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借条需注意的法律常识案例

2024-04-30

打借条需注意的法律常识案例(共5篇)

篇1:打借条需注意的法律常识案例

打借条有第三人签字案例

“妹妹经姐姐介绍,向同村人借了10万元钱,在妹妹开具的借条上,姐姐也签了字,不过却签在了借条左下方的空白处。那么,这样的签字算是姐姐做了担保或也算借钱的一方吗?法院审理后给出的结果是:不算”

请看详情:

杨浩与杨华系同村村民,的一天,经杨华介绍,杨华的妹妹杨丽向杨浩借款10万元,并由杨丽向杨浩出具了一份借条,确认向杨浩借款10万元的事实。杨丽在借款人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杨浩的要求下,杨华也在借条签上了自己名字,但不是签在借款人处,而是签在借条的左下角空白处,但未备注属于何种身份。 此后,因杨丽到期未偿还借款还躲到国外,杨浩就起诉到法院要求杨华和杨丽姐妹共同清偿债务。杨浩认为,当时借款就是经杨华介绍,没有杨华在中间牵针引线这笔借款也不会发生,而且杨华也在借条上签了字,他才愿意把这笔款借出去,他认为钱就是借给了杨华和杨丽姐妹俩。

法庭上,双方对于杨华是属于何种身份及是否应承担责任存在争执。杨浩主张杨华是作为共同借款人在借条上签字应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杨华则认为自己只是作为证明人在借条上签字不应承担还款责任。

福建省福清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现有证据无法认定杨华系共同借款人或者担保人,因此杨华不应承担还款责任,据此法院判令杨丽立即偿还杨浩相关债务并支付相应利息,杨华无需承担偿还义务。

■以案释法 应明确借条中签字人具体身份

一般而言,在借条上签字只存在三种身份可能,即借款人、保证人或见证人。这几类人因其性质、关系等不同,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具有很大区别。但无论是何种身份,签字时均应明示自己是何种身份,应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否则不能就此推定签字人的实际身份。

本案中,杨华应认定为何种身份呢?首先,杨华显然不是共同借款人。杨华签名的位置不是在“借款人”处,而是在借条左下角的空白处,无法推定其有与杨丽共同借款的意思表示。而且借款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杨浩亦没有提供证据证实杨华接收了款项,因此不能认定杨华为共同借款人。

那么,杨华不属于共同借款人却在借条上签了字,是否可以认定其为保证人?答案也是否定的。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保证法律关系成立以当事人明确愿意承担担保责任的意思表示为前提,而现有证据明显不足以证实被告杨华存在保证的意思表示,因此,不能推定其为保证人。

法院在判决书中指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他人在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或者借款合同上签字或者盖章,但未表明其保证人身份或者承担保证责任,或者通过其他事实不能推定其为保证人,出借人请求其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也正因为此,杨浩要求杨华承担共同还款责任得不到法院支持。

因此,杨华虽在借条上签字,但既不属于共同债务人,也不属于保证人,应认为属于一种见证人的身份,仅起联系、介绍作用,不应承担共同还款的责任。

法官提醒,“民间借贷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融资方式,在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张小小的借条就关系到一个人的责任承担与否的问题,应予以谨慎对待。法官提醒广大群众,向他人借款书写借条内容应清晰、明确,没有歧义,同时切不可随意在他人的借条上签字。作为见证人、担保人签字也应明确注明身份,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向他人出借款项则应仔细落实实际借款人,对于存在共同借款、共同使用的人员,应要求共同在借款人处签名捺手印。同时,对于担保人应要求其在借条上明确书写其身份情况,切不可随意在借款的任意空白处签字,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注意要点:在借条内签名,切勿不写“见证人”的前缀,就签名,视为第一大注意要点。

