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仪式的程序实例

2024-04-11

礼仪仪式的程序实例(共9篇)

篇1:礼仪仪式的程序实例

庆祝“十·一”大会仪式

1.大会开始

2.全体肃立

3.主持人就位

4.唱国歌(或其他革命歌曲)

5.主持人讲话

6.代表发言

7.呼口号

8.唱国际歌(或其他革命歌曲)

9.散会

2)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是男女结婚时用的一种仪式,礼仪仪式程序实例,范文《礼仪仪式程序实例》。新式婚礼仪式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简单朴素,严肃活泼。

篇2:礼仪仪式的程序实例

1)庆祝仪式

重大节日、纪念日或某工程完成时,人们总爱开庆祝会。根据大会的`内容,把开会的程序写在大红纸上,这种叫大会仪式

篇3:应用宏程序编程的数控程序实例

当用数控设备加工一批相同形状,但尺寸不同的工件时,通常采用更换程序的方式,当遇到加工一批产品种类多,数量少,转产频繁的工件时,采用频繁更换程序方式时效率低下。

如图1所示加工一些管子的焊接坡口,结构形状相同,但管子外径、内径和镗孔值不同时,必须使用不同的数控程序。由于管子来料时,每批管子的内径值并不是定值,如果镗孔刀的吃刀量大,必须采用分多次走刀加工,因此,需要实测管子内径尺寸后重新编程。涉及一些三角函数计算的数控编程,如果由操作工手工编程,效率低并很容易出错。如由数控编程工程师用Master CAM软件编制,效率较高,但平均每套程序需用30分钟(包括程序传输),并且每天不断重复类似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利用宏程序,针对同形状不同参数的工件,编写了一套程序,对同形状尺寸不同的工件,在转产前,操作工只需实测管子内径尺寸后,在程序中输入工件参数,仅需1分钟即可完成程序转换工作,就可生产,大大提高了车间的生产效率和减少编程工时和减少错误。

2 宏程序的编制思路

加工模型图如图2和图3所示,图2简单描述外圆车刀的加工路线及关键尺寸的位置关系式。图3简单描述镗刀的加工路线及关键尺寸的位置关系式。为了说明问题,本模型暂不涉及分刀路加工方式,外圆车刀刀路简化为:

换镗孔刀后,镗孔刀刀路简化为:

将三个变量在程序中输入,#1代表管子外径,#2代表管子实测内径,#3代表镗孔值。其他关键的位置以变量定义,并代入关系式,关系式与#1,#2,#3变量关联。

下面以实例方式讲解。

3 加工实例

程序如下,先用外圆车刀车平端面,后加工外坡口,换镗孔刀后镗孔:

此程序在沈阳机床上的FANUC Series Oi mate-Tc系统上稳定运行。

4 注意问题

(1)对于切削加工量大的部位,如果超出刀具可承受的吃刀量,可以由程序自行判断是否采用分刀加工,这个数值可在程序中定义。如图4所示,如果管子壁厚超过6mm,需要分刀加工,第1刀为粗加工,剩余2mm加工余量由第2刀加工。只需在程序中加一条件语句即可,本实例加在N180语句后,判断管子壁厚范围,如果管子壁小于6mm,只执行一刀加工,否则分两刀加工。镗孔程序也可用此方式实行由程序自行判断是否采用分刀加工。程序如下:

(2)由于某些数控编程系统中,可用的变量代码并不多(#1~#33),当变量较多时,可调用子程序,注意如果子程序中的变量代码与主程序中的变量代码相同时,若主程序还需使用原变量的数值,那么在退出子程序后,在主程序上重新为这些变量代码输入原数值,否则该变量代码将用回子程序的数值,而造成程序出错。

(3)在编程时,注意刀具的行走路线,避开干涉点,可用数控软件模拟功能走刀,这些需要在实际编程时掌握。

(4)如果数控加工设备配备自动进料、自动装夹及自动退料功能,可以在设备运行的主界面设置一下,在主界面输入参数,而调用的零件程序读取主界面参数,可实现大批量自动化流水线生产。

5 结论

篇4:礼仪仪式的程序实例

关键词:文化;社会结构;文化变迁;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12-01

一、理论阐释

《文化与社会变迁》涉及到三个紧密联系的主题: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文化变迁动力分析、文化的分裂作用。三个主题中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是核心,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变迁理论都以此为基础。

在探讨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时,格尔茨批判了功能主义把二者看成简单同构模式,偏废其一的作法,强调要对“人类生活中的文化与社会结构方面分析性的加以区别,并将其看成独立变化而又相互依存的因素”。对于二者的区分,格尔茨引用了帕森斯和索罗金的理论。格尔茨指出,强调文化的整合作用的功能主义研究最缺乏说服力的,是对社会变迁的研究。“功能主义难于解释变迁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它无法同等探讨社会过程与文化过程;二者中不可避免的又一个被忽视或是仅仅简单地成为另一个的反映,即成为另一个的‘镜像’。”为了修正功能理论的概念,格尔茨强调对文化与社会结构进行区分。他借用帕森斯和索罗金的理论进行阐释。在帕森斯看来“区分文化与社会体系的更有用的方法——但远不是唯一的方法,是视前者为一个有序的意义与象征体系,社会的互动依据它而发生;而视后者为社会自身互动的模式本身。……文化是意义结构,依据它人类解释他们的经验指导他们的行为;社会结构是行为的形式,是实际上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与社会结构因而不过是同一现象的不同的抽象。在考虑社会行为时,一个是从社会行为对行为者的意义角度来考虑,而另一个是从它对某种社会体制功能的促进角度来考虑的。”索罗金通过对比文化与社会结构在整合特征方面的性质将二者定义为“逻辑——意义的整合”与“因果——功能性整合”。

