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改心得

2024-05-03

初中生物课改心得(精选7篇)

篇1:初中生物课改心得

初中生物课改心得

西夏二中生物课胡秋分近段时间,我校组织了教学新课改的推行,自己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践行新课改后的生物课堂变化吧。 首先生物课堂提问已经主动化,学生学习方式开始探究化。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如我们在学习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学生要问什么不用举手,有问题就提: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因为我见过家人在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见不到阳光,都能萌发出来。另外我还认为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因为我们家种胡萝卜种子时,是把种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脚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并没有埋入土壤内,种子照样萌发。这时另一名学生紧接着反驳。就这样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当进行到植物的茎是由胚的哪一部分发育来时,学生说道:我认为植物的茎是由胚轴发育来的。有学生说:不对,植物的茎和叶是由胚芽发育来的。则另有学生说出个人的观点进行有效反驳。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我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种子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课改后,在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了,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实验材料,学生群体化参与,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到实处。以前的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只安排了少数几个实验,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为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实验。实行课改后,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这样,老师的手脚一下子就放开了,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校园中采集到的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学生搜集鼠妇、蚯蚓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其次课堂教学更实际化,解决问题也更现实化。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也是本次课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甜蜜感溢于言表。再次课堂教学更加情感化,情景交融后认识更易升华。以前硬性的说教批评教育往往引起逆反心理,效果事倍功半。课改后的新课堂要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内容时,从我们身边的环境说起,每个人生活都离不开环境,每种生物生活都离不开环境,整个宇宙只有我们地球有生命存在,在有限的资源里,为了我们人类自己,难道我们还不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吗? 看看我们身边污染的河流,池塘中死去的鱼类,看看我们人类由于重金属污染出生的畸形儿,看看我们乱砍乱伐树木造成的恶果;许多以前常见的飞禽走兽很少再见或再也不能见到;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出现,臭氧层出现空洞,冰川融化等等,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无知造成的。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实验用过的小动物要及时放回大自然,路边的一草一木不要随意践踏,要注意保护我们身边的庄稼和树木,它们都凝聚着农民伯伯的辛勤汗水,它们都在保护着大自然等等。这些学生都能够亲眼看到,体会到的东西都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整个自然界中人与人,人与动物、植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情感,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课堂教学更好评价化,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更高。传统教学只注重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这些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样造成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差,课改后的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无论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做实验的过程等,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把课上课下的每一节环节都做的很认真、很投入,从而强化了学习过程,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得到广泛培养和提高。 最后我想说新的生物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堂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成为引导者、参与者、顾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原有的指令性、权威性、专断性的师生关系被打破,师生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合作,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合作、民主对话的新型民主关系。课堂学习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新课改后的课堂变化还有许多方面,包括老师的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教材的变化等等,学生学习能力和其它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学生正在由书呆子型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活泼、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总之,通过这次的改革,自己的收获很大,教学理念发生的改变,自己将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工作,来更多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篇2:初中生物课改心得

梁海波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是最有前景的科学领域之一,因此我国的中学生物课改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回顾过去,初中生物课改在我国推行已经近十年了。在课改过程中,新型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转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培养。本文就以下内容谈谈初中生物课改中的一些思考。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

以前,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指挥者,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新教材的要求中就被改变了。教师要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新教材还注重了以“探究”方法为主的新的学习模式。以前的教材,采取的是先给出定义和结论,然后再做解释和说明以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而新教材采取的是先给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模式的改变,长此以往,就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例如在讲鸟类的飞行特点这一节时,教材不再像以往,直接给出鸟类的特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自己总结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尽管学生总结的也许还不太准确或者完善,但能充分体现了新教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二、要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探究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也说过“教育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对生物学产生兴趣,是整个课堂模式转变的基础。首先,而且由于生物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联系一些生活的例子,多讲述一些身边的或者自然界的一些生物趣闻来提高兴趣。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习以为常的有趣生物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设置悬念,让学生分析其原理,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好习惯。而且可以让学生亲身感觉到生物学的实用性,使其更主动的来学习生物学。比如在七年级下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一节课,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零食包装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了解在选择食品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选择更健康的食品。通过这种跟实际结合,学生会觉得生物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也更容易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其次,在课堂中,还可以讲述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让学生从中丰富了知识,也提高了兴趣。第三,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问题的设置。问题既不可太难,也不可太简单。要让学生必须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才能得出答案。这种问题,既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在问题结果讨论出来后增加学生的成功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偏差,教师不应强硬的制止或者纠正,应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应多用一些肯定的语句,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引导,让学生自己从错误的结论中总结出知识点,这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是小组成员间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标准确定的学习方式之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生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不仅树立自己的信心,还可以学会如何倾听别人,如何欣赏别人,学会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其以后人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分工合作。在交流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分析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共同来解决问题。在小组学习时,还可以让学生形成竞争机制,能让学生更积极的参加进来。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例如可以采用小组代表发言,小黑板展示结果,等等。通过展示,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合作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等。同时,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还能培养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教师对于学生的展示,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能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

