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奥秘教学设计

2024-04-12

美的奥秘教学设计(共7篇)

篇1:美的奥秘教学设计

美的奥秘教学设计 ——黄金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美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黄金比,体验黄金比产生的过程,感受黄金比带来的美感。2.在运用黄金比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美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黄金比的过程,感受黄金比带来的美感。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黄金比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卷尺一个、自制卡片两个;学生每人一个计算器、信封(名片和资料卡)、直尺、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自我介绍

2.学生了解名片上的老师的信息 3.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师

(一)出示蝴蝶图片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欣赏,这只蝴蝶美在哪里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对称美)你们能感觉到蝴蝶的对称美吗?

(二)出示东方明珠图

在这座建筑设计中,你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美吗?

数学中除了对称美,还蕴藏着哪些美的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美的奥秘。(板书:美的奥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一)演示操作,提出质疑 1.出示长方形卡纸

让学生思考用这它制作几张名片,名片的尺寸多大才合适呢?并请学生亲自来剪一剪。

2.学生上台演示。(两名学生上台演示)3.提出质疑

为什么这两个同学和名片设计师都觉得这个尺寸合适?再长一些不行吗?再短一些呢?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引导学生体验名片既要方便携带,又要看上去舒服)4.出示资料卡

资料卡的尺寸同样给人以美观、舒服的感觉。

学生思考:(1)一个长方形看上去是否美观,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系?

(2)长方形的长与宽存在什么关系时,搭配在一起比较美?

学生利用手中的两张长方形卡片,研究一下它们各自的长宽关系,看看能否发现其中的奥秘?

(二)自主探究,发现黄金比

1.借助计算器,独立研究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长与宽的和 2)长与宽的差 3)长与宽的积 4)长与宽的商 „„ 2.小组交流,发现规律 宽与长的比值都是0.6多一点。(板书:长:宽= 宽:长=)3.介绍费希纳实验 早在100年多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他精心制作了各种长方形,召开了一次“长方形展览会”,要求参观者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结果评选出以下四种长方形最受欢迎。1)课件展示评选结果 2)计算宽与长的比,发现规律

3)小结:这些长方形宽与长的比值也是0.6多一点。4.介绍黄金比的发展史 课件出示黄金比的发展史

学生解释这种长方形看起来比较舒服的原因吗? 根据学生解释板书:黄金比 0.618:1

三、应用拓展,提升认识

(一)生活中的黄金长方形

宽与长的比接近黄金比的长方形,也叫黄金长方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接近黄金长方形呢? 1.学生举例。

2.测量验证。(结合学生举例,引导学生验证课本、练习本或B5纸的封面是否接近黄金比。

3.课件展示,拓展举例。

(二)建筑设计中的黄金比 1.估测发现黄金比。

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它美的奥秘。

(如果学生不能发现,教师提示:在这座建筑设计中,你能发现黄金比吗?)2.提供数据验证黄金比(部分与部分之间的黄金比)3.课件演示黄金分割点

4.拓展黄金比(引导学生发现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黄金比)师:在这座建筑中,你还能发现其它黄金比关系吗?

(三)人体上的黄金比

推选一个体型匀称的同学到前面来,在她的身上找找黄金比。1.引导学生测量肚脐以上和肚脐以下的长度。2.计算验证。

3.课件小结:当肚脐的位置接近身长的黄金分割点时,体型最完美。4.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位同学的体型接近完美体型呢? 学生交流。

5.小结“生活中多数人都达不到完美体型,就连模特和芭蕾舞演员也要通过穿高跟鞋、掂起脚尖等方法增加体型的美感。

(四)音乐中黄金分割

1.课件出示:据调查研究表明,在乐曲创作中,多数乐曲的高潮部分都开始于整段乐曲的黄金分割处。2.欣赏乐曲 3.课件演示。

(五)舞台设计中的黄金分割 1.提出问题

如果要召开一次“黄金比主题演讲会”,你觉得主持人站在那个位置最合适?(课件出示演讲台长度10米)2.讨论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课件演示)1)站在中间:对称美

2)站在黄金分割处(距演讲台左侧约4米处)既美观又方便。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已经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发现美,关于今天的黄金比,你还想说点什么?(你觉得黄金比怎么样?)

师小结:自古至今,黄金比被人们成为“美的密码”,像这种“美的密码”还有许多许多,需要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探索发现„„

五、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

1.你的体型符合黄金比吗?人体还有哪些有趣的黄金分割现象? 2.摄影艺术中是否用到黄金分割?

