤其是灾民逃难、车站广场及亚特兰大的大火等场面,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其中,通过战前战后的塔拉庄园的环境描写——开始的繁荣,大批黑佣到战后的贫瘠荒芜,再到后来的繁荣,揭示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以及和平对人们的重要性。剧中有一个场景是斯佳丽回到塔拉的时候,深受战争之痛的塔拉一片贫瘠和荒凉,人们处于饥饿之中,斯佳丽举着萝卜向天发誓再也不要家人挨饿时,我觉得导演对光线和背景的运用是很巧妙和富有艺术感,生动的刻画出斯佳丽内心渴望安定、富足的生活的真实情感,也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铺陈。

电影开始时打出了几行字幕,最后一句是: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影片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来了这个观点,其实,不只是一个文明随风而逝了,还有无数个生命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和生活方式都在随风而逝。在影片中艾西利、斯佳丽和梅勒妮都可以看做是不同的文明,而梅勒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但是在剧末,她死了,这就暗示了那个文明真正的逝去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她在剧中既体现了对曾经灿烂的文明的一种回忆,也表现了对另一种新的文明的憧憬。

这部电影虽然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但是也囊括了亲情、友情、爱情、责任、自私、无私、道德、价值等元素,通过对各个方面的特写,成功的塑造了影片中的人物性格,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斯佳丽美丽率真,任性执着、自私坚强、信守承诺,还有着为了目标不顾一切的勇气。瑞特老练、智慧、稳重,洞察细节,能真正的读懂斯佳丽。艾西利绅士帅气却又有些懦弱和守旧。梅勒妮宽容、沉静、纯洁、知性,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

篇6:乱世佳人 电影影评

今天为您推荐的电影是《乱世佳人》。

这是一部美国大片,1939年获奥斯卡金像奖,反应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丽任性的南方大农场主的女儿斯嘉丽经历叛乱,由骄纵千金成为一家之主,为保护家园,她对内劳苦操作,对外应酬筹措,但深藏于内心的盲目爱情,却未曾动摇。她一直深爱着年轻的庄主阿希礼,阿希礼却心仪玫兰妮。当她意识到她爱的是瑞德时,真爱却疲惫褪尽。

《乱世佳人》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社会现实。以“乱世佳人”斯嘉丽为主线,描写了女主角斯嘉丽年轻貌美,但她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某些本质特征:残酷、贪婪、自信,为了自己和庄园的利益可以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但同时斯嘉丽又是勇敢、坚强,对爱情有着火一样的狂野。而男主角瑞德,则是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豪迈却时而透露着绅士风度。不同于平常爱情的爱情,注定会让人难忘。一个像风一样飘乎不定没有根的男人却深爱着一个自信残酷贪婪的女人斯嘉丽。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斯嘉丽几度受挫之后说的一句话,斯嘉丽虽然算不得完美的女人,却拥有着其他女人所不能及的自信和坚强。影片中每一个人都再守望着自己,无论他们是在守望什么,都是为了有一个幸福安定的生活。而斯嘉丽在守望着金钱,守望着不再让塔拉的人再挨饿,守望着希礼的爱,守望着已经破碎的梦,守望着成长。

这部长达三个小时四十五分钟的影片,以恢弘的气势,亮丽的色彩

豪华的场景,以及宏大逼真的战争场面,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男女主人公天衣无缝的 完美组合,给人以视觉上极大的享受。

篇7:奥斯卡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影评

《乱世佳人》是根据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的,该影片时间长达近4个小时,其耗资巨大,场面恢宏,人物众多,情节虽然多,但其线索很明确,主要就是围绕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大家闺秀斯嘉丽感情生活来和人生遭遇写的,是爱情片,却又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在影片中众多角色中,我最喜欢斯嘉丽,影片在一开始就用一些列画面情节展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征,高傲自满,大气粗犷,她好像并没有遗传自己的母亲一点性格――一个典型的矜持的为家族操劳一生的女性。而在美国的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如果缺少了这些,就会被视为一个不合格的人,一个叛逆的人,一个为礼教不能容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虽然斯嘉丽不够完美,她有她的缺点,我想这样的人物形象也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融入这个角色中,感悟人生,她的不完美成就了她的完美。随后战争爆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肩负了不该是她那个年纪该有的责任。为了遵守对艾希礼的承诺,她尽心尽力的照顾玫兰妮;为了保住自己的庄园,她不惜背负骂名抢了妹妹的未婚夫;为了在生意上能赚更多的钱,她不择手段以至引起人们的非议,并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在生存方面斯佳丽很成功,不管生活环境如何的恶劣和艰难,她永远不会向命运屈服,总能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战胜一切,斯嘉丽性格果敢刚强,电影中插曲与主人公性格命运相辅相成,起到了几乎完美的衬托作用。斯嘉丽在磨难中成长了,由一个任性不懂事的女孩子变成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像斯嘉丽学习,是的,生活不相信眼泪,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与其让别人同情,不如用自己的坚强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可在感情方面坦白说她很失败,这或许是她对爱情太过执着,总是在追逐着自己虚幻的爱情梦想而忽略掉了身边的幸福。这也启示我们,不一一味的去追求,更应该懂得珍惜我们已经所拥有的一切。

