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选集读后感

2024-04-17

藤野先生选集读后感(共11篇)

篇1:藤野先生选集读后感

《柯灵选集》读后感

和柯灵同志略有交往的人,都会感到他和善诚挚,如果无缘和他深交熟识,读了他的文章,就能看出他的和善诚挚不同一般。他和善,因为处处把自己融和在人民群众之间。他诚挚,因为抱有坚定的信念,指引他为国为民,忠贞不渝。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民有不可违拗的意志”,所以他的和善会变成勇猛。而他对自己信念的诚挚,使他在艰苦中也不灰心丧志,能变方换法,为他信奉的理想奋斗。这样的人,聪明不外露而含蕴在内,他并不光芒射人,却能照见别人所看不到的地方。选集所收的散文、杂文、小说、理论,都显露出这样一位作者。

且看他的散文吧。有几篇写情写景,情景交融,很有诗意。可是作者并不像杜少陵那样“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或陆放翁那样“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露出诗人自我欣赏的姿态。他着眼的是浔阳江上夜航讴歌的舟子,为全家老少饥寒温饱或忧或喜的打鱼人,傍岸的采菱妇女,或顶风逆浪向暴力拼斗的孤舟。水乡渡口,他看到的是沉默的摆渡老人和来往渡客。田间春天的田园里,他记起童年,想到乡民翻泥锄草时短暂的美梦。他怀念遗事,带些惆怅迷惘之感,可是并非留连过去,而是要冲破陈旧,另开新局。逗留在他记忆里的是那些碌碌终身、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或筵前卖笑的妓女,戏院里卖糖的孩子。《团园》里为了救“光脚丫”而成为残废的“小先生”笑得多么甜蜜!《红泪》里受欺压的“小东西”流下的.眼泪多么辛酸!跳楼自杀的工人为他发泄了义愤,而抗战结束,一名沉水自杀的日军又为他留下悲悯、惊惧等等复杂的情绪。这都是作者把自己融和在群众中的感受,

他悼念的革命志士,都谦和诚恳,拙于言辞而勇于牺牲性命。他钦佩的翻译家一生耿直勤奋。他心仪的“老水手”,经历了惊风险浪;依然扬帆前进,更教人油然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企慕。这些文章里都充满了作者坚守不渝的信念。

杂文一组是忧时愤世之作,写出上海沦陷时期的人间地狱,以及在里面鬼混的奴才小丑等。但作者总不忘自己是一名战士,绝不面对残暴的镇压而回避斗争,他敢于打破窒息人的恐怖气氛,发一声喊:“我要抗议,我要控诉!”

有人说,柯灵的小说似散文。这大概因为他写得亲切自然,好像随笔记下些身经目击的事,产生一种真实感,叫人忘了那是小说。他的评论文章不作随声附和的判断,而有独到的见地,并流露出他从不卖弄的丰富学识。他是下苦功夫自学成家的,有自发的兴趣,有自辟的道路,基础深厚而结合实际,所以自有胆识。

单从这个集子里选收的文章,就可见作者多才多艺。柯灵同志惯爱抹去自我,深藏若虚,可是他抹不掉自己的才华。随着斗争的需要或生活的逼迫,他的创作层出不穷,而他的文笔对任何形式都得心应手:描摹景物,点染得宜;抒写情感,熨贴入微;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柯灵散文选》自序里说,希望炼就“灵动皎洁、清光照人”的文格。读他的文章而能见到他的为人,不就因为他笔下“灵动皎洁、清光照人”吗?

篇2:藤野先生选集读后感

我对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亦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我爱不释手地翻看着从第一篇《呐喊》到第二篇《彷徨》,清淡的墨香钻进我的鼻孔里极为舒服。我真想一口气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吞下去。课余时间,我就掩上自己的房间美滋滋地阅读《鲁迅选集》。一次次被鲁迅先生的睿智卓识深深折服。看着看着,一行醒目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一个人在物质上固然没什么大不了,怕就怕精神上贫穷,我很开心,因为我做到了人生唯一的目标。鲁迅先生的文字遒劲潇洒,刚劲有力,我由衷敬佩。

书籍是炎夏的阴凉,是严冬的炭火,是治狂医骄的良药,是灵魂的伊甸园。

我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汲取了向上的力量,我要将这种力量化作一种学习的动力,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明天更加美好,我将更加努力,奋发图强。

篇3:藤野先生选集读后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木器编之“元末明初螺钿嵌漆木小桌”考鉴,似乎问题颇多,愿提出一己之见与常罡先生商榷,亦求教于业界方家。

其一,常罡先生在描述该小桌时称“尺寸样式,介乎桌、几、案之间。称酒桌稍嫌矮小,称香几略显宽大,又与‘举案齐眉’之食案类似,莫衷一是。”显然,常先生混淆了桌与案之间的区别。

