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骆驼祥子》后感

2024-04-09

读《骆驼祥子》后感(精选13篇)

篇1:读《骆驼祥子》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舍—一个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个让后人永远敬仰的文学巨匠,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长篇小说《离婚》,《老张的哲学》;戏剧《龙须沟》,《茶馆》,《春花秋实》;短篇小说集《火车集》,《樱海集》等等。但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骆驼祥子》了。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如果不是他们的迫害,祥子也不会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吗?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但我们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慢慢改变。明天会怎样?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今天!

《骆驼祥子》读后感

中国有这么一个作家,写了这么一本书,书里面有这么一个人。

他出身于旧社会的中国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自幼家庭困苦,但是,他勤劳,朴实,忠厚,善良,注重信用和讲义气,虽然他只是京城里的一个普通车夫,却有小生产者所共有的积极进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

其实,在他一生之中,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以自食其力。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有了自己的资本——一辆车,再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就可以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虽然他曾经3次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可是,上天却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一次又一次的使他失去属于他自己的车,使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地丧失。他变得懒惰狡猾,极端自私,还耍无赖,成了彻头彻尾的“刺儿头”,逐步滑向堕落的深渊。

他就是《骆驼祥子》里面的主人公——祥子!

《骆驼祥子》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个车夫叫祥子,之所以书名在“祥子”前加了个“骆驼”两字,是因为是骆驼救了他的命,使他拉上了人力车,所以因此得名,在创作《骆驼祥子》之前,老舍一直以教书为生,写作为副业。《骆驼祥子》是他做职业作家后打响的第一炮!所以,《骆驼祥子》这本书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特别的是,老舍在这部作品中抛弃了以往那种幽默讽刺,嘻笑怒骂的风格,“抛开幽默正正经经地去写”,并且平易的文字又因从容地运用了北京口语而增加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道。

可是,《骆驼祥子》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

因为,故事的主人公祥子,由原来的一个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懒惰狡猾,极端自私的社会败类!但是,这也不能完全的怪祥子,祥子当时所在的社会极其黑暗,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老实成了无用的别名”,注定了像祥子那样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骆驼祥子》中还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的际遇虽然各不相同,然而悲剧的命运却是共同的。

例如因为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的马氏祖孙;

例如不堪家庭重负的二强子;

例如为了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的小福子:

••••••

这些小人物和祥子一样,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祥子生活的年代是抗日战争前期,可见社会是多么的黑暗!然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是那么的幸福!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

但是,在珍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想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我们是不是应该执着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所以,我们不能学祥子因为受到了太多的打击而自暴自弃,不能任意地放纵自己,而应该找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最更本的原因之后!再好好地去努力,取得属于自己的最后的成功!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所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

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小说还细致地描绘了祥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愿望所作的各种努力。作为一个没有觉悟的个体劳动者,尽管他怀有改善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才是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他从来没有想到应该大家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而仅仅是执拗地幻想凭借个人的要强和努力去达到这样的目的。他的人生理想是狭小的,他的斗争手段更是错误的。结果,使自己远离了周围的朋友,孤独无援,更加无力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既然“要买上自己的车?成了他奋斗向上的全部动力,以至于是他生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那末,在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以后,他失去的就不单是一个理想,而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从而必然陷于精神崩溃的境地。盲目的个人奋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正象作品中所比喻的,好象是拉洋车为了抄近道,“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儿,又绕回到原处”。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不幸并且给人以沉重的窒息之感。小说的末尾,明确指出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深切的惋惜之中包含了批判。整部作品,在控诉旧社会吃人的同时,也宣布了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道路的破产。这就比之一般的暴露黑暗现实的作品具有更深一层的社会意义。作品还通过一个饱经人生沧桑的老车夫的口,意味深长地指出:“干苦活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吗?独自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光,谁也没法儿治他们!”尽管这种提法还比较模湖,也没有在作品中进一步用具体的情节正面地表现出来,却仍然可以看出这是老舍探索劳动人民解放道路所得出的一个崭新的结论,显示了他过去作品中所没有的可贵的进展。

《骆驼祥子》读后感

中国有这么一个作家,写了这么一本书,书里面有这么一个人。

他出身于旧社会的中国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自幼家庭困苦,但是,他勤劳,朴实,忠厚,善良,注重信用和讲义气,虽然他只是京城里的一个普通车夫,却有小生产者所共有的积极进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

其实,在他一生之中,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以自食其力。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有了自己的资本——一辆车,再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就可以在城

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虽然他曾经3次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可是,上天却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一次又一次的使他失去属于他自己的车,使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地丧失。他变得懒惰狡猾,极端自私,还耍无赖,成了彻头彻尾的“刺儿头”,逐步滑向堕落的深渊。

他就是《骆驼祥子》里面的主人公——祥子!

