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部职责

2024-04-30

学术部职责(精选9篇)

篇1:学术部职责

学术部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产品学术资料、及前沿领域的信息、文献等资料收集和整理;

2、提出项目引进的可行性方案,参与新品临床检验、适应症推广工作;

3、负责公司研发产品学术、论文撰写及申报、申请工作,制定相关计划并组织实施;

4、负责公司产品相关领域学术讲座及产品推广;

5、为公司产品的提供技术支持。

篇2:学术部职责

1.参与销售团队工作,在客户经理的指导下,开展公司产品和服务市场推广和销售,维护客户,促进团队完成销售任务。

2.与客户建立直接的销售和营销联系,掌握客户购买行为和信息,分析和确认客户需求,为客户开发企划案提供客户信息支持。

3.参与软件产品和服务的验收交付,整理与归档各类销售资料与客户资料,及时回收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应收款,建立健全各种销售原始记录

篇3:学术部职责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术诚信与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 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 认真探讨学术失信的表现、成因和危害, 并就面临学术失信, 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教育理论刊物编辑人员的使命和作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学术失信行为的表现

1995年, 时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的瞿葆奎先生对一稿多投等学术失信现象深恶痛绝, 呼吁各刊共同抵制学术失信。然而,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时至今日, 学术失信现象愈演愈烈, 问题不断发展, 不断复杂化, 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 抄袭。

抄袭是直接把别人的文章或研究成果或部分或全部地当作自己的文章或成果的行为,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盗窃学术成果的行为。有的代表指出, 一些投稿者大肆克隆他人文章, 有的基本原封不动地照抄他人文章, 如将“教育研究”替换成“图书馆学研究”, 套写出一篇“文章”来;有的甚至一字不改, 直接将他人文章拿来, 署上自己的姓名, 拿去发表;也有的将他人文章改头换面, “剪刀加浆糊”, 七拼八凑成一篇文章。

2. 不当署名。

代表们指出, 有的作者根本没有参与相关研究, 没有参与论文写作的任何环节, 而在文章发表时却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有的是学生的文章署上了导师的名, 有的是下级的文章署上了领导的名字。有的作者为了

筅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

肖第郁

使自己的发文量快速翻番, 私下约定, 相互署名, 文内明明是第一人称单数叙述, 作者却有两三人甚至更多。

3. 一稿多投及一稿多发。

代表们指出, 一些作者采用“广种薄收”的策略, 一篇文章写出来, 通过电子邮件一稿多投。有的收到用稿通知后, 也不主动与其他刊社联系, 撤回投稿, 造成一稿多发。有的作者将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 重复发表。

4. 造假。

代表们指出, 一些作者自己不深入实际, 不作深入研究, 闭门造车, 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研究目的, 伪造、篡改文献, 捏造数据, 这种恶意的造假行为, 丧失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

近年来, 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职称论文服务网站”, 写作、发表一条龙服务。好像只要你给钱, 他便无所不能, 一切替你包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作者急于发表职称论文的心理, 盗用刊名刊号, 非法出版, 骗取作者钱财, 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作者上当受骗;也有的作者“知假买假”, 抱着侥幸心理, 企图在职称评定时以假论文蒙混过关。

还有的代表指出, 当前引注造假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作者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不注明出处。有的“学术论文”, 通篇没有一个注释, 没有一篇参考文献, 好像文章内容全部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有的作者则在其文章中堆砌大量的参考文献, 也不管是否与论文观点相关, 让人不知所云, 这种伪注现象体现了作者不严谨的治学态度。

5. 利用与刊物的特殊关系, 发表达不到水平的文章。

有的作者明知自己文章的质量达不到出版要求, 不是坐下来潜心研究, 而是找关系, 找门路, 通过人情关系、领导关系来达到发表的目的。

6. 捉刀代笔。

有的人腹中空空, 有的人事务缠身, 无暇写作, 于是找枪手, 捉刀代笔。有的代笔者也知道弄虚作假不好, 但碍于人情, 做了傀儡。

二、学术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会议对学术失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代表们指出, 就像其他社会问题一样, 学术失信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外因看, 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变化, 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功利主义、践踏诚信公正等道德沦落现象, 是学术失信产生的社会性土壤。在社会评价机制中, 人们往往只关注结果, 不再观察过程, 放任过程中的不正当性。有些学术评价求量不重质, 评议机制、奖励机制极不合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考评, 过分追求指标量化和可操作性。这些都可能成为学术失信的客观原因。从内因看, 一些学者学术品格沦落、学术道德丧失, 放松乃至放弃自律;学术管理与组织部门对学术作为又缺乏有效的他律性制约制度。代表们指出, 学术失信行为的产生是一个主观的故意过程,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非正当性并非不知道, 只是经不住可能带来的名利诱惑, 使之丧失了应有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道德, 从而作出了不正确的选择。