“举案齐眉”典出《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据1980版《新华词典》释义,案乃“有脚的托盘”。后称夫妇相敬为举案齐眉。木心先生在他的散文中谈到“举案齐眉”的典故时,就认为如果梁鸿的妻子每天所举为桌案,上面还要铺排各种杯盘碗盏,盛放若干果蔬汤饭,鸿妻那该是力大无穷的大力士才有可能,这倒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推论。因此,常罡先生收藏的小桌与“举案齐眉”之食案绝不类似,而是两种不同的家什。

那么“举案齐眉”之“案”到底如何呢?图二为四川彭州太平乡出土的画像砖,表现了东汉贵族士人宴饮的生活场面。席前置放的有脚的托盘即是成语“举案齐眉”所谓的“案”。

其二,常罡先生收藏的小桌(图三)到底是何种家什呢?据王世襄先生著《明式家具研究》第二章“明式家具的种类和形式”,此小桌应是高束腰加矮老装绦环板炕桌。炕桌是矮桌的一种,有一定的宽度,一般超过它本身长度的一半,多在床上或炕上使用,侧端贴近床沿或炕沿,居中摆放,以便两旁坐人。这就很清楚了,此小桌的制式并非莫衷一是,而是十分确定的一种传统明清家具样式。

其三,关于该小桌的年代判断,常先生断为元末明初,依据是“更与元大都遗址出土之嵌螺钿广寒宫黑漆残盘同旨。”笔者认为依据是不充分的。收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元代黑漆盘残件“广寒宫”是1970年在北京后英房元大都遗址中发現,直径约37厘米,用薄螺钿嵌出两层 3间重檐歇山顶楼阁。阁后植树,叶似梧桐、丹桂。云气自下腾空而上。不同物象采用《髹饰录》所謂“分裁设色,随彩而施缀”的做法。藏品名称因碎片中有“广”字痕迹,与景物印证,是故定名“广寒宫”图。虽然是残盘,但画面云气缭绕,妙若仙境,确有高处不胜寒之感。整体构图饱满,镶嵌细致,尤其是“广寒宫”建筑结构严整,立体感强,有明显的透视效果(图四)。反观小桌面图案(图五)布局略显凌乱,湖岸不分,图中松树似从水中长出,人也似在水中行走。尤其是图中建筑廊柱完全处于一个平面,恰似舞台道具一般毫无立体感和透视效果,与“广寒宫”相较,其旨趣诚不可以道里计。

再从小桌的风格样式看,实在不能遽断其出于元末明初。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指出:“关于明代早期家具的文献和实物,今知之甚少。”这恐怕也是畅安先生只做明式家具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勉强从元代传世人物画、墓葬壁画、图书插图反映出的家具风格样式看,时代风格也存在明显且巨大差异。例如,元代画家刘贯道所绘《消夏图》(图六),表现元代士大夫居家消夏的生活场景,画中所绘家具较多,其中的床榻、桌几等家具均线条流畅简洁大方,似乎都有托泥,尤其远景庭院中的床榻上放置一小桌,甚觉简单轻巧,可以作为元代家具风格的可靠资料进行比较研究。至于明初家具风格样式,从卒于洪武二十二年的朱檀墓出土的冥器家具可见一斑,与常罡先生小桌时代风格也相去甚远。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小桌的断代不应定在元末明初,而要晚很多,甚至晚至清代中后期,这种风格的炕桌在恭王府陈列的明清家具中多有所见,体现出清中晚期追求繁琐华丽装饰风格的意趣。

其四,至于小桌面芯图案的解读,则更有讨论商榷的余地。据常罡先生的看法,“厅堂之上,肩琴跪坐者琴生,袖手盘踞、淡然墨对者,琴师也。另一琴生,授业毕,挟琴自门而出。再一琴生,穿过路上行人,正携琴步向师庭。最可宝贵处,此琴生乃一盲瞽,其手牵引路之犬,即今日所谓导盲犬也。”常先生将小桌面图案解读为“琴师授业图”,其实不然。古代岂有如此流水席式授徒之琴师,未免太现代与常识不合。实际上这是一幅庭院行乐图,古人出游必带童仆,且多携琴,以为高雅(可参看明商喜所绘《朱瞻基行乐图像》)。画面中的主仆关系是十分明确的,着长衫袍服戴唐宋式巾裹者为主人,着短衫束发无帽挟琴牵犬者为妇仆,这样算来主人者六人,妇仆者亦六人,主仆之间人数相对完全符合古人出游的惯例。

以上为笔者读常罡先生著文后思考探究,与先生商榷,同时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更多业界方家。

