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2024-05-13

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我市把实施“民营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这既是对全市经济发展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科学决策,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为促进这一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我们在分管主任的带领下,对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调查认为,近年来,我市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通过招商引资、改革改制、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安商扶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经营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租赁、买断、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明显拓宽。截止7月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7万家,民营企业达2060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000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依据产业基储技术装备水平、区位特点,已发展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占全市总数的73.5%,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QS9000汽车业质量体系认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

三是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洼地效应显著增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四个放开”、“六个不限”的原则,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局,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资认定项目537个,实际利用引进资金21.9亿元,其中外资2419万美元,到7月底,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5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过亿元,11家过5千万元,64家过1千万元。

四是社会贡献日益突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占财政税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利税16.1亿元,上缴税金307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出口总额90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9%。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省级以上劳模9名,潍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名,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13名,有10人获得“发展民营经济十大功勋”荣誉称号。在7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对民营经济50强企业和百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除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所带来的企业用地审批难度加大、资金供应紧张以及能源制约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暂时性的困难外,我市的民营经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观念性障碍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由于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轻视民营的观念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着急,但个鹁咛骞ぷ魅嗽比鲜恫蛔愕摹傲酵啡取毕窒蟆?br>

(二)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担保公司和基金由于数量和额度极为有限,面对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只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其信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原始积累少,整体实力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靠自有的少量积累或向私人借贷进行微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业诸多内部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管理上,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业主的实际选择,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制定管理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劳动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有的企业主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或是只图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做假帐,偷税、漏税,逃帐、赖帐,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意见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方向,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市看,无论是建设工业强市、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必须依托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全力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势发展,不遗余力地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民营经济共兴衰的观念。民营经济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摒弃那些旧的、保守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观念。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放手发展、放活政策、放开市场,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切实“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营造想民营、干民营、助民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政务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力求最小化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服务,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消除放权与收权受“条块”限制和部门利益驱动的现象,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有的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纠缠,牵扯了相当的精力,建议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三)加强信用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守法诚信经营,是民营经济存在的基矗要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缺失惩罚和警示机制、信用激励引导机制、信用保障机制,完善和强化信用监管,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严格履行生产、经营和劳动保护等各类合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在引导规范民间信用发展的基础上,畅通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资金基矗首先,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做媒,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银企联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大力激活、吸纳民间资金,把融资重点放在撬动民间资本上,多形式建立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向二三产业聚集,向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投入;再次,积极扶持、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到国内外上市融资。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名牌战略,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按照“积极引导、相对集中、龙头带动、形成群体”的原则,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的企业、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培养,积极鼓励引导大中小企业联合,以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的“多赢”方式,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发挥好比较优势,促进特色企业、特色产业、特色村镇和特色市场的快速扩张,构成特色鲜明的民营经济板块和产业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名牌代表了企业形象和城市形象,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实施名牌战略不仅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要加强统筹规划,建议市政府对我市每年确定的创名牌产品,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定好措施,抓出成效,加快创名牌步伐。对名牌要实施政策倾斜,优先保证名牌产品的生产资金、技术改造,坚决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违法行为。要加强对企业创名牌产品的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贯彻好ISO9000系列标准,搞好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克服在名牌问题上只顾眼前利益、借牌经营,忽视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五)加强教育引导,构建人才高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民营经济是能人经济,要在民营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对民营队伍的教育管理。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定培训规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规则,引导他们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克服家族企业和家族管理的弊端,实现由“低层次,不规范”向“高素质,高档次”的转变,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通过优化招才环境、高薪聘请、技术入股方式引进人才,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参观、请专家授课等方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同时要帮助引导企业加强职工的劳动保护,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其内部建立拴心留人的用才环境。

二OO四年九月

篇2: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民营经济是经济社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x月份,委托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调研;x—xx月,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深入了解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实力逐年壮大。

xxxx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占gdp的xx.x%;xxxx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xxx亿元、增长x.x%,占gdp的xx.x%;xxxx年,全市共有民营企业xx.x万户,个体工商户xx.x万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xxx亿元、增长xx%,占gdp的xx.x%。截至xxxx年x月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xx.x万户、个体工商户xx.x万户,分别较上年年底净增x.x万户、x.x万户。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我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比例xxxx年为x.x:xx.x:xx.x,xxxx年为x.x:xx.x:xx.x,xxxx年为x.x:xx.x:xx.x,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呈现出多领域、全方位发展和向新型产业拓展的态势,涉及领域不断拓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相继落户,一批重点民营企业为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社会贡献日益突出。

