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亡的散文

2024-04-27

人死亡的散文(共11篇)

篇1:人死亡的散文

关于人死亡的散文

我知道死亡是绝对的,但这样绝对的事实用绝结的方法告诉自己的孩子显然是不对的。可是有哪一个孩子在天真烂漫的时候会说我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吗?他们不知道,认为那不过是睡着了而已。

女儿五岁时,在我给她洗澡时被问到:“妈妈,你会老吗?”我老实地回答,当然会。现在不得不承认当时我的不假思索的答案对女儿的伤害有多大。她委屈地含着两眼泪水,为什么,妈妈,你变老了我怎么办?我不想要那样一个像奶奶一样的妈妈。

我想人的衰老是一个过程,对于衰老,女儿都这样,有必要和她谈谈生与死的问题。当时她已经开始换牙了,豁着几个洞的牙齿让她说话也有点走风漏气。我说就像证明你在生长一样,妈妈也在一天天变老,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然有一天妈妈也必定会离开你去一个永久的地方。我没想到女儿竟然知道那就是死亡。但我的“死亡”没有像衰老那样给她的打击大。她只是“噢”了一声。我于是加重语气说,妈妈总有一天会离你而去。女儿还是平淡地回应我说:我知道,妈妈闭着眼谁叫都不应,我哭着叫你,你才会看我一眼,然后就睡着了。

显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不就是睡觉吗?她不怕我死,但怕我老。盖因是她见过一个老人的样子,不仅不好看,还言语罗索,尤其做不了多少事,更要命的是步履蹒跚,喜欢摆老姿态,不顺着孩子的意思来,所以不讨孩子喜欢。但死亡对一个孩子来说真的是天方夜谭,是根本不存在东西,于是她反应不激烈。

但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不是绝对的,唯有死才是唯一绝对的事物。在有生之年,我们可能迎来很多生命,同时也送去了不少长者。我的三大爷在我还在他家玩的`时候,三妈的一声嚎啕大哭告诉了我:三大爷走了。我当时并不感到害怕,只是觉得应该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的父亲。于是跑回家跟我父亲说,三大爷死了。我想我是跑得太急了,话也出口太快,总之父亲当时家里有客人,他只是“噢”了地声就和客人继续谈话。而我的奶奶死时,我却不在她的身边,总之好像知道是她死了。我非常害怕,怕她夜里把我拉了去做鬼,虽然据父母说奶奶喜欢的是妹妹,但我总疑心她会带我走。在她还没有出殡的时候,做了一个至今还没忘记的梦,她追我至房梁、至耳房、至草房、至羊圈,我的逃脱惊险而曲折,富于艺术色彩。虽然逃脱了,总算没被奶奶拉走,却至今让我感觉心尺肉跳,做梦的原因却至今不明。

我对于死亡却是在感觉的。有时细细品味一番,也并不是怕自己死亡,而是对于亲人离去的恐惧反而让我感觉更甚。怕亲人的不打招呼的离去,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竟是更强烈一些。无数次想过妈妈的离去会让我受不了。于是想起一位年届七十的老人在刚刚失去老母时,他竟不避羞涩地当着我流下思念忘母的泪水,同时说了一句:我想我妈!

我也身同感受,年龄愈大反而愈是离不开自己的双亲。于是听到父母身体不舒服的事,就如惊弓之鸟一般做个恶梦。我在预演双亲离我而去,大概是怕到时受不了失去双亲的打击吧。总是自私地想,如果可以让我一生都有父母爱护,或者在双亲的有生之年让我先走了吧。我这样想就是因为太想父母能陪着我走过这一生了,而且真的是受不了他们离我而去的苦。最怕到时连眼泪也哭不出来,让我肝肠寸断。

人会不会是越大才会越能感到死亡的威胁?或者怕得都不是自己的离世,而是亲人的离开?或者是两者兼有呢?幸而上天佑我,双亲都还健在,身体尚好,在我最脆弱不堪的时候父母还是我最强有力的支柱,他们还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天佑我的双亲吧!

篇2:人死亡的散文

死亡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从古至今,无人例外。或许,正是因为没有人能逃得出这一宿命的安排,也让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产生深深的害怕情绪,从而在脑海深处刻上重重的敬畏感。

莎士比亚在他的经典名著《哈姆雷特》里给主人公安排了一句深刻的对白——“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不知道是莎士比亚的名望让“活着还是死去”成为了问题,还是活着与死去本来就是一个问题。反正,“死亡”至此便被中外文人植入大脑时刻进行着思考,并因此而“文学,时尚”了一回。不过,直到今天也没有几个人可以给出让众人信服的答案,这反而使得这句名言变得更加艺术、更加高深。只是,现实中的死亡一直从未停止过,或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它根本不是问题,也不用去费神苦思,唯一引起我关注的就是每个人真正面对死亡时候的心境,或者不惧死亡的原因。

