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壶老酒祭父亲

2024-04-14

半壶老酒祭父亲(精选5篇)

篇1:半壶老酒祭父亲

半壶老酒祭父亲

早上,在食堂用过早餐,心情平稳,脚步轻缓的走上五楼。崔京浩的一曲“父亲”的歌曲一下子飞进了耳边。“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儿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句句催人泪下的歌词,让我放慢了脚步,眼眶湿润,扶着栏杆,静默着,想起我那最敬爱的父亲!

也许思念是种心痛、思念是种回忆、思念是种诉说、思念是种感恩。但对子女来说,对父母的思念、心痛、诉说、回忆、感恩往往只有在伤他们到极至时才知,只有在经生离死别,面对他们坟前小土丘时才悔!只有在我们都成了大人,在做人父母时,才知人间这第一情是何等的珍贵,又是何等的短暂!

尽管父亲离开我们15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弥留在我的脑海,对他的思念记永远不停止!忘不了——梦中与他足膝谈心,他那粗大而有力的双手紧紧拉着我、抱着我那快乐的感觉;忘不了——父亲用两箩筐担着我和正在伊呀说话的妹妹、弟弟,去当搬运工的苦难日子;忘不了——他手把手的教我做风筝,放风筝时我那骄傲、得意之神态;忘不了——看他锉鱼钩,在吼水湾、江家洞、祝家洞放长线,抓鱼、钓鱼惊心动魄的场景;忘不了——隆冬时节,下了晚自习,双手抱着胸,跑回家,冷得哆嗦直跺脚时,父亲鼓励我第一次品老白干御寒的话语;忘不了——父亲带着我们兄妹顶着大风拾柴火,给我们讲闪电和雷鸣那个快的道理;忘不了——自己笨拙的小手给他剪掉倒眼毛时,疼得他那双微微发黄略带欧式的凹眼眶里流下的泪水;忘不了——难得的“打牙祭”时,兄妹们团团围着父亲,眼睁睁的看着他在菜板上切肉,把一小块块瘦肉慢慢放到我们嘴里的幸福味道;忘不了——我和妹在外淘气,掐了赵家的空心菜,被发现后逃跑不敢回家,父亲四处寻找我们焦急的样子;忘不了——父亲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好多战地相片和父亲在死人堆里背着报话机匍匐前进的故事;忘不了——父亲与母亲因为生活困苦争吵、发怒,父亲借酒解愁,愁更愁的醉酒的画面;忘不了——春节时,父亲给我们六兄妹一人一毛的过年钱的情景;忘不了——父亲当民兵连长时,在篮球操上精彩的投篮瞬间;忘不了——我考上师范和父亲一道去卖粮、下户口时,父亲那双深眸的眼里流淌着的幸福泪花;忘不了——父亲抱着弟弟(弟弟服刑去了)没人照看的三个月的婴儿,老泪纵横的喂着奶粉和母亲泣不成声的一幕;忘不了——父亲为了让子女读好大学,竟然花白着头发,带着行囊,外出打工的情景;忘不了——父亲脑溢血刚发作时,用力的手拉着我胸前的白围巾,死死不肯松手的情景;忘不了——父亲在那大雪纷纷的凌晨,在儿女们的呼喊声中,撒手人间,两边眼角留下的最后一道长长的泪痕;忘不了——父亲下葬时,“阴阳”满天撒下的米粒和纷纷的雪花交融着,盖在父亲灵柩上缓缓入土时的凄凉和顿时响起的鞭炮声、哭泣声!

不知在那里记得这么一句话,“问生活苦不苦,去问一下有6个孩子的父亲,他们会给你答案。”也许是我父亲太累了,也许是我的父亲太苦,在他刚满花甲之年时,在那个大雪纷纷的清晨,由于脑溢血发作,父亲就永远离开他那一群爱他想他的儿女们!

“清明时节雨纷纷,天下儿女思断肠”。每当父亲的生日、祭日、春节、清明之时,我带上半壶老酒,几叠冥币、一对红烛、三烛香来到他坟前,寄以哀思。悼——这位在地下长眠的老人,悼——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一位军人,悼——我们家乡方园几十里谁不知晓的英雄;悼——做了一辈子人梯和老黄牛的父亲!

(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儿女们,好好爱你的父母吧,记住:孝心不能等待!)

