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法制教育简报

2024-05-24

禁毒法制教育简报(精选8篇)

篇1:禁毒法制教育简报

红枫中学积极开展禁毒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

主管领导:颜志蓬

撰稿:向定华

清镇市红枫中学 2017年6月22日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一直以来禁毒教育工作都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对全校学生加强防毒禁毒教育,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毒品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巨大危害,从而树立珍惜美好青春

远离合成毒品的理念,我校积极开展禁毒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

6月21日下午第三节课在学校政教处的统一安排下,我校所有班级齐上了一节主题为“让禁毒法制知识走进学生心中”的禁毒教育法制教育课。各班主任从毒品的种类、毒品的辨别、毒品的危害以及如何禁毒防毒等方面,结合个案做了详尽生动的讲解,学生们都被班主任精彩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了,在听到毒品危害这一环节时一个个都发出唏嘘之声,纷纷感到无比的震惊、痛心与惋惜。

通过这一节禁毒教育法制教育课,学生们对毒品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毒品危害的了解更加直观与详尽。纷纷表示要从小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健康生活理念,做一个自尊、自爱、自重的人,做一个永远拥有健康的人。

篇2:禁毒法制教育简报

XXXX开展禁毒教育法制报告会

简报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一直以来禁毒教育工作都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在六年级毕业考试前,针对全校学生加强防毒禁毒教育,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毒品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巨大危害,从而树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理念。

6月18日早上升旗仪式之后,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李警官,应邀来到学校为全校师生做《勤奋努力学习,牢记历史使命——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禁毒教育法制报告。李警官从毒品的种类、毒品的辨别、毒品的危害以及如何禁毒防毒等方面,结合个案做了详尽生动的报告。学生们都被李警官精彩的报告深深地吸引,所有的孩子们都安静认真的聆听,会场纪律规范、良好,在听到毒品危害这一环节时一个个都发出唏嘘之声,纷纷感到无比的震惊。

除了戒毒所李警官以外,还有一名正在接受戒毒治疗的戒毒学员到学校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们现身说法。这名戒毒人员从她成长的经历、接触毒品的前因后果,以及接触毒品后自己的身体、心理、工作与家庭的巨大变化一一说起,学生们听后都无不感到痛心与惋惜。报告会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通过这场报告会,学生们对毒品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毒品危害的了解更加直观与详尽。为了将活动推向深入,学校还将此报告会听后学生的心理感受以征文的形式呈现(此项工作正在开展中),并且学校少先队总部也安排各中队组织禁毒教育专题板报和开展相关的主题队会,由专人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评定。另外,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禁毒教育,学校还将此传统活动一直开

篇3:禁毒法制教育简报

截至2015年底, 在全国现有234.5万名吸毒人员中, 不满18岁的有4.3万名, 占1.8%;18岁到35岁的有142.2万名, 占60.6%;36岁到59岁的有87万名, 占37.1%;60岁以上的有1.1万名, 占0.5%。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 因此大学生禁毒教育与禁毒宣传对我国控制毒品增长意义重大。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生活圈也呈现多样化, 从我国最近一年的关于毒品形式的调查报告来看: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的一个趋势, 同时呈现出低龄化现象。截至2015年底, 全国统计发现, 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 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400万。其中, 35岁以下青少年占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的57.1%。随着吸毒人数的增加, 在校大学生因吸食毒品而引发的悲惨案件也频频发生。

笔者对广西8所高校禁毒知识宣传的相关问题做了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8.2%的同学能说出3种以上毒品的名称, 只有12%的同学知道“6•26”是法定的国际禁毒日, 有21%的同学不知道吸毒可以感染艾滋, 有36%的同学认为青少年吸毒是好奇引起的;被调查的同学中, 有69%不了解为什么会染上毒品, 竟有23%的同学认为毒品不可怕, 并且可以戒掉。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

