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2022-10-17

第一篇: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物理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在作业布置中,往往注重相关内容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审美的体验,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缺少发现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现今的教改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业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它的优化创新是课程改革的必然随着生态课堂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使物理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飞扬学生的个性,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优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结合苏科版物理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物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一些见解和认识。

1动手操作型作业

在实践上,通过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教学策略的智慧运用,实现物理生命课堂的创新追求例如在完成声现象学习后,设计一道作业:利用身边生活用品如矿泉水瓶、笔芯等自制各种乐器学生的热情很高,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令笔者眼花缭乱;有的是吸管竖笛、有的是试管排萧、还有的是橡皮筋古筝让学生经历小制作的操作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浮沉条件学习刚开始时,学生对浮沉条件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于是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而且为他们完成作业提供便利,学校物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结果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让我十分惊喜,因为有的学生十分聪明,他们没有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而是用废弃的小药瓶制作浮沉子完成了实验,而且实验报告写得很好我们知道要实现小药瓶的浮与沉,必须先要调整好小药瓶一开始在水中悬浮或在水面竖直漂浮要让小药瓶上浮,如何操作?要让小药瓶下潜,如何操作?通过这个实验过程,学生明白了浮沉子的原理,也明白了浮沉条件的应用,并且明白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开放的探索中享受了发现的快乐这种作业形式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2搜集信息型作业

搜集信息型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减负的主阵地作业不是机械的练习,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再次呈现,而是课堂学习的拓展,思考的延伸例如,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一些磁体的实物,并自己观察后写出对这些物体特点的看法要求学生课后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有的学生通过咨询父母,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有的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阅文献等途径完成调查报告课堂虽然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渠道在课后,适当安排一些课外调查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噪声及其控制”一节之前,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地调查一下噪声的来源有的小组交上来的是表格形式的调查报告,有的小组交上来的是漫画式的实验报告,有的小组的调查报告是以直观[HJ15mm]的柱状图的图表形式完成的学生完成这类作业时兴趣浓厚,效率高使物理作业回归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完成物理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研究发展型作业

在研究型学习之后,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探究,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科学小论文比如在学习《机械能》一节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汽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科学小论文,交上来的论文普遍从汽车给我们的的生活带来的弊端,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等两个角度比较理性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当然也有学生对汽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尝试设计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案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调查研究日本在清理核泄漏废墟时使用的无人驾驶工程车,大胆想象,设想了让汽车可以开到水上去,让汽车可以飞到天上去设计了水陆两栖汽车,陆空两栖汽车,水陆空三栖汽车学生的构思巧妙,想法新颖,令老师惊讶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诸如“假如没有重力世界将如何”、“假如没有惯性”等开放性较强的论文题目,让学生通过科学想象与推理方法的结合,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找寻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创造生活化的物理作业情境,通过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

4总结反思型作业

让学生进行章节知识梳理和知识总结,主要包括“知识树”和“成长记录”两种形式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记载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成长过程所谓的“知识树”是指章节知识系统在一棵树上,知识脉络一目了然而“成长记录”是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记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例如下面是我的一位学生在学习《透镜》之后完成的“成长记录”作业:(1)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识了凹透镜、凸透镜,知道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老花镜是凸透镜等等,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物理知识;(2)我的疑问:凸透镜为什么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有发散作用?(3)给自己的建议:生活离不开物理,我要好好学习物理回家制作一个冰透镜;(4)给老师的建议:老师您今天的课讲得真好,我在认真听,希望您以后的讲课语言要幽默一些,上课多用多媒体课件对于学生上交上来的成长记录,我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展览并以学生互评、教师评的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连同学生的作品装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中,作为学生升学评价的主要材料

初中物理个性化作业的优化创新设计具有新颖的审视角度,独有的价值判断,独特的审美倾向,真诚的情感体验,灵活的表达方式,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实践过程另外,不断创新的物理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意义深远。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 “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

学生:用实验!

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教师:还有其它结论要补充吗?

学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也可能不发生改变,比如:光垂直入射的情况下。

教师:完全正确。同学们还有其它意见吗?比如说关于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你们的猜想如何?实验的结果又是如何?

学生:我原先猜想折射角应当等于入射角,理由是与光的反射定律类比。通过实验发现,折射角一般不等于入射角。

教师: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位同学就是这么做的,首先,他敢于大胆猜想,他能利用实验来检验这种猜想。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教师从 “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中引出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演示了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进而引导学生对有关光的行为提出大胆的猜想。然后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得出了正确结论。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当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时,教师因势利导,层层追问,引出新的问题,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后,让学生用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检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使学生不仅发展了智能,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

本节课教学过程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物理规律的引入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性研究学习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所有结论的得出并不是由教师讲授,而是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总结得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所追求的。

第三篇: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作业初探

育秀实验学校

朱 莲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作业反馈教学信息,检查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作业吸收和巩固所学知识。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怎样创新作业的设置,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它既可以为教师减负,更能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新路。

一、传统作业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封闭僵化,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的方法、手段也很单一,强调死记硬背、重复模仿和机械训练,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忽略。传统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统一化、规范化的倾向,使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手段,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诊断,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搞题海战术,学生陷入题海深渊,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只好抄袭作业(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毕业后告诉我们,他们曾经因为作业太多而采取过这样的对策:每人认真完成一科作业,然后互相抄其他科的作业,稍作变动),教师自己则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休止地“上当受骗”批改作业,没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探索教法,更新观念。此外,教师用很多时间和精力批改完作业,学生拿到作业本只不过是随便一看,有的甚至看都不看,根本不分析存在的问题,更不愿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这样就使教师的诊断作用被误导,这种 “教的补充和强化”作业,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

