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2024-05-04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通用6篇)

篇1: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备考经验交流

昆铁三中高二年级组 张 辉

本次学业水平测试中,我担任全年级八个班,将近四百人的教学和复习备考工作。说实话,心里真没底,很紧张。但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历史学科过关率达到100%。A和B等级的学生达到83.3%。

但是,好成绩的取得,仅靠教师本人是不够的。复习备考,应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依托年级组各位老师的支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考冲刺阶段,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一直鼓励学生,“你们一定能行,相信老师,相信自己”。当学生充满信心地面对考试时,自然积极努力。

回顾整个备考复习过程,有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妥当与否,敬请指正!

1.充分重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这是由教育部指定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的水平考试。考核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的基础学习的掌握情况。不管是否与高考挂钩,我们都必须努力抓住这个机会,打好这难得的基础。为此,学校和年级组开展了学业水平测试备考动员大会,鼓舞大家的斗志,坚定师生努力拼搏的信念。

2.合理安排教学与复习的时间和课时。由于高二年级科目较多,历史学科的课时仅安排了每周两节。面对《必修三》一本新书的内容尚未进行,还要复习备考,我便在开学初制定了教学备考计划。用9、10月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新课教学,11、12月份两个月进行复习,从而为复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3.充分运用考试说明,引领复习。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我的做法是:

第一,教师本人要仔细阅读和研究,充分领会考试说明的指导性意见。考试说明使师生明白哪些是考试的重点内容,除了了解必备考点,还可以适当放弃一些考试说明中没有涉及的考点,避免无的放矢。

第二,让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进课本,认真阅读理解教材。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对测试的内容有明确规定,并提出了相应的测试能级要求,对凡是考试说明要求了解的知识点,一定要了解并掌握其基本内容。我和学生一起将考点中提示的复习方向用史实具体化,即整理知识要素,让学生明确备考复习的具体知识点。淡化远离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抓住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以确保复习的有效性和方向性。

第三,重新梳理知识体系。专题史的一个弱点就是乱,特别是通史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脑袋中往往乱成一团。零碎的记忆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只有进行系统的梳理,才能达到时空一致,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脉胳。所以,我将会考说明的体系重新组合,按照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古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近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脉络梳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第四,利用考试说明中的习题训练、巩固知识点。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要用各种复习手段调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反复记忆。

4.利用好课堂的检查督促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复习漏洞。由于每周总课时量较多(最后两周达到24节课),面对的学生面又太宽,因此,每堂课的课前听写和提问,成为我了解学生复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为了给同学们一些压力,对于不认真复习的同学,给予针对性的辅导督促,例如:到办公室一对一的背书、请班主任亲自出马做思想工作、发动家长在家监督复习等。总之,随时关注他,盯着他,让学生不学都不好意思。

5.抓好习题训练,进行巩固和查缺补漏。习题训练过程中,不可只做题而忽视总结、归纳,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掌握答题技巧,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线索和答题思路。此外,进行分类训练和针对性训练,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夯实。试卷不能只用成卷,还应该自己出题,或组合经典例题和各地的好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6.利用模拟考试,进行实战演习,鼓励士气。模拟考试对于了解考查学生复习情况极为重要,一定要认真对待。为了强化复习,我们年级以考代练,每天下午都有模拟考试。每个学科基本每周都进行一次摸底。虽然阅卷很辛苦,但为了及时摸清学生的情况,我们全年级师生都咬牙挺过来了。而且,对试卷要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及时解决,提升学生答题技巧,同时,不断鼓励、督促学生。针对问题严重的答卷,我找到本人,进行说明和指导,让其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

7.选择一些重点、热点问题和周年问题作为专题进行复习。如: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的功与过;制度的创新(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中国的近代化;科技革命和科技成就等等。

8.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复习时,我利用幻灯片,将第一次学业水平测试的典型卷面(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放映给同学们观看,吸取他人长处,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做题时,我要求学生注意答题格式,即条理化,段落化、层次化,可将答题要点用①②③来分类分段归纳,切忌一段式答题。答题内容准确到位、言简意赅,语言通顺,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答题。切忌冗长繁琐,词不达意,使用口语。还应该注意错别字问题。