篇4:古诗选集读后感

我读古诗选集

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手捧一杯清茶,随手拿起一本好书,就可以津津乐道.每次拖着夕阳,踏着余晖回家时,我总爱躺子躺在床上,带着软绵绵的疲倦,翻起我心爱的书,摩挲几页,品位其中的味道.读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雨火对愁眠.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那天张继乘的船上,听寒山寺的钟声,听乌鸦的啼叫,看江上星星渔火,感受张继那不朽的失眠.钟声贴着水面传来,一次次撞在他的心坎儿上,也撞在我的心坎儿上,正中要害.我仿佛跟张继的心情一样,愁怅而沮丧,沉浸在失意中,此时,新中已结满了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看到人老心不老的曹操,是啊!老马伏在枥上,志向却在千里之外.他借此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同时不也警惕后世,要志怀远大报复么?举杯畅饮,豪迈恢弘.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已入晚年,但理想还未实现,仍努力的奋斗着.这是一匹多么难得的~~好马,是一位着时令我敬佩的诗人.读到这儿时,热血不停地在我身体里沸腾.棹声一去两千年,范蠡西施逐暮烟.透过两千年的时光,一个如水的女子从波光粼粼的照影中走来,绿水荡漾,纤手弄巧.房顶上冒着袅袅清烟,婀娜多姿的柳树在绿水的照应下更加柔美.乘着小舟,缓缓驶向河中心,荡起阵阵涟漪.我喜欢一个浪漫的结局,在日暮下的背影.古诗是优美的,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回味无穷.有如大江东去的唐诗,有叮咚凝炼的宋词,他们如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如甘霖,任我们吮吸。在睡梦中,又幻出一行行满装墨香的文字。

篇5:孙犁散文选集读后感

孙犁的散文和前面几个散文家很不相同,就从篇文中就可以比较出来。余秋雨的每篇散文基本以一个文化景点为题,虽然写这个地方但是更重要的是突出历史文化。祝勇的每篇散文题目都很有历史韵味包含着历史的气息,是人觉得很有回味历史的感觉。但是孙犁的每篇散文的题目都很直白,没有诗情画意的优雅,没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仅仅是某某人的名字,某某活动,某某地方。某某小事。

虽然散文集没有整本读完,只是把略感兴趣的读了一遍。但是发现收获还是有的,至少读出了孙犁散文的创作风格。没有刻意的追求那些重大的事件或者是华美的文字,乃是淡淡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之前基本散文著作而言,孙犁的散文犹如给我一杯淡淡的花茶,让我悠然悠然的慢慢细细体会乡村的美好,远离喧闹繁琐的思考中,静静的品味眼前的真实。

没有像余秋雨在苦旅中解读历史,更没有像祝勇那样出走在异地来贴近自然和生活。他的作品几乎记录的都是他亲身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往往是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写起,从中抒发自己的感怀,发掘生活的真谛。《三烈士事略》中,作者就是站在一个纪念已经死去的烈士的角度,抒发自己对他们崇高的致敬和感叹。作者用夹叙夹议讴歌他们的坚贞不屈,在叙事时作者既用现代白话文又夹杂着古文判断句式,虽然有点突兀但是去明明白白的讲述了事情梗概,很有新意。《王凤岗坑杀抗属》大约短短的一千来个字,却写的十分精彩。没有豪言壮志,没有针锋相对的批判。只有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善于抓住人物的鲜明的某个特征,寥寥几笔的勾勒,就把汉奸王凤岗的杀人的恶劣性和死去无辜的抗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会是叙述一会是议论,淡淡的描述议论中读出了作者浓浓的情感。《乡里旧闻》之《木匠的女儿》,使我想起了《长恨歌》中的女主角,作者不仅有对木匠女儿的惋惜同时也有对她的批评,并且告诉了读者她的悲惨的结局。《木匠的女儿》依时间顺序叙述的,但不是平铺直叙,除了女主人公的命运吸引着读者之外,夹叙夹议的方式,使得这篇散文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于社会的观察和对人的解剖,解剖人性背后的主客观原因。由于处在夹缝的年代中,为了使自己好好的生存,不惜用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来换得意识的权利。

