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谈判中巧用理性思维

2024-05-09

如何在谈判中巧用理性思维(通用9篇)

篇1:如何在谈判中巧用理性思维

《哈佛商学院实战新知》7月31日发表的文章《不要过分相信直觉》(When Not to Trust Your Gut)认为,直觉往往会造成一些偏见,影响经理人在谈判中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如果能依据自己的理性思维来做决策,经理人就可以减少很多失误。下面的四个策略,就可以帮助经理人克服习惯性的直觉思维,更理性地做出决策。

1、列出需要使用理性思维的事情。首先确定特别紧急的情况。大概每个月做一个列表,列出重要的、紧急的、需要使用理性思维的谈判。这种谈判也许是关于资金、关键的战略合作伙伴或者确定企业新的发展方向等等。

然后,安排一个思维活跃的时间来进行谈判。例如,如果你是一个夜猫子,就不要在第二天早晨安排和重要的客户见面。另外,这也可以提醒你积极参加一些会前的沟通和谈判。

2、不要让时间压力影响你的决策。当剩余的时间不多时,谈判者经常会运用直觉思维。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做出积极调整,为谈判留出足够的时间。如果有人约你在中午或者在飞机上讨论某件事情,你可以要求选择其他的时间。

3、将谈判划分为几个部分。人们总是希望尽快达成协议,但是只需要开一次会议就能做出的决定,往往是很少的。即使你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谈判中总是会冒出来一些新信息和某些你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因此,耐性很重要。为了避免运用直觉思维,你可以在谈判中安排一些时间,让自己再重新考虑一下。例如,事先安排好,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休息一下,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消化那些没有预料到的信息,或再仔细考虑一下你的想法。如果事先觉得谈判会很复杂,那么就安排几天的时间来沟通。你可以在第一天通过邮件和对方交换信息,第二天通过电话和对方进行初步的交流,第三天和第四天才进入正式的谈判。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深思熟虑整件事情。

4、以外部的视角看待问题。在谈判中,经理人常常会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怎样才能判断你的观点是客观的呢?首先,在开始重要的谈判之前,雇用一个真正的外人,他可以是公司的专家,也可以是专业的咨询顾客,或者也可以是你的朋友。当你的处境复杂或受到情绪的困扰时,他们可以发现被你忽略了的因素,恰当地权衡负面的信息,帮助你客观地做出决策。

如果你不想让外人参与进来,那么就设法让自己从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想一想,如果你的朋友处于相似的境况,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篇2:如何在谈判中巧用理性思维

射阳县第五中学 孙步坤

【摘要】大多数人认为体育教学就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学大部分就是室外操场上上的课,与计算机主导的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没有多大关系,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多媒体的运用。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与计算机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具体动作的认识和形象性,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技能的提高以及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多媒体 体育教学 运用

我们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都用过一些多媒体教学,对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认识。那么是不是每一节体育课都要用多媒体?无论什么内容都可以用多媒体?用哪一种多媒体?这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体育教学中如何用好用妙多媒体,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谈谈我的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概述

1、什么是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它只是多种媒体中的一种。

2、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合理的使用能给教学带来全新的感受。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

合处理与控制,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项信息技术,它可以将文、声、图、像融为一体,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有关信息全方位展示给学生,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并促进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获取知识和信息。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强调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不仅仅是多媒体技术的采用恰到好处,用于解决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难点,同时也是弥补诸多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缺憾。然而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的体育教学,却是不能提倡和接受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全新教学媒体的存在,肯定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优越性的,但也肯定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以体育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效益性和合理性,尽量以较小的代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巧用

1、根据学生特点,巧用多媒体

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选择合适的多媒体。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宜选用卡通动画、儿歌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如小学生学习各种动物的走跑跳,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各种动物走跑跳的卡通动画,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室外学习时可以配合儿歌音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各种动物的走跑跳。又如初中、高中学生在学习篮球规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看篮球规则讲座,观看篮球范规、违例的视频和图片,这样比我们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

2、根据教材特点,巧用多媒体

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法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例如在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持球、预备姿势时,我们只要在网上下载持球、预备姿势的图片,再配合持球、预备姿势动作要领的文字打印几份就行,在教学时采用分组教学,将打印好的图片发给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进行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又如在水平三《投掷—掷远》教学中,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在投远的时候要先注意引伸投掷物的初速度和投掷时的出手角度。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各种投掷的不同姿势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每个动作所达到的距离与效果是一致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自己动手动脚实践,不需老师多作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3、根据环境特点,巧用多媒体

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根据室内、室外、天气等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例如室内上卫生保健和基础知识时,其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不高。如果教师能将所教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课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讲授呼吸系统功能时,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气体从进入鼻腔、到咽、喉、气管、支气管,慢慢进入肺的过程通过屏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给学生非常强烈的感官印象,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也不会出现器官顺序混乱的现象。又如室外体育教学中,由于受环境场地器材等因素影响,电脑、大型投影等无法应用。那么我们更多的是借助图片、文字、音乐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4、巧用多媒体的单一性与综合性

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运用多媒体的单一性和综合性。例如在放松操时,我们只要一台录音机就行,在音乐的配合下,师生共同放松身心。又如在学习健美操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完整的健美操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感受。在室外实践课中,我们可以运用分解动作的图片、动作要领的文字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再配合音乐和老师的示范一起学习。

5、巧用多媒体的连续性

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根据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因素保证多媒体运用的连续性。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一个单元的教学是连续的,其多媒体的运用也应该是连续的。例如篮球单元教学中,从对篮球的认识、熟悉球性、运球、投篮、篮球规则、教学比赛等都是连贯的,那么多媒体的运用也应该连贯使用。

