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管理办法最新

2024-04-10

外债管理办法最新(共6篇)

篇1:外债管理办法最新

第—条 为规范外债专用现汇帐户的管理,根据《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外汇贷款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外债是指“暂行规定”所管辖的外债和“办法”所管辖的外汇(转)贷款,包括国际商业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买方信贷、国际租赁等外债。

第三条 开户银行凭外汇管理局开出的“开立外债现汇帐户批准书”办理开户手续;并凭外汇管理局开出的“外汇(债)贷款核准件”的内容办理外债专用帐户支付手续。

第四条 债务单位可根据需要申请开立下列专用帐户:

(一)本金户 指因调入借款本金的需要而开立的帐户。

(二)还本付息户 指因债务还本付息的需要开立的帐户。

(三)偿债基金专户 指经批准同意建立偿债基金的单位(部门)开立的帐户。

国内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一般通过贷款户直接对外支付或还本付息,不开立上述帐户。

第五条 凡需开立现汇帐户的单位,应持下列材料向当地外汇管理局申请开立帐户。

(一)《外债登记证》或《外汇(转)贷款登记证》(简称“登记证”);

(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三)外汇管理局要求提供的其它有关材料。

第六条 帐户管理

(一)开户单位凭《登记证》和外汇管理局发给的“开立外债现汇帐户批准书”到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办理开立外债专用现汇帐户手续。

(二)开户单位在指定开户行开立帐户后应于五日内向外汇管理局反馈开户情况。

(三)开户单位支用该帐户内的外汇时,必须向外汇管理局领取“外汇(债)贷款核准件”。

(四)开户单位必须按规定的外汇收支范围使用帐户,不得出借帐户或代其它单位收付、保存现汇。

(五)开户单位应按期向外汇管理局报送帐户的使用情况。

(六)外汇管理局对帐户实行年检制度。

第七条 帐户的关闭

(一)债务还本付息完毕后,开户单位应主动到外汇管理局和开户银行办理关闭帐户手续;结束帐户后开户单位应将“登记证”及留存的“开立外债现汇帐户批准书”一起退回外汇管理局。

(二)凡须撤销的帐户,外汇管理局将向开户银行及开户单位发出“撤销现汇帐户通知书”,并对其存款余额按规定作出明确的处理。

第八条 开户单位违反本办法的,外汇管理局视不同情况,对开户单位进行口头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撤销帐户等处理。

擅自开立或保留外债专用帐户的,外汇管理局对开户银行按“外债登记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罚款。

第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分局负责解释。修改时亦同。

篇2:外债管理办法最新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外债管理,规范举借外债行为,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外债风险,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外债”,是指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第五条 按照债务类型划分,外债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融境内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一)外国政府贷款,是指中国政府向外国政府举借的官方信贷;

(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指中国政府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其他国际性、地区性金融机构举借的非商业性信贷;

(三)国际商业贷款,是指境内机构向非居民举借的商业性信贷。包括:

1、向境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2、向境外企业、其他机构和自然人借款;

3、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含可转换债券)和短期债券(含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4、买方信贷、延期付款和其它形式的贸易融资;

5、国际融资租赁;

6、非居民外币存款;

7、补偿贸易中用现汇偿还的债务;

8、其它种类国际商业贷款。

第六条 按照偿还责任划分,外债分为主权外债和非主权外债。

(一)主权外债,是指由国务院授权机构代表国家举借的、以国家信用保证对外偿还的外债。

(二)非主权外债,是指除主权外债以外的其它外债。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对外担保”,是指境内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保证、抵押或质押方式向非居民提供的担保。

对外担保形成的潜在对外偿还义务为或有外债。

第八条 国家对各类外债和或有外债实行全口径管理。举借外债、对外担保、外债资金的使用和偿还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2篇)

第九条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是外债管理部门。

第二章 举借外债和对外担保(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2篇)

第十条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和外债承受能力,制定国家借用外债计划,合理确定全口径外债的总量和结构调控目标。(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2篇)

第十一条 国家根据外债类型、偿还责任和债务人性质,对举借外债实行分类管理。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2篇)

第十二条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由国家统一对外举借。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财政部根据规划组织对外谈判、磋商、签订借款协议和对国内债务人直接或通过有关金融机构转贷。其中,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重点国别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须经国务院批准。(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2篇)

第十三条 财政部代表国家在境外发行债券由财政部报国务院审批,并纳入国家借用外债计划。其他任何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均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在境外发行短期债券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其中设定滚动发行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会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批。

第十四条 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余额管理,余额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2篇)

第十五条 境内中资企业等机构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须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2篇)