民营经济税收逐年增长,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xx%以上。xxxx年,我市民营经济税收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占全部税收的xx.x%。xxxx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xxx.x亿元、,增长xx.x%,占全部税收的xx.x%以上。xxxx年x—x月份,民营经济缴纳税收xxx.x亿元、增长x.x%,占全部税收的xx.x%。

(四)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积极宣传、落实上级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并出台了《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支持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领导干部深入民营企业宣传政策、协调解决问题,有效解决了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创新意识还不强。

一些部门和干部对民营经济重视不够,摆放位置不高,工作力度不大,有的思想上存在顾虑,不愿意与民营企业打交道、不敢和民营企业家交朋友,重“清”轻“亲”,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一些民营企业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缺乏拼搏奋进精神,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有待加强。社会上创新创业氛围不浓,打工的多、创业的少,保守求稳的多、敢闯敢试的少。

二是企业数量还较少,规模还比较小。

与发达地区甚至周边省市相比,我市非公经济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民营企业数量来看,xxxx年,我市每千人拥有中小企业数不到xx个,而全国每千人拥有中小企业数近xx个,差距明显。全市xx.x万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xxx家,所占比例仅有x.x%。无论是xxxx中国民营企业xxx强,还是xxxx年安徽民营企业百强,我市均是空白、没有一家企业上榜。

三是产业层次还较低,质量还不够高。

我市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中,而在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中则涉足不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以中药产业为例,与前几年相比,药业企业产值整体提高,但是主要产品仍旧是以饮片加工为主,中成药所占比重仅有xx%左右,中成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的中药衍生产品生产等规模比重较小,品种结构单一,利润及财政贡献率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是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还比较落后。

全市民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高、中级技能人员总量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总体很低。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差,没有现代管理意识,尤其是本土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是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观念陈旧,管理方式粗放,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发展的眼光。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强,完成股改和挂牌上市的企业数量较少,融资规模偏小,全市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仅有xx家。

五是营商环境还需要优化,为企服务还不够。

一些部门重政策制定轻贯彻落实、重审批轻服务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部门仍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和“弹簧门、玻璃门”以及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物少、资信低,致使企业贷款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民营企业反映,政府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同样要有抵押物,而且手续同样繁琐,还要另外缴纳一笔担保费。

三、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解决以上问题,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摆上突出位置,更加关心民营企业发展、关注民营企业家成长,做到工作上亲切关怀、生活上清白交往,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发展中创业的成功人士和先进典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多措并举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模范。

(二)切实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在市场准入、信贷支持、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励、帮助更多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民营经济政策宣传力度,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作用,及时发布和解读产业、财税等政策措施,让企业熟悉知晓、用足用好。

(三)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加大对人才引进培育的财政扶持,鼓励民营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技术入股、成果奖励等多种方式,制定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扶持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项目,为企业精准培育急需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加大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的扶持,通过组织培训等途径,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着力解决融资问题。

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的不动产手续办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帮助企业盘活资源、提高融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发展基金,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融资保障;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引导担保机构积极开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质押等方面的业务,不断扩大融资担保能力;进一步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政策,加大对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扶持力度,为企业上市营造更优的环境。

篇3: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一、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为林农建起了绿色银行

2002年以来, 廊坊市紧紧围绕“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目标定位和“以绿色造特色, 以特色造优势”的发展理念,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世行贷款以及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 以科技为支撑,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的高速增长。

2002年以来来共完成造林13.3万公顷, 相当于前4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到2009年底, 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6.7万公顷, 林木绿化率达到40.7%, 森林覆盖率达到22%。其中96%以上为个体造林, 目前全市个体造林户达15万户, 千亩以上那个大户53户, 百亩以上造林大户1 000余户。据统计, 每667平方米林地按年产1.5立方米木材计算, 每667平方米年经济效益可达1 000元, 我市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产值近35亿元。林业已成为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随着林业的大发展, 特别是通过农田林网建设, 有效地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可使粮食增产15%左右, 使廊坊市每年可增加粮食1亿公斤以上。