四、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多媒体教学对于生物这个学科而言,更是非常实用的。以前的生物教学,一般都是用挂图,模型等等。而多媒体能使生物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多媒体教学在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宽课本的知识面的同时,还能节约了老师板书的时间,使教学时间缩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节时,如果用动画展示DNA和染色体的三维结构图,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其结构。但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有差别,学习能力也有差别。因此课件做好以后,在不同班级的教学,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学会丰富其内容,适量增减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避免被多媒体束缚限制了教学。

篇3:浅谈高中生物课改的现状与前景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现状,前景展望

一、引言

在教育领域, 针对课程的改革是教育革新的关键手段, 在每次整体课改后均会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更新和完善。只有明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掌握课改的内涵, 才能做到在教学创新中以之为指导, 提高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有效性, 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然而,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落实, 部分学校虽然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 依然存在着教师对课改教材理解分析不到位, 将课本知识笼统地灌输给学生的现象。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以下分析了当前高中生物课改的现状。

二、当前高中生物课改取得的主要效果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教师变得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模式, 重视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增加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丰富了教学的方式及内容, 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锻炼, 更多地给予了学生自我实践的机会。实施课改后的生物教学, 更加注重对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更多地去关注与生物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 深化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将现代时事更多地与生物知识互相关联, 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整体而言, 加强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塑造与培养。

三、新课改理念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理念的把握问题。

在高中生物的课程改革中, 新的改革理念减少了传统偏理论性教材知识所占的比例, 增加了更多实际案例, 虽然丰富了教学内容, 但同时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思维的拓展。在传统教材中, 教师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筹备丰富的课外题材,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而课本具体案例的增加, 限制了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方式。例如,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的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中的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课改后的教材将课程内容明确了其教学指向, 主要是从物种灭绝、物种多样性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 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后, 养成关心物种、热爱环境及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 原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将教学与生活联系, 深化对内容的掌握及价值观念的培养, 然而教材设置的教学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把握, 限制了教材设计的范围。

2. 偏理论性概念的模糊问题。

新的生物课程改革中, 对一些传统的探究概念进行了创新, 模糊了对偏理论性概念的理解问题。在实验探究中, 新课程改革在摩尔根实验及孟德尔实验中运用到了假说演绎法, 其将演绎法解释为传统探究中的常规探究手法。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如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明确概念的把握, 则很容易将学生引入类比推理的误区, 进而影响生物教学的效果。

3. 教学手段的创新问题。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与创造能力, 因此, 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许多学校应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但在课堂教学中权衡探究式活动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问题, 一直是广大教师不能很好把握的问题。教师既担心传统灌输式教学不能收到良好的课程效果, 又考虑到无序的探究教学将会给课程教学效率带来影响, 因此无法均衡两者所占的比重, 致使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出现困难。针对某些偏理论的生物课程, 如果一味地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不仅会使课程探究变得索然无味, 同时会致使学生对基础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把握, 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针对学生而言, 学生需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提高课程的参与度, 积极主动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探究与课程相关的选修内容, 学会将生物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会自我归纳与总结, 提升对课程把握的水平。