第十六条 国家对境内中资机构举借短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余额管理,余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第十七条 国家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举借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举借的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和短期外债余额之和应当控制在审批部门批准的项目总投资和注册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内。

在差额范围内,外商投资企业可自行举借外债。超出差额的,须经原审批部门重新核定项目总投资。(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2篇)

第十九条 境内机构对外担保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外汇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第二十条 境内机构不得为非经营性质的境外机构提供担保。

第二十一条 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不得举借外债或对外担保。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2篇)

第二十二条 境内机构对外签订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后,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第三章 外债资金使用 手续。国际商业贷款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须经登记后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条 外债资金应当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和存量外债的结构调整。

第二十四条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等中长期国外优惠贷款重点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建设第二十五条 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重点用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产业结构和外债结构调整。第二十六条 境内企业所借中长期外债资金,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合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确需项目,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变更用途的,应当按照原程序报批。

第二十七条 境内企业所借短期外债资金主要用作流动资金,不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等中长期用途。第二十八条 使用外债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对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负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外贷款机构有关规定需要进行招标采购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外债管理部门负责对外债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条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依据《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的规定,向使用外债资金的国家重

第四章 外债偿还和风险管理 大建设项目派出稽察特派员,对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稽察。

第三十一条 主权外债由国家统一对外偿还。主权外债资金由财政部直接或通过金融机构转贷给国内债第三十二条 非主权外债由债务人自担风险、自行偿还。务人的,国内债务人应当对财政部或转贷金融机构承担偿还责任。

第三十三条 债务人可以用自有外汇资金偿还外债,也可经外汇管理部门核准用人民币购汇偿还外债。第三十四条 债务人无法偿还的外债,有担保人的,应当由担保人负责偿还。

第三十五条 担保人按照担保合同规定需要履行对外代偿义务时,应当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对外担保履第三十六条 债务人应当加强外债风险管理,适时调整和优化债务结构。约核准手续。

在不扩大原有外债规模的前提下,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核准,债务人可以通过借入低成本外债、偿还高成本外债等方式,降低外债成本,优化债务结构,其中,涉及主权外债的,需经财政部核准。

第三十七条 债务人可以保值避险为目的,委托具有相关资格的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具规避外债的汇率

第五章 外债监管 和利率风险。

第三十八条 外债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有关规定,对外债和对外担保实施监管。第三十九条 外债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时,有权要求债务人和相关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检查有关帐目第四十条 境内机构举借外债或对外担保时,未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或未按规定进行登记的,其对外和资产。

签订的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四十一条 不以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等形式体现,但在实质上构成对外偿还义务或潜在对外偿还义务第四十二条 禁止违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以保证外商直接投资固定回报等方式变相举借外债。第四十三条 未经外债管理部门批准,境外中资企业不得将其自身承担的债务风险和偿债责任转移到的对外借款或担保,须按照本办法纳入外债监管。

境内。

第四十四条 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在为境内机构开立外汇、外债帐户和处理外汇资金往来业务时,第四十五条 外债管理部门应当掌握外债动态,建立和完善全口径外债监测预警机制。第四十六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外债的统计监测,定期公布外债统计数据。

第四十七条 境内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举借外债或对外担保的,由其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外债管理部门报告,并协助外债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外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由其所在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

第六章 附则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境内机构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机构举借债务或提供担保,比照本办法进第五十条 外债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和完善有关实施细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行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5年10月21日 汇发[2005]74号)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7篇)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各中资外汇指定银行:

为促进境内企业合理、有序地利用外资,完善外债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和《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境内机构180天(含)以上、等值20万美元(含)以上延期付款纳入外债登记管理

境内机构自2005年12月1日起新签约的进口合同,其未付汇金额在等值20万美元(含)以上,且约定或实际付款期限在180天(含)以上的延期付款,进口企业应在进口报关后15个工作日内到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支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办理延期付款外债登记,领取《外债签约情况表》。对符合以上条件的延期付款,银行应凭《外债签约情况表》和相关进口项下付汇单据办理进口项下支付,其对外支付金额不得超过《外债签约情况表》登记的本金和利息。

外汇局在为企业申请办理延期付款外债登记时,应审核其延期付款余额是否超过外汇局核定的延期付款额度。除另有规定外,企业的延期付款额度由所在地外汇局根据该企业上进口付汇总额的10%进行核定;大型成套设备、长期供货合同等存在特殊需要的进口贸易信贷,以及新设企业的延期付款额度,由所在地外汇局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按另行核定延期付款额度,并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

按照上述规定已办理外债登记的延期付款,不再要求按《关于加强进口延期付汇、远期付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8号)的内容办理延期付汇登记手续。