篇6:《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10389238 郭志诚

毛泽东同志是我从小到大非常崇拜的一个人,虽然他有过错误,但是人无完人,他的功还是大于过的.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集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作家于一身。时代造就伟人,纵观其一生,风里来雨里去,他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丰功佳绩,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铭记的。《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一封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记得小时候爷爷和我们讲起林彪的故事,说他在建国后是如何的背叛,但是在革命时期林彪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也是毛泽东的一位爱将。文中提到:“ 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可见这篇选集就像一一味定心药,让中国人民的军队认识军情,让一代将领林彪能够领会到现在的局势,同时这也是在批评林彪同志。古人有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现在的军情,对我们革命的成功是非常有益的。其中有一点争论是“因此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我们知道,毛泽东同志对于拿进来的东西向来是不会直接就用的,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中国青年所没有的品质。当时很多人都想搞城市包围农村,而一代伟人毛主席却断定了要用农村包围城市。这句话在这里也是毛主席思想的一个体现点。另外,身为江西人的我,不得不提一句,江西在革命中确实做出了伟大的牺牲,江西是一个好地方。其中还提到“就会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得民心者得天下。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个农民,当然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是农民的儿子。往上数三代,也许就是一个农民了。所以说在一个农民基数如此大的国家里,谁能抓住农民的心,谁就能把国家建设好。这一点不可否认,在当今的治国过程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喝什么,老蒋为什么会输,因为他没有走向基层,因为他偏离了民心。当今的干部,要为人民做好事,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给农民一点利益,别把咱们农民兄弟的利益给削去了。农民问题是个根本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只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坚持,就能成功,用革命的精神来带动经济建设,也是一种方法。

毛泽东曾自称是“山大王”。他很早就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并且把农民的利益一直放在最前面,不拿农民一针一线。之后的几往篇选文中也提到了发动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足见他对农民的重视程度。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没有农民撑起来的舟,还能走得远吗?这一观点,无疑对当今的干部有警示作用!

《团结到底》是毛泽东为延安《新中华报》写的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的文章。“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有团结到底,才能抗战到底”。这是一句作家才能说得出的话,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说得出的话,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一些干部真的要去好好的修一下中文水平了,不要把英文说得那么难听,写个中国的文章也写不好,还不如小学生呢!这句话用类似于对偶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一场中国人民抗战的团结激扬的场面。从小我们就被十只筷子的故事教育,教育我们只有团结才有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全国抗战”,全国人民在那个

时候都是斗志昂扬的一起去抗战,不魁是伟人,试问现在还有人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感情呢?前几天看到毒胶囊事件。咱们中国人是怎么了?从前我们都像一家人一样的,现在却如此的进行生产!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是相当的愤怒的。为什么,现在的人心会如此黑?追求都是高帅富也就算了,这人命关天的事情就不应该用来追求的!这也许能反映出咱们国家在思想教育的这一块没有做好。都说咱们国人都是非常勤奋的人,可是咱们要团结起来,才能做好生产!每一个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学生都知道这句话:“团结就是力量.”而毛泽东是一个把这句话发挥到极致的伟人.在抗日的时候,毛泽东谈到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他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的时候所作的演讲就是这个选集.“团结一切进步势力,团结一切忠心抗日的人”,我想咱们中国为什么在一百年的时间里饱受外国的侵略,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身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却没有团结起来反对侵略者,只有一部分人去抗战.没有团结,我们只能是一盘散沙,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打倒一切占我们便宜的敌人.可以说毛泽东把中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想,今天我们虽然处在一个和平时期,却很少有这种团结的情怀.而我们可以经常听到什么抵制中国货的美国人.他们团结起来打击我们,而我们却坐着不管吗?我们也可以团结起来抵制美国货!

在《毛泽东选集》中还有另外一个提到非常多的思想就是“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古代,官都是欺负民的,而毛泽东却提出了做人民的公仆,这是时代的进步。《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熟悉的一篇文章,当时我经常在早晨朗诵这放篇文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中国建立如此巩固的体制,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民看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各个岗位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设立的。

但是我感觉现在很多干部不是为了人民而去做事,是为了谁呢?为了亲戚服务,看来毛泽东的话是说错了,应该改成“为亲戚服务”。考公务员,没有个亲戚在省里,考上的几率基本是零。这必然又说明了一点,中国共产党没有代表大部分人的利益,而只是代表了部分人的利益,这样下去国还是国吗?我觉得《毛泽东选集》是每一个在中国政坛上的人都应该读的书。身为党员的我,更应该深刻了解《毛泽东选集》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永远都是作为政坛存在的理由。咱们老百姓交的钱,相当于买服务,相当于是一种交易,只不过这种交易经过了很多阶段,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人民服务!