很多人都品读过《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文中那些慷慨赴死的英雄人物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明知会死还泰然处之的人物,比如及时雨宋江,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文学人物。宋江虽然身染刑罚被逼上了梁山,但至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报效国家(朝廷)的宏愿。尽管当时的宋帝昏庸无能,宋江还是不惜捉、放大奸臣高俅,寻求各种机会带着弟兄们走“王道”,然而,功成名就却被一伙奸佞小人假借宋帝之名赐毒酒迫害身亡。用我这般粗浅的认识来考虑,宋江完全可以不接受毒酒,就算再次揭竿而起把宋帝赶下台自己坐龙椅也不无可能,退一万步讲如果他不想死,潜逃并隐姓埋名也无不可。而宋江却能够毅然直面死亡,其原因大抵就是他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所谓的愚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也是他倾其一生追求的人生最高价值;当宋帝当朝给他和弟兄们分官加爵之后,宋江心中最崇高的人生观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满足,哪怕死了也有脸面去阴曹地府向他的列祖列宗汇报佳绩;也许,还有一丝无奈和不愿意,但是,与已经取得的辉煌业绩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因此宋江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而毫不退缩。

倘若宋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一代枭雄,那么像关羽、赵子龙、张飞等一批三国人物,就不得不称之为“英雄”。相同的是,他们也都死了,这种死亡同样不是寿终正寝,而是战死疆场。就关羽而言,他不仅仅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还是忠心不二的大将。关羽一生跟随蜀主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先后帮助刘备镇守荆州,建立蜀国,北伐曹操,立下战功无数。让人遗憾和痛心的是关羽被大军围困,败走麦城,最后身首异处。关羽的凛然的正气和英勇的战斗故事世代传诵,被人们尊为“关公”,享受人间袅袅香火。关羽的慷慨赴死不难理解,一个字“忠”,忠于他们的桃园三结义的誓言,忠于他奉行的侠肝义胆的正义思想……如若他不是誓死追随刘备而选择接受曹操的邀请,或许,他就不会战死,还会封疆裂土,一样名留青史。不过,假若关羽真的投靠了曹操,很可能会封侯拜相、高寿而终,但也很可能就不会受百姓爱戴,因为这样的行为会突破人们对于“忠义”传统观念的底线。话说回来,关羽的忠是其成就“关公”美誉的首要和必要条件,这也是他的可爱和可敬之处。他的死亡是性格和环境双重作用下的必然,而死亡对于关羽来说是用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价值的体现。

与这些历史人物相比,占人类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或许就没有那么淡然和坚定了。前几天听一位好友讲,他的父亲被确诊肝癌晚期,诊断报告一出来家人都难以接受,他的父亲年龄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在这之前身体看起来比较健硕,用农村人的话说“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的意思)”。我们身在农村的亲友都有一个习惯——遇病死扛,一般的头疼脑热要么不吃药,要么就去村里的医疗室买几片止疼片一吃完事,除非是病重躺在炕头起不了身,这才会产生去医院的念头。他们也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方面勤俭惯了,怕花钱;另一方面认为农村人没有那么娇气,随便吃点药就会康复。这样一来,农村人不住院还好,一住院就是大病重病,很多时候让亲友淬不及防。好友的父亲也不例外,一经发现就来不及动手术,在省城各大医院都进行过治疗,三个月后没有办法,在医生的建议下转回了所在的县级医院。医院的主治大夫多次跟好友的亲友商量,说是病人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已经没有啥好办法医治,现在就是靠氧气、吊针和各种机器支撑着,建议他们放弃治疗,这样病人也少受些痛苦。可是,当他的`叔伯姑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将这个消息告知父亲时,得到了极力的抗议,一股求生欲望在父亲的眼里闪着光亮,父亲坚持要进行治疗到底。我想,好友和所有亲友们没有一个人想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父亲死,在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是多么艰难而心痛不已的,纵然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他们都改变不了这个悲惨的事实,他们身心憔悴……而好友的父亲,曾经品尝了多少人间的艰辛和困苦,翻过多少座山,耕过多么亩地,铲坏了多少把铁锨,挖坏了多少把镢头,背着他们一家人的希望,从贫穷走到温饱,从温饱再走进富裕,一路跋涉是何等的坚韧和勇敢,而今天,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父亲的生命却也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残忍的现实。作为一个平常人,好友的父亲直面死亡内心是孤苦的、难言的、挣扎的,他恐惧突如其来的死亡,害怕死神就这么带走了他,害怕一闭眼就再也睁不开,他不甘就这么死了,他还想多活几年,想多看一看他亲手创作的幸福生活,想多享受一番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有错吗?回答是肯定的,没错!