作为见证人签字,在签字时应表明“见证人”身份,在写下“见证人”字样后,再紧挨着签下自己的名字,否则事后可能被他人在签名前添加“借款人”“担保人”等字样。

也有朋友作为见证人,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借款人或者担保人签名的后面或者下面,很容易被认为是共同借款人或者共同担保人,此种案例层出不穷。

篇2:打借条需注意的法律常识案例

在日益频繁的经济往来中,借条是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一种保障和确认债权的凭证。但借条的写法不同在法律上会产生不同的后果。现简述如下:

1、关于还款期限:借条没有还款期限可以随时主张权利。如果有还款期限,则自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对方产生诉讼时效之抗辩。也就是两年内不主张权利则丧失实体胜诉权。因此,借条最好不约定还款期限,如果想约定则可以口头约定。

2、关于担保:很多人在对方立下借条时会要求对方提供担保人。自认为有担保人签字就很有保障了,实则不然!在实践中我见到有些借条担保人只是签字,并没有签上“担保人”字样。更有甚者,只是口头担保,这显然没有担保效力。因为担保的法定要件是书面,口头的无效。书面担保必须要有“担保人”字样。另外,保证责任分为一般保证责任和连带保证责任,现分述如下:

(1)如果只写“担保人”字样,则主债权到期后超过六个月担保人则免除担保责任。即使六个月内起诉,一般保证责任的担保人也有先诉抗辩权。即,先诉主债权人。

(2)除一般保证责任之外,还有连带保证责任。连带保证责任才是对主债权保障最大的保证责任。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担保人在签字时不光要写上“担保人”字样,还要写上对主债权“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陈述。否则只能视为承担一般保证责任。如果是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话,则债务人对主债权就丧失了先诉抗辩权。也即,可以起诉债权人,也可

以起诉担保人。这对于借款后将外出务工的债务人来说,找个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担保人,对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才能达到保障最大化。

篇3:浅析法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法律案例教学的优点

案例对于法学课程教学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来说, 法律案例教学具有的优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1 教学方法新颖、刺激, 判例通常有戏剧色彩。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教学, 适时地引入案例,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尽管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 但学起来并不乏味。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法律知识的特点是条文多, 概念抽象且晦涩。

单纯的讲条文、概念, 对没有多少法律基础知识的学生而言, 会使其感到枯燥乏味, 难以接受。而通过案例教学方法, 能够使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法律情境中、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法律条文的内涵、原理乃至制度设计的理念。

1.3 学生在讨论不同法律冲突的案例中发

展了思辨才能,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理论相结合, 做到学以致用。

1.4 在案例教学中,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设问,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自身也会主动地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 再整个教学过程中, 既实现了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 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角色, 使教学计划能够更好地完成。

2 在法律课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法律知识的传授, 对中职学生进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来说, 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要精析法律条文和法律概念, 还要对立法价值和法学逻辑作充分的说明, 而且还应当结合社会实践, 以求得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深入的理解。所以, 在该课程中利用案例教学是必由之路。

案例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把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启发式教学模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过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 所以是很有必要的。

3 法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准确的把握案例

案例的准确把握就是要选择最能反映法学理论本质的、最能表现教材所述观点、理论的案例。准确、典型的案例, 一方面, 可以启发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从而由简入繁, 由现象到本质, 由具体到抽象, 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有示范性, 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自身素质, 提高专业能力, 为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资创造条件。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 对所掌握案例进行反复比较, 精心筛选。选用准确、典型案例, 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 达到教学目的。

3.2 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 案例的针对性是法学基础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运用, 只有案例具有针对性, 才能达到深化教学内容, 简化所述理论, 正确理解我国法学基本理论和各部门法的基本精神, 同时,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中职学生自身发展处于青年初期, 世界观正在形成, 在思想认识上往往会存在一些偏差, 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偏激、片面。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需不断完善, 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学生往往只注意社会阴暗面, 如果不加以引导, 就必然影响法学基础课授课质量。只有案例有针对性, 才能针对学生实际, 纠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使学生自觉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基本观点, 树立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行为准则, 澄清思想认识, 提高思想觉悟, 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和人民教师创造条件。案例的针对性, 一是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举例使问题由繁到简, 由抽象到具体。二是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倾向, 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理论、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三是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 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的思想、行为, 主动适应法律教育的需要。