篇2:梅香一缕祭父亲

上一次见到父亲,是在2006年的五一,那时父亲刚从他最心爱的家乡浙江海宁回重庆,我和丈夫带孩子回去看他,临别时他拉着孩子的小手说:还要不要回来看外公?孩子答:要。他一直送我们到文联大门口,眼望着我们坐车离去。我扭头看他单薄的身影,心中就有隐隐的不安,但还是坚定地相信,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父亲一定能等到我们一次又一次回来探望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见面竟是我们父女的永诀。

1月的重庆街头寒冷彻骨,越冷越开花的蜡梅还在卖花人手里被叫卖,父亲已不能再见梅花再闻梅香。买一束献在父亲的灵前吧,让缕缕幽香陪伴父亲的灵魂升上天堂。

父亲素来喜爱梅花,尤其山城的蜡梅。从小我的家就一直分两处,从上小学我就常常在周末坐12路公交车从储奇门到菜园坝火车站,然后坐上行2分钱的缆车到两路口,然后步行到重庆村30号重庆文联院子,和父亲一起度过一天一夜。如果是在冬天,每每打开家门,青花瓷瓶里一定有一束蜡梅正含苞待放,释放花香。现在想来,父亲爱梅,也有一定的缘由。

父親是到过延安、听过“延讲”、参加过第一次作代会、最早的中国作协驻会作家、新中国刚成立就和母亲随刘邓大军的二野挺进西南的文艺战士。他曾参与《新华日报》恢复工作并任副刊主编、党组成员,1953年任重庆文联的编辑部部长,1954年筹办中国作协重庆分会并兼任秘书长,筹办《红岩》的前身《西南文艺》并任主编,后任重庆《大公报》副刊、《大众文艺》主编。一场极“左”的浪潮、“文革”的风暴,卷走了这一切。但是,他没有被命运击倒,而是如蜡梅一样坚强与无所畏惧。他深入生活,到电厂、煤矿、三峡工地,写下了《一群皮匠的路》、《梁定基和他的瓦斯卡片》、《弃水之争》等一批有影响的报告文学和小说。后来又甘当人梯绿叶,为重庆、四川的作家作品写评论写序,帮助无数的文学爱好者走上文学之路。1979年,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在川西内部刊物《沱江文艺》上,父亲第一眼识中它闪烁的辉光,很快写下一篇《题材选择作家》的评论连同该小说寄给他的老上级——当时的文艺界领导周扬,周扬看过也很肯定,并热情地给沙汀写信,请他把父亲的文章转给文艺报。小说后来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可以说与这三位已经离世的文艺前辈的力举有直接的关系。而茅盾文学奖的另一部作品王火的《战争与人——三部曲》,也有父亲重要的评述。在那时,我家总有源源不断的文学爱好者带着稿子来访,伴着梅香、墨香,听父亲认真地和他们探讨稿子的成败得失,谈人物的命运、情节的设置、语言的运用,也许我似懂非懂的心灵就在那时受到了熏染,以至于成就了现在的编辑职业。值得高兴的是,2007年父亲被评为“重庆首届十佳评书人”,山城人民给了他最后的荣誉。

父亲1949年就到了重庆,但他十分怀念自己的故乡——浙江海宁,只要出行方向是往东或向北,他总要绕道回去海宁。我和哥哥们从小就熟知钱塘的潮水、水乡的乌镇、嘉兴的粽子、海宁的皮影以及杭菊、茴香豆、加饭酒。父亲在84岁时终于回到自己念兹在兹的家乡,他有诗说:滔滔慈母泪,悠悠祖国情。归来补旧甲,还去续长征。他把自己所有的藏书以及母亲遗留的一部分书送给了家乡,他题字送人、写诗寄情、学堂讲课,他要把最后一点余热献给家乡。家乡人民也回报他更隆重的礼遇,为他成立“殷白图书馆”,特邀他出席每年的政协会议,电视、报社多次专访,还为他印制出版了《北去南归轻吟浅唱》,他成为家乡文化界、学生们尊敬的老前辈、革命老爷爷。他在故乡六年的日子是愉悦开心的。

与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在深深的怀想中,父亲已离去多年了。天气也越来越冷,山城的蜡梅又将盛开了吧,多想让思念随那缕缕的梅香一起上升,永远陪伴萦绕在父亲的身旁。

篇3:母亲百日祭,父亲另觅新欢

来信 我有一个薄情寡义的父亲

张娓:

你好,犹豫了许久,还是决定给你写信求助。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家丑不外扬。但我觉得家丑不外扬的结果是在家里包着烂,最终是全家人遭受毁灭性伤害。基于这个考虑,我决定勇敢来揭自家的家丑。其实,在给你写信之前,我已经跟家丑制造者,我的父亲,发了信息。告知他,如果他要坚持近期再婚,我将和他断绝父女关系。

想必你已经大致明白了我家的家丑的意思。是的,我有一个厚颜无耻、薄情寡义的父亲。我妈妈生前侍候他一辈子,刚去世不到百天,尸骨未寒,他就和以前的一个同事热恋了,还准备近期结婚,正式生活在一起。