银行应于每月初1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所在地外汇局报送《延期付款项下付息明细表》(见附表1)。(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2篇)

二、规范特殊类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管理

(一)外国投资者出资比例低于25%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举借外债按照境内中资企业举借外债的有关规定办理。

本通知实施前已经借用外债并在外汇局办理了外债登记的上述企业,可以按照有关外债管理规定到外汇局办理还本付息核准手续。

(二)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相等或未明确投资总额的外商投资企业,应向原审批部门申请重新核定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然后按照“投注差”管理原则借用外债。

(三)外商投资性控股公司的外债规模按以下原则管理: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美元的,其短期外债余额与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之和不得超过已缴付注册资本的4倍;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美元的,其短期外债余额与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之和不得超过已缴付注册资本的6倍。

(四)根据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租赁公司的风险资产总额(风险资产总额=总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国债-委托租赁资产)不得超过其净资产总额的10倍。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借入外债形成的资产应全部计为风险资产。

外汇局在受理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外债登记、外债结汇申请时,应严格审核此类公司提供的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和相关数据,并计算风险资产占净资产的倍数。对超出上述规定的,不予办理外债登记,也不予办理结汇。

上述企业在办理境外担保项下境内借款时,如发生境外担保履约,担保履约额应纳入外债控制规模。

三、境内注册的跨国公司进行资金集中运营的,其吸收的境外关联公司资金如在岸使用,应纳入外债管理。

四、规范境内贷款项下的境外担保管理

(一)境内贷款项下接受境外担保由债务人逐笔登记改为债权人定期登记。境内金融机构向外商投资企业发放本外币贷款时,如接受了境外机构或个人提供的担保(包括本通知发布时尚未到期或需要展期的担保,以下简称境外担保),境内金融机构应于每月初1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外汇局填报《境外担保项下贷款和履约情况登记表》(见附表2)。被担保人今后不再逐笔办理或有债务登记。

(二)境内贷款项下境外担保由按签约额改为按履约额纳入外债管理。接受境外担保发生担保履约的,债务人须在履约日后15日内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外债登记手续,其外债规模按以下原则进行管理:企业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短期外债余额以及境外机构和个人担保履约额(按债务人实际对外负债余额计算)之和,不得超过其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以下简称“投注差”)。

(三)本通知施行前签订的境外担保项下贷款,符合《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2005年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汇发[2005]4号)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汇发[2005]26号)规定的当事人和担保标的范围的,债务人可以在担保履约后,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外债登记,这部分履约额不计入该债务人的“投注差”。

(四)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境内中资企业向境内金融机构借用贷款不得接受境外机构或个人提供的担保。

五、各外汇指定银行应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进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审核与外债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汇发[2004]42号)的有关规定,认真审核办理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金和外债资金结汇。对一次性结汇金额超过等值20万美元的,银行可凭企业的结汇申请和书面支付命令(外债资金结汇须审核外汇局出具的结汇核准件),将结汇的人民币资金转经该企业的人民币账户暂时过渡,并在两个工作日内支付给最终收款人。

六、各级外汇局应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及时分析辖内外债的变化,并注意加强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境内企业未按照本通知规定办理延期付款外债登记的,对外还本付息时,须先到外汇局办理补登记手续。外汇局为其办理外债补登记手续后进行处罚。银行和企业违反外债管理规定行为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外债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七、本通知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以前文件中有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篇3:隐性外债管理研究

一、我国外债管理现状

1. 外币债务管理现状

根据2003年我国颁布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 外债是指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办法》规定按债务类型分, 外债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 其中国际商业贷款又具体包含8大类, 包含贸易融资和非居民外币存款。该《办法》主要按债务人类型和期限对外债进行分类管理, 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和境内中资企业举借中长期外债由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 境内中资机构举借短期外债由外汇管理部门实行余额总量控制, 对外资企业举借外债实行投注差管理。在此框架下, 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对相关管理口径进行了微调, 对管理细则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如2003年《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将境内外资银行向境内中资企业发放的外汇贷款不再示为外债。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 未付汇金额在等值20万美元以上, 约定付款期限在18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纳入外债管理。

2. 人民币债务管理现状

《外债管理暂行办法》由于发布时间较早, 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我国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已经不相适应。为规范管理, 推进跨境人民币资本项目业务顺利开展, 2011年《关于规范跨境人民币资本项目业务操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汇综发[2013]38号) 规定, 境内机构 (含金融机构) 借用人民币外债, 原则上按照现行外债管理规定操作, 但无需开立外债专用帐户, 明确将人民币债务纳入外债管理。此后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需在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中办理登记, 但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的人民币对外负债, 主要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涉及的居民对非居民的人民币负债, 包括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的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预收延付等, 此外银行为客户出具的人民币保函和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余额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