二、林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大幅度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1. 区域布局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 廊坊市通过“631”农业结构调整, 果树面积大幅增加, 到目前, 果树面积稳定在6.7万公顷, 年产量达50万t, 年产值达7.2亿元, 每667万平方米平均经济效益700元以上, 高者可达3 000元以上。廊坊市果树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果树成了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通过区域调整, 全市形成了中部优质热杂果、精品葡萄、优质梨生产基地, 北部优质苹果、草莓生产基地, 南部金丝小枣生产基地, 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格局。

2. 品种结构的调整。

近几年, 大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实施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改优换劣工程, 推广无公害果品生产。引进了黄金梨、中华玉梨、黄冠梨、晚秋黄梨、红宝石李等30多个果品名优品种, 如利用大梨树高接换头技术, 使地产甚至绝产的大梨树得到了更新。到目前改劣换优面积达到3 333公顷, 大大地提高了果品的经济效益。永清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黄金梨, 实施改优换劣, 面积已发展到100公顷, 每666.7平方米平均收入3 000元~6 000元, 通过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 使无公害果品面积达到了1.3万公顷, 年产优质果品15万t, 增加产值6 000万元。

三、林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全市林业企业共有2 734家。其中种苗企业639家, 花卉企业230家, 果品加工企业3家, 果品储藏9家, 人造板加工企业946家, 家具生产1 715家,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4家, 森林旅游1家。林业企业从业人员共有25.57万。涉林企业总产值达到85.9384亿元。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如果品储藏业中三河市福成集团, 种苗、花卉业中的三河燕赵园林公司、固安县京南花卉第一村、广阳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林木加工业中的金秋木业、洪宽木业等企业龙头, 基本上实现了龙头带基地发展、基地促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如被誉为京南花卉第一村的固安南王起营村, 随着绿化工程龙头大户和绿化苗木销售龙头大户的不断发展壮大, 带动了全村农民的增收致富, 到目前全村种植花木333.3万公顷, 年产值超过5 000万元, 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四、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为农民增收拓展了广阔空间

全市初步形成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于一体的林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模式有:优质种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人造板加工+家具生产与销售的模式, 如文安、香河的林板 (家具) 一体化等;优质种苗基地+花卉生产企业+农村经纪人销售网络模式, 如固安的花卉生产与营销等。一些产业化经营模式, 把公司、基地、农户有机地联在一起, 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如文安唐头村实行公司+农户订单模式, 营造速生丰产林386.7公顷, 将三四年生的幼树按市场价预定给板厂, 公司和农户签订了协议, 建起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这种模式, 农民省去了销售木材的后顾之忧, 公司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实现了“双赢”。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蓬勃发展的林业, 已经成为廊坊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

1. 林业结构调整还不很到位。

主要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二产业比例过大, 第三产业比例偏小。

2. 龙头企业仍存在综合实力差的问题。

目前来看,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开发的高新产品少, 如文安人造板业存在的总体规模大、企业单体规模小的问题;企业综合生产水平还较低, 包括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管理水平、营销网络等还不配套;龙头对林农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3. 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强。

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如打井、办电、灌溉等基础设施投入还比较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 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品牌意识差。

廊坊市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还很低, 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还非常小。其根本原因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产品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 造成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5. 产业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信息、技术、引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缓慢, 一家一户闯市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六、几点建议

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应突出抓好商品林培育、果品、花卉、种苗、木材加工及森林旅游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1) 推进果品业上档升级。以果品内部结构调整和无公害果品生产为重点, 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加快劣质低效果园改造速度, 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 (2) 积极发展高效花卉业。以设施栽培为重点, 依托京津市场, 抢抓奥运商机, 大力发展高效园区花卉, 重点抓好三河、香河、固安和环市区四大花卉生产基地建设, 即三河市彩叶高档花木生产基地、香河县以优质百合为主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广阳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以仙客来为主的盆花生产基地、固安县牛驼镇优质花木生产基地。 (3) 强化种苗业发展。大力发展良种壮苗, 稳定现有面积, 提高苗木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种苗业向规模化、良种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4)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加快林板 (家具) 、林纸一体化进程, 构建“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把木材加工业发展成为我市实力雄厚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依托左各庄新型环保科技园区及人造板交易中心、胜芳钢木家具城、香河家具城, 积极引导现有人造板和家具生产企业的重组和改造, 通过实施机制和科技创新, 实现企业的上档升级。 (5) 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把森林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加大以森林培育为主体的各类公园、示范区、保护区建设力度, 把廊坊市森林旅游业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