篇7:家庭杂货选集

刚成家的那段时间,最喜欢逛的地方就是百货公司的家居馆了。那里有欧洲进口的名瓷,巴厘岛风味的编织器物、织品、台灯、木雕等,还有日本的有田烧,以及有着各种图案的瓷器、陶锅以及茶碗。于是那段时间,家中的客厅、餐厅、卧室中都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看起来既华美又丰富的文化风杂货,这也是我杂货收藏的第一阶段。

随着后来开始更多地接触了日本杂货后,最喜欢收集各式各样有着可爱图案的陶瓷器,当然,一些乡村风的小碎花,以及可爱动物造型的瓷器也不放过。此外,我还会收藏一些喜欢的Logo的小物,比如迪斯尼或布丁狗的衍生产品;带着葡萄藤电绣花样的杯垫搭配仿哥本哈根风的骨瓷,彩色缤纷的玻璃花器内插着拟真的绣球花;郁金香彩绘的寝具织品上放满夹娃娃得来的战利品;波斯风的地毯搭配地中海风的桌子……这是我第二阶段的杂货收藏,有着更多元的地域文化混杂在其中。

一路走来,回顾那些过往的经历,因为曾经太过喜欢,或是没有选择取舍能力而导致最初的杂货收藏因为风格太多而变得“没有风格”,曾经的一些喜欢也只是盲从于流行而已。对于后来的我,淘汰与减法成为了我的生活风格,一旦自我主张与风格成型后,自然就会脱离“乱买”的阶段。

开了杂货铺后,随着年纪的慢慢增长,开始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尝试着打造一家充满温暖感的家庭杂货选品铺,并以这个为导向引导客人选择适合个人家庭的杂货。

食器

要避免买那些贴花纸的陶瓷,而应选择带有彩绘的。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大量生产的廉价感物品,一个是通过手艺人慢慢手制的物品。其中首推民艺陶瓷,因其厚实耐用,价格适中,最适合家庭使用了。以日本为例,冲绳的壶屋烧,四国的砥部烧,九州岛的小鹿田烧,会津本乡烧、益子烧、五十岚窑等都是很实用的陶器。此外,喜欢传统式样的还有田烧蓝釉彩绘、莺歌的复古台湾陶碗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一件好的食器绝对会为料理加分,一如北大路鲁山人曾说过的,“食器是料理的衣服;挑选好的食器是主妇的责任”,虽然口气听上去有几分大男子主义,不过,食器的确是让生活丰富起来的好杂货。

花器

客厅可以选择大口径的花器,备前烧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陶器给人以厚重朴实的感觉,最能衬托各种花卉植物了。广口投入型的花器其实是最难驾驭的花器,除非花量够多,或是对花道有着深切了解的人,才会知道如何制作辅架让花在这种形态的花器里插得好看。其实,有时候也可在玻璃杯中插点阳台剪下的小花或香草,让居家环境保持一些绿意,整个家居环境也会变得清爽起来。

布品

手拭巾是我的最爱。有时书或文件堆得很乱,只要用具有季节感的手拭巾盖上,不仅可以让视觉效果变得干净,更是一种懒人的整理术。好看的手拭巾还可以裱成挂画,亦可当作手工布艺品。并且,当手拭巾变得很旧的时候,最适合当作家用抹布,真是非常实用的小物呢。

咖啡道具

除了电动咖啡机的选择外,只要有手冲滤杯、滤纸和手冲壶,就可以自己在家简单地冲咖啡了。咖啡是个有趣的世界。在台湾,烘豆技术已经非常好了,除了世界各地的名产地咖啡外,其实台湾咖啡也很美味。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喝到不同品种的咖啡,生活中充满着咖啡的香气,这也是一种温馨氤氲的家庭温度呢。

藤器

不同尺寸、不同功能的藤器可以用来收纳或当作装饰物。我习惯使用藤器来装衣服、书籍、器物,或是搭配布品,都不失为美美的室内一景。外出时也可以使用藤篮,优雅又自在。并且,藤器本身散发着一种自然的清香,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木器

木器大部分靠手工,如果能好好保存,就能使用得很有味道。平时可以将其洗净后放置于通风处,此外,平日生活中沾染的油脂其实也是最好的护理油,能够令木器变得温润又令人喜爱。

米力:天生的玩家,后天的杂货创作家,现任台湾某知名礼品公司创意总监。以优雅的插画、简洁的文字创作出充满幸福疗愈感的作品而广受欢迎。出版有《米力的杂货风味屋》《米力生活札记》等多部作品。

篇8:《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近期我利用空闲时间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粗读了一遍,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类的著作。当我翻开《毛选》,感受到比课本更厚重的东西,那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

读了这些平时很少接触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我想中的要多。毛泽东以其犀利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优秀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政治嗅觉、军事眼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入木三分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局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从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注重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主席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好处的!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空前成就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今日能取得这会注意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

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主席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掌控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毛主席掌握了时局,抓住了机会,挽救了中华民族,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

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今天我们在《毛选》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们要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一名青年团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以完成历史交给我们年青一代的使命。

篇9: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小时候,总是能听父辈们说起中国的红色政权曲折艰辛之路,而期间,当然不忘对一个人表达无限的崇高敬意,缅怀之情溢于言表。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中国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毛泽东。儿时的这种氛围令我耳濡目染,自然一直都对此充满尊敬和向往。