四、高中生物课改的前景分析

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教材减弱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分量, 强调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及问题意识的培养, 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教材内容将重点放置于理论知识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与实验发现课程中的亮点, 不仅能够了解生物知识的具体理论内容, 同时增强了过程的探究。将每个教学模块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增设了选修栏目, 拓宽了生物知识的范围, 且在选修模块中, 增设了传统课程中并没有涉及到的实践问题, 深化了生物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 今后的高中生物课改可以秉承新课程改革的优势, 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方向出发, 丰富其课程内容, 增加更多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使教材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平衡统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包括在教材理念的把握、偏理论性概念的模糊及教学手段的创新方面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去完善与发展。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不仅广大生物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 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内涵, 同样, 学生也需要转变学习知识的方式, 更加自主地投入的生物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王小梅.探析生物新课程的课改之路——生物课程如何实现向探究式教学方式转变[J].教师, 2011, (21) .

[2]刘会学.更新教育理念, 适应课改要求——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上的尝试[J].新课程 (中学版) , 2013, (03) .

篇4:初中生物课改初探

一、重视本门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初中生物不参加毕业考试,更不参加升学考试,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就造成老师不重视教学,学生不重视学习,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尤其严重,于是生物这门课就成了课程里的“豆芽”。但是,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所蕴涵的科学知识是其他学科无法涵盖的。初中生物里介绍了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生物学习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因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我们应当重视这门学科,搞好生物教学。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工具,是生物理论知识的来源,是生物的重要基础,通过它我们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推理法、归纳法等。

三、打破陈规,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把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全盘教与学生,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就行了。整个过程學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没有他们自由发挥创新的机会,受到压抑,学生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新鲜感,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的热情,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更别谈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局面,打破陈规,创新教学,与新的教学理念保持一致,积极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应体现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并学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应用正确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实验目的,品尝成功的甜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走进生活,培养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初中生物的很多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的自然生活。因此,我们应利用好我们周围的现有素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把知识带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人类带来的益处,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篇5:初中生物课改对策

当前,随着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引入,我县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之中。伴随着课改实践,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相继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目前已基本形成开放、灵活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也勿须讳言,可喜的现象背后,也暴露出许多的新问题。探讨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既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课堂失控现象

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增设了许多课内课外活动内容,仅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就有活动内容 66 个(观察与思考 9 个、实验 8 个、技能训练 8 个、资料分析 7 个、探究 6、进一步探究 5 个等),《七年级生物》下册就有活动内容53个,《八年级生物》上下册活动内容分别是41个、28个。要使每一个活动顺利开展并达到要求,首先要有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保障,有和谐的师生互动作基础,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里,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各抒己见,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形成自己的见解。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对学生行为规范不作要求,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

要的纪律约束,导致课堂中经常出现场面热热闹闹而纪律松松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状态,尤其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此现象更加突出。成绩较差或反应迟钝的学生不能即时参与其中,一堂课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于什么都没有学到,导致这部份学生学习越来越差。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内容时,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宽松就是无拘无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导致以“游戏、玩耍”的心态进入课堂,面对活生生的实验材料“鼠妇”,故意发出尖叫声、打闹声,课桌椅拖动声,致使课堂一片混乱,无论教师怎么喊也无济于事,探究的效果不言而喻。由此看来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及学生组织纪律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2、方式单一现象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都千篇一律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并人为增加课堂的活动量,让学生“动”起来,认为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情况是:一些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事实上有的学生在讨论,有的学生在聊天,有的学生在玩耍,有的学生无动于衷;一些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讨论时只有部分学生在参与;有些课堂学生讨论激烈刚好进入高潮,就被老师叫停了,之后由

老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及探究结果等;有些课堂老师是长时间的等待,过分放任学生,无果而终;有些课堂分组分享交流时,通常只有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问题远远偏离答案,同时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或不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达不到预期效果。从以上可以看出,一些盲目的、不适合的分组讨论,既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愿望,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能,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因此,我认为有些模式还是不照搬、照抄的好,还是要讲教无定法,提倡因材施教,与时俱进。

3、角色错位现象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主体性教学”模式所取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认为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使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过程,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正常发挥,师生“角色”严重错位。