2.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 以龙头带动农民增收。

(1) 引进培养人才。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高科技人才, 为企业发展增加活力和动力, 从而保证企业在优质高效的状态下运行。同时, 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 保证产品的高水准、高站位, 实行标准化生产, 打造名牌产品。 (2) 创建和发展各类组织。大力创建和发展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减少生产风险的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 如林产行业协会、果品协会、花卉协会、人造板协会、家具协会等组织;同时大力培育创建拉动林农共同致富的林业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以龙头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3. 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1) 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以林业实用技术培训、业务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为重点, 加强对林农、果农及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 通过培训, 提高广大林农、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交流和普及, 为农村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 抓好示范点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蹲点、建点、抓点, 发展一批林业科技应用示范基地, 形成全市林业科技示范网络。

4. 强化依法治林, 为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等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防火宣传, 搞好林地卫生;加强林木采伐管理、木材运输和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 规范木材市场经营秩序。 (2) 抓好病虫害防治、检疫。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和除治体系建设。

5. 强化领导, 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篇4: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陈昌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出席座谈会的老同志和全市所有离退休老干部致以新年祝福和崇高敬意。他说,2014年试验区的发展得到中央、省委的大力关注和支持,为毕节试验区同步小康提供了不竭动力。过去一年,全市上下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试验区向同步小康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一年来,试验区建设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改革开放扎实有效、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条件加快改善、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作风建设不断改进,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新进展,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执行力进一步增强。毕节试验区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心血和汗水。

会上,老同志们积极发言,对市委、市政府今年的工作安排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意见建议。大家表示,将继续关心支持市委、市政府开展各项工作,并衷心祝愿毕节在后发赶超、全面小康进程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毕节市委离退局 陈洁)

篇5: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

(2011年4月)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常委会组成调查组,于3月底至4月初,先后深入到乌马河区、西林区、新青区、铁力市和市工信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市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臵,通过大力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认真实施“231工程”,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截止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3.1% ;实现税收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全市税收总额的77%。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户数发展到6.9万户,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315户,营业收入1000万元至5000万元企业达到102户,超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

(二)经营领域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呈较快发展态势。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非公有制企业通过

资源整合、要素重组,已从木材加工、商饮服务等领域逐步向木材精深加工、生物制药、纺织、酿酒、绿色食品、绿色能源、旅游、矿产开发、冶金建材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向科技型、外向型,多元化方向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从事人造板、家具制造、小木制品生产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48户,农副产品加工龙头骨干企业10户,绿色食品加工业24户(其中,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产品29种),北药加工业7户,科技型企业54户外贸进出口企业24户(进出口贸易额达到8768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额的67.5%)。

(三)区域经济和产业群带动作用效果明显。几年来,铁力市、伊春区、带领区、南岔区、新青区、五营区、金山屯区、乌马河区等县区作为我市绿色食品、木材精深加工、矿产开发和化工等重点县区,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项目开发上,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非林脱木产业大上项目,加快发展。对重大项目采取领导包点、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措施,进行强力推进。2008-2010年,8个县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三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铁力市和西林区,通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强化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的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大力发展“块状经济”产业群。突出了产业集聚的牵动作用。目前,铁力市已建成的铁力东部工业园区、双丰家具园区、朗乡板业园区是区域内产业最为集中的三个工业园区。三个园区共有企业158户,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4亿元,占当地非国有经济增加值的17%,实现利税1.98亿元在,占当地非国有经济利税总额的24%。安臵就业3.86万