我想说的是,也许每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希望亲友能够拉自己一把,让生命再延长一点,现实中,一些人在“让病人少受点痛苦”的建议下放弃了,他们也许终生心留遗憾;一些人在“不离不弃,坚持到底”的精神鼓励下延伸着生命,并续写着奇迹,他们都没有错,也都深沉地爱着自己的亲人,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希望,只是希望人们能够用炙热的亲情陪伴亲人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照亮生命的最后一秒,哪怕死亡就在下一刻,也要紧握住亲人的手,让灵魂不孤单。

篇3:人死亡的散文

一、传统教育的“顺从”观念

传统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把握了教育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然而, 它无疑透露着学生“需顺从”的理念, 在整个学校、家庭教育中, 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

首先, 学生需“顺从”学校。威尔顿制度森严, 学校追求分数、升学率最大化, 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方面均统一安排制定。基廷老师让同学三人一列在院子“绕圈”时受到了校长诺兰的质疑, 基廷老师解释说:“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顺从的危险”……“教育的根本是学会自我思考”。校长严肃地回应道:“这里的课程是固定的, 已经过检验并很有效……所以遵从传统、纪律……送他们上大学, 其余的就不用管了。”这种传统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 抹杀了学生自主、创造的学习能力。“我们最好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有人, 如家长和教师等, 才有目的……这种目的会在教育者解放和指引其遇到的具体情形的各种力量时, 为他们提出观察、展望和选择的建议”[1]。良好的教育目的应是更自由、更加灵活的教育行动。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 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 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取的东西为内容。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 那么它就失败了。因此, 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 让他们明白学习的动机, 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2]。

其次, 学生需“顺从”家长。影片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尼尔, 父亲对他管教严格, 希望尼尔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学习上, 坚决反对儿子参与演出话剧这一“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然而, 基廷老师的出现激发了尼尔内心的热情, 在老师的鼓励下, 他勇敢登上舞台。但最后还是引起了父亲的愤怒:“我们不会让你毁了自己一生……你要上哈佛, 你要成为一名医生。”尼尔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束缚, 最后选择了结束生命, 尼尔的死无疑是教育的悲哀。“就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 作为准备的教育目的会倾向于忽视个人已有的能力, 并会从某些遥远的成就或职责中寻找目的。一般来说存在一种倾向, 就是把成人当做考虑的中心, 根据他们的标准设置教育目的, 而根本不考虑受教育者的种种潜能”[3]。环顾我们周围, 类似尼尔的例子屡见不鲜。家长常常基于自己的理想、愿望、判断为孩子安排一切, 却很少甚至从未问过孩子的想法。

二、教育:精神的唤醒

基廷老师的出现为原本沉寂的校园顿时注入了活力。他真诚、幽默, 富于爱心, 采用各种“奇特”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生命, 探索真理, 唤醒学生精神本真价值。他告诉学生生活的意义是因为“你的存在, 因为生命和个体的存在”。在教学的第一堂课, 基廷老师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 而是以惠特曼的诗句“船长, 我的船长!”作为开场, 并引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 让他们聆听死者的声音, 领悟生命终会止静, 要把握时间, 活在当下。奇怪的第二堂课, 基廷站在讲台上告诉大家“要常常提醒自己站在不同角度看事情, 读文章时不要只想作者的见解, 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4]。教育不能独立, 教育要依赖于精神世界, 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 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教育之本真的核心思想即“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5]。雅斯贝尔斯睿智地提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 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 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换言之,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 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6]

现实版的“基廷老师”越来越少, 部分教师群体存在“立命偏颇”问题, 他们更多的是追求院校排名、课题申报、文章发表、职称评定等。试想, 我们是要培养一个人还是撰写一本书?学校的核心应是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现象的背后也许有很多无奈, 但至少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教育的本真:自由精神的唤醒, 个体生命的激发与充实。教育界需要多一些“基廷老师”, 给予学生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启迪, 如春风化雨般一点点地抵达他们的心灵, 唤起他们遵从本心的智慧, 成就深刻而有意义的人生[7]。

三、现实教育问题拷问与反思

一部《死亡诗社》反映了诸多教育问题。反观我们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教育普及成绩日益显著, 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 显示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然而, 教育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很多人开始反思教育, 包括掀起一阵热议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等。致使问题产生的因素复杂多样, “大道至简”, 笔者借用古人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尝试从“自身”角度分析教育问题, 即为“教育不得反求诸己”。教育存在问题, 归根结底是教育主体“人”出了问题。“中国本是极大极强的国, 因何变成这样全无出色地位?并非国不好, 实在是人不好, 天生人人都是好的, 所以不好的缘故, 都由于自小未曾受过好的教育。由此看来, 要把中国变强, 非把中国的小孩好好教育起来, 否则中国永无翻身的日子……”[8]教育为树人之本, 家庭教育乃为教育之源, “好孩子”的培养始于此。“一个人的思想的发展, 知识的丰富, 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9], 因为每个儿童都要从家庭中学会说话、走路和交往, 更重要的是从父母及其他成员中学习价值观、信仰和处世态度。如果一个母亲没有修好“作为一个人”的功课, 那么她的起心动念必将影响孩子, 伴他一生, 我国历来重视和提倡对子女实施早期家庭教育, 而最早的教育始于胎教。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义命》篇中谈到胎教问题, “受气时, 母不谨慎, 心妄邪虑, 则子长大, 狂悖不善, 形体丑恶”[10];陈鹤琴先生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 务使自己堪有作则之价值。”主张要时时、处处、事事给孩子做出好榜样[11]。追根溯源要落脚到每个人身上, 因为每个人几乎都要扮演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身、心修好, 才能担负起每个阶段的使命, 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营造整个和谐的社会气氛。正本清源, 唯有这样, 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四、教育愿景的追寻

