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实训总结

2024-04-14

导线测量实训总结(通用8篇)

篇1:导线测量实训总结

技术总结浅谈闭合导线测量粗差的查找

时间:2010-01-28 14:07:09 来源:本站 作者:李振洲 我要投稿 我要收藏 投稿指南

摘 要: 闭合导线测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浅谈导线平差粗差的查找方法。

关键词: 导线精度、粗差

一、引言

本人李振洲 ,1999 从襄樊技校线路专业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已工作九年,一直从事测量工作。参与及组织过大型工程项目的控制测量及施工测量,在施工测量技术和测量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过去的几年(最早秦沈铁路施工测量、青藏铁路施工测量、胶济施工控制测量、洛湛铁路 M4 标施工控制测量、黄衢南 B1 标项目施工控制测量等),没有出现任何测量事故,也得到了业务部门和领导的好评;多次荣获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测量工作是一项非常精细、艰辛的工作,通过平时对测量学(施工放样)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更细致、精确、快速的为现场服务,不辜负大家对测量工作者誉为“排头兵”这一荣耀。测量工作被誉为是“排头兵”,那么测量工作中的控制测量更是首当其冲;控制测量成果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控制测量成果的整理实际上就是对外业的原始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出的结论。现对本人在洛湛 M4 标项目进行导线外业观测完后(2006 年 3 月复测),在室内通过手工平差及用公路坐标系统进行近似平差、严密平差后,得出各项指标均满足技术要求。但与前次复测成果进行逐点坐标比较,发现在本次闭合导线中间位置上的几个点上与原有坐标有明显出入;因此,本次测量过程存在有粗差或者累积误差。为此,本人对本次测量进行了以下分析。

二、粗差分析、计算资料检查

a、两人对原始数据从新分别整理,各自得出导线网内各点的夹角、距离(距离是否是通过前、后视两次数据经过平差得出的距离)。对两份数据进行比较,均未发现明显出入。因此,此次外业数据在记录上无误; b、数据输入检查

经多人对打印出来的数据与原始数据校核,未发现数据有输入错误。c、起始边精度的检查 起始边采用的是设计院点之记 GV31、GV32,外加与其相邻点 ZB-3(GPS 点)组成一小三角。选择了在早、晚对其进行野外作业,得出①此小三角夹角在 32 °∽ 87 °之间;②三角形实测内角和为 180 °,闭合差为 0。因此,此次内角无须调整;③根据任意三角形正定理对各角进行二次调整;④根据 GV31、GV32、ZB-3 各点坐标反算坐标方位角;⑤利用 GV31、GV32、ZB-3 各点坐标及两两点的方位角和经过二次调整后的原始数据计算第三点的坐标;⑥利用各点计算出来的多个坐标值,与前次测量成果中的坐标值比较其△ Xmax + 2、△ Ymax + 5。

因此,得出用 GV31、GV32 作为起始边精度是能够满足要求的.2、外业成果的检查

a、编制导线复测成果对照表,包含:①角度对照值;②边长对照值;③坐标对照值;

b、按外业施测路线做一支导线,计算出最后点的坐标(手算和 CAD 画图,检核计算坐标),与上次复测坐标进行比较,得出△ X,△ Y。根据△ X,△ Y 值关系来判断(如果,△ X 值大,△ Y 值小,则可以确定粗差的原因可能是角度;如果,△ X 值小,△ Y 值大,则可以确定粗差的原因可能是边长。)及导线复测成果对照表,未发现有那个角、边长有明显的偏差。

结合上述检核结果,得出此次测量结果与上次测量成果之间存在的偏差是由于外界因素及系统误差所产生的;或者是对仪器某些设置不当所产生的。3、仪器的检查

a、棱镜常数的检查:首先在路基选了一段平整且长度为 150 米的开阔地; 在 A 点安置仪器 , 测出 AB 间距离为 :128.75 米;然后在 C 点安置仪器分别测出 AC.CB 的距离 ,AC 与 CD 相加之和为; 128.149 米。所以,该棱镜常数设置是没问题的。

b、2C、竖盘指标差的补偿器的校正

我标段使用的是尼康 T520 型全站仪,该仪器带自身有仪器补偿装置,经校正后,2C 值、X 值均在允许范围内;

由于我标段处于丘陵地带,导线点的布设难度大。以至,很多点与点之间竖直角都超过± 6 °;对测角、测距都有影响。我们采用了增加测回数来抵消此项误差。、外界条件因素对测量成果影响的检查

由于此次作业时间在 3 月份,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大气折光、风力等影响较小。后在检查仪器内温度设置中,发现仪器温度、气压对测量距离有较大的影响 温度没变化± 1 度,距离就会偏差± 1 毫米。我们采用随时测量室外温度,即使改正仪器温度的设置来消除此项误差。

三、小结

上述提出的粗差及精度评定检核的方法,经过自身在多个工地实践得出是可行,特别是在外业的测量过程中注意了细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通过此次导线粗差的查找过成中,使我更一步的深刻体会到测量工作是一项集体工作,测量人员间必须团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测量工作是一项精细的工作,测量人员必须由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测量人员还必须由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测量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更好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四、参考文献

《测量工》主编:李慧丽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篇2:导线测量实训总结

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的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学习土木专业学生必须很好掌握的一项技能。本学期我担任12工1测量课,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在校内开展了测量工程实习。