3.3 课堂上的案例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性

法律课程是政治性、思想性非常强的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必要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 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素质, 成为四有新人。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政治觉悟尤为重要。因此, 必须突出案例的思想性, 它是核心, 是教育学生的关键。

突出案例的思想性要精心筛选, 掌握关节点、掌握好度。教师围绕教学内容, 把可作为案例的素材, 精心筛选, 选择最有教育意义的, 最有思想性的案例, 在援引时, 抓住案例的关节点, 把它作为重点来突出。掌握好度是指把案例蕴含的思想性切合实际地挖掘, 既反对无限度地拔高, 单调地说教, 又反对乐而不教、哗众取宠, 把思想性、政治性抛到一边。

3.4 所选取的案例要有较强的实效性

案例的实效性, 指它的实际教学效果, 要想向学生传授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完成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就必须注重案例的实效性, 如果不重视案例的实效性, 就不可能很好地教育学生, 甚至有时会使案例带来不良影响。

案例的实效性,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工作, 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行为倾向、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所受的社会影响, 以掌握哪些是对学生健康成长起促进性的因素, 哪些是起消极性的因素, 为选择合理案例创造条件。

第二,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教师应多用科学的、准确性的、典型的正面案例, 去论证教学内容, 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 注意少讲案例中犯罪手段, 而重在讲清对犯罪分子的量刑, 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三, 注意克服反面案例的消极因素。由于中职学生的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与成人比较还是较弱的, 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偏激, 因此, 应少用反面案例, 如果需要反面案例, 应使用恰当, 发挥其反面教材作用, 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反面案例的消极因素, 从而使案例能启发学生思考, 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春华.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2) .

[2]贾冬艳, 胡克伟.《以案说法》——案例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法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3]张作仁.研究型学习课题组的管理和指导要略[J].教学与管理, 2005 (3) .

[4]徐文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篇4:大学生法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案例的准确性

案例的准确性就是要选择最能反映法学理论本质的、最能表现教材所述观点、理论的案例。准确、典型的案例, 一方面, 可以启发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从而由简入繁, 由现象到本质, 由具体到抽象, 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有示范性, 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 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自身素质, 提高专业能力, 为培养合格的初等教育师资创造条件。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 对所掌握案例进行反复比较, 精心筛选。选用准确、典型案例, 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 达到教学目的。

二、加强案例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 案例的针对性是高师法学基础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运用, 只有案例具有针对性, 才能达到深化教学内容, 简化所述理论, 正确理解我国法学基本理论和各部门法的基本精神, 同时,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大学生自身发展处于青年初期, 世界观正在形成, 在思想认识上往往会存在一些偏差, 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偏激、片面。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需不断完善, 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学生往往只注意社会阴暗面, 如果不加以引导, 就必然影响法学基础课授课质量。只有案例有针对性, 才能针对学生实际, 纠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使学生自觉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基本观点, 树立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行为准则, 澄清思想认识, 提高思想觉悟, 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和人民教师创造条件。

案例的针对性, 一是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举例使问题由繁到简, 由抽象到具体;二是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倾向, 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理论, 澄清是非, 提高认识, 增强法制观念。三是要针对高等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 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的思想、行为, 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

三、注意案例的趣味性

只有教学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才能够使用权学生在学习时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 获得较佳的学习效果。趣味性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法律基础课中多为较抽象的法学理论、法律基本知识, 如果我们仅用逻辑的角度从理论到理论给予论证很难为学生所接受;大学生年龄在20~24岁, 抽象思维已经形成, 但仍对具体、生动、形象、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大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基础教育的学生, 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 趣味性对于教学特别重要;因此, 法律基础课教学中, 应选择趣味性强的案例, 证明原理, 使大学生在把握理论的同时, 积累素材, 为将来基础教育教学打下基础, 应反对“乐”而“不教”或者“教”而“不乐”。