前段时间,我听过某教师的一堂探究课,探究的是“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他先用 3 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结构,然后利用生活中吃水果的感觉,引导学生推测出水果所含的物质,接着就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分组实验,自行探究“组成细胞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学生的整个实验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着,直至下课,老师还没有给予点评。我不知道这种教师“甩手式”、学生“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活动有何意义?当然,我们也不可否定,有些教师仍然无法摆脱旧的教育思想,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愿放弃“主体地位”,不愿走下三尺讲台做“特殊听众”,导致过多占用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总的来说,穿新鞋走老路情况比较严重。

如何解决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在课堂组织上下功夫。课堂教学组织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技巧,要组织好教学,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和能力、技巧,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班级多(六至八个班),学生数多的情况下(面对每个班五十多人的班级),更应该加强课堂教学组织工作,秩序井然的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保证。为此,课改中,可采取老师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些相应的课堂纪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让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调控,自我管理。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代用品和探究材料,这样可以消除外在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节省教学时间,教师易

掌控课堂,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通过味觉感受馒头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要在学习方法上改进。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成功感以及课改理念、学习方法等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手段比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重要,掌握学习方法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研究讨论,养成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为此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创造研究讨论氛围,倡导合作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讨论,辩论,培养探究合作精神。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探究的实例:如 “人的瞳孔大小的变化”、“测定反应速度”、“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当然,除了探究式教学法外,还有其他教学方法:如例证法、类比法、角色扮演法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够做的探究活动,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探究影响鼠妇生物的环境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代用品,这样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使他们逐步形成了环保和节约的意识。

三要在分工协作上着力。学生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生物水平等基础上,按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差异的不同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之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操作员、设计员等(定期更换角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不同学生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组织、协调、分工等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无性生殖的应用的一节中,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分成几组,结合学校的环境条件,一部分到学校的绿化带内对木本植物进行嫁接,可以选用枝或芽,并计算成活率。一部分去探究扦插,用自己喜欢的花卉进行,也计算成活率。并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可采用组与组评比,组内人与人评比。评比的条件由学生自己制定,教师指导,评出一,二,三等奖。又如在讲述家蚕一节我根据学校的特点,让学生分组捕获蝴蝶或各种蛾类进行观察,分组时可多可少,也可一人为一组或多人为一组,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和现象,及捕获的过程,尤其在捕蝴蝶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对所捕获的标本观察的非常细致,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兴趣达到了高峰,在捕获的过程中对观察细致的同学给予表扬,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利用日常生活或活动中所见到的生物现象随时随地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校园的锄草活动中,可提出与植物有关的一些问题,什么是平行脉,网状脉,直根系,须根系,植物根,茎,叶的特点等

等。边活动,边观察,边讲述,边提出问题。这样,会收到在课堂无法收到的效果。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因此采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生从单纯地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按照这种师生组合,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要在讨论过程中引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其中有三个重点必须好好把握:

1、找准讨论的“切入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分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尽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时,我让来自农村的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农业上采取那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讨论的“切入点”就是大小相同的一亩地种植玉米,王家栽种均匀,玉米植株通风好、光照充分,产量高;而刘

家栽种不均匀,玉米植株通不风好、光照不充分,产量低。要想让农作物茁壮成长,就必须让农作物的叶片充分接受光照。如果种植过稀,农作物单位面积上的光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造成浪费;如果种植过密,植株叶片互相遮挡,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产量。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引出合理密植。然后水到渠成的拓展和延伸学生知识面,又巧妙的引导学生认识农作物之间的套种问题。

2、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意提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同时还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时,可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然后提问:你最敬重的长辈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更合理?接着提问你到商店买食品,你最关心食品的什么?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再次,是制定具体的讨论细则。讨论前,教师要宣布本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为此,纪律要求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自由、民主、和谐、协作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约束的,只有纪律约束才能使课堂安全、有序;时间要求方面,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既要给足时间,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方面,每次活动一

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组员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方面,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以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正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与学生交流,多欣赏、多表扬、多激励、多肯定学生,特别要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的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在原基础上的最好的发展。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的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从中发现特长和生物特色“人才”,同时增进师生感情。其次,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主导者”职能,既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唯我独尊”“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谈“讲”色变。我们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课改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耐心点拨,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篇6:初中生物课改经验之我见

