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我的使命》

2024-04-28

诗歌《我的使命》(共14篇)

篇1:诗歌《我的使命》

诗歌《我的使命》

诗歌《我的使命》

你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

面带和蔼的笑容

你从人民中走来

又走向人民

你是一名共产党员

你是一个人民公仆

为人民服务

为群众造福

是你永远不变的使命

干旱的土地上

有你的身影

汹涌的洪水中

有你的身影

可怕的地震中

有你的身影

你的身影总能出现在

灾难中的人民面前

看着那些眼含泪水

面带绝望的父老乡亲

你留下了热泪

你握住老人干枯的手

你扶起绝望的农民

你抱起饥饿的孩子

你举起了手

向父老乡亲们挥了挥

用坚定的语气说

乡亲们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我也是你们的公仆

为人民服务

为群众造福

这是我的责任

可是现在

我没有履行好我的使命

你们遭了灾,受了难

这是我的.失职

这是我的责任

这是我的罪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向你们陪罪了

你面向大地

面向你的父老乡亲

深深地鞠了一躬

多少人看着你流泪

而此时

你仍然满脸热泪

向乡亲们高声呐喊

乡亲们

从现在开始

如果你们不能远离灾难

生活得不到幸福

我这个人民公仆

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将以死谢罪

从此以后

在中国大地上

出现了百万雄师

他们是中国亿万共产党员

他们战干旱、斗洪水、抗地震

他们都知道

一切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的一切

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你奔波着、劳累着、呐喊着

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直到有一天

一切灾难都远离了人民

所有的人民都过上了

幸福的生活

你已疲惫不堪

你已疾病缠身

你仍然满怀深情地

对你的父老乡亲说

乡亲们

今天终于看到你们

远离了灾难

得到了幸福

看到你们的笑容

我终于问心无愧地说

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我可以回家了

篇2:诗歌《我的使命》

现实中的梦幻

让我充满无限遐想

遐想中的现实

又让我回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

我同常人一样

回忆我的过去

思考我的现在

描绘我的未来

在每一天里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也许有些人、有些事并没有落笔纸上

却已牢牢印在人生历程上

封存在个人记忆的长河之中

我习惯了记录

只是为了未来可能的遗忘

过去的我

无法想象这一路走来的遇见

我也曾经责怪命运的.不公平

然而一路跌撞更像是一种使命觉醒的过程

生命

从降生的一刻已注定要消亡

然而,如果只是为了消亡而存在

那么人生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或者

我们的存在本来就只是一个过程

既不是开始亦不是结束

我们只是在一生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命中注定要做的事

就像此刻的思考一样

充满着各种各样对于过去的假设

也许

有一天

你也会相信

所有发生的一切

都是对你的一种考验

那是使命的召唤

你能做的

只不过是接受自己的使命

不断地努力

变勇敢

变强大

篇3:诗歌《我的使命》

中国教师:您最初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您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迈克尔 · 埃尔斯顿:做教师对我而言是一项使命,我能感到这一使命对我的召唤。我的家人都是教育工作者,所以,成为教师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想要了解他们,想知道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我本人对青少年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孩子们给予了我活力,并不断激励着我。我喜欢学习,热爱教书。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和他人分享很多东西,这使我获益良多。

中国教师:您认为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一名优秀教师的核心胜任力是什么?

迈克尔 · 埃尔斯顿: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学习的人,他们理解并接受“学生会犯错”这一事实,并能从中不断反思和学习。优秀的教师会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做得不够好时,教师不会去责备学生或家长, 而是去反思如何通过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来帮助学生成长。而且,优秀的教师具有极强的洞察力,他们愿意提出问题,并乐于虚心求教。在学生面前,他们从不以专家自居, 学生们和他们一起学习时,便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中国教师: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言,保持激情是非常重要的。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保持教育激情的秘诀吗?

迈克尔 · 埃尔斯顿:我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并且十分渴望学习。我的母亲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的故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每当我坐在孩子们旁边看着他们玩耍时,我的内心都有一种渴望,我想要了解他们经历过什么,想要知道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母亲带我去美术馆参观,那里陈列着许多名作。母亲让我去听美术馆讲解员对画作的讲解,然后, 又让我去问美术馆里的保安,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幅。母亲引导我要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我而言,始终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且乐于分享,可以让心态年轻,从而对工作充满激情。

中国教师: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您是如何了解自己的学生的?