《骆驼祥子》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个车夫叫祥子,之所以书名在“祥子”前加了个“骆驼”两字,是因为是骆驼救了他的命,使他拉上了人力车,所以因此得名,在创作《骆驼祥子》之前,老舍一直以教书为生,写作为副业。《骆驼祥子》是他做职业作家后打响的第一炮!所以,《骆驼祥子》这本书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特别的是,老舍在这部作品中抛弃了以往那种幽默讽刺,嘻笑怒骂的风格,“抛开幽默正正经经地去写”,并且平易的文字又因从容地运用了北京口语而增加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道。

可是,《骆驼祥子》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

因为,故事的主人公祥子,由原来的一个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懒惰狡猾,极端自私的社会败类!但是,这也不能完全的怪祥子,祥子当时所在的社会极其黑暗,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老实成了无用的别名”,注定了像祥子那样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骆驼祥子》中还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的际遇虽然各不相同,然而悲剧的命运却是共同的。

例如因为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的马氏祖孙;

例如不堪家庭重负的二强子;

例如为了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的小福子:

这些小人物和祥子一样,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祥子生活的年代是抗日战争前期,可见社会是多么的黑暗!然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是那么的幸福!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

但是,在珍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想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我们是不是应该执着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所以,我们不能学祥子因为受到了太多的打击而自暴自弃,不能任意地放纵自己,而应该找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最更本的原因之后!再好好地去努力,取得属于自己的最后的成功!

读《骆驼祥子》有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完了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小说大概是通过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 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

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

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迫使他屈服于世俗的淫威之下。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没有人是不该存在的,也没有人是上天特别眷顾的。既然你来了,你就有权利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使你只有一件破旧的衬衫遮羞,你也可以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样,尽情吮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生的喜悦;即使你目不识丁,你也可以和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一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问心无愧地接收光明给予的慷慨礼物;即使你的身体有缺陷,你也可以和舞蹈跳得最好、歌曲唱得最甜的艺术家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秀出另一番风味,感受被鲜花的芬芳环绕的陶醉,接受在节目结束后仍源源不绝的掌声与欢呼声。

篇2:读《骆驼祥子》后感

----------高二<7>班蒋艳雯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所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

车夫的圈子,大杂院的生活,随同祥子的命运走向绝望,走向暗淡。祥子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也带着自己一份勤劳与坚忍走向了我们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正如俗语所言,人生的道路并不都是那么平坦的,千辛万苦得来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圆车梦再次成为泡影。为了追求自己一直向往的理想,他再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车子,但这一次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身边自己在乎的人一个个离开了自己,连遭生活打击的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它不再像从前那样以拉车为豪,它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篇3:读《骆驼祥子》后感

堕落前, 祥子是有所追求的。祥子来自乡村, 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 他怀揣着理想来到城市。在城市里, 他一无所有, 但他有理想, 有健壮的身体, 他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 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和汗水, 在城市中打出自己的天地, 求得安身之所。开始, 他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他不吃烟, 不喝酒, 不赌钱, 没有任何嗜好, 没有家庭的累赘, 只要他自己肯咬牙, 事儿就没有个不成。他对自己起下了誓, 一年半的工夫, 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是现打的, 不要旧车见过新的”。

祥子纯朴, 善良, 为人正直, 具有奋斗的性格和美好的精神世界, 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热爱劳动, 坚信自食其力的信条, 是农村破产后跑到城里来谋生的农民, “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

然而处在底层的劳动者祥子也不乏反抗精神和对独立自主的追求。比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 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理, 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自立, 也正是他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表现, 他不愿听高妈的话放高利贷, 不想贪图刘四的60辆车, 不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 都说明他具有一种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