对于学术失信的危害, 代表们指出, 就像假冒伪劣商品冲击品牌商品, 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样, 学术失信行为扰乱了整个学术界的秩序, 破坏了治学环境, 阻碍了学术繁荣, 影响了学术发展的正常方向, 形成了一种日渐浮躁的学术风气, 妨碍了年轻一代的成长, 危害了社会整体风气, 形成恶性循环。

代表们指出, 学术失信严重败坏了学术声誉。近年来, 学术失信行为时有败露, 从博士生到教授, 从大学校长到院士候选人, 一些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人物的学术失信行为被披露出来, 使人们对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崇高性产生了怀疑, 极大地伤害了那些恪守学术品格、潜心教育研究的人, 也极大地伤害了学术研究本身。

代表们指出, 由于大量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学术泡沫挤占宝贵的学术资源, 使得真正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得不到发表。有的代表说, 山寨版横行, 给期刊的正常出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大大损害了被盗版期刊的形象。有的骗子把作者交的钱卷走了, 作者得不到想要的刊物。跑掉了假和尚 (尽管作者也知道是假和尚) , 作者就来找你这个真庙, 反复要刊社给解决问题。“不胜其烦!”很多代表如是说。为此, 许多编辑部不得不弃用电子邮箱这一现代化的收稿途径。

三、面对学术失信, 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

学术失信已成为学术界的痼疾, 广为社会所诟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净化学术风气, 维护学术诚信, 已成为本次年会的共同呼声。代表们认为, 遏制学术不端, 维护学术诚信, 需要学术界的自律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治理学术失信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综合治理, 才能标本兼治。而作为把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推向社会的重要媒介, 教育理论刊物在防范和遏制学术失信行为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此过程中, 教育理论刊物不仅应该有所作为, 而且大有可为。教育理论刊物守土有责, 应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恪守职业道德, 规范学术编辑出版行为, 勇于承担遏制学术不端的责任, 大张旗鼓地倡导学术诚信。

1. 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 增强做好编辑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代表们指出, 编辑人员的职业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占据着一定程度的学术资源的话语权。因此, 加强编辑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编辑人员要认清使命, 牢记职责, 维护尊严, 洁身自律。同时, 要大力增强编辑职业技术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职业灵敏度, 用积累的工作经验对稿件进行有效判别。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甄别稿件。尤其在网络时代, 新技术使学术造假变得更为方便和容易, 造假手段也不断花样翻新, 甄别和鉴定难度不断加大, “造假造得非常真”, 这对编辑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会上, 有的代表着重介绍了运用学术期刊网的查重功能, 查寻稿件是否抄袭、剽窃, 是否一稿多发。有代表强调, 必须大力提高编辑人员自身的学术素养,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编发没有学术价值的稿件, 避免低水平重复。编辑人员应加强学术上的修养, 比较深入地进行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 以保证对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有相应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2. 建立科学的审稿制度, 优化稿件质量监控体系。

代表们指出, 人情、社会文化既影响着作者的行为, 也影响着办刊人员的行为。必须建立和完善匿名审稿制, 这样既可以保证稿件得到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匿名审稿制度也是有效遏制人情稿件、“特殊稿件”的重要举措。

3. 加强学术规范建设, 倡导学术诚信。

会议一致同意形成《全国教育理论刊物学术诚信宣言》, 以促进学术规范, 遏制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有的代表呼吁拿起法律武器, 从根本上遏制学术腐败, 维护教育理论刊物合法权益。

4. 加强学术批评和舆论监督, 开展教育期刊之间的合作。

代表们指出, 各自为政、封闭式的期刊发展格局, 不仅对有效遏制学术失信行为不利, 而且也不利于教育理论刊物自身的发展。加强教育理论期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保护知识产权, 防止论文造假和一稿多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有的代表建议, 各刊联合起来, 建立网站, 建立黑名单, 共同抵制学术不良风气。

篇4:学术部职责

关键词:大学;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党委权力;行政权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3-0015-04

依法治校与大学章程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是依法治校和大学章程的核心问题之一。完善大学学术委员会就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学术委员会与党委的关系