迈克尔 · 埃尔斯顿: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渴望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即便有时候那些东西和你毫不相关。我的学生们很喜欢视频游戏和流行音乐,但我自己对这些并不是特别着迷。但是,我会学着喜欢上这些东西,去发现这些东西好的一面,因为,这有助于我了解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上了视频游戏和流行音乐。 走进学生们的世界,不要害怕面对他们内心真实的东西。而且,我会经常问学生很多问题,这也增进了我们彼此之间的了解。

中国教师:您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教以来,有没有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

迈克尔 · 埃尔斯顿:首先,要帮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学生们知道,课堂是一个让他们有所收获的地方。如果学生没来上课或是逃课去干别的什么事情,我不会生气,也不会惩罚他们。我会对学生说,昨天我们大家都很想你,要是你在就更好了。当学生相信自己很重要的时候, 他们会树立起自信,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有人在支持他们。

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我的两个学生—玛德琳和爱德华的故事。玛德琳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但刚来学校的时候很胆小,也比较内向。 后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在和大家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她逐渐变得自信、开朗,也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就在今年夏天,她作为我们学校派去非洲的十名学生中的一员,踏上了前往非洲坦桑尼亚的旅途。而且,她马上就要开始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了。现在,她非常自信,也很勇敢。更重要的是,她渐渐开始认识自己,并且非常喜欢尝试新的东西。

爱德华刚入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当然,他也非常聪明。现在,他希望自己可以习得一技之长,并立志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与企业家接触的机会,发现了很多商机。他可以通过设计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市场商机也激发了他,他做得很棒。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这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学校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像团队一样,通力合作,努力让孩子们感受到呵护与支持。

中国教师: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也有人质疑高科技带来的一些弊端,如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电子产品上而忽视了学习本身。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迈克尔 · 埃尔斯顿:我觉得,信息技术是否让孩子们分心,教师要负很大的责任。 比方说,如果孩子们读教科书的时候睡着了,你并不能因此抱怨教科书太无聊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亦是如此。我们的教室里都有电脑,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正常上课。如果我和学生们像现在这样对话,我会保证每台电脑都是关闭状态。如果有学生把手机拿出来玩,我会告诉他,这个时候这样做不合适。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对整个教学环境进行掌控。我们没必要对科技带来的弊端过多指责,而应该多关注如何教会孩子们去思考。一些学校在忙着如何规避科技,原因是孩子们在上课时玩手机、i Pad。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电子产品。

中国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您所在的学校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

迈克尔 · 埃尔斯顿:我们学校的校长曾经说过,为了给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的环境,我们必须要进入社区寻找资源,并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人负责,因此,校长让我来负责处理这方面的事情。

社会资源不一定非得是资金,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曾讨论过如何让9年级的数学课更加有趣。我们了解到,与数学相关的职业都很具有创造性, 如建筑、设计等。学生们对这些职业也很感兴趣,但他们看不到数学课与未来职业之间的联系。于是,我们找到一家建筑方面的专业机构,问他们是否愿意为学生们开发一些和建筑相关的教学项目,对方表示很希望让年轻且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们了解他们所在的这个领域。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和机构共同合作,解决了很多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测量、画图,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甚至那些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喜欢上了数学。可见, 我们所做的事情意义重大。

中国教师:您对那些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想说些什么?

篇4:“太空行走是我的使命”

在这个寂静漆黑的空间,罗斯情不自禁地放松了身心。突然,一种莫名的感受涌上心头,就像黑夜里亮起了一盏明灯。“在那一分钟里,我突然屏住了呼吸,真实地感受到我正在做上帝交给我的使命,”罗斯在很多年后回忆说:“那时的我与宇宙融为一体。”

罗斯从未将他1991年4月进行那次太空行走时的心灵感受告诉给当年与他同事的其他航天员们,但在以后的宇航生涯中,他仍能不时感受到这种震憾。“这是一种强烈而特别的情感,”罗斯形容说:“只有在身处如此特殊的环境、所干的事业又如此独特而富有成果时,这种情感才会进发出来。”

今年年初,这位已退休的54岁空军上校再次受美国航宇局的征召,并于今年4月8日搭乘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前往国际空间站,他在那里进行他有生以来的第七次太空飞行,并执行2次太空行走任务。至此,罗斯已打破了太空行走的世界纪录,成为这个世上前后9次在太空徜徉的航天员。

罗斯非凡的经历启蒙于他祖父在印第安那州的农场。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罗斯就对航天飞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他以一名空军学生的身份进入著名的普度大学,立志成为一名航天工程师。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经济学学生卡伦。

毕业后,罗斯被分配到约翰逊航天中心的有效载荷运作部门,并于1980年被吸收进美国航宇局的航天员队伍。从此,罗斯精彩的太空之旅开始了。自1985年开始,罗斯与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员一道,先后飞入太空6次,执行团结号和曙光号的维修和对接任务。国际空间站开始建设后,罗斯作为最资深的宇航专家,当仁不让地进入太空参与建设工作。

罗斯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已“传染”给了整个家庭:女儿埃米立志也当一名航天员;儿子是一家自动服务中心的经理;妻子卡伦每次都会在罗斯“到太空出差”前准备丰盛的大餐,让丈夫和他的同事们先好好饱饱口福。

只有罗斯74岁的老母亲对儿子还在进行太空飞行表示惊异。她会瞪大眼睛问已经54岁的儿子:“难道你还不够老吗?”