直至上了大学,才真正有意识地去翻阅了这本著作,而从未想到,竟然读得意兴盎然,觉得清新之气如春风扑面一般,也从未想到,毛泽东竟然如此平易近人,除了有一些旧事略感生疏外,他所阐述的道理令人耳目一新、啧啧称奇,并不觉得烦难。《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1991年7月1日,《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二版正式出版发行。邓小平同志为新版《毛泽东选集》题写了书名。

期间,专门挑选了几篇特别有名、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来细读,例如《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名》《论持久战》《实践论》等。而《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第一篇阅读的文章,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下面就谈一谈《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文章的第一段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政治是长期艰苦革命的产物。那政治又是什么?首先得区分敌我。毛泽东阐述到,“中国过去的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着重指出区分敌我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要区分敌我的前提是对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态度的分析。这对一个阶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很重要的,同时可看出这时候毛泽东已经开始用马列世界观来看待问题了。从下文我们还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分析是按照当时经济地位由上至下的次序一步一步递进地阐述各阶级的革命性的,达到区分敌我及驳斥当时党内的陈张两种倾向的目的。

他分析了三种不同的阶级:首先,他分析了地主与买办阶级,指出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附属帝国主义的,代表中国最落后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极端的反动派,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与国民党右派。其次分析了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他们推翻了中国根深蒂固盘根交错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阶级,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但他们具有局限性,他们的发展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他们对帝国主义既反对又依赖,对封建主义既反抗又妥协,他们既革命又反动。所以毛泽东指出他们对于革命是具有矛盾的态度的,并预见他们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并指出对待他们的态度——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能让他们扰乱我们的战线。

小资产阶级。按照经济地位毛泽东又把这个阶级分为三个部分。有点钱的是一个部分,他们渴望成为中产阶级,所以对中产阶级的宣传颇为相信,对革命持怀疑态度。这部分占小资产阶级少数是小资产阶级右翼。第二部分是只能在经济上自给的,比上一阶级地位下降了一层。他们取中立态度而不反对革命,但又不敢贸然参加,他们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最后是生活质量较以前下降的一部分。毛泽东认为他们在革命中是颇为要紧的。毛泽东认为从总体上看这个阶级也是不坚定的。这个时期的阶级革命规律性认识,通俗一点说就是“愈穷愈革命”,这样看来一般处于社会最低层的人群是革命的中坚分子,那就应该是半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把阶级分析完后,毛泽东在文末又指出了对待各阶级的态度,以达到前文中的“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的目的。这篇文章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和性质,为日后进行的农民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上中学时就听说过了许多毛泽东的文章,如《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对毛泽东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认真阅读了《毛泽东文选》后,则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内容,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贯穿各上述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们已深深渗透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和一切科学文化活动中,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篇10: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手里拿着《毛泽东选集》,仿佛伟人的种种事迹和思想在脑海中飘过,伟人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开始我以为《毛泽东选集》这类书应该是一些哲学家与政治家研究的问题,读起来一定会很乏味、枯燥,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读的时候,我发现我被它的魅力折服了,它让我感受到了比书本更厚重的东西,那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以及附在一篇篇文章纸背的红色历史。

《毛泽东选集》这本书中收集了毛泽东在建国以前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写成的。而这些文章中,除了几篇纯哲学著作而外,大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或是解答疑问,或是指授方略,或是为中央起草的文件,就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毛泽东思想。本书采取以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其他领域并穿插个人生活的写法,揭秘了他的那些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如何为此而奋斗。作者精心研究了大量最新的文献资料,完整、准确、生动地再现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做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本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可读性,对世人重新理解、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大有裨益。从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一直到晚年时代,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他几起几落,无论多么的艰难,可是他,都不曾退出这支救国救民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一定,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就拿此事来说,说明主席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信念始终的人物。

曾有人说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而这个体系就存在于毛选之中,我也非常赞成这个说法,并且我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其一,毛泽东不同时期所著著作代表的思想。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1938年5月,毛泽东《论持久战》是针对当时国内“亡国论”和“速胜论”发表的。他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要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但是,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人民。正是这些思想,指挥了中国战争,指导了中国革命,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还有《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其次还有《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

其二,毛泽东同志超凡的军事才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成功总结和运用了运动战、麻雀战等战略战术,保存了自我,战胜了敌人。五次反围剿,四次大获全胜。当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革命力量不足,而国民党反动军队又穷追不舍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决然建议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长征到陕北会师。正是这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最紧要、最关键的时候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单架上的阴谋”。在长征过程中,还出现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壮观场景,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典范。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同志及时总结人民战争的伟大经验,开创出了地道战、地雷战、运动战等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其三,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实践家,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百折不饶的坚毅精神,他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走过了前人从未经历过的曲折和低潮把中国革命事业推进到了空前的高度。

