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恋与青春校园

2024-05-01

相恋与青春校园(精选2篇)

篇1:校园青春片的怀旧文化解析

从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同类题材的电影上映数量蔚为大观,这些电影中无一例外地都透露着怀旧气息。

由于校园青春电影叙述的主人公大多成长于90年代,所以在拍摄其校园生活时自然免不了对九十年代校园生活场景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建构。《致青春》开篇,校园迎新、社团活动、海魂衫、回力鞋、64中分头、铝饭盒、宿舍公共电话等;《匆匆那年》里女生齐耳的短发、白衬衫、旱冰场、经典流行歌曲……这些逼真的校园空间和物件,营造除了浓厚的怀旧氛围。《同桌的你》则是在电影中嵌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中国加入WTO、9·11事件、非典等历史事件一一作为时代背景,激起观众内心记忆碎片式的怀旧情绪。

怀旧(nostalgia),是现代人的一种无家可归的主观体验,一种在精神上重返家园(自然、自由、童年、过去等)的感受。[1]美国学者斯维特兰纳·博伊姆将怀旧总结为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怀旧不同于一般的回忆,而是有选择的回忆,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怀旧是一种甜蜜的忧伤,尤其包括温暖、喜悦、激情、诗意、价值、意义、友爱和单纯等等美好的东西。其二,现实的匮乏和缺失是产生怀旧的主要因素。怀旧经常发生在生活节奏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急剧变革的现实中。在不可知的未来面前,人们通过“向后看”,感慨现实生活的不如意,通过对依然消逝的“黄金岁月”的怀想而找到安慰、寻求心理上的安全保护,以化解内心(如本能与道德之间)或外界(如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其三,怀旧的本质是审美。怀旧是“个人与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纠葛”。[2]

现今的校园青春电影总是密布了怀旧的气息,根据上述斯维特兰纳·博伊姆的论点,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现下中国青年的主力,曾经作为“祖国的花朵”的80后、90后,当他们离开父母的保护伞和学校的象牙塔,步入社会时,也携带着自身的迷茫与困惑。无忧无虑的童年和现时的社会压力形成鲜明的对比,追忆曾经集体式的美好成长轨迹就成为他们宣泄的出口和喘息的空间。在一个生活节奏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的时代里,怀旧不可避免地就以某种防卫机制的面目再现。

现存的压力引发了弗洛伊德所阐述的关于人们心中“自我防御机制”的启动,给人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以缓解社会文化困境所引发的焦虑,。校园青春电影此时编造的怀旧“白日梦”,恰恰疗救了青年人的心灵。

然而正如博伊姆所认为的,怀旧涉及了人类意识的虚拟现实,这种带有空想的因素“引诱我们为了情感的羁绊而放弃批判性思维。怀旧的危险在于它倾向于混淆实际的家园和想像中的家园。在极端的个案中,可能制造出一个幻觉的家园……创造性的怀旧揭示了时代的幻想,而未来正是在这些幻想和潜力中诞生的。我们怀旧,怀念的不是过去所存在的方式,而是过去可能存在的那种方式。我们力求在未来实现的,就是这类的过去的完美。”[3]一个人怎么能够怀念自己从来没有切身经历过的一切?这个怀念是从电影中得来的,他梦想依靠最后的归属感来修补怀念之情。怀念虽令人着魔,但也只能是暂时地忘却了或者模糊了自己实际的过去。

新新媒介为校园青春电影的市场营销提供了免费的宣传方式,话题的制造能吸引更多只是为消遣而非艺术享受的观众消的费。把握住观众的怀旧情绪固然重要,但情绪反复地稀释终将变淡。

无论是二十世纪初被认为是“人生之王”还是新世纪以来被喻为“祖国的花朵”的青年人,都不应该沉浸在自己构想的私人世界里,成长中的青春主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印象和日常生活的感受上。青年人应通过自我的实践和反思获得某种人生感悟,更应该胸怀天下,而不是一味得逃避和沉溺。至少电影在价值观的宣扬上不应该选择这样的立场。

摘要:2013年以来,内地中小成本的校园青春电影多次成为年度高票房中的黑马。屡见不鲜的校园青春题材成为众多电影制作者前赴后继的选择。但其艺术性和文化性却常遭诟病。本文主要分析这些获得高票房青春片的怀旧文化,并对校园青春电影创作中的不足给出建议。

关键词:校园青春电影,怀旧

注释

1[1]赵静蓉,怀旧:一种永远的文化乡愁[M].商务印书馆,2009:序言2,25,53.