篇5:青春与使命诗歌朗诵稿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就生在这青春里

却不知道青春的梦在哪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生在这青春里

却不知道青春的梦在哪里

而是明明知道青春在那里

却无法将那梦载入青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明明知道青春在那里

却无法将那梦载入青春

而是明明有青春,明明有梦想

却无处安放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欺骗了你,欺骗了我

对于青春,关乎梦想

最遥远的距离只有一个名字

叫借口

青春如火

灿烂炙热

泯灭丑恶的堕落

梦想似水

柔情漫长

浇灌羸弱的坚定

青春的火,梦想的水

给我一把火

任性的将水烧一个我喜欢的温度

洗个热水澡

把身上叫束缚的泥泞褪去

青春的火,梦想的水

火在冬日里燃烧,画一方寸温暖为爱袭来

水在月光下赶路,驮一万个相思向情奔走

我在这里,陶醉爱情

不看相声,不看评书

不因为一记精彩的进球

不取得任何一场胜利

我也要叫一声好

畅快的为自由,为爱情喊一声 美哉

青春载梦,梦栽青春

青春的梦,梦得青春

在那个青春里,在那个梦想里

在那个梦想盛开的青春里

走在路上,自由

已在路上,爱情

已在路上

篇6:我的使命宣言

一:如无长远需要,绝不放低自尊。

二:梦想固然重要,但金钱亦为生活的首要前提。

三:做任何事情需要付出代价。

四:保持清醒与理智,且保持个人情操与高尚。

五:行动明智果断,切忌犹豫错过良好时机。

六:做任何事,在为别人考虑之前先要爱惜自己。

七:做人做事要稳扎稳打,切忌心浮气燥,操之过急。

八:从多角度考虑事情,不以自我为中心。-

九:不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任何资源以图享受。-

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也很重要。-

十一:在情感上由依赖期逐步进入独立期,而后进入互赖期。-

十二:做任何事干练有素,切忌慢悠悠。-

十三:在思想上的考虑逐渐减少,多把已有思想实践到行动中去。

十四:用内心的自我约束力让自己持之以恒,切忌中途放弃。

十五:要富有批判精神,切忌听之任之,人云亦云。

十六:保持第三者意识,旁观者心理,及时发现自己,以资改正。

十七:不忘通过有效书籍的学习来充实自己,获得进步。

篇7:诗歌《我的使命》

3月14日下午,在水文局机关党委的组织下,我有幸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一员观看了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

这部影片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影片的前半部分以大气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我国近五年来高科技方面的突飞猛进:从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一系列代表着世界领先技术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网……一幕幕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从眼前掠过,祖国的壮美山河、卓越成就所带来的震撼与自豪感扑面而来,正如影片英文名《Aazinghina》的表述,片中那些伟大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力量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情不自禁要为祖国“疯狂打all”!

影片的后半部分,以人民群众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线,娓娓道来了近年来中国在精准扶贫、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生态和环境保护、教育、文化等众多民生问题上所出现的新变化。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xz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扶贫的故事。洛措是全国扶贫七千五百万驻村干部的一员,她每天要步行上几十公里走访贫困户,为的就是精准扶贫的“精准”二字——“我希望我统计的数据是最准确最准确的。”她因户施策,为了让贫困户罗桑老人一家顺利脱贫,她不仅多次拜访村里的老人一家,耐心给老人做思想工作,还为老人联系好了田地的租户,带老人一家到安置点的新房参观……而影片里,当罗桑老人又一次拒绝签署搬家协议时,这位2岁的村干部年轻的脸庞写满了沧桑和疲惫,忍不住在镜头面前委屈地掉下了眼泪。她说:“我才2岁,却已经当妈了,明明想为了他们好,有时候却不被理解。”那些祖国边疆的贫困户们就是她心头牵挂的孩子啊!看到这里,我非常地触动。2岁是一个女孩最好的年纪,一般这个年纪的女孩子都在精心编制自己的梦想,努力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我们水文基层测站位置偏远、条艰苦,鲜有女职工驻守,xz深度贫困地区生活资源匮乏、气候条恶劣,环境的艰苦更加不难想象,但比我年纪还小的她,不仅成长为了一名胸怀四方、不畏艰苦优秀的党员干部,并且为了履行好自己的使命负重前行、知难而上,为的就是响应习总书记为首的共产党“精准扶贫”、“彻底消除贫困”的号召,把党的关怀带给贫困地区的人民。想到这里,一阵阵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篇8:诗歌《我的使命》

一、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 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题目交待了内容 (送别) 、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 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二、读“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 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 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 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 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 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如李白的飘逸洒脱, 杜甫的沉郁顿挫,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的柔美婉丽, 等等。了解了诗人的风格, 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鉴赏诗歌时, 也不能机械地用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和艺术风格来套到具体的作品中去, 而要从作品的本身出发, 具体分析其思想内容。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婉约派常抒写“离愁别绪”, 即“惜别”之情。

三、读“意象”