重温这段历史过程,我们将会深深感受到了毛泽东科学思想的号召力、革命精神的凝聚力、伟大人格的感染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浪潮中,我们应当把理论的指南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代革命家在丰富的革命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工作方法、认识原则,从而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经受得住考验不断锤炼党性、磨练意志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而如今想成为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人、对事、对待学习的态度,因为为态度决定一切,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

另外《毛泽东选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内容广泛、通俗易懂。记载了毛泽东关于政治、军事、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论述。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毛泽东创建的中国革命军事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仅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压在头上的两座大山,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成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还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步走向繁荣昌盛、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数十年来,毛泽东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对世界许多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选集》里所体现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哲学、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永远记载于中华民族史册并传承后人。

读《毛选》应以通读全篇文章为基本,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才能从中感受那个年代的毛泽东同志忧国忧民、为中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而展现出来的文韬武略。“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早在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说过的话,至今还是指导我党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最基本的准则。毛泽东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独具慧眼的洞察能力和领导能力,更是在于他那海洋般的胸怀将中国革命的精英们紧紧凝聚于一体,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如果说“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那么“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富裕生活道路的指路明灯。

读《毛选》要认真理清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从中领会毛泽东从青年到晚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三个历史阶段毛泽东同志的一些重要论述和讲话,成为当时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理论武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指挥枪”、“《论持久战》”、“将革命进行到底”等著名论著,科学地、高瞻远瞩地引导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要读懂《毛选》还要把握好一个重点,那就是从毛泽东的著作中我们如何领会毛泽东同志始终把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全党同志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中国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人民早日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压迫,建立起由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政权,而社会主义建设又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因此,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作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科学论述,并谆谆教诲“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数十年来,我们党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正是按照这一宗旨带领全国人民把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当今让世界瞩目的繁荣昌盛的国家。因此才有了人民高唱《东方红》的心声,因此才有了我们强大的国防科技,也因此才让那些曾经觊觎中国、分裂我版图的企图和阴谋无以得逞。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选》中所体现出的“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指导我党一切工作的理论和思想武器,还在于毛泽东同志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了多少次严峻考验,风风雨雨,三代领导集体引航,港澳回归,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有目共睹的发展和变化,让中国在世界挺直了腰杆。总的来说,《毛泽东选集》充分体现毛泽东同志伟大的思想光芒,极具感染力的个人魅力,超凡的军事才能,坚强勇敢的革命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底。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我们依旧可以从中借鉴很多东西。而且它对我们了解历史,指导现实都起着重大作用。是一本值得仔细研读的好书。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毛泽东酷爱读书,孜孜不倦地读书生活伴随着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就应该秉承他的品行,在书山学海中遨游,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从读书中不断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毛泽东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篇11:《荒煤散文选集》序

一九三四年秋在文学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后,也写过点散文。老实说,那时候进行文学创作,首先是因为爱好,由于心情郁闷,有感而发,总觉得要抒发自己心胸的不平,揭露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我第一篇写作的小说,就是《灾难中的人群》。

但是,必须不断地进行写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获得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费用——先得活下来,然后才能参加革命文艺活动。

因为初学写作,年轻,生活的经历不很丰富,进行创作的时候,大抵都是写的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和现象,虽然有些虚构,也无非是人物性格或故事情节上有所综合、取舍或选择,不可能有更大的想象的广阔天地。

有时,从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东西较深,对熟悉的人物和环境、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比较理解,就容易结构为小说,于是稍加虚构,写成了小说。

但有时候,接触到一些人物和现象,理解还不深,有些片断却印象较深,感到还不能结构为小说,着重于塑造人物的形象,于是就把一些印象较深的东西记录下来,先发表,就这样,也就在小说之外,写下了一些散文一类的东西。这些作品随着编辑的各自鉴别的标准,被命名为散文、报告、速写。有的作品发表时叫做速写或报告,后来我又编到短篇小说里去了,例如《抛包》和《弱者》,也没有听到人反对。我自己则明确一条:凡是记实的东西,应说是报告文学,如《记十二月二十四日南京路》;而《我们失去了什么》完全是借一时的感触抒发自己情感的东西,才叫做散文。

《弱者》其实是速写,但又多少有点加工、虚构,放到小说里也未尝不可。

那时候写作,总是有感而发,真也没有读过什么文学概论、小说作法之类;所以,倒真是不拘形式。直到一九三九年春作为一个记者到太行山抗日前线的八路军中进行采访时,我才明确要以写报告文学为主。从此,到四十年代,也就很少写小说和散文了。可是,又有的同志说,我的报告文学还似乎散文气多了一些。

