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2024-05-08

古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共8篇)

篇1:古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5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巫术、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也保存了不少的神话。

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一学期的小古文,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

教学目标:培养孩子古文兴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将故事复述出来。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将故事复述出来。难点,培养孩子古文兴趣。

教学方法:新授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有这样一只鸟,他外形像乌鸦,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子,这只小小的鸟却有一个大愿望——他想把大海填平!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只鸟叫什么?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只精卫鸟为什么想把大海填平呢?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自读古文,注意字音。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ā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wè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重点指正字音:

发鸠山(jiū)柘木(zhè)白 喙(huì)自詨(xiāo)少 女(shào)溺(nì)衔(xián)堙(yīn)

再读古文,试着理解古文文意

三、再读古文,解析文义

重点字词:

文:花纹(纹)首:头(昂首阔步、首饰)喙:鸟兽的嘴 詨:呼叫 是:这,指精卫鸟 少女:小女儿 溺:淹没 故:所以 为:变成 堙:填塞

译文:又(再)向北二百里,有座叫发鸠的山,它的上边长着很多柘树;在这座山上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有花纹的脑袋,白色的嘴,赤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很象自己在呼叫自己。这种鸟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所以就成为精卫鸟。精卫坚持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决心用来填平东海。漳水河从发鸠山流出,向东一直流入黄河。(然后再流入东海。衬托精卫填海,路途遥远)

四、我是故事小能手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

五、人物形象

讨论:精卫鸟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不屈不挠:(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起因:女娃溺而不返

经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不屈不挠

六、作业布置

将《精卫填海》讲给你的家人及朋友听。

篇2:古文教学例谈

如在教学苏轼的《定风波》时, 我先带学生看课下注释, 让他们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准备买田终老, 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接着我让学生自由吟诵全词, 谈一谈初读感受。有同学提出感觉词人是挺旷达的, 但词的氛围有点冷冷的。顺着这个同学的感觉, 我和他们一起细读了全词, 我们惊奇地发现, 苏轼这首词的语言和意象都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如“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料峭春风”、“微冷”、“山头斜照”“萧瑟”等。接着我总结道:刚才那位同学读词时有一种凄冷的感觉是对的, 因为词人用的都是一些给人凄冷感觉的语言和意象。那么词人为什么会用这些凄冷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学生经过讨论, 大家认为此时的苏轼虽然已经打算买田终老了, 但其实也并未超脱, 如果真的超脱了, 他的内心不可能如此凄凉的。

教学《项脊轩志》时, 我重点引导学生敲打了“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一句。下面是一段我上课的实录:

师:《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之文, 它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饱含浓浓的深情。我们说再好的文章也有败笔, 本文中“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 (多媒体显示这句) 一句, 我觉得是没有感情的多余的话, 同学们同意吗?

(学生有的点头, 有的摇头, 有的沉思)

师:请同学注意品味其中的关键词, 并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生:我觉得老师说得不对。这句里面的“且”有情感, 我从一个“且”字, 看到了小妹天真好奇活泼的形象。

师:你对语言太敏感了。同学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想一想, 当小妹们问阁子的时候, 姐姐会说些什么呢?或者说她主要会说些什么呢?

生:她会饶有兴趣地跟妹妹们介绍阁子。

师:好一个“饶有兴趣”!为什么她会这么有兴致呢?

生:因为她对丈夫爱得深。 (众生笑)

师:是啊, 她对自己的丈夫爱得深, 所以她在介绍阁子的时候肯定会说到阁子里的人, 或者说她会主要去说阁子里的人。请同学发挥你们的想象, 说一说, 她会主要说些什么呢?

生:她会说自己丈夫如何苦读。

生:她会说她和丈夫在阁子里甜蜜的生活。

师:请结合文章说说都有哪些甜蜜的生活。

生:“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师:多么甜蜜啊!同学们, 归有光会怎么教他的妻子写字啊?

众生:手把手地教。 (生大笑)

师:两人在阁子中的生活是很甜蜜。那么, 当妻子回来后, 会如何向她的丈夫转述这句话呢?或者说她会把跟小妹说的赞美自己丈夫的话再向丈夫细说吗?