人。西林区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第一平台,举全区之力,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园区的承载能力、集聚能力和吸引力,初步形成了以“白林工业园区为中心,以西钢集团、金林矿业、苔青等工业功能区为支点,一园多区、一园一主业”的工业发展格局。2009年,被命名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已成为安置就业的主渠道。截止2010年,全市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5.6万人,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3%,非公有经济已成为我市新增劳力、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有效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地市相比,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和质量、政策支持、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

(一)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国家已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发展公有制经济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省已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龙江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目前,从我市总体看,无论是在舆论宣传还是在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上,工作力度还不够。具体表现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舆论氛围还不浓,群众自主创业和投资热情还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国家和省出台的一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在贯彻实施当中还存在“梗阻”现象;发展不平衡,一些区局在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缺乏紧迫感、危机

感,工作不得力,措施不到位,致使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一些部门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摆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地位。在政策环境方面,市场准入、财税、金融、信贷等方面政策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在政务管理方面,一些部门行政审批环节仍然过多,办事效率不高。在社会环境方面,“三乱”问题仍然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市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太少,非公有制企业急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信息不畅,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三)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缓解。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资仍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融资难的问题已成非公有制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尽管市政府和职能部门在融资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解决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担保额数量少、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远不能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实行传统家族式的管理,管理人员水平偏低,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生产经营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缺少科技型、管理型人才。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信誉等级低,纳税意识,缺乏品牌意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三、几点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推进落实工作力度。一是加大领导力度。建立健全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抓好非国有制经济工作。继续落实好市县(区)两级级领导包扶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存在重点、难点问题,一包到底,直到包出成效。二是加大责任落实力度。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考核县(区)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做到奖罚分明。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关政策和正面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和激发广大群众自主创业和投资热情,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各级政府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和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宏观指导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进一步强化职能,明确职责,充实力量,制订措施,积极主动地行使综合指导、协调、服务、管理职能,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认真抓好政策落实,协调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服务工作,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增强为非公有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减少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

场化原则,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落实国家就业和再就业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和大学毕业生等各类人员创办小企业。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需求,支持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多种形式的培训,重点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篇6: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坚持立体开发,采取多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以林菌、林禽、林畜、林药等林业特色种植和森林休闲旅游为特征的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据调查,截至2012年底,全市发展林下经济使用林地面积3.9万亩,实现产值2.6亿元。2012年12月,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下种植基地、岚山区优丰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林下养殖基地和莒县京华食用菌厂林下种植基地被省林业厅评为“山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一)发展模式多样。一是林下种植业。以林菌、林药等模式为主,2012年全市发展林菌0.53万亩,林药0.15万亩。主要分布在东港区、莒县。其中,东港区西湖镇林下种植黑木耳,面积达到800余亩,年产值3000余万元。莒县招贤镇东黄埠村,在袁公河东岸实施林下种植大姜,2012年发展面积8亩,平均亩产姜4500斤,产值近9000元;库山、棋山、桑园、峤山等山区乡镇利用药材的耐荫等特性,在经济林下种植金银花、黄芩、丹参等药材,亩均产值1500余元。二是林下养殖业。以林禽、林畜等模式为主,主要分布在东港区、五莲县,2012年全市发展林禽2.02万亩,林畜1.1万亩。东港区后村镇优丰梨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利用1900亩山林地作为养殖基地,建造鸡棚32 1

个,2012年实现产值340万元,纯利润80余万元。三是果品采摘业。依托优质特色果品,大力开发周末采摘、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优势。五莲县每年适时举办“桃花节”、“杜鹃花节”、“樱桃节”,吸引游客开展民俗游、采摘游等活动,2012年樱桃采摘季节,全县共接待乡村游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0万元,比2011年增长520%、373%。

(二)运作方式灵活。一是合作经营方式。实行政府倡导,合作社实施,农户参与。五莲县的松柏、户部等乡镇政府大力宣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经济林产品,积极倡导推动农家乐、采摘游等活动,并通过举办“樱桃节”等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2012年松柏乡刘家南山樱桃基地接待游客3.2万人次,旅游收入420万元。二是产业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莒县东方园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从2001年开始在安庄镇开发丘陵杨树丰产林,现已发展2000余亩,2005年春开始转为林下养殖,并把林下土地承包给三个养殖户,平均年养笨鸡2万只以上,获利30余万元。三是家庭经营方式。东港后村、三庄镇、岚山区高兴、巨峰等等山丘地区的农民群众,充分利用近山靠城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山区林下养殖业。农户散养的草鸡质量好、价格高、销量大。