二、新课程下物理作业的探索

1.作业设置的层次性

应试教育的观念应该摒弃,但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练习不能丢弃,有关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还是需要一定的练习作保障。为了使学生乐于做题并做有所得,我在设置课后的即时性作业时,改变以往硬性规定、呆板单一的做法,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自主作业”两个层次。“必做作业”一般为基础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每个同学都基本能够完成,所以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自主作业”则是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题或创新题,每个同学可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例如:学完《声的利用》后,除布置同步练习册上的“必做作业”外,还布置了三道“自主作业”让学生自由选做:①结合学习内容自编一道与声现象有关的题目,题型不限。②写一则有关声现象的异想天开小设想。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出题(可以从其他参考书上找题),互相检查批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做其中的一题。这样,既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生对“自主作业”非常感兴趣,乐此不疲。其中个别学生编出的题目水平较高,更多的学生写出的《噪声红绿灯》、《噪声吸尘器》、《声能电池》等小设想充满了创新火花。学生完成这类作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样的作业不仅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扩大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做作业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了。

2.作业设置的多样性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我还遵循自主性、扩展性、开放性的原则,作为课后即时性作业的补充,设置了长期性作业,这种作业不要求当天完成,可以让他们周末和家长一起完成,也可以给他们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时间去完成。长期性作业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观察查阅题

如学完《杠杆》后,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哪些物品利用了杠杆原理,学生很快找出筷子、扫帚、抽水马桶、水龙头、垃圾桶、剪刀、指甲刀、开瓶等很多物品。又如学完《光现象》后,我布置了 “寻找有趣的光现象”的作业,学生一口气从网上找到了“单面反光镜”、“天空的颜色”、“绿色的太阳”、“红色的月亮”、“海市蜃楼的成因”等资料。此外,学生在学习其它章节时,还收集到助听器的有关资料、汽车中的光学知识、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等。新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向生活、社会等广阔时空进行开放,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

②动手实践型

现在不少学生动手能力很差,一些简单的常用工具不会使用,要弄断一根铁丝,不会用钳子,拧紧一个螺丝,不知道向哪个方向拧,甚至闹出连接导线,塑料皮没剥就连在一起的笑话。现代人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要增强生存能力,必须学会动脑动手。新课程每一章都有大量的动手实验和动手探究的素材,这些内容不可能都放到课堂上完成,于是就成了长期性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就布置一些相关内容的小实验和小制作给学生去实践,同时也鼓励他们自己根据的兴趣做别的小实验和小制作。例如:小孔成像、切不断的光线、神奇储钱罐、蒸汽风车、走马灯等。动手实践题还包括办物理小报、物理小实验、自己制作简单的用电器等。这些别开生面作业激发着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生长点和履历,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成长。

③研究性学习型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在学完新课后,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愿意探究的问题”,小组合作,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着介绍信到环保局、社区、街道等地方访问、调查、拍照,带着问题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结果,光污染调查组的同学弄懂了人工白昼、彩光对人产生污染的原理;交通情况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上海市中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情况调查》;纸张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草稿纸的浪费现象与思考》和《旧课本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探讨》,这些作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有很多学生写出了不少奇思妙想和创新设计方案。这些作业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立足于“生活处处皆学问”的大课堂观念,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望,这种作业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这种作业记载着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足迹,是新课程下的物理特色作业。

④超前预习型

传统的作业只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和提高。其实,通过留预习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培养学生以教材为主要资料,以生活中的物品、参考书和网络为辅助资料,利用身边的器具和实验器材,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电功率前,让学生先把家里电器上的铭牌作为作业抄下来,有些内容他们不是很懂,上课时会非常专心听讲,还会提出疑问。又如讲温度计、开关、电能表等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有关图片、资料,并复印或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这样不仅激发了查找资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更多的同学知道了课本以外的更多功能的温度计、开关、电能表等,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同时为学生上课时举例提供了良好素材。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本人愿意与广大同仁一起将新课程下的物理作业探索进行到底

第四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2015年钟山区春季送培训到学校 2015年5月9日学习内容

下午学习内容

八年级沪科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教学案例

由于我们地区是初中三年制教学,物理教材使用的是沪科版,初二才开始学习物理学科,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第一节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新课,因此,在上本节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很多可以发声的物体,都可以带到课堂上来,结果学生们带来了口琴、锣、吉他等等。我也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别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

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我能学好物理!”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米粒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米粒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但要注意发声的物体有什 1 么特点?们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整个教室声音齐鸣,杂乱无章:有弹吉他的,有敲锣的,有拍桌子的,有波动钢尺的„„学生们不亦乐乎,同时他们也仔细认真观察发声体的特点,并相互的交谈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2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一:

物理课堂应该是有声有色的,学生应该是积极活跃的,教师只要为学生创设出物理情景和组织好程序即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物理课堂的知识就在身边,我们时刻可以体会到可以做到,也许有时在别人看来是乱的,但只要我们松弛有度,乱的有序,乱的有章,学生真正体会物理规律、物理现象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反思二: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使他们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反思三:

3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真切体会到物理课堂是他们的,他们是物理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利用实验把学生们领进物理殿堂,初中尤其初

二、尤其上学期提高兴趣比提高成绩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反思四: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自信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我能学好物理!”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孩子们的情感意识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只要我们勤思考、勤反思、勤学习我们初中物理教师一定会为孩子们铺好启蒙之堤,我们身心我们能做到。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师适岗培训《物理学史》作业答案

一、1A2B3B4A5A6B7B8C

二1B2B3A4B5B6B7B8A9B10B11B12B

上一篇:车间地面环保整改方案下一篇:彩虹天使早操编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