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建议书

2024-05-14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建议书(精选8篇)

篇1: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建议书

为加快我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城市绿化条例》、《xx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评选办法》,结合池州实际,提出池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充分利用山、河、江、湖、城等自然资源,不断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具有“山水韵味、绿化品味、生态美味”的园林城市,早日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

二、总体目标与指标分解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年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不少于25%,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地率在30%以上,旧城改建项目绿地率不低于25%。基本形成组织管理到位、规划设计科学、景观保护得力、绿化系统完整、市政设施配套的建设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城市总规修编,整合池州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编制《池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广泛征求市~见,经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时组织编制《池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通过规划手段,指导城市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的合理布局,确保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

(二)加快城市绿化立法进程

尽快出台《池州市绿化管理办法》、《异地绿化补偿费收取标准》和启动绿色图章制度,确保城市绿地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护城市绿化成果。

(三)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1、多管齐下,增加城市绿量。通过规划扩绿、见缝插绿、租地造绿等途径,保持城市各项园林绿化指标逐年增长。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今后几年我市城市绿化重点是:建设“一环两带”绿色走廊,推进“五园七线”绿色网络,增加点多面广的绿地广场,缩短街头绿化的服务半径。具体是,一环即沿齐山——平天湖景区——沿江防护林——杏花村风景区——南外环绿化带构筑主城区外环线绿化;两带即沿清溪河景观带和沿白洋河景观带,构筑穿越主城区的绿化走廊;五园即百荷公园北园、大公山森林公园、清溪塔公园、植物园及游乐园;七线即九华山大道景观绿化、人民东路绿化、百牙东路绿化、情侣大道绿化及东湖路、翠微路、秋浦路绿化改造,确保道路绿化率在25%以上;点多面广的小广场主要是根据城市绿地合理布局要求,特别是为满足公共绿地服务半径的要求,在城市主干道建设一批街头小游园,即方便市民游憩、休闲,同时也改善了城市景观。另外要抓好单位庭院绿化和居住区绿化达标工作,以及城市东、南、西三个入口处环境整治工作。

~年绿化建设重点是清溪河景观工程南门——百牙路桥、齐山文化公园、杏花村文化园二期、九华山大道绿化、青阳路、人民路、百牙路延伸后绿化配套工程,同时按照“大空间、低密度、小广尝多绿地”的原则建好中意广尝亚洲酒店前小广尝城关小学前小广尝汇景花园小广场和秋浦花园小广场等。另外着重抓好居住区绿化工作,力争增加城市绿地100公顷。

2、讲究特色,提升绿化品位。充分利用我市山水资源丰富的特有条件,坚持“求真、求美、求特、求雅”打造城市绿化的个性品牌。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绿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理念,使绿化植物群落错落有致。在绿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作为重要内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赋予绿地建设人性化的内容,丰富城市绿化的韵味和品味。

3、全民参与,拓展绿色空间。以每年三月份的“植树节”为依托,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方位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义务植树地点应尽量安排在城市近郊。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尽责率在80%以上,努力建成一批“共青林”、“新婚林”、“巾帼林”、“红领巾林”、“军民共建林”等。大力推广城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构建立体型、复合型的绿色空间。

4、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绿化苗圃和绿化基地,提高苗木自给率。到~年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城市各项绿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

(四)加强城市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1、保护历史文化教育资源。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遵从“重在保护、合理开发”的方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落实保护的具体措施,尽可能保留原有历史文化古迹的遗留历史信息,保存完整历史脉络和风貌,展示池州特有的汉住文化、清文化、佛文化,使群众不断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设施,特别是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使之成为城市新的亮点。

2、严格保护城市古树名木。按照《池州市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健全古树名木保护档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有力措施,严禁各种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做好古树名木的复壮、病虫害防治措施,提高古树名木的保护水平,发挥古树名木的良好景观特征。

3、实施城市景观工程。结合军民共建和国防街建设要求,开展街容街貌特别是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达到路平、灯亮、整洁、美化的效果,不断增强城

市夜间景观效果;抓好东湖路西侧街景设计,改善东湖路形象,使之与清溪河景观带对称协调互映生辉;集绿化、美化、亮化于一体,全面更新秋浦路、翠百路广告灯箱,彻底根治路灯杆及建筑物上乱披乱挂问题。街头广告一律采取落地屏幕式,提升品位档次;加大城区小广尝绿地、停车场建设;新建小区坚持高起点设计,体现风格各异,力求达到美观新颖;新建标志性建筑亮化工程做到精心设计,同步实施,继续加大对临街商业用房卷闸门整改力度;继续抓好城市公厕改造。

(五)加快绿色池州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打绿色牌,走生态路是我市最具活力的优势,为此,今明两年我们通过建设绿色池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快推进清溪河综合整治、污水截流、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场等重点工程建设,借企业改制重组契机,尽快搬迁城市北部冶炼厂和城市西部化工企业,使主城区尽快达到山清水秀、城绿、天蓝的目标。

2、推进绿化净化工程。进一步把小区绿化达标作为重点,紧抓不放,抓出成效,合力动员全社会参与绿化及环境建设,抓好单位绿化、庭院美化、门前净化、拆房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工作;以抓好九华山大道景观建设为标志,城区新建道路坚持建一条,绿一条,建一条,美一条;以创建为抓手,在巩固主次干道卫生保洁的同时,着力改善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秩序。

3、实施城市绿楔工程,加强城市山体植被保护,开展林相改造,提高阔叶林、次生林比例,增强山林季相。

4、高度重视绿色环保,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到~年,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都能达标。

