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

2024-05-12

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通用9篇)

篇1: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

四年级一班:李伟腾 1、135×12= 2、176×46= 3、325×26=4、237×83= 5、322×35= 9、43×129= 13、85×215=17、34×246= 21、180×50= 6、54×145= 10、32×164= 14、28×153=18、160×30=22、290×30= 7、36×254= 11、25×328= 15、85×142= 19、220×40= 23、460×80= 8、83×217=12、12×124= 16、16×134= 20、160×60= 24、360×12=25、390×14=26、350×15=27、320×16= 28、280×15= 29、430×26= 30、36×120=31、18×230=32、26×320=33、23×340= 37、206×40= 41、209×60= 45、18×103= 34、27×150=38、208×30= 42、73×207=46、69×105= 35、87×410= 36、106×30=39、305×50= 40、108×90= 43、26×108=44、25×306=47、19×302=48、36×43=49、208×56=50、720×42= 51、145×12= 52、721×15= 53、243×53= 54、126×56= 55、315×38=56、126×56= 57、315×38= 61、381×32= 65、156×28= 69、153×28=58、168×52=62、219×64=66、124×73=70、142×27= 59、513×83=63、123×12=67、215×46=71、182×47= 60、651×82= 64、189×25= 68、224×36= 72、134×16=73、153×23= 74、246×34= 75、382×12=76、135×14=77、146×15= 78、164×32=79、145×54=80、254×36= 81、217×83= 85、145×27=89、321×61= 93、178×42=82、139×43= 86、679×13= 90、186×54=94、126×46=73、328×25=87、286×35= 91、345×25= 95、547×12= 84、322×24=88、427×46=92、312×82=96、142×56=97、321×34=98、632×71= 99、251×16= 100、142×52= 2、721×15= 3、243×53= 4、126×56= 5、315×38= 6、126×56= 10、219×64= 14、124×73= 18、142×27= 7、315×38=11、123×12= 15、215×46=19、182×47= 8、168×52=12、189×25= 16、224×36=20、134×16= 9、381×32= 13、156×28= 17、153×28= 21、153×23= 1、135×12= 2、176×46= 3、325×26=4、237×83= 5、322×35= 6、54×145= 7、36×254= 8、83×217= 9、43×129= 13、85×215=17、34×246= 21、180×50= 10、32×164=14、28×153=18、160×30=22、290×30= 11、25×328=15、85×142=19、220×40= 23、460×80=12、12×124=、16×134= 20、160×60= 24、360×12=25、390×14=26、350×15=27、320×16= 28、280×15= 29、430×26= 30、36×120=31、18×230=32、26×320=33、23×340= 37、206×40= 41、209×60= 45、18×103=34、27×150= 38、208×30= 42、73×207= 46、69×105=35、87×410=39、305×50= 43、26×108=47、19×302=36、106×30= 40、108×90= 44、25×306= 48、36×43=49、208×56= 50、720×42=51、145×12=52、721×15= 53、243×53= 54、126×56= 55、315×38= 56、126×56= 57、315×38= 61、381×32= 65、156×28= 69、153×28=58、168×52=62、219×64= 66、124×73= 70、142×27= 59、513×83= 63、123×12= 67、215×46= 71、182×47= 60、651×82= 64、189×25=68、224×36= 72、134×16=73、153×23= 74、246×34= 75、382×12= 76、135×14=77、146×15=78、164×32=79、145×54= 80、254×36= 81、217×83= 85、145×27=89、321×61= 93、178×42=82、139×43= 86、679×13=90、186×54= 94、126×46=73、328×25= 87、286×35= 91、345×25=95、547×12=84、322×24= 88、427×46=92、312×82=96、142×56=97、321×34= 98、632×71= 99、251×16= 100、142×52= 2、721×15= 3、243×53= 4、126×56= 5、315×38= 6、126×56= 10、219×64= 14、124×73= 18、142×27= 7、315×38= 11、123×12=15、215×46=19、182×47= 8、168×52=12、189×25= 16、224×36= 20、134×16= 9、381×32= 13、156×28=17、153×28=21、153×23=