摘 要:随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变成正式稿之后,初中的生物教材又有了新的变化,作为首批进入课改的中学生物教师,经历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感受着作为新时代生物教师的职业使命,多年的教学更深刻地懂得因为有变化,才会有挑战,更会有机遇。为此以更高的热情,本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反思,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总结教学中取得的经验,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词: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课改经验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必须常看常读,依“法”执教。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观随着课改的深入而不断的转变,生物教学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生物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比如,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在教学之前,我会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随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如在介绍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时,书上的课后题布置了写动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作用的调查报告,该课的阅读材料介绍了动物仿生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选择其中之一作为自己的作业,而且作业类型可以多种多样。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知识构建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取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每年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不急于教授新知识,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该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社会中的生物教育资源和自然资源。我会布置生物课的学习要求,如:每周要查阅与生物有关的科技新闻一篇并在上课前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生物播报。学期结束后对参与播报较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生物学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氛围,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成为可能。课上学生提出疑问,教师适时的解答,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教育资源和自然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如与生物有关的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与生物科技有关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生物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

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生物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学生对生活中的生物学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一的教学状况,充分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如:举办生物科技新闻发布会、课外手抄小报、生物课外作业作品的交流与展示会、人体知识擂台赛、细胞和花模型创新设计比赛、表演生物课本剧《我的青春期》等活动,每项活动都和学生一起制定一定的评分标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有意地创设学习生物的环境,增加学生涉猎广泛的生物课外知识领域,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并给出正确的引导和适时地关心。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知识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己身”。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形象的再现了生物的特征并简化了教师的枯燥说教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在课改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发展和人生的成长。以上是我参与课改教学之后的一些体会,相信教无定法,还有很多教师有着更多、更宝贵的经验,就让我们伴着新一轮教材培训的春风,一如既往,共同努力,迎接成功。

参考文献:

篇7:初中英语课改心得

临西一中

自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同 时也体验到了很多乐趣,以下就是我近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一、新的认识:

1、新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的灌输和讲解,而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更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指导。教师要懂得只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学生观念。通过实践,我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新的尝试:

1、挖掘教材,精心备课

大家都知道,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体现备课上。课改以来,我认真钻研,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多种形式的 1 问题设计,把散乱的知识,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为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2、先学后教,当堂检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则是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一直以来,我坚持使用“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语言教学,尽可能的将课堂交给每一位学生。主要方法如下:

第一,大胆放手,耐心指导。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在每个环节上,只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我绝不讲;在展示环节中,我一改过去每节课都是优等生发言的状况,规定每个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轮流展示。放手让他们用各自喜爱的方式来尝试,来体会,然后耐心地指导他们用更全面的方法来改进,来创造。在展示过程中,有表现得非常到位的,也有表现得特别欠缺的。但即使再差强人意的学生,我也会静静地等待他们展示完,绝不会中途打断他们。因为一旦被完全否决,他们的信心将倍受打击,其他的后进生也会因此产生恐惧的心理,教学又会回到由优生主宰课堂的原路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我坚信,只要我耐心的指导,放手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去探索,去总结,不用着急教学内容是否能及时完成,不必担心教学质量暂时是否受到影响,只要让所有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功便指日可待。

第二,多点奖励,少点批评。课改初期,如同摸石头过河,困难重重,状态不断,可学生的信心千万不能扼杀。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较多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的真好!你懂得真不少!语音语调相当漂亮!真有创意!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为了更好的激励大家,我又设立了奖励机制,如积分分量化制度,在这浓厚的竞争氛围中,绝大多数学生不甘落后,处处争当学习的主人翁。

3、反馈检测,落实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课改过程中,反馈检测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情况和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有效环节。内容主要以笔试为主,形式可以多样,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看这节课的有效性,做错的题再在笔记本上总结出来。每天的作业检查也是一种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或口语表达方面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补充讲解,不让一个学生因此而掉队。

三.新的收获

在经历了几个月尝试之后,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充满笑语,气氛活跃,做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培养了,大家都懂得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团结友爱;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在学校和县里举行的各种考试中,我所带的班级都有不错的成绩。

四、反思

上一篇:彭锐大侠400字作文下一篇:自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