(六)配套城市基础设施

要把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城市的总体功能和承载水平。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截污干管的建设步伐,到~年形成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适应的污水集纳体系,管网面积普及率达到90%,污水进网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继续加强城市管道燃气建设,做好天然气利用准备,到~年市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40%。继续抓好公共交通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建设,到~年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保持在12平方米以上。

四、主要措施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实现预期目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统一思想,狠抓落实

要充分认识到创建园林城市,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全新的发展观,把行动、措施落实到创建工作中去。市委市政府要成立创建园林城市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要召开动员大会,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同时要健全机构,落实经费,确定专人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上下配合,多方联动,分工负责”,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加强检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需要全市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和有关城市绿化的法规政策,使创建工作成为各级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的监督作用。要把创建园林城市工作作为年终考核、文明单位评比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查。设立举报电话,开展明查暗访,推动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深入贯彻执行《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认真把好新建和改建、扩建项目的绿化审核关,加大城市绿化补偿费的收取力度。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绿化工程方案审查、实施管理和施工验收制度,加强城市绿化的全程跟踪监察,促使建设项目绿化指标的全面落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绿化用地,对任意侵占绿地、非法砍伐、破坏绿化的行为予以依法查处。

(四)理顺体制,强化管理

按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作业放开”的要求,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市场化改革力度,改变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建设、施工、监督、养护混为一体的状况。实行城市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养护改革,通过公开招标形式将养护作业推向市场,同步跟进养护质量监督,切实提高城市绿化养护水平。必须调整现有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增加充实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使园林绿化管理队伍能适应当前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和创建工作的要求。

(五)广辟渠道,加大投入

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各方筹资为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突破园林建设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坚持政府、集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园林绿化事业,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对有收益的园林建设项目,努力开辟和扩大利用融资渠道,通过合资、合作、推行股份制等市场运作的形式多方筹资建设,通过宣传和引导,鼓励动员工商企业、苗木生产大户发展城市苗木基地的建设,特别要结合城市生态林带建设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建设大型苗木基地。

(六)依托科技,提高水平

积极开展城市园林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应用和园林造园造景方面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乡土树种的驯化和利用及外来品种的引种工作,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要大力维护城市绿化的科学成果,加强城市绿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促进科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城市绿化

篇2: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建议书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靖江园区管委会,市各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江阴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江阴实际,现就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部门共建、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以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有建成区挖潜增绿为基础,以外围扩绿为关键,以增加城市绿地总量、提高绿化覆盖率和园林绿化质量为重点,充分利用山、河、江、城等自然资源,整体推进全市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居住小区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的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形成总量适宜、分布均衡、植物多样、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提升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早日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二、创建目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到2006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5%,绿化覆盖率达到41.5%,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标准,并形成组织管理到位、规划设计科学、绿化系统完整、市政设施配套的建设格局,确保到2007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验收。

三、工作任务

对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我市的创建工作目标,从现在起至明年年底止,城市建成区要新增绿地600公顷。根据我市绿化现状,重点要实施“六大工程”:

1、公共绿地工程。重点建设锡澄运河两侧、五星桥西匝道等公共绿地,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2.1公顷。同时,启动建设一批街头绿地、小游园,实现城区居民出门500米可见绿的目标。

2、森林绿地工程。重点实施梅园绿地、青山绿地、花山绿地、绮山绿地、云亭绿地等五大块森林绿地建设,新增绿地面积506.7公顷。

3、道路绿化工程。重点对长山大道、文富路、通渡路等7条全长19.3公里的城市主干道实施绿带建设及行道树种植,新增绿化面积27公顷;对澄江路、普惠路、青山路等25条全长37公里的城市道路种植行道树和建设绿化分隔带,提高道路绿化普及率和达标率,逐步形成林荫路系统。

4、庭院绿化工程。新建居住小区按照老城区绿地率不小于25%、新城区不小于30%的标准进行严格控制,现有的单位和居住小区绿化要加快完善提高,增加绿地面积,积极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的创建和升级达标活动,确保单位和居住小区绿化总量和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时,继续实施拆墙透绿,凡具备通透和绿化条件的单位一律拆除实墙,改建通透围墙。

5、文化建绿工程。积极引入人文理念,运用现代园艺手法,重点对澄江路、人民西路、滨江路等10条城市主干道28个节点进行文化建绿,新增绿地面积4.5公顷,彰显江阴地方特色。

6、立体绿化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立体绿化,积极推广临街墙面、桥墩、露台等垂直绿化,多形式、多方位为城市增绿,提高景观效果。同时,利用城市空隙与边角地带,广植花草和乔灌木,消灭裸露黄土,提升城市形象。

三、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05年10月)

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健全组织网络,营造人人关心创建、个个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2、全面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7年5月)

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细化建设任务,明确工作职责,逐项分解落实到位。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对照目标任务,抓住重点关键,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增加绿化总量,确保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绿地面积三大指标全面达标。

3、自查自验阶段(2007年5月—7月)

对照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和办法,逐项查漏补缺,全面完善提高,保证项项达标。邀请园林绿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根据遥感测试分析情况进行补课整改,确保全面达标。在此基础上,按规定要求汇编申报资料,提请建设部对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加强对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将成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组织、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以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班子着力抓。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层面,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市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要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发动,宣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的意义、标准任务和相关要求,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把创建工作化为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各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声势,及时宣传报道创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促进创建工作的健康发展。各系统要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和居住小区活动,丰富创建活动内容,使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监督检查。根据全市创建的目标任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对目标任务和责任进行再分解、再落实,明确责任单位、工作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园林旅游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加强督查指导,加强综合协调,及时协调解决创建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市政府将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定期组织检查,严格督促考核,落实奖惩措施。