我并不保守,从来没想过要反对父亲再婚。妈妈去世前也专门跟我交待过,她走了我要尽快帮父亲找一个伴。她说父亲生活能力很差,完全不会照顾自己。其实这也是妈妈的贤淑惯坏了他。妈妈生病前,父亲在家里几乎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干任何家务事。

我的妈妈实在是太傻太善良,她肯定做梦也没想到父亲这么快就交了女朋友。除了时间太快,我最不能接受的还有一点,父亲如今热恋的对象竟是他以前的同事,很早以前就传出过他们关系不正常。他们否认,妈妈也帮着他们否认。现在看来,传闻极有可能是真的。这样推下去,他其实是老早就背叛了母亲。若这个推断成立,他就太卑鄙太让人恶心了。

我已经连续好几天失眠了,只要闭上眼睛仿佛就听到妈妈在哭泣,凄凉而无助。我该怎么办?怎么帮妈妈讨个公道?

肖 芬

2011/4/22

对话 请相信父母的爱情

张娓:我理解母亲去世带给你的悲痛,但你把父亲的新恋情定位于家丑,我个人认为不大合适。

肖芬:他做出如此缺德的事情,还不算家丑?

张娓:你失去了母亲,他失去了妻子。父亲的悲痛应该不低于你。在父亲没有开始新恋情前,你们父女关系如何?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父亲以前他对妈妈的感情?

肖芬:此前我和父亲关系挺好的。我妈妈善良而能干,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她在操劳,只是因为太忙碌太辛苦,脾气不大好,有些急躁,容易发火。父亲与妈妈相反,不能干但脾气超好。其实从小到大,我喜欢父亲胜过妈妈,我自己成家后开始体会到妈妈的不易,才开始心疼她。客观来说,我相信父亲对妈妈有很深的爱和依恋。妈妈生病后,他笨手笨脚给妈妈煲汤,把手烫了几个泡。妈妈的葬礼上,他很伤心

地哭泣,火化时他还昏倒在地。现在想起那一幕,简直就是讽刺,我甚至怀疑他是在演戏。

张娓:你心里很清楚,父亲不可能是演戏。他们从黑发到白发,相濡以沫几十年,彼此陪伴依赖,那种感情未必是你这个年纪能体会得到的。

肖芬:我知道,我老公一直羡慕我爸妈间那种幸福恩爱。他的父母空有婚姻的名,但几十年都像仇人。

张娓:你自己也认可你老公的看法,觉得爸爸妈妈幸福恩爱。你相信父亲对妈妈有很深的爱和依恋。你再仔细想想,妈妈以前是如何评价父亲如何评价他们的婚姻的?你认为妈妈爱父亲吗?她自己觉得幸福吗?

肖芬:妈妈尽管很忙很累,性格暴躁,但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她爱父亲,这是不容质疑的。我刚读大学时她曾经对我说过,找对象一定要找像父亲那种脾气温和,能体贴人的好男人。她还感慨说,和这种男人过日子女人就是再辛苦但肯定也不会心苦。

张娓:妈妈对婚姻的见解很有智慧。你后来择偶时考虑过妈妈的建议没?觉得你先生和父亲像吗?

肖芬:当时并没有考虑,但后来发现老公和父亲真的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张娓:这至少说明,你潜意识里认可父母的爱情婚姻,相信他们幸福恩爱。我想提醒你的是,就算父亲有了新恋情新婚姻,他对妈妈的爱也是不容质疑的,你要相信这一点。

分析 与其抱怨,不如理解

我赶到约定的茶楼门口的时候肖芬正在津津有味地猜谜语。旁边的药房做活动,挂了许多中药药名的谜语让大家猜。肖芬一口气猜出了三条,“浪子回头——当归”“癌症晚期——没药”“不单薄不奢侈——厚朴”。我问她为何如此厉害,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父亲就是一位老中医。

喝了三泡茶以后,肖芬才放松下来,整个人呈现出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状态。我们这才切入主题,聊起她的父亲母亲。

我请她在一张白纸上用几个词语写出心里对父亲的感受,她立即写下“无情,冷血,虚伪。”我问她还有吗,有就尽管写出来,她想了想又加上了“花痴,厚颜无耻。”我说:“前三个词还可以理解你在表达你的负面感受,后面加上去的两个词语我只能理解为你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无理谩骂。”她点点头,但立即反问:“他的所作所为本来就缺德,难道你要我美化他?我做不到,我必须尊重事实,尊重我的内心。”我说:“当然,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否则我们的内心就容易分裂容易冲突,其结果就是让我们的生活和内心一样混乱不堪,远离平静,远离幸福。不过,尊重客观事实,同样也包含尊重父亲与妈妈,父亲与你有过什么样的真实往事。这是问题的关键,你不能忽略。也就是说, 你对父亲的评价,你看待你和父亲的关系,父亲和妈妈的关系,你不能让眼睛和心只停留在父亲新恋情这一件事上。”