1. 我国毒品发展形势日益严峻

我们必须认识到, 毒品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慢慢蔓延, 同时在学生周围也存在了吸毒人群, 这加重了学生涉毒的风险。根据我国2015年毒品形势报告数据可以看出吸毒人员的分布:很多吸毒者之间存在着连带关系, 有些是亲朋好友, 有些是较为亲密的情侣。另一方面, 从我国毒品的蔓延的趋势来看, 我国吸毒人员的年龄呈现低龄化, 其中在19—22岁这个年龄段中第一次吸毒的比例是最高的。从这些形式来看, 如果当代大学生自身对于毒品没有一定的了解, 不增强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 就会存在危险。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毒品的认识, 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毒品的侵蚀。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禁毒教育与禁毒宣传势在必行。

2. 绝大部分同学对毒品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毒品全无防范意识, 对毒品成瘾性危害性认识不清或者认识不全。毒品的危害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问题。毒品的危害综合体现在各个方面:第一, 吸食毒品, 会对人体的机能产生危害, 吸食者吸食之后会呈现出异常兴奋的状态, 会让人黑白颠倒, 久而久之, 人机的相关机能就会散失;第二, 吸食人员会公用一个注射器, 这样就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等一系列传染病的几率;第三, 吸食毒品需要大量的资金, 吸食人员在没有足够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就会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 以偷、抢、骗的形式获得资金来源, 最终会让人丧失自己的道德底线。

就当前高校对于毒品危害性的重视度来看, 绝大数的高校的重视度是不够的, 但是事实上毒品的危害性并不是你不知道、不了解、不接触就彻底能远离它的, 它对人类的危险它不会随着人为主观意识的疏远而不存在。

虽然在此之前国家禁毒委员会历年都提出对毒品问题的关注, 提出以青少年, 吸毒高危人群为重点, 大力开展毒品宣传预防教育工作, 推进禁毒堵源截流、专案侦办、执法国际合作, 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 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生产、运输、经营和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管, 强调对社会闲散人员, 留流动人口, 娱乐场所人员展开针对性的毒品教育, 但其中未过多涉及到对大学生的毒品教育, 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与成年初期阶段, 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 阅历浅, 社会经验不足, 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 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里矛盾, 这时候最容易借助烟酒毒品等刺激物品寻求一时解脱。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毒品危害的认识, 要高度重视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将毒品预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 使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做到层层落实。

(1) 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 发挥校内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在学校中,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大点名的时间, 对学生普及毒品的相关知识, 加强学生对于毒品危害性的认识, 同时可以利用学生会等学院的社团组织举办一些关于毒品宣传的活动, 另外每一个学期也可以利用学院的报刊杂志做一期关于毒品教育的专题报道。

(2)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增强对学生毒品的认识

我们可以以学校的名义与当地的禁毒所、派出所等相关单位联合起来看展禁毒宣传, 同时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员来学院开展相关讲座, 以此来提高学院广大师生对于毒品的认识。

(3)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禁毒宣传的暑期社会实践

篇4:禁毒教育崎路行

近几年来,随着禁毒宣传力度的加大,从未听说过毒品的青少年已经越来越少。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尽管不少青少年已经接受了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或者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但是他们还是去尝试了毒品。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宣传不太相信。

在西方,社会学家对20世纪以来采用恐吓式的毒品危害教育方式普遍评价很低。不少研究者认为,这种大惊小怪的做法往往会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并有可能同青少年的自身体验或从朋友那里了解到的“事实”不相吻合,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强化了青少年的逆反情绪。社会学家戴维·汉森对130项毒品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发现青少年在接受教育后对毒品的态度只有很小的变化,有时甚至会增加吸毒。由兰德公司进行的另一项对毒品教育计划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一研究发现,这样的宣传教育其实质性效果无法被确定,却发现有时会刺激好奇心。