276÷36=

308÷46=

576÷18=

312÷24=

414÷23=

288÷18=

665÷25=

816÷51=

930÷31=

720÷18=

2134÷24=

92÷30=

720÷24=

840÷21=

396÷12=

30÷10=

640÷16=

88÷14=

952÷28=

64÷30=

860÷43=

119÷15=

3276÷84= 85÷40=

93÷30=

620÷20=

140÷30=

150÷20=

565÷80=

312÷60=

364÷70=

352÷50=

84÷21=

64÷22=

272÷69=

140÷26=

69÷23=

350÷51=

90÷29=

96÷16=

324÷81=

196÷39=

402÷79=

305÷56=

245÷71=

185÷37=

203÷49= 108÷26=

276÷36=

308÷46=

576÷18=

312÷24=

414÷23=

288÷18=

665÷25=

816÷51=

930÷31=

720÷18=

2134÷24=

92÷30=

720÷24=

840÷21=

396÷12=

30÷10=

640÷16=

88÷14=

952÷28=

64÷30=

860÷43=

119÷15=

3276÷84= 85÷40=

93÷30=

620÷20=

140÷30=

150÷20=

565÷80=

312÷60=

364÷70=

352÷50=

84÷21=

64÷22=

272÷69=

140÷26=

69÷23=

350÷51=

90÷29=

96÷16=

324÷81=

196÷39=

402÷79=

305÷56=

245÷71=

185÷37=

203÷49= 108÷26=

篇2: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

一、笔算下面各题。

221×16 307×26 183×15 135×24

408×25 315×47 508×15 58×91

2二、列式计算。

123的35倍是多少? 13个450相加得多少?

三、列式计算:

1、两个因数分别是72和8,积是多少?

2、如果把因数8改成80,800,积分别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四、解决问题:

1、学校要为运动员添置服装,其中上衣每件126元,裤子每条88元,如果添置12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篇3: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

一、从学习内容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首先应该尊重学习内容, 围绕学习内容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这里说的学习内容, 主要是指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包括单元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等。

1. 依照单元导语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的:“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 许多作家妙笔生花, 为它们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我们来认真读一读, 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从这一导语分析, 它既是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引子, 也是整册教材学习目标的具体序列之一, 体现了语文课程总体目标或阶段目标要求。所以, 针对导语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整体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既面向单元学习目标, 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 从而逐渐达成目标序列。

设计一:这一单元导语告诉我们学习的主题是 _______, 这些动物在作家笔下都写得 _______、_______。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_______。

设计二: 什么叫妙笔生花?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妙笔生花在哪里?怎么又叫栩栩如生?作家们又是怎样把相同动物或者不同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的?

2. 依照课例内容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围绕“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两精两略的课文, 再加上形态可掬的动物插图、思考题以及《猫》后面的阅读链接, 内容丰富, 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道理。所以, 针对这样的课例, 我们可以设计遵循学习内容的练习活动, 达到熟悉课例内容, 学会表达方式, 以增进人类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目的。

设计三:“白鹅”是我国作家 _______ 和 _______国作家 _______ 描写的同一种动物, “猫”和“母鸡”两种动物都是我国著名作家 _______ 写的。

设计四:“白鹅”在不同的作家笔下, 有着不同的形象, 在丰子恺笔下是 _______, 在叶·诺索夫笔下是 _______ ;“猫”“母鸡”等不同的动物在老舍笔下各有的形象是 _______、 _______ ;除了老舍写“猫”, 还有 _______ 也写了“猫”。

设计五:比较丰子恺和叶·诺索夫两位作家对“白鹅”的不同描写,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表达方式值得学习?老舍在写“猫”和“母鸡”时, 有哪些相同的或不同的表达方式?

设计六:作家很喜欢动物, 画家也很喜欢动物。请将插图和课文相比较, 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3. 依照语文园地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语文园地目标非常明确, “口语交际”“习作”都是围绕“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主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先说后写, 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 把动物的特点说清楚、写具体。“我的发现”其实是对表达方式的进一步体会, 字面上是作者不喜欢动物, 实际上是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这在生活中也是常有的事。“日积月累”是有关动物的成语, 足以表明人们对动物的喜爱。除以上四个固定栏目外, 还增加了一则“对联趣味语文”, 让人感觉语文是有情趣的。针对这样的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巩固性或延续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以加深对动物的印象, 巩固“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设计七:你最喜欢的动物是 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 跟这动物有关的成语有 _______ 。

设计八:我跟动物有着亲密的关系, 我们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九:我知道“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课文中, 还是生活当中, 有许多看上去不喜欢, 实际上喜欢得不得了的现象, 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学习的程度要求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尽管单元主题明明白白, 学习内容清清楚楚, 但针对学习的程度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 单元练习活动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1. 学习的程度要求决定着单元练习活动设计的程度。“动物”专题组教学共花10~13课时, “学习和积累单元词语”“感受每一种动物的形象”“发现和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等成为单元学习的主要目标。然而, 具体目标的确定可以随着教材的编排, 或者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作出分解与调整。所以,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要遵循学习的程度要求, 根据不同的学习程度, 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单元练习活动, 这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 符合学情和训练状态的。

