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知“成败”

2024-04-14

看“三国”,知“成败”(精选12篇)

篇1:看“三国”,知“成败”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由高希希导演的《新三国》在安徽卫视热播之际,笔者认为,该剧相比之前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其“差异化”的作品思路,却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成功之处。其中对于“天下兴衰”的揭示,又何尝不是今天企业成败的关键?!

笔者仅从事关企业成败的“领袖、文化、管理和团队”四大要素出发,来谈谈笔者对于《新三国》的一些粗浅理解。

一、领袖

《新三国》对于剧中领袖人物的刻画,可谓“颇费心机”,对于我们当今的日化企业,也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

1、先来说曹操。

曹操是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帝王型”企业家,也是一个真正能成大事的企业领袖。他不仅有江山一统的远大志向,而且胆色、谋略过人,相人和领导能力极强,连“绝世奇才”司马懿也敢被其所用,而且对曹操五体投地、心悦臣服。

正因为如此,曹操敢于单刀刺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几经失败却能东山再起,拥有战将千员,雄兵百万,有着三国最辽阔的地盘。这还不算,即使晚年曹操,也还在天天想着如何“灭蜀吞吴”。

这种“帝王型”的企业家,最形象的应证了“心有多大,天下就有多大”的经营哲学!这样的企业领袖在国内的日化行业可谓非常稀有,屈指可数,所以他们的企业能在行业出类拔萃,傲视群雄。

2、再来说刘备。

刘备算得上是个人物,曹操自己当年也有“天下英雄,惟曹与使君也”,但仅此而已。刘备虽然也有中兴汉室、江山一统的远大志向,但他比不上曹操的地方太多了。因此,笔者把刘备称之为“诸侯型”的企业家,也就是说他有非同常人的志向和胆略,但相比真正能够“胸怀天下”的曹操,还差之甚远。

我们把刘备事业分成两个阶段:初创阶段和蜀国阶段,这样容易读懂刘备其人。

初创阶段的刘备,也可以说是“草根刘备”,有着干一番大事的抱负,虽然屡屡不得志,并时至中年;但这个时期的刘备,有着明确的、一般人不敢企及的事业目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正因为如此,他桃园三结义有了“刘备集团”事业的雏形,并在“三顾茅庐”之后得了天下奇才诸葛亮,帐下又聚集了黄忠、赵子龙等一帮执行能力非常强的猛将,事业很快如日中天,并因此入主西川(今四川成都),终于三分天下创立了蜀国,

蜀国阶段,本应是刘备事业走向更高阶段的开始,相反刘备却很快走向衰败。

入主西川的“刘备集团”,才三分天下,未经几年,虽然表面仍是礼贤下士,但却开始有些志得意满,甚是飘飘然,颇有“以为天下都姓刘”的骄躁。以至刘备晚期,终于因为三兄弟一意孤行招致兵败!可见,刘备才三分天下就如此骄傲,更何谈天下一统、中兴汉室之大业?!

“诸侯型”企业家的最典型特征,事业初期经常有着帝王般的惊天言论,但一旦事业小有成就,便经常面有得色,典型的诸侯王爷作风,往往因为骄躁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再来谈东吴

东吴的孙氏家族,在三国的领袖排行里,可以说排在最后,也最算不上人物。因此,东吴的家业和地盘也是最小的。笔者称之为“平庸型”企业家(领袖),典型的特征为小富即安,偏安一隅。

如东吴集团的创始人孙坚,在击败董卓的西凉军之后,急急进军早已是满目废墟的洛阳,与其说他急功近利,还不如说他相比追天子的曹操,虽勇力可嘉,却谋略不足,回师途中终于因为一个皇帝的玉玺,白白丢了性命。

之后接班的孙策,也是有勇无谋,乏善可陈。

到了孙权,就表现的更露骨了,只要能守住东吴这一亩三分地,就心满意足了。即使在东吴实力最鼎盛的时期,谋个区区的荆州,也是折腾了几代人,费了好多年,更何谈天下乎?!

可见,领袖对于企业成败的至关要素,一览无余!

二、文化

对于平庸的“头”来说,文化其实也没什么;但对于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来讲,文化却是企业最核心的“灵魂”。

因此,三国中领袖的不同,便有了不同的文化。

在孙坚急赶着进洛阳、找皇帝玉玺的时候(在曹操看来就是一块石头),曹操却舍命追天子,终于如愿以偿挟得汉献帝,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献帝为藩号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并利用文化的软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削弱敌人。

刘备也不甘示弱,虽然兵微将寡,不敢与众诸侯直接争锋,但嘴巴一点都不饶人,甚至比曹操把文化玩得还要璀璨夺目!他以“刘皇叔”和“中兴汉室”为藩号,将自己的文化大胆定义为“汉室正统”,并以此作为自己团队凝聚力和战斗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权却不然,虽然从小饱读诗书,但在事业的“灵魂”(文化)方面,又岂是上述两大家的对手?因此,笔者戏称东吴相比魏蜀,为“没有文化”。既然没有文化,自然就碌碌无为。

反观我们的日化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篇2:看“三国”,知“成败”

如果我们能够较为细心的比较毛主席与雄奇公的成长经历,无论是其后对政治、军事的影响,还是个人的成功而言,无不告示我们一个亘古未变的法则:所谓天才,不过是百炼成钢和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后的水到渠成。

一、家庭环境与教育背景。

杨教授讲到了毛蒋二人都出中间阶层,但这个中间阶层却有着经济状况巨大的差别。从蒋的日记中看出,蒋对自己的童年家境是充满了贫穷的回忆,应该说,一个过早失去父亲的家庭,其家庭经济能力肯定是有限的,生活上也算不上富裕,更为严格点,可能有些时候,蒋母要靠家族的接济度日。并且中国自古就是寡妇门前是非多,蒋从小不可能感受不到这一点。反观毛泽东,其回忆似乎较少没有贫穷困顿的描述。这似乎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毛泽东小时也干农活,但因家庭可以自食其力,从整体上,家境明显优与蒋。如果把这种家境对人生性格的形成放大,毛泽东从小没有受到歧视性的对待,其自信或者说是优越感属于健康成长。虽然有父亲的暴政,但与外人的歧视比起来,毛泽东的童年应该可以更为健康的成长。这从后来两人的很多不同作风来看,似乎也有点影子,毛不拘小节,蒋军容严整,且生性敏感。

再说教育背景,虽然杨教授说二人都是中等文化水平。但细察之下,二人的教育背景其实相关很大。毛毛泽东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从传统的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专业的师范教育,教育经历非常连续、完整,就学期间,少有闹事,算得上一个有天赋又好学的三好学生,并且,在人生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毛泽东毕竟师从名师,并且家常渊源,这是蒋所无法比拟的。就如同练习书法,无名师指点,要成家成派,几为不可能。名师在开拓毛的眼界,培养毛泽东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终毛泽东一生,宏观思考能力与把握能力非常强大,与此焉能无功?蒋的教育经历却是断断结续续,直到日本留学,教育经历不连续且不完整。用现在的标准看,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爱调皮捣蛋、在差生群体中有着号召力的一类人,类似学生中的黑帮头。其实,在一个学校中,有一种学生群体,类似于社会上的混混等下层黑恶势力,经常打架闹事,惹事生非。刘邦在起家之后还遇到了张良这种近于老师作用的人物,蒋一生未遇名师,身边的智囊,如张良、诸葛亮、朱升、刘伯温辈,可有吗?其思维能力,宏观形势的分析与把握,历史上似乎还没有那个历史人物是无师自通的。

最后,二人追寻了两种非常不同的道路:一个进了师范,一个入了军校。这本身就反映了二人志向及才能特长的区别。毛泽东以后常以教师为梦想,而蒋以军人自居,这种差别非常明显,是无法归一的。