总体来说, 由于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由国家统一对外举借, 所以管理难度相对较小;而国际商业贷款的债务人为境内机构, 相对来讲面广量大, 管理难度也较大, 成为我国外债管理的主要对象。从外汇管理部门的角度, 对国际商业贷款的管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纳入统计监测且实行规模管理的, 主要为外资企业向其境外股东或境外金融机构举借的外债以及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二是已纳入统计监测但未实行规模管理的, 主要为贸易项下相关债务和或有外债。含贸易信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涉及的居民对非居民的人民币负债以及对外担保可能产生的外债。

二、隐性外债的主要类型

1. 银行吸收的部分非居民存款

按照现行外汇管理规定, 境外同一自然人在同一法人银行开立的帐户余额只有超过等值50万美元, 才需纳入银行短期外债管理。如果非居民将外币存款分别存在不同的法人银行, 则不受规模控制, 因此, 银行存在协助客户拆分存款的动力。此外,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人民币外债的管理规定, 但是并未明确将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纳入外债管理。因此, 分散在不同银行的非居民外币存款和人民币存款构成了隐性外债。

2. 外商滞留外资企业的利润

由于人民币升值持续预期, 国内经济发展前景较好, 外国投资者滞留在所投资企业利润逐渐增多, 有些已成为外资企业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渠道, 外商滞留外资企业的利润在企业帐面上又可表现为未分配利润、应付股利和应付账款等几种形式, 该类资金具有流动性强、变现速度快的特点, 可以随时根据汇率变化或自身需要申请汇出境外, 外债特征十分显著。

3. 外商滞留境内的其他应收款

主要包括外国投资者应收未收的投资资本、股权转让收入等。部分外资企业成立后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中途减资、退股等现象, 其中, 一些外国投资者并未及时将投资款汇回, 而是将款项长期滞留给境内企业使用, 这些滞留的投资资金从表面上看与融资没有关系, 但实质上已形成了一种债务关系, 在外资企业的帐面中以应付账款的形式存在。

4. 其他

如非居民购买境内债券、债权, 外籍人员工资等。近年来, 外国投资者购买并处置境内不良资产产生收益需要汇出现象逐渐增多。目前的管理规定对这部分处置收益并未设置汇出期限, 如果较长时间滞留境内, 实际上也成为隐形外债。

三、隐性外债的成因

1. 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稳定收益预期

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已成为全球投资最安全的地区之一, 投资回报率总体来说要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部分非居民不仅通过一些传统的渠道扩大对我国的投资, 还通过直接购置境内资产、留滞应得报酬等形式将资金留在境内, 获取国内经济增长收益。

2. 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 对美元汇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 部分非居民为了赚取汇率差价, 或将外汇结汇后存入银行, 或推迟报酬的提取时间, 使隐性外债不断增加。

3. 国内银行信贷有效供给不足

当前国内信用体系尚不十分完善, 加之近年来部分行业投资过热, 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 银行的授信管理较为严格, 一些企业难以从国内银行获取融资, 利用非居民资产便成为一些境内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渠道之一。

4. 国内再投资

外商以人民币利润再投资, 既可享受人民币利润再投资的优惠退税政策, 又可减少利润汇出时的税收支出。部分外商看好国内市场及相关的优惠政策, 应得收益并不急于汇回, 而是等待机会进行人民币利润再投资或转增资。特别是部分台商有意定居大陆进行长期投资, 没有利润分配和利润汇出的“意愿”。

四、隐性外债监管难点分析

1. 非居民账户辨识困难, 不利于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统计监测

一是非居民常常具有双重身份。外汇指定银行工作人员只是根据居民或非居民个人提供的身份证明来判断是否为居民或非居民, 对于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归于居民个人项下, 对于提供国外护照、港澳居留证、台胞证的一般归于非居民项下。客观上会造成一些非居民利用居民与非居民的“双重身份”钻外汇管理政策的空子进行资金交易, 使外汇管理部门难以监测管理。二是非居民账户本身辨识困难。由于非居民个人在银行开立的储蓄账户与国内居民一样为“一本通”本外币账户, 如果非居民为华裔, 从账号、户名等要素无法辨别是否为非居民。事实上, 据银行反映, 有相当一部分在银行开立储蓄账户的非居民为华裔。

2. 非居民利用其境内“受控关联方”控制的隐性债务难以监测“受控关联方”主要指非居民在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控股企业, 或者非居民个人的亲属、朋友等