总之,通过本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的措施,科学备考,努力争取在今后的考试中取得佳绩。

篇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第I卷(满分 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先代贵族B.功臣C.王族D.少数民族首领

2.对孔子“有教无类”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勉强让别人去做

B.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应该采取同样的方法

C.认为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D.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资格接受教育

3.董仲舒的学说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这一学说

A.有利于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B.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有利于儒家学派生存和发展

D.有利于改变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人民生活艰难的状况

4.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朱元璋初平天下,**很多

B.朱元璋新设官员很多,因此增添了不少事务

C.朱元璋废除丞相,把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

D.朱元璋废除六部,权力直接集中于自己手中

5.明清之际,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批判,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李贽

6.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粤商和徽商B.徽商和晋商C.闽商和粤商D.晋商和粤商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特区建立B.开放长江三角洲C.海南设省D.浦东新区的开放发展

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哪些会议上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B.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D.八大、十三大、十四大

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走向近代化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你认为它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在于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统治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0.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11.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上最重要的意义是

A.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

B.使古代希腊罗马的进步思想被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

C.使人们初步地摆脱了封建愚昧思想的束缚

D.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奠定基础

12.欧洲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是

A.孟德斯鸠B.伏尔泰C.卢梭D.康德

13.在近代科学发展历史上,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的伟大科学家是

A.达·芬奇B.爱因斯坦C.伽利略D.牛顿

14.被称为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的科学成果是①细胞学说②进化论③量子论的提出

④能量守恒定律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5.工业革命历史上英国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因而被称为

A.新型蒸汽机B.“蒸汽时代”的蒸汽机C.最伟大的蒸汽机D.“万能蒸汽机”

16.“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究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7.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A.现代主义美术大师B.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

C.浪漫主义的杰出大师D.现实主义的伟大代表

18.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余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这里的“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后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性,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19.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20.明朝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地方职能的健全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D.君主专制的强化

21.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

全过程的是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2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要是为了

A.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B.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C.清朝推行闭关政策,统治走向衰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日益落后

D.林则徐严厉禁烟,打击鸦片交易,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合法权益

23.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4.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光复会D.中国国民党

25.“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

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

26.江泽民到中国一个城市参观时曾亲笔题字“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曾打响了武

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个城市应该是

A.南昌B.广州C.长沙D.井冈山

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核心是

A.宪法B.民法C.刑法D.行政法

28.“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制定的?

A.祖国大陆与台湾B.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D.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

29.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西藏问题D.澳门问题

30.“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海陆军高级军官均由

皇帝任命”;“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此规定

最有可能出自

A、《1791年宪法》B、《1875年宪法》C、《1787年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的判断答案A;错误的判断

答案B填涂到答题卡上。

31.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

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北京。

3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3.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了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4.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

35.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光荣革命”的完成。

3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联邦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美国

援助等。

37.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

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他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38.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39.斯大林模式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发展,今天我国国家仍对经济进行调控,就是对建国

以来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沿用。

40.儒家思想虽然长期以来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它还是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1.材料一: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的发生都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为创制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而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到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者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惟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西)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哥伦布评传》

材料三: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

请回答:

(1)请列举出地理大发现时的葡萄牙王室和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各一位航海家,并说出他们取得的主要成就。(8分)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有什么意义?(2分)

42.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写到:“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现在我们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因,布告天下。”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中“废了君主”指什么历史事件?(2分)

(3)陈独秀的这段话出自哪一次运动?(1分)这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四、问答题

4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何时?(1分)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1分)

(2)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2分)

(3)1940年下半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什么?(2分)

(4)抗战胜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4分)

[参考答案]2 3 4 5 6 7 8 9 10

C C B C A B D A A C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C A D B A A A D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A B A A A B B D

40

B B A A B A B B B A

答案

1(1)葡萄牙支持:航海家迪亚士,开辟了沿非洲西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达·伽马到达印度。

西班牙支持: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加强了欧洲同其他地区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体。(1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分)