虽说毛蒋二人小时候都有反抗历史。但蒋主要反的是蒋母之外的人,在蒋母面前,蒋不过是一种孩子式的调皮。毛泽东反的却是家庭中权威——父亲。毛泽东对家庭以外的人似乎没看到什么尖锐的斗争,无论是毛泽东的同龄,还是长辈,或是乡亲。毛泽东反的是一种专制权力形成的人身自由受到压制,蒋更多的是孩子的天性和孩子式的小聪明。这两种反抗本身对他们以后的行事、政治理想的取舍,影响非常之大。

毛蒋二人都讲儿时的反抗对各自人生的巨大影响。毛泽东是从反抗权力,争取自由的角度,蒋是从孝道的角度。这两种角度非常有意思,毛泽东毕其一生,追求近似于无政府主义的个人绝对自由,而蒋一生似乎并不排斥个人的专制与极权,并且事母至孝,成年时的孝道化为儿时顽劣的救赎。

二、社会环境。

大的环境都一样,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小环境有着巨大差别。湖南地处中国内陆,无洋鬼子、无通商口岸,还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形态。但江浙却完全相反,这使得蒋更相信由资本支撑的社会中上阶层的力量,因为他从小就见识了“金钱”的威力,与毛泽东所处的社会形

态相比,蒋更早地接触到了近代经济以及西方文明。

套用周恩来的话讲,毛蒋二人都背叛了各自的阶级。毛泽东的家庭本质上还是中国传统的地主,蒋却不过比贫下中农稍好点的社会底层。蒋从个人出发,他可能会同情社会底层的民众,但江浙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他更多地对上层社会充满向往。

毛泽东受过传统教育,也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近代教育。本质上,毛泽东是一个以传统教育为主,对近代教育知识有所了解,继承了中国传统“士”这个阶层使命的家境优裕的农家子弟。蒋介石也受过传统教育,在本质上,蒋介石是一个有一定传统教育基础,教育不完整、不连续,生活于高度商品经济中的半传统的社会底层人家。

毛泽东以教员自许,蒋介石以军人自律,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这种差别。毛泽东有着中国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抱负,蒋介石却有着中国传统社会底层人士对极权的欣赏与渴望。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组织,蒋介石从军的动机,于国而言,是只有枪杆子才能救国,偏重强硬、血腥与极权;于私,属于被压迫者的生路被剥夺之后的无奈与愤闷,转而追求暴力改变现状。毛泽东办过《湘江评论》等杂志,更相信笔杆子的力量,强调思想改造与意识形态的教化。毛蒋最后选择不同的政党,并不是简单的利益权衡,所谓离不开各自的政党组织而施展自己的抱负,实在是把毛泽东蒋介石看小了,关键因素还是各自世界观的不同导致的政治理念的差异。国民党倚重中上层力量,强调借力使力,共产党重视底层力量,强调自力更生。毛泽东出身于内陆的农家子弟,农民向来是“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从来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外力皆不可靠,只可为援。终毛泽东一生,自立更生被奉为国策,即使与美建交,也不愿为了建交而建交,一定要经过斗争,美国有意愿与我建交,从而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现在很多人说与美建交是因为中苏冲突不得已才改变反美立场。是知其一,未知其二。终毛泽东一生,看不到他个人反美意识特别强烈,决定反美的因素是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与美国最终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也一直不曾中断。中苏冲突不过加快了中美接近。一则美苏争霸,苏联居上风,美国已必然有求于我,中国此时加速与美国缓和可以取得最大利益,牺牲最少利益,二则,中苏冲突使我们自身有着迫切与美缓和的现实需要,中美两国都有所求,加速了中美双方政策调整的幅度,并且改变了中方与美国建交的原来构想,变为中美建交为牵制苏联的大三角战略。蒋介石出身沿海商业社会,本身就强调借力使力与投机。商业社会的特点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比较重视合作、对外来力量不排斥,甚至欢迎。终蒋介石一生,无论是抗战,还是退守台湾,蒋介石的宗旨就是离开了张屠夫(国际势力),就真的只吃带毛的猪。把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归于外部因素。如抗战,没有英美的支持,不认为能够通过自身的斗争取得最终的抗战胜利。如退守台湾,整天做梦第三次世界大战,把守住台湾、反攻大陆寄希望于美国一家。“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伟大结晶”。这种论点乍一看正确无比,实际上,一文不值,何也?此观点是静止、绝对、消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不是动态、积极地把握事物的变化趋势。历史上凡是抱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放者,最后均以失败收场。事实上,“西安事迹”后蒋基本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政策,也没有丢掉执政地位,反而因为高举抗战大旗,巩固了蒋的领袖地位以及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在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抱定这一心态基本上就是愚顽不堪,不识时务,不知世界大势。这也说明蒋介石宏观思维能力的欠缺。当然,这都是后来者对历史的一种总结,基本上属于事后诸葛亮类型。在当时中国,也未必有多少人具备这种大道至圣的境界。当然,这都是后来者对历史的一种总结,真正在当时的中国,也未必有几个人能够有这种大道至圣的境界。当然,作为一国乱世之领袖,就是引领民众在黑暗中探索并能够发现那一丝微光并抓住的人物。就必须起到引导国人前进的航标式的作用。这是对一个领袖的要求。

在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早年生活与教育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在青少年时代的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相比他们的共性而言,无疑是更为重要的。一个生活优裕,一个生活拮据;一个

家庭完整,一个父亲早逝;一个家学渊源,一个不学无术;一个受过完整的教育,一个教育经历破碎;一个是三好学生式的人物,一个是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差生;一个名师相伴成长,一个无师自学;一个因理论宣传接受革命,一个因生活经历倾向革命……

三、早年从政经历

青少年的生活与教育不过为以后的趋同与趋异埋下了伏笔。在蒋介石登顶中国权力顶峰之前的,毛泽东蒋介石的社会生活阅历对二人政治价值取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走向成年时,开始接触、参与中国政治,两人的道路开始向同一个目标成长——救亡图存。毛泽东到了大城市长沙,真正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开眼看世界;毛泽东开始了解到当时中国的整体状况。在此之前,毛泽东还是韶山冲一个纯朴的反抗父亲权威的乡下孩子。之后,戊戌变法、梁启超,以及湖南政治中心的长沙社会百态,开始一步一步浸染着这一张白纸。毛泽东欣赏梁启超,甚至自号子任。毛泽东领导驱张运动,反抗暴政。毛泽东办《湘江评论》,以文会友,指点江山,畅议天下时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时期的毛泽东,生活惬意,爱情美满,大有宏图之志得展之感。至于北京大学受冷遇使毛泽东自尊受伤,以至于自卑,纯属倒果为因。自尊受伤不假,但以此怀恨知识分子,产生自卑性格,则必然、肯定是夸大之说。一次北京大学的冷遇就可以使志在天下、救民于倒悬的英雄自卑,那日后政治生涯中无数次残酷挫折,英雄还能自强不息吗?多年后与梁漱溟于延安相遇,毛泽东拿陈年旧事耿耿于怀,后人对此事的猜度只有一种难听的考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毛泽东拿这事儿说事儿,只有一个目的:以旧事儿开场,拉近与梁漱溟的距离,加强沟通效果。