(三)发展趋势日益集中。近年来,随着林下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林下经济发展典型企业和大户,2

已成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点。XX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林下香菇生产基地560亩,2012年产食用菌5000余吨,是我市最大的林下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莒县京华林菌间作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20亩,主要种植香菇、木耳、双孢菇、灵芝、秀珍菇等,年生产食用菌鲜品1514吨,产值804.5万元,扣除成本527.2万元,获纯效益277.3万元。

当前,发展林下经济虽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总量不够大。林下种养大户少,布局零散,龙头企业缺乏,基地规模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二是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种养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三是扶持力度不够强。涉及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少,扶持力度不够大,各级财政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较少等等。

二、下步打算

(一)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农增收为目标,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开发林粮、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2013年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6.5万亩,产值3.5亿元。到2015年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3

万亩,产值4.8亿元。

(二)工作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以东港区西湖镇、后村镇,莒县招贤镇、五莲县潮河镇等为重点,利用现有用材林、经济林等林下可利用空间,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粮等林下种植业,2013年林下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到2015年,林下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以东港区后村镇、岚山区黄墩镇、五莲县街头镇、石场乡、户部乡等为重点,利用生态防护林、经济林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虫等林下养殖业,2013年林下养殖面积达到3.5万亩,到2015年林下养殖面积达到4.5万亩。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以东港区河山镇、陈疃镇、南湖镇、三庄镇,五莲县的松柏镇、中至镇、户部乡等为重点,利用板栗采摘节、蓝莓采摘节、杜鹃花节、桃花节、樱桃节和林下采摘游等方式,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民俗旅游等活动。2013年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健全、经营管理规范的生态观光、采摘园区,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2.5万亩。

四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引导全市学习和借 4

鉴的成功范例。大力推动“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倡办和扶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及涉林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林下经济综合效益。到2015年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市级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10个,规模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个。

(三)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技术服务。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长期技术合作,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强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尽快形成一整套过硬管用的实用项目库和专家人才库。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家集中讲课,利用多种媒体,宣讲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带动千家万户发展林下经济。

二是落实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下经济产业流动。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落实发展林下经济贴息贷款计划,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和宽限期,对林下经济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协调商业银行制定符合林下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品种,不断加大对林农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支持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是完善服务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林下经济发展组织机制,加强统筹规划、5

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级林业部门着力强化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协调作用。

四是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品牌产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切实做好“无公害产品”的硬件和软件配套。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我市林下经济产业的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我市林下经济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篇7: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去年4月15日全市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在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加快软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已经初步形成。市政府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对各乡镇、各部门落实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责任制,把优化软环境建设的成效作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增强了基层加强软环境建设工作的压力感和紧迫感。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了对会议精神和《决定》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形成了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共识,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是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市政府及其部门都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措施来抓。去年,市政府认真落实人大代表的建议,成立了较为规范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进驻了27个部门,派驻了72名工作人员,把412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中心统一办理。截止调查时,中心共受理各类事项23655件,办结22985件,办结率达976%,按期办结率100%。审批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减少了办事程序,简化了办理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三是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在调查中,企业和基层群众普遍反映,治理软环境工作虽然开展得时间不长,但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改观,干部作风有了较大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市政府各职能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主动为企业、基层和群众服务。如市经贸局立足自身实际,深化体制创新,将原来的科室全部取消,成立了经济运行局、综合评价中心、投融资中心,把工作重心由原来的微观管理改为宏观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由行政指挥变经济指导,实现了部门职能的重大转变,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拓展了服务范围,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四是行政执法行为得到有效监督。各级各部门按照《决定》要求,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市政府组织法制局、财政局、物价局等部门,对全市的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充分发挥经济软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监察中心的作用,制定出台了《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三乱”行为实行有奖举报的规定》,建立了软环境建设联系点制度,在电台开设了“行风在线”直播栏目,在全社会开展了评选软环境建设十佳部门、十佳个人、组织新闻媒体明查暗访等活动,拓宽了监督渠道,加大了对破坏软环境事件的查处力度,“三乱”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到调查时,共受理涉及行政效能和软环境方面的投诉218件,处结率达到100%,投诉满意率达98%以上。