在格尔茨看来,文化变迁的推动力应该在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极端不连续性中寻找。“在大多数社会中,变化是其特征而不是反常,我们将期望能在两者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现极端的不连续性。我认为正是这些非常的不连续性中,我们将会发现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格尔茨反对将文化在社会中的功能性作用视为仅仅是维持结构的简单化的观点,而是认为文化与社会结构的不连续会导致社会与文化冲突。

二、对爪哇岛宗教实例的分析

在介绍完理论观点后,格尔茨通过对爪哇岛宗教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强调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格尔茨所描述的宗教实例,是在中爪哇东部的一个小镇莫佐克托举行的一个小男孩的葬礼。传统葬礼中复杂的信仰与仪式,曾经在几代人中使无数爪哇人安全度过了丧事后的困难时期,现在突然失去了惯有的效用。

关于葬礼冲突的具体描述,以及葬礼冲突或失效的广泛社会背景,格尔茨已经坐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最后在分析中,格尔茨指出小男孩的葬礼仪式“看上去是仪式分裂了社会而不是整合了它,它分裂了人格而不是治愈了它”。格尔茨认为,“我们必须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于社会结构(因果—功能)方面的整合形式与存在于文化(逻辑—意义)方面的整合形式之间的断裂——不导致社会与文化分裂,而是导致社会与文化冲突。或者更具体的说(听起来有点像格言),问题在于卡姆彭人在社会上已经是城市的,但是在文化上依然是乡村的。”“正是这一事实引起了围绕和派嘉恩葬礼而产生的心理与社会紧张。”“总而言之,派嘉恩葬礼的中断可以追溯到一个单一的根源:意义的文化框架与社会互动模式之间的不一致,它源于城市环境中对于农民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宗教象征体系的坚持。”

三、《仪式变化与社会变迁》的思考

(一)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在文中格尔茨重点强调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不一致,以及二者之间的不连续性。但是我认为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整合才是最本质的,二者总是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的。正是这种整合的趋势使得二者不断发生互动,在互动中相互影响。所以文化的变迁必然是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共同变迁。我认为格尔茨的案例分析同样也是社会结构带动文化变迁的过程。如果说要修正以往功能主义研究中简单把其中一种因素视为另一种因素的镜像给予忽略的话,将二者视为互动的过程,相互影响,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也可以避免这种弊端。通过格尔茨的案例说明,即城市的社会结构形态与斯拉麦坦仪式代表的乡村文化相冲突,二者需要达到新的平衡,于是产生了二者的互动。社会结构需要新的文化形式与其适应,文化则使得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更加明晰。

(二)文化变迁动力研究的历史视角。

相对于以往的文化变迁研究来说,《仪式变化与社会变迁》强调的是从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这一微观的视角对文化变迁进行研究,为人类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视野。这并不是说这种研究视角相比其他视角具有绝对的优势。这种微观的研究视角是同宏观的社会整体研究分不开的,对社会整体的历史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格尔茨在文中明确表示“为了理解它为什么失效,需要知道并理解本世纪头几十年以来在爪哇发生的广泛的社会与文化变迁。这个被中断的葬礼实际上是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广泛的冲突、结果瓦解,以及重新整合的企图,这种整合,在某种方式上体现了现代印度尼西亚社会的特征。”所以,微观的分析与宏观的历史进程分析是分不开的。所以文化变迁的动力分析要从动态的历史事件中分析。虽然格尔茨关注的是动态的社会变迁,但是他的理论观点仍是静态的。

(三)深描的民族志方法。

虽然对于格尔茨在本篇文章中的理论我不是完全赞同,但这或许这是他倡导的深描方法的良好结果。以格尔茨为代表的阐释人类学将民族志书写纳入到“诗性分析”之中,它所函扩的意义具有多重性,于读者而言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研究者不再独享话语建构的权力。①正如作者利用本文的案例强调他的理论,我们却可从中得到不同的理解。

注释:

①冯学红、张海云:“文化变迁研究与‘深描’”,《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174-204.

