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贫预警监测实施方案

2024-05-04

返贫预警监测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返贫预警监测实施方案

乡镇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实施方案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落实省、市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工作要求,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了防返贫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高度重视,严格落实,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目的意义

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可以及时、有效掌握全镇建档立卡脱贫户和非贫困户因灾、因病、因突发事故导致返贫的基本信息,为镇政府针对拟返贫群众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全镇稳定脱贫的精准率和群众满意度,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全面脱贫不返贫。

二、监测对象

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已脱贫户、未脱贫户,以及边缘户。重点监测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400元的家庭情况;住房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安全饮水保障情况;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家庭重大变故可能存在较高返贫及新增风险的情况: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边缘户的“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未脱贫困户提升情况。

三、工作机制

建立防返贫预警机制。以村为单位,村党支部牵头,召开村两委会,每月下旬进行集中研判一次,充分发挥村干部、帮扶干部等力量,及时掌握已脱贫户、未脱贫户、边缘户的生产生活情况,重点监测“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不能有效保障、预期收入有下降趋势、家庭劳动力减少、家庭成员患大病、经常性的大额支出及家庭突发特殊状况等情况;对脱贫户主动提出要求纳入预警范围的也一并纳入研判范围。

对因病、因学、因灾等特殊原因出现较大数额的刚性支出,导致家庭收入低于现行贫困线或“两不愁、三保障”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和家庭人口中无人就业(家庭成员全部无劳动能力除外)、家庭成员有较高的固定医疗支出、收入来源不稳定的贫困户,纳入返贫风险户。

凡是进入返贫风险户的,2个工作日内,由村级上报到镇扶贫办。镇扶贫办对村级上报的情况进行核实,2个工作日内完成。镇扶贫办确认核实村级上报情况核实无误后,2个工作日内,上报县扶贫办。

针对风险原因制定处置方案,处置方案实施1个月后,发挥作用比较明显的,由村党支部牵头,召开两委会对返贫风险解除实施研判,研判结果公示3天,返贫风险解除,并报镇扶贫办备案。

由镇扶贫办负责,对该户继续监测2个月,每月向县扶贫办书面报告一次监测情况,2个月监测无异常后,取消监测,按正常户对待。

四、组织实施

坚持“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对照脱贫标准,立足实际,严格执行未脱贫户、已脱贫户、边缘户动态监测机制,严防返贫,确保贫困群众长效稳定退出。

1.区分对象防返贫。指导各村针对未脱贫户、已脱贫户、边缘户不同特点,认真分析研究,针对性制定返贫防范措施,做精产业帮扶、就业扶贫文章,强化帮扶成效监管,确保返贫风险防范无遗漏。

2.明确标准防返贫。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紧盯已脱贫群众家庭收入,聚焦教育(义务段学生入学)、医疗(合疗参合)、安全住房、安全饮水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认真抓好落实,坚决做到不降低标准、不吊高胃口。

3.夯实责任防返贫。全体包村领导按照分工安排,深入各村,指导推进脱贫巩固工作,协调解决脱贫巩固存在问题;深入包扶村和帮扶贫困群众家中,制定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解决就学、就医、住房等存在困难,帮助困难群众长效稳定脱贫。

4.加强监测防返贫。结合基层党员联系群众包户制,每月对未脱贫户、已脱贫户、边缘户至少入户走访一次,摸清家庭收支、有无就医、就学、产业发展重大变故等情况,一月一汇总、一月一研判,并与上一家庭收入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动态监测返贫风险,及时研判收入问题,化解返贫风险。

5.强化帮扶防返贫。紧盯产业、就业这一贫困群众增收主渠道,按照基层党员联系群众包户制要求,帮助困难群众发展“两业”。

篇2:返贫预警监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现就防止返贫致贫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化脱贫人口分类管理和精准帮扶,强化长期稳定脱贫措施,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强化边缘人口监测管理和救助帮扶,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强化排查摸底

(一)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

各村(社区)要组织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开展入户走访,进一步排查核实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家庭收入及来源、生产生活现状等基本情况,分析脱贫稳定性,了解后续发展需求,全面摸清不稳定脱贫户底数和返贫风险点,逐户逐项制定帮扶措施。镇民政办、社保办等镇直有关单位要结合部门实际对脱贫户进行数据比对与分析。

(二)开展边缘人口核查。

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按照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具有致贫风险的标准,结合数据比对结果,开展入户核实,经村(社区)两委研究,通过镇级审查审核、县级审定后,再次予以确认,并上报县扶贫办统一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进行修正和补充。

(三)开展动态跟踪走访。

镇村扶贫干部和帮扶责任人要加强跟踪走访,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出现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及时在系统中进行标注,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出现致贫风险的农户,按照程序纳入边缘户管理,积极开展救助帮扶。对各级督查暗访调研反馈的返贫致贫风险情况,要及时核查核实,符合条件的纳入不稳定脱贫户或边缘户范围。