实践总能发现许多问题,在这次测量实习中也同样存在。首先,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对仪器的使用上,课本上介绍仪器使用的知识都比较抽象,到了真正实践中的时候,学生未能很好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再次进行指导。其次,在实地测量的时候高效地完成测量。在第一天测量的时候,角度闭合差居然和容许值差距大于3倍。这个问题的出现就说明的学生能力还很有待于提高,学生忽略对中的要求要点,没有尽量对中点位,而寻求方便直接对中花杆,同时对天气对测量的影响没有重视。这些问题的发现也说明了学生的经验还较欠缺。最后在制图的时候,学生对陌生的地形图的绘制非常生疏,没有很好地把土木工程制图中的一些技巧方法运用到地形图的绘制中。这个也需要老师在今后教学中对他们更多的指导,促进他们水平的提高。

篇3:导线测量实训总结

测量的外业记录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 按照常规的记录方法, 不仅记录工作量大, 数据繁琐, 而且容易出错。为了提高外业记录工作的效率, 降低记录数据的出错率, 本文简要介绍了导线测量中的测回法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快速记录技巧。通过使用该记录技巧, 测量技术人员在实际记录工作过程中, 可以提高记录的效率, 并且降低数据的出错率,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记录工作的难度。

1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属于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平面控制, 常用的水平角观测方法有测回法 (表1) 和全圆方向法, 两种方法的简便计算原理相似, 本文以测回法为例。

1.1 半测回角值计算

根据“未置数”方向角度值减“置数”方向角度值的原则, 表1中半测回角值 (1) (2) (4) 可以比较方便的求得, 分别为:87°23′11″、87°23′10″、272°37′07″, 关键是第二测回的右半测回角值 (5) 该怎么计算。当然, 最普通的方法就是92°38′27″减去180°01′32″, 由于所得为负数所以再加上360°;但这样算都会觉得复杂, 因而一般会92°38′27″+360°=452°38′27″, 再452°38′27″-180°01′32″=272°36′55″。

其实, 后一种计算方法也累赘了, 可以将度、分、秒对应分开, 先计算度数时将计算式92°+360°-180°改写为92°+ (360°-180°) , 即92°+180°=272°。再算分和秒得到272°36′55″。

由上可知, 角度测量中每一测回开始的角度置数为0°, 对应盘右必然为180°, 当“未置数”减“置数”所得为负数时, 加360°再减180°就相当于直接加180°。若开始置数为90°, 对应盘右必然为270°, “未置数”小于“置数”时, 直接将“未置数”的角度值加上90° (+360°-270°=90°) 即可。根据这一原则, 度数可以快速的心算出来, 然后再心算分和秒的数值就可以了, 这样的计算方法更加简便, 度分秒可以依次心算到位, 从而为辛苦的外业操作减少脑力负担。

1.2 一测回角值计算

一测回角度值即两个半测回的角值取平均。根据前文计算结果, 半测回角值 (1) (2) (4) (5) 分别为87°23′11″、87°23′10″、272°37′07″、272°36′55″。一测回值 (3) 即是 (1) (2) 的平均, 由于度、分一样, 只要将11″与10″取平均即可, 为87°23′10″。 (6) 即是 (4) (5) 的平均, 两个取平均的数值分、秒都不一样, 因此先将分秒进行转换, 即将272°37′07″转化为272°36′67″, 再与272°36′55″取平均, 即67″与55″取平均, 为272°37′01″。虽然一测回值 (6) 的计算中, 取平均的方式没有错, 但却也累赘了。因为这样取平均需要先进行转换, 然后是两位数的加法、三位数的除法, 根据所得再进行转换。

在这种情况下, 计算可以用更简便的办法。先举一个例子, 计算107与95的平均值。往往计算时都会将107+95=202, 在将202/2=101, 虽然最终算得101也可心算得出, 但是过程还是麻烦了, 同时也容易出错。可以换种计算方法, 107与95要取平均, 那么取得的平均值必然大于95且小于107, 同时在95至107的“中间”。即平均值比95大的数值应正好等于其比107小的数值。而107比95大12, 所以平均值比95大6且比107小6, 即为101。综上所述, 计算95与107的平均值, 可以先看出107比95大12, 所以平均值即是107-6或95+6。

回到272°37′07″与272°36′55″的平均值计算, 前者比后者大了12″, 因此平均值即272°37′07″-6″或272°36′55″+6″, 为272°37′01″。

与之类似还有另一种计算方法。272°37′07″与272°36′55″取平均值, 先得两个数的“中间值”, 即在两个角度之间的整分数值272°37′00″。272°37′07″比“中间值”大7″记为+7″, 272°36′55″比“中间值”小5″记为-5″, 然后+7″与-5″取平均为 (7″-5″) /2=+1″, 则平均值比“中间值”大1″, 为272°37′01″。相比常用方法三位数的计算, 后两种方法只涉及个位和十位, 更加方便快捷。

2 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属于小区域控制测量的高程控制。在水准测量的外业记录中, 三、四等表格是一样的, 只是操作的过程三等比四等的精度要求更高、且须进行往返测等, 而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本文以四等水准记录为例 (表2) 。

2.1 数据记录

四等水准前后视距的计算比较简单, 简便方法主要体现在红黑面读数差之上。以表2中第1站数据为例, 先将前后尺红黑面的中丝读数分别记录在 (1) (2) (4) (5) , 计算黑面高差 (3) 和红面高差 (6) 。这两项的计算直接用减法, (3) = (1) - (2) =2.171-1.519=0.652, (6) = (4) - (5) =6.958-6.207=0.751, 这两项数值一般不大, 心算也不容易出错。若后尺为4.787, 再计算红黑面高差之差 (9) = (3) - ( (6) -0.1) =+1, (3) (6) 的差值只有0.1左右, (9) 一般可以直接看出答案。