[2]冯学红、张海云:”文化变迁研究与‘深描’”,《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作者简介:刘妙(1989-),女,河北省定州市,汉族,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社会组织与文化变迁。

篇5:礼仪仪式程序之追悼会仪式

1.×××同志追悼会开始,礼仪仪式程序之追悼会仪式。

2.奏哀乐,鸣炮。

3.全体肃立、向×××同志遗像(体)致敬,默哀。

4.敬献花圈。

5.×××同志致悼词。

6.×××代表讲话。

7.宣读唁电、唁信。

8.家属(或家属代表)讲话

9.奏哀乐、鸣炮,散会。

对死亡者的称呼表

死亡者

死亡者家属称

他人称

先祖父、先大父、先祖考

令先祖父令先大父、令先祖考

先祖母、先大母、先祖妣

上面称呼前加一令字

先父、先严、先考

同前

先母、先慈、先妣

同前

先伯

同前

先叔父

同前

先夫、亡夫

令先夫、令先夫妻

妻先室、先妻、亡妻

令先室、令先妻、令先夫人

先兄

令先足

夫之祖父

先祖翁、先祖姑

令先祖翁、令先祖姑

丈夫之父母

先家翁、先家姑

令先

家翁、令先家姑

说明:凡自称死亡之家属,对长辈冠一‘先’字,范文《礼仪仪式程序之追悼会仪式》。先者,一是先亡故。二是习惯避忌讲‘死’也。三是对已死长辈之尊敬,不斥言亡也。对平辈冠一‘亡’字。亡者,亦死也。对有的平辈也可冠一‘先’字,如先兄等。对未成年之幼辈,可称夭亡,或夭折。凡称别人死亡家属,不分辈分,均冠‘令先’二字,表示尊敬。

篇6:礼仪仪式的程序实例

学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多上机实践, 多编写程序。在编程过程中, 代码中存在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错误可能会阻碍程序的正常运行, 有些可能不影响程序的运行却得不到正确的结果。有些学生上机遇到错误, 就一筹莫展了, 对VB的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学会VB调试技术。遵循VB的调试技术, 可以跟踪到程序内部, 观察程序的运行过程, 观察变量和属性是如何随着语句的执行而改变, 从而发现并排除程序中的错误。

1 VB错误类型

编程时遇到的错误五花八门, 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调试手段排除错误, 文章把遇到的错误分为以下3类。

1.1 编译错误

编译错误是由于违背了VB的语法规则, 错误地书写语句而造成的。例如, 拼错了某个关键字, 表达式书写不完整, 英文标点符号错用为中文标点符号, If语句没有end if语句与之相对应等。

在编译程序时, VB系统能够进行“自动语法检测”, 逐一发现程序中的语法错误, 并弹出对话框, 给出“编译错误”的提示, 以方便对出错行进行修改。

1.2 运行错误

运行错误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 执行非法语句而引发的错误。例如, 数组下标越界、数据溢出、类型不匹配、无效属性值、除数为零等。

这类错误在编写形式上符合语法规则, 所以不会在编译时被发现。在程序运行时, 系统一旦检测到运行错误, 就会显示出相应的错误信息, 等待编程人员修改。

1.3 逻辑错误

如果程序在编译和运行时均未发现错误, 却没有得到预期的运行结果, 那么, 程序发生了逻辑错误。对于这类错误, VB系统通常无法自动检测, 也不会给出错误提示, 需要借助调试工具, 分析程序的运行过程才能排查出来, 加以改正。

2 VB调试工具

2.1 断点设置

程序中的语句都可以设置为断点, 在一段程序中可以设置多个断点。设置断点的方法是:将光标移至需设置断点的程序行, 按下F9键。

程序运行到断点语句处将暂停, 进入中断状态, 这时可以查看程序运行到此处的运行状态, 查看变量和属性的值, 和预期的目标值相比较, 可以判断这一部分程序的执行是否符合用户的意图。

2.2 单步调试

单步调试就是以“逐语句”的方式执行程序。单步调试的方法:在程序的设计态或运行态按下F8键。

每执行一次单步调试, 程序的执行就向前推进一步, 就中断一次, 因此, 可以逐个语句地检查每个语句的执行状态, 特别是遇到选择或循环语句时, 便于检测这些语句中的条件判断结果, 便于发现程序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2.3 调试窗口

调试工作的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跟踪程序的执行过程, 在中断状态下通过调试窗口来查看变量和属性的值, 以达到迅速发现错误位置的目的。VB中提供了以下几种调试窗口。

2.3.1 本地窗口

在程序中断时, 本地窗口可以自动显示当前过程中过程级变量的值以及当前模块中模块级对象、变量的值。

在本地窗口中, 允许修改变量的当前值。这一技巧的使用, 有时能提高调试的工作效率。例如, 在if语句中, 可以修改变量使之满足判断条件, 调试then语句块程序;然后, 再修改变量使之不满足判断条件, 调试else语句块程序。

2.3.2 立即窗口

在程序中断时, 在立即窗口输入变量名或表达式, 并按Enter键, 就可以查看其当前值。本地窗口中无法查看的全局变量和表达式的值, 在立即窗口中也能查看。但立即窗口查看变量或表达式时, 每次都需要手动输入, 比起其他两种调试窗口, 略显不便。

2.3.3 监视窗口

在使用监视窗口前, 首先要添加需要监视的表达式。在设计时, 和程序中断时, 都可以进行添加。在中断时, 使用监视窗口, 可以一目了然地监测到指定的表达式的值、数据类型、所属过程或模块。监视窗口的优点在于, 可以在一个界面上显示所有过程中需监测的表达式值;而本地窗口主要显示的是当前过程中的变量值。

3 调试实例

本文选取了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VB) 的一条改错真题, 来详细介绍调试工具的使用。

题目如下:找到介于300~900之间的由3个不同数字组成的完全平方数。所谓完全平方数是指其平方根为整数的数。例如, 324的各位数字不同, 且平方根是18, 所以324是符合要求的数。程序界面如图1所示。