三、强化监测管理

(一)做好监测管理系统录入工作。

省扶贫办依托XX省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脱贫人口分类管理系统、返贫预警监测系统、边缘人口监测管理系统,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同步导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基础信息数据。镇扶贫办要按照系统设置的其他指标及县扶贫办的工作安排,客观真实地录入相关数据。

(二)开展监测预警。

各村(社区)要加强实地监测,对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基本信息变化、救助帮扶措施落实、农户反映并经核查属实的相关情况,及时上报,并在系统中予以更新或修改。省扶贫办将定期与省直相关部门开展数据对比和数据分析,建立月核查季通报制度,综合研判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收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发现返贫致贫风险较大的,在系统中通过红色标注进行预警;镇扶贫办和各村(社区)根据预警情况,加大救助帮扶力度,限期消除风险点,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对此项工作推进不力、进度迟缓的村(社区),将在全镇范围进行通报,及时督促提醒。

(三)强化过程管控。

坚持系统管理和实地排查相结合,对排查核查、制定和落实救助帮扶措施、审核销号进行全过程精准管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救助帮扶取得实效。加强审核备案,对通过帮扶消除返贫风险的脱贫户,按照村级填报、镇级审查、县级审核的程序,由镇扶贫办统一上报至县扶贫办予以备案;对通过救助帮扶消除致贫风险的边缘户,履行镇级汇总填报、县级审核后报省扶贫办予以备案的具体程序。

四、强化救助帮扶

(一)强化脱贫人口帮扶

1.加强分类管理。对历年脱贫户按照不享受政策的脱贫户、享受政策的脱贫户、不稳定脱贫户三类进行管理。不享受政策的脱贫户是指年人均纯收入接近或达到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较强的脱贫户;享受政策的脱贫户是指年人均纯收入较高但未达到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正常情况下无返贫风险的脱贫户;不稳定脱贫户是指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具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各村(社区)要进一步核查核实,及时上报镇级,同时由镇扶贫办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对三类人员标注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

2.实行差异化政策。不享受政策的脱贫户原则上不再享受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补贴补助类政策,但因重大自然灾害、家庭重大变故等出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且无力承担的,要及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享受政策的脱贫户要坚持“应享尽享、应扶尽扶”,根据实际需求,落实相关脱贫攻坚政策。不稳定脱贫户要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在落实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安排各类帮扶措施等方面予以优先和倾斜。

3.压实帮扶责任。贫困人口脱贫后,原则上脱贫攻坚期内原有帮扶责任人不脱钩;帮扶责任人因工作变动或帮扶不力的,及时予以调整或重新安排,确保所有脱贫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促进持续稳定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针对脱贫户的资源禀赋、真实意愿、自身能力和发展需求,由村级干部、帮扶责任人共同制定并落实后续帮扶措施,改进帮扶方式,提高帮扶实效。

(二)强化边缘人口救助帮扶

1.实行分级负责。按照“县级负责、乡镇落实、村建台账”的责任体系,积极开展边缘人口的救助帮扶。统筹各类资金(不得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明确部门分工,督促和指导各村(社区)抓好落实;镇村干部要按照县级制定扶持政策措施组织实施救助帮扶;村级开展排查核查,建立边缘户台账,落实救助帮扶措施。

2.建立联系人制度。组织村级干部、动员基层党员和能人大户作为边缘户的联系人,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充分发挥联系人作用。联系人每月要开展入户走访,或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方式与边缘户加强联系,及时了解生产生活现状、致贫风险和发展需求,帮助落实救助帮扶措施,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3.开展救助帮扶。镇农办、镇社保办、镇民政办要根据边缘户致贫风险优先落实普惠制的产业就业、社保兜底等政策。镇市场办要结合消费扶贫,帮助边缘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镇中心校、镇卫健办、镇中心卫生院、镇建设、镇农办要落实好保障边缘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镇财政分局、镇民政办要探索利用社会帮扶资金、村级集体收入资金等,建立镇级救助基金和救急救难基金,加大救助力度。

五、强化稳定脱贫

(一)扎实推进产业扶贫。

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鼓励和支持贫困户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电商网点,拓宽收入来源,实现稳定增收;采取订单、务工、入股等多种方式,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和受益度,推动产业扶贫项目长期有效。对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产业发展受损的贫困户,视情予以补助;对带贫减贫效益显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经营主体给予倾斜扶持。加强扶贫资产管理,通过资产收益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在强化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实行“应贷尽贷”,为贫困群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二)扎实推进就业扶贫。

疫情防控期间,合理开发公共卫生员、消毒保洁员、宣传员、管理员等临时岗位,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对以前外出务工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帮助和支持他们通过就近就业、发展产业等途径获得收入。加强贫困人口实用技能、就业创业培训,加大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介招聘力度,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

(三)扎实推进消费扶贫。

收集贫困户农产品信息,加强与社会需求、政府采购等信息对接,利用XX“神买生鲜”等电商服务平台功能,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工作,构建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加强宣传推介,为社会各界购买扶贫产品、参与消费扶贫行动提供便利条件。