众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说的话就显得有些讨好丈夫, 情感就不真了。

师:那他的丈夫会知道妻子都说了什么吗?

生:会, 因为他们心心相印。

师:说得多好啊, 两人“心心相印”, 他们当时会有“心心相印”的表现吗?

生:会有。他妻子跟他说小妹们问阁子的事的时候, 他们夫妻俩会相视一笑。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当听到小妹问阁子的事情的时候, 归有光和妻子一样都有甜蜜的感受。请同学们再设身处地想想, 作者听到这句话的时候, 还会不会有其他感受呢?

生:作者可能还会伤感。因为他虽然在轩中苦读, 但功名无成。

师:说得太棒了, 你真是归有光的知音啊!

师:某年的某一天, 当归有光把这句话写进《项脊轩志》的时候, 他的情感又会怎样呢?

生:更悲。因为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是他30岁左右写的。古人说三十而立, 而归有光此时仍功业无成, 怎么不伤?

师:说得多好啊!归有光更悲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还有就是他深爱的妻子这时候已经去世了。

师:是啊。在把这句话写进《项脊轩志》的时候, 归有光已经年逾30却功业无成, 而一直是他的精神慰藉的妻子也去世了。我们仿佛看到归有光写这句话时痛不欲生、俯案大哭的神情。

师小结:一字一句总关情,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们要想走进文本, 真正感受到这种魅力就要潜下心来, 细细地去品味、去咀嚼、去涵泳、去鉴赏, 细读文本, 敲打语言。

篇3:《精卫填海》教学案例分析

关键词:分析 生成 朗读 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15-01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浅显却不失深邃,平直却不失真切,言简却不失意赅。在这一课的阅读中,师生主要应学习精卫志存高远、矢志不渝的精神。

1 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习惯课前预习生字,能够通过查字典、问家长或其他方式自学生字。鉴于这个基础,生字不作细致学习也能很快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在于指导阅读、有感情朗读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等方面。故,本课所预设的目标为:

(1)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表演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

(3)对精卫填海说说自己的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下面我以《精卫填海》的教学为案例,谈谈戴着“儿童视角”的“望童镜”上课,所看到的唯美的风景!

2 耐着性子等生成

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因此可能会缺乏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是“乱糟糟”的课堂,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所以,课堂就应该使“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使课堂实行“动态的流动”,精彩往往源于生成。以下是我在《精卫填海》中的一个片段。

为了让学生归纳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勇敢,我这样与学生对话:

师:“你们喜欢精卫吗?”

生:“喜欢!”

师:“喜欢一个人要说出理由,比如她漂亮,比如她善良,你们为什么喜欢精卫呢?”

生:“我觉得她很勇敢!”

生:“我觉得她不怕困难!”

生:“我不喜欢精卫,她太傻!”

突然间这种出人意料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打乱了正常的课堂步骤。

下面马上也有学生跟着讲:“精卫太‘拧’了!”我知道他们说的“拧”字是丰县本地的方言,应该解释为“固执”,于是我愣住了,三年级的孩子竟然与课文主要的感情基调“唱反调”,当我准备用说教式的那套来否定他的观点时,忽然发现,学生已经开始讨论起来,而有的学生眼中充满了疑惑的目光。

与其强行把孩子的观点“掰”过来,不如索性让他们畅所欲言,也听个所以然。于是,我问道:“王树,你为什么认为精卫很傻?有理由吗?”王树一脸自信地站起来:“精卫就是认死理嘛!他怎么可能填得平大海?”我马上反问一句“你怎么知道不能?”“如果她算算时间,她一辈子也填不上,这和我读过的螳臂当车、飞蛾扑火故事差不多,所以我认为她自不量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整个教室即将沸腾!

一场小小的讨论会激烈的展开了。

“精卫可以找来很多别的鸟帮忙啊!这样速度不就快了吗?”

“精卫也太孩子气了,太不同情理了,她被淹死是大海的错吗?”

“精卫应该想更好的办法,她自己填不平大海,还要子子孙孙来填,多浪费时间呀!”