拿到改错题, 首先要泛读并分析一下, 本程序中的pf () 函数过程用于判断平方根是否为整数, vf () 函数过程用于判断是否由不同数字组成。而Command1_Click () 事件过程用于输出在指定范围内符合要求的数。然后, 进入调试改错。需要注意的是, 在调试时, 可能会删除或者覆盖掉部分必要的代码, 所以在调试前应该先将程序备份。

首先, 单击Command1, 此时程序出现运行错误:溢出。究竟在何处产生“溢出”呢?需要深入到程序内部监测。选择“单步调试”, 配合“监视窗口”的方法进行调试。选择Command1_Click () 中的变量i, p, pf () 过程中的变量n, vf () 过程中的变量n, k, a (k) , a (i) , a (j) 进行监测。

开始单步运行前, 可以使Command1_Click () 中循环变量i的初值设置为符合条件的数324, 来监测输入符合的数, 在哪一步出错, 致使得不到正确的输出。就本题而言, 需要发现pf () 函数能正确执行, 而在vf () 函数中无法执行到n<0, 所以, 修改第一处, 将n<0改为n=0。继续单步运行, 通过监测窗口, 观察变量的变化, 发现Command1_Click () 中的i和vf () 中的n同步变化, 而本题中Command1_Click () 中的i变量应保留本身的值, 所以修改第二处, 将vf () 过程中的形参n改为按值传递。这样, 符合条件的数324, 就能得到正确输出。

保存修改后的程序, 并将循环变量i恢复为300, 然后运行, 发现程序能运行, 但输出却多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值, 如400等。再使用技巧, 将循环变量i, 改为400, 监测为何能输出。单步执行到vf () 中, 发现是因为当两数相等时, 未及时退出过程, 导致一定会执行到vf=True.。修改第三处, 将Exit For改为Exit Function。最后, 保存程序并运行, 发现此时程序已能正确运行, 调试成功。

4 结语

要想学好VB程序调试, 需要不断探究和摸索, 在调试过程中积累经验。灵活地运用VB程序调试工具, 可以快速地发现并排除程序中的错误。

参考文献

[1]成耀, 郑国平, 鲁松.如何让学生掌握VB上机调试之我见[J].山东工业技术, 2013 (12) :210.

[2]吴中宁.VB程序调试[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11) :749-751.

篇7:礼仪仪式的程序实例

【关键词】少先队入队仪式 政治社会化 过渡礼仪 阈限 通过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2-01

仪式是文化的载体,仪式负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少先队仪式也是少先队文化的载体,少先队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仪式建设。从仪式方面来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求从仪式的角度来思考少先队文化现象,抽取少先队活动的仪式内涵,并了解其中的意义;另一方面要从仪式生成和发展机制来丰富少先队文化仪式,并思考如何加强仪式的“文化化人”功能。所以,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为少先队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考角度。

一、入队仪式的前阈限阶段:告别过去

仪式是一种体现社会规范的、重复性的象征行为。[1]少先队入队仪式(以下称入队仪式)是指6—14岁的中国大陆的少年儿童在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时举行的、体现少先队章程的、重复性的象征行为。入队仪式是一个改变少年儿童政治面貌的过渡礼仪。

象征符号,从经验的意义上说,指的是仪式语境中的物体、行动、关系、事件、体态和空间单位。[2]这种符号履行了这样一种功能,即通过把复杂概念与简单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最终达到对前者的理解。[3]少年儿童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感依赖于一种国家忠诚感,但国家并无实形,只能通过象征被构想出来。少先队的主要象征符号有队旗、红领巾、队礼等。一系列的象征促进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形成了他们的组织观念,并增强了对少先队组织的归属感;入队仪式增强了少先队员的凝聚作用,加强了少先队集体的团结,保证了少先队集体的稳定和有序。

因此,少年儿童在加入少先队之前要接受队前教育,了解少先队符号的象征意义。队前教育是少先队组织对队龄前儿童进行的“准备参加少先队”的教育。少先队组织要帮助儿童初步了解少先队的知识,明确入队的意义,提高他们争取入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以入队为动力,帮助他们在入队前在各方面打下较好的基础。队前教育是少先队进行组织教育的最佳时机之一。成功的队前教育往往会对今后的少先队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经过队前教育,组织自身象征性地得以呈现,个人对组织的忠诚也通过象征表现出来。少先儿童逐步具有朴素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这也与过去几乎没有政治意识的状态有所分离,其政治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以后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做准备。

二、入队仪式的阈限阶段:历经考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队前教育,就可以批准符合条件的少年儿童加入少先队了。入队仪式的举行,少年儿童成为名义上的少先队员,其政治地位有所提高,身份发生了改变。

入队仪式使少年儿童进入阈限阶段。此时,少年儿童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他游离于普通儿童和合格的少先队员这两个不能兼容的群体之间,这是一个既非过去又非未来的游离不定的过渡状态。[4]少年儿童在政治社会化中会遇到诸多阻碍,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组织教育对少年儿童进行引导。