4、坚持“绿线”制度,严格规划管理。市园林旅游局要会同市规划局认真做好绿地系统规划的调整和深化完善工作,科学界定绿化用地范围,并严格执行“绿线”制度,强化规划控制,保证各类绿地按规划建设。要严格执行“绿色图章”制度,规范工程建设项目中绿化建设审批制度,保证各项绿化指标。在加强绿化法制建设的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强化园林绿化管理,严肃查处破坏绿化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绿化成果。要按照“管养分离”的要求,坚持市场运作,加强日常养护,实施长效管理,提高管护水平。

篇3: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建议书

近年来, 随着潜江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活动的深入开展, 周围优美的环境让王先生改变了生活习惯。现在的双休日, 王先生形成了固定的作息习惯:先带儿子到曹禺公园“泡”氧吧, 然后再去打一会儿羽毛球, 锻炼身体。穿行在这座城里, 犹如游在一座大公园里。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让潜江市市民普遍感受到了城市的变化, 透过这生命的绿色、幸福的景致, 我们听到的是潜江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铿锵脚步, 看到的是潜江市构建“天蓝、地绿、水静”的精美画卷。

绿色之家园

未来的潜江, 不应是一个只拥有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 而应当是一个绿树成荫、天蓝地净、鸟语花香、宜居乐居型的城市。这既是潜江人民的期待, 也是潜江市住建委努力的方向。

该市住建委主任黄振林曾经强调, 一个城市靓丽不靓丽, 除了建筑是否精美之外, 关键还要看园林绿化水平。要继续加大绿化力度,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让潜江天蓝地净、鸟语花香, 让老百姓“随时都可以深呼吸”。他指出, 一座现代化城市, 一定是公共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幸福宜居之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是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契机, 也是加快建设宜居城市的有效抓手。如今, 潜江人应该围绕山水环抱的独特自然风貌, 着力书写“城在青山绿水间, 人在鸟语花香中”的城市新篇章。

每日傍晚, 已退休的刘老师必携着老伴, 步行至水杉公园, 走在林荫中, 享受着周围的湖光山色, 刘老师惬意地说:“这几年, 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每天都能享受杭州西湖一般的山水环境。”

这一切的改变, 来自于市委、市政府、潜江市住建委以及潜江人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决心。

为实现这一目标, 近年来, 该市全面实施新城增绿、老城创绿工程, 先后投入建设资金6.2亿元,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园林绿化建设, 着力延伸城市绿色脉络, 拓展城市绿化立体空间, 形成“大绿绕城”的生态屏障。这一方水域, 这一片绿意, 褪去了城市的喧嚣, 滋润着潜江人民的心田。

绿是城之生机, 城市之肺。返湾湖、冯家湖、白露湖、张家湖恰似明镜, 镶嵌市域, 辉映出城市的魅力与神韵;潜江森林公园、水杉公园, 似一条宽阔的风景带, 无处不展示着绿色风情;让老城区市民推门见绿, 500米见园。在这座城市中, 绿是主色调, 是永不褪色的风景……抬头见绿、起步闻香, 绿随路至、人到景到, 悄然中, 潜江已变成了一座大公园。

生态之画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潜江市已成为湖北省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产生的极强的链条辐射带动效应, 使潜江成为一方投资热土, 许多客商把目光投向了潜江。

然而,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多年来, 潜江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绿化、美化和城市对外形象仍处于落后地位。这样的城市形象让一些投资者望而止步。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 始终把“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以水为源、以绿为体、以文为魂, 亲水造绿、依水造景、借水造势, 做足、做精、做深“水”品牌、“绿”品质、“文”品位, 全力打造宜业宜居宜品的“生态潜江”。

新的目标, 是机遇, 也是挑战;新的起点, 是希望, 更是责任。“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共建潜江美好家园。”潜江全市上下打响了一场造绿、护绿、爱绿的战斗。

坚持先谋划, 早规划, 围绕城市发展定位, 突出水乡园林和绿色生态, 高起点编制《潜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4-2020) 》, 构筑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绿化系统, 全力打造“城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园中”的城市生态体系。同时, 还坚持高起点建设, 依水补绿, 对河渠实施清淤拓宽、驳岸护坡、辅以植被、完善休闲设施等工程。坚持一路一景、因路造景, 大力实施道路绿化提档工程, 庭院绿化工程。在这个过程中, 全市没有旁观者, 没有局外人, 全市各相关责任单位纷纷行动起来,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热潮。

目前, 该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分别达到36.87%、32.31%、10.02平方米。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称号。绿色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潜江的知名度、美誉度, 已经成为潜江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转型发展的一张“烫金名片”。

文化之名城

一木不成林, 百花方为春。

在打造潜江这座大公园时, 除却秀美的山水风光之外, 更多的是紧扣“文化生态名城”这一立体画卷, 手握“临川之笔”, 描绘出潜江市千年的文明积淀, 展现其独特的城市品质。

该市始终坚持把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 通过文化挖掘、文化展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丰富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创建品位。

晨曦中, “梅苑”上, 曹禺大剧院, 这座建筑外形犹如一本展开的书, 自然之梅与人文之梅交相辉映, 在初阳中熠熠生辉, 加上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 “中国戏剧之都”建设初具模型。

余晖中, 有着“天下第一台”的龙湾遗址章华台迎来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在这里, 你不仅可以到古楚湖游船采莲、桃花园、小龙虾养殖基地、农业采摘园, 你还可以通过放鹰台遗址、黄罗岗遗址等, 领略到潜江楚文化的魅力, 置身于此, 仿佛进入战国争雄岁月。