我在研究中发现,在吸毒青少年中,涉足毒品前“听说它能使人飘飘然,很想试试”的人占了大多数。但青少年对毒品的这种认识并不仅仅是受到毒品亚文化的影响,而更多的是从主流社会的媒体宣传中获得。在许多媒体宣传中,经常出现吸毒能使人飘飘欲仙的夸张描述。这种描述对青少年的误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事实上,许多人在初次吸毒后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飘的感觉。有的人是感觉难受、想睡觉;有的人是呕吐;有的人是感觉头晕并很快就睡着了,等等。一位35岁的男性吸毒者对我说:“以前我对吸毒者也看不起,觉得这些人就是追求享受,因为宣传都是这么说的,而且还说吸了毒以后人会飘,吸毒的人就是为了追求这种飘。可我吸了以后从来也没有感觉到什么飘和享受,第一次刚吸完感觉就是难受,以后再吸只是因为不吸更难受。所以我有时也在想,最好能安乐死,这样活着也很痛苦。”

国外的研究早已证实,海洛因是对精神起特殊作用的潜在依赖性最高的毒品。它的戒断远比西方青少年使用较多的大麻等毒品要困难得多。但问题是,在我国的禁毒教育和宣传中并没有明确这些内容。一些青少年认为所有的毒品都是一样的:“偶尔尝一下没有什么关系,外国人中小学生都吃的,后来不想吃就不吃了。”“美国总统、参议员当中年轻时吸毒(指大麻)的人也很多,后来都不吸了。”“解放前很多有钱人都抽大烟(指鸦片)的,后来不是全戒了嘛。”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不少青少年在第一次面对毒品时并不感到害怕,相反却“觉得好玩,想试一下”,并认为自己能控制。这些情况都是值得禁毒教育引起反思的。

最后推动力探究

和禁毒教育的误区相关并值得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青少年涉足毒品的最后推动力。在新一代滥用毒品的青少年中,这种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群吸氛围助长了人的行为的心理遵从性。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如果在一个屋里有五个人,其中的四个人都感到很暖和,即使一个人感到冷,他也会怀疑自己的知觉,无论如何其他四个人不可能都在发烧或弄错了。而且,当群体的规模,男性由一增至三人时,女性由二增至四人时,遵从也有很大增长。这个实验和青少年初次吸毒的情况十分相似。我在研究中发现,三五人在一起的场合是创造吸毒氛围的最主要形式。在这种场合,初次涉足毒品者比较容易打消对毒品危害的顾虑。数据显示,第一次吸毒时在场人数有2-3人占62.7%,4-5人的占22.0%,6人及以上的占5.7%。72.1%的人是在知晓的情况下吸的,20.3%的人是在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吸的,只有7.6%的人是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吸毒的。

其次,毒品亚文化迎合了青少年崇尚个性张扬、叛逆家庭与社会、追求人生享乐的心理。目前,在中国的吸毒圈内,毒品亚文化正在以各种新的话语和引人入彀的方法不断适应毒品种类的变化和对抗禁毒宣传。这种亚文化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在主流文化的禁毒宣传中,对吸毒者的描绘通常是十分狰狞可怕的。但在群吸现场,青少年看到的是朋友或熟人,而且这些人看上去是正常的、惬意的。这种文化会告诉青少年,毒品“偶尔用一点没有关系”、“它可以使你什么痛苦烦恼都忘记”、“少用是补药,多用才会上瘾”等等。这种话语可以诱惑青少年忘记或不顾危险,产生想尝试一下的心理。

第三,在群吸情境中,“语言挤兑”最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被团体排除的心理,从而成为导致吸毒行为发生的具有最后作用的危险杠杆。一位19岁的男性青少年说:“我在学校里接受过禁毒教育,所以尽管一开始我对朋友吸毒时的神态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让我试,我还是不敢。从那以后,他们就不断说我:‘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胆小?偶尔碰一下又不要紧的。’‘你是男人吗?’‘这种东西没碰过,人算白活了。’在这些话的刺激下,我感到自己想抵御毒品诱惑的神经就像根橡皮筋,老是紧绷着。一方面我知道吸毒的危害,感觉等在前面的好像是深渊;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话不断伤害着我的自尊心,就像刀子逼在后面,是深渊也不能不跳。不久,橡皮筋断了,我跟着就陷进去了。”