建国以后,我完全放弃了创作,只是结合工作的需要,写了一些评论文章。怎么也没有想到,经过十年动乱,重返文学工作岗位上来,居然又提起笔来写了一些散文。更没有想到,搁笔十多年后,我这个年已六十五岁的老人第一次提笔写作的时候,是写了一篇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文字《永恒的纪念》。而且,这三年的散文中,有这么多的悼念老战友的文字,这使得自己有时陷于难以排除的悲痛的回忆之中。有人说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的心灵,经过多年的磨炼,已经有如化石一样。化石尽管有很强的硬度,经过化验和考察,还可以查出世纪的年龄来,了解到当时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有些什么植物、动物,生存在陆地还是海洋……,但多少世纪来人类在生活中经历的种种的思想情感的痕迹,却是无法寻找和发现的。

我也相信,老年人的心灵,经过几十年的斗争,渐渐被千丝万缕的种种欢乐、激情、悲痛、不幸所不断缠绕,也终于会形成一层硬壳。

但正如俗话所说,人心总是肉做的。它不能不通过热血的循环而跳动,不能不随着思想情感的变化而跳动,它终究不能变为一颗只记载历史年龄的化石。正如不论有多么强硬、深厚的地壳,也不能使地下岩浆的烈火停止燃烧、奔流,甚至喷射到大地上来一样。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写作一些悼念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的老战友的散文是一个难以忍受的悲痛回忆过程,不能不激发出一些真挚的情感来,带来一些激愤的情绪,象岩浆迸发时溅出的火花,不免烫伤了某些人的皮肤,这也是我难以料到的。我也确实没有想到有几篇散文会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应。有的青年读者来信说,我的散文不象老年人写的。但愿这话是出于一种善意,是肯定我这个老人还有点童心,还能在感情激动之际说几句真心话。否则,回忆那许多往事,如述家常,无动于衷,不痛不痒,平平静静讲点套话,不能使人吸取点历史教训,写它作甚,写它何用。

当然,我坚信,十年动乱的历史终于过去了。特别是在学习了六中全会的伟大文献之后,党中央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十年动乱的悲剧是绝不容许再发生了;一个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一个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新时代已经开始了。但愿我这年近七十的老人,也还能为迎接一个新世纪的到来,为新的一代写点新的散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历史也不能抹杀和割断,但历史终究是过去的历史。我们当然还是应该展望未来,为自己、为人民、为新的一代,为社会主义祖国写下新的历史。

也许到底是老了,一旦病倒,不免随时都想到,能够工作的时间已不多了,要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还很多。回想几十年来,写了不多的东西,发了不少议论——当然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真正能留下来的东西恐怕不会很多。

今年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曙光同志忽然打了个电话给我,希望我编一本散文集出版,还特别提到在解放战争末期写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等几篇通讯报道。这可能是他那时在武汉长江日报工作时期留下的印象。这可是我没想过的事情。我感谢他的建议,却还有点犹豫。

一方面是三、四十年代写的一些散文、报告,经过十年动乱,我手头都没有保存,重新搜集这些资料谈何容易。也由于记忆衰退,有的文章连篇名与笔名都忘记了,例如一九三六年左右,曾经经过叶紫同志的介绍,送到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两篇散文,至今也想不起来篇名和笔名。另一方面也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否还有出版的必要。

幸而文学研究所的严平同志负责编辑我的一本研究资料,根据年谱线索,到处奔跑查阅报刊资料,加以抄写复印、校阅编目,作了大量的工作,居然把大部分文章收集起来,编了这一本散文集。

病中翻阅之后,觉得集子虽然单薄,终究给我经历的时代留下了稀疏的脚印。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的罪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各种斗争,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暴行……都多多少少留下了一些真实的记录,这对青年一代了解过去的历史可能有点帮助。

对我自己,把这半个世纪的散文汇集起来出版,大概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纪念——不应该忘却又应该忘却的纪念。

除严平同志外,邝东、张健勇同志在查阅复印资料方面也给了一些帮助。几位年青同志对我过去那些旧作居然认为值得花费这么多劳动,这对我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不能不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也感谢上海文联魏绍昌同志、上海文艺出版社张有煌同志帮我抄写、复印了一点文章。

最后,特别感谢文井同志应邀写了篇短序。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散文家,更重要的是当时在延安鲁艺文学系长期工作的几位同志,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何其芳、周立波、曹葆华都先后去世了;当时彼此作品的最早的读者,还能相互交换意见的同志,如今只剩下文井和我了,请他写几句话,既表示对那一段时间和工作的纪念,也是表示对这些老战友一种真挚的怀念。

一九八一年十月于首都医院

一九八二年八月最后校定

上一篇:我的爷爷奶奶 萨依亚 (九年级B班)玛依拉下一篇:★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