可以总括一句话,毛泽东从小见惯了世界的善,相信正义的力量,对政治的认识比较正面。毛泽东一生喜欢阳谋,所谓阳谋,就是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对“道”的争夺。蒋介石自小耳濡目染,较早接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百态,之后东渡求学军事。虽然蒋介石所受军事教育程度不高,但对开拓蒋介石的世界视野、深入了解日本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蒋介石一生服膺日本军事,甚至在对日决策时,都将对日本的尊重发挥到了极致。说严重一点,蒋介石的东渡求学日本,因其近距离对日本的了解,日后对日决策时有着比较严重的恐日情绪,这也是大多数留学日本仁人志士的通病,非蒋介石独有,其代表人物如汪精卫、周作人之流。蒋介石上海十里洋场的生活,使蒋介石充分认识,甚至过高估计了活跃于社会底层的非主流的边缘阶层的力量,这股力量有个俗称:黑社会。同时,长期浪迹于大上海的底层,也为以后对政治的负面认识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政治上,注重权谋与权术的运用。蒋介石的敏感更多地来源于家庭的破碎。蒋介石过早失去父爱,蒋母未再嫁,这是非常标准的中国寡妇。在中国,无论是内陆,还是江浙,根深蒂固的对寡妇的歧视与欺辱,是蒋介石从小好强又敏感性格的根本来源。俗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如果发挥一下猥琐的想象力,当年半夜敲蒋母大门的登徒子恐不在少数。这样的生活境况,对尚在幼年成长期的蒋介石来说,无疑会加深他对社会的负面看法。

可以总括一句,蒋介石从小见惯了世间的恶,使得蒋介石对政治的非常负面。如“政治使人过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谊何在?”“政治生活全系权谋,至于道义则不可复问矣。”(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

将英雄看小,是如今的时代主题。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历史人物,当我们将历史人物从神坛赶下来的时候,最终,我们并没有将他们从“神”还原为“人”,我们又将他们打入了小人列传的史册。其实,历史人物,是即有神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我们单纯的把他们当“神”看待固然不对,但单纯的将他们当成“人”看待同样是肤浅的,尤其是把历史人物当成小丑。

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军事能力 时人最感兴趣是将毛泽东蒋介石二人的军事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军事能力的确贯穿于二人成功与失败的始终。恰恰是军事能力的差异、高低,昭示着人生的成功,决计不是靠着裙带关系,决计不是靠着各种投机钻营,决计不是天生异秉,决计不是天命所系……人生的成功,毫无任何捷径可走。一步一个脚印的百炼成钢,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千千万万的志士鲜血凝聚起来、沉重的令人窒息的历史经验,造就了时代的风云人物。

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勿庸质疑,蒋介石在军事方面的弱智也已成事实。我们在确定这些结论的时候,可曾细想过他们二人军事能力的巨大差异,除了各自天赋以外,还有什么更为重要的原因最终规定了各自的人生轨迹。

蒋介石的仕途,在刺杀陶成章之后尝到了暗杀给他带来的无比荣耀与利益。终蒋介石一生,重视并利用特务机构进行暗杀活动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活中一个鲜明的特点。蒋介石可以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刺杀汪精卫,却不知充分利用这些潜伏人员收集更为重要的关于汪精卫及日本的战略情报。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方法也很简单:消灭肉体。之后,蒋介石开始直接追随孙中山先生。在蒋介石的履历中,任职营长、团长的经历非常短暂,长期直接担任师、军高级参谋。蒋介石只受过比较低级的军事教育,在之后的军事履历中,却主要担任了战役级别的军职。之后,蒋介石迎来政治、军事生涯的全面、快速上升期,长期居于统帅决策层,更是没有军队基层的实际指挥、带兵经验。

杨教授统计蒋介石“50岁之前讲得最多的就要算是对士兵和军官的讲演了”,“蒋介石讲演当中经常会提到的内容,大都是如何整饬军容军纪。反映到军事指挥上,他经常关注的也是一些明显应该是由那些团长营长去关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现象与蒋介石的军事履历对比之后,是否有几份反讥呢?蒋介石受的军事教育最高不过士官教育,却没有做过几天称职的连长、团长。但蒋介石的讲话却总是围绕着团长、连长应该关心的问题展开。众所周知,在军队的编制构成中,连长、团长是基层中最为重要的军职,甚至有衡量一支部队的战斗力看连长之说。连长是最小的战术单位,团是最小的战役单位,团长是连接战术与战役的中枢职位,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有人讲蒋介石喜欢越级指挥到团,但林彪同样喜欢越级指挥,如何到了蒋介石成了一种致命的错误?原因即在于蒋介石没有实际的基层军事指挥经验,对于团以下战术单位如何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战术效果,蒋介石没有感性与理性两方面的经验。因此,就会出现林彪越级指挥是正确的、适宜的,蒋介石越级指挥就是瞎指挥。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蒋介石只关注细节,性格拘谨,宏观思维能力欠缺,虽然这些问题的确存在。反观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学过一天的军事,军事能力却是不世出,可以这样说,自古之用兵,用“无出其右”来评价毛泽东在军事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毫不为过,难道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源自天授?

毛泽东的第一次统兵是秋收起义,结局是溃败。虽然这支队伍有大量丰富军事经验的军官,但在运筹、组织、指挥方面,毛泽东间有反对意见,最终的决策权还在毛泽东。麾下几万人,发起的战争规模肯定是战役级别。最后的结局是一路溃逃,最后与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的约为800人左右,即一团之规模。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极端严酷的环境,在实行去留两便的政策之后,最终与毛泽东上井冈山的人数绝对不过一营之数,并且毛泽东并不实际主管作战任务。从秋收起义失利后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看,这些举措偏重政治方面,而非军事方面,这也符合毛泽东缺乏军事经历的历史事实。在长沙的指点江山为毛泽东积累了深厚的政治知识,毛泽东有着绝对的学识与素养。在宏观性方向的把握上,毛泽东开始发挥着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优势。这也充分说明了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充分的积累与沉淀形成的。

井冈山上的军事斗争对象通常只是地方势力。毛泽东首先遇到袁文才等军事干部,为毛泽东普及了营团级军事指挥知识。之后,朱毛会师,队伍一下扩大到团、旅规模。朱德在滇军的职务即是旅长级别,朱德在其中的作用可想而知。朱毛会师之后,队伍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产生军事人才的短缺,即在于朱德有效地弥补了毛泽东在旅团级别上军事经验的欠缺。“朱毛”不分家,朱在前毛在后,与朱德当时在军事方面的不可或缺息息相关。在井冈山草创时期,朱德作为拥有师级丰富经验的军事干部,对于尚处于绝对劣势的红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央根据地在全盛时期,麾下兵力近10万人,相当于一个集团军。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毛泽东在战略方面的天赋开始得以发挥。经过了井冈山早期的基层军事斗争,毛泽东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军事经验,这对毛泽东在战略、宏观方面的能力形成,起着充实经验、夯实基础的作用。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后期,精力主要集中于师、军级的军事指挥。看当时毛泽东所写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在积累一定的基层军事经验之后,指挥师、军级作战时得心应手。比如,毛泽东详细规定了在怎样的兵力对比下可以打歼灭战,在什么战场环境下,可以实施围歼战斗,打胜仗的具体标准为多少。如果没有一定的基层军事指挥经验,是写不出这么详细可操作性的文章。看毛泽东早期的文章,即使一个不懂军事的人,也可以略为知道应该如何打仗。

毛泽东并不是一个简单地所谓“浪漫主义气质”导致的“不喜欢去管什么具体的细微末节,只喜欢海阔天空。”这纯属没有认真读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文章。毛泽东关注细节的时候,同样非常关注。一个不关注细节的的统帅,能够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吗?只是毛泽东有着完整的军事经历,加上他本身强大的学习能力与归纳分析能力,更兼他在长沙就学期间积累的丰富政治理论、学识素养,使得毛泽东知道因时因地制宜,在战略与战术、宏观与细节方面,充分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同样,也不能简单把蒋介石军事能力的欠佳归于性格“内向拘谨”,“缺乏幻想和想象力,不够浪漫,谨小慎微和墨守成规。”归结于底,蒋介石因其军事履历的不完整使得蒋介石严重缺乏基层军事斗争经历,加之蒋介石教育经历本身就不完整,缺少系统性,缺乏理论深度,在直接面对战略、战役这样比较宏观的斗争局面时,蒋介石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本身就是蒋介石政治、军事经验缺乏所带来的局限。

