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法律的借条

2024-04-10

具法律的借条(精选14篇)

篇1:具法律的借条

借 条

今借到 xxx(你的名字)人民币叁万元整。利息为(年息 % )。

利息的支付方式为( ); 本金的归还时间为( )。

特立此据为凭。

借款人:(签字)

身份证号:

xxxx年xx月xx日

篇2:具法律的借条

1、“借条”比“面子”更重要。

债务人和债权人关系再好,借钱时也一定要打借条。不打借条是最大的法律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的起诉时,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无书面借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起诉,裁定不予受理。有了书面借条债务人往往不敢抵赖,胜诉才有保障。

2、名称

出借款项时,到底应该打什么条?实践中通常出现的是借条和欠条、收条。但借条和欠条、收条在法律含义上是不同的,欠条和借条都是债权凭证,但他们的证明力也不相同,借条可以明确双方的基础法律关系是借贷关系,有借有还,一般来讲持有借条索要债务证据是充分的,但应注意当借款金额较大时应注意要求借款人同时注明或另外打一张收条记载收到多少钱,因为作为出借人当借款人否认收到借款时,出借人是有义务证明其将款项交付给了借款人的。欠条无法回避双方的基础法律关系,即因为什么事由欠款,还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是借款?还是货款?是投资款?是赌债?情债?等等,一般来讲欠条可能问题不大,但有时会很复杂。《民法通则》第九十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收条是记载资金往来的凭证,可以证明履行了合同义务。持有收条的一方往往不能仅凭收条要求对方清偿收条

项下的款项。同时必须证明其所持有的收条表征的是债权关系,因此会需要再举示别的证据,加大举证难度,涉诉的话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败诉风险。所以,借款时一定要求借款时打借条,而不是欠条或收条。

3、利息

利息约定要合法。《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利息约定要明确,防止发生争议。实践中有约定“年息两分”的,在法律实务界还是有一定争议的,有的认为是年息2%,有的认为是年息20%,尽量避开有歧义的利息利率表述,笔者倾向表述用“日万分之几”来表述。

4、“定期”

民间借贷多为熟人借款,出借人往往抹不开面子,借据上不写利息,一旦借款人不讲信用不按口头约定的期限还款的话,出借人往往会要求支付利息,但如果没有约定借款期限的话,出借人主张逾期付款的利息是获得不了法院支持的,也就是说借款人可以无偿使用出借

人的资金了。所谓定期,就是要求确定借款使用期限或还款期限。定期的法律意义在于:关系到诉讼时效的起算问题;关系到无息借款背景下主张逾期付款利息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九条规定,公民之间的定期无息借贷,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3条也规定,公民之间的无息借款,有约定偿还期限而借款人不按期偿还,或者未约定偿还期限但经出借人催告后,借款人仍不偿还的,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应当予以准许。《合同法》第二百零七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5、语言问题

打借条时忌讳使用多音、多义字。中国汉字存在一字多音,一字多解的现象,在借条中一旦使用这些汉字,就有可能造成纠纷。比如“还欠款伍万元”,既可以理解成“已归还欠款伍万元”,也可以理解成“仍欠款伍万元”。

6、催告

对借款人进行催告还款的,应注意保管好催告的证据,比如电话录音、短信、律师催告函、报纸公告等,催告以后的利息可以主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九条规定,不定期无息借贷经催告不还,出借人要求偿付催告后利息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7、写明借款用途:

写明借款用途的法律意义在于:一是当出现借款人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借款影响还款时,出借人可以依据《合同法》第二百零三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的规定启动提前收回借款。

二是当借款人虚构借款用途,挪作他用或挥霍时可能已经涉嫌诈骗犯罪,出借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控告,刑事震慑力有助于成功回收出借款项。

8、落款借款人

注意一定要求债务人当面书写借条,防止掉包。如果债务人将事先写好的借条交给债权人的话,就不排除该借条中债务人的签名系由他人代签的可能。一旦涉诉,债务人否认签名真实性,债权人将面临败诉风险。

借款人同时又是某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话,债权人一定要明确债务人是该借款人本人还是其所代表的公司或企业。要知道不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是不一样的,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

介绍人、中间人、见证人是没有还款义务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十三、在借贷关系中,仅起联系、介绍作用的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代写借条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十四、行为人以借款人的名义出具借据代其借款,借款人不

承认,行为人又不能证明的,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9、落款时间

注意要写明完整的年月日,尤其年份,关系到诉讼时效问题。虽然笔迹形成时间可以鉴定,但催收时间和程序增多,加大费用支出,也不是绝对可靠。

作者: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卢海国律师

篇3:具法律的借条

一、收条、借条和欠条的法律含义

收条、借条和欠条虽仅一字之差, 但其法律意义存在区别, 不可混淆。《现代汉语词典》对收条、借条和欠条分别作如下定义:“收”是指“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收据”是指“收到钱或东西后写给对方的字据”;“收条”即“收据”。“借”指“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 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借据”是指“借用别人的钱或器物时所立的字据, 由出借的人保存”;“借条”是指“便条式的借据”。“欠”是指“借别人的财物等没有还或应当给别人的财物还没有给”;“欠条”是指“欠别人财物所立的字据”。由此可见, 收条、借条和欠条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一) 收条

收条是指收到别人或单位送到的钱物时写给对方的一种凭据。正式的收条又称为收据, 有关行政、事业、企业等单位部门正式开具的叫做收据。无论收到钱, 还是收到物品都可以开具收条。收条可以用来证实履行了交付钱或物的合同义务。例如, 甲、乙双方签定有买卖合同, 在乙履行交付货款义务之后, 甲就必须支付乙方货款, 乙方在收到货款时则必须开具“收条” (收据或发票) 给甲方收执。收条一般附有基础合同, 基础合同可以是买卖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等形式的合同。

(二) 借条

借条是指借、贷双方根据口头借贷协议在履行权利义务关系时, 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债权凭证。借条又称为借据, 借据是比较正式的叫法。借条使用最多的是在借贷现金时, 出借人在交付借款时往往要求借款人开具借条, 交由出借人收执, 以证实借款的事实;在借用物品时, 有时出借人也要求对方打张借条。一个“借”字, 不但反应出借、贷双方的借款合同关系, 而且也反应出贷方已履行了借款合同中的借出义务。假如借款人不守诚信, 不履行返还借款义务时, 出借人可以凭着借条起诉到法院, 请求法院判令借款人返还借款。此时, 借条就成了借贷纠纷案件中最重要的证据, 只要借条能够足以证实双方存在借款事实, 法院是会支持借出人诉讼请求的。