而兴隆枢纽水利工程景观旅游区与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形成湖北水利旅游的“铁三角”, 已经成为中国中部极具特色且不可复制的水利文化旅游名胜区。同时, 返湾湖风景区、田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借粮湖农庄风景旅游区, 成了“文化潜江”的重要载体, 也是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生态园林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公园、广场、小游园, 绿意盎然, 一幅环环相扣的精美生态画卷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除此之外, 为了让潜江这座城市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让碧水、蓝天、绿地萦绕在百姓身边,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让老百姓共享创园带来的成果。在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的创园期间, 潜江处处体现出浓浓的共建情怀。

市容提升工程:按照“洁、绿、亮、畅、美、智”的要求, 集中开展渣土运输专项整治、市容秩序综合整治, 道路广场的卫生亮化, 让条条街道焕然一新;

休闲景点工程:高标准改造森林公园、水杉公园、曹禺公园等休闲景点, 与民同乐;

路网畅通工程, 打通“断头路, 改造丁字路, 形成环行网, 完善城市路网结构, 方便市民出行;

专业市场工程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 规范经营行为, 提高了市容整体水平;

住房保障工程里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周围的休闲设施……无不诉说着我市创园的为民情怀;

供水供气工程:水厂升级改造, 累计开发天然气居民用户8万余户, 城区燃气普及率为86%;

污水垃圾处理工程里的河道整治、除污清淤, 使全市建成区主要河道基本达到可饮用水标准……

篇4: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建议书

摘 要: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追求效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致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今,人们迫切需要生存环境的改善与美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空间环境与生态的重要保障,就要求其规划更加完善。园林城市完善的绿地系统规划,能从各方面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问题。

关键词: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剧增,硬化面积扩展,绿地面积缩小,道路拥堵,这一系列问题致使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生活理念及突发的环境状况等因素,生态环境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大力发展建设园林化城市,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和美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

一、相关概念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中国传统的园林相联系。现在大力发展建设的园林城市所提倡的理念就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可以看作是中国园林城市的前身,与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的设想也有相似之处,它的思想是把城市的优点与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山水城市”与“田园城市”都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园林城市的相关指标

国家园林城市相关指标有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个。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兰州市的常住人口达361.62万人。按照中国城市划分的新标准,属于大城市;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80~100㎡。根据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兰州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绿地率28%,绿化覆盖率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以上,建成区绿地率31%以上,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6%以上。

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城市绿地的建设与管理。根据人以及环境的需求,统筹安排各类绿地,完善和优化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通过各个城市地方特有的软质景观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增加城市的差异性,增添城市的趣味性。

四、案例分析

(一)兰州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相关概况

兰州市于2002年开始创建工作。2006年,制订了实施方案,确定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山水城市的目标,掀起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热潮。2007年,建成了“省级园林城市”。2013年,进一步推进了进程,取得了很大成效。2014年,通过了省级初验后,正式向国家住建部进行了申报。从1992年提出截至2015年,全国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共317个,其中3个直辖市,202个地级市,105个县级市,7个国家园林城区。全国共审批了18批,北京和合肥、珠海两个地级市是第1批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甘肃共有4个市获得称号(敦煌、金昌、嘉峪关和玉门),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正在积极努力与准备中。

(二)兰州市绿地系统现状

随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程的推进,兰州基本形成了南北两山绿化及黄河两岸景观绿化的线状骨架。两岸滨河路作为城市的两条主要干道,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兰州。近几年作为马拉松赛的主要赛段,其绿地规划受到绿化部门的重视:绿化现状较好,养护到位,乔灌草搭配适宜,景观效果突出;其沿岸为景观较为集中的地方,集中了众多的雕塑和主题公园;南北两山绿化工作也在逐年推进。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与规划的滞后,兰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还存在缺陷。新建的道路有一定的道路附属绿地,大部分道路缺乏绿化或质量较差,植物种类单一,景观效果不佳,管理不善。已有公园绿地较少,面积狭小,服务半径短,功能性景观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居民基本需求。没有形成连贯景观绿化带或生态廊道,景观连续性差,植物群落单一,层次简单,生态效应不明显。兰州市人口数量多,可用绿化面积有限,最能弥补绿化面积不足的垂直绿化,在兰州基本属于空白。

(三)兰州市创建园林城市的难点

兰州位于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植被稀少,污染严重。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受限,且适合冬季观景的绿化植物更为稀少。

兰州市由于地理位置限定,土地面积紧缺,致使可以拓展绿化的面积狭小。

兰州市在前期产业发展过程中污染严重,且兰州市特有的两山夹一河的河谷盆地地形及城市热岛效应,阻碍了废弃物的扩散,加剧了环境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的集聚,人口数量剧增,致使人均指标达到园林城市标准比较困难。

(四)兰州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在兰州市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主采用点、线、面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网络化的绿地系统。规划重点是南北两山绿化和滨河景观绿化。南北两山绿化结合大型景观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山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在逐年推进的过程中,加强后期管理,保证城市发展建设的大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城市中心打造以黄河两岸及其湿地为骨架,以合理的服务半径均衡布置公园绿地:结合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建成网络状的生态绿地系统;结合滨河景观节点,打造南北向的楔形绿地或生态隔离带和廊道,加强景观连续性;在后期规划中,加强垂直绿化补充地面绿化的不足,增加城市绿化率,美化城市面貌。

通过对城市已形成绿地系统的梳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各类绿地合理均衡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绿化质量。在保护城市空间景观整体风貌的同时,实现城市山水景观特色的整体延续。尊重历史,整合现状,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绿地景观,加强本土树种的挖掘与推广,重视居住区环境建设,构建多样的绿化形式,丰富城市空间面貌,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达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打造以黄河滨河景观为重点的三十公里黄河风景线,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特色景观带。

五、结语

在一个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应使其绿地系统总量适宜,各项绿地指标都达到标准,满足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都合理,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紧密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挥最大生态效益,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琪.兰州“一河两山”现代山水城市园林系统整合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张俊华,巨天珍,任正武,索安宁.兰州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10).