(四)加大社保兜底保障力度。

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实现稳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老少病残孤”等特殊困难群体,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五)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加强能力引领、路径引入、思想引导和典型引路,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改进帮扶方式,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他们发展产业和自主创业,增强“造血”功能。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帮助和引导贫困群众进一步改善家庭卫生条件、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振奋精神面貌。注重宣传先进典型,通过“报、网、微、端”全媒体传播,大力宣传智志双扶典型,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勤劳致富。

六、强化责任落实

(一)强化责任落实。

镇直相关单位、各村(社区)要把防止返贫致贫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加强调研暗访。

镇党委、政府将适时开展调研暗访工作。因救助帮扶不力、工作不实、弄虚作假导致返贫和新的致贫,由镇纪委约谈村(社区)相关负责同志;对问题突出、影响恶劣的,要严肃问责。

篇3:返贫预警监测实施方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加大投资,逐步建设完善山洪灾害监测体系,2010年,水利部、财政部启动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全国2 058个县级非工程措施体系[1,2],并建设国家级、流域机构、省和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为掌握各地山洪预警系统运行和灾害防御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山洪灾害数据共享涉及面广,部门较多,信息共享流程复杂,数据格式不统一,系统数据不能共享,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3,4]。

水电部队作为现代化应急救援国家队,担负因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和战争等因素导致损毁的水利水电设施(如江河堤防、水库、水电站、变电站、输电线路)的应急排险,抢修,抢建任务。现阶段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工手段进行灾情数据收集,严重影响了武警水电第一总队(以下简称总队)抢险救援响应能力。为此,部署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可汇集全国各省区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监测预警信息。探讨管理平台与总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与服务支持方案,可为下阶段推进山洪灾害相关数据在部门间的共享,推进应急抢险救援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提供技术支撑。

1 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拟在原有管理平台的基础上,针对总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获取与共享要求,建设信息交换网络、开发数据和基础应用服务的统一标准接口,使总队可以通过接口服务,方便、快捷地获取管理平台的相关信息,开发武警水电第一总队山洪监测信息获取与共享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实现山洪灾害信息监视预警、预警信息查询功能,辅助总队在山洪灾害发生时,对山洪灾害信息做出迅速、科学和有针对性的判断,提高应急救援响应及联动能力。

2 系统建设内容

总队山洪监测信息获取与共享系统包括信息交换网络设计、山洪监测预警信息获取与共享机制、信息获取与共享系统建设等3方面建设内容:

1)提出山洪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信息交换网络设计方案。

2)在全面梳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各类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共享信息资源库;通过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满足总队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信息共享交换的需求。

3)在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服务于山洪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业务需要,建设总队山洪监测信息获取与共享系统。

3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设计使用B/S架构,建立在J2EE平台上,运用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将AJAX技术与SSH框架及Web GIS相结合,在架构设计方面充分考虑架构的健壮性、可扩展性、可互操作性、稳定性、可移植性和安全性等因素,结合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及要求,将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自下而上分为基础环境、山洪灾害数据库、共享交换平台、应用系统,同时应用安全保障和标准规范2个体系贯穿整体系统。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4 信息交换网络设计

4.1 网络现状

管理平台部署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水利业务专网上,可汇集全国各省区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监测预警信息。

总队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均部署在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内网上,不能直接获取互联网或水利专网信息。

4.2 设计方案

根据系统建设任务,在2个局域网络之间使用信息发布服务器和综合前置机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换,2台设备通过Internet网络采用VPN方式实现系统连接。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外架设防火墙和VPN服务器实现网络连接和数据共享交换的安全保障。综合前置机与总队局域网采用人工录入实现信息交换。系统总体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中设置信息发布区和综合前置机区。在信息发布区中,山洪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发布平台经过防火墙将信息发布到对外信息发布服务器上,发布系统把信息自动推送到综合前置机的信息系统中。信息发布服务器布放在山洪预警发布系统网络的DMZ区,使用公网IP地址对外提供信息服务。

在前置机区,信息获取和收集系统经过Internet网络连接到DMZ区服务器,实现网络的联通。在综合前置机的信息获取和发送平台中设置系统的轮询机制,按照一定的周期定时从信息发布服务器上获得预警信息。预警信息通过人工录入方式进入总队网络系统实现信息的交换,处理后将信息结果通过相同的方式反馈给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管理平台。

5 信息共享资源库建设

5.1 数据库规划设计

管理平台山洪监测预警信息共享资源库主要包括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调查成果、分析评价、空间库等数据库。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及省水利数据中心的技术规范,对已建数据库进行整合、扩充、完善和集成,对未建数据库则新建,并集成到共享资源库。各县级数据库支撑着各类应用,山洪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数据库的建设原则是,不改变已有的数据库和现有的应用,采取的措施是加强信息共享,进行数据整合,分级管理。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存储,各数据节点存储各管辖范围的业务工作必需的数据,同时达到异地备份的目的。

5.1.1 山洪灾害监测数据库

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山洪灾害实时监测数据库是依托水利部水文局的实时水雨情数据库进行建设的,实时水雨情数据库的设计依据是SL 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