回味着课堂上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们的精彩而有独到见解的发言,我感到由衷的庆幸。如果我在课堂上否定了“不喜欢精卫”的发言,如果我认真地告诉学生“精卫填海”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也许,这一堂语文课只是一节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课;也许,学生就打不开这发散性的思维,脑运动仅局限于我所引导的那片狭小的空间。这一“节外的小枝”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也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我为我耐着性子等了几秒钟而高兴,我禁不住欣喜而感言:耐着性子等生成,心潮澎湃看惊喜!

3 略施小计促朗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讀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孩子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教师无须多做讲解,只要略施小计点燃孩子们朗读的激情,他们便会从文章的词句、人物的形象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思想的洗涤。例:

师:大海和精卫分别说了些什么呢?请大家用“—— ”画出大海说的话。用“﹏﹏ ”画出精卫说的话。

(片刻后)师:谁愿意上来试试?

生:大海说……警卫说……

师:刚才大家把大海、精卫的语气读得很精彩,我想如果我们再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和想像,肯定更能够表现出大海和精卫,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扇动你的翅膀,把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到大海上去吧!(此时全班孩子已被动作完全带动起来了)

师:让我们带着对精卫的敬佩,共同读读这小精灵伟大的抱负吧!(可以想象,全体同学角色转化后再有感情的齐读是何等的震撼人心!)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情感需要激励,需要相互感染。所以,在感情朗读课文时,适当地宣染一下气氛是很必要的。

4 留出空白促表达

这里所说的阅读空白,是指课文中没有交代的人或事等。抓住阅读空白,不是什么空白都可以拿来抓的,而是抓一些有价值的空白,既能够激励学生想象说话,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好。低年级学生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利用阅读空白,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想象说话。这样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本案例中,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时,文本中的对话非常直白和简单,这时,我在抓住时机空白,“没事找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生1:(饰大海)小鸟啊,你为什么总是往我这里扔石头和树枝啊?

生2:(饰精卫)我要填平你!

生1:我跟你有什么样的仇?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2:因为你淹死了我,为了不让你再夺去别人的生命,所以我要填平你!

生1:是你找死,不是我有意淹死你的!

生2:不要说那么多了,我已下定决心,我填不平你,还有我的子子孙孙,只要我努力,一定会填平你的!

从孩子们的表达不难看出,在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把握住有表达价值的“空白”,让学生自由发挥,创设情境,体验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乐说、善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句话,我们也就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告诉了孩子们:语文课是很快乐的,语文很可爱!

参考文献

[1]精卫填海[Z].课例天地.

篇4:古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1.1 工程概况

场地处于渤海湾填海造陆区,所处地貌单元为海滩。建筑场地地貌单一,地表已经人工改造(回填碎石料厚度3.80m~6.00m),地势较平坦,堆填素填土较厚、松散、不均匀。事故缓冲池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设计值130kPa。事故池所在位置经过强夯处理,通过静载、钎探试验,地基强度满足要求。

1.2 地质概况

本区地处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中段与大兴安岭~太行山北北向构造带东缘交接部位。勘察场地处于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场地类别为II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0.35s。

1.3 场地土层情况

根据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结果分析,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各岩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建筑场地地层层顶埋深、层顶标高见表1。

1.4 地下水对岩土层的影响

工程区勘探深度内,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位受海水潮汐作用影响大,地下水位埋深1.90m~5.20m,标高0.00m~2.49m;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2-·CL-·Na+型水,地下水矿化度在32 367mg/L~34 311mg/L之间,pH值在7.58~8.20之间,具弱碱性。地下水对混凝土有中等腐蚀,对混凝土钢筋有腐蚀性。

1.5 事故池所在平面位置

工程位于辽宁锦州地区,标准冻深为1.13m,场地周围的相对位置为北侧有一水坑和渤海相通,受潮汐影响,水位变化比较大(见图1)。

2 事故缓冲池设计参数

根据场地及甲方投资工期要求,确定本工程为敞口浅池结构。设计参数为:长110m,宽50m,净深2.5m,地上0.5m,地下3m,混凝土池壁0.3m、底板0.5m,在水池抗浮设计时,根据其整体抗浮稳定性验算公式:G/F≥1.05确定采用在池底铺设毛石压重抗浮设计,G为水池内不盛水时水池自重等永久作用,本工程底板伸出池壁0.75m,因侧壁与土体紧密接触故计入侧壁处的土压力及摩擦力;F为地下水浮力。