2[2]斯维特兰纳·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译林出版社,杨德友译,2010:导言2.

篇2:结婚照:从校园相恋的序幕开拍

郭丽翻下一张学院式折叠木椅的坐板,老旧的椅子发出一声沙哑的、拖了两拍的“嗞——”。

悠长的一声,让午后厦大的这间寻常教室更显安静。握紧老公的手,郭丽蹑脚轻轻坐下。

正前方的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留下的白色粉笔字迹。看着潦草的字迹,曾经的4年时光,幕幕如在眼前。

7年前,两人也是这样并排坐在阶梯教室里。

还是大一。高数课上,总有郭丽永远无法理解的定理。听不下去,就转头求问其时还是男友的老公。男友盯着黑板,心无旁骛给她讲解,一扭头才发现身边人讲解没听进去,倒是把人看进眼底了。羞赧一笑,遥指黑板,假装镇定,继续讲解。

7年后,在另一间教室里,郭丽想起当年。转头问黑板上写的什么,老公仍是心无旁骛,遥指黑板,不觉身边人仍是7年前那副把人看进眼底的眼神,更不觉窗外蛰伏的摄影师。

“啪啪啪”,摄影师伏在窗外的树丛里抓拍。

这是郭丽结婚照的拍摄现场。

没有化妆,没有婚纱,没有影楼摄影师工作手册上的“经典婚纱照男女摆位pose”,只有“两个人的从前”,两件棉质情侣T恤。

拍摄完,从摄影师的取景框里看见厦大校园里的那组照片时,两人看见曾经最为熟悉的那些情节——课堂上,他在睡觉,她帮他放风;早已被偷走的破旧单车上,他吹着口哨在前,她荡着双腿在后;林阴道上相视一笑的相拥漫步……

拍照前,我跟摄影师聊了半年多

“我们俩恋爱已有七年之久,在大学里相识,从大一时相恋,一起走过风华正茂的大学时光,一起走过艰苦窘迫的工作初期,直到事业略有基础,直到生活日趋安逸,我们下定决心迈入婚姻的殿堂……所以,希望照片里留下恋爱的痕迹、结婚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幻想。”郭丽在写给结婚照摄影师田创的“拍摄要求”里,以此开篇。

“回到大学”,是排在第一位的要求。“像我们这种能从大一初恋,坚持到最后结婚的,很难得。况且那4年校园生活,是我们之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摄影工作室位于鼓浪屿岛上的田创一口应下,“可以,我们去厦门大学拍。”

此前,他和郭丽已经在网上聊了半年多。

最开始郭丽对田创所在的这类工作室并不信任。“我准备拍婚纱照是在2008年,那时候已经有一些号称另类的工作室了。其实也不过一间房,两个摄影师,几套礼服的草台班子而已。对这间工作室的信任感,一是来自于我和田创一位共同朋友的推荐,更关键的是他过去拍的一组照片,拍出了我对自己结婚照的期待。”

半年多的时间里,反复地沟通。两个人的感情故事、想要的拍摄场景、照片风格,甚至郭丽自己设计的“电影情节”,田创已经了如指掌。

来厦门前,田创给郭丽发了一份文档,上面写着拍摄方案和二十来条“提醒”,从四组拍摄情节的描述,到“女生不要挤黑头,男生要穿浅色内裤”的叮嘱,琐碎宛如父母。

我们想要的,他都拍了

郭丽梳着两条长辫,身着五四时代学生装,站在西式古典风格洋楼的庭院门前,朝台阶下手握书卷的情郎莞尔一笑。

“还真入戏,”田创身边的摄影助理笑道。

这是郭丽行前为此次拍摄自己写的剧本。“我和老公都有五四情结,喜欢那个时代的学生装和少年意气。所以就设计了一出五四学生情侣热恋中分别的场景。”

“那次拍照前,我写了些对这套照片的期待。拍完回来后,我把先前写好的那些文字翻出来,配上照片做成Flash,居然文图很合拍。我想要的东西,他都拍出来了。这组照片,或许在对别人来说略显平常,但对我们自己来说,每一张背后都有故事,能让我们想起从前。”

这套照片,如今按不同场景,被摆在家中各个房间。

书房墙上,自然是校园里的那套。从电脑上一抬头,就是一整排充满双重回忆的照片——一重是恋爱的当时,一重是婚照拍摄当天的回忆。“想起拍结婚照那天,身边朋友都是‘累死了’,而我只记得当天旅行的开心和两人忆当初的甜蜜。”

上一篇:咏华山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农银小学迎接省督导评估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