堕落后, 祥子终于成了一个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人, 他学会了所有的恶习, 学会了和巡警找别扭, 学会了保养自己, 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车夫。作者写道:“对于车他不再爱惜了。”这表现出祥子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有时他也想过应该好好地生活, 可是一想起自己的经历就没了信心。要强又怎样呢, 自己过去不也要强过吗, 到头来还不是和其他人一样, 还不如趁早快乐一天是一天。祥子的心理深深地烙上了那个社会印迹, 后来几乎变成了一个只为捡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的“狗”。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 他坚持理想,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并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想通过自己的万般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祥子的人生存在着有价值的东西, 但却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毁灭掉, 所要求的得不到, 不想要的被强加, 祥子的人生被牢牢地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祥子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事业上的买车和生活上的婚姻问题, 第一次买车, 祥子整整存了3年, 平时还省吃俭用, 从茶饭里省, 好不容易凑够了钱买车, 但却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钱还没攒够, 就被孙侦探敲诈光了;第三次祥子用和虎妞结婚的钱买了车, 但是因为虎妞平时贪吃不运动, 生孩子时难产死了, 祥子又把车卖了, 安葬了虎妞。在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统治压迫下, 祥子最终没能实现自己事业上的理想。祥子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体现。车厂主的女儿虎妞诱骗祥子, 祥子迫不得已妥协了, 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 他们的生活理想也毫无共同之处, 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 是一个资产者的丑女引诱和腐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虎妞的介入在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过程中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难发现, 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内在思想根源, 祥子的悲剧正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个人的奋斗没有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靠出卖体力的个体劳动者, 他尚未觉醒, 结局只能是失败。虽然祥子有着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 但他却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本质, 更不懂得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获得翻身解放。他认为:“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 只要自己省吃俭用, 只要他自己肯咬牙, 事儿就没有个不成。”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的个体劳动者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 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 个人奋斗永远不是劳动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所以, 祥子的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无法调和的尖锐矛盾。他所面对的不是某个人, 而是罪恶的社会编织的一张无形的大网。社会黑暗, 祥子自身也存在着某些狭隘性, 如果祥子对现实有一定的判断力, 在诱惑面前多一点自制力, 心理方面更多一些承受力, 如果祥子是一个思想成熟、性格健全、心理坚强的人, 致使祥子悲剧发生的这一系列遭遇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虽然社会现实是黑暗的, 但我们不能忽视个体主观上的差异, 因此祥子悲剧发生的直接诱因也可以看作是他自身的性格弱点造成的。

虎妞的出现也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在祥子与虎妞的不合理婚姻中, 祥子从虎妞那也得到过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无法接受的性的纠缠与索取, 这完全是虎妞对祥子心灵与肉体两方面的摧残。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虎妞的病态, 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 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惨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 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小说着力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和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的描写。“他没了心, 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 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祥子的形象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是从“体面的, 要强的, 好梦的, 利己的, 个人的, 健壮的, 伟大的”论为“堕落的, 自私的, 不行的社会病态里的产儿, 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过程。这个过程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祥子的悲剧命运具有不可估量的警世力量。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语丝》周刊, 1925.2.23, (15) .

篇4:读《骆驼祥子》有感

这部小说是以20世纪20年代末期北京市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要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积极、坚韧的精神。好胜要强的祥子指望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他有理想的职业——拉车,他有追求的目标——买车。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不开的“爱情”又给他带来身心的磨难。他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小福子对祥子产生感情,可是穷困却令他们不能结合。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祥子来找小福子时,小福子已自杀,这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生活的企盼和信心,从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他染上了恶习,拉车也不勤快了,最后干脆不拉车。他开始骗钱、借钱不还,甚至为钱出卖别人。至此,祥子彻底堕落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读完这部作品,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四牌楼、街道、小巷、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闲适愉悦,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风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马老头倒毙街头,祥子也终于穷困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劳动大众的生活。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老舍先生塑造的众多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虎妞了。在当时,这样的女子一定十分少有。她是“母夜叉”,谁得罪了她,她就会骂街。她横冲直撞的性格,和祥子说话时半笑半怒的口气,是如此生动,还有些稚气未脱。但一想到她运筹帷幄的骗局、天衣无缝的假戏、和老爷子顶嘴的刁蛮泼辣……又觉得她十分老练世故。