我们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常打败仗,除了敌我力量悬殊,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即在于这些军事干部本身的资历、能力还无法胜任战役、方面军级别的军事指挥。相比红军时期,抗战初期,八路军各级军事干部都是降一级使用。红军时期,刘伯承是十万红军的参谋长,在八路军里只是一个师长,仅统帅一万余人,徐向前曾经统帅近十万大军,担任方面军总指挥,在八路军里只是一个副师长。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正是降一级使用,丰富了各级红军干部的军事履历,为以后实施大兵团作战奠定了坚实的战术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将领集中地大发异彩,正是百战之后的结晶。没有抗战时期的下沉磨练,很难想象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会有如此精彩。世界战争史上,在一些特别关键的局部战斗,经常会派出高一级的副职、参谋甚至军事主官亲自下放指挥战斗,靠前指挥的主官在把握战场细节、了解战场情况、组织战斗等方面判断更为准确,组织能力更为精细,对战术的运用更为娴熟。

如果我们再来比较国民党将领的军事履历,同样会发现这一规律。国民党很多将领缺乏这种全面、完整的军事履历。或者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缺乏战略思维能力,或者没有基层军事经验,直接任职高层。世界军事强国中,德国将领的战略能力普通比较优秀,这与他们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有关。德国的基层将领只有在参谋部任职之后,才能出任高级将领职务。战术大师隆美尔的短板正是战略能力、全局意识,隆美尔几乎是直接从希特勒的警卫营长提升为装甲师主官,这与隆美尔没有参谋部任职经历息息相关。同样,粟裕作为解放军中不世出的杰出将领,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战略思维、全局意识的强大也与长期脱离党中央独立作战有着紧密的关系。

五、面对挫折

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经常会掩盖毛蒋二人在性格方面的巨大差异。在毛蒋的早年生活与革命中,两个显著的事情可以说明毛蒋二人在性格方面的巨大差异。

蒋介石曾经有过一段非常不如意的时期。当时孙中山正与广东陈炯明合作,蒋作为少数懂军事的干部被孙中山委以重任,但蒋难与人共事,经常抱怨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以致常常一气之下出走了之。比如,蒋向孙中山建言,在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后,一气回上海了事。这种事情常见于蒋介石与孙中山早期的合作之中,最后都以孙中山书信劝说以及职位的变迁结束。这可以理解为蒋的一种权谋,更反映出蒋的性格特点:以自我为中心,抗压能力不足,全局意识差。与蒋相同的是,毛在土地革命时期也有过两段令人郁闷的时期。一是初创井冈山,被批评为“右倾”机会主义,开除了党籍。二是在王明“左”的政策影响下,毛一度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这两件事件与蒋所经历的事情比较起来,无疑毛主席所遭受的打击更为严重。蒋不过是在别人屋檐下的意见不合,毛泽东则是在自己一手辛苦创建的根据地的胜利果实被无端据为他有,就像自己的孩子被人白白糟蹋,毛选择了隐忍以待来机。如果此事放在蒋身上,不知又会如何?恐怕最终会是鱼死网破的结局。

这种比较可以看出二人的性格虽然都有自尊与反抗的一面,但毛更注重把握“度”,在反抗与屈服之间,收放自如。能够以大局为重,注重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克服了“宁予友邦,不予家奴”的中国传统毛病。

篇3:从职场看一个学生教育的成败

1.博士学历月薪2000

回头看看前20 年的历史, 你会惊讶于中国人力市场变幻的诡异。 它以平均7~8 年, 甚至更短的周期进行变化, 其速度超越了一轮教育周期, 快得超乎人们的想象。 当一批批年轻的毕业生挥舞着各色漂亮文凭, 满脸期待地走向职场的时候, 职场却彻底撕去伪装, 冷漠地告诉年轻人们:对不起, 你不再被稀罕, 你的前途不再被保障。

当普通大学生和普通海归的风光皆成明日黄花时, 大家又觉得名牌大学和更高学历的学生会比较吃香。 于是新的追捧点出现了, 国人又开始一窝蜂地跑名校、看排名、考研读博, 以为这是未来幸福生活的保证。 这个热点被追捧至今。

但是且慢, 回头看看前20 年的历史, 你会惊讶于中国人力市场变幻的诡异。 它以平均7~8 年, 甚至更短的周期进行变化, 其速度超越了一轮教育周期, 快得超乎人们的想象。 当一批批年轻的毕业生挥舞着各色漂亮文凭, 满脸期待地走向职场的时候, 职场却彻底撕去伪装, 冷漠地告诉年轻人们:对不起, 你不再被稀罕, 你的前途不再被保障。 曾经风光无限的本科大学生不再抢手, 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归沦落凡尘, 到了今天, 无论是高学历和还是名牌大学文凭都无法逃离职场规律下的无奈结局。

2.有名牌文凭的人很多, 能真正可用的人太少

中国人力市场供需两面都很大, 却互相脱节。 每年众多名牌大学生、名牌海归和大量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离校, 开始寻找工作, 但他们缺乏在人力市场中需要的实际竞争力, 能胜任职位工作的人很少, 空有其名的很多。 市场需要的是有用的人, 而我们给予的却只是有文凭的人。

中国职场特色:名牌学历过多, 可用之人奇缺

篇4:看“三国”,知“成败”

《三国争霸2》在英雄台词的设计过程中,为每个英雄都量身定做了至少50多句,除了英雄在攻击、补兵、击杀英雄、死亡、复活等触发场合外,台词部分还涉及到一些特殊触发条件,比如特定的英雄击杀,特殊的队友等。不过,今天小编我却要为大家揭秘《三国争霸2》英雄台词中的一项隐秘之处——当玩家反复点击自己的英雄时,可是能触发英雄的隐藏台词哦!

周瑜原画

下面就为大家揭露《三国争霸2》目前所有英雄的隐藏台词!

关羽:哼!鲁班面前耍大刀!……哦,说错了,是关公!

诸葛亮:在遇见你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什么叫手贱,我需要冷静一下。

赵云:我的枪法浑然天……(梆,银枪打到头盔的声音)成,好疼啊!

司马懿:冲动是魔鬼啊!

曹丕:不会写诗的皇帝不是好弓手!

孙尚香:有人要我的举止再淑女一些,你也...这么想吗?

姜维:武器是英雄的第二生命,应当好好保养,你也这么认为吧?

阴寿:我要把金子种在土里,而你们的尸体,就是最好的肥料~~嘿嘿嘿~

孙权:用火烧对付八十万曹军,好计策,可是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驴肉啊?

甄姬:你人很好,但就是不太懂礼貌,我可以请内廷女官来教导你。

吕布:削了你的脑袋,你就没法废话连篇了!法正:休要烦我!

张飞:小子,是在给你张爷爷挠痒痒么?

荀攸:你也中毒了吗?

丁奉:别怪我没有事先提醒你,我的拳套再移个一寸你就变成残疾了。

华雄:什么?你喜欢我的辫子!

曹操:嗯?你文武兼备,可愿为我效力?

文丑:有话直说,戳我的光头做什么,当心我发飙啊!

贾诩:借你毛笔刷烤鸡,如何?

潘凤:别摘我的面具,否则你的目光就离不开我了。

张绣:有没有人说过你这样点来点去的很像一只热情的哈巴狗!