3.走进大自然,你能否发现神奇的黄金分割现象? 4.利用黄金比的知识,进行一次有创意的设计,美化自己的生活。板书设计:

美的奥秘

长:宽= 宽:长=

长方形宽与长的比值也是0.6多一点 黄金比 0.618:1 使用说明

《美的奥秘》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学习完“比的认识”以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类似这节内容,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有不同的处理,相比较而言,青岛版教材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力度,力求通过实践应用引领学生体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以后学习”黄金分割“奠定基础。

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经验

要想引导学生体验黄金分割美,寻找“切入点”是关键,这个“切入点”只有尊重学生的经验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思考。

首先,是尊重学生认知经验。“对称美、形状美”是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审美经验,通过蝴蝶和电视塔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尝试从新的视角探讨美的奥秘的欲望。

其次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黄金分割美分布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小学生而言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应该是黄金长方形。因此,以“探究名片尺寸的奥秘”为学习切入点,把探索活动安排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二、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黄金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研究“长方形长与宽存在什么关系时,搭配在一起比较美观”,从而经历探究发现黄金比的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从课堂教学来看有1/3学生知道从“比入手”研究问题,有1/3学生从相差、周长、面积的角度研究问题,有1/3学生暂时没确定的思路。正是这种研究思路的对比,突出学生的研究过程,体现黄金比分析问题的价值。

三、多样

美是不唯一的,所以美的奥秘应该是多样的。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发现美的意识,只有“跳出黄金分割”才能真正发现美的奥秘,避免在美的世界里“黄金分割”一统江湖,以次提高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四、拓展

1. 由精确向近似的拓展

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因此研究中要力求精确,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又是“模糊”的,黄金分割也是如此。因此教学中由名片、代表证作为研究材料,然后通过寻找、验证身边的黄金长方形。2. 由部分向整体的拓展

黄金比分“部分与部分的比”“部分与整体的比”两个层面,能反映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只有体验到这个层面才会揭示黄金比的奥秘 3. 领域的拓展

黄金长方形—建筑设计——人体——艺等领域 4. 课堂向课外的拓展

黄金比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仅凭一节课不可能有深刻的体验,所以必须引导学生拓展到开外。这也是实践综合应用教学应该突出的一点。

5. 学习方式的拓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学生能生成的教师不提供 学生有困惑的课堂一定要暴露 学生彼此能解决的教师不包办 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告之

西王庄中心小学 王文娜

篇2:美的奥秘教学设计

我看了看纪念奖章,上面刻着“首届江苏省美术节”,原来,它是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给美术节比赛优胜者的。我算了算,它都有二十一岁了,比我大多了。

这枚奖章是用紫铜铸成的,圆圆的,像个大烙饼。它的直径有27。5厘米,跟家里的汤锅锅盖差不多大。奖章上最明显的就是中间那黄灿灿的“美”字,在灰暗的背景上,显得更加明亮。这个“美”字是由一个人的双手组合而成。上面搞搞竖起的大拇指就是“美”的“小羊角”,四根手指就是“美”的四横,最下方的手臂就是“美”的一撇和一捺。

这枚奖章的设计者真是别具匠心呀,他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设计成了毛笔、排笔、钢笔和小刀,这些都是美术用具,应该是想要我们去创造美吧。我忽然发现双手中间有一只又大又圆的眼睛,它还在看着我们呢,大概是想捕捉精彩的画面吧。我要为奖章的设计者点一个大大的赞!

篇3:“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教学策略

一、吃透教材, 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分清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 这样教师才能够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时间分配得更加合理, 也能够保证学生将知识全部掌握和理解。对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 新版人教版在编排上做了调整, 旧版教材将这一单元放在学习了“自然界的水”之后, 新版则将物质构成的奥秘调到学习“自然界的水”之前。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课题:分子和原子、原子的构成、元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内容调到第四单元的第四课题。这样调整的好处之一是使教学难点分开, 但这些内容应同属一个专题———物质构成的奥秘,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

本单元的知识将带我们去学习和理解比较抽象的微观粒子,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走进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类比和实验等方式初步了解和理解化学实验现象的本质———微观粒子的活动, 运用比较新颖和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比较抽象的微观世界的知识。教师通过教学原子结构及一些相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缜密性, 并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以及各种探究和实践活动,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及掌握化学知识探索的方法。