但校核时心算有些困难, 后尺的红黑面读数差 (7) =4.787+ (1) - (4) =4.787+2.171-6.958为0, 前尺的红黑面读数差 (8) =4.687+ (2) - (5) =4.687+1.519-6.207为-1, 再得出 (9) = (7) - (8) =+1。通过红黑面高差 ( (3) (6) ) 计算得到的 (9) , 与后尺红黑面读数差 (7) 、前尺红黑面读数差 (8) 计算得到的 (9) 一致, 检验了计算结果。不过这里 (7) (8) 的计算有点费时, 不能较快地心算出来。

因此, 提高速度的关键在于红黑面读数差 (7) (8) 的计算。由于 (3) (6) (9) 的计算比较简单, (7) (8) 的计算主要是检验作用, 那么, 在 (7) (8) 的计算时, 可以忽略掉 (1) (2) (4) (5) 及4.687、4.787等数据的前三位数, 而只计算末位数。以表2中第2站数据为例, 后尺红黑面读数差 (7) =7+4-2为-1, 前尺红黑面读数差 (8) =7+4-0为+1, 两尺红黑面读数较差 (9) =-1-1=-2。

若两尺红黑面读数较差 (9) 与红黑面高差之差 (9) 一致, 及检验符合要求。由于为第2站, 后尺改为4.687, (9) = (3) - ( (6) +0.1) =0.030- (-0.068+0.1) 为-2, 检验正确。

红黑面读数差的计算, 只计入了末位数, 同样达到了检验的效果, 同时缩短大量的计算时间, 更加方便。

2.2 红面高差处理情况分析

在上文的数据记录中, 计算红黑面高差之差 (9) 时, 红面高差有时需-0.1而有时需要+0.1, 应该怎样来快速分析辨别呢。一般的处理方式为, 红面高差比黑面高差小则红面+0.1, 红面高差比黑面高差大则红面-0.1, 但这种处理方法须以红、黑面高差计算准确为前提。

其实, 只要理解了本质原因, 即使红黑面的高差还没有计算, 红面该+0.1或-0.1都可以提前确定。如图1, 若A、B两点处于绝对水平的地面上, 那么两点间的高差应为零。以图上数据为例, 水准仪架设后的视线高度为1.5m, 观测水准尺黑面, 不考虑读数误差, 前、后尺的黑面读数都会与视线高度一样为1.5m, 那么黑面高差:h1=1.500-1.500=0。

如图2, 观测水准尺红面, 后尺为4.787的尺子, 那么读数4.787+1.500=6.287, 前尺为4.687的尺子, 读数就为4.687+1.500=6.187。那么红面高差:h2=6.287-6.187=+0.1。

由此可见, 观测的红面高差与绝对水平的A、B两点的实际高差不符, 大了0.1m。其原因是两个尺底部起点数据4.787与4.687不同, 后尺起点大了0.1m, 加上相同视线高读数也会大0.1m, 因此红面应该要-0.1才符合实际。但接下来一站, 水准尺交替前进, 前、后尺互换了顺序, 4.687的尺在后而4.787的尺子在前, 得到的数据为-0.1, 需要+0.1在符合实际。因此, 可得出后尺是4.787, 红面高差应-0.1m;后尺若是较小的4.687, 红面高差则应+0.1m。

3 结论展望

导线测量的记录中, 半测回角值的计算合理的运用运算规律, 一测回角值的计算巧妙的运用“中间值”, 可以缩短记录时间, 使计算更加简单;四等水准测量的记录中, 红黑面读数差验算时只计入末位数, 可以减少计算工作量, 提高效率与正确率。

无论平面控制还是高程控制, 导线测量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外业记录时, 对于任何一个较为麻烦的记录环节, 只要合理变化一下方法, 就可以比较快速且准确的心算得到答案, 为外业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效保障。

摘要:在小区域控制测量中, 导线测量和水准测量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提高其外业数据的记录效率与正确率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介绍了导线测量中的测回法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快速记录技巧, 通过使用这些技巧, 可以提高外业记录工作的效率, 降低外业工作的强度。

关键词:中间值,平均,末位

参考文献

[1]邹自力.水准测量外业记录程序设计[J].北京测绘, 1995 (02) .

[2]刘玉昌.PC─1500单程双转点Ⅳ等水准测量外业记录、计算程序[J].吉林水利, 1996 (06) .