首先, 境外母公司在与境内分支机构、控股企业的关联交易中, 可以通过操纵产品价格, 将超出货物、服务本来价值的资金汇入境内, 转化为关联方的人民币存款, 获取人民币升值收益后通过关联交易汇出。由于这种非居民跨境收入隐蔽在“正常”的贸易活动下, 外汇局无法准确估计其规模或跟踪其境内流向。其次, 非居民还可利用在境内的亲属、朋友及有重要利益关联的居民形成隐性债务。外汇管理实践中发现大量以境内居民为收款人的大额侨汇、工人汇款、捐赠等外汇汇款, 远远超过合理范围, 这其中许多资金结汇成人民币用于购房、投资、借贷或投机, 外汇局缺少手段加以辨别和监管。

3. 缺乏全面的统计监测体系

目前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系统主要收集经济 (贸易) 主体通过境内银行办理的所有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包括经济 (贸易) 主体因人民币跨境业务而形成的人民币跨境债权债务情况。即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系统的统计基础为与跨境交易相对应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并没有对存量人民币债务情况加以统计梳理。隐性外债中目前除了非居民人民币账户的变动情况纳入监测外, 非居民人民币账户余额情况和外资企业中以人民币形式存在的外方权益数据缺失。而国际收支各统计监测系统也未能准确全面监测非居民资金流动。国际收支统计系统缺少关于非居民的国际收支交易编码;“银行结售汇报表系统”对居民、非居民的结售汇进行了区分, 但也仅能反映各项的总体数据;“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未对居民和非居民进行区分, 统计的对象仅指进出我国国境相关人员, 统计的范围仅包括外币信用卡、旅行支票和现钞, 统计的结果仅是外汇兑换人民币或以人民币兑换外汇的总额, 从中无法剥离出非居民的相关数据。

五、相关监管建议

1. 将外国投资者长期滞留境内权益统一纳入投注差管理

一是对于外资企业内部的“应付股利”、“未分配利润”等统一纳入投注差管理, 要求办理外债登记。从性质上看, “应付股利”是经董事会批准, 已分配给投资者、而投资者暂未支取的利润, 投资者拥有实际控制权并可随时提取, 具有鲜明的外债性质。“未分配利润”由于董事会未作分配, 其所有权并未实现向投资者的转移, 表面上尽管尚未形成实际的借贷关系, 其分配也仅取决于企业董事会的决议, 属于一种较为隐形的外债资金使用关系。因此对“应付股利”和“未分配利润”都应纳入外债统计监测的范围, 为有效监控此类资金, 对超过一定期限未处置的利润, 企业应办理相关外债登记手续。另外, 对经外资主管部门批准的超过一定时限未汇出的外商减资款, 也应要求外资企业持外资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办理外债登记手续。

2. 强化银行对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统计报备职能

进一步明确将银行吸收的非居民本外币存款均纳入短期外债指标管理, 加强银行对于非居民大额存款的审查, 强化银行的统计报告职能, 加强对不同法人银行同一非居民帐户下存款余额的监测。要求银行在办理非居民人民币大额存款时审查其真实来源, 防止变相结汇人民币资金回流。

3. 完善证券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非居民债务交易的管理

随着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 外汇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对非居民通过证券公司购买境内债券或从境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不良债权的管理, 将相关交易情况纳入统计监测。同时, 进一步完善对外处置不良资产再次转让外方的外汇管理办法, 建议将外资境内处置不良资产纳入监管范围, 区分处置收益来源的真实性, 解决处置收益汇出核准环节上的不便, 规范证券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非居民债务交易的管理, 便利非居民境内债务交易收益的及时流出, 防止资金滞留形成隐性人民币外债。

4. 规范隐性外债信息管理

一是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外债由人民银行人民币跨境业务部门管理, 改变目前人民币外债多头管理的现状。二是全面梳理隐性外债存量信息。要求境内银行将非居民人民币账户余额信息统一录入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同时将境内外资企业外方滞留境内权益情况由现有的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统一导入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张辉.当前我国隐性外债存在的形式及影响[J].海南金融, 2008 (10) :51-54.