虽然基廷老师最后丢掉了工作, 但对他来说, 那是最幸福的时刻, 因为学生已经长大, 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基廷老师就像巴金, 他们的生活目标, 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 使每一个人都得春天, 每颗心都得光明, 每个人的生活都得幸福, 每个人的发展得自由。孔夫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甚至“不知老之将至”,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走一棵草去”。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确实上, 为了要培养好一个人, 他自己就应该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12]。教师是一个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 其担负的责任何其之大, 当下, 在我们有限能力之内要“独善其身”, 为的是有一天“兼济教育”, 这是我们从事和未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朋友应有的教育责任使命担当感, 也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教育理想追寻。

参考文献

[1][3]约翰.杜威.陶志琼.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2][4][5][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55, 30, 24, 4.

[7]韩丰.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的目的:为了未来, 还是为了当下?[J].中国教师, 2013, (9) :78.

[8][10][1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16, 17, 23.

[9]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200.

篇4:人能够预见自己的死亡吗

调查:多数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遇难的海军军官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泪流满面地说:“不知为什么,我的丈夫似乎预感到了死亡。就在他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地给我写了一首凄凉的诀别诗,其中最不祥的几句是这样写的: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就像他悄悄写这首诗一样,他悄悄地把这首诗留在了家里,是他出事后我才发现的!我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许在冥冥中确实预感到了什么!”

美国医生威廉姆·格林、史蒂夫·戈尔斯坦因和亚历克斯·莫斯一直在研究死亡的现象,他们对数千名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后的故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而且他们表现出来的死亡前兆不是预言式的话,也不是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而是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通常是希望自己的所有事情能够井然有序。许多人在死亡前会陷入一种消沉的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一个星期到半年不等。医生们认为,这种出现的非常奇怪的忧郁是由本人体内的荷尔蒙变化引起的。这种莫名的沮丧,其心理特征是为无法逃脱的死亡准备中央神经系统。

推测:“预见死亡”可能与人的潜意识有关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朋友一次讲起自己的梦,在梦中这个朋友登山时遇到雪崩而摔死。荣格听后当即提醒他说,近期不要做冒险的事情。对方很不以为然,不久后这个朋友就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由于固定身体的锁扣滑脱而坠崖身亡。

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何明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释,这种“预感死亡”的现象和人的潜意识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是人的心理情结在起作用,特别是这些预感多发生在突发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潜意识中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的意识层。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死亡的冲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死本能”。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当人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快乐,或者精神上的压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种痛苦时,人对生的欲望就不是很强烈,这时“死本能”在潜意识中占的分量就比较大。而当潜意识中这种死亡的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实中就会发生与之对应的事件。何明华称,人对死亡的预感,可以说是这种“死本能”激发、扩大的表现。因此,很多人对死亡的预见会表现为一种消沉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他们当时潜意识里“死本能”很活跃,而“生本能”相对压抑。

何明华说,“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能量总量是一定的,因此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人们在预感到自己死亡的时候,及时接受心理治疗,正视其潜意识反映的心理状态,通过唤起其对生的渴望,扩大求生欲,使“生本能”更加活跃,而抑制“死本能”的作用,是可以避免死亡事件发生的。

现实产生一定影响,而经过大脑加工的愿望属于意识层面,则不会达到这种效果。

据《心理医生》

篇5:爱与死亡的散文

#矛盾既真理#

我所爱的人们是如此相似。人会反复掉入同样的陷阱,写的就是我。

……………………

音乐家和诗人曾是很好很好的盆友。

这么说吧,他们一见钟情。某个下午四五点钟,诗人,当时还是个学生,正在宿舍里跟盆友聊天。有人在门口找他。他去开门,外面站着另一个学生,就是以后的音乐家。他们互相打量,说了几句话。一个照面,还不到五分钟,确定了他们在第二天下午以及往后的每一天里无止境的纠葛。

他们曾是最好的盆友,好到有些歌有些诗仿佛专门为他们写的,好到站在一起就会完美,真完美,后来任他们中谁也再攀不上,好到诗人可以为博盆友一笑穿上女人的`衣服,好到音乐家这么个自私的人时时刻刻都用起我们,好到自己也说不清他们之间到底是纯友谊呢还是混杂了爱情。

因此,音乐家想诗人去死。

有那么段时间,他真想他去死。一开始他只是自言自语,后来生气时就对身边的人说,最后还对诗人说。他恨死他了。诗人深刻地理解,并不想就此教训他的盆友。而是把他的心愿写在他的诗里,也当做自己的心愿。

我们在一起好吗?我们一起死好吗?