2.(1)民主和科学(2)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3)新文化运动。影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宏扬,形成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1)全面抗战爆发后。(或答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七七事变后)洛川会议。

(2)平型关、台儿庄战役。

(3)百团大战

篇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 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 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 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 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 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 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 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 对“运用”, 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 根据新课改理念, 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 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 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 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 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 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 2个学分, 共108个学时, 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 2个学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 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言下之意, 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 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 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 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 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 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 而学考之后, 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 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 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 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 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 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 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 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 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 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 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 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 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 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 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 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

革, 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 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 一提到“评价”, 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 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 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 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 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 除了纸笔测验以外, 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 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 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 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 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 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 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 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 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 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 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 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2]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 [S].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一、分析考情,了解测试动态

从2013年江苏小高考整体上来看,今年试卷的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但是拿A+的难度仍然很大。从考点覆盖面来看,一级子目是考试的主要面,仅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没有涉及,二级子目的覆盖率则达到84%,新增考点中对宗法制、古代官营手工业和赫鲁晓夫改革进行了考查。换言之,今年小高考所考查的宽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达到了“放C拦A”的目的。

从题型上来看,今年的选择题中的组合类题目出现较少,而大多以文字材料、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而文字材料题对学生的历史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图表型题近年也是考试采用较多的形式,从今年出现了6道题目可以可见一斑。从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其中必修一占26分,必修二占24分,必修三占10分。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与考试说明中试卷分值比例必修一占40%相吻合。

二、立足学情,充分备课

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所工作的学校是一所乡村普高,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自我控制意识相对不足,这种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积累,还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和抽象思维,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前准备历史预习案时,要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分层设计材料和问题,“了解、知道”是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理解”是稍微“转弯”就能解决的问题,“认识”以归纳或总结来提升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计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学习由易到难,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与学双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努力达到的目标,是检查、评定教学效果的参照物。新课程理念下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以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为例,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内涵和外延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技能,最后应学会如何综合归纳、探究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认识到宋明时期儒学走向完善,进一步巩固其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一分为二地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四、选择有效策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由于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的时间比较紧,任务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教学的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拘泥于某种模式或套路,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

比如在讲授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别梳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相关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讨论思考所搜集的知识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汇报成果后,我通过绘制图表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状况、原因、表现、影响、认识、启示等。这样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中不仅独立思考解决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为什么发生变动的原因这个难题,并能把前后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而且在讨论中每个人的思维都被激发,每个人都自觉认真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课后反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总是会发现一些课前所未预想到的新问题,新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也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我下次备课的依据,也是促使我自己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源泉。实践证明,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操作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知识框架。

篇5: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1-5.CCDBA 6-10.CDCDA

11-15.CDBBA 16-20.CDDBC 21-25.ABBCA

二、非选择题

26.(1)A.李大钊 B科技文化 C.梁启超D国民党E.陈独秀

(2)洋务运动时,中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开始向西方各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微信变法时,中国开始觉察到政治思想的不足,有向外国学习他们先进的政治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揭开了中国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篇章。

27.(1)制定了新的货币制度,发行新的货币;秦始皇又开创了封建主义制度。

(2)伯利克里描述的是古希腊雅典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给与了全体人民一定的权利,为后来各种权利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谁的发展。

(3)材料三的政治体系,体现了权利 相互制约的原则,总统有权管理国会和最高法院,国会和最高法院也可以限制总统,而国会和最高法院之间也可以相互制约。这样保证了美国最高层的权利平衡。三则材料展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逐步完善。28.(1)纺织业

工业

(2)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中国工矿业的迅速崛起,资本主义的发展。(3)欧洲各国对中国工业的入侵,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9.(1)主要是对经济发展的调整。挽救了金融危机;调控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各国注重社会保险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3)都是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意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0.(1)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安理会的地位,成为安理会成员国之一,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2)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材料一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为之后其他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奠定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篇6: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云南省景东一中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达标测试二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经过20年的革命起义、军事专政等风风雨雨之后,到了(17世纪)60—80年代,中下层人民既没有自己的组织,贵族、资产阶级也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这段话旨在说明()A. 英国“光荣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C. 英国选择成立共和国的必然性 D. 英国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的必然性