在这单元, 我们要通过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常见物质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我们要通过原子结构的教学, 使学生达到:了解原子内部的等量关系并且能够加以运用;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能够掌握和记忆18号之前的所有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理清原子和离子的关系;清楚原子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具体作用;对于常见的元素要牢固掌握和分类;对于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师分析清楚了教材才能够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基本技能,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使学生能够接受抽象知识的挑战

学生的思想倾向是学生学习好坏与是否愿意学习的关键。为此, 首先, 教师要无时无刻地强调这单元知识的重要性, 比如, 告知学生, 学好“物质的构成”这一单元能够确保我们以后的化学理论知识的顺利学习, 这一单元是学习物质的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及学好化学计算的基础。如果我们不知道元素的组成就写不出化学式, 写不出化学式就无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而无法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就无法进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大多数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于物质的组成不清楚及没有弄清各物质量方面的关系, 在书写或是计算时就会出现错误, 导致大量分数的丢失。教师要通过强调使学生重视这一单元的学习, 从而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和理解这个单元知识。又如, 我在绪言的学习中就让学生先记忆1-20号元素及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从而让学生在心底对这些知识加以重视, 到学到这单元时, 学生就会自觉地高度重视这些化学知识的学习。其次, 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分类、归纳、整理和概括等方法获取新知识。相比于前几章中丰富多彩的实验和有趣的宏观现象来说, 这单元的知识就显得十分枯燥和抽象, 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和理论也甚多。历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很多之前对化学非常有兴趣的学生到这一章的学习后就会有分化的现象, 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甚至还有学生因此丧失对化学的兴趣。再次, 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故事, 把那些繁琐枯燥的理论编写成绕口令的形式, 及时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来排除学生的消极思想。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都感兴趣“为什么女儿国的人生出来的都是女孩这个话题”来编制一个跟物质构成有关的故事, 可以说是因为女儿国里的人都吃了含有什么物质的东西, 才导致他们只能生出女孩。这样将物质构成的知识点巧妙地编排在这个故事之中, 就会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轻松地掌握知识。又如, 对于化合价的记忆, 教师可以编制成如下的绕口令: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起能够学好微观世界、抽象化学的信心。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这章的学习中, 很多知识都是课本直接给出的概念, 对于这些微观世界的粒子, 学生感到陌生。对于抽象的想象, 学生总是缺乏感性的认识, 觉得知识接受起来有点茫然, 难以理解甚至怀疑。针对学生这一现象, 我建议教师在该单元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 通过各种形式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 通过这些直观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认知、分析和理解。例如, 在讲述原子的结构时, 我们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原子化身为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 用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手段将原子结构呈现在学生眼前,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现代的教学, 教师要学习各种教学技术, 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多学习, 要熟练应用网络上现成的课件及多媒体软件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辅导学生和与学生的交流中。

教师通过教材的有效分析, 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微观世界的化学知识, 并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更加新颖、生动、直观地将抽象的知识展现给学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学生定会出色地完成个专题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俊仙.《物质构成奥秘》的教学研究, 2011 (9) .

篇4:茶健美的营养学奥秘

奥秘之一、红茶是防晒健美的功能饮料

虽然红茶的儿茶素含量非常少,几乎都氧化成红色的茶黄质或茶红质,但仍具抗氧化、除口臭、预防心脏病以及健美防晒等功效。

红茶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品性温和,味道醇厚,除含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外,其中富含的微量元素钾与锰要比绿茶高出两三倍。当红茶冲泡后,70%的钾可溶于茶水内。钾有增强心脏血液循环的作用,并能减少钙在体内的消耗。又因为红茶中所含的锰是骨结构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因而常喝红茶对骨骼强健也有益处。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喝红茶能够有效地减少人们患皮肤癌的机会。科研人员用白鼠做试验证明:当暴露在过量的紫外线当中时,喝过红茶的老鼠患癌症或皮肤损伤的比例要比单纯喝水的老鼠低54%,研究还发现,饮红茶比那些饮用绿茶的老鼠皮肤癌的发病率也要低得多。这也首次证实了在预防皮肤癌方面,红茶比绿茶有更强的效果。

奥秘之二、给肌肤喝点茶

近来很多护肤产品都纷纷打出了“绿茶”的旗号,不论是美体产品、祛痘产品,抑或是抗衰老产品,绿茶均有涉猎,颇有些“全能选手”的味道。绿茶真的这么神奇吗?让我们来分析看看。