首先,缺乏神圣性的入队仪式使少先儿童不重视入队仪式。有些入队仪式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往往是疲于应付、草草了事。缺乏神圣性的入队仪式很难使少年儿童形成初步的组织认同和归属感,从而阻碍了其政治社会化进程。

其次,一系列的规训与惩罚手段打击了学生认同组织的积极性。例如,将佩戴红领巾纳入常规量化检查,使得红领巾成为了一种负担,学生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每天带着一块红布。一系列规训与惩罚措施使得红领巾等少先队的象征标志失去了其神圣性,进而少先队员可能以应付的心态来对待少先队的一些仪式和活动。

最后,在少先队组织活动中,存在着机会不均现象。衡量少年儿童先进性的尺度本身既不统一也并不完全合理。例如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子女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容易受到教师的青睐,而往往获得更多参与少先队活动的机会。

三、入队仪式的后阈限阶段:顺利通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教育和阈限期的考验,一些少年儿童养成了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朴素的国家、民族意识,逐步实现了政治社会化,并具有良好的个性和自主精神。成功跨越阈限阶段的少年儿童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具有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

然而,由于入队仪式的去神圣化、规训惩罚、机会不均等诸多障碍,有一部分少年儿童未能通过阈限期,其政治社会化水平较低,未能形成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少先队员。少先队员年龄较小,对少先队组织缺乏了解,只有在组织的恰当引导下,才能更加顺利通过阈限,逐步实现政治社会化,最终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为了顺利通过阈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增强入队仪式的神圣性。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是通过象征得以实现的,越是庄重的入队仪式,越能彰显入队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从而增强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要在参与中增加组织认同。少先队员参与入队等少先队仪式,可以不断在内心体会那种对少先队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培养集体的理想和信念。仪式使这些情感得到强化和传播,从而形成有秩序的组织生活。最后,促进少先队员的机会均等。只有在一个公平的环境,少先队员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

综述所述,入队仪式的进程有三个阶段,即前阈限阶段、阈限阶段和后阈限阶段。前阈限阶段使少年儿童与过去的生活分离,进入到模棱两可的阈限阶段;阈限阶段的少年儿童接受组织教育并经受各种考验;很多儿童历经考验后破茧成蝶,顺利通过阈限,逐步实现了其政治社会化,并实现了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然而,一部分儿童却因为仪式的去神圣化、规训惩罚、机会不均等诸多障碍未能通过阈限。少先队工作者需要反思仪式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以优化仪式的进程,使所有少年儿童都能够顺利通过阈限。

参考文献:

[1][美]大卫·科泽著.王海洲译.仪式、政治与权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1.

[2][美]大卫·科泽著.王海洲译.仪式、政治与权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3.

[3][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6.

篇8:国外企业举报程序实例分析

众所周知, 举报是发现公司欺诈犯罪的最有效的方法, 举报程序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司治理程序。由于我国目前关于举报者保护制度的法律空白, 公司雇员举报后身陷危境却无法律保护, 使潜在的举报者在高风险下望而却步。但站在另一角度, 虽然法律无法立即出台, 但在公司内部树立起对举报者全面保护的观念, 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举报程序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国外企业特别是美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 不妨借鉴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国外举报制度的法律规定

针对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事件, 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由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 又被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简称萨班斯法案) 。法案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订, 在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被誉为美国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代以来“最彻底的公司改革法案”。

法案的第806节中要求公司的任何人不能因为雇员举报了, 就对雇员采取解雇、降职、停职、威胁、骚扰或其他方式歧视雇员。因举报而被解雇或歧视的人可以通过向劳工部申诉获得救济;如果劳工部没有在接到申诉的180天内做出最终决定, 举报人有权在有管辖权的地区法庭进行司法起诉。雇员应被赋予所有必要的救济以弥补所有损失, 救济包括伤害赔偿, 比如恢复如果不是因为歧视雇员能达到的职务等级、欠薪包括利息和补偿, 由于歧视产生的特殊损害, 包括司法费用、专家作证费用和合理的律师费。

法案的第1107节中规定, 对提供真实信息的举报人故意打击报复的, 包括干涉举报人的合法工作和生活来源, 将被处以罚款, 或10年以下监禁, 或并罚。

类似的规则也广泛地存在世界各国的司法管辖条例中。例如, 美国保护举报人的“吹哨人法案”, 美国还建立起了系统的“保护证人计划”, 由联邦马歇尔办公室、司法部执行局、联邦监狱局、联邦总检察长办公室等负责证人安全。日本制定了《公益举报人保护法》, 规定要为举报人严格保密, 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举报人的真实身份。其次, 公司不得以任何理由解雇或用其他任何形式打击报复举报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 将按有关法律严肃处理。加拿大有《证人保护项目法》, 澳大利亚有全国性的证人保护计划, 德国有证人保护法, 联合国有一个“模范证人保护法案”等。

可见, 国外相关的举报制度比较具体, 虽不健全但却有其可借鉴性。我国应尽快完善我们的立法基础, 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二、国外企业举报程序的具体做法

1. 国外企业更多放弃选用“举报人”这个称呼

许多专家也建议避免使用该称呼。最主要的原因是举报人害怕报复。我们可以寻找一个温和的方式来描述这个行为, 使人们认识到, 举报不仅仅是揭露欺诈行为, 并且鼓励人们挺身而出。