[3]任震英,董晓峰.兰州市山水特色与旅游开发[J].城市发展研究,1999,(05).

[4]金晓斌,周寅康,张希.兰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02).

作者简介:

郭莹,兰州交通大学。

篇5: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

各相关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驻市各单位:

《**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市委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7月8日

**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步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要求,依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按照“政府组织、全民参与、统一规划、严格标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绿化、高效率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推进城市整体上水平。

二、总体目标

市区目标:2012年申报,2013年评审,确保2013年底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力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县(市)目标:2011年,**市、**县、**县、南和县4个县市达到省级园林县城(城市)标准,并申报省级园林县城(城市);2012年,**5个县达到省级园林县城标准,并申报省级园林县城;2013年,**5个县达到省级园林县城标准,并申报省级园林县城;**2个县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县城)标准。

三、工作任务

围绕创建目标,预计投资20.8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4.7亿元,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启动绿色图章,严格绿线管理。

1.启动“绿色图章”。市区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在办理规划手续时,必须由市园林部门参与规划方案评审。否则,规划部门不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启动“绿色图章”验收,工程竣工时必须由市园林部门参与验收,凡绿地不达标的,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不能交付使用,确保各项工程按规定配套搞好绿化建设。

2.严格实施“绿线”管理。绿线范围内不得进行其它建设,确需进行景观改造的,必须经市园林部门认证并加盖“绿章”后,报市规划部门审批。此外,要严格执行城市蓝线控制和紫线控制,依法对城市水系水体、风景名胜、文化与自然遗存等进行有效保护。

(二)实施重点项目,打造精品工程。

为增加绿量,打造亮点,紧紧抓住创建工作的着力点,预计投资20.2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4.4亿元,要努力完成以下四项重点绿化工程项目。

1.“三园一圃”工程项目。(1)**公园建设,由桥东区和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在**建设一个占地面积960亩的集果蔬采摘、花卉种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四星级生态公园;(2)**公园一期建设,由桥西区负责租地,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建设,利

对于拆出的大宗用地,特别是城中村改造项目要优先保证绿地达标。

2.拆墙透绿。沿街厂矿、企业、单位以及生活区所有实体围墙要一律拆除,能开放的全部实行敞开式管理,不能开放的建成通透式栏杆,增加绿化,使内景外透。此项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市级机关由两办督查室、优化办和市城管执法局督办,区级单位由四区一县政府(管委会)督办,国有厂矿企业由国资委督办,限期要帐。

3.破硬还绿。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实施破硬还绿,减少现有硬质铺装路面,有条件的停车场逐步改为林荫式停车场,增加乔木种植,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

4.缺株补绿。按照“统一设计、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市区街道、分车带两侧、绿化带以及单位庭院、居民生活区的边角、空白地带进行绿化,重点对花池头、墙角、墙边等藏污纳垢之地进行植绿,全面消除绿化缺株断垄、黄土裸露现象。

5.立体造绿。按照“宜绿则绿、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的原则,实施墙面爬绿,阳台养绿,屋顶造绿,建设屋顶花园,优先确定一些路段,抓好典型示范,逐步推广,解决中心区、老城区绿化空间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的问题。

6.引水扩绿。以河渠绿化为抓手,由市城管执法局和属地政府负责,对城区具备条件的河道进行扩挖改造,引水蓄水,扩大

水面面积。

7.义务植绿。按照“政府牵头、部门督导、属地负责、全民参与”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义务植树。以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生活区为载体,大力开展“3万株乔木进企业,2万株乔木进社区,1万株乔木进机关”活动,分两批完成,第一批围绕创建指标进行,第二批主要是查漏补缺。义务植树实行登记制度,由企业、机关、个人挂牌领养,确保植树的成活率和保有率。

(四)搞好精细化管理,开展容貌综合整治。

一是积极探索公司化运作,引入竞争机制,把绿化管养逐步推向社会,变直接管养为强化监督、间接管养,逐步建立公开招标、严格考核、定期评比、奖惩分明、优胜劣汰的新模式,使绿化管养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机制。同时,重点保证大型绿化项目的中水利用。二是完善树木保护制度,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分片包段监管责任制,切实加强树木保护工作,严厉查处破坏树木行为。三是依托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加强对城市的规范化、长效化和精细化管理,以城市容貌综合整治为抓手,继续实施绿、亮、净、美“四化”工程;大力开展市区出入市口和主要街道综合整治活动,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五)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加大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二期

三是突出重点,打好“两场战役”:一是以今冬明春为基点,打好“绿化攻坚战役”,迅速掀起绿化新高潮;二是以明冬后春为基点,打好“绿化提升战役”,全方位查漏补缺,为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四)加大投入,落实资金。市财政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安排绿化专项经费,重点向城市绿化倾斜。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各类建设项目要将绿化费纳入投资预算,按规定建设绿地。绿化资金不按规定落实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同时,由市林业局按照有关规定,对市区大型企业等单位足额征收义务植树绿化费,设立专门账户,用于市区绿化。