音乐家差点真把诗人弄死了。就差一点儿。

谢天谢地。

音乐家坐在黑暗里,瞳孔放大到极限,他先是汗毛倒立,头冒冷汗,接着手心里也全是汗。他双手发起抖起来,然后全身抖起来。他差点杀了他,让盆友从此变成一具尸体。一张苍白破碎的脸晃过眼前,他猛然就清醒了。一瞬间,死亡啊,失落,友谊啊,爱情,一股脑儿涌上他的心。他并不想失去他。他是他唯一的,最爱的盆友啊。幸好他没死。音乐家低着头,捂着眼睛,哭起来。

篇6:死亡,你懂的散文

最牛的离别方式要属密特朗的:作为法国前总统,他有过N个情人,其中有一个和他生了一个女儿。他知道自己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之后,带妻子和子女去了埃及,在尼罗河上坐船一周。之后又在法国南部乡村别墅与情人和私生女聚会。然后回到自己在巴黎的公寓里,把所有药都停了,一个人等待死亡降临。

自打生下来,我从没认真考虑过怎么去死这件事情,一直到1995年我妈妈病危。妈妈得了肾病以后,每周需要透析。虽然是在高干病房,条件非常好,但她还是说:“我死了算了,这么活着没意思。”对于我妈妈来说,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要做事情,要见朋友,要旅游。如果这些事情她都不能做了,那她宁可不活了。之后妈妈换了两次肾,虽然要吃药,但她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活的。她从不忌口,经常去各个城市签名售书,喜欢在家请客招待朋友,春节和我们出国旅游。

妈妈最后一次病倒时说,她不要急救,不要插管子。我问她为什么,她开玩笑地说:“不好看。”其实我知道她想留在家里,不想去医院。这一点,我们都没有守住,最后还是送她去了医院,也插了一根管子。之后,我挑了一本书,握着妈妈的手,给她念。插管一天以后,妈妈的手轻轻地捏了我一下,我凑到她嘴边,听见她说:“我不想坚持了。”之后,不到24小时,她就走了。这是她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妈妈一直认为死亡是她的敌人,一直在与之战斗。但是等死亡真的到来时,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躺在史家胡同51号的卧室里,周围是她的朋友和亲人,她可以跟他们一一说再见。没有,不是那么从容的,最后她还是依了我和她的医生,去了医院,跟死亡最后一搏。我有时候会想,妈妈在天之灵会不会怪我没有让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向生命的终点?

我父亲对死亡的观点和我妈妈差不多,但是最后,我父亲已经不能做主。他最后几年很不容易,一个人住在香港的.老人院里面,他的妻子希望他活得长一点,活着本身就是目的。爸爸是个和蔼的老头,从来不愿意让他的女人不开心,所以就坚强地活着,受各种罪。爸爸中风以后,很多事情不能自理,从床上到轮椅上要用一个布兜来协助完成——先把布兜塞到屁股底下,把身体吊起来,然后再把他放在轮椅里面。我去看他,每到要用布兜吊他的时候,他都要我避开,我想他一定不愿意我看见他那时候的样子。爸爸是在香港医院的急诊病房走的,可以说是最不理想的环境,而且家人不能陪,每天只能去两个钟头。大部分时间爸爸看到听到的是其他七个病人痛苦的呻吟和医务人员的广东话。我不能握着他的手,给他念一本书,他连这点安慰都没有。

爸妈走了以后,我开始考虑死亡。我得策划一下,我不能把这个决策权留给身边的人——我妈留给我,我没有照办;我爸干脆放弃了,听别人的,走的时候骨瘦如柴,已经没有人样了。

篇7:死亡的梦的散文

当你在我面前出现时,我只是一个无知的刚出生的婴儿。你一身白色的麻衣,身披红色的纱巾,长卷发盘起一个花朵,头顶有彩色的光环。那光环将将我的整个身体包围,你慈祥的看着爱哭的我说,我只能守护你到此,愿你一生安好。我不解的看着你露出不舍的眼神。当光环慢慢消失,你渐渐变的透明,消失的那一刻,我知道,从此,我要开始一生的孤独宿命。你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我扔掉行囊,轻装前行,带着你给我的那句话踏入这称之人间的世界,开始了我这一生的修行。人间的眼泪让我看清一个道理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而有的人继续哭了,有的人却永远的笑了。

第二个道理是,聚会终有离别,有命咸归于死,凡是活着的生命最终都要死亡,而有的人恐惧,有的人却安然自得。究竟怎样去面对痛苦,面对生死,面对这宇宙。痛苦是与生俱来的,无需躲避,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而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件事就是要念死,所谓念死,就是要時常去憶念它,世上所有都可“假”,而生死不可“假”。