这部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深深吸引着我,那就是强烈的乡土气息。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它用极朴实的语言、极普通人物、极平凡事件描绘了在我国辽阔土地上出现的深刻变化,反映了我国广袤土地上劳动生息的农民生活,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篇5:读《骆驼祥子》后感

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骆驼是祥子的一个外号,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人,打定注意去拉车。辛辛苦苦干了整整三年,终于凑足了钱,在车铺里买了一辆自己最喜欢的车。可不到半年,他的爱车被军阀的乱兵抢走了,读后感《钟雪儿;《骆驼祥子》读后感》。但他没有灰心丧气,牵了逃兵们的三匹骆驼弄了点钱。进城之后,他又认识了虎妞。但祥子仍然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买一辆车。可是,车买到了,但虎妞又因难产而死,不得不把车卖了,用来料理虎妞的丧事。然而,不辛的事又一件接一件地发生在可怜的祥子身上。祥子喜爱的小福子又自杀了,他心中的最后一点微弱的希望也被扑灭了。祥子,一个善良,宽厚,有正义感的车夫,最终被腐败的社会,残酷的现实,腐蚀掉了,烂了。

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命运的缩影;祥子的遭遇,真实地揭示了旧社会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祥子的堕落,是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黑暗的社会,是人生活与人性的坟墓。黑暗的社会,人民的力量太弱小,迟早要被毁灭的。我同情祥子的`遭遇,为这个旧社会感到悲哀。

篇6: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后感

老舍的这部著作讲的是旧北京时期的发生在人力车夫祥子身上的故事,他是一个从乡下到城里打工的青年,他勤劳、肯吃苦、充满希望,他到城里的梦想就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然而就这么小小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都难以实现,他经历的种种磨难之后,终于受不了折磨和压迫,变成一个整天只会骗人骗钱的地痞无赖。

读罢此书,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故事其实是整个旧社会所有受压迫者的悲剧,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把人变成鬼的残酷事实,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无奈与与不堪。

祥子可以算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为了梦想从农村来到城里打工,经过不懈的奋斗,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小小梦想,买了一辆人力车,他非常宝贝那辆车,可是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他遇到了土兵,不仅被夺走了车,还被俘虏去做苦工,可是他是那么的执着于自己的车,奋力逃出了兵队。在婚姻方面,他由于种种原因,与老板家的女儿虎妞成了亲,这次被逼的婚姻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大半信心,后来又了孩子,可是虎妞却因难产而死,为了办丧礼,他只得卖了自己好不容易才买到手的车,他悲愤却又无可奈何。有了小福子的生活还是挺安稳的,可是老天爷似乎故意与他作对一样,小福子因受不了侮辱自杀了,经过种种伤心之事,他悲痛欲绝,从一个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颓废、对生活不再有希望的流氓。他攒钱买车,车丢了,只要一买车就会丢弃,命运对他太残酷,使他对生命没有信心。

我不敢说自己是有多么的坚强,多么的充满梦想和希望。我也不会像祥子一样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对人生失去信心。我只知道,我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富裕,我也没什么好期待的,我只能用感觉去体会祥子的生活,而无法用行动去体验。

我的座右铭是:“为梦想而奋斗,为希望而努力,做到独一无二的我”。我可以说有时是独裁主义,只为自己考虑。但我并不是每个时候都这样,多变的性格,能屈能伸的我不会有祥子那个结果。

篇7:读《骆驼祥子》读后感

残酷的社会终究还是毁灭了美丽的梦和现实,祥子糊里糊涂地跟着军队跑,大汗淋漓地帮着士兵干重活,倒头在地时,他真希望就这样死去。。。。。。还好遇到骆驼,唤醒了祥子思想,让祥子找到了生命的路。半路上祥子想放弃骆驼自己走,但是他还是舍不得没用总能做个伴儿!最终祥子把骆驼卖给了一位老者,得到三十五块钱。回到城里大家都说他发了邪财取了个“骆驼祥子”的外号。

人总有迷茫的时候,有的是因为环境影响,有的是自身因素影响。就像不知不觉走进陌生的大森林,开始不停地找出口,而当希望一次次落空时我们就会彻底绝望开始厌世,迷迷糊糊地回旋在同样的道路上。直到看见生的希望,心中的那点星火开始拼凑成火团,带着赌一把的心情给自己一个机会挑战命运!祥子遇到了骆驼,而生命还是他自己要回来的,骆驼只是一块路标,而后面的路还需要自己去走。迷茫的世界找到路标就奋力向前冲,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坚定心中的信念勇敢地迈出脚步走出迷茫,就像从新活一次,回看见不同的世界!