教师应从以下角度挖掘案例的趣味性:第一, 从案例的内容上尽量找有趣的新颖的案例。第二, 从案例的使用形式上, 采取多种形式并用, 如讲述式, 讨论式, 模拟法庭等新颖形式,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学习继承法的代位继承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我选取了这样一个案例。冯长根 (男, 68岁, 妻子早亡) 与妻子生有一子一女。其子冯勇与高玉芬结婚后生有一女孩取名冯小丽;其女冯怡尚未结婚, 与父亲及兄嫂、侄女共同生活。1995年3月10日, 冯勇在陪父亲冯长根去医院看病途中遭遇交通事故, 父子俩身受重伤, 抢救无效冯长根、冯勇均死亡, 死亡的顺序为冯勇先死亡, 冯长根后死亡, 未立遗嘱。冯长根财产折合人民币8万元, 冯勇个人财产折合人民币3万元, 对于如何继承冯长根、冯勇的遗产, 高玉芬与冯怡发生纠纷, 告到法院。如果你是法官, 你怎样分配冯长根、冯勇的遗产?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分析讨论, 较好地理解了所学继承法的知识。

四、侧重案例的思想性

法律基础课是政治性、思想性非常强的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必要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 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素质, 成为“四有”新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政治觉悟尤为重要。因此, 必须突出案例的思想性, 它是核心, 是教育学生的关键。

如何突出案例的思想性?

第一, 要精心筛选, 掌握“关节点”掌握“度”。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 把可作为案例的素材, 精心筛选, 选择最有教育意义的, 最有思想性的案例, 在援引时, 抓住案例的“关节点”——思想性, 把它作为重点来突出;掌握“度”, 指把案例蕴含的思想性切合实际地挖掘, 既反对无限度地拔高, 单调地说教, 又反对“乐”而不“教”, 哗众取宠, 把思想性、政治性抛到一边。

第二, 联系实际, 突出师德。

高师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 因此在援引案例时, 应多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为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创造条件。

五、搞好案例的实效性

案例的实效性, 指它的实际教学效果, 要想向学生传授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完成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就必须注重案例的实效性, 如果不重视案例的实效性, 就不可能很好地教育学生, 甚至有时会使案例带来不良影响。

强调案例的实效性,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工作, 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行为倾向、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所受的社会影响, 以掌握哪些是对学生健康成长起促进性的因素, 哪些是起消极性的因素, 为选择合理案例创造条件。

第二,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教师应多用科学的、准确性的、典型的正面案例, 去论证教学内容, 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 注意少讲案例中犯罪手段, 而重在讲清对犯罪分子的量刑, 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三, 注意克服反面案例的消极因素。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时期, 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与成人比较还是较弱的, 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偏激, 因此, 应少用反面案例, 如果需要反面案例, 应使用恰当, 发挥其反面教材作用, 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反面案例的消极因素, 从而使案例能启发学生思考, 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 高师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坚持案例的准确性, 强化案例的针对性, 注意案例的趣味性, 侧重案例的思想性, 搞好案例的实效性,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案例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法律基础.

篇5:打借条需注意的法律常识案例

一、收条、借条和欠条的法律含义

收条、借条和欠条虽仅一字之差, 但其法律意义存在区别, 不可混淆。《现代汉语词典》对收条、借条和欠条分别作如下定义:“收”是指“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收据”是指“收到钱或东西后写给对方的字据”;“收条”即“收据”。“借”指“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 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借据”是指“借用别人的钱或器物时所立的字据, 由出借的人保存”;“借条”是指“便条式的借据”。“欠”是指“借别人的财物等没有还或应当给别人的财物还没有给”;“欠条”是指“欠别人财物所立的字据”。由此可见, 收条、借条和欠条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一) 收条