6、巧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多媒体必须要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是辅助体育课教学的,它作为奇妙的教学工具,为师“教”生“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媒体教学是辅,而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创新才是主要的,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结出累累的教学硕果。

三、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特色性, 是其他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多媒体,不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不要一味地追赶时髦,应该让多媒体与其他常规教学手段有机配合, “和平共处”,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到达最佳的教学效果。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合理的在体育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2、多媒体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如能够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在教学中模拟一些不易观察的、快速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或技术动作的确有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并不等于教学最优化,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学工具,教师才是驾驭多媒体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何种媒体手段。针对体育教学而言,一般情况是,多媒体技术应着重运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如各种规则介绍、健康知识、体育欣赏以及部分技术动作复杂不易看清或示范讲解困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的技术练习、素质练习等,更适宜让学生通过观察示范、协同配合、组织练习来领会,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展望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多媒体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只有明确多媒体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只有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1、陈家鸣 体育CAI课件的开发与实现 2002年6月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教育现代化:王文忠 《农村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篇3:如何在教学中巧用批评

一、类比暗示

用相近或相似的人或事暗示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 由此及彼,既易于学生理解,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工作中,发现有些同学上课时会偷偷做一些与课本无关的事, 在一次英语辅导课上,笔者让几个爱做小动作的同学用左手画一个圆,同时用右手画一个正方形, 结果是圆没画成, 正方形也画得不成样,使学生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从中受到鞭策和启发,懂得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

二、寓教于褒

每一个人都爱听赞扬的话,学生们更是如此,很多学生会有意识地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但初中生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制力和思维力还很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很容易“得意忘形”。 如果严厉批评就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寓教于褒”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有一次, 笔者在上英语课时特意书写一个明显的语法错误,想检验学生的注意力,调剂课堂气氛,有的说对,有的说错,一个性急的学生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立刻指手画脚,大声地争吵起来了,整个课堂都乱起来了。 看到这种情况,理智告诉笔者:不能直接批评他。 如果此时批评他,就会使他觉得很委屈,而且会挫伤他发言的积极性。 笔者控制好班级气氛,笑着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看得出, 王同学指出老师的错误真是太厉害,但是在课堂上与同学干起来,似乎不太好,如果下次王同学能注意方式、方法,你一定更是个好学生的,是吧? ”那位同学红着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调动了他的积极性。

三、点到为止

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三四句。 会做工作的人,在对人批评教育时, 总是三言两语见好就收, 不忘给对方留下一定的余地。 然而,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总是不肯善罢甘休,非要将对方批评得体无完肤不可,结果是过犹不及,往往将事情推到了反面。

学校一位初三女生李某与班上的另一名男生在QQ上聊天,言辞暧昧有点早恋的意思。 女生的妈妈知道了抓住这点, 将李某狠狠批评了一通,还到学校在班上大声训斥那位男生。 这件事本该到此为止,但女生的妈妈却不肯善罢甘休,非要两人写下书面保证并公开检讨。 书面保证可以写,但公开检讨就有点勉为其难。 这种事本来就不怎么光彩,如果让全校师生知道,那么她女儿以后怎么见人? 李某难以接受妈妈的要求,只好离校出走。

由此说明,批评要适可而止,没有必要非置对方于死地。 因为我们批评人的目的是为了救人,为了帮助人。 一个人犯了错误,我们对这个错误的某一点提醒一下就行了,翻来覆去地批评就没有必要了。 将过去的错误多次批评,总是纠缠不休, 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显得有些愚蠢。

四、启发自省

现在部分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形成了一些不良品质,比如:自私、尖刻、心胸狭隘、脾气暴躁等。 这些情况光点到为止还远远不够,还要启发自省,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危害性。 批评学生时必须坚持 “言必有用”的原则,最忌讳对学生的错误“小题大做”或“借题发挥”。 一些老师总怕讲不清因果利弊关系而“喋喋不休”,学生对此是很反感的。 其实,真正的因果利弊要由学生自己体会,老师的批评语言要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才能让学生思过错、明得失。

五、以退为进

最近,笔者读到一则“乐妻劝婆”的故事,颇耐人寻:

乐羊子外出求学,七年未归。 婆媳相依为命,家境困窘。 一日,婆婆嘴馋,竟偷杀了邻居的鸡。 乐妻知道后,并未发火。 当婆婆端着香喷喷的鸡肉上桌时, 她却不动筷子。 婆婆忙问何故,乐妻伤心地说:“媳妇无能,没能侍候好婆婆,使得饭桌上有了不是自家的鸡。 ”说着,泪水潸然而下。 婆婆羞愧难当,食欲全无。

乐妻责人先责己,以退为进,扣其心灵,促其反省,这对教师如何灵活地驾驭批评孩子的艺术很有启示。 但是,如果批评的方式、 方法不当, 那么不仅不利于受批评者认识和改正错误,反而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意识。 “教乃心术,心通艺通”。 教师需谙于此到,并娴熟运用,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批评是一门艺术,严慈适度恰到好处批评,在批评中应宽容地对待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过, 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宽容不是无是非,无原则,宽容不是宠爱, 更不是放纵。 宽容要得当,它绝不是迁就和放任,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摘要:对一名教师来说,恰当地批评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施教手段,也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运用起来一定要考虑周全,否则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越批评越不上进”的情况。提高批评的质量,掌握批评的艺术,就能与学生在思想、心理、认知等诸多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交流,使学生比较顺从地认可教师的教学理念,较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学业、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篇4:如何在谈判中巧用理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 优化 小学英语复习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01-02

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课属于学生整个学习活动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有效的复习课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然而,传统的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模式来针对学习的知识进行重现,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复习教学的效率自然也难以得到提升。基于小学高年级英语复习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当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复习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的思维导图引导,使得学生能够针对各个模块的英语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理解巩固,真正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一、思维导图的简介

思维导图(Mind Map)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创造的脑力开发的高效学习工具。它是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的一种学习和思维方式,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先建立一个一级主题的关键词,依次发散到二级、三级等各级主题的关键词的层次图表,同时各级主题关键词又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研究表明,图像的表达比语言表达更明了、清晰、直观的效果。

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思维方式。它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高效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之一,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教学的存在

(一)小学英语复习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复习课上完之后,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原本不会的知识点依然不会,甚至有时被大量整合过的知识点给绕晕了。而且学生无法及时完整地将老师所复习的讲义记下来。这种复习是无效的。老师如何复习,才能做到重难点分明、条理清晰,学生听得一清二楚、记得简明扼要,从而突破小学英语复习教学的瓶颈,提高复习的教学效率?