篇4:中国外债适度规模与风险管理

至2004年年末,短期外债占到中国全部外债的45.63%,已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如何合理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长短期外债比例的均衡配置,才是理想的外債期限结构。

20世纪70年代,外债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振兴的一项重要工具,国际借款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发展中国家借入巨额外国资本来发展本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一片经济飞速发展的繁荣局面。巴西、韩国、东南亚各国就是大量借入外债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创造了“巴西奇迹”、“汉江奇迹”、“东南亚奇迹”,使得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日等发达国家。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债危机问题浮出水面,并且愈演愈烈,全球性的债务危机接踵而来,几乎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阻塞。20世纪80年代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债务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债务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等等,沉重的债务给许多国家带来了近乎灾难般的后果。

对于中国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债规模与日俱增,外债风险已初露端倪,1998年“广信事件”引发的对外窗口的债务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2005年3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的中国外债数据。截止至2004年年末,中国外债余额折合美元2285.96亿(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349.62亿美元,上升18.06%。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1043.0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5.63%,比2003年末增加272.65亿美元,提高5.8个百分点,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为多年来所未见。中国外债的适度规模是多少?如何加强外债管理以防范风险?这已经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外债增势缘何如此迅猛?

我国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为何增势如此迅猛?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外债规模的不断增长主要是受国内经济及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的结果。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对外贸易顺差,外汇收入大幅度上升,使得外债规模相应增大。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目前各方最为敏感最为警惕的汇率投机问题。目前本外币正利差仍然较大,国际市场上对人民币普遍有升值预期,所以中、外资企业出于规避本币市场升值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最大程度的以外币借款替代本币借款。因此,外债增长较多,特别是短期外债增长较多,主要表现为贸易信贷项下的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还有一部分套利“热钱”流入国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加入WTO协议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实行与中资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这也是2004年外债迅猛增长的原因之一。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明确对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合理确定境内外资银行外债总量以及中长期和短期外债结构调控目标。由于《办法》的颁布是在5月,距6月正式实施存在一个月的公示期,各外资银行为给下半年业务预留更大空间,普遍采取6月份突击借入大量外债、做大短期外债余额的做法,导致2004年上半年外债激增。

外债适度规模分析

衡量外债的适度规模,最经常用到的是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这三个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率是指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出口创汇收入额之比,它是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和一个国家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般国家的偿债率的警戒线为20%,发展中国家为25%,危险线为30%。当偿债率超过25%时,说明该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中国的偿债率应以15%为安全线。根据外汇局公布的数据, 2004年末,我国偿债率(还本付息额与外汇收入额之比)为3.19%,远远低于国际20%的警戒线。这说明中国目前的债务负担比较适当,外债偿还能力较强。

债务率是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它反映的是外债总规模与经常项目收入之比,反映该国对外举债能力的大小,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100%。我国的债务率从2001年的56%开始逐年快速下降,2004年末为34.9%,都低于国际警戒线,说明我国的外汇收入本身的偿债能力相当强。

负债率是指外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的是外债总规模与国家总体经济能力之间的关系。2004年末我国的负债率为13.9%,低于25%的国际警戒线,这说明中国的外债规模在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不大,能够承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

由于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都没有超出国际警戒线,在这个分析体系下,则可以认为中国的外债规模是安全的。

但是,仅仅以这三个指标作为分析外债适度规模的标准,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外债的利息负担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债是否是优惠贷款。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债务的平均利率和债务率作为债务优惠性的指标,并分析利率变化对于债务负担的影响。其次,产出和出口的增长幅度和外债流入对其的贡献,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这些指标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来说,其灵敏度尚需商榷。例如,泰国1995年的各项外债指标是安全的,但是1996年就发生了金融动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首当其冲。马来西亚也是如此,而印度则正好相反。由于未来经济数据的不可预测性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单纯利用这些指标并不能够评价一国的外债是否是“适度”的。

笔者曾利用Fleming和Stein(2001)中的关于外债规模的两期模型和Fleming和Stein(2002)中的无限期模型,以中国1985-2004年20年的经济数据作为样本,对中国的适度外债规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没有国家违约风险的前提假设下,中国的外债规模远未达到危险水平。无论是根据外债的三个偿债能力指标,或者是根据数理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我国目前的外债规模处于十分安全的范围内。

外汇储备与外债结构分析

除了研究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研究外汇储备和外债的期限结构等也非常重要。

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之比反映的是当一国偿还外债的其他支付手段不足时,可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偿还外债的能力。当这一比率大于100%时,则表明偿债能力较强。一国储备过少,则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外汇储备不应低于该国1至3个月进口的外汇支付额。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汇储备应高于年进口额的1/4。这是为了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还外债本息的需要,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外债风险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很快,2000年以后更为迅速。到2004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6099.32亿美元,远远超过2286亿美元的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年末,该比率已高达267%。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中国偿还债务的能力,减轻了发生外债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了抗外债突发风险的力量。