刘备:如果你有问题要问我,等下了战场我会力所能及的回答你。

黄月英: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吗?那就是会不会使用工具。

小乔:讨厌讨厌讨厌,不要戳我的脸啦!

周瑜:犹记赤壁战吴江,箭弩张,焰飞扬。数风流人物,还看我美周郎……啊哈……

貂蝉:您想去妾身的房间吗?妾身可以让您永远沉睡哦。

沙摩柯:当心我砍了你的手!

王悦:不要叫我女皇蜂,要叫我女王大人!华佗:哪里不舒服吗?

张辽:作为先锋,若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除了送死之外将别无它用。

孟获:多吃饭,少喝酒,听夫人话,跟丞相走!

钟鸣: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我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和力来决定。

凌统:我不喜欢磨磨蹭蹭的战斗方式,也不喜欢你磨磨唧唧的对我点来点去。

韩龙:对于杀人,我从不问原因,只要告诉我名字,包他活不过日落!

孙匣:流血!为谁?为国还是为家?哼!别说那么冠冕堂皇了。战争!无非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所谓的英雄就是那走卒而已!

篇5:从战争成败看人事关系

首先,处理好与顶头上司的关系。对你的工作将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俗语说,“阎王好对付,小鬼最难缠”顶头上司一般为大区经理,与区域经理一样长年累月的驻外,常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不但照顾不到妻儿老小,而且要与各种客户打交道,有关时难免不开心,而且和顶头上司很难分清什么时间为工作时间,公司的作息制度对于驻外人员来说毫无意义,驻外人员可能是想起来了,晚上十点拿起电话来,某某我要你区域的某某方案为何还没有,然后是指示等等。接到这样的电话,今晚你只能是辗转反侧,一夜睡不安了。这是顶头上司的一种类型,无规律性可言,遇到此种领导,我们只能唱着“我好烦,我好烦,为什么我碰到的主管,偏偏又让我失眠”的歌到天亮了。但恰恰这类型的顶头上司要占到驻外人员的80%以上,他们热衷于夜里办公,热衷于无休止的应酬而无困倦之意,却毫不理会前线战士的辛苦。

但是,怎么办,总不能为了一个让你晚上唱歌的上司而放掉这么好的一品牌吧!经过笔者与各品牌的区域要员沟通后发现,区域要员的顶头上司比较倾向与以下两种类型:

一、权力型:A、庸权型:能力往往不是很强,个人大于公司,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费的职位观,唯权力为大,一切听我的,按我的来,不管是否适应你的区域市场。一切以为我为大,真有点将在外的感觉,常言我的地盘我作主,我倒,好像又回到封健时代的封地时代了。B、强权型:能力很强,常言我的地盘我作主,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团长,能够带领大家攻城掠地打胜仗,能够为了市场的发展,而持续不断的折腾。虽然大家很累,但是很高兴,学到了东西,当然也得到了实惠。

应对方式:服从、服从、对区域市场有益的绝对服从,对区域市场无益的,改变方式来服从,取得成绩后再向领导汇报。记住他是很在乎汇报的哟。

二、团队型:A、组织型:区域问题能够大家一块讨论,共同研讨市场发展计划,但每次总是把讨论作为开展工作的起点,每次都能把大家智慧收集并总结出来,

虽然不自己作主,但大家比较信服,认为得到了尊重。以主人翁的心态来操作辖区市场。

B、方向型:对市场的穿透力很强,拥有较高的营销资历,对各区域事务不太干涉,往往是由他拿出决策,大家找方法来完成,看似对各区域经理不管不问,实则是在培养下属的领导力与统筹力。对方向把握的较准。

应对方式:好好工作,努力学习,找到适合区域发展的促销方式来呈报领导,让其受到应有尊重。

一线作战的战友们,督战队长(顶头上司,在作战中通常班排长为督战队长)是你与公司沟通的桥梁与纽带,那么不管你遇到的是哪种类型的顶头上司,都要在尊敬的基础上,提出务实的做法,不要把个人的好恶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更不能为一时之气而放下手中的工作,因为做好工作,出业绩才有说话权。

那么光与顶头上司处好就行了吗?有时他的权力只有这么大,你不理居庙堂之上的总部领导,或总部人员。那么一遇到你的促销方案,办事员或内勤说他忘了,放上一周后在呈给领导那里,你的方案还执行与否。假如你与客户已经达成了良好的沟通,而你的方案迟迟下不来,那怎么办,那样的话不就失信于民了吗?但是我们长期驻外,很难与总部人员及总部沟通这是实际情况,那么怎么才能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确保你的促销方案能够顺利的执行呢?我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试行:

1、高度重视总部人员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全力完成,给总部办事人员留下好印象。

2、记住经常打交道的几个人员的名字,并冠以亲切的称呼。

3、在得到总部帮助一起处理完公事后,一定要再三言谢。

4、要想让领导记住你,最好的方式就是经常以书面的形式向领导汇报你的工作。

通过以上几项工作的落实,相信你的人际关系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不久你就会发现批评越来越远,前方的路越来越宽了,领导与客户也越来越喜欢了,那不就占据了兵法上的天时,地利,人和吗?在其中人和为贵,人各其能战不胜。

祝愿营销战友,一路走好。

篇6:看“三国”,知“成败”

珠海路小学 陈怡晓

我呀,虽然不会踢足球,但自小受爸爸的熏陶,现在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足球迷了!

跟着爸爸一起看足球赛时,每当我喜欢的球队进球了,我就会为他们欢呼跃雀、高声呐喊;球门被破的时候,也会跟着垂头丧气、神情黯淡、恼怒抓狂,十足一个足球控。

依然记得是那一场球赛,让我对足球有了新的看法。我心情澎湃的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精彩球赛的上演。由于两队实力相当,所以双方队员丝毫不敢懈怠,都在认真地做热身。被汗水浸湿的队服更加鲜艳,散发出略有些刺眼的光芒,这必将是一场激动人心的生死大战。

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小小的足球被赋予了生命:一会儿旋转着在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一会儿在球员精堪的技术中一跃而起,将球传到前场;一会儿在两名球员激烈的争抢中,飞上天空,等待下一个接住它的队员。半场过后,红方队员中的一名前锋抢到球了,他如燕子般的快速运着球,越过敌人的防守线,来到了对方的守门前,一个倒勾,把球踢进了球门,全场一片欢呼沸腾,我乐得在沙发上翻跟头。正在我高兴得意的时候,在短短的十分钟内,敌方竟然连进两球。我顿时目瞪口呆,接着就号啕大哭起来。爸爸走过来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安慰了我:“乖,不哭了!”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看这场球赛精彩吗?其实,只要精彩,不管成功或失败。只要真诚的付出,即使输了,我们也不必悲伤,成败又如何?我们努力过!”。

爸爸对我说的这番话,被我永远的记忆在了脑海中。

篇7:看“三国”,知“成败”

我看细节——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近日阅读了院党组推荐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该书是由奇正咨询机构深圳公司首席营销管理顾问的汪中求先生根据自身经历而用“心”写出的一本经验之谈,看后感慨颇深,尤为觉得这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真经。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当前普遍存在而又被

忽视的问题——关于“细节”问题。书中剖析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成功者的经验进行了集中概括总结,对受挫者的教训进行了深刻归纳反思。探索从“细节”走向成功之道,读完该书应该能够引起我们对细节问题的高度重视与思考。

“细节”一词,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因其细小,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它,或者因时间、精力有限而顾不上细节,更有一些人急功近利而对细节不屑一顾。其实,应该看到世上大事都是由具体的小事构成的,《细节决定成败》中罗列的例子,已经证明了一个事实:现实社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关注你所从事的“事”的细节,做好每一件具体的事。[文章-http:///找范文,到]