二、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比以前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离市委的要求、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部门不能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软环境建设、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个别领导对软环境建设认识上有差距,抓的不紧,措施不力;部分公务人员对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不主动,服务不到位,致使有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2、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偏低,行政行为不规范,文明执法意识不强,存在态度冷、横、硬,“吃拿卡要报”现象。个别单位收费标准随意性强,重罚款收费、轻管理服务。有的部门执法不规范,存在多头执法现象,如某加油站开业当天,有一部门就来了三拨人检查,让企业难以应付。

3、“三乱”现象时有发生。①硬性搭车收费。有的部门在业户办理有关证照、年审时,不按照自愿原则,硬性要求业户加入协会并收取会员费及其他费用。②乱摊派问题仍然存在。如个别单位上门硬性摊派本行业的报刊和杂志。③有的中介组织借助部门行政职能收取费用,甚至只收费不服务。

4、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偏紧,企业缺乏资金支持。人才市场发育滞后,高级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城市管理还不到位,个别地方“脏、乱、差”现象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社会治安秩序还不理想,仍存在欺生排外、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良行为。如某外来投资公司山上种植的板栗被山下村民哄抢,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在农村经济林木、矿产资源拍卖过程中,有时被痞子团伙控制。如某镇一陶土矿,第一次以120余万元拍卖成功,中标人被痞子恐吓后放弃承包权,第二次拍卖时无人敢与痞子竞标,最后痞子以标底价22万元中标,群众反映强烈。

三、几点建议

篇8: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1 白城市经济动物发展现状

白城市经济动物养殖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 据目前统计, 全市狐、貉、兔、鹿、犬、蜂这六种经济动物动物饲养量已达到1 402 950万头 (只、箱) , 经济动物饲养业户已发展到69 264户。

狐狸存栏24.5万只, 其中能繁母狐3.87万只, 预计年生产狐皮15.1万张。狐狸养殖已发展到2 595户, 其中:千只以上有3户, 500只以上的有40户, 100只以上的有872户, 50只以上的有1 184户, 其他是零散户。

貉子存栏61.9万只, 其中能繁母貉13.2万只, 预计年生产狐皮51.4万张, 貉养殖发展到6 392户, 其中千只以上有21户, 500只以上的有147户, 100只以上的有1 164户, 50只以上的有1 864户, 49只以下的零散户有3 196户。

兔存栏15.3万只, 累计出栏13.7万只, 其中能繁母兔1.89万只, 自食5.1万只。预计年生产兔皮5.3万张。养兔已发展到1 674户, 其中:千只以上有1户, 500只以上的有2户, 100只以上的有74户, 50只以上的有577户, 零散户有1 020户。兔养殖专业小区1个, 镇赉县某兔业公司存栏兔10 200只, 可带户3 000多户, 年生产皮张2 500张。

鹿存栏1 021头, 其中能繁母鹿505头, 预计年生产鹿茸543 kg, 养殖户已发展到34户, 其中50只以上的有3户, 零散户有31户。

犬存栏12.9万只, 其中能繁母犬4.8万只, 累计出栏6.6万只, 犬养殖已发展到5.9万户, 其中100只以上的有93户, 50只以上的有86户, 零散户有58 337户。

蜂发展到1 220箱, 发展到53户, 其中50箱以上的有4户, 其他是零散户。

从对各地的调研看, 在上述六种经济动物发展中白城市养殖数量最多的经济动物是貉、狐。由于兔、鹿、犬、蜂等经济动物饲养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比较零散, 没有真正形成一项产业, 只有狐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市场形势看好。