米兰妮的心地特好,真是佛眼见佛,她把她身边的一切的任何人事都都只会往好处想,哪怕是想要跟她抢她丈夫的斯嘉丽,她都从来不把她往坏处想,还帮助她解围。米兰妮对人友好,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米兰妮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却也有坚强的一面。为了帮助斯嘉丽保护家里的财产,当斯嘉丽举起手枪对着来抢劫的北方佬,同时米兰妮也毫不犹豫的拿起了军刀,她这个勇敢的举动让我深深的折服。

至于瑞德,一个成功的商人,整个形象有点神秘的感觉,他虽然有富家公子哥儿的潇洒,却无纨胯子弟的低俗无知。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是理性的,当所有人都觉得应该去战争,这些人都被仇恨冲昏了头恼,此时也唯有瑞

德是反对的,这是面对问题时的一种镇定,解决问题我想更需要这种理性,而这也是我们常人往往很难做到的,切忌感情用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有待我们慢慢的体会。但瑞德在感情问题中,他与斯嘉丽一样,也是失败的,性格决定命运,他跟斯嘉丽一样,都有着高傲的自尊和过于保护自己的心理,最终导致两个相爱的人无法再一起的局面。

篇8:乱世佳人 影评

对于这部电影, 几乎没有人不承认它的经典。但是, 人们可能更容易将这部电影的成功归结于它的剧情, 而很少会关注到它在大众传播领域这一方面的价值。本文试从信息传播的过程来解读《乱世佳人》这部经典的著作, 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这部电影在电影传播史上的价值。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一步:编码

作为信息载体的影片文本, 是由多种多样的编码组合而成的一个合乎逻辑关系的系统。电影的制作过程就是编码的过程。电影信息的编码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依靠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在《乱世佳人》这部影片中, 无论是画面的色彩、线条还是剧情发展和影片叙事, 在当时世界可以算是一流的水平。影片耗时3年半, 耗资400多万美元, 其间数换导演, 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电影最初是采用35厘米底片标准镜头拍摄的, 后来在卖给米高梅公司后, 该公司运用印片技术把它放大成75厘米的托德AO体, 同时把单条光学声带改成六条磁性声带。这也是我们至今为止依然能够看到这部电影清晰版本的原因。

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编码以外, 还有“亚编码”和“隐性编码”两种容易被忽略的编码。“亚编码”就是指相对于表层编码来说较为深层的东西, 比如在影片中出现的十字架或者黑奴, 他们所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意义, 而并不是本身;“隐性编码”是指在电影文本中, 起象征性作用的一些编码。比如对某个物体的特写, 有暗示的意思。像《乱世佳人》中, 斯佳丽在阿希礼家午休时, 对一只钟表的特写, 暗示了时间的消逝。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二步:电影作为信息载体

电影文本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性媒介。一般的文字性媒介都是由单个的文字符码组成, 单个的文字符码必须通过组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读解单位, 从而传达完整的信息。这样一来, 传播信息的方式就具有了延时性。而电影文本除了具有这种延时性的信息传导方式以外, 还具有一种同时性的信息传导方式。对于电影文本来说, 一个单个的镜头, 也包含了多种可以读解的信息, 一个完整的电影文本自然可以为我们展现一个世界的具体存在。

麦茨提出, 电影文本需要五个渠道输送它所承载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1.影像;2.符合银幕上不同文字说明的图示;3.通过技术复制手段录下来的话语声;4.录下来的音乐声;5.录制的音响。但实际上, 电影文本只通过两种渠道来传导信息:1.视觉画面 (包括影像、字幕和其他各种图示) ;2.声音 (话语、音乐和音响) 。