篇8:读《骆驼祥子》后感

关键词:南音,美学散步,空灵,净化

宗白华先生是现代哲学家、美学家, 也是一位诗人。对于其著作的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 有人这么评价:“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都应该去读《美学散步》, 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如同我们散步归来, 发觉自己的心灵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升华与净化。”事实也确实如此。同时笔者认为, 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应该去聆听南音, 因为南音本身就拥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美学精神。细细体会南音清闲的优雅, 感悟南音淡泊的意境, 历史音画, 识读工尺谱, 畅游南音魂, 何尝不是一种美学散步呢。

一、南音之美何处寻

南音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以及海外华侨的聚居地, 懂南音的人都说, 南音很美, 可美又在何处呢。宗白华先生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 一是艺术的美, 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 那么, 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1]

南音之美何处寻, 重要的还是在于追寻者的内心。南音之美不奢华, 不张扬, 不骄纵, 以其平稳的曲调荡起人们内心千层涟漪, 成为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情感寄托, 她的美就已经存在于海内外南音爱好者的内心, 并且根深蒂固。

倘若让闽南地区之外的人欣赏她的美, 似乎并不容易, 因为她语言的局限性以及传诵的是与现代快节奏相反的音乐, 当浮躁不安成为了现代人的特性, 南音就很难打动世人的心, 唯有心静者才可以领会。若想领悟南音之美的神韵, 就需要有一种以天地皆在我心中情怀, 和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澄澈, 才会发现南音这种清与和的美的统一。

二、南音之空灵

“空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范畴。它的涵义在于其空寂灵幽与透明澄澈。”[2]南音的空灵是一种意境, 它以幽静深远的音乐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人生态度, 每一首曲目本事都体现着闽南人的心与自然的交流与碰撞。南音的艺术张力超越了时间, 超越了空间, 南音爱好者所展示的是博大的情怀, 莹洁的灵魂, 无尽的真情流露, 留给欣赏者的是一个清新空灵又百转千回的世界。

南音的空灵宛如镜中花水中月。宗白华先生提到:“精神的淡泊, 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南音人自古素有清高之名, 他们将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如《去秦邦》中有“想今日于方知恨我命运都究未是, 悔当初何卜秦邦去, 致惹今于旦, 有只万苦千辛, 卜共谁诉起。”的落寞, 《元宵十五》有“元宵十于五阮共君亲相见, 见君赁标致, 不汝看君赁标致恰似天仙无二, 返来阮厝于怏怏成病, 幸逢六月, 不汝幸然楼前丢落手帕荔枝。”的含蓄。

在弦管爱好者的闲暇时光里, 横抱一把琵琶, 手持一把洞箫, 坐拉二弦、三弦, 便可让南音的美家传万户, 让海内外游子思乡情切。每一首曲目, 每一段旋律, 都反映了历史的空灵, 诠释着弦管人的恬静和对生活的悠然自得。由此可见, 南音的空灵是一种含蓄的玲珑的美, 是独具魅力而匠心独运的美, 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美。

三、南音之净化

在西方美学思想中,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对人有一种神秘的“净化”作用, 可以使人类的身体与心灵趋于和谐。宗白华先生在书中也如是说:“美是调解矛盾以超入和谐, 所以美对于人类的情感冲动有净化的作用。”[3]目前, 南音的净化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从音乐治疗学上讲, 南音可以减少人们的烦闷和痛苦, 从人类学角度讲, 南音可以弱化人性的缺点, 提高人格品质, 从社会学角度讲, 南音可以使人生活规范, 使人生变得一致, 从而使社会变得和谐。