2 发展经济动物的禀赋资源与优势潜力

2.1 从白城市区域看, 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白城市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狐貉养殖, 而且广大农户房前屋后都有宽敞的养殖场地, 人力资源廉价丰富, 养殖成本相对较低。本市境内有5条河流, 10座水库、泡泽300多处, 素有“黄金玉米带”的美誉;而狐貉产业发展离不开廉价的鱼虾资源作保证。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养殖成本, 另一方面也可以拉动水产品消费, 带动渔业发展。因此, 发展狐貉养殖具有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2.2 发展速度快, 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白城市周边地区养殖狐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 对白城市带动作用较大的是大安市和黑龙江省的肇源县。大安市饲养狐、貉和水貂已有近30年的历史, 在市场行情不断看涨的情况下, 现已发展狐貉养殖户4 000户, 存栏狐貉15万只, 户均年收入近2万元。黑龙江省肇源县也有着悠久的养殖狐貉的历史和传统, 每年狐、貉皮产量在50万张以上。目前, 大安市已经把狐貉产业全力打造成为百姓的“黄金产业”。

3 经济动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动物养殖业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发展, 它已经成为传统畜禽养殖业的重要补充。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它有着传统行业无法比拟的朝气与活力。同时, 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认识不到位, 导致发展速度缓慢

白城市的狐貉养殖业因处于自发状态, 缺乏组织性, 大起大落的发展局面, 使行业发展处于盲目状态。因为市场的波动和行业的脆弱性, 经济效益始终不够理想, 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格局。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许多养殖户往往持观望态度或停留在庭院式发展的初级阶段, 致使该项养殖业发展步伐缓慢。

3.2 政策不到位, 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调查情况看, 各县 (市、区) 经济动物发展最好的是大安市、其次是洮北区、镇赉县。经济动物养殖多数集中在城区、周边村屯、沿江河乡镇, 个别县并没有把其当作富市裕民产业来抓, 缺乏引导、扶持力度, 仅靠典型拉动是不够的, 没有从根本上出台各项惠农政策, 造成许多农户对经济动物养殖认识不够深, 尚没有发展理念。

3.3 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链条短

在经济动物养殖行业中, 大部分为零散户, 且不具备产品深加工的能力,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虽然白城市狐貉养殖初具规模, 但没有龙头企业, 生产的皮张被南方客商以极低的价格收购, 形成了北方生产原料在南方加工增值后又销往北方的产业发展格局, 对地方经济增长十分不利。且价格波动较大, 市场流通不畅, 缺乏精细加工, 缺乏名牌产品战略, 档次低, 附加值太小, 产业链条太短, 难以抵御市场风波的冲击, 进而影响了农民对经济动物养殖的积极性。

3.4 发展资金短缺, 品种退化严重

近年来, 白城市畜牧业发展的比较快, 资金投入相对增多, 特别是常规牧业生产投入需求缺口较大, 导致经济动物养殖投入受到限制, 农发资金、农贷资金不能用于特养业发展, 从而制约了特养业的发展速度。从目前看, 白城市毛皮动物养殖也仅限于狐貉、兔的发展, 且品种较单一, 好的品种不能得以普及推广。由于多年来不重视品种选育, 加之一些人发展经济动物养殖的目的根本不是生产商品, 而是急功近利, 靠倒种发不义之财, 这些人心目中根本没有“种”的概念, 不尊重科学, 甚至有的人把杂交后的商品狐貉也当种狐貉出卖, 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这样长期的倒来倒去造成近亲, 导致品种严重退化。

4 今后白城市经济动物发展思路及措施

白城市经济动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依托资源优势, 重点抓好特色牧业经济, 紧紧围绕省局提出的“四大工程”, 突出产业化经营, 延长产业链条,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优化种质资源, 创新经营机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加快白城市经济动物发展。

由于经济动物养殖业有着广泛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因此, 我们要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加快其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4.1 一要加大宣传, 促进发展

对于白城市适宜发展的特种动物, 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 使广大养殖爱好者对其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有一个初步认识。特别是对目前发展较好的典型场 (户) 进行示范推广, 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户发展, 聚集社会闲散资金, 从而促进全市特种养殖业的大发展。

4.2 扶持发挥协会作用, 带动养殖加工业

进一步发展民间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 扩大经纪人队伍, 扩大经济动物养殖规模, 进而辐射带动经济动物及其产品加工业, 拉长产业链条。在白城市建设特种动物产品深加工企业, 彻底改变直接出售原材料的状况, 实现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销售, 产供销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 进而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4.3 拓宽流通渠道,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上一篇:看电影记单词下一篇:《富贵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