痛苦无法躲避也是必须要经历的每个人内心都有魔鬼,它能是贪欲,可能是绝望,可能是自卑。只有努力的控制它,你才可能踏入成功的行业,这正是所谓的有平常心的人才易成为不平常的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潜在着一股神一般的灵性,我们的目标就在于通过控制内在和外在的本性将这种潜在的灵性显发出来。

如果可以,我们静坐下来感受自己,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自己的呼吸,让爱的能量灌注整个身体,永远记住,爱是你能给予自己最好的礼物。纯洁的爱没有动机它从不索取任何东西扩展我们的思想和信念,爱就能够自由流动,退缩只会走向自我封闭。你静静地去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痛苦去想怎样追寻自己内心的.和平去想如何让心灵得到释放。越是挖掘自己的内在力量生命的自由度就越大……

看其人观其心如果你觉得你被束缚那就被束缚如果你觉得解脱你就解脱,风筝想要自由将线扯断然而它只是重重的摔落,甚至失去了飞的本能因为只有那条他认为束缚了它的线才能让她飞翔,同样的我们要用意志去控制我们身体的那根线找到它的极限不要将它扯破否则我们也会成为受伤的风筝。

对于你而言,无生亦无死你不会生病不会悲苦天空是永恒的蓝不要谈论世界所谓缺点不要让它变的更加软弱我们的生命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所有的生命中。

人间数十载悄然而去

我如同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梦中我学会了生存

梦中我曾哭过笑过

也曾爱过恨过

但最终我笑了

最终恨由爱代替了

梦中有美丽的风景

有肮脏的画面

但最终我的眼睛变的纯净了

梦中我看到众生的泪水

我想说

让爱拂去它

当我醒来

黑暗中你依旧一身白衣

头顶光环出现

你依旧微笑

慈祥的问

在人世间你学会了什么

我说我学会了面对痛

其实,生活只是死亡的一个梦。

我们相视而笑

篇8:人死亡的散文

2011年秋, 某县村民凌某在自己开垦的山间农田私自架设约50 m长的铁丝网, 并连接到220 V电压的电源上, 在夜间通上电源, 捕猎野猪、野兔之类的动物卖钱。10月22日黄昏, 凌某再次用私设电网进行捕猎。20时40分许, 同村村民姚某在路过此地时, 碰到了凌某架设的铁丝网被电击倒, 经抢救无效死亡。

2 判决与审理

某县人民检察院遂将凌某以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提起公诉, 被害人姚某家属也将凌某和供电企业告上法庭, 要求两被告共同承担40余万元民事赔偿。法院审理后认为, 被告人凌某在耕地中私设电网, 过失致人死亡, 其行为已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鉴于凌某有自首情节, 积极施救被害人, 并主动赔偿受害人家属22余万元的损失, 取得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 可从轻处罚并适用缓刑, 遂以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凌某有期徒刑3年, 缓刑4年;此案中, 供电企业无责任, 驳回姚某家属要求供电企业承担民事赔偿的诉求。

3 对凌某行为性质的分析

(1) 私设电网。私设电网是一种严重的危害社会安全行为,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都作了明确的限制规定, 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私自架设电网, 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 未经批准, 安装、使用电网的, 或者安装、使用电网不符合安全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以下简称《刑法》) , 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 非法捕猎。非法捕猎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规定了1 59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其中野猪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案例中凌某在没有取得任何许可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捕猎, 违反了《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的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 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 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凌某的行为构成了非法猎捕及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此犯罪为结果犯, 即造成了野生动物死亡的后果才负刑事责任, 凌某构成了此罪的未遂。

(3) 致人死亡。案例中凌某私设电网非法捕猎的行为导致了姚某死亡的后果, 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 依照规定。”这与《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形成了一般规定与特殊规定的竞合, 在这种情况下, 按照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适用第一百一十五条的特殊规定。

4 供电企业无法律责任

在此类案件中, 供电企业不负任何法律责任。首先, 虽然导致姚某死亡的是供电企业的220 V电压, 但供电企业的电力设施并无缺陷, 供电企业在管理中也不存在过失。其次, 导致姚某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凌某私设的电网, 凌某对其有直接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而供电企业对此并无义务也无责任进行管理。再者, 凌某私设电网非法捕猎行为是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根本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 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此案电压等级是220 V, 为非高压电导致的人身触电损害, 在性质上属于一般侵权行为, 在确定责任归属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综上所述, 本案在供电企业无过失, 亦无义务和责任, 且第三方 (凌某) 存在重大过错的情况下, 供电企业当然是无责任的。

篇9:把刚死亡的人冷冻起来

人体冷冻或人体冷藏技术,是一种试验中的医疗科学技术,即把人体或动物在极低的温度下冷藏保存,梦想在未来能够借助于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下面介绍俄罗斯和美国两国专家有关人体冷冻技术的研究。