篇4:导线测量实训总结

【关键词】导线;选点;量边;测用;测回;精度;中数

在野外工程测量和矿山测量等外业工作中,经纬仪和水准仪是必不可少的测量仪器。而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进行选点和设点,量边和测角。

1、外业测量

1.1、选点和设点。现场踏勘选点时,应注意下列各点:(1)相邻导线点间通视良好,点间距尽量均匀;(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并便于保存之处。井下选点应避开电缆和淋水并不影响运输,便于保存和观测。(3)在点位上,视野应开阔,便于测绘周围的地物和地貌。(4)导线点在测区内要布点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凡在道岔、拐弯、停工掘进面都设点。(5)导线点应分等级统一编号,以便于测量资料的管理。对于每一个导线点的位置,还应画一草图,该图称为控制点的“点之记”。

1.2、导线边长测量。导线边长可用钢尺直接丈量,或用光电测距仪直接测定。用钢尺丈量时,选用检定过的30m或50m的钢尺,导线边长应往返丈量各一次,往返丈量相对误差应满足要求。加尺长改正、温度改正、高差改正。用光电测距仪测量时,要同时观测垂直角,供倾斜改正之用。

1.3、角的测量。导线转折角的测量一般采用测回法观测。在附合导线中一般测左角;在闭合导线中,一般测内角;对于支导线,应分别观测左、右角。不同等级导线的测角技术要求不同。一般用DJ6经纬仪测一测回,当盘左、盘右两半测回角值的较差不超过±40″时,取其平均值。

1.4、连接测量。导线与高级控制点进行连接,以取得坐标和坐标方位角的起算数据,称为连接测量。如果附近无高级控制点,则应用罗盘仪测定导线起始边的磁方位角,并假定起始点的坐标作为起算数据。

2、测量记录的快速计算方法

外业工作结束,在测量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数字计算来核检观测成果的精度和求出观测成果。对于简单的数字的计算,我认为心算比笔算和计算器要快。而且在野外和井下带计算器也不方便。所以对测量人员进行心算训练是有必要的。

2.1、两数的平均值:在经纬仪导线测量或三角测量中用经纬仪进行观测时,要对同一目标用盘左和盘右分别进行观测若其差值小于限差时,取其中数作为最终观测值。

即中数={盘左+(盘右+180)}/2

根据常规计算法,先将两数相加再除以2得其结果。如盘左读数为80,16,24.2,盘右读数为260,16,49.3,算得80,16,36.8,用計算器用时大概10秒钟而心算约5秒钟左右。其方法是:化整为零。对于十进制数按照书写习惯从左至右按一位数方法计算。即同一位的两个数,若都为奇数或都为偶数的,则直接取中数;若同一位的两个数一数为奇数,一数为偶数,则要看后一位两个数之和,若后一位两数的和大于10,则进一位使当前位的奇数变为偶数取中数,若后一位两数之和小于10,则将当前位奇数退1变为偶数再取中数而在下一位增加10;对于六十进制数是度数位对度数位,分数位对分数位,秒数位对秒数位,同时度、分、秒又分别百位对百位,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将它们看做是一位数的计算,这样既符合书写习惯便于书写更便于计算。

例1:8367与4734取中数,因为8和4均为偶数直接取中数为6,3和7均为奇数直接取其中数为5,6和3一为偶数,一为奇数,故考虑下一位的两数和是否大于10,7和4之和大于10,帮将3变为4,则6和4的中数为5,7和4之和为11,10进到上一位,故余1,而1的中数为0.5,所以一次写出其中数为6550.5。

例2:求盘左读数80,16,24.2,与盘右读数260,16,49.3,的中数。中数=[盘左+(盘右+-180)]/2,在度数位中260-180=80。80和80的中数为80在分数位中16和16的中数为16,秒数位中2和4的中数为3,4和9的中数为6余1,将本位的1留到下位则为10,与下位的2相加为12,12和3的中数为7.5,因7是奇数所以进为8(奇数进位偶数不进位)。因此其中数为80,16,36.8。

2.2、加减同算。在水准测量中,采用水准标尺的黑,红面观测来检测同一标尺读数是否正确,即同一标尺黑,红面读数之差(K+黑-红)不超限(其中K为红面水准尺的起始读数,值为4687或4787)。常规算法先算K+黑的值,再与红面的值相减。而采用加减同算时,则采用书写习惯从高位到低位,先算同位的K+黑,再与同位的红面值相比较,若相同则为0.依次向下进行。

例3:黑面读数为1136,红面读数为5824而K值为4687。常规算法是K+黑=4687+1136=5823,再与红面值相减,即5823-5824=-1mm.而采用心算时则从高位到低位开始,依次向下进行。即千位K值6和百位黑面读数1之和为7.其中十位之和大于10,故为8与红面同位数相同其差为0,依次类推,最后个位K值7和黑面读数之和为13,10进到上一位余3,与红面个位数4相比较其差值为-1,这样同样得出其结果为-1mm,但其速度更快。

在垂直角观测中,用来衡量仪器稳定性和观测成果质量的竖盘指标差I=(L+R-360)/2的计算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因此这不再叙述。

在外业工作测量中,要提高观测质量和速度,减少测量工作的重复,记录员计算是关键。对记录员进行心算培训,来提高记录员记录速度和质量,使野外测量成果精度得更能更好的保证。

篇5:测量实训总结

经过两周的测量实习以及测量后数据处理,本次实习顺利结束。在这短短的两周里,我们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我们也克服了不少的困难,解决了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这两周是紧张而又充实的两周半,以下是我的实习心得。

第一天我们就体会到了实习不是那么的轻松。对我们的任务我们不知道怎么开始,不明天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干什么,实习没有了好的计划。组员六人分工也没有明确,所以导致了做起事来没有效率。一系列的问题一下子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我感受到了这次是我来说是一次有力的挑战。我们第一天虽然做事效率低可是我们组一起从早上7点开工到下午6点才收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熟悉实习操作,那一天收工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很疲劳了。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好好总结了这一天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了每个人以后实习的具体分工。同时我们还一起规划了每天要做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做事就更具高效性更有目的性。果不其然,我们第二天做起来相比第一天就好多了。