篇5:学校禁毒教育简报

在宣传教育活动中,禁毒大队的民警首先通报了纳溪区公安分局近些年以来打击毒品犯罪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彰显了国家公安机关在打击禁毒犯罪工作上的高压态势;然后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从毒品的类别、对人体的危害、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如何远离毒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随后,禁毒民警给孩子们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最小的吸毒者的案例,向孩子们展示了毒品给自身、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该吸毒者年仅14岁,却因为沾染上了毒品,不仅失去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机会,而且还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禁毒民警向孩子们提出了倡议:我们大家一定要远离毒品的诱惑,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争取成长为对家庭、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在本次禁毒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中,除了进行以上禁毒知识的宣讲以外,还组织了孩子们进行了禁毒宣誓、禁毒横幅签字、参观禁毒宣传展板、观看禁毒宣传片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但专注倾听、而且还认真做着笔记,时而还好奇地询问着陪伴在左右的禁毒民警。“猴子蜀黍”所组织的禁毒知识趣味问答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举手答题,生怕错过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将整个宣传教育活动推向了高潮,

篇6:禁毒教育活动简报

据了解,为深入开展禁毒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感恩生命、健康生活意识,双凤镇云峰小学在禁毒宣传月以“感恩生命,健康生活”为主题,以“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广泛开展“一抹书香拒毒品”、“一份答卷齐防毒”、“一封书信话禁毒”等系列活动活动,宣传普及禁毒知识。

活动中,学校还通过开展了禁毒知识专题讲座、悬挂宣传横幅、国旗下的讲话、发放禁毒知识读本、开展禁毒知识测评等方式,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营造全民禁毒的社会氛围。

篇7:安全教育简报8禁毒教育

【2017年第9期】

发放镇双树中心小学2017年10月30日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发放镇双树中心小学开展禁毒教育系列活动 根据凉州区教育局区文件精神和我校2017年禁毒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社会辐射作用,加大对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力度,在“十九大”胜利召开期间,我校围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主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禁毒教育系列活动。1、10月23日利用升旗仪式作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国旗下讲 话;2、10月24日,安排各班级开 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主题班 会教育活动; 3、10月27日,校长徐辉文对全校师生进行禁毒教育讲座,副校长文国祯组织发放了禁毒宣传材料,在国旗下进行禁毒宣誓,并在“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横幅上签名;

4、利用校园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进行禁毒宣传;通过禁毒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人人懂得毒品的危害,时刻提醒学生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文明健康的生活,要遵纪守法,抵制诱惑,远离毒品,积极地与毒品罪犯作斗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禁毒宣传氛围,有效地推进了禁毒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维护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禁毒讲座现场

校长徐辉文作禁毒讲座

学生认真学习禁毒宣传资料

禁毒教育主题班会

篇8:禁毒法制教育简报

1 改进和加强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 青少年在吸毒人群中的比重始终较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的吸毒人员中, 青少年所占比例很大。20世纪末, 我国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员就占到83.6%[1], 甚至有人认为, 在国内, 30岁以下的吸毒者占吸毒人数的90%以上[2]。根据2014年公安部禁毒公布的数据, 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到258万人, 其中35岁以下的人员达到75%。由于吸毒人员戒毒后的复吸率达到90%以上, 一旦青少年吸毒人员在所有吸毒人员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 那么必然导致我国吸毒人员整体规模不断增大。

(2) 青少年对新型合成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与传统毒品相比, 新型合成毒品除了在生产制造、贩运模式方面不同外, 在吸食人群、吸食场所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新型合成毒品毒性强烈, 而且由于容易生产制作, 较传统毒品的价格更为便宜。特别是像麻古、迷幻蘑菇等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在几秒钟内就可产生亢奋等身体症状, 特别能满足处在快节奏、高压力社会中的人们释放发泄的心理需求[3]。青少年对毒品的概念大多来自于影视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的描述, 很多人觉得吸毒新鲜、刺激、时髦。毒品究竟是什么, 一旦吸食成瘾会产生什么样的生理和心理危害, 他们并不清楚。相当一部分人对毒品危害认识不清, 普遍认为海洛因是硬性毒品, 危害性大, 而“摇头丸”等软性毒品不仅不会上瘾, 而且还会带来不可言传的兴奋与快感, 更有甚者将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看成是一种前卫时髦的表现。他们认为冰毒能使人兴奋、精力充沛, 认为吸毒能够减肥、能够提升性能力等。正是这种对新型合成毒品危害性的认识不够, 导致大量青少年染上毒瘾。