俄罗斯的人体冷冻研究

在医学家看来,被冷冻的人几乎没有有朝一日复活的机会。因为在冷冻的情况下人体内的水会结冰膨胀,冰晶锋利的边缘会刺破机体组织,使得人体组织不能完整地恢复。所以,要使被冷冻的人有复活的可能,在冷冻时不能让人体内结冰。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科瓦诺娃教授领导下的专家小组开始着手研究肌体冷冻及随后的复苏技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们在冰水下将老鼠快速冷冻,然后再缓慢升温,使其体温达到0摄氏度。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老鼠没有死亡。

要解决人体内结冰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这需要特别的工具,即所谓的低温保护器,可以防止冻结。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研制出了近300种低温保护器,但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借助低温保护器,血液、肝脏、精液或者微小的组织可以得到成功的保护。但由于无法进入肌体的某些部分,这些低温保护器不能均匀地充满整个肌体。

1994年,科瓦诺娃院士去世,研究小组随之解散。直到多年后,在物理学家谢尔巴科夫的召集下研究工作才得以恢复。

莫斯科医学研究院外科学和测量解剖学教研室的捷利普霍夫和谢尔巴科夫教授,共同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他们选用惰性气体氩、氪、氙的混合物取代了传统的低温保护器。在对肌体进行冷冻时,这些气体转变为凝胶状,与水交融而不会形成可能破坏生物组织的晶体。专家们选择老鼠进行了试验。他们把老鼠在惰性气体中冷冻至零下196摄氏度,然后再加温至0度。随后,把老鼠的心脏移植到另一只老鼠体内——结果跳动恢复了。这项试验重复了10次。

2006年1月,专家为自己研制的低温保护器向俄联邦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但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从液态惰性气体中取出的老鼠心脏能够继续跳动,还有什么在妨碍老鼠完全复活?

谢尔巴科夫解释说,目前的妨碍因素是加温至0度或更高温度后血管内惰性气体产生的气泡。要解决这个问题,面临一个纯粹的技术任务,就是确定气体混合物的合理成分及加温的压力与速度。

在欧洲,法律禁止上述人体冷冻,但美国和俄罗斯目前还没有此类禁令。

美国的人体冷冻

在美国底特律市北郊一所不起眼的建筑物内放着液氮的容器中,正在经历着一场生死之战。这就是美国人体冷冻研究所存放冷冻人体的地方。这些遗体均头朝下泡在液氮中。所长尤里·皮丘金说,这样放置遗体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设备出现故障,还可以挽救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大脑。

冷冻的遗体存放的地方犹如一个大车间或者化学实验室。低温恒温器用厚玻璃彼此隔离,尽管如此,站在边上依然令人毛骨悚然。但冷冻所所长皮丘金却若无其事地沏起了咖啡,他说:“我们从来不认为他们是死人,只把他们看作患者。这些人都是刚一出现死亡症状就冷冻的,可以说,死亡已经被停止。”

尽管这些人从法律上来说都已经是死人(因为只有医生签了死亡报告书后,才能送到这里),其实人刚死的时候,99%的细胞还是有生命的。现代医学只是没有办法让细胞重新启动,于是才出现了人体冷冻学,把刚“死亡”的人马上冷冻起来,以便医学发达时让他们复活。

有人生前就提出了死后冷冻的申请,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患有脑癌的澳大利亚人唐纳森。还有人得了不治之症,受不了疾病的折磨,希望安乐死。是否应当为他们提供今后复生的可能呢?

底特律市郊的人体冷冻研究所是冷冻学之父埃廷格教授创立的,他也是生命延长协会的奠基人。在他那里有一个3米高的钛罐,这就是他保存家母、两个早逝妻子遗体的地方。已经83岁高龄的埃廷格准备死后也让人把自己的遗体冷冻起来。

凡是想用冷冻法保存遗体的人,要向该研究所提出申请,并支付2.8万美元的费用(美国办一个像样的葬礼也需要这么多钱)。此后,他的脚上总要带一块金属牌,上面写明,死后其家属要马上同人体冷冻研究所联系。

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共有约1500多人提出了死后冷冻的申请。研究所有一个迅速行动小组,并同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殡仪馆有合同,如果需要,行动小组便能及时赶到。人死后,亲属应马上用冰块保护好死者的头部,以防大脑受到伤害。专业人员要把体内的血液,换成浓度为75%的甘油溶液;用干冰把尸体冷冻到零下80摄氏度,再送到研究所。在研究所里,遗体将被冷冻到零下196摄氏度,即达到液氮的温度后才能放入液氮中保存。

埃廷格的人体冷冻所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它不是为了赚钱。有一次,加拿大来了个长途电话,一对父母想把即将死亡的爱女的遗体冷冻。如果换了别人,同意接收就完了,可是埃廷格了解病情后,从加利福尼亚找来名医,治好了她的病。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冷冻研究所提出了一个两全的方案。凡是在研究所存放遗体的人,要一次性交付2.8万美元。研究所用这些钱买股票和证券,获利后弥补本所的开支。即使研究所倒闭,股票和证券的收益仍能支付冷冻器的费用。以前研究所出现过入不敷出的情况,结果80年代初保存的20具遗体只能从液氮中取出,进行了土葬。