这次的测量实习说真的还是比较辛苦的,每天就是不停的找碎步点,定点,找点,读数,计数,画图,每天固定的工作有时真的很疲倦。还要担心我们操作是不是正确,如果出现一点点错误那数据就全部报废要返工了,那就很麻烦了。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每次遇到困难问题时我们组总是会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不能得出结论的就问问其他组的同学,或者向老师请教。我有时真觉得我们真的很幸运和幸福,因为我们有一位很和善亲切的老师。老师每天还在测量地点陪伴着我们,不管是大太阳还是大雨天。还有老师每次见她的那脸上的微笑给人的感觉总是很亲切。

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2周半时间,可是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我更从这次实习中懂得了什么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了团结的力量。有快乐一起分享,有困难一起担当,我们有个很团结很优秀的小组,我们在一起做事很快乐也很难忘。我为能成为这样的优秀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和骄傲!这一次实习的经历也必定会成为以后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首先,我基本掌握了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测量距离、角度、高差等,还有学会了施工放样及地形图的绘制方法。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课,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更是一塌糊涂。当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阵的发愁: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当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别人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其次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特别是在使用水准仪,经纬仪这样精密的仪器时,更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数据的偏差很大,更会导致以后其它量的测量出错,最终导致数据计算的错误,比如我们刚开始测量角度时,一个基准点没有瞄准,导致一个角度偏小,然后角度的闭合差也不符合要求,经过校验,才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我还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实习期间恰好是入夏时节,西安的温度很高,对于露天作业的我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改掉以往睡懒觉的习惯,早上六点多就起来,7点左右就开始测量,因为中午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我们下午基本没有休息,一直到晚上天黑无法看清为止。因为测量地点距离在东区,远离我们这边的宿舍,所以我们晚上基本都在树蕙园吃饭,同时发现那里的饭菜不错,每天都吃得很香。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我们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

通过这次实习我自己还总结出一些测量时应该注意的事项。(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行读取。在读数前一定将水准仪视野的水准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很大。(2)当用经纬仪测量角度时,如果目标较小,最好使单线与目标重合,如果目标有一定宽度,可以用双丝夹住目标。(3)在测量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稍微碰了一下仪器,就要重新调整对中水平,否则就会导致数据错误,也可能导致仪器的损坏。(4)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测量也是一项务实求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在测量实习中必须保持数据的原始性,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可有效性,我们得反复校对各个测点的数据是否正确。我们在测量中不可避免地犯下一些错误,比如读数时估读不够准确,水准尺或花杆放得不垂直就读数,读数时间间隔过长,等等,都会引起一些误差,因此,我们在测量中内业计算要和测量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错误,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由于这是一项历史性工作,很多数据在以后都可能用到,我们就要力种树各个数据的有效性,保留原始数据也利于以后的查证,这也体现了务实求真的精神,不仅在这次实验中,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到这一点。

这次的实习也是一次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工作能力的一次机会,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都要去想一想如何地去设点,怎样去测量,要测哪一些数据,如何才能够确保所测的数据有效性,然后一起讨论解决。我们都没有很丰富的经验,也没有测绘的天才,这就是要启发我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自己给自己一次发挥的机会。

在这次测量实习中,由于个人的因素,对这次测量进度带来了不少麻烦,例如不认真,不专心把数据抄写错误,从而导致计算出现问题;还有计算错误也会给后来的测绘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这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都是由于个人的不认真、不专心的态度所造成,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工作中,我们要保持一种沉着冷静的状态,这样才能少一点犯错,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培养个人独立思考的条件,只要保持这种状态,相信很多问题都能解决。

两周半的测量实习不长也不短,要顺利地完成任务也得下一定的功夫,毕竟我们是“初生牛犊”,总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也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团体的合作精神,得以完成老师给我们的任务,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所知道的、学到的也只是工程测量中的冰山一角,但我们不会骄傲,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还得继续努力。

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感情。测量不是一个人的测量,而是大家的测量,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思维是远远不够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测量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测量。小组的团结合作让这次测量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大家面对着这寒冷的天气,依然带着雨伞工作,形成了一队队友好的伙伴。你打伞我来测量,慢慢地体会到团结起来才能完成任务。每天的工作任务都是经过大家商量、分配之后才进行的,昨天测水平角的,今天就测高程或者量距。这样就会对进程有了一定的保证。

从画图,对数据的分析及图形的完成,有很多的知识在脑中浮现,那些计算的公式运用就更加的明白了。从中那发现很多的问题,误差的计算,数据的处理,还有培养了我们的绘图能力,什么叫做地形图,是怎么绘出来的。问题总是有的,但经过思考及同学的指点,就把它解决了。这次实习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考验,对测量有了很大的了解并收获了很多。

总的来说,我很珍惜学校为我们安排测量实习,更深刻的体会了测量工作的艰辛以及实物与图纸之间那种密切的关系,真是没有蓝图什么也干不成。总之,虽然觉得累,还是要谢谢学校在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所安排的这段实习,我将永远珍惜这段经历,同时这段实习生活也是我一生中难忘的。

篇6:公路测量实训总结

两周的测量实训已经结束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有苦又累还饱受挫折和打击。但是我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对我所学的测量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本次的实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把握与运用,结合具体的工程建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吃苦耐劳能力;熟知工程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与发展工程建设的经验。