通过充分读书, 读单元导语、读四篇课文、读语文园地, 运用单元整组学习方式来设计。

设计一:单元导语是 _______, 分别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篇课文, 写出了每一种动物的 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特点, 让我们感受到了动物的可爱, 语文园地又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以及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运用单篇教学方式, 在初读课文时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作者笔下的动物形象, 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设计二:分别画出表现“白鹅”“白公鹅”和“猫”“母鸡”特点的句子。想一想这些特点是怎么来具体描写的?

设计三:同样是写“鹅”, 为什么分别用“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来形容?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鹅”的确是个“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的动物?

设计四:读《猫》和《母鸡》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我一向讨厌母鸡”。“古怪”的意思是 _______, “讨厌”的意思是 _______。老舍是喜欢“猫”和“母鸡”的, 而课文的第一句话这样写, 是为了 _______。

突出专题训练要求, 可以配合本组专题, 运用精读带略读的方式, 然后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借助画、圈、议等方法, 充分理解作者笔下动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来设计。

设计五:学了四篇课文,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想学一学, 写一写。我喜欢的动物是 _______, 它有 _______ 性格特点, 可以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证明。

2. 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水平也影响着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改善教师的教学, 因此, 我们应该立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基础, 有差异地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依据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每一堂课的差异程度, 突出什么功能就设计相应的单元练习活动。

设计六:精读课文《白鹅》和《猫》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应该是有差异的, 其学习目标指向分别是 _______ 、_______。而略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的学习目标应该是 ______________ 。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程度, 设计不同的、有层次的单元练习活动内容和形式, 如同样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七:优秀学生可以借助总起句、过渡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课文内容和某个动物的特点;而薄弱学生借助一定的选择、填空或者提供一定的语境来概括主要内容和动物特点。

设计八:优秀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进行小练笔;而薄弱学生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步态和架势, 开展表演练习, 然后进行小练笔。

三、从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还应该基于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因为学习条件能够保障内容的学习和目标的达成, 有什么样的学习条件, 就会设计针对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有什么样的单元练习活动, 就会促成学习内容掌握。

1.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应尊重教材条件和文本思路。不论怎么样的学习条件, 教材和文本是统一的, 城市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一致的, 目标要求也是一致的。因此,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应依据教材编排和文本内容。

如“动物”专题单元, 通过比较, 不仅应让学生掌握“白鹅、猫、母鸡”等动物所具有的特点, 以及该特点的表达方式, 还要掌握“明贬实褒”的写法, 并能够模仿或创造。

设计一:《白鹅》一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 字面上的意思是 _________, 实质上表达的是 _________, 并没有 _________。尤其是从白鹅的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 中, 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白鹅的无比喜欢, 也让我们看到了白鹅特别的性格。

设计二:在写作方法上, 《白鹅》和《白公鹅》都是 _________ 来写的, 《猫》和《母鸡》则是通过_________ 方式来写的。

2.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受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制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尽管媒体资源发展很快, 但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 其学习条件还是相当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学习目标, 也会因学习条件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单元练习活动。如人教版是在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制的, 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但是对于全国各地来说, 实施是不一样的, 就是同一个地区, 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也会不一样。从“动物”专题单元看, 应该说对农村学生比较贴近, 白鹅、猫、母鸡等动物是农村孩子常见的, 有的甚至还饲养过, 对它们的习性、脾气比较了解, 可是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可以设计观察类单元练习活动和上网搜索类单元练习活动。

设计三:农村的孩子可以亲自去观察这些动物的生活状态, 包括吃食、叫声、步态以及和其玩耍, 直接体验动物的温驯和敬业、顽皮和淘气。

城市里的孩子则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有关它们的介绍, 了解闲情趣事 , 感受动物们的习性、脾气。

设计四:课外布置适当的阅读活动, 查找相关的书籍阅读, 可以是中国的, 也可以是外国的;可以是古代的, 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著作类的, 也可以是绘画类的。

四、从目标整体要求出发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要按照教材编排体例, 充分展现整组教材所特有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特点, 力争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体目标要求。以《白鹅》中“鹅的步态, 更是傲慢了”一段描写来说明。

1. 突出知识与能力目标。《作业本》上针对以上语段安排了两个练习, 一题是“将句子按顺序排列, 并加上标点符号”, 另一题是“读一读, 写一写”, 可以作以下补充。