成分一:单宁酸类

健美功能:具有收缩皮肤的功效,能增强皮肤黏膜强度,增加皮肤细胞活性,预防老年斑、雀斑,健美皮肤。

成分二:茶多酚

健美功能:强效抑制自由基对肌肤弹力纤维的破坏,防止细胞老化;可活化细胞功能,有效去除皱纹;有效抗辐射,防止皱纹及色斑形成。

成分三:维他命C、维他命B族、氨基酸、食物纤维素(多糖类)、氟元素

健美功能:防止皮肤老化,可清除肌肤不洁物,兼具舒缓和消炎功能,有较好的晒后修复功效。对于非常干燥的肌肤,具有滋润调节功能。

成分四:咖啡因

健美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皮肤排出毒素,加速脂肪消耗,使肌肤紧致光滑。

成分五:β-胡萝卜素

健美功能:预防老化,为肌肤提供有效营养。

成分六:微量矿物质

健美功能:强化免疫组织、减缓肌肤老化、独特的香味能镇定身心。

成分七:儿茶素类

健美功能:能抗菌、抗过敏、减缓肌肤过敏症状、镇定肌肤等,还具有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与抑制癌症的功效。

特别是儿茶素,已成为目前最热门的健美食品,国内外已有多项实验证实它的健美功效。儿茶素具有防癌、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瘦身、美容等功效。这么多的好处,关心身体健康的你,一定要好好认识它!

奥秘之三、好处多多的儿茶素

现代食品科学研究认为,儿茶素(catechin)就是一种多元酚类化合物,是茶苦涩的来源。茶中所含的儿茶素,是各种天然植物中含量最高的。也有人发现巧克力当中也含儿茶素,其含量甚至比红茶的儿茶素还高,所以巧克力除了美味外,在抗氧化上也有不错的功效。

儿茶素最为人熟悉的功效就是防癌、抗氧化。光是这两项好处,就足以让它荣登健美食品的冠军宝座,但它的好处还不只这些呢!

1、抗氧化:自由基是老化、疾病的元凶,儿茶素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老化,是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剂,其抗氧化能力比维他命E还高。

2、抑制癌症:可保护细胞膜,具有预防突变、抗癌的特性。实验发现,它对口腔癌、肝癌、胃癌、摄护腺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3、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对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4、加强胰岛素功能:实验证实,儿茶素可以增强胰岛素功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5、帮助瘦身:儿茶素可减少脂肪吸收,甚至增加代谢,是很好的减重辅助食品。

6、预防蛀牙、牙周病:茶叶可明显减少牙菌斑及抑制牙周病菌,具有预防蛀牙的作用,并且可消除口臭。

7、改善肠道微生物分布:儿茶素可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让体内的好菌多于坏菌,具有整肠功效,人体不易生病。

8、抗菌:许多业者也开始在日常用品中添加儿茶素,如儿茶素沐浴乳,因为有抗菌功效,所以可改善湿疹。

奥秘之四、儿茶素含量比一比

依发酵程度不同,茶叶可分为三大类──

1、不发酵茶:如绿茶、煎茶、龙井等,每千克约含0.085克。

2、部分发酵茶:又分为文山包种茶、冻顶茶等轻度发酵茶,以及东方美人茶(即白毫乌龙)等中度发酵茶,其中儿茶素含量只有绿茶的40%。

3、全发酵茶:即红茶,其中儿茶素含量只剩10%。

当然,每一种茶的发酵程度都会有所不同,目前茶叶生产的趋势是低发酵。也有研究发现,绿茶与文山包种茶的儿茶素含量其实差不多。所以发酵程度才是影响儿茶素含量的关键,而非茶叶的种类。

奥秘之五、喝茶健美的注意事项

既然绿茶的儿茶素含量最多,是不是喝愈多就愈健康呢?其实不然,喝茶还是可能会产生副作用的,以下将告诉你喝茶的注意事项,以及降低副作用的方法,让你更无负担地吸收儿茶素!