在实训开始之前我们所发的公路路线测量实习指导书中就详细的给我们列出了我们这次实训的主要任务和一些要求,首先我们要在测量之前复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认真仔细的阅读实习任务书,指导书,明确实习目的与要求,熟悉实习步骤、了解注意事项,同时还要认真的学习仪器的使用要求,仪器对我们测量来说非常重要没有仪器就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仪器,同时要注意测量时我们对仪器的一些错误的使用方法,比如说仪器的搬运就要轻取轻放,提取仪器时应该松开螺旋,仪器安装好后应该有专门的人看管,在调不平的时候不要使劲的拧螺旋这些都是我们在使用仪器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结下来我们就要了解测量的记录与计算。在填写数据的时候我们要使用(2B或3H)铅笔记录,数据要记录全,不能省略零位,更正错误时均将错误数字、文字整齐划去,在上方另记正确数字和文字。同时在测量的时候还要带好计算器和教材以便计算和一些公式的查阅。

前期工作都做好后,就开始我们的实习了,在实习的时候我们主要是模拟公路的路线测量,先来整体的介绍下我们的进展情况:

第一步:选择水准点和JD点。

第二步:四等水准测量,测量测量水准点。

第三步:选线测量。

第四步:测角、测距。

第五步:主要点的放点。

第六步:圆曲线的测设。

第七步:打桩。

第八步:中桩测平。

第九步:使用全站仪对曲线进行放样。

下面我将对我们进行的测量工作中的重点做个详细的介绍,由于我们测量的公路很短,我们组选择的公路总长526米所以在选择水准点和JD得时候并不用考虑到课本上要求的一些步骤只要注意能长期保存便于施测还有就是相邻导线点间要通视,对于皮尺量距导线,相邻点间还要地势较平坦就可以了,在选好点后我们就要进行对这些导线点进行高程的测量,我们组采用的是四等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测量一般采用双面尺法,且应采用一对水准尺,假设我们

⑴将后视黑面上、下、中三丝读数记为1、2、3。

⑵将前视黑面上、下、中三丝读数记为4、5、6。

⑶将前视红面中丝记为7。

⑷将后视红面中丝记为8。

测量的时候尽量将仪器放到两站的中间,对于距离和高程的计算我们有一定的计算方法:

① 视距的计算和检核

后视距9=[1-2]*100m

前视距10=[4-5]*100m

前后视距差11=[9-10]

前后视距差累积=本站11-上站12

我们要求一站的视距差不能超过5米,全站视距差不能超过10米。

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

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K-7

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K-8

四等的高程误差不能大于3mm,K为尺常数K106=4.787K=107=4.687。

在测量完的时候我们还要进行高差的计算与检验。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定线和测距、测角了,这次使用的是经纬仪测角我们使用的是测回观测法,先用盘左测量后在用盘右测量两次误差不能超过1′,计算公式:

β左=b左-a左

β右=b右-a右

平均值:β=β左-β右/2

测距使用皮尺,精度要求1/2000,量距的时候应该将皮尺稍微抬起来一点这样可以增加精度。

做好这些工作后我们将进行圆曲线的主点的测设,首先要对主点中的元素进行计算,设JD的转角为α,假定在此所设的圆曲线半径为R,则曲线的测设元素:切线长T、曲线长L、外距E和曲线差D,按公式计算:

切线长:T=R*tanα/2

曲线长:L=R*α*π/180°

外距:E=R/cosα/2-R=R(secα/2-1)

切曲差:D=2T-L

主点里程的计算:

ZY里程=JD里程-T

YZ里程=ZY里程+L

QZ里程=YZ里程-L/2

JD里程=QZ里程+D/2

计算好后就通过经纬仪和皮尺来进行圆曲线的测设,主要是两个方法,一个是切线支距法,还有一个是偏角法,切线支距法以曲线的起点ZY或YZ为坐标原点,以过曲线的起点ZY或终点YZ的切线为X轴,过原点的半径为Y轴,按曲线上个点坐标X、Y设置曲线上的各点的位置。

计算公式:x=R*sinΦ

y=R*(1-cosΦ)=x*tan(Φ/2)

偏角法是以曲线起点(ZY)或终点(YZ)至曲线上待测设点P的玄线与切线之间的弦切角Δ和弦长c来确定P的位置。

计算公式:Δ=l/2(rad)=(l/R)*(90°/π)

弦长c=2RsinΦ/2=2RsinΔ

完成了以上的测设后我们还要进行加桩,要求是直线段20米一个桩,曲线段5米一个桩,之后我们将要对整条路线上的所有桩点进行高程测量,也就是中平测量,测量的时候不需要采用四等测量,中桩测量从一个水准点开始,用视线高法,逐个测定中桩处的地面高程,直至附和到下个水准点上。在每个测站撒和那个,应该尽量多的观测中桩,还需要在一定距离内设置转点。

测站视线高=后视点高程HA+后视读数a

前视转点B的高程HB=视线高-前视读数b

中桩高程Hk=视线高-中视读数k

误差不能超过±50√L mm

最后我们将进行用全站仪的放样,我们都知道施工测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将已知点放到现场上来完成的。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更具施工现场的特点以及采用手段的不同,可分为: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等。我们放样采用的方法采用极坐标法,由于时间短加上我们对全站仪的使用不熟悉还有坐标的计算等等我们只对其中的两个曲线进行了放样。之后就是对两个星期的实训进行材料的整理。

在测量实训的过程中我们组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每一个人的粗心,一个大意,就有可能造成一段的数据错误,都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甚至是带来一次无法弥补的损失,一次测量实训要完整的做