细节表述的是一种责任。责任可以重于泰山,但泰山也是一块块石头堆砌而成。没有细节的支撑,担负责任是句空话。不注意随手关掉办公室内的电灯、空调的人,却要说为节约院内的日常开支作出努力,那是讽刺。

细节体现效率。只有事前的深思熟虑和干事时的精工细做,才会出现减少返工和节省成本的效果。复习司法考试时,对法条的遣词造句不加注意,理会不深不透,考场上面对似是而非的选项左右为难,为了区区几分,一年努力付诸东流,重头再来,那是教训。

细节超越标准。标准只是我们最低的要求和准则,仅仅关注标准是不够的,突破标准的约束才能成就细节的完美。装订案卷敷衍了事,遗漏页码,制作法律文书缺头少尾,不甚规范,却要说做“强素质、促业务”的骨干,那是空谈。

那么,怎样才能把“细节”做好呢?其实并不难,能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即可。

心到:首先要有做好任何事情的愿望,心里始终要装着那份责任。具有责任感的人,做事勤快,认真细致,思路严谨。懒惰之人做事马虎,冷漠之人做事敷衍,私心重的人做事勉强,这几种人不会去关注什么细节,更不要说,做好细节。

眼到:我们知道,细节是容易被忽视的。所以必须善于观察,拥有一双“慧眼”。走廊地上的废纸烟蒂,有人拾起来,有人视而不见,昂首而过,这种视而不见,就是眼没到,要工作中,做有心之人,眼里要有活,眼里没活,谈何创新,又拿什么去争先?办案,更要睁大了眼睛。那些细枝末节、蛛丝马迹的东西,说不定就成了破案的关键。

手到:就是认真去做。要把“细节”做好,光想到了看到了还不够,要紧的是做好,做到位。常言道:说话容易做事难。把“细节”做好,就要舍得多花力气多花时间,否则一切都是空话。在单位里做事,按规矩办,照规范做,也是做好“细节”的一个必须。如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本院、上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能被全面、严格地遵守了,就会为完成好各项检察业务提供可靠保证。例如我们院有环境卫生方面的要求,如果每个部门每个人都照着办,院里就不用经常忙着查卫生了。

工作中的细节,需要的是揣摩。任何工作成功的过程都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每一个细节实际就是每一个目标。在工作中,忽略了一个细节,意味对整体的放弃。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细节就意味着夺取先机,获得更多更好的机遇。但愿我们都能用心做好那些看似细微的事,既为检察事业出了力,也在做好细节中升华了自我。

篇8:从咖啡馆兴衰看众筹模式成败

然而时隔一年,这个以众筹起家的创业项目,却面临着闭店的窘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所被誉为“最性感的咖啡馆”走向死路?

梦想与盈利

众筹模式的兴起,是源于美国的一家大众筹资网站Kickstarter。这种模式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它被称为“贩卖梦想的生意”模式。

Her Coffee,就是因梦想而得以存在。66个人,来自世界各地:纽约、北京、上海、香港、伦敦等;从事各行各业:金融、传媒、时尚、公关、航空等。这66个人,大部分未曾谋面甚至互不相识,只知道各自微信昵称而已。

咖啡馆的闭店或者寻求转型,意味着一个梦想的幻灭,同时也说明Her Coffee的众筹模式陷入了绝境。

这样的绝 境 , 得先从H e rCoffee的选址说起。

Her Coffee坐落于北京建外SOHO东区,这里是北京CBD核心区,国贸桥金十字的西南角,北临长安街,东临东三环,南临通惠河北路,是繁华热闹的都市生活中心。时尚大气的楼群和小资风味的小街构建了这座北京“最时尚的生活橱窗”。

交通便利、商业活动频度高、人口密度大、购买力强,这样的门店选址看起来听起来都很美,但其背后,需要储备着庞大的资金链,132万,只能让Her Coffee有一个开始,后续发展很难。

就单从筹 资额来说 , H e rCoffee不适选在租金昂贵的黄金地段。但有趣的是,Her Coffee的创立者都是同一个想法:“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创立的初衷就是搭建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如此一来,建外SOHO高达上百万的年租金从何而来?不盈利或许不是大问题,但亏损呢?一旦出现亏损,谁来背负这个缺口?

很现实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说辞终究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做生意的最终目的一定是赚钱,否则只能关门大吉。

单一性的局限

再从咖啡店的赚钱能力来说,国内即便是品牌咖啡或连锁咖啡,盈利也不容易。

咖啡馆的经营形式一般分为纯咖啡馆和咖啡+简餐(酒水)的咖啡吧。北京建外SOHO没有烟道,所以Her Coffee不能做饭提供简餐。

在北京CBD这样的地方,聚集了大量商务人士,他们大多工作繁忙,商谈事情或者自我放松,离办公室较近的咖啡厅就成了他们舒缓心情的首选。很多商务投资人士选择咖啡厅并没有将咖啡的味道放在第一位,他们更注重的是气氛以及能为他们带来的商业价值。

而此类咖啡厅的特点就在于,首先设计装修很典雅,拥有独立的包间;其次,在产品上配备商务简餐;第三,能够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Her Coffee以女性咖啡馆为定位,在设计上小资情调浓厚:灯光昏黄,音乐清雅,墙上挂着众多美女股东的照片,大书架上摆满了书,文艺气息弥漫。这样的设计,对CBD商务人士的吸引力不大。

没有简餐也是弱项。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如果只是纯喝咖啡,“翻台率”就会很低,人均消费也很低。

从行业业态来讲,咖啡馆目前竞争比较激烈,只是靠卖咖啡回本很难。

Her Coffee当初开店时众筹的原始资金只够初始投资费用,除去房租是成本的大头,店里的装修、设备、日常开销都不是小数目。

当咖啡馆的收益支撑不了整个开销时,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进行二次众筹,继续烧钱;要么关门歇业,一拍两散。

所以如果大多数股东是“玩票”的心态,那就相当于玩钱。

66个老板

众筹模式门槛低、成本低、风险低,被很多创业者追捧。对于咖啡馆来说,众筹只是平台搭建的第一步,从管理学出发,企业进入实际运营阶段,就需要按照一个正常的公司模式去运营,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去做。

Her Coffee的66个创业者都不是精于此道的管理者,她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大多都是“三高”人群,工作繁忙,在咖啡馆的管理上能够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对餐饮也不熟悉。

从Her Coffee成立起,股东们就是按照自己的感性认知去做,而不是通过数据分析理性应对市场。因各人风格不同,生产和管理的理念无法完全一致。另一方面,经营方面考虑太少,内容设计、原材料管理、毛利率核定、损耗监控都没有逻辑,这是管理上的大漏洞。

作为一种碎片化的股权投资,众筹所吸引的参与者更多是心存股东情怀,但却缺乏对作为一个老板的认识。

一个项目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灵魂人物。而众筹模式在管理上的弊端在于,要么出现多头管理,要么出现管理空白。在HerCoffee 66个互不相识的股东当中,很难出现一个能够得到大多数人信任的灵魂人物。

所以,一个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股东结构,众筹股东中,需要有一些影响力的大牌人物,从而吸引其他股东跟进,同时需要调动股东的参与感,投入时间精力越多,对企业就越有感情。

篇9:王振滔战略看成败战术定好坏

王振滔作为奥康集团的总舵手,在公司的数次关键决策中,力排众议,为成就今天的奥康奠定了基础。1998年,他提出开设专卖店,时间证明如果没有专卖网络,就没有今天的奥康。2001年,他提出多品牌运营,因为他的坚持,“一品多牌”成了奥康的核心优势之一。2003年,他提出多元化经营,这对应对今天市场多元化、产品多元化的现状可谓未雨绸缪……

面对当下竞争激烈的大环境,无论是客观的经济形势还是奥康自身的发展周期,都需要决策者审时度势,为奥康谋求更好的发展。奥康将拥有怎样的未来?王振滔有自己的说法。

BM:今年鞋业的流行趋势是什么?奥康应对市场局势采取哪些对应策略?