1、饭后喝茶:儿茶素虽有很多功效,但它会与蛋白质作用造成胃部不适。为了预防胃部不舒服,建议空腹不要喝茶,或喝茶时搭配坚果类,就比较不伤胃。

2、晚餐后少喝茶:茶中含咖啡因,有些人会因此而失眠。如果你是对咖啡因特别敏感的人,建议晚饭后就不要喝茶。

3、喝茶后漱口:喝茶可能会造成牙齿色素沉淀,但只要以清水漱口即可改善。

4、不可与药并服:药物可能与茶中成分发生反应,最好以白开水送服。

5、不喝隔夜茶:除了其中的儿茶素会因氧化而消失殆尽,无法享受到儿茶素的各种功效外,隔夜茶会溶出很多单宁,容易伤胃,所以不要喝隔夜茶。

篇5:美的奥秘教学设计

初读《小露珠》, 萦绕心间的是甜美、清新、可爱, 一种静静地、与大自然共呼吸的情感油然而生。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 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 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 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 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 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 而且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 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 植物与她依依惜别。

细品《小露珠》, 这是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的童话, 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1. 紧扣时间, 发现小露珠

小露珠悄悄地来, 轻轻地走, 生命如此短暂却演绎着纯美的画面。它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身边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两句话简洁生动地介绍了小露珠的形成时间和过程。我先让同学们找出本段中两个表示时间的词, 即“夜幕降临”、“黎明”;然后引导讨论, 这两个词分别表示什么时间?“夜幕降临”, 顾名思义, 黑夜像大幕布一样缓缓落下了, 即天黑了;“黎明”, 指天快要亮或天刚亮的时候。小露珠是天快黑的时候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经过一夜的“爬呀滚呀”, 到天刚亮的时候, 我们就看到了那一颗颗“黄豆粒那么大”的小露珠了。通过读文找词, 读词讨论, 学生不但了解了小露珠的形成时间和过程, 还积累了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2. 三种读法, 夸赞小露珠

课文的2—5自然段是写小露珠的外表美。三个小节, 分别从光泽、纯净、质感细致地描绘了小露珠的外表, 给人一种纯洁、可爱的感觉。其中2—4自然段都是用了一个句式“早啊, 像钻石 (水晶、珍珠) 那么闪亮 (透、圆润) 的小露珠”表达出了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这三种小动物对小露珠的夸赞和喜爱之情。如何引导学生从一句普通的问候中读出小动物们那十分的热情和真心的喜爱来呢?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师: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小青蛙是怎么说的?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出示文字:“早啊,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谁来读小青蛙的话?

(一生读“早啊,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后, 老师点出“早啊”一词。)

师:“早啊”, 你在和小露珠怎么样?

生:我在向它问好。

生:我是在和小露珠打招呼。

师:我从你们对小露珠热情的问候中听出了喜欢之情。还有谁想来问候一下小露珠? (再指名一两个学生读小青蛙的问候, 师点评鼓励。)

师: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读呢?

(一生读时, 很自然地强调了“像钻石那么闪亮”。)

师:“像钻石那么闪亮”是你对小露珠的什么?

生:我是在夸小露珠。

生:这是小青蛙对小露珠的赞美。

师:哦, 你们是通过对小露珠真诚的赞美, 来表现你们很喜欢小露珠的。谁再来夸夸小露珠?

(指名再读小青蛙的话, 强调“像钻石那么闪亮”。)

师:对于这句话, 还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学生沉默不语, 无人举手尝试。)

师:那就请大家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师范读, 最后“小露珠”三个字拖得较长, 特别强调了“珠”字。)

师:老师的读法跟同学们有什么不同呢?

生:你读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小露珠的名字。

师:我这样读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觉得你好像在喊一个好朋友的名字。

生:就像在呼唤一个亲密的朋友, 让人感到很亲切, 很热情。

师:是的, 我正是要通过这种亲昵的呼唤来表达我对小露珠的喜欢。你能像我这样来和小露珠打打招呼吗?

(再指名读小青蛙的问候, 强调亲昵的语气。)

师小结:我们从小青蛙短短的一句话中读出了热情的问候, 读出了真诚的赞美, 还读出了亲切的呼唤。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小青蛙很喜欢小露珠。看来, 同样的一句话, 还能有好几种不同的读法呢!