学术委员会与党委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学术权力与党委权力的关系,涉及到学术自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称《高等教育法》)第42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评定教学与科学研究成果等学术事项。《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在高等学校设立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以下称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称《普通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第10条第2项进一步明确规定,党委讨论决定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可见,党委和学术委员会都有权对学术事项进行管理。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学术委员会对全部学术事项进行管理,而党委仅对重大教学与科研事项进行管理;第二,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项的权力是“评定”,而党委对学术事项的权力是“讨论决定”。问题是“评定权”与“讨论决定权”有什么区别,更关键的问题是“重大学术事项”的边界在哪。

从全国高校章程的实践看,大多数高校试图通过穷尽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以明确学术委员会与党委的权力边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章程(试行)(提请核准稿)》第31条列举了学术委员会审议科研计划方案等六项职责。《华中师范大学章程(提请核准稿)》第25条列举了学术委员会审定学校学术评价标准等七项职责。而《上海外国语大学章程》第15条更是列举了学术委员会评定重大学术奖励的申报推荐与重要学术组织任职的申报推荐等九项职责。这种详列学术委员会职责为大多数高校章程所采用,可能是因为《普通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第10条已经对党委职责详尽列举了八项,而《高等教育法》对学术委员会职责的规定仅列举了三项,且没有配套法规,不足于避免党委权力对学术权力的过度干预或介入。

我们认为,党委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应当限于事后救济,党委行使监督权,对违法或不当的学术决议做出撤销决定,也就是说,“党委讨论决定重大教学与科研事项”的含义应当解释为对学术委员会做出的违法或不当决定予以撤销。这样,党委既尊重与支持了学术委员会的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又形成了对学术委员会的有效监督,符合其统一领导学校工作的职能,体现了党管大事的思想。这是因为,党委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国家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实施的纽带作用,而大学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学术本位。

二、学术委员会与校长的关系

学术委员会与校长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校长组织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可见,从法律规定看,校长没有学术权力的决策权,只能为学术活动提供管理与服务。不过,实践上,校长对学术事项干预颇多,出现了学术事务行政化的严重问题,没有切实落实教授治学和学术自治原则。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对学术组织成员的组成比例、任职条件、产生办法没有明确规定,而是留给了高校。高校大多受我国官本位思想影响,设置了有利于校长的学术组织与议事规则。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高校大多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将大学视为其附属事业单位,政府包揽高校的所有事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了强化学术权力,防止学术事项行政化,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学术组织中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的专任教授(含副教授)的法定比例,还应当规定成员的资格、产生与任期、权利与义务、责任与追究等。可喜的是,教育部正准备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学术组织的组织规则加以规约。,当然,学术评价标准、学术奖励规则、学术发展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的制定权还是应当留给学术组织。这是为了激发学术力量并给予保护。不过,为了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制衡,校长像党委一样应当拥有对学术事项的适度干预权。校长干预学术事项的具体形式有:校长为学术组织的当然主席;校长参与制定学术组织章程或规程;校长聘任与解聘教授。

三、学术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关系

学术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学术权力的内部分工与制衡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称《学位条例》)第9条和第10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学位评定、授予、撤销等事宜。《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下称《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18条具体规定了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责,即审查通过申请学位名单,确定研究生考试事宜,作出授予或撤销学位决定,处理学位授予争议。可见,与学术委员会一样,学位评定委员会也属于大学内部学术组织。问题是学位评定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两者地位等同,还是学术委员会地位高于学位评定委员会,或者学位评定委员会地位高于学术委员会?对此,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从高校章程实践看,一些高校规定,学术委员会是学校学术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例如,《武汉理工大学章程(提请核准稿)》第54条第2款就明确指出,学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最高学术权力机构。这实际上承认了学位评定委员会从属于学术委员会的地位。而教育部刚刚公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第3条与第17条更加明确地规定,学术委员会是高等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其可以就学位评定事项设立专门委员会。这实质上表明,学位评定委员会行使的学位评定职责是从学术委员会的学术职责中独立或剥离出来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其他学术机构一样,也应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

不过,我们认为,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应当处于相同的法律地位。第一,这是现行法律的隐含要求。《学位条例》和《高等教育法》都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没有上位法与下位法之分。从法律的文义、上下文和目的等来看,还不能从这两部法律中得出学位评定委员会从属于学术委员会的解释。第二,这是学术权力制衡的需要。与行政权力一样,学术权力不能完全集中到学术委员会一家之手,因为绝对的集中产生绝对的腐败。不仅行政权力要求分工与制衡,而且学术权力也应当适当分工与制衡。不过,学术权力的分工是指学术机构之间的权力分工,而学术权力的制衡主要是指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适度干预。第三,这已成为许多高校的普遍实践。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章程(试行)(提请核准稿)》第31条与第32条就没有区分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地位的高下,亦即,两者具有同等地位。简言之,学位评定事宜由学位评定委员专司行使,不受学术委员会的干预,学位评定事宜的议事规则则由行政权力作为制衡需要加以制定。