总部设在丹佛和蒙特利尔的Molson Coors Brewing Co., 他们有正规的举报程序, 鼓励员工以安全和保密的方式来关注欺诈行为已成为公司道德规范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司主管全球道德和商业行为的董事Caroline Mc Michen, 谈论更多的是他们的“调查和报告制度”, 而不是他们的举报热线。“人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印象, 他们只能使用热线电话来揭示出现错弊的财务报表, ”她说, “我们的道德规范程序是我们整个的行为守则, 它涵盖一切, 包括出现的因酒精导致的责任问题以及工作场所的暴力行为。”

2. 采用外部服务公司提供举报热线管理

作为员工, 他们缺乏一个保障, 那就是如果他们履行了举报人的权利和义务而工作上又不受冲击的强有力支持。而独立的第三方为此提供了这种保障和渠道。外部服务公司比企业内部运作更为有效, 因为外部服务公司能给员工更好的信心, 他们的姓名更好地被保密。国外有一些公司常年聘用外部服务供应商来提供企业举报热线管理。

Molson Coors Brewing Co.就有类似的安排。雇员们通过安全、独立的网站或拨打保密的热线电话进入网络, 系统要求建立一个相关的密码, 并可以通过这个密码重新登录系统。系统将提示, 报告者可在3~5个工作日内看到自己的报告的处理日程。报告处理工作组针对这些报告, 事实清楚的会立即采取后续行动, 事实需跟踪的会要求报告者定期登录系统, 以帮助解决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外部服务供应商为热线电话提供了8种语言服务。公司内只有少数指定人可以使用这些报告, 如公司负责此项工作的董事、律师等。报告处理者必须要登录到这套安全系统才能阅读报告, 且不知道举报人的详细身份。不同性质的报告, 将分配给不同的人采取行动。该公司每年都有30~40个个案是通过热线和网站报告的, 但无导致刑事起诉的, 只是有人被解雇或受到纪律处分。以后估计会减少70%的个案。该公司为报告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而不需要心惊胆战地诉诸于匿名举报。

3. 建立企业内部举报热线

外部服务供应商提供的热线并不总优先选择, 有些公司的员工宁愿不选择第三方热线, 因为他们不相信这种方式。如果安排了内部热线电话, 就会专门成立一个高级别的特别小组来处理这些报告。小组成员都是公司的高管, 但故意排除了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们并不希望小组成员中有人力资源部门的参与,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冒着巨大风险而站出来说的话将反映在人事档案里。而且整个行动要采取必要的纪律保障, 以防信息外泄。公司还建立了一个加密的电子邮件账户来接收员工或供应商的报告。只有特别小组成员才可以浏览这些邮件, 即使是公司的信息技术人员也被排除在外。

Brakes Group, 一个在英国和法国都有业务的食品服务公司, 在公司内部也建立了举报人制度。举报人可以联系法律部门的负责人、财务总监或内部审计的负责人。公司保持着举报热线, 虽然不经常使用, 收到的举报报告的性质不是特别严重, 通常是匿名的。最关键是建立了政策框架和保持举报渠道的公开, 让所有的员工都充分关注。一个独立的热线电话会让一个更大的国际公司受益, 像Brakes Group有7 500名雇员分布在英国70个不同的区域。虽然举报热线并不常用, 但这个电话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整个公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鼓励沟通的作用。而且该公司的程序可以很有效地保护举报人的身份。公司的法律部门负责人能根据举报报告迅速准确地判断出错弊所在。如果揭露的是高级管理人员层次的错弊, 将直接与审计委员会主席和外部审计联系。

4. 持续的信任和信心

无论企业选择如何组织一个举报程序, 企业和员工之间必须建立应有的信任, 这样员工才有信心在认为必要的时候去行动。假设有人通过热线告密, 却未得到应有的回复, 这种情况将会在公司内部迅速传开, 去举报只是在浪费时间。举报程序的推动是个持续的努力。

在设置热线电话之前, 要先建立个明确预案。有些人可能以为即使设立了电话后, 也不一定马上会收到报告, 可能一切只是个形式。但一旦开始得到报告后, 企业和员工之间就存在着信任与不信任的考验, 所以应该事先就有一个迅速反应、明确设计、强劲有力的有效处理过程。

关于如何激发员工的信心还需要创造性的努力。企业只是依靠每6个月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告知举报电话的号码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有一家公司为了宣传企业的这一程序, 专门聘请了美国偶像式的人物来做广告。另一家公司则举行了路演, 他们演示给员工们各种曾经被报告的过失行为, 如低层次欺诈、企图泄露底价、滥用公司网络资源等。同时告诉员工, 特别工作组如何通过收集资料来了解真实事件, 如何伪装了地点和涉案人员, 以便保护他们。进行路演, 是为了让员工相信, 如果他们进行举报也会得到应有的保护, 同时他们所提供信息对企业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

公司关于职业道德和商业行为的政策与程序, 是比较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可以将这些内容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形式来表现, 如编写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子。有些公司将这些内容翻译成多种语言, 制作了缩写版本, 放入每个员工的月薪信封中。也可向曾在公司公开对话程序提供过举报信息的人约匿名稿, 谈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想法。