那小蟋蟀和小蝴蝶又是怎样和小露珠打招呼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 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出示句子, 学生试读后指名读, 围绕“热情的问候”、“真诚的赞美”、“亲昵的呼唤”三方面来评点。)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简单, 只要初读了课文, 就能找到答案———那是因为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 像水晶那么透明, 像珍珠那么圆润”, 一句话, 外表惹人喜爱。可是语文的主要任务不光是教学生回答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你是怎么从文字中读出喜爱之情的, 也就是要体会到课文是怎么表达自己对一种事物的喜爱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紧紧扣住小动物们对小露珠问候的语句, 引导学生反复读, 与众不同地读, 边读边议, 体会到了在小动物们短短的一句话中, 包含着热情的问候、真诚的赞美、亲昵的呼唤, 而这些方式都可以都传递出它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原来, 喜欢一个人, 我们还可以有这么多方法来表达。

另外, 那么多的动物文中却偏偏选了“蹦到大荷叶的小青蛙”、“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 青蛙是水里的, 蟋蟀是陆地上的, 蝴蝶是天上飞的, 作者用了不同的动词写它们的到来, 可见作者之用心。

3. 品读标点, 走近小露珠

一会儿, 太阳公公出来了, 小露珠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呢?课文的第三部分是写小露珠的内在的品质美。课文中的“装点得格外精神”及下文中的“生机勃勃”, 是特别应当注意的两处。在学生自由读完第三自然段后, 我在投影上出示这样一句话, “霞光中, 小露珠光彩熠熠, 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

WENJIAOZILIAO

得格外精神”, 请学生读读这句话,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细心的孩子很快发现, 课文中的原句是这样的:“霞光中, 小露珠光彩熠熠, 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两句话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用的是句号, 而原文是破折号。这句话读到这儿就可以结束了, 可课文又接着写了哪些语句?我又让学生找出接着写的句子来读一读, 说说为什么要写这些语句,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金黄的向日葵, 碧绿的白杨树, 紫红的喇叭花, 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 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句话其实就是对上文“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的补充说明。作者把充满活力的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及“数不尽的鲜花嫩草”当做“俊俏的小姑娘”来写, 把附着在这些植物上的小露珠比作“美丽的珠宝”, 生动、贴切地再现了露珠反射霞光, 万物在阳光下充满生机的景象。

对于三年级刚学起步作文, 不知怎样才是“写具体”的孩子来说, 这一段不但是很好的积累, 而且是一次写法的渗透。于是, 我趁热打铁, 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 让学生结合书中插图, 观察一下还有那些植物, 像课文那样发挥想象写一写:

“数不尽的鲜花嫩草在小露珠的装点下显得更加美丽、格外精神———%%%%%%%%%%%%。”这样通过“一读、一比”让孩子注意到了文中写法的特别之处;再通过“一读、一说、一写”将文中语言内化成自身积累, 并运用到表达之中, 更具体地体会到小露珠滋润万物的美好内心。

4. 情景再现, 送别小露珠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 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播放多媒体动画:植物们看着向空中飘去的小露珠, 向日葵向她点头, 白杨树向她招手, 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 或者喇叭花, 看到小露珠要走了, 你想说什么?出示句式:我是%%%%%, 我对小露珠说:“%%%%%%%%%%%。”课文学习至此, 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 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 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

篇6:基于审美的教学设计

一、审美的构成体系及其特点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由此, 审美是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和审美心理四个要素形成了审美体系。

审美主体是指审美行为的承担者, 即是我们说的有内在审美需要, 有审美结构和功能, 并能与客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人。在教学过程中, 审美主体包括教师和学习者。

审美客体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 是具有审美价值从而成为能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成为审美客体的元素非常丰富,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媒体等。

审美关系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结成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不仅要在教学的各要素之间有效地建立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互动关系, 还需要在各要素之间建立以审美——立美为主线的互动关系。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由各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的心理感受。参与审美过程的心理因素有很多, 主要包括审美的认知心理和审美的价值心理。审美的认知心理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 审美理解;审美的价值心理主要包括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对于人类的审美活动尤其是具体的审美过程来说, 这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 它们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共同完成审美的心理过程。

总之, 审美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的一种精神性活动。和其他复杂的心理活动相比, 审美具有直觉性、愉悦性、自由性、动态性等特点。

直觉性:审美是个体的主观活动, 面对同样的审美对象, 每个个体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在审美过程中,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形态进行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直接感知, 并获得审美愉快, 这种审美愉悦无需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 这种直觉性贯穿于美感的一切形态这中。

愉悦性:审美的愉快是人的一种高级享受。审美是一种怡情悦性的满足, 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审美的愉悦性是由美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自由性:物质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生产力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和制约, 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如此, 物质性的活动还受到目的的影响和支配。但是, 审美活动当中, 主体没有直接的物质性目的, 也不探求客观对象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审美活动既是手段, 也是目的, 目的与手段统一, 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与显示。