在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中, 音乐美育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净化理论。南音的美育功能就是以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来承担国民精神与情感的重建, 通过南音传递海内外侨胞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审美愉悦为人们疲劳的心灵提供一个音乐的空间进行歇息。因此南音审美教育应该通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净化现代人浮躁不安的心灵, 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 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 让世人都能发现南音之美, 感受南音之净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南音就如一颗稀世瑰宝, 折射着空灵与净化的美学光芒。无论是寻找南音之美, 还是南音之空灵, 或是南音之净化, 在自然与艺术的背后, 总有一种力量使人们想进一步的欣赏它, 了解它, 评判它。对南音用心就有美感的诞生和心灵的释放, 或许这还是因为一切美学都来自心灵的缘故。一把琵琶, 一本工尺谱, 就可以演绎出淡雅清新的意境, 我想, 这就是散步于南音美学之后的诠释吧。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美萍.宗白华“空灵”美学思想论[J].中南大学, 2009, 5.

[3]王珊.泉州南音概述[J].中国音乐学, 2007, 2.

[4]王丹丹.南音腔韵的艺术特征、表述形态及其价值观[J].人民音乐, 2003, 10.

篇9:《如果骆驼不会唱歌》读后感

6岁那年,妈妈带我去钢琴老师家玩,看着端坐在钢琴前的小朋友们那灵活的手指,听着那优美的琴声,我露出了羡慕的神情。妈妈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看?”我欣然同意了。一开始学琴进展得很顺利,可是后来曲谱、指法越来越难,加上每天要进行大量枯燥的练习,我从内心开始抵触弹钢琴。每次练琴,我都感到是在煎熬。最后我和妈妈商量,决定放弃弹钢琴。

7岁那年,妈妈开始教小朋友画儿童画。看到别人画的胖胖的小熊、可爱的白兔、凶猛的老虎、优雅的长颈鹿……我心里痒痒的。妈妈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看?”于是我跟着妈妈学习画画。在妈妈的陪伴下,我学习了儿童画、水粉画、刮蜡画,并顺利地通过了考级。

8岁那年,我和妈妈到少年宫去,在那里我看到了朱老师班上挂着的几幅国画,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亭亭玉立的荷花、栩栩如生的沼虾……我看得出了神,竟没听见妈妈喊我。这时妈妈又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看?”那时我还在小镇上学,为了学画,妈妈和爸爸轮流陪我到城里。一个来回就是3个多小时,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我这一学就是3年。

现在的我非常享受画画的过程,我画的国画经常受到大家的夸奖,这让我找到了自信。虽然我还没有成为像希娜那样的人,但是我明白:人生可以有许多选择,就像骆驼不会唱歌,却可以跳舞一样。只要懂得扬长避短,打开不同的窗户,总能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指导老师 陈红军)

篇10:读后感随笔:我读骆驼祥子

祥子终于死了,即使是虽生犹死,死在了丑陋的旧社会里,也死在了自己再也没有起伏的心里。

形容词向来是人类的一种自以为,可是即使用同样一个词去形容同一件事那差别也是相去甚远,不同的人总是依据不同的感受来进行觉知而已。

我们说正常,什么才是正常呢,我们说丑陋,什么又是真正的丑陋?

也许对一个人来说,能满足酒足饭饱穿衣睡觉便是正常而美好的人生了,可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一定要人前人后八面玲珑才是真正的生活。

因此我说祥子所在的社会丑陋毕竟比较难定义,我不知道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状况,所谓的“下等人”又究竟受着多少苦与罪。

祥子原本也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的,他总觉得自己和别的车夫不一样,因此他不仅能做到为自己的理想而坚持努力,也尽量不求多想的真心诚意为他人服务。

是社会没有给予他所求么,可是即使是给了他想要的洋车,他会变得更好么,也许前期至少很可能会吧。

可是现实生活却一次次的打击着一个所谓的有梦想的人,以至于后来祥子不知道自己的理想究竟还是不是理想,就算是过上了有自己的洋车的日子,他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个车夫,不曾想过社会地位问题,只是单纯的觉得他就是一个车夫,甚至也不能是别的。