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 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 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 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 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 调动积累, 揣摩意象的含义, 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了解“柳”这一意象的特定含义, 知道因“柳”与“留”同音, 古人折柳话别, 寄托深情, 就不难知道,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由“何人不起故园情”又可知此诗抒写的是思乡之情,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读“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 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 情与景和谐统一, 不仅是情景交融的, 而且能情景相映, 也就是, 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 鉴赏者在欣赏诗歌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 写出九种典型事物, 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 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 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 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 荒村茅舍逸然自适, 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 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 实则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景由情生, 情由景显, 情和景融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 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 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五、读“典故”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 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 了解这些典故, 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如《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的“陶家”究竟是不是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家呢?如果熟知陶渊明平生最爱菊, 家中种了很多菊花, 而“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更是他在《饮酒》中写下的, 我们就可以推断元稹把种植菊花的地方比作陶渊明的家, 秋菊开满家院的繁盛景象就不难想象了。正因为有如此引人的佳景, 才使诗人专心致志“遍绕篱边”赏菊, 连太阳西斜也不知道。

六、读“诗眼”

古人写诗词, 尤其注重炼字炼句, 力求一字传神, 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 诗有“诗眼”, 词有“词眼”, 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 有着奇妙的艺术功效。如《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 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 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 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 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 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幽暗, 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意境) 。

七、读“文体”

各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 如果掌握了诗歌、词、曲的平仄、押韵、对仗, 并对诗的严肃庄重、词的清丽妩媚、曲的诙谐幽默有所了解, 我们才能从诗歌的遣词造句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把握诗歌的内容, 而在这基础上, 才能对其艺术形式、意境风格有正确的分析、体会。如《山居秋暝》 (王维) 的“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按事理关系应为“浣女归竹喧, 渔舟下莲动”。作者这样写有两个的原因:一是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二是诗人在“浣女”、“渔舟”之前先写“竹喧”、“莲动”才符合现实感觉的顺序, 吻合审美情趣, 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 渔舟被莲叶所遮蔽, 等听到竹林里的喧声、看到莲叶的摇动时才发现浣女、渔舟, 从隐处显现真象, 才显出情趣, 才富有诗意, 也更显出诗人用语的含蓄、构思的巧妙。

八、读“手法”

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 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 才能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 才能使诗歌成为具有一定普通必然性的艺术品。而“赋、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的具体途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始于《诗经》, 是文学创作中最早的表现手法之一。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先借助别的事物引发, 然后转入正题。托物起兴, 它是先借自然界的事物, 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 先起个头, 然后借以联想, 引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

总之, 文学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能重视上述的几方面知识的积累, 并养成多读名作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的习惯, 开拓思路, 扩展知识, 掌握方法, 培养语感, 提高素养的话, 相信, 经过一段时间的鉴赏分析实践后, 诗歌鉴赏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军民.鉴赏古诗词.作文周刊 (教师版) , 2007, (8) .

篇9:马列:公共外交是我的使命

现在的马列,在挪威有餐饮和酒店管理事业,在杭州有文化产业公司,经常往返于挪威和国内。而作为侨领,在民间公共外交外面,他更有很多独到的心得和理念。

华人华侨是公共外交的“车马炮”

在一次侨团大会上,马列代表欧洲杭州联谊总会做了《“公共外交”是实现中国梦的引擎》的报告。

他在发言中说,“用民间交流的途径,真实地传输中国的资讯,讲述中国的故事,传递民族的情感,我们海外华人华侨每一个人都是国家文化有利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以我们自己的体会,还原本质,帮助我们所在国的外国友人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他还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今天中国为何重谈‘公共外交’一词?中国的象棋文化,能给我们答案:将士象坚守九宫格,穿梭棋盘的通常是车马炮,因为特定条件下分工不同,效果不一样。我们海外的华人华侨飘洋过海,常年身居异国,就是我们民族的车马炮!”

马列的这番话赢得了现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马列是挪威浙江联谊会和欧洲杭州联谊总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

在挪威创业成功后,他萌发了牵头创建海外社团组织、加强与祖国联系、为旅欧广大侨胞谋福祉的心愿。

为此,他奔走于在欧洲创业生活的浙籍华人华侨之间,想方设法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先后筹建了挪威浙江联谊会和欧洲杭州联谊总会,架起海外游子自己的家。

社团组织成立后,马列与其他联谊总会的负责人一起,确立了“团结、做事、奉献”的服务宗旨,为促进家乡杭州与欧洲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架起了鹊桥。

为进一步加强欧洲杭州联谊总会与浙江省及杭州市工商界的友好合作与交流,马列利用以浙江省政协海外特邀委员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的短暂机会,促成了欧杭联谊总会与浙江省工商联结成友好商会。

经省“两会”牵线搭桥,马列又促成挪威伏隆和杭州桐庐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在庆祝中挪建交50周年文化周活动中,桐庐县以友好城市使者的名义把中国书画、民间剪纸工艺品等礼品带到挪威,使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异国他乡闪耀。

心系家乡,关注教育

虽然已经在挪威生活20多年了,但是马列时刻关注着祖国和家乡的变化。

近些年,他经常受到相关单位邀请回国参加侨团的活动,每到一个地方,他到酒店安排好入住,就一个人坐着地铁、公交出去走一走转一转,考察当地的情况。

有一次参加侨团的考察活动,他来到杭州市淳安县汪宅乡,看到乡里小学的孩子们还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上课,马列感到十分心痛。在他的倡议下,在场的华侨华人当即捐资23万元。