2.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A. 对外开放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不结盟政策 D. 多边外边交政策

3.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该条款体现了()①宪法至上②主权在民③中央集权④三权分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5.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确切地说,这一论断()A. 提升了民族力量 B. 凝练了民族精神 C.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D. 推动了民族繁荣 6.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 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 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段文字反映出()

A. 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C. 三权分立的原则 D. 共和政体的实质

8.法国右翼学者让·塞维利亚在《历史真相》一书中认为,公社时期的巴黎处于一种恐怖的气氛下,造反者们的权力是依靠恐怖来维持的。他的观点()

A. 肯定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B. 分析了当时巴黎的客观形势 C. 提供了审视历史的正确视角 D. 反映了对工人运动的偏见 9.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 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 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 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10.二战后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是()A. 维也纳体系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雅尔塔体系 D. “一超多强”的格局

11.1861年,伦敦有家报纸报道称:“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9/10的议案是通过政府(内阁)之手。”这表明当时英国内阁()

A. 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权 B. 加强对议会工作的控制 C. 权力的膨胀达到顶峰 D. 对下院的控制大为削弱

12.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 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 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 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13.《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②便利了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4.19世纪英国政治家评论道:“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A. 国王是国家元首 B. 国王“统而不治” C. 国王任命内阁首相 D. 国王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15.导致下表中某一时期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开放通商口岸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政府奖励实业 D. 引进外国资本

16.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A.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 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17.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措施都()A. 忽视市场的作用 B. 强化指令性的经济计划

C. 力图解决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的问题 D. 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18.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它极大地调动了苏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③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它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并对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各领域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9.某经济学流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这一理论()A. 是凯恩斯主义的新发展 B. 主张国家减少干预经济 C. 与自由放任政策相一致 D. 不利于滞胀危机的解决

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35美元等价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这本质上说明()

A. 实行了固定汇率制

B. 美元在货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C. 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 美元与黄金价值相等

21.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 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 第③段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D. 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22.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 20世纪50年代初 B.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文化大革命”初期 D. 20世纪70年代末

23.下列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 股票投机盛行

B. 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力 C.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 D.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腐朽,丧失了生命力

24.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下列组织属于模式1的是()

A. 亚太经合组织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欧洲联盟 D. 上海合作组织

25.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了历史小论文。下列他们立论的题目中,错误的是()A. 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B. 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C. 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D. 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6.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7.下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在全国普遍推广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把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28.“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条文反映了()

A. 英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B. 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 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29.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是指()A. 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B. 生产和贸易全球化 C. 世界市场一体化 D. 国际分工日趋明显

30.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共55分)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乔治•凯南说“如果把苏联遏制住了,而不损害美国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那么苏联党的结构就要经历一段非常紧张的阶段,最终将导致苏联政权的解体或逐步软化。” ——摘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像苏联以前的很多帝国一样,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了。其原因不是直接的军事失败,而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问题加速引起的分崩离析。——摘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看,这很可能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材料一体现了何种政策主张?为落实上述主张,美国采取了哪些行动?(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32(20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官员主要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哥伦布《航海日志》

结合所学指出哥伦布“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的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前往东方探险的目的。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预示着资产阶级革命将会用新的方式来达到目标,即结束暴力革命的方式,这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故选A。2.【答案】B

【解析】“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体现的是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由此可得知我国外交政策的法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以选C。3.【答案】C

【解析】从材料“瀛东弃可伤”“初传烽火照辽阳”“筹海患难防”可知,这次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所以答案选C。4.【答案】C

【解析】材料“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体现了宪法至上的原则;材料“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体现了联邦制即中央集权制的原则。所以答案选C。5.【答案】C

【解析】民族认同感表示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题干材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直接表述了其“认同感”。故答案选C。6.【答案】D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前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C项错误;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B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所以答案选D。7.【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句主要强调了联邦政府拥有哪些权力,第二句话说明地方各州之间拥有的自治权,故能反映出美国政治结构的特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A C D三项表述的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符合题意。8.【答案】D