2)实时气象数据库。主要包括气象雨量站的日雨量数据、天气预报、气象卫星影像(GMS,N O A A和风云二号等卫星影像)、资源卫星影像(TM,MSS,HRV和SAR等影像)、雷达图、天气图等信息。本次项目将整合、集成已有数据,共享更多的气象产品、实时水文数据等信息,构建气象信息数据库,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5.1.2 山洪灾害预警数据库

山洪灾害预警数据库主要是辖区山洪灾害预警及响应类信息,包括预警预案、部门、规则、类型、状态,响应等级、行政区预警规则,预警响应反馈、动态、消息记录、发送记录、响应,以及灾害情况统计、多媒体信息等。

5.1.3 山洪灾害调查成果数据库

主要包括:水文气象基本资料,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基本信息,各自然村落、集镇、城镇和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经济数据,历史山洪灾害,水利普查成果,涉水工程等数据,已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监测预警设施基本情况数据,工程治理的山洪沟基本情况数据,重点调查区域(重要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大断面测量数据,重要及部分重要集镇地形测量,以及社会经济详查数据等。

5.1.4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数据库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是在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采用各地设计暴雨洪水和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等分析计算方法,综合分析评价重要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划分山洪灾害危险区,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编制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等。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数据内容主要包括:省级山洪灾害防治区四级区分布,防治区设计暴雨洪水分析,重点防治区防洪现状分析,防治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预警指标和阈值等成果。

5.1.5 山洪灾害空间数据库

山洪灾害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

1)基础数据。包括1∶50 000 DLG、小流域、2.5 m分辨率数字影像等数据,以及1∶100 000土壤图、1∶1 000 000土地利用图、1∶1 000 000植被覆盖图。

2)小流域数据。包括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划分及基础属性数据。

3)调查标绘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单位、涉水工程、山洪威胁区、历史山洪灾害、各类监测站点等的数据。

4)重点山洪灾害防治区数据。包括重要和部分重要集镇受山洪灾害威胁区域(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的区域)的复杂河道断面、居民户沿河分布、河道三维地形等矢量数据。

最终形成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松耦合组织的空间数据库。

5.2 信息共享交换设计

目前管理平台的数据通过数据同步软件Golden Gate,实现管理平台与水利部水文局、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与总队直接的数据共享也同样采用Golden Gate实现。Golden Gate是一款实时访问、基于日志的变化数据复制及获取软件,通过解析或扫描数据库的在线或归档事务日志文件捕获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变化,再将这些变化通过TCP/IP协议传输至目标端并应用到目标数据库中,从而完成变化数据的捕获[5]。工作原理也较为简单,Golden Gate通过监控源数据库日志文件,将变化的数据写入本地的跟踪文件Trail File(可以想象成1个TXT文件),然后将记录加密、压缩后路由到目的端的跟踪文件Trail File,最后在目标端用SQL写入目标数据库。

6 信息获取与共享系统建设

信息获取与共享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共享管理、信息监视预警、山洪预警信息查询等3个系统。

6.1 信息共享管理系统

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管理系统,实现山洪监测预警信息同步、查询、管理、导入、预警监视功能,具体如下:

1)支持实时捕捉源数据库增量的数据变化,启动数据共享同步程序,完成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的数据同步,数据同步采用Oracle数据同步软件Golden Gate实现。

2)支持模糊、属性、分类、关联、高级、地图点选等多种查询方式,查询水利部共享的山洪灾害数据信息。

3)支持对共享数据的管理,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功能。

4)支持数据的批量导入、导出功能。

5)支持数据质量自动检查及运行情况自动监视功能。

6.2 信息监视预警系统

信息监视包括实时水情、雨情、气象、预警信息的监视,同时可设置各监测点的告警临界值,触发告警临界值则调用预警发布功能,通过告警点不停闪烁、声音提示、窗口弹出、手机短信等方式提示工作人员。最终形成基于一张图、一站式的综合监视体系,实现工情、工况、水情、雨情、气象、突发水事件等信息的监视和预警功能,为山洪灾害抢险救援提供参考。主要功能包括:对共享过来的山洪灾害水雨情实时监测数据进行监视;对超标超限项目进行及时预警;对共享过来的山洪灾害预警信息进行监视,对符合预警发布规则设定的,给予预警;支持预警发布流程设定、阈值设置等功能。

6.3 山洪预警信息查询系统

山洪预警信息查询系统主要实现山洪灾害监视、告警、基础等信息的查询及空间展示功能,提供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及报表功能。

综合信息查询与分析是以电子地图或遥感影像图为背景,通过多种查询和数据展示方式,向用户全面、综合、直观、形象地展示水情,雨情,工情,灾情等基础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建设成果。

信息查询系统提供基于资源目录、地图、关联查询等查询方法,实现多个维度及度量的交叉组合,实现数据的交叉分析;提供不同维度的信息展现和查看模式,允许用户自定义查询和展现条件。

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对基础、多维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建模服务,支持用户快速、精准地对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需要,支持用户对分析成果进行图表制作,支持用户结合专业应用要求,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建模。

7 结语

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大纲(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对前端监测数据及后台分析成果数据进行集约化和专业化处理,实现省、地市、县三级各类数据同步及共享,实现与相关部门(水文、气象、国土等)应用数据的交互”的建设要求。本研究从武警水电第一总队山洪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信息获取与共享需求入手,从信息交换网络设计、山洪监测预警信息资源库建设、信息获取与共享系统建设3个方面提出总队山洪监测预警信息获取及利用方案,目前方案已经分别通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组织的专家评审,确定该方案实用、可行,系统的建设将确实发挥国家山洪监测预警信息的效益,提高总队对山洪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涂勇,何秉顺,李青,等.山洪灾害数据共享问题初探[J].中国防汛抗旱,2014(4):1-2.