此后,侨领们又陆续捐款集资125万余元,帮助汪宅乡小学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操场、电化教室……

之后,他也一直关注汪宅乡小学的教育情况。他清楚落后地区的学校往往留不住老师,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因此,他又单独拿出一笔资金,每年根据教育质量的情况,为老师们发奖金。

过年的时候,他带领旅欧华人华侨们来到汪宅乡小学,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演出,旅欧华侨们也带来了精彩的节目。在马列的邀请下,两位旅欧艺术家还专门为汪宅乡小学制作了校歌。联欢会的最后,大家一起合唱校歌,场面热烈而温馨。

汪宅乡小学的一位美术老师找到马列说:马会长,您对孩子们的教育很关心,但在语文、数学之外,是不是也应该关心孩子们的美术教育?马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亲自组织汪宅乡办了一次汪宅乡小学画展。鼓励孩子们自己进行美术创作,还专门请来了中国美院设计系的教授和中国画院副院长担任评委。“这些画展的作品拿到省里,领导们看了很感动。没想到这么贫穷的学校,也能举办这么好的活动,有这么好的作品。”

架起“金桥”

有一次,马列作为浙江省政协海外特邀委员回到杭州参加“两会”,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浙江大学有一位残疾女孩沈俏,她希望有一台相机,能够给爸爸妈妈拍一张合影,但即使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对她来说也是奢望。

看到报道后,马列马上打电话联系了报社编辑部。当天下午冒着大雪,他去商场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并赶到浙大紫金港校区,将相机交到了沈俏的手上。

“我可以用这只相机拍下妈妈,拍下所有关心我的人。”沈俏很感动,她开心地用新相机为马列拍了照片。

“让我们共同营造一种文化的寄托,帮助她‘站’起来。”马列说。

开完“两会”离开杭州后,他依然继续着对沈俏的关注。“现在她已经大学毕业了”,马列告诉记者,“继续在浙大读研究生,每年的学习成绩都跟我汇报。我跟她讲,我们出国创业也都经过一个很艰苦的创业过程,你这么努力,也获得很多成绩,将来一定会拥有很好的生活。”

马列一直热心参与教育方面的公益事业。

2013年,他联络旅欧的杭州侨胞捐款20万,帮助浙江淳安山区的光昌小学修建了1500平方米塑胶跑道,并且向全校200多位小学生每人赠送两套新校服,作为欧洲杭州联谊总会在国庆六十周年之际,献给贫困山区学生的礼物。

在他的带动下,新一代年轻华侨们也积极参与这次公益事业。在中国侨联海外青年委员马俊的带动下,欧洲杭州联谊总会杭州青年之友会的志愿者也纷纷捐款,购买了大量的文化体育用品送到光昌小学。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马列在第一时间号召在挪威及整个欧洲的华人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灾区。那段时间,每天不管工作多忙,他晚上都坚持写简报,把当天的捐款情况和感人的故事写成简报发送给每一位会员。

nlc202309041919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带动下,挪威华人华侨共捐款300多万元,是北欧五个国家捐款最多的。此外,欧洲杭州联谊总会捐款100万元以上。

每当国内有重大事件发生时,马列就会与其他爱国侨领组织当地华人华侨召开座谈会,并先后在《欧洲时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统一论坛》、《金桥》等有关侨网发表文章25篇,反响很大。他以自己的拳拳赤子心架起了欧洲连接祖国的“金桥”。

侨领的使命感

2014年挪威驻华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大使特别让马列带着五岁的双胞胎孙子一起出席。在招待会上,两个小朋友用稚嫩的童音和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唱起《五星红旗》,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平时一有时间,马列经常带孩子们回到中国,带他们看中国的书法、绘画、舞蹈等,告诉他们,你们的根在这里,要了解这里。

旅欧前的马列,曾是杭州一家国有企业的烹饪人员。他还在杭州市厨师培训中心从事烹饪培训工作,并编写出版了多本烹饪教材。现在,浙江很多五星级酒店的厨师长,都是他的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旅欧的浙江老板要在家中设宴招待几位挪威政府的朋友。为了让他们品尝到地道的中国菜,这位老板邀请马列去他的家中亲自掌勺。这样,马列第一次来到挪威,并在晚宴那天准备了一席丰盛的中国菜,北京烤鸭、宫保鸡丁……让在座的挪威朋友赞不绝口。

之后,这位老板朋友问马列,愿不愿意留下来,在挪威自己的中国餐馆工作?经过一番慎重考虑,马列答应了老板的邀请。就这样,已逾不惑之年的他带着四个徒弟,开始在异乡闯荡的日子。