完是很难得,如果光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时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我们都能团结在一起,我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的。

通过测量实训,让我更加熟练,学会了公路路线测量的基本要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看一个人的能力和构思是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实践是我们大专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育环节,在这次的测量实训中,我了解到了组员之间的协作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训过程中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还有就是,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缩短工作时间。好的工作关系。可以事半功倍。不仅如此,合理的分工也是相当重要的。

篇7:工程测量实训总结

测量实训是测量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一门独立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实训的目的: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2、通过实训的全过程,提高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测量计算能力和绘图能力,掌握测量基本技术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3、掌握路线工程测量基本工作: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

4、在各个实践性环节培养应用测量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共计二周,实训的主要地点主要是校园内。本次实训采用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先由老师教授实训的内容和应注意的要求,然后同学们自己动手实训,完成当天安排的实习内容。本次实训的安排主要有:(1)控制测量;(2)碎步测量;(3)地形图绘制;

为期俩个星期的测量实训课已经结束了,在这些天得实训中,我确实收获不少,不仅熟练的掌握了经纬仪的使用,还学会了用全站仪精准的测量距离,以及导线测量,还测量出了整个学校的24个点内角,并画出了9点,10点,13点的地形图。实训测量中,我虽然熟练了对仪器的操作,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尤其对经纬仪的整平和对中还有很大的不足。通过了实训中不断地练习,我也在不断地缩小这方面的差距。

在赵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们组六个人,在不怕吃苦,不怕风吹日晒的精神下,圆满的完成了实训测量任务,从总体上达到了实训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这次总实训给了我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锻炼机会,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我进一步的从实践中认识到实训在工程测量的这门课中得重要性。我以后在在工作中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而赵老师也做出了对我们的一些具体要求:

(1)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完成全部实习环节。所有测

量记录,计算数据、和地形图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范要求;

(2)我们必须接触、掌握小地区测量,对中,整平,标准上下观测的全过程

等;

(3)实训中,必须要记好数据,同时注意,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实训中要服从老师和组长的安排,严守作息时间,团结互助,同组成员,尊重老师,爱护公共财物,注重自身和仪器设备的安全。

第一天,我们首先去领经纬仪,然后老师,带着我们去熟悉学校的24个控制点,然后上午我们就大致熟悉了一下经纬仪的运用,和一些理论知识。真正开始测量的时候是从下午开始从17点测得。让唐君、赵小芳立杆,薛庆丽记录数据,于跃、我和方远负责对中整平,并测量,途中我们遇到各种困难,例如水务班和我们测一样的点,通过我的协商和有效地分配时间安排,我们在第二天的下午终于把所有的点内角测完了。第三天老师让我们领全站仪,把二十四点的距离,高差测出来,于是我们又花了一天的时间里把所有点的距离测出来,计算出所有点的高差、高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5点、6点遇到了树叶挡住了我们视线,在我和方远的通力合作下,把视线道路打通了,尽管前面的道路很艰难,我和方

远,我们组唯一的俩个男生的一路护航下,终于超前完成了任务。

星期四,也就是第四天,老师把我们召集到教室,给我们说有关数据处理的问题,并且把我们的数据输到电脑上的,最后老师把我们的内角数据计算一下,说我们的数据差的有点大,后来我们下午把所有的数据整理出来,总结了一下我们的误差的原因:

(1)对中、整平的时候和点还是有有一点的差距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

中整平;

(2)记录数据的时候没有把十字丝对在一起,这样导致数据部准确;

(3)还有有的时候棱镜没有放直;

到第二周的画地形图,刚开始大家都不怎么会画图,所以,那天一天的时间基本上连一个点的地物都没有画完呢。后来找到了方法,加上老师的指导,鼓励,并在我们五组六个人通力合作下在星期四那天下午完成了9点、10点、13点的地形图。

在这次实训中,首先,我基本掌握了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测量距离、角度、高差等,还有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只凭在课堂上的听课,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更是一塌糊涂。当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阵的发愁: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当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别人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其次,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特别是在使用水准仪,经纬仪这样精密的仪器时,更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数据的偏差很大,更会导致以后其它量的测量出错,最终导致数据计算的错误,比如我们刚开始测量角度时,一个基准点没有瞄准,导致一个角度偏小,然后角度的闭合差也不符合要求,经过校验,才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开始一直以为测量实在是太简单了,不就是到外面玩玩吗,谁知道实践以后,在知道不是一般的难,但是有时候一忙一天,把任务完成后,不是一般的高兴,还是蛮有成就感的,等回到宿舍与其他同学讨论的时候,才知道错的那么多拜拜忙饿了一下午,需要重新测量哦。这是我们的错误,没有分析透原理,这就教我们凡事要细心,做事,读数的时候要反复读几遍,最终细心让我们提前完成了任务,所以细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实习过程中,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方面,另外更重要的方面是我们领悟到了相互配合的重要,我们组共6个人,我们在开始的时候进度比别人慢,还走了许多冤枉路。经过调整分工后,效率明显提高,而且每人也都达到了练习,这可谓是成功的第二大因素。合作,在时时刻刻都是不可少的。在许多的工程中,不管是三峡大坝和青藏铁路那样的大工程,还是小民房那样的小工程,任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无法完成,合作是必须的。

通过实训,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全面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判断的处理问题和工程测量的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此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这次实训虽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但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决不能忽略的,这问题正是我们寻找的,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的口号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定的基础。