收条是指收到别人或单位送到的钱物时写给对方的一种凭据。正式的收条又称为收据, 有关行政、事业、企业等单位部门正式开具的叫做收据。无论收到钱, 还是收到物品都可以开具收条。收条可以用来证实履行了交付钱或物的合同义务。例如, 甲、乙双方签定有买卖合同, 在乙履行交付货款义务之后, 甲就必须支付乙方货款, 乙方在收到货款时则必须开具“收条” (收据或发票) 给甲方收执。收条一般附有基础合同, 基础合同可以是买卖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等形式的合同。

(二) 借条

借条是指借、贷双方根据口头借贷协议在履行权利义务关系时, 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债权凭证。借条又称为借据, 借据是比较正式的叫法。借条使用最多的是在借贷现金时, 出借人在交付借款时往往要求借款人开具借条, 交由出借人收执, 以证实借款的事实;在借用物品时, 有时出借人也要求对方打张借条。一个“借”字, 不但反应出借、贷双方的借款合同关系, 而且也反应出贷方已履行了借款合同中的借出义务。假如借款人不守诚信, 不履行返还借款义务时, 出借人可以凭着借条起诉到法院, 请求法院判令借款人返还借款。此时, 借条就成了借贷纠纷案件中最重要的证据, 只要借条能够足以证实双方存在借款事实, 法院是会支持借出人诉讼请求的。

一个完整的借条应当载明以下内容:借款人、被借款人、借款金额、借款时间、还款时间、借款原因、有无利息及利息计算标准等。书写借条时, 应注意几个问题:一, 要弄清楚借款人和出借人的真实姓名 (身份证、户口簿登记的为准) , 弄清楚借款人的工作、住址、收入、财产等个人情况。在借条右下角由借款人亲自署上真名。签名等于确认“借条”上陈述的内容, 没有签名, 就等于没有确认, 若借款人事后不认可, 没有签名或签了假名很可能会得不到法院的支持;二, “借条”最好能约定好利息、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等事项;三, 借条必须能清楚记述借贷的原因。内容表达不清, 或数目不清, 产生纠纷时, 借款人又不认可, 诉讼风险是很高的。关于借款数目, 最好能先用大写中文数字书写, 然后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次, 二者的数额要一致。另外, 借款人出具借条时, 最好自己复印一份保存。

在司法实践中, 许多人认为借条就是一个简单的借款合同。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借条的确反映了一个借款合同的存在, 但借条的主要作用是证明借款合同出借人对出借义务的履行, 着重确认的是借款人的还款义务。借条与借款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借款合同关系是出具借条行为的基础关系,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借款合同是典型的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需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如果借条就是借款合同, 则它是书面合同, 书面合同需当事人双方签字才能成立, 而借条只要借款人单方签字就成立, 无需出借人签名。因此, 借条不是简单的借款合同, 只是证明口头借款合同的存在, 并且出借人已经履行了出借义务。在民间借贷中, 尤其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借款, 借款协议往往是口头的, 并且大多是不计利息的, 因此其借款合同是单务合同, 借款合同又是实践性合同, 也就是说, 只有出借人交付了款项后合同才能生效。正因为借款合同具有这样的法律特征, 当事人之间往往有口头协议之后, 由借款人直接出具一张借条作为凭据, 而少有订立一个书面借款合同, 又因为借条是基于借款协议而产生的, 当然具有反映或者说证明借款协议存在的作用。因此, 人们容易将两者混淆, 认为借条是借款合同。在审理借款纠纷时, 如果法官对借条的法律性质作出了错误认定的话, 那就有可能对出借人的权利保护相当不利。如果借条是借款合同, 那么合同是否履行需要义务履行人负举证责任, 也就是说出借人对自己交付借款的义务要负举证责任。而实践中出借人交付借款后一般只要求借款人出具借条, 而很少再要求对方出具一个收条。笔者认为, 出具借条这一法律行为的实质是为设立借款人按约定利息和期限返还本息, 而出借人则享有相应的权利。应注意这里约定的利息和期限是基于借款协议的约定, 反映了协议的内容, 而不能以此为依据认定该借条就是合同。只要出借人出示的借条是真实有效的, 他就完成了举证责任, 证明他已经履行了借款合同中出借款项的义务。