(二)小学英语复习教学使用思维导图的优点

事实上,师生间交流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晰也取决于学生接受信息的感受及情感体验。思维导图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实效性也很强;不仅衔接串联而且联想丰富,能高效提高师生间的交流效果。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复习时,基本上围绕着每一个话题结合单元的词汇、语法、语篇进行复习的。下面结合广州版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分析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英语复习教学中。

(一)优化词汇复习教学

对于广州的小学生而言平时没有足够的语言使用的环境,大部分学生英语阅读量不够,所以导致所学的英语单词很容易忘记。在进行词汇复习时,老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单词的梳理和发散,让学生情绪高涨,在短时间里回忆并记下大量的单词。

如根据单词归类成意思同一类的或相关联的,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记忆单词。如以“season”这个单词,可以拓展为What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在这个季节里What do you usually do? What do you often wear? 这样构建思维导图,如图一。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词汇量和喜好,再进行增加、附上图案和添上色彩。

(二)优化语法复习教学

现阶段,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重单句,轻整体;重知识,轻能力;重能力,轻知识等,使得学生难以灵活应用语法规则,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实,利用思维导入可以帮助学生积极进行语法知识方面的整体构建,针对已经学习的语法知识进行整理,逐步完善、深刻之前零碎、肤浅的知识,促使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在语法复习过程中,敢于从传统的“满堂灌”知识讲授的“骆驼”角色转变为敢于直面挑战的“狮子”角色,能够真正 站在学生的层面着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综合利用思维导图,基于具体语境、教材文本以及语法项目等基础,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思维,真正帮助学生构建语法知识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进行一般将来时复习教学的时候,笔者先向学生呈现一个思维导图的大纲,如图二,然后站在学生的层面来针对一般将来时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时间特征、构成、其他结构以及基本句势,接着带领学生沿着上述枝干进行不断的延伸,使得学生能够按照该流程进行不断的发散思维,真正实现旧知识加工与思维发散的目标。

(三)优化语篇话题复习教学

小学高年级英语的语篇简短精辟,每单元以一个话题为主线。思维导图引入到语篇话题复习教学,那么,可以呈现语言知识点而且可以呈现语篇的整个结构和框架,学生在学完语篇以后,不仅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述。而且也可以通过话题进行扩展写出相类似的作文。比如广州版五年级下册M2构建思维导图,如图三。

四、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其能够帮助学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得言语信息图像化,能够真正把大量的信息资料分解为若干容易记忆与理解的“组块”,帮助学生有条理的、全面的进行学习与思维,并且能够采用图形的模式来针对思维进程进行有效的记录,真正实现记忆深、易提取的目标。正是基于思维导图的上述优势,其在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教学中同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英语复习课堂单调、枯燥的满堂灌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该种模式,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进行复习,不仅能够有效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延伸,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英语教师高度重视思维导图的应用,针对英语复习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同时针对方法传授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深入挖掘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复习的切入点,注重引导学生能够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逐步养成思维导图复习过程中的思维模式,真正提升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坤,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李翠白,李林英,陈传锋.在思维导图远程协作评论的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3]蒋芸.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5(4).

篇5:如何在谈判中巧用理性思维

随着国家宽带战略的提出,“宽带中国”和“三网融合”发展进程提速,中国宽带迎来一轮发展高峰,由于PON技术充分结合了无源光网络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势,因此成为备受青睐的光纤组网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广泛应用的PON技术包括EPON和GPON两种主流技术,在实际部署中,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商都更加看重PON技术的适用性和性价比、那么,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和不同的专业领域,如何在布线系统中巧用PON技术?

本期“技术热点”栏目邀请专家和企业技术主管就上述问题展开了阐述,有的阐述了PON技术的原理,并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应用阐述了智能楼宇中从前端到后端的PON网络组网解决方案,并指明以PON技术引领的多网融合将全面带动互联网、开放式视频类应用和办公及家庭宽带网络应用;有的分析了平安城市中采用PON方式组网的劣势,并针对平安城市网络中该选用何种技术来更好地承载视频监控业务为用户提供了参考;有的根据合肥烟厂EPON建设实践分析了EPON技术应用于远程视频监控业务的优势;有的全面阐述了采用GPON进行视频监控项目建设的优势;有的介绍了城市小区运用EPON系统建设的模式以及EPON系统的各个环节如何进行工程实施;日海通讯则推出了独具特色的FTTH网格式ODN解决方案,旨在助力宽带中国的建设;普天天纪部分FTTH产品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民族品牌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所处的领先优势。

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探讨和交流,定能对今后各领域光网络的应用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篇6:谈判中巧用“白脸·黑脸”策略

小问题引出大决定

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始,然后不断深入,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汽车销售人员可能会问你:“如果你真的要买这辆车,你是想买蓝色的还是灰色的?”“你想要仿皮坐垫还是真皮坐垫?”房地产中介可能会对你说:“如果你真的要买这栋房子,你会怎么布置起居室?”或者,“你们想用哪间卧室当婴儿室?”就这样,小的决定就会慢慢变成大的决定。