(五)加强宣传,形成氛围。要以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大力宣传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和绿化基本知识,“两报两台”等新闻媒体要开设专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声势,确保实效。

(六)强化责任,全程督导。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纳入党政班子年终政绩考核。实行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分级负责的目标考核体系。由市创建办负责组织开展检查评比活动,评比排名,量化打分,定期通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全程督查、跟踪问效,对进展快的单位进行表彰,对于行动迟缓、落实不力、影响工作的单位,要公开曝光。

附件:1.**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指挥部成员名单

篇6: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建议书

市委、市政府:

建设强而优的中等城市,要大力优化环境。优化环境,要软硬兼施。当前,全市深入开展的治理“庸懒散”活动,正在有效优化城市软环境。时下,还要大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不断优化城市硬环境,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在“十二五”期内,将我市建成强而优的中等城市。

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可以优化城市环境

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综合指标体系,涵盖了城市建设、管理、市政公用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是一块含金量高的国家号金字招牌,能有效提升城市知名度,扩大招商引资。近在咫尺的咸宁市正是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改善和优化城市环境吸引投资,带动发展,通过发展带来环境的再改善,推动再发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截止目前,全省已有9个(十堰、襄樊、武汉、宜昌、黄石、宜都、鄂州等)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另有京山等多个城市(县城)正在积极申报,我市2010年已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写进了市政府工作报告,迅速启动创建工作刻不容缓。

二、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优势和差距

2009年-2010年我市成功创建湖北省园林城市,城市绿化建设基础较好,加之我市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自然山水资源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央、省委联系点的政治因素,在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后,坚持班子不散、力度不减、步子不停,相关前期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对照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标准,我市还存在人均公共绿地偏少、公共绿地新老城区分布不均、城市山体水体利用不充分、城市行道树种单

一、地域特色不明显、园林艺术景观不优等问题,需要重点加以解决。

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急需做的工作

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实行偶数年申报,奇数年评审验收。为趁热打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急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迅速召开高规格的动员大会。成立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指挥部,召开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制定和下发创建方案,细化和分解落实创建工作指标,在全社会掀起创建热潮,形成人人抓创建的浓厚氛围。相关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

2、高标准启动赤壁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结合赤壁生态新区建设,请大院科学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指导城市绿化建设。

3、加快园林绿化建设。坚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第一,推进“3515”工程建设。用3年时间,让市民出行500米见到一块15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绿地。老城区要尽快将群艺馆后山体、原民政局办公楼旁山体、原翠竹苑宾馆一带闲置荒地、京广废弃铁路沿线、沿河大道至原蒲圻火车站货场一带、古城墙沿线坡地和受损弃置地、水塔山等地段将进行绿化,添置园林要素,还绿于民;新城区要适当新建一批街头绿地,重点对寺山、博物馆后山体、龙翔山、四中一带未名山、政府后院湿地等进行改造建设,对已建成的街头绿地和小游园进行提档升级。第二,加快城市公园建设。将砂子岭城市综合公园、政府后院湿地公园、斋公岭湿地公园、斋公岭植物园、公安局旁草湖水体公园、龙翔山森林公园、丰财山森林公园、陆水湖8号副坝下水上公园以及斋公岭植物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计划逐步实施。

第三,加快城市道路景观、城市节点建设。对赤壁大道、河北大道、瑞通大道、陆水湖大道、发展大道、龙翔路、城西路、等路段的景观打造,建设赤壁城市道路景观带。花大力气建设城市入口标志性绿地,如蒲嘉公路周画岭入口、黄龙大道入口、京珠高速入口、赤通公路入口、赤壁大道南北入口等,提升赤壁对外窗口形象。

4、完善园林绿化法规。研究出台《赤壁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赤壁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规定》、《赤壁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用地面积审核办法》,完善园林绿化法规体系,用法规和制度保障城市绿化建设。

5、加大园林绿化养护保障力度。三分建设,七分养护。建议将全市公共绿化养护统一交由园林部门管护,重新核实管护面积,调整管护经费,适当提升经费标准,做好公共绿化艺术景观造型和日常管护。

篇7:邢台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邢台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在三年内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照《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组织、全民参与、统一规划、严格标准、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把我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园林城市。

二、工作目标

用改革的思路解决绿化土地、资金问题,用创新的办法推进创建工作,用创业的精神塑造优美的环境,用2-3年的时间,全面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确保2013年把邢台创建成绿化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功能设施齐全、现代气息浓郁、人居环境适宜的国家园林城市。具体目标是:

(一)综合管理。由市编办、市法制办、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园林局及四区一县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完善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任务“五落实”。各区县要健全绿化组织,明确专职绿化工作人员;二是法规和制度齐全配套,依照法律法规行使管理职能;三是绿化专项资金有保障,政府财政预算中专门列项“城市园林绿化维护资金”,切实保障园林绿化日常维修养护及相关人员经费,并逐年增加;四是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科研能力,健全园林绿化研究、成果推广和科普宣传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研究机构,近三年有园林科研项目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推广;五是由具有相关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政府批准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与之相协调,城市绿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六是严格实施城市绿线、蓝线;七是绿线管理制度、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制度、养护管理制度、园林绿化公示制度、控制大树移栽制度、外来物种入侵制度、义务植树制度等城市园林绿化制度健全;八是建立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信息发布与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实施动态监管,保障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九是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达到80%。

(二)绿化建设。由市城管执法局、市规划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房管局、市园林局及四区一县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项指标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逐年递增,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分别达到36%、31%和9平方米以上;二是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绿地率全部达到25%以上;三是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达到60%以上;四是道路绿化普及率、道路绿地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林荫停车场推广率、河道绿化普及率分别达到60%和80%;五是建成大于40hm²的一个植物园,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0.06,公园绿地半径覆盖率达到70%;六是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和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达到95%;七是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和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分别达到80%和2%;八是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达到80%。