设计一:理解“步态”的意思是 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______”都是步态;“更”的意思是_______ ;“颇”的意思是 _______。

设计二:按照内容填空题:鸭的步调 ( ) , 有 ( ) 之相, 鹅的步调 ( ) , 有京剧里的 ( ) 之相, ( ) 。

设计三:用“非但……竟……”仿照着写一句话。

2. 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针对“白鹅”动物的特殊性, 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活动, 以体现学习过程与方法。

设计四:读读语段, 画出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_______。

设计五:议一议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介绍鹅的傲慢?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融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练习活动都要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不容易, 但是要力争融汇, 逐渐培养。

设计六:圈出“它常傲然地站着, 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 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句子中描写“鹅更傲慢”的字词, 想一想, 这样写为了什么?

设计七:课文中像这样的写法还有许多, 请画出来, 并学着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动物。

设计八:课外长时间去观察动物, 和动物交朋友, 之间能说话、能倾吐, 体验快乐。

篇4: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师:老师完胜呢!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那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没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师:老师去商场购物,看到这些福娃很不错,老师想买一些。如果我买2盒,会有几个福娃?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5?也就是表示2个5。(出示点子图)那么5?就等于10。

师:买3盒呢?会有几个福娃?4盒?5盒?10盒呢?算式怎样表示?

二、探究建模

1.观察后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和谁有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2.编制口诀

师: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口诀,那什么是口诀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口诀就是让我们便于记忆,能很快帮助我们算出乘法得数的口令。熟记口诀,我们就不用每次算乘法时还用加法或看点子图来计算了。有谁知道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吗?

师:真厉害!你刚才第一句说的什么?

你知道“一五得五”说的是这里的哪个算式吗?(板书:一五得五)

这里的“一”和“五”指的是?“得五”的意思是?

师:在编制口诀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口诀前面。那5?=10和2?=10,编制口诀的话,前两个字是?3?和5?呢?(师板书:二五、三五)

师:如果让你们来编制剩下的口诀,你觉得自己能编制出来吗?

哦!信心满满,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翻开课本52页,请补充完整例1。

3.记口诀

师:大家自读5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一些规律了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口诀的特点基本都说到了,可以看出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老师还得强调一点:当积是整十时,直呼出几十,积是十几或几十几的,要按数的读法读出来。

师:现在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先记住5的乘法口诀。同位互记口诀,展示评价。

4.师生对口诀

师:都背得挺熟练的,那接下来我们进行对口诀,现在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来比赛,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说积,看哪一组反应最快,声音最响亮。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那口诀有什么用啊?

师:好,那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1.P53第5题。

2.P53第2题。

3.P52第2题。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背5的乘法口诀给爸爸妈妈听。

2.和家长对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 一五得五 5?=5

2?=10 二五一十 5?=10

3?=15 三五十五 5?=15

4?=20 四五二十 5?=20

5?=25 五五二十五

篇5: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

姓名: 班别: 分数:

要求:每天六题(三道除法、三道乘法,每天的最后一道除法需要进行验算。

92÷30=

30÷10=

64÷30=

408×69=

85÷40=

19×708=

701×91=

93÷30=

703×59=

88×706=

620÷20=

142×45=

140÷30=

150÷20=

565÷80=

409×26=

312÷60=

294×60=

908×21=

364÷70=

350×45= 34×209=

352÷50=

740×28=

84÷21=

69÷23=

324÷81=

706×45=

245÷71=

324×46=

34=

64÷22=

768×36=

876×27=

350÷51=

908×40=

109×

196÷39=

185÷37=

272÷69=

304×29=

90÷29=

429×87=

264×58=

402÷79=

56×634= 568×43=

203÷49=

18×758=

140÷26=

96÷16=

305÷56=

763×43=

108÷26=

589×86=

582×40=

276÷36=

40×260=

508×35= 308÷46= 402×19=

576÷18=

312÷24=

414÷23=

563×70=

288÷18=

603×89=

756×90=

665÷25=

168×77=

80×378=

816÷51=

456×26=

930÷31=

720÷24=

640÷16=

957×21=

860÷43=

765×90=

38×675=

720÷18=

578×90=

704×78=

840÷21= 44×567=

88÷14=

119÷15=

134÷24=

897×45=

396÷12=

568×26=

303×22=

952÷28=

440×56=

745×22=

376÷84= 643×29=

672÷14= 96÷12= 762÷12=

264×67=

336÷84=

88×705=

508×56=

910÷23=

16×708= 701×61=

928÷32=

703×56=

828÷18= 260÷32= 406÷58=

142×45=

460÷28=

34×206=

406×25=

384÷48=

264×50=

608×21= 896÷46=404×66=

790÷34= 968÷28= 648÷36=

701×61=

874÷23=

703×56=

44×706= 936÷39= 45=

704=

408÷12=

406×26=

142×

16×

406÷58= 624÷24= 368÷46=

604×21=

72÷12=

405×66=

34×206= 96÷32= 701×61=

264×60=

952÷28= 55×706=

752÷30= 897÷27= 864÷47=

16×705=

962÷35=

406×26=

703×56= 415÷59=605×21=

142×45= 615÷32=

34×206=

576÷18= 912÷38= 200÷32=

360×24= 888

832÷26=

186×60= 652

×27= 518574÷41= ×16= 730×14= 936÷39= ×32=

816÷68= 492÷24= 392÷14=

350×26= 564

762÷13=

606×18= 145

×47= 968786÷64= ×21= 262×26= 516÷43= ×74=

460÷23= 820÷41= 560÷28=

448×32= 56

476÷14= 910

336×84= 450

×18= 638÷38=×75= 322×23= 456÷12=×46=

602÷42= 240÷27= 274÷38=

701×91= 305

篇6: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师:课件出示练习题。

(二)【提高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么好,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放松一下。

1、教师拍手,请大家口答列式。或跺脚(1)每次拍3下拍4次。(2)每次拍5下拍2次。

2、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大家来当邮递员,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信送回小动物的家里,看看你能不能当一个好的邮递员。为什么3+3+5送不出去?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呢?

课间,有些同学分组跳绳,这里就有数学问题。

1、课本49页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为采集数据)

看图说图意,重点说出“每组有4个小朋友跳绳,有3组,就是求3个4相加是多少?用加法或者乘法来算都是正确的。”想:每组有()个小朋友跳绳,有()组,就是求()个()相加

2、一辆小车有4个轮,3辆这样的小车一共有几个轮?用乘法怎样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算的例子?(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4、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这些乘法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A、一盒药的外包装(6粒×2板|每盒),你从这道算式中知道了什么?

B、一盒月饼,按3×2放置,猜一猜里面的月饼是怎样放的?

5、大屏幕上的应用题。

总结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了乘法的相关知识,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我们就来一次综合比赛。以列为单位,每人做一道小题,看哪一列在规定时间内题做得最多,对得也最多。哪列就是冠军。准备好了吗?老师发题,宣布开始,师巡视。强调规则。时间到。将题交给老师。比赛后,我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当裁判,每位一张,咱们一起对答案。

(宣布冠军,师 :同学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学会合作。下课。)

二年二班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比赛

1、看图写算式(1)★★★★★★★

★★★★★★★

()个()

算式是()×()读作()乘()

(2)◆◆◆◆

◆◆◆◆ ◆◆◆◆

()个()算式是()×()读作()乘()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7+7+7=()×()(2)3+3+3+3+3=()×()(3)8+8+8+8+8+8+8=()×()(4)0+0+0+0=()×()(5)9+9+9+9+9+9=()×()

3、写出乘法算式。

(1)4个2相加_________(2)5个4相加 _________(3)2和7相乘_________(4)3个9相加_________

4、读一读,并列出算式。

(1)3个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和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个因数都是6,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练习题

一、口算。

8×6=7×7=3×5=8×4=9×5+5=5×3=5×5=5×6=8×8=8×5+20=6×6=7×5=4×5=9×4=6×4+9=9×3=9×5=8×1=4×6=7+7+7=

二、填一填。

1、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8,积是,列算式是。

2、8的3倍是;7的4倍是。

3、一双袜子是4元,买5双这样的`袜子是元,算式是。

4、6×7=,可以表示求个连加的和是。

5、按要求补充算式

7×=42 8×=64 6×=30

×6=24 ×9=27 7×=35

6、看谁填得对

五三十 八六十四 六五十四

八五十六 三二十四 九八十一

7、横线上最大能填几?

6×<45 65=“”>8× 3×<25 55=“”>9× 8、根据口诀写乘法算式:

六八四十八

篇8: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运算定律, 它比起其他运算定律、性质应用更广泛, 难度也更大。“乘法分配律”的正确灵活运用是学生运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它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延续, 是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抽象形式, 是相遇问题的外部表征等等, 同时也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一、有机关联实际激活原有经验

联系实际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或者说容易理解的情境, 能很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教材以植树画面为背景, 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主题图 (如下图) , 说说图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 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 教师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 其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能为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所用。

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 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 每棵树要浇2桶水。

思考: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准备选用哪些信息?