人们使用“白脸·黑脸”策略的频率远比你想象的要高。在与人谈判时,如果你的对手是两个人,那你就要小心了,因为对方很可能会在你身上使用“白脸·黑脸”策略。

打个比方,你在为一家公司推销健康保险计划,为此你与一家锄草机公司的人力资源副总裁约定了一次会面。当这位副总裁的秘书带领你去见副总裁时,你吃惊地发现对方公司的总裁居然也想过来看看你的演示。

这时就形成了二对一的场面(情况不妙)。可你还得继续演示。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你觉得自己很可能有机会达成这笔交易,可没想到对方公司的总裁却突然拍案而起,他告诉自己的副总裁:“听着,我想这人并不是真的想给我们一份认真的方案,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我走了!”然后他就冲出了会议室。如果你不知道这只是一种谈判策略的话,你很可能会立刻失去信心。这时那位副总裁会告诉你:“嗯,他这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但我真的很喜欢你刚才演示的计划,我想我们可以接着往下谈。如果你能在价格上更加灵活一些的话,我想我们的合作还是有希望的。为什么不看看我到底能帮你做些什么呢?”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只是对方的小把戏,你很可能会问:“你觉得贵公司总裁能接受什么样的价格呢?”很快,你就会把这位副总裁看成自己这一方的谈判代表——可问题是,他并没有站在你这一边。

我在加利福尼亚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担任总裁时,我们有一家分店一直在赔钱。那家分店当时大约已经开张一年了,但我们与房东签订的租约是三年。也就是说,即便是赔钱,我们仍要继续租房两年时间。可无论如何努力,我都没办法增加这家分店的收入,也没办法减少它的开支。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房屋租金。按照合约,租金是每月1700美元,这项开销几乎耗尽了我们那家分店的全部利润。

于是我给房东打电话,向他解释了情况,希望他能够把房租降到每月1400美元,这样我们还可以有些薄利。房东回答道:“合约规定,你们还要续租两年,我也没办法。”我用尽了我所知道的各种谈判策略,还是没能让他改变主意。

最后,我决定尝试使用“白脸·黑脸”策略,同时还要在时间上给对方施加压力。几个星期之后,我在早晨5点50分给他打了个电话:“关于租约,”我说道,“我要告诉你的是,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我们签了三年的租约,到现在还有两年时间,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按租约办事。可现在出了点问题,再过半个小时我就要和董事会碰面了,他们想让我问你是否愿意把租金减少到1400美元。如果你不答应,他们就会让我关掉这家分店。”

房东立刻表示抗议:“那样我会把你们告上法庭。”“我知道。我完全同意你的做法。”我说,“而且我也完全支持你。可问题是,我必须向董事会交差。如果你要起诉,他们会说:‘让他告吧。这可是洛杉矶,即使他起诉,恐怕也要等两年时间才能立案。’”

從他的反应来看,我的“白脸·黑脸”策略立即产生了效果。只听他说道:“你愿意和他们交涉一下吗?我愿意把价格降到1550美元,如果他们还是不能接受的话,1500美元也可以。”

作为阳谋同样适用

在认识了“白脸·黑脸”策略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应对对方的“白脸·黑脸”策略。

首先要识破对方的策略。虽然应对“白脸·黑脸”策略的方法不止这一种,但很可能你只需要知道这一条就够了。

一旦你指出对方的把戏,他就会觉得非常尴尬。当你注意到对方是在使用“白脸·黑脸”时,不妨微笑着告诉对方:“哦,你不是在和我玩‘白脸·黑脸’吧?好了,坐下吧,别玩了。”通常情况下,对方就会由于尴尬而立刻停止。

你还可以制造自己一方的黑脸。比如说你可以告诉对方你也很想满足他们的要求,可问题是,你需要对自己的上司负责。除了谈判桌上的黑脸之外,你还可以虚构一些比谈判桌上的黑脸更加强硬的黑脸。

你还可以直接找对方的上司。打个比方,在与一家经销公司的采购员打交道时,你可以直接给这家公司的老板打电话:“你的员工在和我玩‘白脸·黑脸’游戏。你并不赞成他们这么做,是吗?”

使用这种策略时一定要小心,因为该策略经常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所以有时候很可能你还得通过黑脸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当这个黑脸是一个很惹人讨厌的家伙时。最终他自己一方的人都会感到厌烦,会让他停下来。

如果对方带着一个明显是要扮演黑脸的律师出现,你不妨在谈判一开始就直接告诉那个律师:“我知道你是来扮黑脸的,但我建议你不要这样做。我想我们都想解决眼前的问题,为什么不想办法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案呢?”通过这种方式,你就可以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

有时候即便对方知道你是在做什么,“白脸·黑脸”策略仍会发挥巨大作用。美国前总统卡特和里根在解决伊朗人质问题时就采取了这一策略。当然,伊朗人非常清楚卡特和里根是在使用“白脸·黑脸”策略,可他们还是非常担心里根可能会说到做到。

1980年11月,选民们用选票把吉米·卡特赶出了白宫。伊朗人仍然扣押着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里的工作人员作为人质。卡特非常想在自己离任之前解救人质,以免里根坐享其成。于是他开始和霍梅尼玩起了“白脸·黑脸”策略。

“如果你聪明的话,我认为你应该与我和解。千万不要与1月份即将入主白宫的那帮人打交道!我的上帝啊,你见过那些家伙吗?那位总统是曾经演过牛仔的演员,他的副总统曾经掌管过中央情报局,国务卿是亚历山大·黑格。那些家伙甚至比英国人还要疯狂,没人知道他们能做出什么。”