外债结构是指某个时期外债总量的各个因素的构成比例,主要包括外债期限结构、外债类型结构、外债币种结构和外债利率结构等方面。外债结构直接关系到外债利息的高低、汇率风险的大小和偿债期限的长短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只有建立合理的外债结构,才能降低借债成本,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延缓偿债高峰期,以减轻财政负担,提高用债效益。

外债期限结构分析可以归结为短债率(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总额之比)的分析。中国在2000年以前,长期债务占绝对支配地位。2000年,长期债务所占比重已达到了91%,而短期外债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到2000年仅为9.0%,远远低于20%的国际安全线。长短期外债结构逐渐优化,有利于中国长期经济建设资金的稳定需要,有利于中国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债务风险。但是2001年以后,中国的短期外债急剧增长,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例也飞速增长,至2004年年末,短期外债占到中国全部外债的45.63%,已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如何合理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长短期外债比例的均衡配置,才是理想的外债期限结构。

尽管短期外债比例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我国超过6000亿的外汇储备,中国的支付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总量外债和短期外债的支付需求。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约为17.1%,也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警戒标准。

外债的类型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负债总额中各种不同类型外债的构成比例。从债务类型看,外债有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和其他形式的借款四大类。前两项属于官方优惠贷款,具有开发援助和贸易性质,贷款期限长,利率低,有的甚至是无息贷款,但贷款条件较为严格。商业贷款的程序相对宽松,但期限短,利率高,且多为浮动利率,易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一般认为,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外债总额的比重以低于60%为宜。

中国外债中商业贷款的比重一直较大,而官方优惠利率贷款比例偏小,近几年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府积极筹措官方优惠贷款,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商业贷款的比重逐年下降,同期官方贷款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的还本付息压力,但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大幅上升,官方贷款比例却有小幅下降。中国的贷款成本问题仍应引起注意。

外债风险管理之对策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外债风险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也均低于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警戒线,外债规模在国家的承受能力之内,外债结构较为合理,近期发生债务风险和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对外举债还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总的来说,中国利用外债发展国民经济是比较成功的。

但我国外债增长速度过快,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外债风险管理中存在着潜在危险。尤其是短期外债的飞速增长,让我们联想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无论是泰国、马来西亚还是韩国,都有一个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的阶段,这些短期资本对经济冲击一段时间之后又迅速流出。中国的外债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外债风险管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政府承诺在五年内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开放金融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外债风险会变得更加突出。

据有关资料分析,入世后,可利用的间接外资的数额将呈上升的态势。一是大量成本非常低的国际短期资本(3—5年)将向中国国内聚集。除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外,通过信贷市场进入也是主要方式之一。二是大量跨国银行直接登陆中国,可以直接借用外币,其数量也会逐步增大。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5: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令

中 国 银 行 业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第 9 号

为加强外债的全口径管理,有效调控外债总量,规范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特制定《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现予以发布,自颁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发展改革委主任 马 凯

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银 监 会 主 席 刘明康

二OO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一条 为促进境内中、外资银行公平竞争,有效控制外债规模,防范外债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有关外债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外资银行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

第三条 国家对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包括境外借款、境外同业拆入、境外同业存款、境外联行和附属机构往来(负债方)、非居民存款和其他形式的对外负债。

第四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国际收支状况和外债承受能力,以及境内外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资金需求等,合理确定境内外资银行外债总量以及中长期和短期外债结构调控目标。

第五条 境内外资银行借用外债,签约期限在1年期以上(不含1年期)的中长期外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按核定发生额;签约期限在1年期以下的短期外债,由外汇局核定余额。

第六条 每年2月底之前,境内外资银行须分别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出关于本中长期外债发生额或短期外债余额的申请。其中,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分别通过商业注册所在地的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的分支机构逐级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出申请;外国银行分行由在中国境内的主报告行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出申请。没有主报告行的,应通过商业注册所在地的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的分支机构逐级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出申请。

第七条 境内外资银行申请外债总额,需分别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供下列材料:

(一)借用中长期或短期外债的申请报告,内容包括上的业务经营状况、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所申请外债额度的依据和资金用途等。

(二)境外总行或地区管理部批准的对中国境内债务人的授信限额文件。

(三)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应提供报送银监会的上境内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外国银行分行应提供报送银监会的分行上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以及境内营业性分支机构上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四)与申请人流动性需要或资金用途有关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汇局根据境内外资银行的上外债借用情况、其境外总行或地区管理部批准的本对中国境内债务人的授信限额、境内贷款项目需求(中长期外债)及流动性需要(短期外债),分别核定境内外资银行本中长期外债发生额和短期外债余额。境内外资银行在本新借入的中长期外债不得超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的额度;本内任一时点的短期外债余额不得超过外汇局核定的余额。