[2]何秉顺,黄先龙,郭良.我国山洪灾害防治路线与核心建设内容[J].山洪灾害防治,2012(5):19-22.

[3]马建明,刘昌东,程先云,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综述[J].中国防汛抗旱,2013(6):9-11.

[4]樊冰,张联洲,杜文贞,等.省级山洪灾害防治智慧型系统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5(13):24-25.

篇4: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2黄冈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438000;3十堰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442000

摘要:山洪灾害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威胁,通过开发设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个地区的水文环境情况,密切关注山洪灾害隐患,及时做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人们的安居乐业。本文分析了構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阐述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发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大范围的植被被乱砍乱伐,受到地形地貌、降雨等情况的影响,山洪灾害频繁发生,造成较大范围的破坏。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合理设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各个模块,优化和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当地的水文环境变化,充分发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优势。

一、构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水文、地形地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山丘区域容易受到地质地形的影响,山洪灾害的监控和防治范围很大,再加上很多地区水文情况非常复杂,局部区域小气候变化明显,这对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设计要求非常高。但是目前很多地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网点覆盖率相对较低,网点布设比较少,雨量监测网点的自动化水平较低,无法实时有效地采集暴雨洪水来临之前的征兆信息,水文站网点主要位于一些宽大河流上,中小型河流上的水文站点比较少,并且相关观测设备和监测技术比较落后。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缺少科学有效的滑坡和泥石流监测设备,特别是对于山洪灾害频发的地区,监测点设置不足,一些水文情数据采集还依靠人工报汛、人工观测,技术手段落后,通信设施陈旧,水文情况信息传递速度较慢,时效性很差,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1]。同时,我国山丘地区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比较薄弱,降雨水文预报精度较低,山洪灾害的科学预测不准确,山丘地区的很多小河流没有设置洪水预警和预报系统,即使设置了报汛站点,但是报讯段次数比较少,再加上山洪灾害的预见预报间隔比较短,无法发挥有效的参考决策作用。另外,村间、乡镇和县市的警报分布主要是依靠移动电话终端、通信网络来传递传真信息和语音信息,而没有设置专门的警报发布系统,村、镇和乡级的移动通信网和固定通信网基站之间主要是通过电缆线路进行信息传输,这些电缆线路在恶劣环境下容易出现各种通信故障,山丘地区的固定电话终端容易遭受雷击损害,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势在必行。

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发设计

1、系统组成

(1)预警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和防御预警系统,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和防治信息采集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核心,提供全面的山洪灾害数据信息,包含数据库子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信息汇集系统等,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包括预警系统、预报决策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信息汇集系统等,建立县级以上的山洪防汛指挥体系,对于山洪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应建设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实时获取水雨情信息,实时发布山洪灾害警报预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必须具有水雨情和气象信息查询、水雨情报汛、预报决策、水文信息预警等功能[2]。

(2)监测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应配置合理的设备设施,构建信息传输通信组网,科学布设监测站网,村、乡的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应尽量采用简易的监测设备,县级的山洪灾害检测系统应结合山洪灾害特点和经济状况,引进自动化程度高、先进、实用的监测设备和检测技术。我国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破坏范围广,应适当加密各个地区的水文气象监测站点,及时发布山洪灾害的预警信息,有效控制水雨情[3]。

2、系统设计

(1)气象信息采集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气象信息采集模块,各个地区的防汛部门应实时监测气象信息,开拓气象资源采集和获取途径,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发气象信息采集值守程序,支持卫星云图实时自动采集,天气预报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搜索,支持区域气象天气预报,支持自动化采集雷达回波图等[4]。

(2)水雨情监测采集

水雨情监测系统主要用于监测水位和雨量变化,再配合图像视频监测,该监测系统不仅包含水文仪器设备、自动雨量、自动水位计的技术规范,还包括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所需的设备、数据通信、水雨情观测、站网规划设计等标准。结合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的实际情况,应基于当前的水文监测规范,完善自动检测站卫星通信标准、检测设备和站点建设。卫星通信自动化监测站应遵循卫星通信信道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方案,结合监测设备的接地、防雷、电源等技术要求,设定科学合理的视频监测站、自动水位站、自动雨量站等监测站点标准,严格控制自动雨量站的报汛时间间隔,按照增量上报和定时上报的标准,自动化监测站应按照《水文监测通信规约》,优化通信信道设置,提高水雨情信息监测的时效性。