一个完整的借条应当载明以下内容:借款人、被借款人、借款金额、借款时间、还款时间、借款原因、有无利息及利息计算标准等。书写借条时, 应注意几个问题:一, 要弄清楚借款人和出借人的真实姓名 (身份证、户口簿登记的为准) , 弄清楚借款人的工作、住址、收入、财产等个人情况。在借条右下角由借款人亲自署上真名。签名等于确认“借条”上陈述的内容, 没有签名, 就等于没有确认, 若借款人事后不认可, 没有签名或签了假名很可能会得不到法院的支持;二, “借条”最好能约定好利息、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等事项;三, 借条必须能清楚记述借贷的原因。内容表达不清, 或数目不清, 产生纠纷时, 借款人又不认可, 诉讼风险是很高的。关于借款数目, 最好能先用大写中文数字书写, 然后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次, 二者的数额要一致。另外, 借款人出具借条时, 最好自己复印一份保存。

在司法实践中, 许多人认为借条就是一个简单的借款合同。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借条的确反映了一个借款合同的存在, 但借条的主要作用是证明借款合同出借人对出借义务的履行, 着重确认的是借款人的还款义务。借条与借款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借款合同关系是出具借条行为的基础关系,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借款合同是典型的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需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如果借条就是借款合同, 则它是书面合同, 书面合同需当事人双方签字才能成立, 而借条只要借款人单方签字就成立, 无需出借人签名。因此, 借条不是简单的借款合同, 只是证明口头借款合同的存在, 并且出借人已经履行了出借义务。在民间借贷中, 尤其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借款, 借款协议往往是口头的, 并且大多是不计利息的, 因此其借款合同是单务合同, 借款合同又是实践性合同, 也就是说, 只有出借人交付了款项后合同才能生效。正因为借款合同具有这样的法律特征, 当事人之间往往有口头协议之后, 由借款人直接出具一张借条作为凭据, 而少有订立一个书面借款合同, 又因为借条是基于借款协议而产生的, 当然具有反映或者说证明借款协议存在的作用。因此, 人们容易将两者混淆, 认为借条是借款合同。在审理借款纠纷时, 如果法官对借条的法律性质作出了错误认定的话, 那就有可能对出借人的权利保护相当不利。如果借条是借款合同, 那么合同是否履行需要义务履行人负举证责任, 也就是说出借人对自己交付借款的义务要负举证责任。而实践中出借人交付借款后一般只要求借款人出具借条, 而很少再要求对方出具一个收条。笔者认为, 出具借条这一法律行为的实质是为设立借款人按约定利息和期限返还本息, 而出借人则享有相应的权利。应注意这里约定的利息和期限是基于借款协议的约定, 反映了协议的内容, 而不能以此为依据认定该借条就是合同。只要出借人出示的借条是真实有效的, 他就完成了举证责任, 证明他已经履行了借款合同中出借款项的义务。

(三) 欠条

欠条又称为欠据, 通常是由于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时, 因自身原因不能按时偿还而向债权人出具的债权凭证。“欠”字与“借”字有很大的区别, 欠反应的是一种状态。欠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借钱可以是其中一种原因, 例如在履行买卖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等合同中, 只要债务人没有及时履行债务, 债权人也可以要求打欠条。在很多时候, 欠条往往是对双方经济往来的一种结算凭证, 表明自写欠条之日起双方之间形成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书写欠条除了要有写借条时要注意事项外, 还要注意写清楚欠条产生的事由, 即因什么原因欠钱。因为, 就欠款纠纷而言, 原告出具的欠条不但要证明欠款的事实, 而且还要证明欠款的合法性, 写清楚事由, 也就说明了欠款的合法性。违法的欠款是得不到法院支持的, 如由于赌博、贩毒等理由打下的欠条, 只要有证据证实违法事实, 法院是不会支持这种债权的。通常情况下, 欠条也往往附有一份基础合同, 基础合同证实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合同的关系, 也佐证了债权的合法性。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 欠条实际上证实了债权人已履行基础合同的义务, 债务人却没有及时履行基础合同的付款义务。不单是一般的合同履行后结算时可以打欠条, 在履行劳动合同中, 劳方也可以要求资方打工资欠条。

二、收条、借条和欠条共同的法律性质

收条、借条和欠条都叫“条”或“据”, 因此它们具有共同的法律特征。

首先, 它们都是当事人一方出具并签名或盖章后给对方的书面凭证, 因此它们都是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是基于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发生法律效力。

其次, 出条人的出条行为都基于另外一个法律关系, 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法律关系。收条往往是基于原先的合同关系或者债权债务关系, 收条的成立往往使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或设立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借条是基于借款合同关系, 借条的成立主要设立了还款的债权债务关系;欠条一般基于先前的债权债务关系, 欠条的成立是对原债权债务关系的确认或变更。

三、收条、借条和欠条的不同法律性质

虽然收条、借条和欠条有共同的法律特征, 但它们三者具有不同的法律特性, 我们要弄清楚收条、借条、欠条三者之间的区别。

(一) 收条、借条和欠条的法律意义不同

借条不仅表明在出借人与借款人或借用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同时还能表明债发生的原因, 出借人只需出具借条便能证明其对借款人或借用人享有债权, 且无须对债发生的原因进行举证。欠条则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具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借债权债务关系是欠条形成的一种原因, 但不是欠条形成的唯一原因。如果债务人有足够的理由否认欠条形成原因的真实性, 欠条持有人有义务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欠条形成的事实真实存在。收条则有可能是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所形成, 也有可能是依约定或法律规定取自己有权收取的财产所形成, 本身并不表明对双方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确认, 只是表明了一种收到款或物的事实状态, 要确认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债权债务关系, 有待于对收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以确定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权利义务关系。所以, 收条产生的原因很多, 不能把收条当然作为当事人之间具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有一个案例:乙曾借给甲某一万元人民币, 甲某给乙写下了“今收到乙人民币一万元, 甲某。”的字条。后来当乙向甲索要钱款时, 甲却声称从未向乙借过钱。于是乙只好以甲向乙借款不还为由把甲诉至法院。法庭上, 甲辩称自己从未向乙借过钱, 相反倒是乙曾向他借过一万元人民币, 乙还写了欠条, 当乙向他还钱时, 由于他未随身携带乙写的欠条, 就随手写了“今收到乙人民币一万元, 甲某”的字条, 并交给乙, 而现在乙写的欠条已经被销毁。对此, 乙向法官说当时就是甲向乙借了一万元人民币, 乙并未注意到字条上是“收到”而不是“借到”二字。法院经审理认定乙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甲向乙借款以及乙们双方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因此驳回了乙的诉讼请求。这个“一字值万金”的案例说明收条与借条的法律意义不同, 产生的法律效果就骤然不同了。