动态性:审美活动的动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二是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会随着主体的心理而发生变化;三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审美活动中也会发生变化。

二、审美的心理活动过程

审美过程从起始到结束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分为审美注意与期望、审美感知与认识、审美判断与回味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与期望:审美注意与期望是审美的初始阶段。审美注意指审美主体以非功利实用的态度对某种客体对象的感性特征给以特别的关心和注意, 是由主体的感官能力接受外界审美信息而作出的反应。当对象的色彩、形状、线条、声音、节奏、韵律等以新奇、动态、对比强烈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官时, 最容易引起人的审美注意, 并进而引发主体的审美期待, 渴望进一步感知、认识对象, 进入审美高潮。

审美感知与认识:感觉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之上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把握, 包括形状、色彩、光线、空间等因素。审美感知是主体按照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 自然地删掉或忽视客体之中的异己因素, 在内心和精神上对客体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一阶段, 主体获得一种关于客体在此时此地的整体形象的独特经验以及审美愉悦感和直觉美感。接着, 审美主体对感知到的审美客体进一步加以审视和认识, 并在深刻理解审美对象的基础上, 对感知到的客体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 实现审美想象。在这一阶段, 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相互融合渗透, 引导主体对客体进行全方位的感受, 从外在形式和意义层次对审美对象进行把握和理解, 从而在想象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 发现生命的内在意义, 获得更高的审美愉快, 达到了审美高潮。

审美判断与回味:审美判断是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判断。当主体经历了充满愉快的审美活动高潮之后, 随着精神领域理性的增强, 开始根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反省审美客体, 对客体的美作出判断, 并回味在审美高潮阶段所感受到的意象美以及经历过的“高峰体验”。审美判断与回味将充实个体的审美经验, 促使其产生新的审美能力。

三、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 就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运用审美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美的设计, 以求得教育和审美的高度统一的过程。和其他教学设计模式相比, 审美式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 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过程。在人类众多的体验中, 审美体验最能够充分展示人自身自由自觉的意识, 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 是最高的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获得的不仅是生命的高扬、生活的充实, 而且还有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 以及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和把握。但当前的教育普遍存在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 轻视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病。这一弊病在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中的体现就是忽略学习者的审美需求以及审美体验。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要求在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过程中, 重视人的生命体验, 让学习者充分了解和体验世界的意义和个体生存的意义, 让学习成为学习者自身的一种需要,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愉悦, 使主体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2. 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的目标是实现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自然结合

教学设计模式是教学设计者设计教学活动的操作流程的抽象描述。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教学活动, 即通过艺术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对教学内容进行理性直观的操作, 把概念和理论的抽象内容赋予可以感知的形式, 从而达到由直觉到理解, 直至顿悟的创造性思维阶段, 使学生感性与理性相融合, 实现认知与审美相统一。

3. 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的原则是实现立美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 立美是创建美之实践。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要实现审美与立美的有机统一要求:第一, 以“立美”作为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之一, 从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寻找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元素。第二, 以“审美”作为教学设计活动的目标之一, 按照美的规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板书、美体使用方式, 实现教学内在美和外在美, 即教学内容的科学美和教学表达形式美的有机统一。在审美———立美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 即在立美时, 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在审美时,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客体。因此, 立美与审美的关系也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师生通过对方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的重要途径。

4. 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的原则是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深层融合

科学性和艺术性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体两面, 也是教学设计的两个原则。科学性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还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都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 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艺术性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原则, 它要求设计艺术化的手段, 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感情与理性高度统一。把教学艺术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美感体验中达到与教师的情感共鸣, 获得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 从而促进学习者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统一,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四、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简析

根据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目标和原则, 结合学习者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和学习者审美心理过程, 以教学设计的通用ADDIE模式为基础, 本文提出了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 (如图1所示) 。该模式与其他教学设计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学习者的审美心理过程为主干, 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纳入审美要素, 重视认知规律和美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 从内容美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和形式美 (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等) 两个方面实现教学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1. 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内容美的基础。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 还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存在的科学美 (实验美、公式美、理论美) 、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然后,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分享这些美, 从而使平淡枯燥的讲述与说教式课堂教学变为充满了愉悦之感的发现美、体验美的知识获取过程。