(3)乡村防灾预警系统

乡村预警报警系统主要是用于预报分析和采集监测信息,利用科学合理的预警方式和预警程序,准确、及时地传送山洪灾害预警信息,预警区工作人员应结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乡村预警报警系统除了传统的鸣哨、人工敲锣、手摇报警器等传统方式,还可以通过电视、无线预报广播、短信、传真、电话等线上线下途径。同时,结合当前的公众通信机制,实现电视、广播和移动通信网的集成,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功能。由于乡村应急能力比较薄弱,山洪防灾预警系统应构建乡镇级预警站点,积极配合当地的防汛部门,结合我国的防洪减灾机制,共享县、市、省的防汛减灾信息化系统,科学有效地处置洪水、暴雨、台风等突发性灾害事件。另外,乡村防灾预警系统应实时掌握汛情信息,为防汛部门的管理指挥提供决策支持,提供全面详实的山洪灾害信息,实现山洪灾害的点对点预警,实现精确化的控制和指挥,使乡村防灾预警系统和县级山洪灾害检测预警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确保汛情信息的快速、有效流转,并且该防灾预警系统应支持3G、GPRS、ADSL、专网、固网等多样化的接入方式[5],灵活进行组网,及时快捷地发布山洪灾害信息。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山洪灾害事故频发,构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势在必行,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发设计,严格把关各个子系统和模块,构建健全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充分发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昌东.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2]陈冬君.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吉林大学,2013.

[3]马建明,刘昌东,程先云,吴剑.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综述[J].中国防汛抗旱,2014,06:9-11.

[4]刘昌东,马建明,张念强,赵振宇,万金红.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发及其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3,03:26-28+38.

篇5: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按照省、州要求,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决打贏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精神,强化返贫预警监测,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预警监测,全面完成“大排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常态化开展扶贫对象“回头看”“回头帮”,确保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持续稳定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有效防止出现新的绝对贫困,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夺取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监测对象

(一)脱贫监测户: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已脱贫户。

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已脱贫户。

(二)边缘户: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非建档立卡农户。

三、监测内容

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监测对象的住房、教育、医疗、安全饮水、收入、就业、生活状态等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四、监测方式

根据《州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帮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形成合力,建立从上到下、自下而上的双向监测、靶向预警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并在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为“大数据平台”)上完善相关信息数据。监测对象不申请,评定工作不宣传,结果不公示。

五、监测步骤

第一步:排。2019年“两摸底”摸排的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不纳入排查范围。县攻坚办组织“两不愁三保障”相关行业部门和乡(镇)研究制定相关行业部门初步监测对象的标准。各行业部门和乡(镇)根据标准,将“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不够稳定的,以及平时掌握的上访、信访、群众反映较多的家庭困难户作为拟监测对象。县攻坚办汇总后对拟监测对象开展信息比对工作,将比对后审定名单分发到各行业部门和各乡(镇)。

第二步:访。县级攻坚办统筹组织力量对照初步监测名单开展进村入户走访,重点核实“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情况,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在进村入户过程中,对发现其他家庭生活实际困难的农户,应纳入初步监测对象并入户核实。

第三步:评。根据走访核实的情况,乡(镇)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开展评议,共同研判致贫、返贫风险,将拟监测对象的名单报县级攻坚办审定。

第四步:录。村“两委”或驻村工作队根据审定的名单,入户采集新增边缘户信息,由乡(镇)组织人员在国家系统中录入新增边缘户,标

注新增脱贫监测户。对监测过程发现的新增监测对象,及时按程序在国家系统补录。待省扶贫开发局将国家系统中已标注的脱贫监测户和录入的边缘户导入大数据平台,平台自动汇总后形成全县防止返贫监测台账。

第五步:测。村“两委”或驻村工作队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2020年每月对监测对象进行一次动态监测。对“两不愁三保障”出现缺项的,由村“两委”或驻村工作队及时在大数据平台上标注预警,乡(镇)初审后上传至县攻坚办,县攻坚办审核后确定为预警监测对象,并根据其实际困难反馈至相关行业部门。

第六步:补。各行业部门要根据预警监测对象实际困难情况,会同乡(镇)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应限时完成补短帮扶。对预警的脱贫监测户,对照2020年脱贫退出的标准,对标补短,全面达标;对预警的边缘户,要及时落实帮扶救助。

第七步:销。完成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后,各行业部门在大数据平台中提出销号申请;县攻坚办组织核实后,在大数据平台中批准销号。销号后,各行业部门应将相关情况在本行业信息系统内及时更新。

六、时间安排

(一)方案制定。

3月中旬,完成县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监测工作动员部署,全面铺开检测各项工作。

(二)评定录入。

4月上旬前,完成新增监测对象的评定工作。4月中旬前,完成新增监测对象的信息录入工作。

(三)补短帮扶。

6月底前,每月开展一次动态监测,全面完成预

警监测对象的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

(四)成效巩固。

7月至12月,每月开展一次动态监测,对新发现的预警监测对象,及时开展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立行立改。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大排查成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乡(镇)、本部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实施方案,细化完善帮扶措施,建立健全动态帮扶机制和限时办结制度。