3 设计时注意问题

3.1 差异沉降

所在位置为人工处理地基,且地下水位比较高,故应考虑差异沉降,按规定设置沉降缝、温度缝。本工程为水池结构,防渗是其基本功能,但是沉降缝、温度缝、施工缝是防水薄弱环节、易渗漏点,处理好这些缝隙防水便成功了一半。结构总说明注明如下:

1)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带,它可改变水的渗透路径,延长水的渗透路线。在渗漏水含有腐蚀成分的海水环境中,金属板止水带能起到一定的抗腐蚀作用,在施工时将压边面朝外,搭接时双面焊接保证本身的自闭性。

2)沉降缝、温度伸缩缝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又称中置式橡胶止水带或内埋式橡胶止水带,是一种在混凝土变形缝、伸缩缝等混凝土内部设置的止水带,具有以止水带的材料弹性和结构形式来适应混凝土伸缩变形的能力。根据处理地基易变形特点采用CB型止水带的宽度不宜小于300mm,厚度不宜小于6mm,且应选用具有抗腐蚀的橡胶止水带。

3)由沉降缝、温度缝将混凝土底板分成16块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注意间隔施工,使地基均匀沉降。

3.2 海水腐蚀

主要是控制原材料的性能,使原材料自身或在别的材料保护下处于安全状态。垫层采用沥青混凝土抗地下水腐蚀;钢筋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和土壤接触的混凝土面涂环氧煤沥青及沥青胶泥厚度不小于500μm;混凝土采用抗渗等级p6,抗冻等级F不小于100,且应严格控制氯离子含量不应超水泥的0.2%。

3.3 潮汐影响

不仅应注意施工时的降水措施,防止施工时海水浸入,使地基受浸影响地基的承载能力及易发生不均匀。还应注意北侧水坑的海水不能顺利回流时导致一侧水位较高,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撕裂橡胶止水带。

所以,应该在事故缓冲池的北侧设置混凝土挡墙,基础比事故缓冲池深1m,两侧各长处5m,在挡墙基础顶面0.5m处设置0.6m高碎石层,北侧每间隔40m设置集水坑、南侧设置两个同深度的集水坑,监测南北两侧集水坑内水位高差,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抽水,使两侧水位保持平衡(见图2)。

3.4 冻害影响

因为本工程位于东北地区,标准冻深为1.13m,所以还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地基冻胀给工程带来损伤。

经过公式G/F≥1.05计算得毛石压重厚度不小于0.4m即可满足要求。由于垫层厚0.1m;底板厚0.5m,若按照0.4m施工则存在冻害影响,所以调整为毛石层0.45m高,上部0.1m的C15混凝土找坡倾向集水坑、设置φ6mm@200mm的钢筋网防止混凝土开裂。池壁0.3m,设置重不小于20kg厚度为0.06m的苯板,防止池壁周围的土壤。

4 结语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漏考虑的地方为冻害影响、潮汐及外部水坑意外积水长时间排不出去等因素,通过设置混凝土挡墙、碎石渗流、集水坑的措施,控制水位的变化,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本工程经过详细设计及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工序的施工质量,使工程如期、合格终交。

摘要:在渤海湾的填海造陆区,存在土质不均匀、差异沉降、潮汐、腐蚀、冻胀等问题,抗浮设计时应注意采取适当方法消减这些危害、保证工程质量。

关键词:造陆区,差异沉降,潮汐,腐蚀

参考文献

[1]SH/T3132—2002石油化工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S].

[2]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3]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S].