刚到挪威的那段时间,他度过了一段孤独而艰辛的日子。

餐厅中午上班,但马列一大早就到,开始准备食材、调味料。一天的忙碌工作后,餐厅于深夜12点打烊。接着,他还不能下班,还要收拾整理。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凌晨了。就这样坚持了很多年,慢慢地,马列从担任餐厅的厨师长;到买下店面,有了属于自己的餐厅;再到开第二家、第三家餐厅……事业趋于稳定后,他把家人接到了挪威。一家人终于可以团圆了。

虽然离开多年,马列对故乡杭州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国外事业稳定后,他把事业的目光投注在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杭州。于是,他成立了一家创意设计公司,为百年老店设计有厚重历史感又新颖时尚的包装,把杭州的绿茶、丝绸、张小泉剪刀等品牌和产品推广到全世界。

他还多次协助杭帮菜的世界巡回表演,让全世界的人都有机会了解到美味的杭帮菜。在巡演的过程中,马列会向国外的观众介绍每一道菜背后的历史来历:东坡肉与苏东坡的典故、宋徽宗与宋嫂鱼羹的故事……让在场的观众既品尝到中国美食,又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马列带动下,欧洲各国杭州侨胞在中国杭州等地投资贸易额超过10亿元。

因在侨团工作的出色成绩,他被评为“杭州市十大侨界杰出人物”;中国民政部,杭州市红十字会等单位也为他颁发了“奉献奖”。2014年的浙江华商大会上,欧洲杭州联谊总会荣获“优秀商会”。当地侨办一位领导也曾感慨地说:马会长是德高望重的侨领,也是一位难得的华人社团会长。

今年已逾花甲之年的马列,快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对于侨团的工作和公共外交事业,他仍然十分热心。

他说,作为侨领,一定要尽职尽责,要在当地带领华人华侨融入社会,把自己的事业搞起来,要积极参与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我们有这样的条件,用公共外交的途径来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要有这样的使命感,而不能只是挂个名。”

责任编辑 张小华

篇10:我的大学:热血青春 肩负使命

人们常说: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青春是一本永远读不厌的书。没错,而且也应该这么说:青春是一座屹立在民族之林的高峰,刻印千千万万青年的足迹。我知道青春是激情澎湃的代名词,青春让我无怨无悔,无怨的是那一份永恒的执着,无悔的是每一次心灵的选择。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热血沸腾的青年,我知道青春让我轻狂,但轻狂是一种坚韧的自信,是一种“人不轻狂枉少年”的人生壮言;我知道青春让我纵横驰骋,纵横在楚汉棋局之上,驰骋于九霄云谲之中。这个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历史使命。大学四年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我们一生最绚丽的时刻。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同学,学会聪明的读书,勇于实践,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发扬青年人应有的进取精神,读天下文章,看天下风景,交天下朋友。通过读书,丰富人生,开阔自己的胸襟,磨练自己的意志,实现自己青春的梦想,为世界增添一道属于我们的光彩。

正如一位哲人说的那样,如果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现在,是过去的继续;现在,是未来的开始。过去,它已经去而不返;未来,它只可令人憧憬;唯有现在,是我们完全能够把握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当下开始是事业成功之道。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立志、发心、勤学、实践。我们的生命,是由若干个今天所组成,我们应该在一个暇满的人生中,努力完成每一个美好的今天,将每一个今天都不空过。

青春,我感受你,感受你清澈明朗的力量,感受你舞蝶鸳织的缠绵,感受你搏击风浪的勇猛,感受你扛起社会的脊梁。青春酝酿着奔腾的使命,我以血为墨,书写出最壮丽的宣言;青春,我以岁月为律,谱出最动听的乐章;青春,我以狂为刃,斩断那荆棘华霜。纷飞的梦想,是青春不变的情节;无尽的痴狂,是青春难得的赤诚坦荡;时代的激越,是青春奋进的力量!

让我们用青春,诠释个性的张扬;让我们用青春,燃烧生命的希望,让我们用青春,走出忠心报国的坦坦荡荡。

篇11:那儿有我的使命初二作文

我,诞生于一艘巨轮与海水拍打的一瞬,我是一朵没有方向的浪花。抬眼望青山坐落于人世之外,随着起伏的大浪茫然的漂泊。

远处,一座岛屿孤立与苍茫的海洋,连绵的山脉、翠绿的树林牵引着我,把我引到它的方向。我随着大浪向前漂着,那岛在我眼中越发清晰了。终于,我触到了那岛的边缘。抬头,一个小男孩蹲在岸边,他的身上披满了阳光,双眼格外的明亮。他严肃地抿着唇,祈祷似的低头,郑重地将一艘纸船捧下,轻手将船头摆向西方。

“请你把它带到大陆去吧!”他指着西方。

回头,见船上工工整整地排着两行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顶着纸船,领悟到船上沉沉的重量。船头指的地方,是西方,那便是我的方向,那儿,有我的使命。