里根也心领神会,于是他告诉劫持分子:“嘿,如果我是你的话,我肯定会选择跟卡特解决这个问题,他是个好好先生。我想你肯定不会喜欢我作为你的对手的。”就在里根总统举行就职仪式的当天早晨,人质被释放了。

(选自《领导文萃》2012年第24期。译者:刘祥亚)

篇7:如何在谈判中巧用理性思维

关键词:中职英语,有效教学,多媒体课件

一、巧设情境, 引入新课

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其导入部分应该是能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起“探究反射”, 使本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创设更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歌曲、视频、音乐、故事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情境, 在情境中渗透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巧现内容, 突出重难点

课件设计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去繁从简、突出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在餐馆用餐时的一些常用表达以及相关的一些词汇、菜肴名称等。

1.词汇教学

首先, 菜肴名称的教学我主要是通过呈现菜肴的图片来进行。面对着一幅幅逼真、令人垂涎的图片, 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尽管这些菜名的英文表达有一定的难度, 但大家仍学得津津有味。其次, 如“specialize”“specialty”“spicy”“recommend”等抽象、难懂的单词, 我则是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来教学:呈现一张川菜馆的图片, 图片旁边呈现句子描述“This restaurant specializes in Sichuan food. It’s very spicy”, 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词的意思。学生在这样的语境中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会自主地去猜测这些词的意思, 学起来也更有劲了。而课件效果方面的设计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如教授“set meal”这一短语时, 将“rice”“chicken soup”“fish”“vegetable”等饭菜放在同一幻灯片上, 之后再呈现“set meal”这一短语, 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它是指“套餐”。而在教授“alcohol”和“soft drink”时则在幻灯片的左边呈现各种酒类的图片, 右边则呈现不同饮料的图片。这一对比, 学生很容易明白“alcohol”和“soft drink”的区别, 而且印象会非常深刻。英语教学中, 单词的学习是相对的枯燥的, 但我结合词汇的特点, 灵活设计课件, 同时运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 在降低了难度的同时, 也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他们的兴奋点被调动起来, 可以学得轻松, 原本枯燥的学习也充满了乐趣。学生乐于学习、并学有收获, 这就达到了“有效”的目的。

2.餐馆点餐时的常用表达

点餐时服务员与顾客之间交流的一些常用表达式是另一个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对话之后, 总结出这些这些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哪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我在课件中设置了这样的效果:幻灯片界面分成了上 (waiter/waitress) 和下 (customer) 两部分, 总结到每一种表达时, 都先呈现在幻灯片的中央, 让学生充分理解后, 再设置动画效果飞入到相应的“waiter/waitress”或“customer”部分。这样的对比呈现, 能更直观地将这些表达方法理顺, 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表达的同时, 能更清楚地区分服务员与顾客分别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法。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归纳出要点。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运用在这里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经过了自己思考归纳之后, 再观看课件的对比, 能立即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三、巧引活动, 巩固新知

学生能学以致用, 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本课所教授的词汇与表达方法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 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所以, 在本课的练习巩固部分, 我设计口语活动,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 分别扮演服务员和顾客的角色, 运用所学的新知, 将自己在餐馆点餐用餐的经历, 以对话的形式用英语表达出来。本来这一部分活动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言, 开展口语活动, 此时多媒体课件就显得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但是这个班有个特点, 那就是大部分同学对口语表达练习的热情并不高。另一方面, 学生经过前面的新知识学习后, 大脑已经开始疲劳。为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做了点努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学生以及我和家人朋友在餐馆用餐的一些照片, 在课堂上以幻灯片形式呈现出来。当他们看见课件里的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及熟悉的餐馆时, 大脑又开始兴奋起来。我适时引出小组对话活动, 此时学生又有动力了, 很快就投入到活动当中。这一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对话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而此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如一道催化剂, 引发了学生更高的热情。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 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 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与传统媒体巧妙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许多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 如教材、黑板、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 合理、巧妙地将多媒体与常规媒体结合, 发挥其各自的长处,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本课中, 教授了相关词汇后, 我便引导学生进入课本对话的学习, 并要求学生与同桌一起探讨, 在课本中找出点餐时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对这些表达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之后, 我再用课件将这些表达方法总结、呈现出来, 起到点睛作用。在学习对话和表达方法之后, 我设计了一个写句子补充对话的练习, 用课件呈现出来, 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表达方法完成对话。这个练习我请学生把答案写到黑板上, 再进行点评、讲解。由始至终, 我都坚持把多媒体课件与书本、黑板等灵巧结合使用。这样, 把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用, 取长补短, 才能真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掌握各种教学设备, 而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设备正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巧妙、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有极大作用。要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手段, 同时结合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课件的制作要结合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着重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摒弃一切不必要的内容, 并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以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推动学生学习。这样, 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出优势, 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使我们的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

篇8:如何在记叙文中巧用素材

一、剪辑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即便是一部长篇小说,也不可能涵盖生活的全部。为此,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想写出自己10多年来的经历及其感受、感悟,就必须学会剪辑。其基本原则有三:

一是事要“紧”。生活是一条河,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律缓缓地向前流淌。如果我们将之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18岁的天空”就写成18段,那就成了记流水账,既无“看头”,更无“兴味”。为此,必须剪除与题旨若即若离、于形象无甚关碍的旁逸斜出之枝,留存紧扣题旨深邃内涵、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主体事件之干,使叙事的线索更明晰,故事的发展更紧凑,矛盾的冲突更集中,桥段的设计更精彩。只有这样,才能风生水起,尺水兴澜,勃发起“事”趣,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急切的阅读冲动。