【解析】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是“依靠恐怖来维持的”, 否定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和民主措施, “造反者们”的称呼也反映出对工人运动的偏见,故D项正确。9.【答案】C

【解析】依据图表时间信息,C项发生在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国共兵力对比由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符合史实。A、B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与表中时间不符。故答案选C。10.【答案】C

【解析】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一些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11.【答案】B

【解析】材料“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9/10的议案是通过政府(内阁)之手”说明英国内阁对议会加强了控制。所以应选B。12.【答案】A

【解析】由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可见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故选A。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马关条约》的内容反映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对中国的危害更大了,①②③④均是《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特点。14.【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时间19世纪,可知英国责任制内阁已经确立并得到完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这与题干信息“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相符,故B项正确;AC项不能说明题干“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信息,故排除;议会是英国的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15.【答案】B

【解析】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找到呈现大幅增长的时期,通过观察表格可知数字大幅增长的时期是1894年至1913年,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由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为了赔偿大量的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这一时期的数字有大幅的增长。16.【答案】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金银涌入西欧,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引发通货膨胀,结果使封建主、城乡雇佣工人和一般贫苦农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这样就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A项为最佳答案;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故不正确;C项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故不正确;D项只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不正确。17.【答案】C

【解析】两个改革都没有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D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并且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所以A不是相同点;B错误;故C正确。18.【答案】D

【解析】斯大林模式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这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①错误,②③是其进步性,④是其局限性。因此D正确。19.【答案】B

【解析】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与材料内容相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货币学派主张,从“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可知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从“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可知仍然主张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与自由放任政策不同,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后,国家减少了对经济干预,缓解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20.【答案】C

【解析】这样的规定使美元取得了高于其他各国货币、等同于黄金的地位,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21.【答案】B

【解析】第②段是在17、18世纪,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是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在18世纪后期才独立。22.【答案】D

【解析】阅读材料,“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说明事情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仍然在“割资本主义尾巴”说明旧的思想做法依然存在,人们一时还不能适应新变化。根据以上推论,此事应该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23.【答案】D

【解析】股票投机、购买力低、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等反映了产销矛盾,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存在,但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了生命力,故选D项。24.【答案】C

【解析】模式1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世界唯一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欧盟;模式2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3符合亚太经合组织。25.【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是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的,A项论文题目不符合史实,故选A。26.【答案】B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货币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也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项。27.【答案】D

【解析】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故时间排序应为②①④③,选择D项符合题意。28.【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通过立法打击别国,维护本国商业利益,根据“1651年12月”可以判断此时为17世纪中期,恰是英国与商业比较发达的荷兰之间的殖民争夺时期,故D项正确。29.【答案】A

【解析】当今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趋势,因此B、C两项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D项在工业革命期间就已经出现。故选A。30.【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推行的,故B项正确;C、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问题中列宁采取的政策不符,故错误。

31.【答案】(1)主张:遏制苏联。行动: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经济上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和遏制苏联,同时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2)原因: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根本纠正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政治思想的混乱;政治多样化导致了社会动荡加剧,危机全面爆发;西方的和平演变。【解析】(1)本题考查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第一问学生从“如果把苏联遏制住了,而不损害美国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得出美国要遏制苏联的意图;第二问学生结合所学答出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行的措施即可。

(2)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学生从材料中“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用于军事目的”可知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

32.【答案】(1)方式:世袭。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3)不同: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4)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1)据材料“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可知,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世官制,其方式为世袭制。原因结合材料“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据材料可知,材料二体现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材料三体现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材料四体现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选官标准的演变为由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到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直至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演变过程。(3)据材料“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察举制中的考试不是能否做官的标准,只是用以区分等级高下;据材料“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由材料“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可以归纳出二者的关系。(4)本题考查科举制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影响在于:有利于打破特权对官制的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为封建王朝的发展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

33.【答案】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经济计划,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影响: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僵化实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析】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影响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从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角度回答;消极方面从对农业、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等角度回答。

34.【答案】原因: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的通道,必须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目的:熟悉当地风俗人情,传播宗教;掠夺黄金、白银、香料等。

上一篇:幼儿园装修总结下一篇:小说《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