四、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关系

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学术权力的内部分工与制衡问题。《高等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术委员会审议教学计划方案,评定教学成果。不过,实践上,不少学校设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高校教育教学事宜。例如,《苏州大学章程(草案)》第67条,学校设立教学委员会,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虽然现行法律规定,校长聘任与解聘教师,但没有规定其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也没有明确学术委员会享有此项权利。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设立更多是来自大学的实践。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章程》第14条规定,设立教师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负责职称聘任事宜。简言之,教学委员会和职称评审委员会都来自高校的实践。

与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一样,教学委员会和职称评审委员会都属于学术组织。从法律规定看,教学委员会应当隶属于学术委员会,因为教学委员会的职责显然是从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中分离出来的。更关键的问题是,职称评审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从目前全国的职称评审标准看,评审标准既包括科研要求,也包括教学要求。从这个角度看,职称评定委员会似乎应当从属于学术委员会。不过,从权力制衡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看,教学委员会和职称评审委员会也应当独立于学术委员会。此外,若将教学委员会和职称评审委员会都设置为学术委员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则容易将学术委员会异化为学术管理机构,而背离其学术评价的核心职能。由此,教学委员会应当专司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与计划方案、教学改革方案、教学质量评估、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名师与成果、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教学事宜的审议、评审和审定;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专司职称资格审查、职称评审标准与办法等职称事宜;而学术委员会专注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术道德等纯学术事宜。

五、学术委员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学术委员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学术权力与民主管理权力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法》第43条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在高等学校设立教职工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原则对高校的基本要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在高校领域的具体贯彻,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第7条进一步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内分配方案、教职工聘任与考核、校内管理制度等享有听取报告权、提出意见与建议权以及讨论通过权。可见,教职工代表大会可以对学校的所有事务提出意见与建议,其中当然包括对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发展规划和学术决议决定的建议与批评权。学术委员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实质上主要是民主管理权力对学术权力的监督。赋予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术权力的提出意见与建议权,既保证了学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和高度权威性,又体现了教职工民主管理与监督权的具体落实。

六、学术委员会与学院的关系

学术委员会与学院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大学纵向内部治理结构问题。改革开放后,最早确立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高校可能要属吉林大学,其原因是新世纪的吉林大学是由六个高校合并而成的,是为了解决学校的内部管理与治理结构问题。这得到了许多高校实践的认可。学院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实行自主管理,具体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事项,制订并组织实施学院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实践中,有的高校,与校级设置类似,在学院也设置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例如,《苏州大学章程(草案)》第100条与第101条规定,学院设立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分别行使学术评价权与学位评定权。在学院设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有机构臃肿和成员重叠度高的弊病。这种模式实质上是校级学术机构的翻版与复制,没有考虑学院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学校纵向治理结构的分工与平衡,也没有体现制度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有的高校在学院设立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将教授委员会作为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例如,《吉林大学章程》第37条与第38条规定,学院设置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权力;设立教授会,履行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的职能。在这种模式下,教授会的学术职能与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交叉太多,其民主管理职能忽视了除教授外的教职工的利益诉求途径和民主权利,与学院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交叉过多。一些高校在学院仅设立教授会或教授委员会,主要行使学院的所有学术评价与发展职责,兼具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能。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章程(暂行)》第37条规定,学院设立教授会,行使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师聘任、学术评议、学位评定、教学指导等审议与评定职能。这种设置避免了机构臃肿和职称交叉的问题,也理顺其与学院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设置还厘清其与校级学术机构的关系,保障了学术权力的独立性,解决了学校与学院在学术事务方面的权力边界。学院设置的学术机构与学校设置的学术机构没有上下隶属关系,学院设置的学术机构在其学院学科与专业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学校设置的学术组织对学院设置的学术机构仅有业务指导的职责。

学术委员会是大学的法定重要内部治理机构之一,是依法治校与大学章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维护大学学术独立与自由的重要组织保证。完善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职责,就要处理好学术权力与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的关系,就要合理界定其与其他学术机构的隶属关系与职能分工,就要理顺其与学院学术机构的关系。

篇5:技术部职责

1.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

2.按研发计划完成技术文件编制及图纸设计工作,及时记录各种工作要素,编制齐全的产品文件。

3.研究和摸索科学的流水作业规律,认真做好各类技术信息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汇总归档保管工作。