二是情要“炽”。季羡林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能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如果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生吟。”为此,我们要挤干那些业已淡忘、淡漠、随风飘远的情丝、情调,饱蘸那些至今想来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情怀、一想起来就让自己感慨唏嘘的情结。只有这样,才能拨动起读者心底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让读者的眼泪跟着你一起在飞,“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三是理要“切”。记叙文中的“理”不是通过“说教”来“表示”的,而是通过“写人记事”来“昭示”的。它以自然生发为上,暗扣无痕为上。为此,要揭掉那些为吸引眼球而粘贴在文章里的“高大上”哲理标签,渗透进自己心底最真切的那份感悟,去洗尽铅华,回归生活,触摸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滋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感悟接地气,食烟火,散发出青少年身上特有的青涩之味、牛犊之气,让读者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会心一笑。其实,读者心底真正想读的并不是一个个小老头、小老太念的“老人经”,而是一个个活泼少年一闪一闪双眸中折射出来的发现“灵光”。

[例文一]

在,我一直都在

陈思思

天灰沉沉的,厚厚的云层直逼地面。

白花充满了整个街道,12月13日,是南京,中国,永远的痛。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只觉心中压抑,偶尔迎面走来一个人,胸前别着白花,面色凝重,那白花白得刺眼,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鸡鸣寺前,突然发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有一个孩子方阵,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每人手中擎着一支红烛,那红烛正流着泪——红宝石般的泪。

这时,一个大妈神秘兮兮地靠近我,怀里抱着个包,四处张望着,似乎在躲着什么。

“小姑娘,买根红蜡烛吧,才20块一根,多便宜,买一根悼念悼念这些人,顺便给自己祈祈福,多好!”大妈神采飞扬,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着。

那笑容,真刺眼。

我冷冷地笑了一下,拿出了20块钱,买了一根红烛。看着那位身穿黑色风衣的大妈,我只觉得,她的背影……好……好渺小……

天飘起了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我的肩上就落满了雪。

我点燃蜡烛,它流下了红色的泪。蜡烛,你也在为这位大妈感到悲哀吗?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默哀……

无意中,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老乞丐坐在台阶上,神情戚然。

我走上前,把蜡烛递给他:“给你取取暖吧!”老乞丐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胸前也别着一朵小白花。

老人看了我一眼,默默地接过蜡烛。他越过孩子方阵,拂去碑前台阶上的雪,将蜡烛轻轻地放在台阶上,鞠了三躬。

我忽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地下更黑,更冷。”老爷爷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背上他满是补丁的蛇皮口袋,晃晃悠悠地走了。

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

当遇到那位大妈时,我不禁在心底大喊:“民族精神,你还在吗?”

但望着这位老爷爷的背影和远处的孩子方阵,我释然了。

入夜,雪渐渐变小,整个南京城都笼上了一层白。

风呼呼地吼着,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

“在,我一直都在!”

[评析]

鲁迅说:“唯有民魂是最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本文剪辑的最大机智也正体现于此。作者没有将镜头对准政要,大国狮吼;而将镜头对准了草根,以小见大,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雄浑的呐喊:“在,我一直都在!”本文剪辑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事很“紧”。作者抓拍了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卖烛牟利的大妈、“己冷,更感亡灵冷”的老乞丐等三个镜头,做到了“三一律”: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12月13日,地点集中在一个场景——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国家公祭。

二是情很“炽”。三个镜头,各蘸浓情:孩子的“泪”中噙满“哀悼”与“缅怀”,大妈的“笑”中尽显“忘却”与“漠然”,老乞丐的“话”中饱含“铭记”与“追怀”。镜头二和镜头三在对比中直面现实,镜头三和镜头一在传承中照亮未来。

三是理很“切”。本文昭示的“理”是“哀逝者,警国人”。作者为什么要确立这一深邃主旨呢?因为作者从老乞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对“逝者”之“哀”;从孩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哀之”是为了“鉴之”,更是为了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从大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警钟鸣响。

“剪”需要眼光,“辑”需要匠心。我们坚信:只要你慧眼独具,机杼自出,你剪辑出的生活将更加洗练,别样精彩。

二、融合别人的生活

每个学生刚开始写作的时候都离不开写自己的经历,但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局限和满足于写自身的经历及其感受、感悟,那他的写作资源很快就会枯竭。一个能够持续不断写作的学生必须掌握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就是把别人的生活融合进自己的生活。这种技能掌握之后,你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写下去,写完了自己可以写别人,写完了中国可以写外国。那么怎样来融合呢?其要领有三:

一是展开联想。以文题的核心意旨为原点展开发散联想,对素材的仓库实施扫描。若自己的生活中有适合的素材,则剪辑之;若自己的生活中没有适合的素材而别人的生活中有,则嫁接之;若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皆有适合的素材,则整合之。通过嫁接和整合,文章的内涵将更加丰厚,形象将更加丰满。

二是消化吸收。要把别人的生活经验真正变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必须依靠自己的阅历之胃。何谓阅历?就是经过一次次历练、深思之后积淀起来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自己的阅历之胃功能愈强,就愈能将别人的生活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我两忘、水乳交融的境界。

三是捕捉细节。刑侦人员验核真伪,比对的往往是细节;同样,在写作中最能给读者真切感的也是细节。要想把别人的生活写进自己的作文“像真的似的”,就不仅要关注其能搭建起文章“骨架”的情节,而且要捕捉其能生成出文章“血肉”的细节,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凸显这个细节。否则,别人的生活在自己的文章中就只会有生硬的“骨感”,而不会有切身的“质感”。

[例文二]

无声的广场舞

姜 理

教室里,大家正在安静地上着晚自习。突然窗外传来了充满激情、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唉,不用想也知道:学校对面小区广场上的大妈们又开始跳广场舞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场舞风靡全国,而我们也不幸地“被享受”,这流行!?