与员工的沟通还要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要想让员工始终保持关注错弊, 就必须经常让他们知道对所提交举报报告的处理, 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以及最终的结果。同时, 与外部股票持有者的沟通同样重要。有的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收到了多少举报报告, 有多少是值得调查的, 都有什么样的结果。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了解到: (1) 国外举报制度起步虽然相对比较早, 但仍在完善中, 大部分企业, 也正在为改进企业内部的举报程序做着坚持不懈的努力; (2) 国外企业能比较全面地保护举报人的利益, 从细节上给予最优的考虑, 并能在鼓励举报人、增加举报人信心方面多下功夫, 有效地推动了举报程序在企业的实施; (3) 国外企业也往往愿意选择一些比较温和的举报方式, 比如放弃“举报人”称呼, 更愿意将举报程序纳入企业的道德规范、企业文化的范畴, 作为一种软执行力的措施, 而非强制执行力的措施。

三、在我国公司内部构建举报程序的思考

1. 在公司内部树立起对举报人全面保护的观念

举报人的确会伤及某些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 但要关注举报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应站在维护公司利益的高度, 公司上下, 特别是公司高层要树立起对举报人全面保护的观念, 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举报制度, 在举报人举报后出现问题时能给予坚决的支持。

2. 将举报程序纳入公司相关管理制度

我国的宪法、刑法、各种规章中有对举报工作的描述, 但过于概括、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在目前的状况下, 我们可以在公司内部的相关管理制度中加入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公司的举报制度可放在公司章程、内部审计制度或其他专门制度中。内容包括举报制度的目的、举报程序具体步骤、举报问题处理工作组职责、举报人权利及保护措施、法律问题咨询等。

3. 举报问题处理工作由相对独立的公司高层负责

被举报的内容可能会牵涉到不同层次的人员, 处理这些问题是比较棘手的。公司欺诈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往往是受上级的指派而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 其本人可能并无犯罪的主观意图, 而拥有信息优势的高层管理人员才是欺诈行为的真正策划者。所以要处理举报问题的人员必须有相对高层次的级别, 另外他也必须是相对独立的, 否则很难开展工作。参照国外的做法, 负责处理举报问题的有董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负责人、财务总监、公司律师。在我国, 建议由上述人员或机构共同组成工作组来进行举报信息的处理。

4. 选择切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举报具体程序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 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立举报程序。可以选择采用外部服务公司提供举报热线管理服务的方式, 也可选择建立企业内部举报热线的方式;可以建立步骤分明、责任清晰、纪律严格的正式举报程序, 也可建立在完备举报程序基础上鼓励沟通协调、直接提建议的温和举报程序。就我国而言, 采用温和举报程序比较有可操作性, 将举报纳入企业道德、文化建设中, 但必须有较完善的制度基础作为前提, 否则可能会人浮于事, 不了了之。

5. 建立举报人的激励机制

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好处和激励, 提高举报的积极性。例如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举报者权益基金, 对举报者进行奖励、给予报酬或升职。当然, 在给予奖励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举报人。

参考文献

[1]Neil Baker.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Effective Whistleblower Programs Encourage Employees Who Witness Company Wrongdoing to Speak out rather than Look the Other Way[J].Internal Auditor, 2008 (2) .

[2]美国国会.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2002.

篇9:礼仪仪式的程序实例

1.传统婚礼礼仪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举行本民族的传统婚礼礼仪活动,现代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以及礼仪文化。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到民族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于是大量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建立,许多有相同志趣的人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华夏传统礼仪和汉服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运动。同时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华裔建立北美汉服联合会等多种汉服民间组织。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式婚礼是传统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基于传统华夏文化的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在社会上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复兴传统礼仪的文化潮流。

在婚礼典礼时,作为汉族人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仪式,这对恢复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已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大量汉服与礼仪的研究史论资料,但是大都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没有提出传统汉服和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实际制作开发。本文通过对传统经典记载的历代婚礼礼仪程序、传统汉服婚礼服饰系列进行探索、收集和梳理,总结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将对中式婚礼礼仪汉服的实际礼仪程序建立展开研究。汉服婚礼服饰体系和礼仪程序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市场的开发和推广,有利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

2.重建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周制婚礼的现代礼仪程序

第一部分:婚前准备。

准备新郎、新娘、赞者、司仪、从者等人的服饰。

准备婚礼所用礼器、果品等。

准备合卺一个(用一个葫芦,分为两半,用红绳连在一起)。

(1)新郎:

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郎身穿婚礼服,手捧木雁,乘车到女家,使两人各手持一个红蜡烛(不必点燃),坐于车后。到女家,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就头戴爵弁,身穿纁裳,亲自迎接新娘。跟随新郎的管事人员全部身穿玄端。纁裳,是指上衣用黑色面料而用红色为边缘;下衣用浅红色面料而用黑色为边缘,大带也用黑色,象征阳气下行。

(2)新娘:

更妆,开面:清早,新娘于闺房中试穿嫁衣、定妆,进行最后修订并聆听父母训示。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娘整装在家等候新郎。新娘梳理好发式,士的新娘梳成髲髢,即将头发做成长短参差的样子,然后,戴好首饰。身穿黑色面料的丝衣,以纁色(即浅红色)为衣缘。女子的上衣和下裳用同样颜色的面料,表示德行专一;以纁色为衣缘,纁色属阴,意味着阴气上行,上交于阳,象征女子出嫁成家而担当起新的责任。妇人不常穿浅红色衣缘的衣服,婚礼不按平时服装穿用,而穿盛装。站立在房屋之中,面向南方。