理想慢慢的出现裂痕并最终破碎了,是这个罪恶的社会让它碎裂了么,还是祥子的心碎了,不,他还有心么?我不知道,可能当他藏在大树后面数钱的时候确实感受到了自己咚咚的心跳,那个曾经坑害了他的人终于算是被他报了仇了。

可是祥子竟然没有感到兴奋而是久久的恐惧,恶人究竟是谁,是社会么,是那个被枪毙了的人么,还是祥子?我不知道答案。

再说说虎妞的爱情吧,她有过爱情么,他看上的当初的那个祥子还在么,她专横霸道却又对祥子仿佛一往情深,然而祥子却似乎不曾领受哪怕一点点情义,他总以为是虎妞欺骗了自己,也毁了自己的前程,可是如果没有虎妞祥子又会是哪个祥子呢?

我突然觉得爱一个人真的需要极大的勇气,虎妞想来是爱了,也因为这份爱死了,祥子始终爱的是他自己,即使有过那些美好的希望,可是那些希望里都是对一个车夫的.期许而已。

如今想起我,我一直以为的心中的爱,她究竟又算什么呢,我爱的是谁,是那份爱情还是虚无的自己?

“社会”存在便有“异常”存在,世界不是平的,而是如此参差不齐,良莠相向,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拥有各种个样的希望和梦想,每个人也都有足够的理由去毁掉那些美好甚至也包括别人的理想。

是社会改变了我们么,还是我们自己在社会中不停的改变自己,而是否有人想过这一次次的改变是一种希望还是一种破碎,我们那颗心是否还完整如玉。

没有谁和什么事物能剥夺我们的内心,除非我们任那块柔软的“心灵的土地”骤然纵生出杂乱的荆棘。

发自内心的用那种美好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世人便也如此可爱,犹如最初的祥子那样真诚;

以腐化了却以为是历经沧桑而不得已而做出改变了的满身漏洞的心去看,那这个世界便永远显得面目可憎,就像后来迷失了的祥子。

篇11:读后感随笔:我读骆驼祥子

他出身于旧社会的中国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自幼家庭困苦,但是,他勤劳,朴实,善良,,虽然他只是京城里的一个普通车夫,但注重信用和义气,其实,在他一生之中,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以自食其力。他以为只要有了自己的资本——一辆车,再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就可以在城市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而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虽然他曾经3次拥有属于自己的车。但是,上天却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一次又一次的使他失去属于他自己的车,使他对生活的期望和信心都在生活中一点点地丧失。他变得懒惰狡猾,自私,耍无赖,逐步滑向堕落的深渊。

但是,在珍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想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我们是不是应该执着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

篇12:读《骆驼祥子》后感

再次翻阅这本书虽然也是因为作业,但从书中也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小说的主人公祥子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个老实人,不怕吃苦,很憨厚且淳朴的,因为一系列的因素,祥子堕落了,之前的善良正直都不见了,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甚至可以为了金钱而出卖朋友,最后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祥子的理想很简单,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认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他下了决心,无论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他得买车。所以他省吃俭用,每天起早贪黑,不知辛劳地工作,只为了那个离他还很遥远的梦想。在三年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但当时的北平是一团乱,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不幸的是他辛苦赚来的车也被夺走,历经千辛万苦逃出来后,他又重复之前的生活,再次努力赚钱买车。他遇到了虎妞,小福子,这期间发生的事致使祥子变得极端。

祥子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悲剧,他的愿望最终破灭。生存的权利被剥夺,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的开始。祥子在社会的迫害下,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明确目标的人,最终沦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当时生活的不易,假设在没有入社会的祥子是一张白纸,那么在入社会后这张白纸就完全被染黑,没有给他留下一处空白。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地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失去了他原有的善良正直,留下的是一具行尸走肉。

篇13:读《民主反对资本主义》后感

在导论中,伍德从英国历史学家E·P·汤普森的视角入手,致力于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来“界定从社会关系体系与政治领域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并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论基础”。

她首先从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分离谈起,指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为了反对封建制度,必然会将资本主义经济从政治中抽离出来,并赋予其基础性的地位。而斯密后的政治经济学家开始撇开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内容,而抽象地研究其“经济”之后,就出现了在概念上对“经济”和“政治”作刚性划分的永久化趋势,这样的分离长期以来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伍德进一步揭示“政治、经济两个概念的分离是专门用于勾画资本主义特征的轮廓,只对资本主义有效,不能将对它们的勾画与分离看成是历来如此的。”因为政治与经济概念上的分离,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特定的现实,但忽略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而且掩盖了资本主义现实的内在矛盾。