皮丘金所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研究所的人体冷冻实验室度过的,人们戏称他为“复活所”所长。

2001年春天,他冷冻的老鼠大脑切片在化冻后完全恢复了功能,这是人体冷冻学上的一个划时代创举。这说明,只要将来研究出更加完善的冷冻法,人体复活也是可能的。在这之前,科学家曾冷冻过红血球、精子、胚胎、某些昆虫和两栖动物,但至今仍没有找到复杂且体积大的肌体的冷冻方法。

冷冻法的缺点是体内的水分冷冻后会变成冰状结晶体,从而破坏了细胞膜,损伤了组织。不过,冷冻法在不断完善。1998年美国低温生物学家费伊找到了一种物质,冷冻时,它们可以使水变成对细胞无害的玻璃状。

开始冷冻遗体时,只是为了等待将来科学发达时再考虑复生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复生的希望越来越大。不久的将来就可能发明能够修复分子水平细胞的微型机器人,它们可以进入人体,进行分析、修复和治疗,并使细胞恢复青春。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研究纳米技术的美国著名科学家斯莫利认为,这种机器人2010年就可问世。这一学科的另一名著名专家费雷塔斯认为,首例冷冻遗体复活将在2040年至2050年之间产生。埃廷格则认为,50年至200年后冷冻的遗体有望复生。当然是要先复生那些用比较先进的方法冷冻的、最后放进冷冻室的遗体。

人体冷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挂着放在冷冻室中遗体的人的照片,其中有喜剧演员,有百万富翁,有100岁的老妇,也有25岁的青年。还有一家三代都“住”进冷冻室的。这些人对冷冻存放遗体以便将来复生一事充满信心。有的连养的猫狗也一起进了冷冻室。

篇10:死亡的作文:人生长恨水长东

关于死亡的作文:人生长恨水长东

浙江省诸暨市街亭镇中八(1)班 周银妃

住在我家南面的那个三十岁的青年今天走了。

大约三个月前,他被医生诊断出来患了胃癌,而且已扩散到无法医治的地步。医生说,最多只有三个月可以活,可是离三个月还差得远,他就走了。

他是比我大十五岁的邻家大哥哥,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具体,他不太回家,他的事情,我大都是在他妈妈和我母亲聊天时听说的.,有时我母亲在唠叨时也会提到他。听说他小时候成绩很好,后来不知怎么地就不学好了,上大学的时候,更是没日没夜地泡在网吧里。这毛病,或许就是那时候落下的吧。后来上班了,肚子就常隐隐作痛,他也只是不停地吃胃药,没有去就医过。直到三个月前,他也不曾知道自己得的是胃癌。

母亲常说,孽债啊!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又在为那青年叹气。他的妈妈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省吃俭用供他上大学,而他在大学毕业以后竟连过年也不回家,自己挣的工资也从没拿回家过。母亲常说,邻家大妈是个可怜人。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邻家这位大妈,嫁的男人吧,脾气不好,隔三差五地吵架;养的儿子吧,又不孝顺。她儿子出这事以后,她更是每日里啼哭。母亲说,她这是撕心裂肺的痛,可怜!她的男人还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她,说她从小溺爱儿子,才会导致儿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今天傍晚放学回家,听到前面那户人家哭声阵阵,才明白他真的去了。从他养病到去世的这段时间,我都没有去看过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想死,虽然意识到自己的病医不好了,却仍然坚持要住在医院。对此,我不理解。面对死亡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他在死前的一秒钟,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呢?是反思自己一生过得很放荡,还是认为自己一生无所事事而懊悔呢?这些,现在我是无法得知了。

不过,尘归尘,土归土,这些随着他的离去,应该都烟消云散了吧!听他母亲的意思,好像要把他的后事办得体面一点,好让他走得安心。不过母亲说,办得越简单越好,毕竟这是可怜的年轻人,毕竟白发人送黑发人是这世上最不幸的事!

(指导老师 姚培基)

【边边插嘴】

篇11:在死亡的镜子中哲理散文

如果上师问我,你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吗?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不相信。因为,我的生命中从未感知过前世的存在,所以,也无从相信后世,更不会有过多的期许,那些爱有来生的情怀也只不过是对现实生活超越的艺术感情罢了。

不信来世,略知生死,却是可能的,因为,生死随时伴随着我们,记得去外婆家看表妹刚出生的孩子,所有的人都围绕着新生命欢喜赞叹,对一旁病恹恹的古稀老人无人理睬。面对生死,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很少有人能像庄子一样看破生死,鼓盆而歌,或坚定一份信仰,走的从容不迫,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凡夫俗子一个,喜新而厌旧、贪生而怕死、见利而忘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逃避老年和病衰。

上一篇: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下一篇:咸塘中学广播站简介及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