(二) 收条、借条和欠条的诉讼时效不同

假如借款人用欠条代替借条, 是否合适?笔者认为由于借条和欠条所代表的法律意义不同, 它们的法律效果还是有区别的, 主要表现在权利人主张权利的时间和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上。

1. 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和欠条

如果借条和欠条都写明了还款期限的, 借条的权利人在期限届满以前是不能向义务人主张还款的权利, 而欠条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不受欠条上还款期限的限制。因为这时, 借条中还款日期反映了借款合同关系, 所以出借人在借款期限内是不能要求借款人提前履行义务, 除非借款人同意, 否则就属违约;而欠条是债务人单方向债权人出具的承认债务存在的凭证, 所以债务人自行订立的还款期限只是其自己向债权人的一种承诺, 对债权人并无约束力, 债权人随时可以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在借条和欠条都写明了还款期限的情况下, 借条的诉讼时效期间自然从借款期限届满的第二天起开始计算;欠条的诉讼时效期间也是从还款期限届满的第二天起算, 因为债务人的承诺也可以使诉讼时效中断。

2. 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和欠条

如果借条和欠条都没有写明了还款期限的, 欠条的债权人自然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 而借条的内容反映了借款合同的内容, 按照《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 借条的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 债务人也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 这一点借条与欠条是一致的。在借条和欠条都没有写明了还款期限的情况下, 欠条中的“欠”是一种典型的债权债务关系, 欠条出具之日就是债权债务形成之时, 权利人可随时行使权利, 如果对方不履行义务, 权利人应当知道这是对自己权利的侵犯, 根据《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所以未写明还款期限的欠条的诉讼时效期间应从出具欠条的第二天开始计算。对于没有写明了还款期限的借条, 如果债务人自动履行了义务, 那就不存在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了。如果债权人如不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债务人有权利可以不还, 这种不作为就谈不上是对权利人的侵害, 只有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而债务人不立即返还, 债权人才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因此, 没有写明还款期限的借条的诉讼时效期限应从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的第二天开始计算。但是借款人二十年内没有返还借款, 出借人也没有向债款人主张过权利, 应当适用最长诉讼时效, 即出借人在借条成立时起二十年后再向借款人主张权利的, 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

收条因不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如果不能进一步查明双方当事人之间具有债权债务关系, 则不涉及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收条、借条、欠条三者的法律特性既有一定的共同特性, 更有本质的区别, 其看似简单, 事实上包含了较丰富的法律内含。笔者阐述了收条、借条和欠条的含义、内容和法律性质, 重点阐述了借条的法律性质。本文告诉人们, 当事人发生借贷关系而出具借条时, 不能用欠条代替, 更不能用收条代替借条。收条、借条、欠条是三种不同的条据凭证, 应视具体情况恰当使用, 以维护好自身的利益。

摘要:本文针对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出具收条、借条、欠条凭证条据时不规范的行为, 较详细地介绍了三种条据的具体含义及其异同。作者对借条凭据的法律性质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从法律意义和诉讼时效两个方面阐述了三种条据在法律性质上的区别。

关键词:借条,欠条,收条,法律性质

参考文献

[1]卢海国.欠条与借条的法律效力有区别.农家之友.2007, (06) .

[2]秦玉红.借条所引起的司法纠纷和书写注意事项.法制与社会.2007, (03) .

篇4:未署名的借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等

□赵利民

[案例]2006年2月,李某借给了生意伙伴张某3万元钱,期限1年,双方约定了利息,张某主动打了借条。2007年2月借款到期,李某翻出借条时,惊讶地发现借条竟然没有张某的签名。李某很快找到张某,要求还款或补签名字。张某一看借条没有自己的签名,当即否认借款事实。李某无奈之下起诉到法院,要求法院判决张某归还借款及利息。

[说法]借条没有借款人的签名,的确为债务关系的确认带来了麻烦,张某也就是冲这一点而敢否认借款事实。但借条虽然形式上存在瑕疵,若借条确为张某所写,也是有证据价值的。法院经过调查,了解到李某和张某间确实存在过借贷关系,又经过笔迹对比,发现借条确实是张某所写。这时张某也承认是自己所写,但他早已将借款归还,只是当时未将借条要回。法院认为,正常情况下,债务人还款后会将借条要回或要求收款人打收条,不取回借条的可能性不大。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就本案而言,李某手中的借条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张某言辞的证明力,张某未还款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已还款的可能性,因此,法院最终判决张某归还李某3万元及利息。

对退休返聘人员应否予以工伤认定

□王景龙

[案例]张某退休后被一民办业余中学聘为英语课补课教师,一天在上楼梯去教室时,被迎面来的学生撞倒,经诊断为骨折。对此校方认为,张为退休人员,不是法定的劳动者,学校与她签订的聘用合同属劳务合同,双方存在的是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张在楼梯上被学生撞倒受伤,可提起民事损害赔偿。而不应通过工伤认定来解决,而张认为,自己在工作场合工作时间受伤,应予以工伤认定,给予工伤待遇,并将学校诉至法院。

[说法]经法院审理认为:被返聘的退休人员为特殊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的是劳动关系。该案应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9号)的规定办理:“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受聘工作期间,因工作发生职业伤害的,应由聘用单位参照工伤保险的相关规定待遇标准妥善处理;因工作发生职业伤害与聘用单位发生争议的,可通过民事诉讼处理;与聘用单位之间因履行合同发生争议的,可通过人事或劳动仲裁渠道解决。有条件的聘用单位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可为聘请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购买聘用期内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故应给予张某工伤认定,享受工伤待遇。

假装抢劫同样要被判刑

□万剑敏

[案例]陈某和杜某同在一条街上开店,因生意上的竞争关系两人素有矛盾。杜某曾好几次到陈某店里吵架,影响了陈某的生意,陈某对杜某怀恨在心,打算教训一下杜某。某日,陈某约上几个朋友,让他们拿上木棍埋伏在杜某每天晚上回家必经的路上,拦住杜某打一顿。为避免杜某怀疑是陈某所为,陈某特意向他们交代要抢走杜某身上的财物,造成谋财的假象,还特意交代打人适可而止,免得判刑。陈某的朋友将杜某打成微伤,抢走了500元钱和一部价值400元的手机(后丢弃在下水道里)。公安机关很快侦破了此案,法院最终以抢劫罪叛处陈某等人1年到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

[说法]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对本案的判决,陈某觉得很冤。陈某认为,自己并不想抢劫,只是想将杜某打一顿解解气,而且杜某受的伤并不重,对杜某的医疗费等支出自己也作了赔偿。陈某还认为,自己的行为也不构成抢劫,因为抢劫罪的前提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自己的目的并不是想占有杜某的财物。其实这是陈某对法律的误解。陈某的行为的确是出于报复的动机,但在这一动机之下可能会产生多种犯罪目的,比如将杜某打伤、抢走财物等,陈某纠集、指使他人对杜某使用暴力并当场劫走财物,其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已构成抢劫罪。