4.负责组织实施工艺分析及工艺改进工作,持续改进制造过程质量,降低成本。

5.认真做好技术图纸、技术资料的归档工作;负责制定严格的技术资料交接、保管工作制度。

6.拟定、审核设备及购料采购计划

7.及时指导、处理、协调和解决产品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

8.负责编制公司技术研发计划,抓好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技术队伍的管理。有计划的推荐、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搞好业务培训和管理工作。

篇6:技术部职责

一:主要工作

1.贯彻执行公司的工作目标,根据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和任务统筹本部门的工作安排,制定工作计划

2.设计图纸,输出所需全部技术内容。

3.编制各种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标准;贯彻实施国家技术法规、规范、标准;

4.参与、组织公司范围内的技术策划、技术管理和研发工作;

5.协助商务部门做好招标技术文件;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技术部门的评标

6.组织技术力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技术管理问题,建立技术管理制度。

7.组织和协调本部门技术人员开展技术革新和对重大技术问题的公关工作,推动公司技术发展

8.时刻关注计量机械的发展状态,掌握新信息

9.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其他任务

二:公司纪律

1.自觉遵守公司现行各种规章制度

2.团结同事

3.爱护公司财物

三:与其他部门配合1.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完成公司工作

2.工作中不扯皮,不推诿;实事求是

3.工作对事不对人

四、职责

(一)技术部经理职责:

1.主持技术部的日常工作

2.制订、修订技术部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经批准后组织实行并监督检查

3.制订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并对工作计划进行领导、协调和过程控制,确保工作计划顺利的贯彻实施

4.组织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文件的编制。

5.贯彻实施本行业的国家技术法规、规范和标准

6.就本部门的技术力量配置、技术管理组织结构等提出方案或建议。

7.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方案评审工作,并对技术部的技术文件与技术图纸文件进行审核与确认

8.遵守并接受公司现行各种规章制度之约束

9.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1.提供产品售前的技术支持;

2.负责与用户和设计院技术交底、设计变更等所有产品生产中的技术及协调工作;为用户提供技术方案的编写及设备现场布置图。

3.收集、分析用户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客户技术和产品选择;

4.参与新产品的研究与设计;

5.完成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图纸与技术文件;

6.负责制定产品方案、编制文件的技术标准;

7.指导生产部门生产工艺,协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8.为公司销售与售后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9.根据用户或其他部门的要求进行技术设计修改和设计改进;

10.树立公司的专业形象,保证公司的名誉不受到侵害;

篇7:工程技术部职责

1.负责工程技术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范、验收标准及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定、措施。

2.负责项目部范围内技术文件和资料的统一管理。

3.负责编制项目工程施工的组织设计、质量控制计划及特殊过程和关键过程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

4.负责施工图纸的设计、会审,在施工中对各工序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参加各工序的检验和工程验收。对工程的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定记录。

5.负责重要物资、工程设备、构配件、新型材料的检验、实验工作。

6.负责对施工中出现的不合格产品进行控制,并制定和组织实施预防措施。

7.负责编制工程材料计划,协助物资供应部门做好材料、设备、附件的选型、订货工作。

8.负责竣工资料的编目、组卷和保存各项检验试验记录。

9.负责编制项目部员工的招聘、培训计划。

10.负责组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1.开展QC小组活动和统计技术的推广应用。

12.负责按工程合同组织现场的施工,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检查和监督。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安全生产负责。

13.负责工程施工计划的上报,控制施工进度。建立施工日志,做好施工中检查和检验状态的记录。

14.参与工程分包合同、劳务合同、设备租赁合同的签定,组织协调施工队伍,机械设备进退场的配合工作。

篇8:倡导学术宽容促进学术繁荣

关键词:宽容,学术宽容,包容,学术自由,理解尊重

人类认识世界的无限性、复杂性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表明, 对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研究探索,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失败不可避免;任何学者都不可能掌握绝对真理, 独揽学术话语权, “包打天下”。然而, 当下的境遇是, 任何一个科研项目, 一旦获得资助, 总是要有预期成果, 而且只有达到预期目标才能结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科研管理的金科玉律, 其结果是促生了大量的平庸之作。扭转这些不良现象, 促进我国学术的健康发展, 必须倡导学术宽容, 保障学术自由。