我顶着纸船,绕过了岛屿,朝着那云雾缭绕的神秘地方漂去。天,灰朦朦的,远处的云挤在了一起,我拨着水,随海水起伏。

“嘿!老兄,你背着个东西走,累不累呀!真傻!”一朵一朵浪花大笑着,滚滚而去,只留我坚定地向着西方,载着船,时刻警惕着,背上的重量。

云与云的接隙中露出了可怕的闪亮紫色,随之而来的便是摄人心魂的阵阵雷鸣。风,自顾自地转了个大弯。沉重的雨顷刻落下,几乎要把我打散!风推着,墨蓝的海水张开血盆大口,要硬生生地把我这朵渺小的浪花,连同我背上的纸船,一同无情吞下!我要逆流!船指的方向,是我的方向,那儿,有我的使命。

不知是怎样逃过了大浪,只是身上的重量还在。前方,是一块美丽的,云烟缭绕的大陆,用尽全力,冲上了岸,把小船轻轻置于滩上,见旁边,嬉戏的小孩向我跑来,欣喜地捡起了纸船,端详了一会儿:“你们看,船上有一首诗!”完成使命似的,我安心了退去了,没入了大海。

篇12:诗歌《我的使命》

心中有信仰,万里征程,不忘初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只有理想坚定、信念执着,才能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做老百姓的贴心人。固守根本,就是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用奋斗和奉献完成对党、人民的庄严承诺,拧紧把牢理想信念的“总开关”,以恒心守初心,将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肩上有担当,千钧重负,不忘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敢于担当,将人民的获得感放在首位,敢于创新,迎难而上,勇立潮头,是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黄文秀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扶贫事业,通过努力,20百坭村脱贫88户418人,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实现了贫困户户户有致富门路,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自觉勇担重任、履职尽责。

脚下有力量,百舸争流,不忘前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身处基层,更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踏实苦干,把责任和担当发挥到极致,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创造未来,不抓落实,再美的蓝图只是一纸空文,再好的目标也只是水中之月,只有出实招、办实事,才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深根细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落实上下苦功、做硬功,真正把工作推进到位、落到实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要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认认真真抓好落实,不驰于空想,积跬步以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迈进。

篇13:诗歌《我的使命》

As indicated by its name, literary stylistics is the study of literary style. “Marked by the use of linguistic model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exts, this (literary stylistics) is a discipline mediating betwee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nguist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in various forms.”1 “It is a bridge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laying the emphasis on how the author conveys the thematic significance and enhances the aesthetic effects through making linguistic choices.”2

A basic view of stylistic analysis is that “style is deviation of the norm”3, an initial concept of deviation put forward by Aristotle in Poetics, in which he points out that the defamiliarization that deviates from the normal use can bring the word the fore, while the retained normal use can maintain the clarity.The real systematic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phenomenon of deviation were presented by Russian Formalist Victor Shklovskij, and Prague School linguist Jan Mukarovsky. And British linguistic Geoffrey Leech classifies this phenomenon. Jan Mukarovsky is the chief proponent of the concept of style as deviance. In his famous essay 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Mukarovsky, 1964) , he speaks of style as“foregrounding”4. Geoffery Leech makes abundant scientific researches on the sorting of deviation. In his famous book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1969) , he categorizes deviation into eight types:lexical deviation, grammatical deviation, phonological deviation, graphological deviation, semantic deviation, dialectal deviation, deviation of register, and deviation of historical period5. In this essay, we inspect the poem in terms of sound .

2 Deviation of Sound

Sound is usually related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Patterns of sound can create“music” in poetry, and sometimes a single vowel or consonant will make the verse or even the particular poem significan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onomatopoeia.

Onomatopoeia refers to the mimetic power of language. It is often regarded as a creative use of word, which deviates from the conventional exploration of words, by separating the word from its lexical meaning and only turning to the physical aspect of each consonant and vowel.Onomatopoeic effect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general “color” of sounds on such dimensions “hardness”/“softness” , “thinness”/“sonority”. (Shapiro, K. And R.Beum. 1965) . Whitman employs onomatopoeia in this poem.

From the table above, poets in the choice of word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ounds of words, this is because some of the sounds put together to produce a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sound effect; while others unpleasant and uncomfortable. In this poem, smooth and mild diphthongs account for 7.3 percent. Among them, /ou/ is used in “Oh”[ou] and “cold” [cold], and /ai/ appears in “my”/my/.However, these diphthongs in the poem conveys author’s infinite sorrows.

In this poem monophthongs account for twenty-nine percent. These vowels are short and blunt, when producing these sounds muscles are strained, giving a feeling of nervousness.

In addition, the consonants in this poem also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Plosives / p /, / b /, / t /, / d /, / k /, / g / accounting for the entire poem 20.7 percent, other consonants, such as the fricative / f /, / s / and / z / account for 15.4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When articulating fricatives, the close approximation of two articulators makes the airstream partially obstructed and turbulent airflow is produced. When reading this sad-tone poem, readers more like choking, by these fricatives. Low nasals / m /, / n / and /?/ accounting for 10 percent give a sound effect of whimpering.

Of 35 laterals, 26 are dark/l/s, such as [fearful], [bells] and [pale]. The articulation sounds low. In this poem, by using this kind of sound characteristics of dark/l/, the poet expresses great sorrow.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one can see the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feelings of sadness and grief, the poet carefully chose the sound clusters:diphthong appropriately express the poet's infinite lament; short vowels and consonants express the deep grief.