突然,刚响起的音乐停了,而我的做题思路也被这戛然而止的音乐给打断了。索性,我放下笔等它重新响起,免得它再次打断我的思路。

音乐为什么会突然停了呢?难道是被城管制止了?

不对呀,学校与对面小区的物业都曾去找过那些大妈们,想劝她们停止跳舞,都被拒绝了。她们说广场舞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丰富了晚年生活,谁也不能阻止她们。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只能维持现状了。

那还能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外面下雨了?

不对呀,月光静静地洒在窗台上。

是音响坏了……

好不容易挨到下课,我拉着同桌跑到围墙根下,从栏杆处向对面小区的广场看去,发现大妈们依旧在那里跳舞,动作整齐划一,只是没有了音乐的伴奏。怪了?

终于放学了,为了解开“今天音乐为什么停了”之谜,我去了小区的广场。到了那儿,我发现有许多同学已围在那里,大概也是跟我一样来解惑的吧!我正想从大妈们后面绕到放置音响的地方,看看到底是不是音响坏了。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

一套广场舞结束,一位热心的大妈笑眯眯地向我们走来:“放学了,怎么还不回家呀?你们以后不用再担心我们打扰你们学习啦,跳舞虽然锻炼身体,但我们也不能打扰到别人啊!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她又跟我们闲聊了几句,便回到队伍中继续跳舞了。

我忽然想起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讲的是重庆12位广场舞大妈为了上羊年春晚,集体去整容。我在心底不禁默默地将这12位大妈与小区大妈进行着比较:整容的大妈只美在一张脸上,而小区的大妈却美到了一份情怀上。我想,如果让我从这两支队伍中选一支上春晚,我一定选小区的大妈!

戴着蓝牙的大妈们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我觉得这是我所见过的跳得最美的广场舞。

[评析]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语)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基本手法,本文可谓深得个中三味。其融合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想得开。本文以“一个社会人既要想着利己,也应想着利他”为核心意旨,展开发散联想,既想到了自己生活小区中跳有声广场舞的大妈,又想到了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的大妈,还想到了为上春晚整容的跳广场舞的大妈,前两类大妈经过作者的有机整合,已一脉贯通,融为一体,并与第三类大妈交相辉映。

二是融得合。作者深受自己生活小区中大妈跳广场舞的噪音之扰,在心底期盼着扰民大妈能在“利己”的同时,也能想着“利人”,至少能不“损人”。正是带着这份热切的期盼,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的大妈在作者脑海中一呼即出,经过有机整合,扰民大妈实现了华丽转身,跳出了作者心目中最美的无声之舞。

三是写得真。作者捕捉住了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大妈装束上的一个细节,并在作文中反复地凸显这个细节:先是一愣,“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继之一说,“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后又一指,“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蓝牙”这一细节的三次呈现,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切感,它使别人的生活经验变得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样,否则的话怎么能写得这么细腻,这么栩栩如生呢?

自己的生活是直接经验,它存量有限;别人的生活是间接经验,它浩瀚无垠。我们坚信,只要你展联想之翅,健吸收之胃,放捕捉之眼,就一定能把别人的生活融合进自己的生活,内化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虚构应有的生活

如果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都搜寻不到适合的素材,或者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都已经落幕,但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故事还要进一步的发展,这就需要虚构。其基本原则有三:

一是宜顺势,忌逆袭。这里的“势”指情节发展的事理逻辑和人物行事的情理逻辑。只有顺势而为,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当然,这里的“真实”不是指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指艺术真实——在生活中是可以、可能发生的,或者基于读者的阅历、期待是应该发生的。如果你搞逆袭,情节发展玩“脑筋急转弯”,人物行事玩“跟换了个人似的”,就只能给读者以虚假感。

二是宜平凡,忌拔高。“平凡”才是生活的自然状态,即便是那些“伟大”人物、“杰出”人物,其生活的自然状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平凡”的,“泯然众人”的,也正因为此,他们也才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着意“拔高”人物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勉为其难地去言其所不能言、为其所不能为,那就“赶鸭子上架”了。

三是宜本色,忌作秀。同样是虚构的小品,严顺开的小品是在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原汁原味地表现人物原有的风貌,而也有的小品则是在故意作秀,夸张地表现人物的风貌。因而两者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是“含泪的笑”,而后者是“一笑了之”。为此,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动作不要“变形”,语言不要“变调”,情感不要“变温”,思想不要“变格”,要还人物、事件以本分、本色。其实,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感染力;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震撼力。

[例文三]

空瓶子

张志威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世界仿佛也融进了太阳,无情地熔化着我们,蒸发着我们身上每一处水分。在这三伏天,我们依旧冒着酷暑挥汗学习。然而,那天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风扇的呼啸声中,突然夹杂进一阵有节奏的“嗒嗒”声。大家疑惑着停止了喧闹,眼睛齐刷刷地向门口看去。一位身形佝偻的老人拄着一根破木棍,她的背已驼成120度,背上背着一只破蛇皮口袋,一身破烂的长衫间露出树皮般的黝黑皮肤,杂乱的灰黑头发间尽是尘土。老人放下口袋,用一种仿佛历经百年沧桑的嗓音使劲地喊了一声:“喝水的瓶子哦!”