不能认为默认就是同意旅游合同的变更

□周玉文

[案例]2007年7月23日,教师许某夫妇参加了杭州某旅行社组织的武夷山三日游活动。7月25日是旅游活动的最后一天,按照双方订立的旅游合同的日程安排,这天的旅游活动是游览天游峰、大王峰和一线天三个景点,晚上九点乘火车返回杭州。当旅游团游览完大王峰和一线天两个景点后,已经是接近下午一点半,导游催促大家赶紧吃饭两点钟开始登天游峰。这时有游客提出:天气太热、走得太累,干脆就不要登天游峰了,领我们去市区看看就行了,接着又有多位游客也随声附和这一意见,16位游客中仅有许某夫妇和另一位老年女游客没有表态。导游随即决定:“既然大家都有要求,那我们下午就不登天游峰了,改为游览市区。”当日下午,14位游客(许某夫妇没有参加)在导游的带领下游览了武夷山市区,晚九时包括许某夫妇在内的16位游客即按约定返回杭州。回到杭州后,许某夫妇了解到,天游峰是武夷山旅游景区最重要也是游览人数最多的一个景点,许某夫妇与某旅行社协商,要求给予适当赔偿,而旅行社则认为许某夫妇已经同意变更旅游合同,再要求赔偿没有道理。许某夫妇便以某旅行社违约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要求某旅行社赔偿损失1500元(去天游峰往返的火车费、住宿费和门票等费用)。

篇5:补写借条的法律效力

一、补写的借条的法律效力如何

借条是借他人财物时写给对方的条子,钱物归还后打条人收回条子即作废或撕毁,如果没有借条,别人就能赖账。而欠条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任何能以金钱为给付内容的债都能产生欠条。

对于注明了还款期限的借条和欠条, 诉讼时效均从其注明的还款期限之日起两年。没有注明还款期限时,出借人在借款人出具借条的内不主张权利,则丧失胜诉权;但是从出具欠条之日起,两年内不主张权利的,丧失胜诉权。

事后补写的借条是否有效,要看如何写。借条有两种,一种是交付凭证,一种是结算凭证。那么事后补写的借条,则是结算凭证。陈志群律师建议,此类借条应当写清何人何时借款多少数额等内容,这样的借条则为有效,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跟实际借款经过有冲突,否则容易成为债务人赖账的可趁之机。

二、补写的借条有效吗

为避免补写的借条无效,补写借条时宜将下列内容写入借条中:

1、写清出借人借款人全名。

实践上出借人与借款人往往关系较密切也不泛亲戚关系,借款时将日常习惯称谓写入借条,如将出借人写成“张叔”“张兄”将借款人写成“阿三”“四妹”之类等等,万一借款人逾期还款出借人想到法院起诉借款人往往会因债权、债务人不明确而被法院拒之门外。

2、借款时约定的还款期限

如借款人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出借人应当在借款到期后2年内向其主张权利(包括向人民法院起诉或由借款人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确认)。

3、借款时双方约定的利率

篇6:借条有效期的法律规定

借条——甲借用已的钱(物)时,甲给已开具的借款(物)证明,借条上应该写清楚借款(物)人的姓名、借款金额(所借之物)、还款(物)日期,这几项最为重要的内容。

篇7:借条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况

借条是借款人向出借人出具的借款书面凭证。现实生活中,借条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见钱眼开的人,用来作为欺诈钱财的手段,从而使你遭受救济损失。此外,还有两个与出借款物有关的问题需要引起朋友们注意:

一是借款时如果明知对方将用于非法活动,不要借款给对方。依据我国法律规定,该借款不受法律保护。在对方不还钱的情况下无法通过诉讼途径予以保护。

二是对约定有还款期限的借条,要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后两年内主张权利,即向人民法院起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如果借款人在借款到期两年后向人民法院起诉,却没有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情形的,就会丧失胜诉权。

延伸阅读

没有借条如何顺利讨债

现实中,民间借贷活动往往发生于亲戚朋友之间,碍于面子,或者数额不大,常常没有要求出具书面的借条或借据。因此,没有借条怎么讨债的问题就出现了。

对于没有借条的债务纠纷,债权人在采取起诉或者仲裁的手段之前,应当进行证据取证或者固定工作,以便万一发生赖账行为,也能保障自己的债权得到法院或者仲裁委的确认。

至于如何取证或者固定证据,这是很有讲究的一门学问,在实践当中也是方法各异,不同的个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或者死板地采用一贯的方式,例如有些案件适合采用证人作证、录音等方式,有些案件则适合进行“证据诱导”(使用一定的方式让债务人主动出示相关证据。

篇8:迟到的借条

案例描述:

有一天,班里的刘渲悄悄地告诉我:李明邀请他放学后晚点走,说是要等同学们都走了之后,从别人的桌洞里“找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来,他们俩真就在大家的桌洞里翻自己喜欢的东西,李明找到了王振新买的彩笔,装到自己的书包里走了。第二天美术课上,王振找不到了自己的新彩笔,着急地向每个同学询问,大家都说没有见到,刘渲觉得过意不去,于是他找到了我。

啊,终于有线索了!怪不得李明每天看人的眼神都是躲躲闪闪的。不过还是得对他的“犯罪”事实进行一下“确认”。于是我嘱咐刘渲不要随便乱说,以免“打草惊蛇”。

放学后,我从李明乱糟糟的桌洞里随便拿来一支钢笔,若无其事地放到了自己的办公桌上。第二天上课时对全班同学说:“我捡到了一支钢笔,是谁的谁就来认领。”结果是班里于聪的。看来,刘渲报告的情况属实。而且李明的做法也不止这一次,怎样才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能“自首”,并且做到不挫伤他的自尊呢?对此,我绞尽脑汁。

后来,我终于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办法,计划让他也体验一下“失去”的滋味。第二天,趁同学们都去上课间操的时候,我悄悄地把李明的钢笔和练习本拿到了办公室。书法课刚刚结束,李明就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急匆匆地说:“老师,我的钢笔和练习本不见了!”我没有抬头,简单地说:“哦,我们班经常有同学找不到东西,是你粗心吧,回去再找找。”

不一会儿,他又回来了:“老师,我没有找到。”我转过身,平静地说:“你再去买吧,没有别的办法了。”“可是,老师,我的书法作品还没有写,大家都做好了,现在买都来不及了。”看得出,李明很着急。我一拍脑袋说:“对不起,我想起来了,是我借来用了,现在还给你!”说着,我拿出了他的钢笔和练习本。然后,我郑重其事地说:“过一会儿,我给你补一张借条。”