3 Conclusion

In this essay, the features of deviation of Whitman’s poem O Captain! My Captain! have been analysed from aspect of sound,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literary stylistics. However, this is no more than an incomplete investigation of poetic language, sinc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viation of the poem can be indefinite. The author does not pretend to solve every problem that one might encounter in analysing the deviation of the poem, but hopes to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this poem.

参考文献

Aristotle.1987.Poetics I. Trans. Richard Janko. Indianapolis:Hackett.

Attridge, D.1982. The Rhythms of English Poetry. New York: Longman.

Brown, H.& Milstead J.1968.Patterns in Poetry: 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

Scott:Foresman and Co.

Leech, G.N.1969.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London: Longman.rpt.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ukarovsky, J.1964.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 Ed. Donald C. Freeman.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篇14:叶功园做茶是我的使命

在政和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位新的朋友—叶功园。这条山沟沟里的历史古迹、一草一木在叶功园眼里都是故事。他是遂应叶氏的后人,祖先世代都住在这里,制茶、贩茶曾是叶氏的主要营生。而今,叶功园则是遂应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遂应人的使命就是做茶

走进他的专卖店,我们立刻就被一面面奖牌吸引住了。遂应的红茶参加通仙杯的斗茶赛,获得了状元;遂应小种在2011年澳大利亚茶产业博览会获得金奖……大大小小的奖牌比比皆是,足见叶总和他的遂应茶叶专业合作社这几年一步步走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您的专业合作社是怎样的一种合作模式呢?”我问。

“遂应茶叶专业合作社是2008年成立的。采用的是企业加农户的形式,到现在已经发展了200多社员,这些社员不仅提供茶叶的原料,还将资金投入进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共同打造遂应品牌。我做茶十几年了,品质上让社员们很放心,所以大家愿意一起凑钱,支持我做遂应品牌的茶叶。”叶总接着意味深长地说,“政和工夫红茶的母树就在我们遂应的山沟沟里,每一个遂应人其实都怀揣着复興遂应茶的使命,而这也是推动合作社经营、发展的原动力。”

叶总说,做茶要精益求精,从原料的形状就开始分类,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每一款都非常的纯正,绝不拼配。也不采用烟熏、熏花等工艺,只做最原汁原味的遂应红茶。消费者可以真正品尝到来自大自然的香味,也是最接近历史的味道。这对得起良心,也对得起消费者和此地茶叶的美名。

除了茶叶本身,在包装和推广上,叶总也下了很大的工夫。每一款茶叶都有一个颇有历史渊源的名字。如“遂人愿”、“遂应红”,还有正在开发的新品“红脉”,取意源自遂应的古茶路,当年就是通过这条古老的脉络,政和工夫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而今,叶总依然沿着这条漫漫茶脉稳步地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百年前,每年福州茶叶市场开市,都是以遂应的红茶的定价作为茶叶市场的基准参考价的。有遂应红茶不到,不能开市的传统。”2010年,叶总在福州的福建茗茶文化城开了一家直营店。或许,几年以后,叶总还会依着这条古老的脉络,将遂应的政和工夫销往世界各地。

旅游是快速提高知名度极好的途径

“遂应这条山沟沟里不仅有政和工夫的母树,还有很多参天的古树和闽北的特色建筑,古茶楼、古村落、古廊桥等星罗棋布,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很多。我们把我们的愿景和政府做了相应的汇报,非常希望把这里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旅游,真正让世人了解福建红茶的历史文化。”

这个点子源于一次偶然。“几年前,有一个朋友慕名而来买茶。聊天的时候我就说,你想知道为什么这里的茶这么好吗?既然来了一次,不妨也去看看遂应的山山水水,都说好山好水出好茶,不去看一眼岂不可惜了。于是,我们驱车上山。只这一趟,他的心就收不住了。回到福州以后,又组织了个车友会,一下子来了十几辆车。那一次,我做向导,带他们到遂应游览,当地政府免费接待,居然在村里摆了6大桌,连当地的领导都没地方坐了,只能让客人先吃,好不热闹。”

遂应茶好,山水也佳。因为地处福建与浙江的边界,古时就往来不断。仅翻过一座山就到了浙江。两边人生活方式相同,口音相近,也经常会有人游览完浙江再驱车翻山来遂应这个政和红茶发源地游览。这样不仅提高了政和红茶的知名度,也使得当地农户增加了收入。这是叶总正在着重打造的茶旅一体的红茶推广方式。

采访结束时,我们在叶总办公室的墙上看见了一首诗,那是1926年,政和红茶英文版包装上的一首诗:

永驻深山成秀丽,

长居高宇得精灵。

仙姿难隐风流质,

国色天香盖世茗。

辗转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如今,这盖世香茗又会借叶功园这样的政和人之手,谱写怎样的历史呢?这香韵醇厚的古茶脉又会延伸到何处呢?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副大队长工作职责下一篇:某厂区监控防盗报警系统规划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