为保障绿化建设顺利实施,突出抓好重点骨干绿化建设项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抓好西北新区绿化,使绿化在新区布局上占有较大的比重,彰显特色,打造亮点;二是抓好郭守敬大道(西段)、北外环、八一大街西延等8条新建道路的绿化,提高道路绿积、绿量和艺术水平;三是抓好百泉公园、生态公园、植物园的建设,缩小服务半径,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数;四是抓好出市口绿化,提升城市形 象;五是抓好苗木基地建设,引进、选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品种;六是大力开展立体绿化、庭院绿化、居住区绿化,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掀起全民共建园林城的热潮。

(三)建设管控。由市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文化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园林局及四区一县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评价值,城市公园绿地功能性评价值、景观性评价值、文化性评价值,城市道路绿化评价值均达到8分;二是划定城市紫线,城市历史风貌、风景名胜区、文化与自然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三是推广立体绿化,城市郊野公园、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等城市“其他绿地”得到有效保护;四是公园管理规范化率、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分别达到90%和70%;五是节约型绿地建设率、生物防治推广率分别达到60%和50%;六是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95%;七是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0%;八是打击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

(四)生态环境。由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林业局、市城管执法局及四区一县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40天以上;二是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到50%;三是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分别小于56.00dB(A)和30℃;四是做好生物多样性和城市湿地资源普查,采取有效措施保 4 护生物多样性和城市湿地资源;五是本地木本植物指数达到0.8。

(五)节能减排。由市建设局、市房管局、市环保局、市煤热公司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节能建筑比例超过35%;二是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超过25%。

(六)市政设施。由市城管执法局、市建设局、市水务局、水业集团、市公安局、市交警支队、市交通局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二是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且不低于申报年全国设市城市平均值;三是城市道路完好率、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分别达到95%和99%;四是城市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达到每小时35公里;五是城市容貌评价值达到8分。

(七)人居环境。由市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局及四区一县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公厕等配套设施齐全;二是建成区基本消除棚户区,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实施物业管理;三是城中村改造按规划实施;四是林荫路推广率达到70%。

(八)社会保障。由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房管局、市园林局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住房保障率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分别达到80%和 100%;二是主要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设有无障碍设施,其管理、使用情况良好。

(九)宣传督导。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委、市广播电视台、邢台日报社负责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对创建工作进行跟踪报道;三是对创建工作进行督导,每月对创建情况进行通报。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邢台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指挥部”,负责全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二)指挥部下设创建办公室,负责日常创建工作,承担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宣传、督察、迎检等任务。创建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

(三)按照职责分工,成立9个专项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分别为综合管理组、绿化建设组、建设管控组、生态环境组、节能减排组、市政设施组、人居环境组、社会保障组、宣传督导组。

四、工作步骤

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将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组织准备和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主要是组建各级创建工作班子,制定规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宣传发动。通过大力宣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意义,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城市绿化条例》,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动员全市人民和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9月)。一是对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实施,保证工作不缺项,限期达标;二是高质量编制各种创建资料;三是认真自查,确认达标后向建设部提出书面申请。

第三阶段,迎检验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9月)。一是对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逐项搞好查漏补缺工作,全面巩固前段创建成果;二是认真做好各项准备,迎接检查验收;三是及时整改,通过验收。

五、工作措施

(一)宣传措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市委宣传部要发动各新闻媒体对创建工作进行优先报道,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板报、橱窗等宣传工具,广泛发动群众,让创建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经济措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所需建设经费巨大,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原则,创新思路、广开财路,按照“市里保重点,区里包辖区,开发商包小区,单位包达标”的办法,由各级各单位和社会积极筹措资金,弥补财政投入不足的缺口,确保按质按量如期完成创建任务。

(三)政策性措施。严格控制绿线,由市规划局和市园林局具体负责实施《邢台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方案,须报市园林局组织评审同意后,方可施工;新建居住区严格绿色图章审批,实行绿化不达标一票否决,不能进入下一个审批环节。旧的居住区绿化不达标,实施破硬还绿、改造升级,并不得建设临建和停车场;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从严查处园林绿化违规行为。

篇8: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建议书

芜湖市在进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其本身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并且地区环境优美, 这为园林城市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芜湖市濒临长江, 是一座中等城市, 在进行园林城市创建过程中, 要注重从自身的山体资源和水资源角度出发, 从而实现“山水依托, 文化为魂”的发展模式。芜湖市园林城市建设, 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 加强合理布局, 并能够制定园林城市建设计划, 保证园林城市建设能够突出地区特色。园林城市建设, 在保证环境建设满足需要的同时, 还应该考虑到居民居住环境,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 切实满足园林城市建设的根本需要。

1 芜湖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的背景环境分析

城市背景关系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 在进行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对园林城市创建的背景环境进行把握, 在制定计划过程中, 能够结合实际情况, 保证园林城市创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发展特点。

1.1 芜湖市地理情况

芜湖市在安徽省的东南部, 处于长江下游, 北部临近江淮平原, 长江在芜湖市穿过。从芜湖市气候条件来看, 芜湖市属于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具有充足的光照, 四季分明。芜湖市地形以平原为主, 兼备丘陵地形, 在进行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需要结合地理特征, 保证城市规划时, 能够立足于城市所处的地形特点, 切实保证园林城市建设能够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1.2 芜湖市历史文化情况