第九条 外债总额确定后,境内外资银行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在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申请进行一次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批准。

第十条 境内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发放外汇贷款按照国内外汇贷款方式管理。除出口押汇外,境内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发放的外汇贷款不得结汇。

第十一条 境内外资银行对外提供担保,按对外担保进行管理;境内机构为境内债务人向境内外资银行提供担保按国内担保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 境内外资银行借用的外债资金不得结汇,还本付息不得购汇。境内外资银行办理其外债项下还本付息不需要外汇局核准。

经外汇局批准,境内机构可以选择境内外资银行开立外债项下专用账户。

第十三条 外汇局负责对境内外资银行外债和国内外汇贷款的统计、监测工作。境内外资银行应于每月初5个工作日内向注册地外汇局分支机构报送外债统计数据,并按照国内外汇贷款的有关规定向当地外汇局报送国内外汇贷款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 外汇局对境内外资银行借用外债情况和发放外汇贷款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现场或非现场检查。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外汇局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负责解释。此前其他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篇6:我国外债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用外债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冰岛破产危机的前车之鉴给我们敲响了外债风险的警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大背景下,外汇管理改革正处于深水区,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形势和各种不确定影响因素,合理利用外债、有效防范外债风险,是我国需要理性思考、迫切而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我国外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如何有效规避外债风险做出相关探索,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本项目,开放,外债,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前,我国科学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建设资金不足,这些客观条件都需要引入外部资源来发展国内经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重视利用国外资金,开始举借外债发展经济,外债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8631.7亿美元,是1979年的395倍(见表1)。外债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1982―1985年全球性债务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8年冰岛破产危机,也给我们敲响了外债风险的警钟。随着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呈现出规模加大、速度加快等新特征,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形势和各种不确定影响因素,如何合理利用国外资金、加快国内经济发展,有效防范外债风险,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是我国需要理性思考、迫切而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外债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一)定义

2003 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对外发布《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将外债界定为: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境内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

(二)分类

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外债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外国政府贷款是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举借的官方信贷,它是外国政府利用本国财政资金向我国政府提供软贷款、混合性贷款、纯赠款等形式的优惠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我国政府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其他国际性、地区性金融机构举借的非商业性贷款。国际商业贷款,是我国境内机构向境外非居民举借的商业性贷款。

根据偿还责任不同,外债分为主权外债和非主权外债。由国务院授权机构代表国家举借的,以国家信用保证对外偿还的外债为主权外债,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财政部代表我国通过境外金融机构发行的主权外债;除主权外债以外的其他外债为非主权外债。

根据偿还期限不同,外债分为短期外债和中长期外债。短期外债还款期限在一年(含)以内,中长期外债还款期限在一年以上。

(三)特点

1.债务交易方为居民与非居民。债务人为境内居民,债权人为境外非居民(含港澳台地区)。目前,我国仅允许境内机构对外借债,境内个人对外借债尚未放开。债权人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

2.债务币种以外币表示。我国境内机构对境外机构或个人以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纳入外债范畴,而人民币对外负债不纳入外债范畴。

3.债务关系客观存在。只有实际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才构成外债,对外担保为或有负债,不属外债。

二、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现状及存在的外债风险

近年来,我国按照“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机构后个人”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审慎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外债归口资本项目信贷类非居民对居民信贷项目,目前,除登记类事项外(新签外债、外债变更及外债注销),包括账户开立关闭、资金汇兑等其他事项均由外汇指定银行进行代位监管。根据国际可兑换程度评判标准,我国外债目前仍为部分可兑换交易项目。但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逐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会推动我国外债管理方式改革,并最终实现完全可兑换。在改革过程中,外债管理也将面临各种风险。

(一)制度风险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巴黎俱乐部等国际组织联合编写的《外债统计:编制者和使用者指南》(2003):外债总额是指在任一时点上的目前的实际(不是或有)负债余额,该负债要求债务人在未来某一时点偿还本金或利息,并且是某一经济体居民对非居民的欠债。可见,国际上对外债的统计口径既包括外币外债,也包括本币外债。但由于我国早期的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有限,以本币表示的外债规模很小,外债口径没有将本币外债纳入统计。但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自2009年7月以来,随着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推广,人民币在境外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交易规模逐年攀升,业务范围已经从经常项下的贸易结算扩展至资本项目,人民币外债已呈现多样化、规模持续扩大的特点,在我国对外负债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币外债若不纳入外债统计口径,必然会影响外债统计的准确性及我国的宏观决策[1]。

(二)规模风险

上一篇:珍爱生命快乐生活下一篇:本田公司的营销智慧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