2. 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活动的展开与完成是学习者内在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已有的审美经验是从事审美活动的基础, 审美活动的完成又丰富了学习者的审美经验, 为将来的审美活动作准备。因此, 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时, 除了要分析学习者的一般学习特征和学习风格等要素之外, 还需重视学习者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 遵循审美的“相似性对应原理”, 选择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审美起点, 为学习者提供能够深化审美思维的新鲜信息,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 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创设美的信息呈现方式

教学媒体承担着信息再现的重任。这里的信息并不单纯指课程知识, 还包括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选择或构建创造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媒体提供直观的视听觉形象, 在较好地满足审美直观性要求的同时, 又提供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审美元素, 丰富了教学过程的形式美。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仅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客观条件, 还应从审美的角度考察教学媒体使用的技术美, 教学信息呈现的科学美, 以及多媒体使用的艺术美和教学情境创设的生活美和意境美, 为学习者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诱发学生的美感, 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

4.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完善教学过程的形式美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决定了教学的节奏、组织方式、课堂氛围, 是构成教学外在美的重要元素。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根据前面步骤的分析结果,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引起学习者的审美注意;提供形象化的教学方法为学习者实施审美活动提供条件;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启发学习者的审美创造。合理设计教学的开始、过程和结束, 形成合理安排开讲、思路、问题、提问、应答等教学环节, 实现教学结构的虚实、疏密相间。在选择教学策略时, 应以关注学习者的“生命体验”为核心, 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寻找恰当的审美起点, 创建美的教学情境, 重视学习者的审美情感, 强化师生之间的生命交流。总之, 从审美的视角思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应以创设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和新奇性等特点的课堂教学为目标。

5. 以审美的眼光进行教学评价

以审美为出发点和目标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愉悦性、情感性和超越性, 淡化量化的评价指标及外在的评价指数。因此, 评价的内容应以学生的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沟通程度和学习自由的程度为刻度, 重视精神的挖掘和表达。在评价的主体方面, 把评价的权利下放到学生个人, 让学生自己去衡量、体味与把握, 寻找通向学习自由的坐标, 寻找通向身心和谐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戎.美学概论.济南:齐鲁书社, 1992.

[3]查有梁.“审美—立美”教育模式建构 (上) .课程.教材.教法, 2003 (3) .

篇7:美的奥秘教学设计

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把握意境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景是诗之境,情是诗之意。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就以抓住诗歌描写景物的语言,运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要想把平日活泼好动的男生带入到这种诗歌的境界,我首先必须要投入进去,用我的情绪一点一点地感染学生,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去。那么如何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考虑了再三,我决定来点耳目一新的导入,用声情并茂的诗样的语言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课堂氛围,让大家不知不觉地走进美妙的诗歌国度中去。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刻不忘用一些优美、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有意识的让他们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去。

二、引导寻美,让学生感受美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那么到底康桥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会使诗人如此痴迷呢?诗人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意象和意境抒发对康桥的情怀呢?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康桥的魅力,并初步掌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一节课如果能从课文中找到几个独特的新鲜的语言支点,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燃烧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这就是一堂有意义的语文课。这首诗歌中,为什么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却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到底是什么?我在网上搜寻到一张剑桥的图片,看着那康河岸边夕阳照射下的柳树,我立刻顿悟了“金柳”“新娘”之间的相似点:康桥的柳树枝条细长,树形葱郁浓密,顺光的犹如女子秀美飘逸的长发;逆光的犹如女子披上了一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而新娘是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诗人对康桥的爱恋,绝不亚于一个中国新郎对新娘的爱恋,康桥的魅力不亚于新娘在他心中的地位。所以我把着眼点立足于“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这几处关键的意象,顺势引出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最后,我尝试着让一个学生的领读和全体学生应合的伴读,来营造“宁静、美丽、自由、和谐”的意境,学生们通过朗读已经完全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了。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再别康桥》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整节课中,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但是毕竟,只能在某个程度上启发学生去领悟一个道理:其实诗歌没有那么难以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现实中的很多场景,只要我们加以细心观察都可以发现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感受美,这是我本课教学希望达到的一个长远目标。

课后反思:

( 一 ) 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 二 ) 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 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2. 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 3. 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教学工作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或许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高的追求。

摘要: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每每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股温馨浪漫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文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发现它的美,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美呢。

上一篇:【初稿】经营指标考核及提成办法下一篇:小偷作文五年级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