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敬爱的赵老师,孜孜不倦的指导我们,帮助我们,鼓励我们。

篇8:深度探讨无定向导线测量技术

1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中, 为了防止误差的积累, 提高测量的精度, 也必须根据“由整体到局部, 由高级到低级, 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进行。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服务于地籍调查和地籍图的测绘, 一般地籍图的比例尺为1∶500、1∶1000或1∶2000, 并且图上各要素的相对平面位置精度一般要高于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为了顺利进行界址点测量和地籍图测绘, 保证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中误差满足规范要求, 必须有相当密度的图根点作为控制, 因此地籍平面控制网也要相应增加密度。

在城镇中建筑物比较密集, 道路上车辆人流多, 通视条件较差, 有时传统控制测量方法 (如三角测量) 难以实现, 因此现在多采用导线测量或GPS技术建立平面控制网。

2 当前城市GPS测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卫星定位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不受天气影响等众多优点, 使其得以广泛应用, 但也存在一些弱点带来实用上的不便, 如差分GPS相对定位测量要求在2个测站上最少同步观测4颗卫星, 才能进行基线解算;观测到的有效卫星数越多, 卫星的空间分布越好, 解算的精度相对就越高;接收机观测到的卫星数很大程度决定于测站对空视场角的大小。城市地籍测量中, 由于各种建、构筑物数量多、分布复杂, 对GPS卫星信号的遮挡非常严重, 使这种测量方式和外界观测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以前主要是在建筑物的顶面布设部分GPS观测点, 来解决这一矛盾。但是,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绿化的树木, 楼顶上越来越多的霓虹灯、广告牌, 各种用途的无线信号天线, 都成为GPS接收机成功锁定有效卫星信号的主要障碍。另外, 为保证给常规测量提供已知方向, 在各种测量规范中, 均要求GPS控制网布设成可通视的点对, 即要有1个GPS主点位, 还要有1个辅助点, 这些要求进一步增加了选点难度, 尤其在拥挤、繁华的城区, 给城市GPS测量的广泛应用提出了新的问题。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 使各种测量数据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同时对地籍控制网点位的破坏也更严重, 进一步增加了地籍测绘的工作量。将现代GPS测量技术和经典的常规测量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可以缩短测量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

3 应用无定向导线联测孤立GPS控制点方法

在测区内适宜位置布设GPS控制点, 特别是孤立的控制点, 可以增加点位的密度。对控制点密度较低的地区, 在没有定向点对的各孤立GPS点之间, 可以用无定向导线完成控制点的进一步加密工作, 以保证各等级控制点分布均匀、合理, 且密度适宜, 提高后期碎部测量工作的效率。

如图1中所示, A (x A, yA) 和B (x B, yB) 为GPS控制点, A、B两点相距较远, 并不通视, 且2点又没有各自的后视点;1~4点为需进一步加密的待定控制点, 由于楼群、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 无法用GPS技术测定其坐标。这里介绍用无定向导线完成1~4点的测量加密工作。

先测量各导线边的边长和转折角, 内业计算由于没有已知方位, 这里假设A1边的假定坐标方位角为α'A1, 按计算支导线的方法, 根据A点的坐标和外业测得的角度、边长, 依次推求出1~4点直至B点的坐标 (x'B, y'B) 。显然, 由于观测误差及α'A1假设误差的共同影响, 使x'B (9) xB, y'B (9) yB。为检验外业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可以先计算比例系数K:

式中:d'AB为A、B2点间的测量计算距离;

若K (9) 1且相差较大, 说明观测角值或边长中有粗差存在, 需进行检查或重新观测。

若K=1或K≈1, 说明观测数据中没有错误, 此时B点计算坐标与已知坐标不符的主要原因是α'A1的近似误差造成的, 假设其误差为δ, 相当于使整条导线以A点为中心旋转了1个角度δ。

按αA1=α'A1+δ改正, 得到A1导线边的实际坐标方位角, 用αA1重新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直到B点 (x"B, y"B) 。由于角度和边长的观测值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 因此x"B=xB, y"B=yB。

f称为导线全长闭合差, f/∑d应满足相应等级的导线全长相对容许闭合差的精度要求 (∑d为无定向导线边全长) 。在满足《地籍测绘规范》要求精度的前提下, 再对1~4导线点坐标进行相应的平差处理, 就可得到各点的最可靠坐标值。这里介绍1种简便的近似平差方法, 以减弱边长和角度测量误差对结果的影响。

4 结论和建议

无定向导线的使用, 可以进一步增加GPS测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比重, 提高工作效率, 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可靠性差, 这也是不被经常采用的主要原因。本文中将无定向导线构成闭合环, 既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又增加了检核条件, 提高抗粗差的能力, 很好地解决了可靠性问题。比例系数K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常规测量与GPS测量2种方法的精度对比情况。总之, 加强对各观测量的检查, 如适当增加测回数、认真复核各测站点编号与其相应位置是否对应、用全站仪内存自动记录观测数据等措施, 注重计算检核, 就可以避免内、外业中各种错误的产生, 保证观测值、计算值的正确性, 使无定向导线环能够达到甚至超过普通常规导线的精度。无定向导线与GPS测量的综合应用, 必将增强城市地籍测量的灵活性、准确性、快捷性, 更好地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宗正堂.加测辅助方向的地籍控制网无定向导线[J].勘察科学技术, 1997 (3) .

上一篇:教师抵御宗教渗透自查报告下一篇:官马溶洞导游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