一、学术宽容的内涵与边界

1.学术宽容的内涵。

“宽容”来源于拉丁文tolerare, 是指宽大包容。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 宽容是指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 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能够予以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是一种自尊, 一种自信, 一种成熟, 是主体对自我的一种超越, 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学术宽容主要是指学者对学术思想、学术行为的包容、容忍。它既包括对“荒诞无稽”学术观点的包容, 也体现在对学术错误的容忍。学术宽容是一种涵养、气质、风度, 它不需要夸张、不需要装饰、不需要吹嘘标榜;学术宽容是理解、是豁达大度, 它是做学问的一种风范、一种修养、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境界;学术宽容是人格的一种主动开放状态, 是对真理深刻洞察后表现出的一种超然学术态度;学术宽容意味着对多元价值主体的承认与尊重, 意味着对不同价值标准的理解, 意味着对自己价值标准的执着和恪守, 它彰显了学术的自由与平等。因此, 任何学者, 不论其才华出众还是能力平庸, 不论其高贵典雅还是朴实平凡, 都没有权力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凌驾于他人之上。

2.学术宽容的边界。

学术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 它是有限度、有边界的, 超越这个边界, 就会走向宽容的反面。宽容不是怯懦, 不是包庇、放纵、怂恿;宽容不是见风使舵、逢场作戏。无节制的宽容, 播下的是吞噬宽容的种子。正如波普尔所指出的, “如果人们主张一种绝对的宽容——即使对不宽容者也是如此, 而且不保卫宽容的社会来抵抗不宽容者的进攻, 宽容者就会被消灭, 宽容也随之消失”[1] 。学术宽容的边界表现在:一是学术宽容不等于软弱。软弱是指对学术权威的观点被动接受, 缺乏自己的主见, 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甚至“奴性”突显。学术宽容与之相反, 它是一种自尊与自重, 是一种学术智慧。二是学术宽容不等于仁慈。仁慈是仁爱慈悲, 是人的心理品质, 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术宽容则是对学术思想与观点的包容、容忍, 是人的理性选择, 是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基本素质。三是学术宽容不等于冷漠。冷漠是一种视而不见, 漠不关心, 置之不理的态度。学术宽容是一种扬弃态度, 需要开阔的胸襟和气度。

二、学术宽容的理论依据

1.本体论依据:

真理的多维性。 学术宽容的本体论依据在于真理的多维性。“承认世界的本质是丰富的‘差异性’, 而不是僵死的‘同一性’, 这一点构成了宽容的‘本体论根据’。”[2] 差异性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是世界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差异性、多质性, 导致了客观世界的绚丽多彩、丰富多样。面对复杂、多变的客观事物, 需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究。而对于每一位学者而言, 他只能从某一维度接近真理。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通过分析人们对六面体的认识阐述了真理的多维性:立方体有六个面, 然而, 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看到它们, 六个面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 一个人只能在某个时候看到它的某些方面而不可能看到它的全体。在此意义上, 不同的人站在六面体前, 所看到的部分都具有“真理性”, 但又并不能因此否定别人所看到的也同样具有真理性。正是这些各有所偏的“真理”的共同存在, 才可能有六面体的完整存在。所以说, 真理是多维的, 多维的真理需要宽容来认识, 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予以接纳,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 否则, 只会坐井观天, 扼杀真理。

2.认识论依据:

真理的或然性。 追求真理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 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 甚至“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 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主题。”[3] 但是, 真理又是暂时的、相对的、发展变化的, 因为人是认识的主体, 他的能力是有限的, 是会犯错误的, 这就是人的“可错性”, 其实就是真理的“可错性”。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修正的命运。所以, 威廉·巴雷特将数学比作为“一艘在大海上行驶而出现了某些漏缝 (悖论) 的船;这些漏缝被暂时堵上了, 但是我们的理性不能保证船不会再出现其他漏缝。”[4] “可错性”是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特征。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的、猜测的, 都是试探性假说, 而且永远都是这样的试探性假说。既然是假说, 它和真理就一定有距离。既然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真实的理论, 那么我们就必须想到这样的可能性, 即我们的理论, 不管目前多么成功, 只不过是真理的一种近似。因此, 面对人类认识的“可错性”与真理的“或然性”,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自己的认识是绝对正确的, 也永远不能证明我们企图压制的思想与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对此, 我们必须倾听不同的声音, 了解他人的观点, 以便更好地修正错误、接近真理。

3.人性论依据:

人的有限性。 首先,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尽管人被称为是万物之尺度、宇宙之精华, 但人毕竟是人, 其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总是有限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甚至值得怀疑。因此,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人们只能永远接近而不能到达绝对真理的“彼岸”。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真正的智慧是发现自己的无知, 是找到自己知识与能力的界限。爱因斯坦也坦言, 面对无限的未知世界, 自己只不过发现了大自然中几个有限的小秘密罢了。因此, 宽容是我们惟一的选择。其次, 人受环境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提出“思想社会境况决定论”, 认为个人的思想是由个人所处的社会境况和社会位置所决定的。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境况中、处于一定的社会阶层, 人在这种社会境况中的社会位置决定了其思维方式、思想观点。“所谓世界, 就每个人说来, 是指世界中它所接触到的一部分, 如它的党、它的派、它的教会、它的社会阶级。”[5] 每个人生存环境的局限性决定了其认识世界的片面性。因为我们都是凡人, 有人性的弱点, 会犯错误, 所以, 宽容是人类的特权。

三、学术宽容的作用

1.点燃智慧之光。

宽容不仅是人的一种修养, 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智慧;不但表现为一种胸襟, 也表现为一种睿智。它是打开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越是睿智的人, 越是胸怀宽广, 大度能容, 因为他洞明世事、练达人情, 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 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 知而能容愚, 博而能容浅, 粹而能容杂”。“没有判断的自由就没有智慧, 没有智慧就没有繁荣的社会。”“不宽容使人愚蠢, 正如愚蠢使人不宽容一样。”[6] 宽容是学者的职业智慧。荷裔美籍著名作家房龙曾说, 宽容是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奢侈品, “收购”它的是那些智力非常发达的人。古今中外, 那些成就大业、有所建树的人, 无不有一颗宽大之心, 因为他们具备“收购”宽容的智慧。

2.展现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 是指学者在开展学术活动时, 不受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独立解决学术问题。探究学问、追求真理, 必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不受外界干扰与强制的环境中进行。学术宽容能够允许别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 耐心并且不带任何偏见地容忍那些有别于自己或被普遍接受的学术思想与观点。 胡适认为,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没有容忍, 就没有自由。要想享有学术自由, 须先学会学术宽容。“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 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虽然不支持你的行动, 但我坚决维护你合法行动的自由”就是展现学术宽容、体现学术自由的最好注脚。追求真理是人的本性, 是一项永不停息的事业, 而宽容的学术品质, 能够使学者打破狭隘的个人空间, 走出“自我中心”的场阈, 真诚地倾听, 平等地交流, 自由地畅谈, 宽容地理解、接纳各种思想观点, 学术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相反, 如果缺乏宽容, 就如斯宾诺莎所认为的, “假定这种 (判断的) 自由能够被抑制, 有可能使人们处于从属的地位, 除了统治者的规定之外便不敢说一句话, 尽管统治者永远也不可能使人们只有他想有的思想;这样一来, 由于必然的结果, 人们就不断地会有与他们的语言不一致的看法, 于是国家最必需的诚实受到侵蚀, 可憎的阿谀奉承和背信弃义受到鼓励, 导致欺诈流行和一切社会交往的腐败……” [6] 所以, 只有具有宽容品性的学者才能真正领略到学术自由的价值。

3.促进学术繁荣。

宽容是为发现真理、维护真理而形成的一种学术品质。有了宽容, 你会容忍我的意见, 我也会容忍你的意见, 不必担心因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或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学术思想、学术成就的诞生总是在宽容的学术氛围与尊重不同意见的自由争鸣中形成发展的。前文已述, 真理具有多维性、或然性, 但“人类心灵具有一种品质, 即作为有智慧的或有道德的存在的人类中一切可贵事物的根源, 那就是, 人的错误是能够修正的。借着讨论和经验, 人能够纠正他的错误。”[5] 真理愈辩愈明。宽容的学术环境能够打破学者的思维定势, 使学者摆脱“常规”束缚, 拓展思维空间, 纠正错误观点, 激发创新能力, 提高学术水平。相反, 离开了宽容, 惟我独尊, 不宽容地压制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就会阻塞通往真理的道路。

四、学术宽容的培育路径

1.豁达大度。

学术宽容需要心胸开阔, 需要豁达大度, 没有豁达就没有宽容。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心胸豁达、大度是一种超脱, 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任何学者都不可能全知全能, 都具有人的局限性, 都会犯错误, 不能保证对真理的认识绝对正确, 所以, 我们没有权力不宽容对方。伏尔泰把“我们彼此宽容各自的愚蠢”视作“大自然的首要法则”。因此, 学术宽容需要学者走出“自我中心”, 承认并确认他人的价值, 形成开放的心态, 这就需要学者豁达大度、心胸开阔。有了开阔的心胸、包容的心态, 就会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认识, 甚至包容反对自己的意见, 而不是斤斤计较, 执著于别人的错误。相反, 心胸狭窄, 患得患失, 耿耿于怀, 只会制约自己的思维, 压制对方同时也压制了自己的发展。