同时,我也告诉肖芬,从婚姻形态角度出发,往往越是感情好的夫妻,越容易在遭遇丧偶后很快建立新的家庭,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婚姻的幸福和甜蜜,愿意更快更多地接纳,来修复创伤。

见她在认真思考,我又请她把白纸翻一面,在背面尽可能客观地写下对父亲的评价。她想了想写下:“和,软弱,生活自理能力差,害怕孤单。”写到害怕孤单时,她握笔的右手在抖,眼睛一下就红了。我叫服务员拿了点糖过来,加在她的红茶杯里,叫她喝下。一会儿,她平静下来了,开始跟我讲父亲和妈妈的恩爱故事,讲父亲原来有多宠爱自己。

我跟肖芬分享了一些成长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和父亲的关系以及对于父亲的认知程度,对他视野的宽度以及成就的高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对于他心灵的柔软程度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关联;原生家庭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和谐程度,几乎能决定性地影响他自己在情感和婚姻中的需求。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不仅仅是指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父母如何对待我们。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和谐程度也更多是指我们如何看待父亲的亲密关系和和谐程度。

篇4:先烧半壶开水

一天午后,天气炎热,茶客盈门。兄弟俩跑前跑后,尽心尽力地招呼每一位客人。猛然间,弟弟发现水缸里快没水了。弟弟一边抱怨自己粗心大意,一边建议新来的客人去邻家的茶馆喝茶,以便他有时间去挑水。

哥哥看了看大水缸,将水缸倾斜,舀出了半铁壶水,让弟弟先烧水沏茶待客,自己则迅速去挑水。新客不明真相,反而觉得兄弟俩手脚麻利,烧水快,沏茶快,服务周到,所以很看重他们,更愿意到他们的茶馆去喝茶。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茶客们纷纷散去,茶馆马上就要打烊。这时,突然从外面走进来几位焦渴的陌生茶客,他们嘴里不停地抱怨此前的好几家茶馆不是说马上打烊,就是说没有茶叶。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兄弟茶馆,祈求不再被拒绝。

此时此刻,茶馆里什么都有,就是柴火不够。累了一天,弟弟想劝走客人,却被哥哥拦住。哥哥来到灶头,清理了现有的柴火,吩咐弟弟先烧半壶水招待客人,自己马上去后院劈柴。客人们不晓得内情,以为兄弟俩待客及时周到热情,先烧半壶水让他们应急解渴,后烧两大壶让他们喝足喝好,直夸兄弟俩服务贴心。最后,这几位茶客喝得心满意足,不仅多给了兄弟俩一些茶钱,还表示,以后不仅要继续光顾他们的茶馆,还将为他们带来别的茶客。

先烧半壶开水,是应急法,却不失为一种有效、智慧的技巧型做法,不仅给“兄弟茶馆”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也为他们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篇5:先烧半壶开水

一天午后,天气炎热,茶客盈门。兄弟俩跑前跑后,尽心尽力地招呼每一位客人。猛然间,弟弟发现水缸里快没水了。弟弟一边抱怨自己粗心大意,一边想建议新来的客人去邻家的茶馆喝茶,以便他有时间去挑水。

哥哥看了看大水缸,将水缸倾斜,舀出了半铁壶水,让弟弟先烧水沏茶待客,自己则迅速去挑水。新客不明真相,反而觉得兄弟俩手脚麻利,烧水快,沏茶快,服务周到,所以很看重他们,更愿意到他们的茶馆去喝茶。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茶客们纷纷散去,茶馆马上就要打烊,这时,突然从外面走进来几位焦渴的陌生茶客。他们嘴里不停地抱怨此前的好几家茶馆不是说马上打烊,就是说没有茶叶。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兄弟茶馆,祈求不再拒绝服务。

此时此刻,茶馆里什么都有,就是柴火不够。累了一天,弟弟想劝走客人,却被哥哥拦住。哥哥来到灶头,清理了现有的柴火,吩咐弟弟先烧半壶水招待客人,自己马上去后院劈柴。客人们不晓得内情,以为兄弟俩待客及时周到热情,先烧半壶水让他们应急解渴,后烧两大壶让他们喝足喝好,直夸兄弟俩服务到位。最后,这几位茶客喝得心满意足,不仅多给了兄弟俩一些茶钱,还表示,以后不仅继续光顾他们的茶馆,还将为他们带来别的茶客。

先烧半壶开水,是应急法,却不失为一种有效、智慧的技巧型做法,不仅给“兄弟茶馆”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也为他们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在生活中,当我们突然间遇到困难时,别总想着躲避,也别梦想一下子就能迈过这个坎。我们要做的,不妨将大困难化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攻克,最后自然会取得成功。

上一篇:与农时有关的谚语有哪些下一篇:本科生导师制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