上课了,我拿着刚写好的借条走上讲台:“同学们,昨天我借了李明的钢笔和练习本,忘记告诉他了,而且也没有给他写个借条,结果耽误了他使用,我觉得很抱歉,现在,我补了一张借条,想对他说一声‘对不起’并请他原谅我的随便。”明明红着脸接过我的借条,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接着说:“大家天天在一起,总有要借东西的时候,如果对方不在,等他回来后,千万要记得告诉他,或者写张借条来说明你借了他的东西,免得他着急。这是最起码的礼貌。今天是老师粗心,犯了个小错误,刚才,我改过了,同学们可不要向我一样马虎啊!如果,你用了谁的东西忘记还他了,也一定要向老师一样补一张借条,并及时还给他,相信对方会原谅你的。”

第二天,王振高兴地告诉我:“李明把彩笔还给我了!而且还有他的借条!”我对王振说:“你可以给他写个纸条,告诉他‘下次再用彩笔,我还会借给你’。”

后来,李明再也没有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而且班里也没有了“丢东西”现象。

反思: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不可能是非分明、循规蹈矩,有些错误也许仅仅是由于“好奇”“羡慕”或“眼馋”造成的。对于这些小事情,老师的“定性”很关键。或“仁”或“寇”仅在老师的一念之间。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随便给予“偷盗”罪名,有可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并且会在同学们当中造成很坏的影响,这对他今后的交往和日常学习等都会带来负面的作用。然而,让他体验失去的过程,感悟自己的行为带给别人的麻烦,更能够引导他们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过失”,在老师的“榜样”启发下,学会挽回过失的方法,征得别人的宽容,自己也能够轻松地面对每个人,而不至于天天“忐忑不安”。

篇9:给父亲的借条

26岁那年,我拿出10年的积蓄和丈夫注册了一家公司。没想到,就在丈夫坐火车去广州进货的途中,那凝结着我和丈夫10年汗水和泪水的钱被人给偷了。我开始四处张罗借钱。周围的朋友,有钱的倒有几个,本以为一个电话过去,区区几万块钱,还不是小菜一碟?可朋友之间是不能谈钱的,人家在电话那头支吾着,我就是傻子,也知道那是推辞。最后,我不得不回老家向父母借。

回去的那天晚上,母亲特地为我做了几个小菜。饭后,父亲架起水烟,呼噜了几口,然后看着我说:“说吧,啥事?”父亲太了解我了。

我望着父亲,父亲已经老了,黝黑,干瘦,脸上橘子皮似的皱纹向下耷拉着,眼角有几道深深的沟,一直朝太阳穴的方向隐去。头发还是那么短,不过是白的多,黑的少,昏黄的灯光把他佝偻的影子在墙上勾勒得老长,老长……

父亲又用烟锅点了点我,有点儿不耐烦:“说吧!”

我瞅着自己的脚尖,不好意思开口:“没事……就回来看看你。”

“有啥事就说,别闷在心里。啥事我还能替你做主。”

我只好把借钱的事说了出来。

至今,农村人还有个习惯,把现钱全藏家里。

母亲从缝着的枕头里面拆出来厚厚的一大叠票子,父亲沾着口水一张张点着,100元的,50元的,然后是20元、10元、5元、2元、1元,还有许多毛票。终了,他把自己衣服口袋里仅余的几块钱也给添了进去,一共是24639元零4角。父亲说:“娃,我就这么多了,你先拿去,剩下的,你俩也别着急,过几天我就给你送去。我还当是什么事,不就是缺俩钱么,凭着我这张老面子,会有办法的。”

几天后,父亲果然为我借到了3万块钱,托进城办事的二伯捎给了我。

如今,多年过去了,父亲也越发老了。春节前,我要父亲搬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父亲摇头,说乡下清闲,自在,还有一帮老乡亲。

过年的那几天假期里,我埋头在父亲的老屋帮他收拾东西,不经意间打开那积满灰尘的大箱子,发现箱底压着好几张借条,都已经泛黄了,就问母亲。母亲说:“这不还是当年你要钱的时候,你父亲向人家借的。后来,你们把钱还了,人家也把借条给你父亲了,你父亲就收了起来。你们不经常回来,人家外人说你对我们不好,你父亲就说:‘咋不好呢?她生活难着呢,这不,当年还借了我这么些钱。等她日子好了,自然就回来了。’”

我心里一酸,忙背对母亲,抹去眼角的泪水。

这就是我的父亲,这么多年了,我没给过他什么,甚至他想念女儿的时候,也就是把当初的借条拿出来,在他的那帮老兄弟面前炫耀一下,说明他的孩子还记挂着他,至少还会求他。这就是一个父亲的伟大。

我拿起笔,郑重地在父亲的借条后面又加了:女儿今借父亲100万元整,用下半辈子对他和母亲的呵护来还。然后折叠起来,依旧放回原先的地方。我对母亲说:“我以后每个礼拜都会回来看你们。”

后来,和父亲闲谈的时候说起借条的事,父亲说:“那时候,本以为你心狠,不要我和你妈了,后来你回来,即使是借钱,我也觉得好,至少,你为难的时候还能想到父母,还会想到你有这个家。保留那些借条是怕你还了钱以后,又像以前一样没了踪影。那些借条,让我和你妈还有个盼头。别的不求,只期望你心里还有我们。”

现在,有时候单位加班,礼拜天回不了家,打电话给父亲,父亲就说:“你给我记清楚,你借我的钱,加利息有100多万,你回家一趟,就算还1万,少回家一趟,就加1万利息,你自己看着办吧。”

篇10:具有法律效力借条

规范的借条应具备如下内容:

1、应约定清楚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法定全名;

2、应约定清楚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

3、应约定清楚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

4、应约定清楚还款的具体年月日;

5、应约定清楚借款的利息,应有明确的年利率或月利率,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包括大写和小写金额)等约定;

6、应约定清楚借款本息偿还的年月日时间及付款方式;

篇11:借条复印件法律效力

借条复印件只是不能单独作为有效证据采信,并非指复印件丝毫不具备证明力。无法与原件核对的复印件是真实性存在瑕疵的间接证据,而间接证据并非不具备证明力。也就是说,如果复印件之外,还有其他的间接证据也能够佐证其待证事实,而这些证据均真实有效,且对方不能提出强有力的反证,那么,复印件就能够具有强势证明力。

传来证据由于经过了中间环节的传播,在其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差错和失实。因此,就其证明力而言,准确性和真实性比原始证据要差。但是,传来证据也有一个例外,就是如果传来证据形成在案件事实的最初阶段,其证明力就要比经过流转的原件更具有证明力。

延伸阅读:

1、名称:

注意,应写明“借条”而非“欠条”或是“收条”;

2、当事人:

应写清借款人和出借人的法定全名并写明身份证号码,千万不要写成“三哥”“四妹”;

3、金额:

应写清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并保证双方一致,如不一致法律规定按大写为准;

4、时间:

一般应写清借款有关的的相应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时间和明确的还款期限;这里需注意,期限明确与否对诉讼时效的起算至关重要;

5、利息:

如双方约定了借款的利息,就应该在借条中用文字予以明确,并保证约定的利率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6、签名

应有借款本人亲自签名并加按手印。

7、担保:

为维护借款安全,可以考虑对方提供相应担保,如提供抵押或提供保证人。即便不提供担保,也可以考虑有两个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担任见证人,在借条上签名。

8、语言文字:

篇12:谈恋爱中出具借条的法律效力案例

2012年3月,在朋友的一次饭桌上,原告任丽(化名)与被告刘刚(化名)经朋友介绍认识。也许是双方都是剩男剩女的缘故,两人相互感觉都不错,便在朋友的撮合下谈起了恋爱。恋爱期间,任丽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对刘刚言听计从。然而,过了没多久,刘刚便以自己做生意为由向任丽提出借钱的请求。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的任丽没有经过多加思索,便把钱给了刘刚。出于女人特有的谨慎,任丽便以父母亲担心为由,要求刘刚出具借条,于是刘刚向任丽出具了一张3万元的借条给任丽,任丽也及时将钱借给了刘刚。后因双方感情不和,刘刚于2014年年初提出分手,任丽于2014年7月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刘刚归还借款本金3万元并承担诉讼费。

庭审中,任丽认为,刘刚与自己恋爱期间两次出具借条均是刘刚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规定,并提供了借条原件以及银行转账记录一份,属当事人的真实意愿,请求法院支持其诉讼请求。

刘刚则辩称,对借条的真实性无异议,那张3万元的借条是分手后出于任丽的逼迫下而打下的借条,不属于其真实意思表示,违反法律规定,且任丽的工资每个月只有2800元左右,加自己的平时花费,恋爱两年也不可能存到3万元。请求法院驳回任丽的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刘刚于2013年6月12日出具30000元的借条的借款行为合法有效,属应予以认定。虽然刘刚否认其于2013年6月12日向任丽借款30000元,但并未提供有证明力的证据加以举证。因此刘刚于2013年6月12日向任丽借款30000元的事实,法院予以认定,其未能及时还款,其拖欠行为侵犯了原告合法的财产权益,理应立即返还借款。法院又根据任丽提交的银行交易明细,任丽的工资及其日常消费支出情况,因任丽每月平均工资只有2800元,每年存余款项30000元左右,刘刚于2013年6月12日出具30000元的借条的借款行为合法有效。据此,法院依法判决刘刚返还原告任丽借款本金30000元。

借条如果存在以下问题,就是无效的:

1、双方约定利息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利率上限的4倍,这样的利息是“高利贷”,利息条款是无效条款,超过的部分不受合同法的保护。

2、借条中的复利条款无效。复利就是讲利息计入本金赚取高额利息的,仅仅保护真实本金及其利息,复利部分无效。

3、借条的出借人应当是个人,非银行、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贷款人的民间借款合同是无效合同。

4、借条的主体应当是有行为能力的。如自然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如果得到其监护人的追认,则该合同发生法律效力,否则该合同无效。

5、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受损害方的变更权或撤销权应当依法行使。

6、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款合同无效,不受合同法的保护。

7、名为联营实为借贷或者企业间的借贷,如经过法院审理,双方约定的利息依法需要收缴。所谓名为联营实为借贷,意思就是以联营的协议完成借贷的实质。联营各方本应风险共担,但协议中约定必须要返还本金及利息多少,这类约定就会被认定为违法约定,名为联营实为借贷。

★ 借条落款为小名的案例

★ 借条格式范本

★ 介绍信法律效力

★ “利息”教学反思

★ 借条起诉状

★ 学生借条范文.

★ 英文借条

★ 承诺书有法律效力吗

★ 蛋白质过高的原因

篇13:论民事诉讼中借条的举证责任分配

民间借贷纠纷:原告甲向法院起诉, 请求法院判决被告乙返还欠款10万元。经法院查明:原告甲仅有一张乙出具的借条作为二者借贷关系的唯一证据, 除欠条外无其他有效证据, 但被告乙对原告甲提供的证据予以否认, 称原告甲提供的借条不是被告乙所写, 原告甲则坚持借条是由被告乙所写。对于借条究竟是否由被告所写的事实不明, 因此就需要对此证据进行鉴定。针对本案, 我们的问题是: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 即由原告被告的哪一方提出鉴定申请, 承担举证责任?

在审判的过程中, 法院需要对该借条是否由本人书写进行笔迹鉴定, 但双方在由谁来承担申请鉴定的举证责任方面意见是截然对立的。原告甲主张:既然乙否认借条是其本人所书写, 就相当于对该借条提出了质疑, 并形成了一个该借条不是真实的新主张, 那么此时就应当由被告对该借条的笔迹申请鉴定, 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乙则主张:依据民诉法“谁主张, 谁举证”的诉讼原则, 一方对该借条的真实性提出否定的抗辩, 则另一方就应当继续举证证明该借条的真实性, 所以应当由原告甲承担举证责任。那么该借条到底由原、被告双方谁来举证责任就成为一个争议的焦点, 以下便是对此的分析与说明。

二、理论分析

(一) 从举证责任的含义层面分析

在本案的背景下, 证明责任的含义是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的。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义务收集证据, 提供证据, 并运用该证据证明其所主张的事实成立或者证明对其主张有利, 否则将承担主张不能成立的风险。对于举证责任, 目前有三种主要的理论学说, 即行为责任说, 双重含义说和危险负担说。笔者更赞同双重含义说, 双重含义说认为, 证明责任包括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这两层含义。前者是指对于诉讼中的待证事实, 应当由哪一方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又被称为形式上的证明责任;后者是指当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 应当由哪一方承担因此而带来的不利法律后果的责任, 又被称为实质上的证明责任。《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 有责任提供证据, 即是所谓的“谁主张, 谁举证”原则, 如果当事人坚持自己的主张却又不提供证据或者提供证据仍然不能证明其主张将承担败诉的结果。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二条指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 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所以说, 如果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仅仅提供了形式上的证据并没有完成举证责任, 还需要进一步提供能够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实质性证据完成证明责任, 这才应当是举证责任的真正含义。