篇5:古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关键词】古文教学;新法;旅行;商海;“情”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时下中学生对学习古文感到十分的头痛。有语“赞”云:“撼理化易,撼古文难;古文难,难于上青天。”上起古文课就好像悟空听禅,昏昏欲睡。面对如此学情,中学老师也只有多讲、细讲;多强调,多施压。其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经多年来的教学反思与探究,今整理出几点古文教学新法。

一、古文学习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旅行

想游览秀美的风景,领略独特的民俗,那就读古文吧!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先见“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修长的翠竹,澄澈的急流。多么迷人的环境呀,怎能不让人心往神之?适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色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多么舒适的天气呀,怎能不让撒欢释怀?加之“暮春之初,修禊事也”,暮春时节,人们要在此地举行古老而盛大祈福祭祀活动。他们通过在河水中洗浴而将身上的疾病与不祥拂除干净。多么有意思的民俗呀,怎能不让人跃跃欲试呀?一次心灵的旅行除了放松心情,照相机里留下一些秀丽的风景之外,如果还能有一些心得与体会岂不更妙。这个在古文当中也还是有的,

如果学习古文能像此等旅行,畅览美景名胜,探究异地民俗,体悟人生世事。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爱好。学生能喜好它,自然可以学好它。

二、古文教你如何成为商海大BOSS

商场如战场,在你存我亡的竞争中,公司难免要面对危机。如何度过危机是一家公司生存的必备素质。这时危机公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危机公关必须做好三点:(1)寻找一个有实力的公司合营;(2)挑中合适的伙伴会,谈判时要尽量避免遮掩自己公司的窘境,要敢先亮出自家的底牌,让对方觉得有对你足够了解,有信心把控全局,方愿入股。(3)谈判时要尽量从对方的利益角度分析局势,让对方觉得确实有利可图。如2007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当时福特公司在欧洲市场全面亏损,才找到有巨大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吉利。成功并购后,两家公司呈现互利共赢的好态势。这其中包含的智慧我们的祖先早就具备。如《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则危机公关的成功案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此时的郑国,处于秦晋合围之下,就像一家公司陷于危机之中,时刻有破产的危险。这时,公司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公关。此时郑国老板派烛之武去找秦国老板谈判。烛之武见到秦国老板,先直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秦国老板见其如此坦诚就给了个他说话的机会,接下烛之武才不失时机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替对方谋取利益的角度来澄明两家公司的现状。秦国老板见亡郑利寡而舍郑利丰,自然就“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危机解除,郑国公司保住了。再如古文《史记》中的《鸿门宴》就是商战中讲究团队精神的案例。团队精神对一家公司的生存至关重要。有这样一则材料可说明此问题:记者问比尔盖茨,你如果离开公司,还能创造第二微软公司吗?他回答说能,只要允许我带走一百个人。这一百个人就是他的团队。这一百个人才华出众,相互信任,彼此又都忠诚于公司,所以,盖茨才敢说有这一百个人再创一个微软有何难?再看古文《鸿门宴》,刘邦团队里有哪些人呢?有知人善任且从谏如流的大老板刘邦,有急难时不是先求自保而是一心向着公司的张良,还有为了公司利益不惧项王忍辱受气的樊哙。反观项羽团队有哪些人呢?有刚愎自用且妇人之仁的项羽,有为报个人之恩却出卖公司密情的项伯,还有就是虽有才谋但不知变通的范增。刘邦团队上下一心,职员既忠诚于公司又彼此信任;项羽团队上下失和,职员既缺乏对公司的忠诚也没有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将这两家公司的团队构建一做比较就知最后胜负归谁。

如果讲解古文能像这般鲜活有趣,说不定还真能再培养出一两个马云来。学生愿意听,老师就更有激情去发掘教材中的宝贝。

三、古文教你成为一个有“情”人

当今社会的现状:先看民间,“空巢老人”现象,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他们的真实的生活。精神上的“空巢”更胜过形式上的“空巢”。孤独、寂寞是他们无法言语的痛;再看娱乐圈,艺人在中国出了名,成了腕,赚了钱之后加入其他国籍。像蒋雯丽、陈红、宁静加了美国国籍,斯琴高娃加了瑞士国籍,张铁林加了英国国籍等等;三看官场,时下反腐新名词“裸官”。像铁道部的张曙光,妻子儿子定居美国,买豪宅、开公司。东莞市原副秘书长吴湛辉妻女移居香港,通过地下钱庄购买香港两套豪宅。这等事例在当下贪腐案中常有发生。老人成了“寡人”,官员成了“裸官”,明星成了“老外”,这种社会现状的产生,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孝顺之情,缺乏廉洁之情,缺乏爱国之情。此等“情”在古文中自然也不少。如西晋名士李密写的《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如非是李密至真至淳的孝情怎能打动凶残狡诈的晋武帝司马昭呢?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蔺相如为国家大义甘受粗莽人廉颇之辱,廉颇也为蔺相如大义所感动,也以国家为重,放下嫉妒,诚心道歉。此二君皆可爱。