(二)认真组织实施。

县攻坚办要加强工作统筹,认真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和乡(镇)分级分类分层解决问题,及时回访销号,形成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各行业部门要制定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措施并督促指导。各乡(镇)要认真做好监测对象的摸底和动态监测工作,落实预警监测对象的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

篇6:返贫预警监测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和《XX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XX县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X脱贫领〔2020〕XX号)文件精神,强化返贫预警监测,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预警监测,全面完成“大排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常态化开展扶贫对象“回头看”“回头帮”,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持续稳定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有效防止出现新的绝对贫困,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夺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实施镇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监测对象

(一)脱贫监测户: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已脱贫户。

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已脱贫户。

(二)边缘户: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非建档立卡农户。

三、监测内容

重点围绕监测对象的“两不愁三保障”达标情况,对监测对象的住房、教育、医疗、安全饮水、收入、就业、生活状态等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由“四大专项行动”排查出的拟监测对象,分析产生风险原因,进行专项帮扶。

四、监测方式

县、镇、村三级联动、形成合力,由相关行业部门到镇再到村级建立从上到下、自下而上的双向监测、靶向预警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并在XX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大数据平台”)上完善相关信息数据。监测对象不申请,评定工作不宣传,结果不公示。

五、监测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一步:排。3月25日前由镇确定拟监测对象和完成方案制定。2019年“两摸底”摸排的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不纳入排查范围。将此次“两不愁三保障”再排查发现的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以及平时掌握的上访、信访、群众反映较多的家庭困难户作为拟监测对象(县脱贫办反馈名单),对拟监测对象开展信息比对后,将比对审定名单分发至各村。

第二步:访。4月5日前完成入户走访。镇、村两级是本次“两摸底”摸排走访的实施主体,由镇脱贫办统筹协调“两不愁三保障”相关行业部门、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对照县脱贫办反馈的拟监测名单开展走访工作。重点核实“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情况,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在进村入户过程中,对发现拟监测名单外其他家庭生活实际困难农户,应纳入初步监测对象并入户核实。

第三步:评。4月9日前,根据走访核实的情况,各村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开展民主评议,共同研判致贫、返贫风险,并将附件2、附件3经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主任签字盖章后报镇脱贫办交党委政府审定评议。

第四步:录。4月中旬前,镇脱贫办根据审定的名单,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入户采集新增边缘户信息,由镇脱贫办人员在国家子系统中录入新增边缘户,标注新增脱贫监测户。对监测过程发现的新增监测对象,及时按程序在国家系统补录。省扶贫开发局将此次国家系统中已标注的脱贫监测户和录入的边缘户导入大数据平台,平台自动汇总后形成各级防止返贫监测台账。

第五步:测。6月底前,镇脱办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重点围绕监测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每月20日前由各村两委对监测对象进行一次动态监测。对“两不愁三保障”出现缺项的,由村两委或驻村工作队及时在大数据平台上标注预警,镇党委政府初审后上传至县脱贫办,县脱贫办审核后确定为预警监测对象,并根据实际困难反馈至相关行业部门。

第六步:补。6月底前,全面完成预警监测对象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工作。由镇脱贫办组织各相关站办所室根据预警监测对象实际困难情况,因人而异的制定专门帮扶措施,限时完成补短帮扶。对预警的脱贫监测户,要对照2020年脱贫退出的标准,对标补短,全面达标;对预警的边缘户,要及时落实相关帮扶救助。

1.针对“两不愁”问题补短板。由镇民政办、农服中心牵头,协调县级相关部门和各村两委配合,长期做好“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工作。

2.针对“三保障”问题补短板。一是“住房安全有保障”由镇村建办牵头,协调县住建局、相关帮扶单位和各村两委配合落实。二是“义务教育有保障”由镇九义校牵头,协调县教育局和各村两委配合落实。三是“基本医疗有保障”由镇社会事务中心牵头,协调县医保局和各村两委配合落实。

3.针对“三有”问题补短板。一是由镇水务站牵头,协调县水务局和各村两委配合落实,对照指标要求在前期“四大专项行动”摸排的基础之上抓实安全饮用水工作。对没有安全生活用水的贫困户通过就近打水井或安装自来水等方法,全力保障贫困群众饮水安全。二是由镇文化广播站牵头,协调县文旅局和各村两委配合落实,对没有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的贫困户迅速予以保障。

第七步:销。6月底前,完成对标补短和落实帮扶救助后,各村两委向镇扶贫办提出销号申请;镇脱贫办组织专人核实后,向县脱贫办提出销号申请。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村、镇直各单位、各站办室所要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大排查成果,结合实际,制定本级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完善帮扶措施,建立健全动态帮扶机制和限时办结制度。

(二)认真组织实施。

各村两委、镇直各单位、各站办所室要分级分类分层解决问题,及时回访销号,形成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要协调县级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措施并落实落地。各村两委要认真做好监测对象的摸底工作和动态监测工作,落实预警对象监测的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