回到本案中来看, 原告提供的证据仅仅是一张借条, 并无其他证据, 在被告对借条予以否定的情况下, 原告所主张的事实仅仅是一个待证事实而已, 还需要其他证据加以证明。因为原、被告争议的关键事实是借贷关系是否存在, 既然被告对于原告主张的借贷关系明确予以否认, 法官也没有理由仅凭一张“有疑问”的借条作为定案依据来支持原告的主张。也就是说, 该借条作为证据的证明力是存在疑问的, 原告所提供的证据本身不能确定该证据的真实性及证明力, 原告则未能完成证明甲乙双方存在借贷关系的举证, 此时若原告坚持主张就必须继续举证加以证明。当原告完成了借条是被告所写的举证责任后, 被告抗辩时, 举证责任才依法发生转移, 由被告对抗辩事实进行举证, 这才应该是对“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正确理解。

(二) 从单一证据的法律规定层面分析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将证据分为八种, 并指出“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 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五条也规定审判人员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 (一) 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二) 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 (三) 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四) 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 (五) 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由此可见, 法律对单一证据的审查要求是非常严格和审慎的。能用作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应当同时符合“真实、合法、关联”的要求, 才具有证明力。当一个证据的“真实性”遭到质疑时, 该证据对案件进行证明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新的疑问与不解, 同样不会具有证明力。换言之, 一个“真实性”遭质疑的证据是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的。只有当证据的真实性被其他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予以证实后, 并符合“合法、关联”的要求, 才能作为最后定案的证据。要达到这种要求, 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该“借条”进行笔迹鉴定, 从而直接证明“借条”的真实性;二是可以通过提供其他证据, 直接或间接的来证明“借条”为被告所书写, 从而证明该“借条”的真实性。就本案而言, 原告仅有一张借条, 别无其他直接或间接证据, 只有申请进行笔迹鉴定, 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举证责任。对证据进行鉴定后, 如果被告继续提出质疑, 那么被告就有责任对反驳原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此时的举证责任转移到被告, 如果被告拒不提供证据, 或举证不能, 将遭遇败诉结果。

(三) 从原告与被告是否存在借款合同的层面来分析

依据《证据规定》第二条、第五条第一款:“在合同纠纷案件中, 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本案中, 原告甲主张其与乙之间存在借款合同关系, 甲应对借款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承担举证责任, 这是毫无争议的。原告甲在本案中提供了唯一的证据———借条。那么仅仅是提供一条真伪未明、未经质证的借条能否由此认为甲已经完成了对借款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证明呢?很显然是不能的。首先、由证据必须经过质证的规则可推出。《证据规定》第四十七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 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 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由此可见证据没有经过质证, 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 从而可以推断, 只是纯粹的提供已有的证据不能认为其已经完成对借款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证明, 否则与本条规定是相矛盾的。其次、借款合同必须符合合同成立的要件, 因此“假”借条是不能证明借款合同关系成立的, 在被告乙尚未质证的情况下, 只要不发生被告乙自认借条为真, 原告甲就要证明借条的真实性以期进一步能证明借款合同关系成立, 在这个意义上说, 原告甲承担的借款合同关系成立生效的举证责任中囊括了鉴定借条真伪性的证明责任。

(四) 从诉讼法原理的层面来分析

证明责任在罗马法中被规定为两条基本的原则:1、主张者承担证明, 否认者不承担证明;2、事物的性质上不要求否定者承担证明。这二条原则合并即为著名的证明责任分配法则“肯定者承担证明, 否定者不证明”, 同时这两条原则也被视为大陆法系证明责任分配法则的起源。那么依据这个理论, 在借贷纠纷案件中, 主张借款事实成立这一积极事实的是出借人, 其就应对借款事实承担证明责任。这一理论的应用中, 罗森贝克的“规范说”是影响深远的, 他将实体规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产生某种权利的规范, 主要指“请求权规范”;另一类是妨碍权利产生的规范或使已经产生的权利复于消灭的规范。主张权利存在的人, 因为要求适用权利产生的规范, 因此, 应就权利产生的法律要件事实举证;相应地, 反驳权利存在的人, 应对妨碍该权利的法律要件事实举证。

但是本案中认为应由被告乙承担举证责任的人通常会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乙称原告甲提供的借条不是自己所写”其实是乙反驳甲的主张时所提出的新的事实主张, 按照“谁主张, 谁举证”的规则, 应该由乙承担“借条为假”的举证责任。这里还涉及到被告乙对原告甲提供的证据予以否定这一行为的认定。被告乙对借条的否认行为是抗辩还是单纯的否认, 对被告乙的行为认定将直接影响举证责任的分配。那么, 怎么区分抗辩和否认呢?怎样通过区分当事人提出主张时所援引的法律规范对其主张行为进行认定?否认与抗辩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两种不同防御方法, 否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一种否定。抗辩则是在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事实的前提下, 又附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事实。两者性质不同, 使得其在证明责任分配中也完全不同。民事诉讼中, 否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基于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做出不存在或不真实的陈述。根据否认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 又将其分为直接否认和间接否认两类。直接否认, 是指当事人直接否定对方当事人的主张, 认为其所主张的事实是不真实的。间接否认, 是指当事人积极地主张了另外一个事实来间接地否定对方的主张, 而这个事实与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是不相关的。所以抗辩与否认的关键区别就是是否承认对方的主张, 抗辩是一方在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前提下又提出一个新的主张。在诉讼中, 如果原、被告双方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张但又都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 使事实仍然处于真伪不明的情况时, 若反驳一方即被告的主张是否认, 证明责任应由提出请求一方即原告来承担, 否认该事实的当事人则不需要承担证明责任, 即不要求该当事人证明待证事实的不存在或者没有发生。但是如果反驳一方的主张是抗辩的话, 提出抗辩的一方此时就需要对自己的主张承担证明责任, 提供足以使法官达到内心确认的证据, 否则将承担败诉的风险。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要求作为否认一方的当事人也承担证明责任, 那就会出现同一待证事实要求双方当事人都承担证明责任的情况, 这显然不符合证明责任的规定, 一旦双方均不举证或举证不能则都要承担败诉结果, 这也是不合逻辑的。本案中, 原告甲基于一定的请求权规范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 要承担请求权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 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被告乙并不是引用新的权利妨碍规范, 只是基于原告甲原来提出的基本规范做出对同一事实的否认, 因此并不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五) 从节约司法成本, 便于案结事了的层面来分析