中学生如果能深识此等多“情”之古文,长大后必成多“情”之人。如此,社会又将重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间美景,也还符合习主席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其所述,要想教好古文,功夫还应用到教材之外,多从学生身上找到趣味点,多从社会上找到结合点。有趣方可使学生想读,有用方能让学生明白必须读好。只要教法不古板、不守旧,任何手段都是新法,都可放之课堂。这样,必将活跃课堂,留住课堂。

篇6:探讨古文的兴趣教学模式

一.寻找

“寻找”就是在讲新课之前, 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相关的资料。这一个环节是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并且让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不会对诗文茫然无知, 对诗文有一定的了解。

二.引入

“引入”这个环节就是在上课时让学生自己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 教师则对学生所讲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引入主旨, 让学生对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态有所了解,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是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的第一步, 所以教师介绍背景时要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最好把一些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 他们的参与性、主动性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他们就能够克服心理的畏惧, 认真地学习古文。例如讲《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时应先讲解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制度——“宫市”, 让学生能够对这种制度有所了解, 从而明白为什么文中的使者可以如此嚣张大胆地抢夺百姓财物, 而不由自主地形成对宫中使者的憎恨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之心, 从中更好地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释疑

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把文中的重点字、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用幻灯片投射出来, 让学生在粗略看文章的同时, 把这些词找出来并且标上着重号。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先解释然后再统一分析。只有理解了词义, 才能理解句子理解段落推而进之理解篇章, 所以分析词汇是古文的重中之重。如《师说》一文中的“或”、“句读”、“……孰能……”、“……者, ……也”等等。但要注意不能一字一词地或者一句一句地拆开来翻译,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说过:“教师不是来讲书的, 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 把文言翻成白话, 把白话翻成另外一种白话的……”这就说明简单地翻译诗文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在分析完重点词语后, 就要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诗文。让学生听一遍录音,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明。其中简单的句式或者段落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 而重点段落则要进行详细的解析。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进行分组讨论, 教师则整理出关键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这一互动环节, 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中来, 也会对学习课文有了很大的兴趣。

四.读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 既可以领略古代诗文的风采, 明白学习古文的好处, 又可以通过想象来领悟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如《滕王阁序》里有一句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讲这一段落时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景象, 给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然后把现在滕王阁的图片放映给学生观看, 并且告诉学生以前的滕王阁虽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比现在的景色有过之而无不及, 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可再次播放原文录音, 让学生小声地跟着朗读, 让整个教室回荡着诗文朗诵的声音, 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 使师生都融入到文章的优美意境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朗读, 从中品味并鉴赏古文的独特优美之处, 让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同时把优秀的诗文背诵出来。

五.移用

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而古文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学会鉴赏古文的好词好句, 而有些名句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可运用在什么场合, 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灵活运用这些诗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用语, 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熏陶感染中自己也能够创造出优美的诗文来。

篇7:初中古文教学策略

现阶段的古文教学,学生怕学难学,教师觉得难教,重重复复教了,一到检测学生又不懂了。教师偏重讲析字词句意,让学生背诵、翻译,再不懂翻译的就读译文参考书;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者,只是断章断义的零碎知识灌输的承受体。学习缺乏趣味,学生也就没有热情,自然效率就不高。从近几年的古文检测来看,试题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性题目,而是要在理解文章原意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并且考题相当灵活,如果不整体考虑,一不小心就会做错。再者,教师认为古文学习花的时间多而学生学习收效甚微,因而在教学上不够重视,备课时没有钻研精神,没有针对教材、学生、学情来备课。基于这些原因,古文教学步履维艰。然而,古文教学的简单有效之路并不是古蜀之道,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就能收到好效果。