伍德通过对汤普森的论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既反对那种取消历史特征的简化论的因果概念,也反对那种将经济的决定作用无限期推迟的概念。她还认为马克思在这里直接继承了把经济活动从社会中独立出来的思想,也是上了斯密的当。首先,她对这种政治与经济的分离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与政治的分离,更确切地说,是政治功能本身的分化,将分化出来的功能分別分配到私人的经济领域和国家的公共领域。这种分配将直接与榨取和占有剩余劳动相联系的政治功能,与那些更具普遍性和公共性目的的政治功能分离开来。”接着,她指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简单二分必然引起的焦虑:它无法解释价值观念以及文化道德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影响力,而在任何社会中,人类丰富多样的实践不能仅仅归结为经济实践。她强调构成生产方式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应同时体现在政治与经济逻辑中,即“‘经济’本身就是社会的—确切地说,它是由社会关系和实践构成的‘物质’观点。进一步讲,‘基础’—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不仅仅是‘经济的’,而且包含并体现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形式与关系中,这些不能被化为一个空间上分离的上层建筑领域。”可见这种“基础”其实就是具体化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这与她主张生产关系的逻辑“不是抽象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事务中,在生产领域之外的机构和实践中随处可见的可操作的历史原则”相一致。伍德就此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看作是由社会关系及其形式构成的一个连续结构,主张经济基础其实始终浸透在上层建筑中,不存在具有决定性的经济基础与表象性的上层建筑的“上升中的顺序”,因为二者的分离将社会层面割裂开来了。她直接回到与社会意识相对的“社会存在”,而不赞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伍德放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而用“社会存在”笼统代替,与她将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理解为对历史过程经验性的描述是分不开的。但伍德绕开马克思容易被批评的预设的有价值倾向的批评视角,力图完成对历史过程本身的客观表述和纯粹科学的研究。她的“社会存在”要兼容理论的抽象与现实历史的具体:“它不单指生产方式作为一种非个人的‘客观结构’,而且还指人们在其中生活的方式。”伍德抓住了“生产方式”概念来谈论关系和过程,也将经济的抽象建立在历史的分析和社会的分析之上了,但她却无法完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布展。这就要回到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隐喻这一问题上。从文本分析来看,马克思是为了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客观颠倒,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路径,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本质后才使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伍德走向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统一在包罗万象的“社会存在”中。现代西方哲学反对本质主义,马克思也反对本质主义,其共同的理论敌人就是近代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但现代西方哲学走向了现象学及日常生活批评,马克思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观,即历史发生学的本质:历史发展的自身会不断剥离自身的假象,涌动出自身的本质。而回到社会生活的本质层面,探讨历史本质怎样才能浮现在历史现象层面,这里就涉及到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这种历史辩证法建立在一种认同的基础上:即相信历史自身运动的意义,相信未来的发展是建立在现实的矛盾运动的基础之上。然而,现实本身的运动有两种运动:一种是经验的运动;一种是内在矛盾的运动。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就是建立在现实本身内在矛盾运动基础上的历史发生学的方法论。伍德的思路中没有马克思这种内生性的历史现象学批判的张力。她不赞同西方后现代的偶然性、破碎性,但又试图从日常生活中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路;她没有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工具,未抓住马克思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性的伸展,只是回到看似具体且包罗万象的“社会存在”层面。她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法没能给意识形态和人的意识一个合理合法的地位,她把理论空间拓展了一个新纬度,但却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其实在1848年欧洲革命后就区分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式两个概念,并实现了从意识形态批判向观念拜物教批判的转变。马克思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指出两大拜物教的存在,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本身的本质结构就存在着自我的客观颠倒。他在历史本质层面上强调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但在历史运作层面,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作的历史现实分析中,他也从日常生活出发,看到了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马克思的这种建立在分层阐释法基础上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是伍德等人远远无法达及的。

上一篇:沼肥在西葫芦栽培中的应用下一篇:诫勉谈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