W:2016年,主流的鞋子将继续以运动休闲为主,时装鞋为辅。经济环境虽变幻莫测,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挑选标准并非无迹可寻。奥康将坚持在产品质量、款式方面继续努力,争取以最优的设计、最好的产品、最贴心的服务,为广大消费者打造一站式的购物体验。

BM:近期,奥康主打的鞋款是什么?在市场中,其竞争优势是什么?

W:刚才我提到的流行趋势,就是我们今年产品重心的调整方向。虽然奥康品牌是以商务鞋为主,但近年来我们也一直在向品牌年轻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效果不错,比如我们的布洛克系列、与蔡康永合作开发的“爱与面包”系列,都比较受年轻人的欢迎。

BM:要让奥康成为消费者喜爱的“长青品牌”,奥康如何保持自己的青春与活力?

W: 奥康在今年年初发布的“干好3年,展望30年”新战略中,就提出要打造奥康长青品牌,要求我们回归做企业的本质。本质就是价值,让奥康成为消费者永远喜爱的“长青品牌”。一个品牌,想要保持长盛不衰,就一定要做到:产品品质过硬;产品舒适时尚;产品附加值高;产品有文化内涵。

BM:此前,你在演讲中提到,经济低谷期,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在你看来,奥康的新出口是什么?

W:回顾奥康28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大的突破,都是通过改革、调整取得的。现在,我依然相信,顺应趋势的改革依旧能带领奥康再次取得跨越式成功。任何有利于企业的改革,我们都要大胆地去尝试,谨慎地去践行。同时,所有人都要为公司改革铺路、让路,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成功。

BM: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元,奥康如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W: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元,说明市场越来越细分化、专业化。激烈的竞争并不完全是坏事,对奥康来说,这既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战略决定成败,战术决定好坏。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奥康需要在品牌、商企、渠道、零售、供应链等方面有更好的战略和决策。这样,无论是应对国内还是国外的挑战,我们都有信心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篇10:看“三国”,知“成败”

无所谓什么与什么,反正我什么也不在乎。我总是这么说,可是真到了现实,我却当真什么都放不下,例如,考研……

2月9号晚上,我在同学的催促下查了分数,虽然我仍然抱有希望,但是考场上的数学几近将我崩溃,但是成绩却出乎我的意料……政治74,英语二79,数学二92,有机化学97,是的,在你们看来一定不高,但是我却欣喜若狂,因为下面的提示,我排名30,招收25名学生,我千算百算,觉得一定没有问题。可是现实真的给我开了一个玩笑,差了三分!三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后悔的,因为那时候我一定是癫狂的,不冷静的。所幸,我最后有一个好的结果,否则我一定痛恨自己……

我很早就下定决心要考研了,自己想,父母想,全家都想,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对我来说,只是想要走出东北,重新换一个地方闯一闯,所以我的目标是南方,最终我选择了广州,我想要走到一个新的地方,一个新的环境。但是我还在犹豫,在保本校研和考外校研中徘徊不定,看着周围同学曾经信誓旦旦的说一定要考研,现在却一个一个都放弃了考研选择保研,我心里挣扎了很久。我给妈妈打电话,我哭着说,妈,我觉得自己不行,我考不上,我也不想在这里再读三年,我怎么办啊。妈妈说,没关系,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就算你考不上我也一样养你一辈子。我想应该是这番话点醒了我,我得努力啊,因为我的家人在看着我,我怎么能就这样放弃?我的骄傲不允许我这样!! 考研|教|育网

第二天,我早早的来到自习室学习,可是心情毕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坐不下去,我脑海里反反复复的都在想,都在回忆,我在懊悔,当初为什么要选择东北,为什么和父母较真不去北上广,为什么我会少估20分,为什么……我一天都没有静下来,我心里挣扎,但又强迫自己必须要学习,我想我那时候一定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我现在回忆起来却是一种甘甜,因为再痛苦我都没有妥协,再难过我都坚持了下来,那么我还怕什么呢?从今以后,要向前看。

我开始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吃饭,但是一个人又是最痛苦的,因为没有人监督,没有人提醒,我会一不小心就发呆好长时间。然后我给一个同学发短信,我要和她一起学习,然后在图书馆占了一个座位。11月下旬,我正式搬进了图书馆,外面天寒地冻,里面也很冷,但是大家的.学习情绪是会受到感染的,一个传一个,所有人都在静悄悄的学习,不敢有一丝情绪,害怕一不小心就跟不上了队伍。

我每天6点起床,在寝室里看会儿政治,然后7点左右背上书包去食堂吃饭,为了不让自己困乏,我每天早上喝咖啡,学习,吃饭,睡觉,学习,吃饭,学习,回寝室,再学习,然后12点多甚至1点再上床睡觉。我像一只陀螺在不停地转动转动,我每天都在倒数,还有几天解放,还有几天可以出去玩,还有几天可以吃好吃的,买好看的衣服……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向前看。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我当初的痛苦早就随时间流逝了(好矫情的一句话)……我斗志昂扬,每天精神烁烁,我按时做卷子,按时吃饭,规律至极。

在1月5、6号,我奔向了战场,第一天下来,我欣喜若狂,因为我知道政治和英语我一定不会答得低了,下面就看数学了。可是第二天上午的数学,将我完全击溃,好几次我都想放下笔和老师说我不考了,可是我闭上眼睛又想起了妈妈的那句话,想起和我一起走过考研岁月的战友,想起寝室同学给我的鼓励,想起一切一切,我又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笔杆,于是我一直算一直算。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眼泪突然就涌上了眼眶,我觉得一切都完了,我想放弃了。

我和同学聊了很长时间,说了很多,我才发现,我已经22了,我不能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我要扛起自己的责任。

于是,下午,我又像打满血一样复活了,冲上考场,打开卷子,做起我最艰难的一科专业课――有机化学。这次的铃声才真的像是一种信号,我感到浑身的力气都用光了,我看向窗外,外面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什么都看不见了。我想,这样就结束了吧,我半年的努力就在今天见了分晓,我突然间有点儿不舍,不想离开这里。我静静地坐着,感受着,直到所有人都走了,我才慢慢站起来,走出教室,长长舒了一口气。

篇11:看“三国”,知“成败”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 水井坊打败老品牌茅台、五粮液, 成为奥运合作伙伴之一, 同时被选拔为“奥运中国体育军团指定庆功酒”, 成为家喻户晓的白酒品牌。其实水井坊自2000年上市至今, 短短的7年时间, 销售额达到近20亿元, 已经成为白酒业的一个“奇迹”, 成为业内人士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 对于水井坊的成功, 许多人认为是中国白酒业市场演变的必然, 是文化诉求的成功, 更是市场运作与策划的成功。

探究水井坊的起源时间, 再联系当时的白酒市场, 人们不禁把目光转移到曾经引起全国轰动的央视“标王”秦池酒厂。1990年成立的山东秦池酒厂也经历过水井坊这样的辉煌, 1995年, 秦池以6660万元获得央视黄金广告段的“标王”, 巨额的广告投入给秦池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 事业随之达到巅峰, 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额由1995年的7500万元一跃升为9.8亿元, 利税2.2亿元, 增长幅度高达5~6倍。1996年11月以3.2亿元的天价再度蝉联央视标王。随后, 由于勾兑事件秦池遭遇最猝不及防的一击, 销售额急剧下滑, 至2000年秦池酒厂由于拖欠货款被拍卖注册商标, 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