班里的同学先是一怔,接着哄堂大笑,会过意来的同学纷纷拿起喝光的饮料瓶向老人扔去,但动作迟缓的老人怎能接得住呢?更有好事者竟将废纸揉成一团砸向老人的头。老人似乎对这种无礼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仍不动声色,慢吞吞地捡起满地的饮料瓶和废纸。班里的捣蛋大王偷偷拿起她的木棍扔出门外,她慌忙去捡,于是地上的饮料瓶又在空中“飞舞”起来。老人被捉弄得满头大汗,汗水拌着泥垢在老人的脸上流下来。女生心软,实在看不下去,一边不停地阻止这种恶作剧,一边帮着老人捡起地上的瓶子。

瓶子好不容易捡完了,老人忙跟女生道谢。她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但自己腰间的破水壶早就漏干了。她小心翼翼地说:“孩子们,能……能不能……给我点水喝?”男生们纷纷大喊:“没有没有!”这即便是女生,也不会把自己的水杯或饮料给她喝吧,更不会有人傻到用自己可怜的零花钱去买瓶水给她喝吧!

果然,老人在男生的哄笑与漠视中,慢慢地走了出去。

一会儿,我们又听到了隔壁班级的哄笑声……

夕阳渐渐西沉,放学了。在校门口,我意外地发现老人握着那根破木棍子坐在路旁,不停地朝我们这边看。突然,老人猛地起身,我这才注意到,她手里拿着一瓶“脉动”饮料。老人从哄笑的人群中叫住一位女生,不由分说地把饮料塞给了她,随后又拄着棍子,驼着背,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便是那位女生递给了老人一只近乎空了的饮料瓶,里面最后的一点水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那位女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无意之举竟获得如此珍贵的回报。她不知道,瓶中喝剩的那点水滋润的不仅是老人干裂的嘴唇,更是老人心底仅存的最后一丝尊严。

[评析]

经向作者了解,本文中收瓶被戏、讨水遭拒的情节是现实版的,而买水相馈的情节则是虚构的,但它读来却给人以顺乎自然、一气呵成之感。本文虚构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顺势。此前,无论是把空瓶子扔向“她”的男生,还是拒绝给“她”水喝的男女生,都没有把“她”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而在漠视着“她”的尊严,甚至在践踏着“她”的尊严;而那位女生在递给“她”那只快喝光的饮料瓶时,是把“她”作为一个人——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的。为此,在“她”的心中,一个已经活了一大把年纪的人受了一个学生这么大的人情,不表示一下是实在过意不去的。

二是平凡。怎样来还这个人情呢?“她”受的是“饮料”,所以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了“饮料”。买几瓶呢?只能是一瓶。因为对“她”来说,这辈子从未买过饮料喝,买一瓶就已经够“奢侈”的了;再多买,以捡破烂为生的“她”平时口袋中掏不出那么多的钱,而且也舍不得。

三是本色。文中的“她”是一个木讷的老人,而不是察言观色、巧舌如簧的卖瓜的王婆,“她”到学校收空瓶子时也只会扯着嗓子喊上一声让人半懂不懂的“喝水的瓶子哦”。为此,“她”在还人情时,也只会用一个无声而生硬的动作“塞”,而不会说上一大堆诸如“今天真要好好谢谢你给我水喝”等软绵绵的话。

虚构应有的生活不仅需要想象力,而且需要附着力。我们坚信,只要你脚踏大地,振翅高飞,你就一定能在创作的星空里一旨以航,自由翱翔。

篇9:如何在谈判中巧用理性思维

一、利用实验“异常”现象,培养学生探“异”的科学精神

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往往会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寻找未知、获得新知的奇妙过程中,显示了等待研究者去挖掘的知识价值。纵观近现代化学史,所有新元素、新学说、新理论的创立,无不与化学家们进行化学实验时的异常现象密切相关。通过化学史上化学家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发现真理的事例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在科学面前不能有半点疏忽、懒惰和粗心大意,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敢于探“异”的科学精神。慢慢地学生就会自觉地在实验中观察一些异常现象,在遇到异常现象时就会打破思维定式,大胆质疑,敢于开拓新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在揭开“异常”面纱过程中获得知识真理。

二、利用实验“异常”现象,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程中已经广泛被采用,但是,探究素材的选取决定了探究活动能否得到学生的欢迎,更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化学实验的“异常”现象具备了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素材的种种要求,因此,在化学课堂上,不要将实验中出现的“异常”归结为“失败”,而应该进行整理研究,选择性地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思想。实验的异常现象的原因由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学生在学习中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说教获得解释,而是由自己亲身体验,通过一系列的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获得,这不仅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挖掘,而且心理上得到满足,获得成功体验,增进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利用实验“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自由的思想会为创新的翅膀插上丰厚的羽翼,创造性的思考建立在独立自主、摒弃常规的基础上,不受权威影响、不受传统束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意外实验现象可作为一条有效的探索途径。实验中若出现意外现象,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充分利用意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 “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时,分别用镁条、铝片、铁钉与稀盐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几乎不反应,基本上看不到气泡。这一现象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否矛盾呢,这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疑惑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让学生等会儿再观察现象。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出现气泡,一旦出现气泡后,反应速度明显加快,温度很快升高,为什么要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气泡呢,学生开始讨论,铝与盐酸一接触就要反应,说明刚开始铝没有与盐酸接触,那铝片表面是什么呢?我再展示表面已被氧化的镁条,学生很快能答出铝片表面已被氧化,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必须将这层氧化物除去以后,铝才与盐酸反应。只要铝与盐酸开始反应,放出的热使反应速度加快,现象十分明显。实验异常现象往往呈现一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即从多角度推测、假设和构想产生异常的原因,设计独辟蹊径的实验方案,采用新颖独特的实验装置。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异常”现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机会,充分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功能与教学价值,就可以取得从正常实验中所得不到的效果,达到用正常实验难以实现的目标。同时,实验“异常”现象也有利于促使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 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随时不能放松自己,多学习,常反思, 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摘要: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异常现象,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巧用这些异常现象呢?它是所有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往往在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互相得到提高。

上一篇:14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胜利油田防火委年终检查考核消防常识测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