(三) 欠条

欠条又称为欠据, 通常是由于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时, 因自身原因不能按时偿还而向债权人出具的债权凭证。“欠”字与“借”字有很大的区别, 欠反应的是一种状态。欠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借钱可以是其中一种原因, 例如在履行买卖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等合同中, 只要债务人没有及时履行债务, 债权人也可以要求打欠条。在很多时候, 欠条往往是对双方经济往来的一种结算凭证, 表明自写欠条之日起双方之间形成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书写欠条除了要有写借条时要注意事项外, 还要注意写清楚欠条产生的事由, 即因什么原因欠钱。因为, 就欠款纠纷而言, 原告出具的欠条不但要证明欠款的事实, 而且还要证明欠款的合法性, 写清楚事由, 也就说明了欠款的合法性。违法的欠款是得不到法院支持的, 如由于赌博、贩毒等理由打下的欠条, 只要有证据证实违法事实, 法院是不会支持这种债权的。通常情况下, 欠条也往往附有一份基础合同, 基础合同证实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合同的关系, 也佐证了债权的合法性。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 欠条实际上证实了债权人已履行基础合同的义务, 债务人却没有及时履行基础合同的付款义务。不单是一般的合同履行后结算时可以打欠条, 在履行劳动合同中, 劳方也可以要求资方打工资欠条。

二、收条、借条和欠条共同的法律性质

收条、借条和欠条都叫“条”或“据”, 因此它们具有共同的法律特征。

首先, 它们都是当事人一方出具并签名或盖章后给对方的书面凭证, 因此它们都是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是基于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发生法律效力。

其次, 出条人的出条行为都基于另外一个法律关系, 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法律关系。收条往往是基于原先的合同关系或者债权债务关系, 收条的成立往往使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或设立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借条是基于借款合同关系, 借条的成立主要设立了还款的债权债务关系;欠条一般基于先前的债权债务关系, 欠条的成立是对原债权债务关系的确认或变更。

三、收条、借条和欠条的不同法律性质

虽然收条、借条和欠条有共同的法律特征, 但它们三者具有不同的法律特性, 我们要弄清楚收条、借条、欠条三者之间的区别。

(一) 收条、借条和欠条的法律意义不同

借条不仅表明在出借人与借款人或借用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同时还能表明债发生的原因, 出借人只需出具借条便能证明其对借款人或借用人享有债权, 且无须对债发生的原因进行举证。欠条则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具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借债权债务关系是欠条形成的一种原因, 但不是欠条形成的唯一原因。如果债务人有足够的理由否认欠条形成原因的真实性, 欠条持有人有义务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欠条形成的事实真实存在。收条则有可能是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所形成, 也有可能是依约定或法律规定取自己有权收取的财产所形成, 本身并不表明对双方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确认, 只是表明了一种收到款或物的事实状态, 要确认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债权债务关系, 有待于对收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以确定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权利义务关系。所以, 收条产生的原因很多, 不能把收条当然作为当事人之间具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有一个案例:乙曾借给甲某一万元人民币, 甲某给乙写下了“今收到乙人民币一万元, 甲某。”的字条。后来当乙向甲索要钱款时, 甲却声称从未向乙借过钱。于是乙只好以甲向乙借款不还为由把甲诉至法院。法庭上, 甲辩称自己从未向乙借过钱, 相反倒是乙曾向他借过一万元人民币, 乙还写了欠条, 当乙向他还钱时, 由于他未随身携带乙写的欠条, 就随手写了“今收到乙人民币一万元, 甲某”的字条, 并交给乙, 而现在乙写的欠条已经被销毁。对此, 乙向法官说当时就是甲向乙借了一万元人民币, 乙并未注意到字条上是“收到”而不是“借到”二字。法院经审理认定乙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甲向乙借款以及乙们双方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因此驳回了乙的诉讼请求。这个“一字值万金”的案例说明收条与借条的法律意义不同, 产生的法律效果就骤然不同了。