二、税收政策调整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对于上述案例中水井坊的成功和秦池的失败, 不同领域的人士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果将水井坊与秦池酒厂的兴衰交替放在国家白酒行业的税收政策调整的背景之下, 从财税的角度进行思考, 我们可以发现即时、迅速的了解、把握国家的税收政策, 进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合理筹划,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显得愈加重要。

2007年上半年至今,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出台一系列税收政策, 如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等都做出了重大调整,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酒类企业而言, 随着这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企业的纳税环境又将面临新的变化和调整。针对与此, 本文从酒类企业具体实务出发, 在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中综述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影响, 促使企业良好把握政策调整趋势, 做出最具实效的酒类企业纳税筹划。并且这里还提供了获取税收政策信息途径, 其对读者的实务应用是极有帮助的。

(一) 白酒行业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

1. 所得税政策的变化

自1998年1月1日起, 我国对白酒业所得税政策进行了调整:粮食类白酒 (含薯类白酒) 的广告宣传费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该项税收政策的出台对于荣获“标王”美誉的秦池酒厂来说, 极为不利。秦池酒厂的成功, 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轰炸”式的广告效应获得, 税收政策的调整使得企业的会计利润严重缩小, 因此理性的企业经营者应该减少广告支出、重新调整企业的营销方式以冲减税收政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可是秦池酒厂忽视了该项税收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继续维持以前的依靠巨额广告销售的模式, 推动企业走向了破产之路。

2. 增值税、消费税政策的变化

我国白酒业消费税、增值税政策近年来的变化主要是:自2001年5月1日起, 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 其中定额税率为白酒每斤0.5元, 比例税率为粮食白酒25%, 薯类白酒15%, 并停止外购、委托加工白酒及酒精已纳税款准予抵扣政策, 停止执行对小酒厂定额、定率的双定征税办法, 一律实行查实征收。

国家出台这项规定的目的是限制酿酒对粮食的浪费, 针对交易大于销售而制订的。但是“从量税”的实施却使得中国白酒行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因为价格因素对全国白酒企业进行了大洗牌。以低档酒为主导产品的厂家面临着被清除出市场的危险;而老牌的高档酒生产厂家, 如茅台, 五粮液等国有大型白酒企业, 则是如虎添翼, 市场销售额连年攀升, 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外购白酒及酒精已纳税款不予抵扣”的政策实施直接促使了白酒生产企业的后向一体化行为 (自身生产原酒、酒精) 以及向利税高的高档次白酒生产的转型。水井坊正是在这样的税收调整政策下被推出市场:水井坊所属的成都全兴集团有限公司原有的主导产品是“精制全兴大曲”, 属于中低档酒, 以量取胜的经营方式使得企业在新的税收政策下消费税大大增加, 在当时白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 成都全兴集团的竞争力日趋下降。白酒产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促使全兴集团调整生产经营思路, 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主导产品的全面升级换代, 其战略重点就是全力推出新型高档精品白酒—水井坊, 并对企业的经营销售等进行精心筹划, 从而转嫁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实现了水井坊的成长奇迹。

(二) 白酒行业可行的税收筹划方式

国家处于调节经济的目的, 经常会对税收政策做出调整, 重大税收政策变化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设计最优纳税方案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往往会忽视或者看不到税收政策变化带给企业的影响, 秦池酒厂就是没有很好对待税收政策信息变更并及时做出调整, 仍然坚持通过外购白酒生产中低档的勾兑白酒, 外加高昂的广告开支, 最终导致企业走向没落;而全兴集团通过中低档品牌的“全兴大曲”向高档品牌的“水井坊”的成功转型就是积极应对国家白酒税收政策调整的成功案例。

秦池酒厂如今门前冷落, 而全兴集团通过“水井坊”成功转型

目前的白酒企业应根据税收政策修正的内容, 对企业的筹划方式进行调整, 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1. 设立多个独立的销售公司

由于酒类产品的消费税仅在出厂环节征收, 即按产品销售给经销商的价格计征消费税, 后续的分销、销售环节不再征收。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引进独立的销售公司, 便可以采取“前高后低”的价格转移方式, 先以较低的价格卖给自己的销售公司, 然后再由销售公司以合理的高价进行层层分销, 这样便在确保总体销售收入的同时减少消费税的负担。显然, 利用多道独立的销售公司, 可以增加多个流通环节, 流通环节越多, 转移价格策略越容易实施。

2. 转嫁市场营销费及广告费

酒类生产企业还可以采取另一种减轻税负的方式, 即将市场营销及广告费合理转嫁给经销商负担, 但酒类生产厂家要对经销商做出一定的价格让步, 以弥补经销商负担的相关市场营销及广告费。由于这种费用的转嫁方式, 降低了酒类产品的出厂价格, 直接转嫁了增值税, 降低了消费税。对于经销商来说, 在销售及其他因素维持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进价的降低会导致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 相当于经销商负担了酒类生产企业的一部分增值税, 而生产厂家的一部分消费税却在转嫁中消失了。对于经销商所负担的增值税, 会因为经销商营销费用及广告费的增加减少所得税而得到补偿, 当然, 补偿的程度会因为营销费用及广告费用的开支以及生产厂家降价的程度不同而不同。

三、及时获取税收政策内容的途径

篇12:混合成败就看董事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一是放开市场,二是通过市场化机制来管理企业。前者是解决市场准入的问题。明确以前国企垄断的行业如铁路、电信等可以引入民营资本;后者解决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制度设计上是希望能够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厉以宁先生前不久提及,国家不需要百分之百地控制企业的股权,只需要具有相对控制地位就可以,这样可以在让董事会发挥市场化的作用的同时,国家通过对资本的控制来获得在重要领域更大的影响力。放权能更好地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放权以后的企业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与影响面也可以更广泛,更灵活。这里的“放”与“控”其实是可以统一的。

然而,这项改革设计能否成功将取决于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董事会能否更像一个市场化的董事会。通过董事会的机制去管理一个企业,真正影响到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重大人事任免等,这个假设能否成立?当它引入更多的股东之后,股权多元化能否真正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决定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能否真正影响到企业里核心高管的任免,这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涉及改革中最核心的问题,即央企或大型地方国企的干部任免,还是属于政治性的组织任免,核心领导干部还是走的中组部任免途径。目前的企业去行政化尝试,基本还是停留在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层面。在大型国有企业任职的核心高管按照目前的组织体系,比如央企一把手们的任命,到目前都没有提及他们的任命可以不通过中组部来任免。核心国有企业的核心领导岗位的市场化改革,如果组织部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领导的管理不可放开,而又需要保障企业核心领导们是真正有市场经验的人员,唯有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就是改革组织部选择任命的标准,即使是组织部进行任命,其选聘核心企业领导干部的要求和市场化选择的要求保持一致的,这是在现行体制下能够变通的一个办法。如果这点不能改变,董事会对企业能够产生的市场化影响依旧有限。

现在不管是地方国企还是央企,借着深化改革的东风,应该都会去尝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中,上海成了改革的先锋。2013年12月17日,上海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即“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在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不论是在国务院国资委层面还是在上海国资层面,都会陆续有所行动。其他地方国资也会跟进。

引入战略投资人,通过股权多元化形成混合制经济可以在国有企业的集团层面或者是各业务板块层面进行。尤其是在各业务板块层面,更容易突破体制机制的约束,充分地发挥混合制经济的优势。此时,集团可以通过管理资产的方式,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管理下属各业务板块。这样的尝试,在部分管理创新实践比较领先的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实行。

现在混合所有制发展较好的都是思想上比较活跃的国有企业,现代管理制度探索比较早的企业,如华润、招商局集团等,这和每个企业领导对现代管理制度的追求有关系。

上一篇:为郑州喝彩的四年级作文下一篇:教师话寄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