一座城市的底蕴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来说, 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传承历史文化, 以文化为魂, 在进行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才能够更好地突出城市特色, 符合园林城市建设根本要求。“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对芜湖历史的真实写照, 是李白游芜湖时发出的一声慨叹。《牡丹亭》是对芜湖的一种真实写照, 画卷中对芜湖优美的景色进行描述, 让后人感受到艺术的优美。芜湖市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是一座古城, 在进行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在将现代化元素融入这座城市的同时, 也需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 突出芜湖市曾有的文化底蕴[1]。

1.3 芜湖市现代化发展

芜湖市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 加强了城市现代化建设, 城市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 芜湖市注重绿色城市建设, 加强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 并获得了“安徽省园林城市”的美誉。芜湖市一路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保证城市建设突出“生态化”和“绿色化”的发展特点。从现阶段来看, 芜湖市具有一定的园林城市特征, 并且具有着浓郁的现代化城市气息。

2 芜湖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途径

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途径选择, 要切实立足于芜湖市发展的特点, 能够从历史文化角度、地理环境角度、城市发展角度出发, 保证园林城市建设能够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发展特点, 这样一来, 才能够真正满足芜湖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

2.1 注重对绿地结构进行把握

从芜湖市园林城市发展情况来看, 绿色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贯穿于芜湖市发展的始终, 在进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也要切实把握“绿色化”这一发展理念。在进行绿地结构把握过程中, 要注重坚持系统化原则, 布局过程中, 能够从绿地系统角度出发, 保证布局能够科学、合理[2]。

2.1.1 绿地系统结构

21世纪以后, 芜湖地区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进行了多次调整, 注重突出“绿色化”的发展特色, 绿地系统结构规划过程中, 芜湖地区坚持以龙湖为中心, 长江作为规划轴, 注重山水结合的园林城市建设理念。芜湖市园林城市建设, 注重对地域特色进行突出, 注重跨江发展, 打造滨江风景带。同时, 注重对龙湖湿地公园的建设, 能够完善绿网, 突出芜湖市园林建设的特点。关于芜湖市绿地结构特点, 我们可以从图1中看出。

2.1.2 绿地系统布局

芜湖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注重突出生态性和绿色化的发展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 绿地系统布局问题, 直接关系到了园林城市建设的最终效果。芜湖市在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 采取了“七绿带、多绿道”的发展模式。所谓的七绿带, 主要是指结合一江六河的发展特色, 围绕一江六河进行绿化带建设, 并对沿线绿带进行有效保护, 更好地突出生态性发展特点。多绿道的发展模式, 则注重结合现有的园林景观, 进行整体规划, 并把握主要绿化地带, 更好地实现园林城市建设发展目标[3]。多绿道建设时, 注重对龙窝湖、漳河、黑沙湖、南塘湖、凤鸣湖等生态绿地进行有效规划布局, 能够形成城市生态廊道体系, 以多条绿道簇拥芜湖市, 从而实现绿色城市建设目标。关于绿地系统布局, 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出。

2.2 坚持科学合理规划

芜湖市坚持绿色化的发展模式, 是构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关键, 在这一过程中, 要注重科学、合理的规划, 能够突出地区特色, 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需要。科学合理规划过程中, 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2.2.1 以山为骨

芜湖市在进行园林城市建设时, 其地理条件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城市中有赭山, 在进行规划时, 需要将赭山周围进行有效规划, 能够保证赭山成为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 应坚持多元化的发展理念, 能够将赭山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 使赭山成为芜湖市的“地标”。

2.2.2 以水为脉

芜湖市水资源丰富, 这是芜湖市发展的一个特点, 在进行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把握水资源在芜湖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芜湖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 要把握以水为脉的发展特色, 能够加强水资源和自然湿地的保护, 突出“千湖之城”的发展特点。同时, 在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加强公园建设, 能够借助水资源的优势, 使公园对水资源进行更好地利用, 从而实现“还湖于民”的发展目标。关于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从图3中看出。

2.3 将文化特色与园林城市建设融为一体

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芜湖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表明了这座城市蕴含的强大底蕴。芜湖市园林城市建设, 虽然融合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 使芜湖市发展具有浓郁的现代化气息, 但是芜湖市不能忽略历史文化对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芜湖市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能够构建完美景观, 使芜湖市人们能够更好地缅怀历史, 感受这座城市蕴含的文化底蕴。这一过程中, 园林城市建设要注重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 能够将文化作为芜湖市的灵魂进行保存。除此之外, 芜湖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时, 可以利用文化纪念馆的方式, 对文化进行保护, 也可以将历史文化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3 结束语

总之, 芜湖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路径选择要把握芜湖市发展的特点, 能够从芜湖市园林城市建设的实际角度出发, 保证路径选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靠性, 更好地促进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同时, 园林城市建设, 要注重对城市绿化进行把握, 坚持“生态性”和“绿化性”的发展特点, 并且能够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把握, 能够以山水为骨, 以文化为魂, 这样一来, 才能够保证园林城市建设体现出最初的内涵, 更好地促进城市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摘要:园林城市建设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背景环境下, 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园林城市建设, 注重更好地美化城市, 使人们能够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园林城市创建过程中, 要注重把握园林城市建设的特点, 能够将人文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更好地促进园林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 从芜湖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为研究对象, 分析芜湖市在进行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如何把握有效途径, 更好地实现这一发展目标。

关键词:芜湖市,园林城市,创建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军霞, 曹军.芜湖市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探讨[J].绿色科技, 2014, 03:223~224.

[2]李文.芜湖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14, 10:9~15.

上一篇:放射科安全医疗下一篇:企业管理流程四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