(三)持续巩固成效。

在7月至12月的每月20日前,各村两委、镇直各单位、各站办所室要协调“两不愁三保障”相关行业部门开展一次动态监测,对新发现的预警监测对象,及时开展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立行立改。

篇7:返贫预警监测实施方案

一、加强人群监测 加强重点场所的人群监测。对活禽交易市场、屠宰场等重点场所要做好机构内人员及从业人员健康监测,每日检测体温,观察询问是否有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对于出现上述症状者,要及时与市疾控中心联系并及时转送至市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时与市疾控中心联系,定期抽取一定数量的活禽交易市场人员、屠宰场工作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根据疫情特点和疫情发展形势,调整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

二、加强环境监测 加大对屠宰场的生产加工、贮存、运输以及肉类及水产品经营场所环境采样和核酸检测力度,将屠宰场(含冷库)的从业人员信息推送至市疾控中心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到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同时加强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组织领导 各科室、各相关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树牢底线思维,要服从统一协调调度,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戮力同心、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疫情防控,依法依规落实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推动疫情防控由全面防控向精准防控、重点防控转变。

四、强化防控责任 落实部门和行业责任,强化行业系统管理,制定好常态化防控措施并落实到位,落实屠宰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应对

篇8: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浅析

1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是通过对水质进行监测, 来评价该区域或流域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从而对突发的或是潜在的水污染进行预警的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两点, 第一点, 对江、河、水库、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常规性监测, 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从而预防潜在的水污染风险;另一点, 对生产、生活等废 (污) 水进行监督性监测, 掌握污染物排放总量, 为污染源监管提供依据, 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提供即时预警信息。

该系统的逻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源和预报警度这四个步骤[7]。这里确定警情是预警的基础, 是对水质现状分析与评价结果的描述;寻找警源是预警过程的起点, 是预防水污染风险的前提保证;分析警源是预警的关键, 准确把握水质状况的变化趋势, 才能做到准确预警;预报警度就是预报警情的严重程度。

2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结构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水质监测系统、水质分析系统和水质评价系统[8]。见图1.

2.1 水质监测系统

该子系统是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基础, 其运转模式为:首先, 确定监测对象, 并针对该对象的特点来确定监测预警指标。接着, 应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遥感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技术合理布设监测点位。然后, 对各个监测点位进行监测。最后, 将监测点位信息与其监测指标数据发送到水质分析系统。

2.2 水质分析系统

该子系统是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核心, 其采用适当的预警方法来对监测指标信息进行分析, 从而得到监测对象的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2.3水质评价系统

该子系统是水质监测预警系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预警阈值的界定对水质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并预报警度。

3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预警方法的选取和预警阈值的界定三大部分[9]。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预警方法选择、计算和分析的基础, 预警方法输出的结果是预警阈值界定的依据。

3.1 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 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能敏感地反映水质状况的因子结合所构成的整体。由于影响水质的因素众多, 并且各个影响因子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 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是构建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首要步骤。在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时, 应满足以下三个原则[10]:

3.1.1 全面性。

所选用的指标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水质状况。这直接关系到整个体系的好坏。

3.1.2 可操作性。

所选用的指标要有可靠的数据来源, 建立的指标体系简明易于操作, 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和单位, 有利于相关人员的实际操作。

3.1.3 动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水污染状况也会发生变化, 个别预警指标可能不再具有预测的作用, 因此需要适时地对预警指标进行调整或替换。

3.2 预警方法

预警方法就是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方法。在建立了预警指标体系后, 就要选用适当的预警方法来对该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预警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统计预警和模型预警两大类。

3.2.1 统计预警。

统计预警主要是决策树方法。一般决策树模型中的各个决策对象之间可以按照因果关系、复杂程度和从属关系分为若干等级, 各等级之间用线条连接。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 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 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 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 提供决策依据。

3.2.2 模型预警。

模型预警是最常用到预警方法, 其主要是利用水质模型来对监测对象进行预警分析。水质模型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等原理, 应用计算机技术来针对监测对象的特点而设计出来的数学模型。曹永中等人[11]对多种河流水质模型进行了研究, 并指出水质模型预警是顺利实现水环境规划管理、水污染综合防治等任务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万金保和李媛媛[12]对湖泊水质模型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并认为水质模型预警作为湖泊水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决策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可以为湖泊的综合整治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预警阈值

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即阈值, 当人们对水环境的影响超出了这个阈值, 就会导致水污染, 破坏水环境结构。预警阈值的界定包含了确定警限和警度划分两个内容。警限是警度划分的分界线。确定警限和警度划分的方法通常有对比判断法、专家确定法、综合评判法等。陈国阶等人[13]认为可以以水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警戒线, 因为环境质量标准具有简洁易行和定量标准明确的特点, 应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4结语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是根据水质监测信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 对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做出预测, 并发出警示信号的一套复杂的系统。水质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全面反映水质状况和趋势, 准确预警各类水污染事件, 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大量科学、准确、及时的监测预警信息。加快推进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既是环境监测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迫切要求。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总体结构, 并从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预警方法的选取和预警阈值的界定这三个方面对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上一篇:2024年一岗双责目标责任书下一篇:风门安装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