(3)亲迎: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

新郎亲自前往,在家中接受母亲教导,从母亲手里接过聘礼。婿以雁做贽礼叩门登堂。此时新娘在闺房等候,新郎到客厅,向新娘的父母请求将女儿下嫁,新娘父母谦称后同意。新郎入新娘闺房,新娘已穿上结婚礼服,向南站在房中。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新娘的一位嫂子、婶子、姑姑或者姨妈等已婚的较年轻的女性长辈担任新娘的“姆”。姆为其梳发、插上发笄、结缨(用红绳系在头发上),谆谆教导。姆站在新娘右边,负责向新娘提示礼仪。新娘的伴娘则站在后面。新郎新娘携手出房。接着,新娘的姆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孝顺公婆。”随后,新郎新娘再拜别新娘的父母,登车离去。

第二部分:正婚礼的婚礼仪程(是传统婚俗的重点部分)。

(1)迎礼就位: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花好月圆》。

司仪:

各位来宾,在这个吉日良辰,大家将要见证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喜结良缘,共成连理。大家将要见到的,是依据华夏传统而制订的周制婚礼。周制婚礼重视庄重典雅,因为婚姻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人生一件大事。所以,君子重视婚礼。我们的婚礼为什么选择黄昏时候举行呢?因为这是“阳往而阴来”的时候。所谓“阳往阴来”,意味着阳气要把生机藏在阴气之中,以便使生机不断。简单介绍完毕,下面有请新人的双方父母、领导和媒人就位。

司仪:有请新郎、新娘。

赞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

(新郎在前,新娘随后,行礼然后跪坐。)

(2)夫妻沃盥: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高山》。

司仪:华夏礼仪,重视洁净,所以,新郎和新娘在行礼时,都要洗净双手。

赞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

(同时男女执事负责帮新人行沃盥礼)

(3)证婚祝告:

赞者:宣读结婚证书,为新婚夫妇证婚,并宣读祝辞。

吉日良辰,喜成婚姻。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窈窕淑女,得其佳偶。恺悌君子,诚敬迎新。

衣冠黼黻,光耀门庭。华服夏礼,琴瑟和鸣。

合卺同牢,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福寿康宁。

尊祖敬宗,诗礼传家。五世其昌,和乐无涯。

天作之合,两姓亲睦。乾健坤顺,既融且洽。

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弦歌绕粱,齐欢共贺。

礼仪既备,肴馔既陈。鸾凤和谐,普天同乐。

(赞者从新郎身后退回原位。)

(4)夫妻拜堂:

司仪:

天地无私,养育人类。尊祖敬宗,光耀门楣。

一拜天地祖先:拜—兴;拜—兴;拜—兴。

父母之恩,没齿不忘。孝顺父母,礼所应当。

再拜父母高堂:拜—兴;拜—兴;拜—兴。

夫唱妇随,百年好合。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夫妻相互交拜:拜—兴;拜—兴;拜—兴。

(5)同牢合卺: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关雎》。

(男女执事把几案搬过来,放在新郎新娘中间。几案上有事先准备好的东西:猪肺、猪脊骨、猪肝、猪肋骨,整鸡,(有一部分分割好),分别放在四个小盘中;筷子两双;合卺一对;米饭两碗。)

司仪:

有请赞者,为新郎新娘主持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

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同牢: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此时司仪可以说一些比较吉祥、夫妻共勉的话语。

合卺:侍者托盘上放两对酒杯,伴郎伴娘斟酒分别奉给新人,饮半杯,由伴郎伴娘交换给新人互饮剩余半杯。第三次奉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对(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葫芦),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礼成,撤馔。

新人起身,互拜,答谢赞者。

(6)解缨结发:

司仪:

请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新郎亲自为新娘解下缨。)

请赞者为新郎新娘结发。

新郎和新娘把对方的头发各剪下一点,分别装在一个小锦囊里,然后把装新人头发的两个小锦囊装到一个大锦囊中扎紧,把新人的头发梳结在一起,意味着夫妇两人永远连在了一起,由此而成为结发夫妻,永不分离。

(7)拜谢父母:

正婚礼成后新人拜见双方父母,新人奉茶拜谢,同时新人改口。

(8)拜谢众人:拜谢媒人、双方领导、双方新朋好友。

第三部分:饮宴娱乐

播放传统音乐曲目。

可以安排新郎新娘换装敬酒,设投壶、猜谜的娱乐活动增加欢乐气氛(可以设奖,奖品为糖果),最后发放喜糖。

3.传统婚礼礼仪程序的研究意义

探寻传统儒家文化视野下的婚礼礼仪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积淀、成熟的历程,发现华夏传统婚礼礼仪的形成和体现的各种文化、民族、经济、艺术等因素的差异性。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现代传统婚礼的礼仪传承现状与发展规律,为实施传统婚礼礼仪文化的恢复和市场开发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为现代华夏传统婚礼礼仪的重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上一篇:早上好祝福语优美句子短句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