首先,要重视古文教学。教师对古文讲授的高度重视,引起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重视。中考时一分必争,况且是课内学习的内容更不可轻易放过一分,最起码学生对文段不是陌生的,从心理上能以平常心对待试题。意识上重视了就会激发内在潜能,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重视了就会专注,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找策略。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如下方法。

一、奇闻趣事导入法

学生对奇闻趣事特别感兴趣,而作者或文章的写作背景也总有其不同凡响之处,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选取一点来激起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入文章的学习。

二、朗读感悟学习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教学一定要多读,熟读,甚至背诵,让学生从语感上感悟文章的情理。随着现代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如今很多教师借助互联网、MP3等先进设备来播放古文配乐朗读。就我从教这么多年的体会来看,以前学生觉着新鲜,还是挺有兴趣听朗读录音,但现在学生习以为常了,兴趣也没那么高了。我倒觉得由教师来范读课文效果更好。每次教学古文,我就问学生想听多媒体配乐朗诵还是想听教师范读,学生一致认为由我来读,而我也乐意示范朗读。有时,我会说由老师一个人读全文太累,让学生或集体或个人接着读。抒情性浓、断句不明显的句子就由我来读,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后多读一遍。朗读的节奏明朗些,学生便于掌握。这样教师范读全文后,再由学生集体读几遍课文,学生对文章也就熟悉了。学生集体读的时候我也跟着读,这样可以带着学生感悟断句节奏。学生熟悉了文章,讲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关键字词的掌握

理解掌握关键词有利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考试时对词语的考查是少不了的。对词语的理解不能单独地死记,这样学起来费时吃力又记忆不牢。词语的学习应采用归类联结的方法,如按照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分类学习。在讲授古文的词语时,要把以前学过的相同用法的词语找出来,一次次地复习就会加深记忆,一定要与具体的语句结合起来理解,记忆才会深刻,这样对理解、翻译句子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理解句意感悟内容

古文的学习一定要理解句意,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有赖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去学习。句子翻译也是古文学习知识考查的一个考点,应将重点放在翻译重难点句子上,一类是对词序和重点词语的理解的相应句子,另一类是名言主旨句。对语句的翻译不能全凭学生手中的译文参考书,因为不同参考书的译文是有出入的,如果全依赖死记译文参考书,那么考试时有变化了就会误导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原则上应以书本为主,撇开参考书,借助书中注解去理解句子,意思对了,关键词语译准了就是对的。如果理解了但不懂组织文字来表达,再借助参考书。翻译时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重点的关键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这就需要学生熟读并记忆文中的重点注解,像背诵课文一样背出来。做题时有哪个词没有按书中注解来翻译就能一目了然。

五、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选入初中课本的古文多为作者有感而发的,其中渗透着作者的深情,同时这些情也大多不是直白说出,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景物的描写当中的,也就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一起来感悟。有些学生动不动就说是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这种强加的说法不行,在文中得有根据印证。将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相应的语句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记忆了。

六、赏析文章写作的独特技法

每篇文章在写作上各有独到之处,教师讲授时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从文章的整体来考虑有可能出的考题,并且可能出现的容易混淆的考题也与学生一起讲析。如《细柳营》着重分析正面、侧面描写,人物性格在文中语句的体现,而《邹忌讽齐王纳谏》则重在分析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文中讽谏的语言特色。总而言之,分析每篇古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也不是每篇都要面面俱到,太过于复杂学生学起来也烦恼不悦。

由此,我觉得古文的教学还要讲练并行,有时教师讲的时候学生听明白了,但一到做练习就不懂了。因此要讲练结合,每节课教师最多讲25~30分钟,然后做练习15~20分钟,所做练习应当堂讲,并有所拓展,看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练习。

篇8:初中古文教学四步法浅论

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教师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的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学生却不能举一反三。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而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含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读着读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点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梳理词句

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幼时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句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即文言文区别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句中的含义,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明确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句中是“丢失”的意思;《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以品悟为主,提升古文鉴赏能力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具有文学性了。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就毫无美感可言,也不能说是语文课了。同时,这些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

“边读边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学生又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文章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四、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问题、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看法或疑问,做出自己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可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作了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义的词进行比较。

上一篇:小学语文新人教版三年级翠鸟说课稿下一篇:企业合并中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