这两个是比较常见的、学生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第一问:求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是从一年级开始至今每学期都要经历的求和问题。它离不开部分数、部分数、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无非是在方法上有所侧重, 当部分数相同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第二问:你准备选用哪些信息?选取有用的信息也是学生解决问题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联系植树实际, 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使学生能用学过的、自己习惯的方法解决, 而学生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方法 (4+2) ×25与4×25+2×25, 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充分运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多维理解关系促进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 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获得基于自身的而非他人灌输的对事物的理解。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 从发现相等到为什么相等, 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 促使学生通过多维的理解来完成意义建构。

(一) 以果导因, 发现相等

生1: (4+2) ×25=150 (人)

生2:4×25+2×25=150 (人)

思考: (4+2) ×25与4×25+2×25这两个算式可否用等号连接?

学生能从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50, 得出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也能从要求的是同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看出只要算式是对的, 就可以断定它们是相等的。当然这是学生浅层次的发现, 无需多加思考的发现, 此时学生思维的维度是单一的, 而这显然是不够的, 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才有利于意义的建构。

(二) 深度加工, 证明相等

刚才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得数来说明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而运算定律的学习要学生经历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跟种树没有关系, 只看两个算式本身, 能否从另外角度多维地分析证明它们是相等的?

思考: (4+2) ×25与4×25+2×25一个算式是求积, 一个算式是求和, 积怎么会跟和相等?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既要理解四则运算的背景意义, 又要明白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但给予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心算,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左边是两个数合起来跟25相乘, 所以是求积;右边是把两个数分开来跟25相乘, 再合起来, 所以是求和;其实它们是一样的。教师适当地引导, 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左边6个25, 右边4个25加2个25, 左边的6个25, 可以分成4个25和2个25, 右边的4个25和2个25合起来也就是6个25。

通过一个“求积”与“求和”的问题, 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对这两个算式深度分析, 证明它们是相等的。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 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 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乘法分配律的学习, 从计算结果直观发现两个算式相等, 到结合具体情境从数量关系角度合情合理地说明它们相等, 再到脱离情境理解运算意义得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 可以从多维度剖析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促进了意义的建构。

三、深度验证关系固化数学模型

数学活动经验既应包括所获得的经验本身, 还应包括获得经验的过程。只有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交流, 才能全方位地剖析问题、理解问题, 逐步使问题清晰化、解题思路多样化, 进而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在定律的形成到熟练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细节, 让学生深度验证数量关系, 强化理解运算律的结构特征, 再借助练习掌握定律, 固化数学模型。

(一) 观察细节, 发现异同

细节往往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遵循从算理的理解到定律的形成的过程来教学, 但当有部分学生理解后, 为了节约课堂时间, 会马上进入运用阶段, 这样仓促地完成教学任务, 势必会造成学生因为没有透彻理解就只好机械记忆。所以笔者认为, 有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观察左右两个算式在形式上的细微区别, 拉长探索的空间, 强化运算律的结构特征。

思考一: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相等, 观察它们长得一样不一样。

学生能从以下两个角度寻找异同点:

第一, 符号不一样, 左边有 () , 右边没有;左边有一个“+”和一个“×”, 右边有一个“+”和两个“×”。

第二, 数字不一样:左边只有3个数, 4, 2, 25, 右边有4个数, 4, 25, 2, 25。

思考二:右边怎么会有两个25呢?你怎么想的?左边4、2是加数, 右边怎么成了因数了呢?

思考三:根据你的理解, 能否用自己的话说说左右两个算式的相互转换。

生:从左往右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与外面的数乘一次, 再加起来。从右往左看, 一个数与这个数相乘, 另一个数也与这个数相乘, 就等于两个数的和与这个数相乘。

学生的这种表达真实地体现了他对“乘法分配律”的深入理解。

(二) 过渡练习, 得到内化

在数学的学习中,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 仅仅达到刚能回忆的程度是不够的, 必须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四年级的学习内容到六年级的时候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会搞错。由此可见, 在新知理解后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很有必要, 只有通过练习, 运算定律才能得以运用、熟练、巩固, 最终达到内化, 促进数学模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与固化。

篇9:四年级上册乘法练习题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上一篇:庆元旦游园活动(600字)作文下一篇:优秀班主任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