(二) 收条、借条和欠条的诉讼时效不同

假如借款人用欠条代替借条, 是否合适?笔者认为由于借条和欠条所代表的法律意义不同, 它们的法律效果还是有区别的, 主要表现在权利人主张权利的时间和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上。

1. 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和欠条

如果借条和欠条都写明了还款期限的, 借条的权利人在期限届满以前是不能向义务人主张还款的权利, 而欠条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不受欠条上还款期限的限制。因为这时, 借条中还款日期反映了借款合同关系, 所以出借人在借款期限内是不能要求借款人提前履行义务, 除非借款人同意, 否则就属违约;而欠条是债务人单方向债权人出具的承认债务存在的凭证, 所以债务人自行订立的还款期限只是其自己向债权人的一种承诺, 对债权人并无约束力, 债权人随时可以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在借条和欠条都写明了还款期限的情况下, 借条的诉讼时效期间自然从借款期限届满的第二天起开始计算;欠条的诉讼时效期间也是从还款期限届满的第二天起算, 因为债务人的承诺也可以使诉讼时效中断。

2. 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和欠条

如果借条和欠条都没有写明了还款期限的, 欠条的债权人自然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 而借条的内容反映了借款合同的内容, 按照《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 借条的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 债务人也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 这一点借条与欠条是一致的。在借条和欠条都没有写明了还款期限的情况下, 欠条中的“欠”是一种典型的债权债务关系, 欠条出具之日就是债权债务形成之时, 权利人可随时行使权利, 如果对方不履行义务, 权利人应当知道这是对自己权利的侵犯, 根据《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所以未写明还款期限的欠条的诉讼时效期间应从出具欠条的第二天开始计算。对于没有写明了还款期限的借条, 如果债务人自动履行了义务, 那就不存在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了。如果债权人如不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债务人有权利可以不还, 这种不作为就谈不上是对权利人的侵害, 只有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而债务人不立即返还, 债权人才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因此, 没有写明还款期限的借条的诉讼时效期限应从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的第二天开始计算。但是借款人二十年内没有返还借款, 出借人也没有向债款人主张过权利, 应当适用最长诉讼时效, 即出借人在借条成立时起二十年后再向借款人主张权利的, 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

收条因不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如果不能进一步查明双方当事人之间具有债权债务关系, 则不涉及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收条、借条、欠条三者的法律特性既有一定的共同特性, 更有本质的区别, 其看似简单, 事实上包含了较丰富的法律内含。笔者阐述了收条、借条和欠条的含义、内容和法律性质, 重点阐述了借条的法律性质。本文告诉人们, 当事人发生借贷关系而出具借条时, 不能用欠条代替, 更不能用收条代替借条。收条、借条、欠条是三种不同的条据凭证, 应视具体情况恰当使用, 以维护好自身的利益。

摘要:本文针对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出具收条、借条、欠条凭证条据时不规范的行为, 较详细地介绍了三种条据的具体含义及其异同。作者对借条凭据的法律性质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从法律意义和诉讼时效两个方面阐述了三种条据在法律性质上的区别。

关键词:借条,欠条,收条,法律性质

参考文献

[1]卢海国.欠条与借条的法律效力有区别.农家之友.2007, (06) .

[2]秦玉红.借条所引起的司法纠纷和书写注意事项.法制与社会.2007, (03) .

上一篇:2015年新进教师培训心得下一篇:小学元旦联欢晚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