在电影叙事中, 声音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乱世佳人》的配乐, 被列为电影史上最佳配乐之一。当时的配乐方法不同于现代的配乐方法, 旋律美而配乐部分较多, 曲谱的编写较接近交响乐形式, 乐曲与剧中动作的配合没有现在精密, 但独立存在的价值较高。直到今天, 《乱世佳人》的原声音乐碟仍有很多人收藏。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三步:观众对影片的接受

作为信息传播过程的电影传播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观众接受这一环节, 这一环节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就在于影片文本结构与观众接受心理结构之间是否同构。所谓同构, 就是信息载体和信息接受者有部分, 或者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同的兴趣或信息。这就要求电影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需要最大限度地引起观众的兴趣。

《乱世佳人》首场献映时, 观者如潮。历经70年, 这部电影依然拥有大量的影迷。也许正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审美感知, 使得大多数人与这部影片产生了同构情结。1939年, 这部影片在中国上映时, 大获赞赏, 这对于当时思想十分闭塞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不易的。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对这部影片会有如此好感, 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 同影片所反映的背景相似, 也是处于战争的年代。

不同的接受心理造成了观众在接受影片信息时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倾向性。尽管有可能只是一个镜头, 也蕴涵了无穷无尽的信息, 但是每一个观众很可能从影片中接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和各不相同的。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步:单项传导

在一般的信息传播过程中, 信息接受者往往会进行信息反馈, 并将反馈信息传递到信息载体处。但电影传播却很少能够进行信息的反馈, 在电影的传播过程中, 电影制作几乎不可能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 即使获得了观众的信息反馈, 由于电影文本的不可更改, 所反馈的信息也无法对电影过程有任何影响。这样一来, 就决定了电影观众的反馈不可能介入或参与电影创作, 只能以几种简单的信息反馈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反应信息:是观众在影片放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简单信息, 主要是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的表现。1999年, 《乱世佳人》上映60周年之际, 当电影院重新放映这部影片时, 电影院里的所有观众全体起立鼓掌。观众们的这一表现足以说明对《乱世佳人》的喜爱程度。

上座率:由于电影具有商品性, 这一点最能反映出观众对影片的态度。

反馈信息:是指在放映结束后, 观众们理性和系统化的反馈。包括文字的影评或者口头的评论。

虽然电影传播过程中观众的信息反馈总是不及时, 并且很难预测, 但多少还会对电影传播产生影响。观众的态度, 特别是上座率的情况, 会直接影响电影在影院放映时间的长短和电影制作者接下来工作的进展。由于当年《乱世佳人》获得了巨大成功, 所以制片方一再推出类似的电影或者类似的续集, 但都以失败告终。而观众尽管没有将直接的信息反馈作用于电影这个信息载体, 但是却影响了电影制作者的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信息反馈得以流通, 使电影的传播过程得以循环, 电影的信息传播也算是一个完整传播的过程。

总结

作为一种大众媒介,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了“休闲娱乐”的要求而出现的, 并且响应了全家人以一种既经济又文雅的方式来欢度空闲时间的需求。因此, 电影为工人阶级提供了某些早已被社会上层阶级享受过的文化益处。在电视出现以前, 电影可以说是人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随着电视的来临以及电影与影院的分离, 电视夺走了很大一部分的电影观众, 尤其是一般的家庭观众, 而留下来的则是一些非常年轻的观众。对于老一辈的电影观众来说, 去影院看电影是兼具隐私性与交际性的活动, 这也是另一种层次的电影体验。但是, 电视的流行却使这种电影体验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越来越不景气的电影市场, 电影业需要做出努力而挽回自己往日的地位, 因此, 电影为了能够吸引观众, 而使电影的传播内容变得更加迎合一般人对暴力、恐怖或色情内容的需求。电影传播内容这一恶俗的改变直到今天仍然对一些电影有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 电影业又在逐渐恢复其往日的地位。虽然仍然不及电视的吸引力, 但是电影传播已经在考虑从其他的方面进行发展。身为一种文化资源及其他媒介的展示窗口, 电影取得了特定的核心地位。电影传播依靠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包括与电影相关的画册、纪念品、DVD、纪念活动等, 基本上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创造者。

互联网和卫星及有线电视的出现, 也有利于电影的信息。对于从电影院流失的观众,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付费或者卫星、有线电视付费来观影, 这不仅是电影信息传播的新方式, 也是电影观众一种新的电影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安:《电影研究的传播学视野》, 《现代传播》, 2008 (5) 。

[2].李岚:《影视受众接受心理比较论》, 《当代电影》, 2001 (1) 。

上一篇:有读后感的课外书下一篇:如何选购优质沙发?挑选高品质沙发的3条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