2.对话交流。

宽容产生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交往的过程就是对话交流的过程。“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既然是公器, 它就应当为学者所共同关注, 而关注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话意味着不同观点甚至对立观点之间的碰撞, 允许各种“荒诞无稽”之观点的充分表达、自由探讨, 最终实现各种观点的“大融合”。对话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因此, 对话交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方说服另一方, 而是在于相互理解, 彼此欣赏, 共同进步。任何学者都有必要通过对话交流, 展现学术宽容, 探究学问, 掌握真理。雅斯贝尔斯认为:“对话的惟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 [9] 综观科学发展史, 任何有创新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于“百家争鸣”的对话交流之中。一旦罢黜百家, 独尊一家, 就会导致学术垄断, 学术霸权凸显, 学术发展停滞不前。

3.理解尊重。

学术宽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学术的理解尊重。理解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 是一种倾注着深厚感情的信任和互爱。尊重是指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与态度。一个人只有尊重他人, 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知之深, 爱之切”。任何学者都应该认识到个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凡的社会成员, 而不是社会权威、真理代言人, 没有权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认识自己的有限, 欣赏他人的优势, 宽容意识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 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装扮成真理的化身, 指手画脚, 到处吆喝, 而应该换位思考,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4.宽容失败。

学术的本质是创新, 而创新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 既没有固定的模式, 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切都需要探索、实践。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 甚至是失败。创新就是从无数次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许多重大创新成果正是在失败的基础上产生的。有时是“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有时甚至是无果而终。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都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做出来, 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术活动的失败是人类发展需要付出的代价, 也是学术活动不可避免的。失败也是对科学的贡献, 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我们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没有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共识, 就会扼杀学者的创造欲望和自由, 真理也就与之无缘, 学术水平无法提高。只有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里, 才能解除他们对有可能失误的后顾之忧, 激励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学术活动中去, 更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提高学术水平, 促进学术繁荣。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宽容:当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6) :23.

[2]贺来.“宽容”的合法性根据——市场经济中的宽容文化及其哲学透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02, (2) :1, 4.

[3][德]恩斯特.卡西尔 (甘阳, 译) .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326.

[4][美]威廉.巴雷特 (杨照明等, 译)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39, 38.

[5][8][英]密尔, J.S (程崇华, 译) .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21, 23.

[6][7][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 (吴岳添, 译) .小爱大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174, 176.

篇9:中华民居学术部论文征集函

《中华民居》杂志是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装饰协会;主办单位:中华建筑报 中建三局(上海东方);《中华民居》杂志在中国建筑行业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杂志在2011年将进一步响应国家科技兴国的号召,及时发表建筑、设计、材料、园林、环境、施工、监理、古建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其它作品;希望广大作者和企事业单位踊跃参与,有合作意向的作者和机构请及时与我们沟通联系,联系人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

《中华民居》杂志,国内刊号:CN31-2015/TU 国际:ISSN1674-3954,国内邮发代号:80-926 免费审稿,付费发表,作者电话查稿,知网、龙源网、官方网站:www.chnh.org可查。

一、本刊栏目:

建筑 设计 材料 园林 环境 施工 监理 古建筑

二、投稿要求

1、投稿请注明:作者、职务职称、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以便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2、论文以2800字符为一版,论文要求要素齐全,文章标题、英文标题摘要、作者单位、邮编、作者姓名、关键词、摘要、结语、参考文献等,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所有文章标题子书数在20字以内,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如作者文章内使用图片的,为不影响图片的印刷效果,图片大小应保证在1000像素以上,注明图号。

3、投稿可通过word、txt等普通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中华民居征稿邮箱,也可以联系工作人员以网络即时通讯软件传送。

4、稿件应具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5、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6、本刊为适应论文要求有权对文稿进行编辑修改,如不同意修改,请投稿时注明。

三、稿件审核方式:

学术部工作人员从组稿人员或者作者接收论文稿件,接收稿件将交与中华民居专业审核人员,论文审核时间为3个工作日。每篇论文收到后无论是否通过审核都将给予答复(敬请及时询问,以防耽误),每月截稿日期为当月5日。论文审核通过将及时向作者或者组稿人员发送录用通知书,通知书会详细标注论文发表刊期、栏目及论文款项支付方式,论文发表先后是按照投稿顺序安排,如果作者需要加急发表,可以支付加急费用(为原费用双倍)并与学术部工作人员协商。

工作电话:010─88146083

传真: 010—88146055

上一篇:LG电子成都分公司高级员工纷纷辞职下一篇:数学专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