举证责任的分配, 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所以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 不仅要体现公平正义, 还应重视不同的分配方式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特别是不要因举证责任分配不当又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新的纠纷, 将案件处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繁琐。本案中, 将证明责任分配给作为出借人的原告还是作为借款人的被告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 在原告不能证明借条真伪性时, 应由原告方申请笔迹鉴定, 负担鉴定费用等, 一旦原告胜诉, 被告则须承担诉讼费及原告预交的鉴定费用, 并且一并履行其借款给付义务;若原告败诉, 出借人原告将自行负担诉讼费及鉴定费。无论原告胜诉或者败诉, 诉讼费用及鉴定费用的负担都是很清楚明了的, 不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产生新的财产纠纷。但是, 如果反过来, 将举证责任分配给借款人被告的话, 此时被告方要申请笔迹鉴定, 预交鉴定费, 原告胜诉的话, 被告当然要负担鉴定费, 并与其应承担的借款给付义务一起履行;如果原告败诉, 则法院会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同时判令原告负担鉴定费。这样就会和上面所分析的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的情况不同, 上面提到无论原告是否胜诉都不会在双方之间增加新的纠纷, 而第二种情况由被告举证时, 一旦原告败诉, 就会因案件的处理在原、被告之间形成有关负担鉴定费的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这样, 由于证明责任的分配导致法院处理了一个案件, 却又制造了一个新的债权债务纠纷, 势必造成诉讼成本的浪费, 不利于双方当事人的履行, 更不利于案结事了。

(六) 从高度盖然性的层面来分析

虽然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当是高度盖然性, 即现有证据虽然没有达到使法官对待证事实确信不疑的程度, 但已经达到使其相信存在极大可能或非常可能如此的程度。本案中, 当出借人原告持有借条向法院提交证据, 被告对该借条的真实性予以否认, 很显然不能因为原告在先对借条的形成作了必要的说明, 并向法官出示自己持有的借条, 法官便因此达到“较强心证”, 据此认为原、被告双方借贷关系存在的可能性明显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 甚至因此而转移举证责任的分配。与此相反, 我认为在被告对原告提供的借条的真实性予以否定并提出质疑时, 原告所持有的证据即借条本身就是不能达到这种高度盖然性的证明要求的, 更不能因此确认原告的证明责任已经完成。

综上几点分析, 笔者以为, 在借贷纠纷案件中, 借条真伪不明时, 证明责任应由作为出借人的原告来承担, 才能使这类案件的处理更加简便迅速, 兼顾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摘要:在司法实践中, 民间借贷案件的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常常仅有借款人写给出借人的借据。因此在现代民事诉讼中, 该借条的效力直接决定该借款合同关系的存在与否。而对于此借条的举证责任应由谁来承担仍然是司法实践中一直争议的问题, 法律条文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该法律要件事实必须由当事人哪一方加以主张并予以证明。那么法院在审理中对当事人之间借条的真伪应如何认定?如何对有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做出裁判?在实践中, 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中也常常以当事人所写的借条作为裁判的依据, 对借条的认证以及认证的正确与否必将关系到公正裁判的问题。下面以此案件为例, 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 就其中涉及到的借条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展开阐述说明。

关键词:举证责任,借条,证据,民间借贷

参考文献

[1]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8.

[2]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69.

[3][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M].庄敬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17.

[4]马爱萍.民事诉讼中抗辩的识别[Z].中国民诉法研究会2012年会论文, 2012.

篇14:迟到的借条

案例描述:

有一天,班里的刘渲悄悄地告诉我:李明邀请他放学后晚点走,说是要等同学们都走了之后,从别人的桌洞里“找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来,他们俩真就在大家的桌洞里翻自己喜欢的东西,李明找到了王振新买的彩笔,装到自己的书包里走了。第二天美术课上,王振找不到了自己的新彩笔,着急地向每个同学询问,大家都说没有见到,刘渲觉得过意不去,于是他找到了我。

啊,终于有线索了!怪不得李明每天看人的眼神都是躲躲闪闪的。不过还是得对他的“犯罪”事实进行一下“确认”。于是我嘱咐刘渲不要随便乱说,以免“打草惊蛇”。

放学后,我从李明乱糟糟的桌洞里随便拿来一支钢笔,若无其事地放到了自己的办公桌上。第二天上课时对全班同学说:“我捡到了一支钢笔,是谁的谁就来认领。”结果是班里于聪的。看来,刘渲报告的情况属实。而且李明的做法也不止这一次,怎样才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能“自首”,并且做到不挫伤他的自尊呢?对此,我绞尽脑汁。

后来,我终于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办法,计划让他也体验一下“失去”的滋味。第二天,趁同学们都去上课间操的时候,我悄悄地把李明的钢笔和练习本拿到了办公室。书法课刚刚结束,李明就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急匆匆地说:“老师,我的钢笔和练习本不见了!”我没有抬头,简单地说:“哦,我们班经常有同学找不到东西,是你粗心吧,回去再找找。”

不一会儿,他又回来了:“老师,我没有找到。”我转过身,平静地说:“你再去买吧,没有别的办法了。”“可是,老师,我的书法作品还没有写,大家都做好了,现在买都来不及了。”看得出,李明很着急。我一拍脑袋说:“对不起,我想起来了,是我借来用了,现在还给你!”说着,我拿出了他的钢笔和练习本。然后,我郑重其事地说:“过一会儿,我给你补一张借条。”

上课了,我拿着刚写好的借条走上讲台:“同学们,昨天我借了李明的钢笔和练习本,忘记告诉他了,而且也没有给他写个借条,结果耽误了他使用,我觉得很抱歉,现在,我补了一张借条,想对他说一声‘对不起’并请他原谅我的随便。”明明红着脸接过我的借条,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接着说:“大家天天在一起,总有要借东西的时候,如果对方不在,等他回来后,千万要记得告诉他,或者写张借条来说明你借了他的东西,免得他着急。这是最起码的礼貌。今天是老师粗心,犯了个小错误,刚才,我改过了,同学们可不要向我一样马虎啊!如果,你用了谁的东西忘记还他了,也一定要向老师一样补一张借条,并及时还给他,相信对方会原谅你的。”

第二天,王振高兴地告诉我:“李明把彩笔还给我了!而且还有他的借条!”我对王振说:“你可以给他写个纸条,告诉他‘下次再用彩笔,我还会借给你’。”

后来,李明再也没有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而且班里也没有了“丢东西”现象。

反思: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不可能是非分明、循规蹈矩,有些错误也许仅仅是由于“好奇”“羡慕”或“眼馋”造成的。对于这些小事情,老师的“定性”很关键。或“仁”或“寇”仅在老师的一念之间。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随便给予“偷盗”罪名,有可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并且会在同学们当中造成很坏的影响,这对他今后的交往和日常学习等都会带来负面的作用。然而,让他体验失去的过程,感悟自己的行为带给别人的麻烦,更能够引导他们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过失”,在老师的“榜样”启发下,学会挽回过失的方法,征得别人的宽容,自己也能够轻松地面对每个人,而不至于天天“忐忑不安”。

孩子就是在不断地“犯错”与“改错”中成长起来的。既然我们无法阻止他们“犯错”,那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引导他去“改错”。而作为老师,最高的境界莫过于“教育无痕”。

上一篇:工程测量工试卷下一篇:马歇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