(3) 青少年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毒品具有自我扩张的特殊属性, 即通过强成瘾性产生的欣快感吸引易感人群吸食毒品, 通过依赖性的不断加强扩大吸毒者个体对毒品的需求量, 通过人为的强制性扩张增大吸毒人员的规模, 也即贩毒人员引诱、欺骗、强迫他人吸毒, 以达到“以贩养吸”的目的[4]。青少年面临着升学、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 再加上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和合群趋向, 一旦朋辈群体中有人吸食毒品, 就会逐步蔓延到整个群体。根据禁毒部门的统计, 朋辈群体之间的狂欢、同学聚会已经成为不少人沾染毒品的途径, 很多人即使明知毒品的危害, 但面对他人引诱、欺骗甚至是强迫吸毒时或碍于情面, 或没有防范意识而染上毒瘾。

2 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禁毒宣传教育是从根本上禁毒的有效途径, 我国各级禁毒部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而言, 效果依然不是很好。围绕青少年开展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对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学校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禁毒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很多学校虽然都不同程度地针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工作, 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甚至认为禁毒工作只是公安机关的工作, 和自身无关。所以, 很多学校表面上开展了禁毒宣传教育, 但不研究青少年吸毒涉毒问题的原因和规律特点, 不调查了解宣传教育对象的心理和需求,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以应付各级禁毒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2) 禁毒宣传教育针对性不强。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育原则, 禁毒宣传教育同样需遵循这一原则。然而目前的禁毒宣传教育并没有根据对象进行划分, 设计出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教育资料和方式, 而是不管男女老少, 采用统一的手段和资料, 从而导致效果甚微。禁毒宣传教育面对的是整个社会, 由于受教育程度、心理素质、行业特点、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的差异, 人们对毒品危害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也千差万别。

(3) 禁毒宣传教育内容陈旧。禁毒宣传教育内容陈旧, 没有根据禁毒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内容。首先, 在禁毒宣传教育中依然侧重于传统毒品, 而对新型合成毒品的性状、危害等问题的系统性宣传较少, 这造成老百姓对常见毒品很熟悉, 而对新型合成毒品一无所知, 甚至面对一些新的毒品时根本不知道其是毒品。其次, 禁毒宣传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笼统的、抽象的宣教, 主要集中于毒品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我国面临的毒品犯罪形势、各级禁毒部门取得的禁毒成果, 而对个体形象、直观、具体的危害则有所淡化。最后, 宣教内容主要集中于对毒品、毒情、国家政策与工作效果的认识层面, 更多的是提高青少年防毒拒毒的意识。然而毒品犯罪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青少年不仅需要有防范意识, 更需要有防毒拒毒的能力和技巧, 既能有效识别各类毒品特别是新型合成毒品, 同时又能进行有效防范。

(4) 禁毒宣传教育手段单一。当前针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大多数是运用传播学中的“警钟效果”, 将一些吸毒带来的恶果制作成醒目的视频及图片宣传资料, 以警示广大青少年, 传播手段较为单一, 效果也不明显。“警钟效果”又称恐惧诉求, 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 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转变。“敲警钟”的目的是引起人们对所传播内容的注意, 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从理论角度来讲, “警钟效果”能起到适度的说服作用;但从实践来看, “警钟效果”由于其一些特殊的特点, 存在逐渐弱化的趋势。首先, “敲警钟”的方法是通过刺激人的恐惧心理来获得特定效果的, 它会给人造成一些不适感, 如果使用不当, 还会适得其反, 引起传播对象的逆反心理。其次, “警钟效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 恐惧诉求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再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心理暗示, 如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等, 这些心理都会克服其恐惧心理。

(5) 禁毒宣传教育没有常态化。禁毒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绝非几次简单的活动就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然而当前禁毒宣传教育几乎仅仅是在每年国际禁毒日才受到禁毒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这种集中式的、运动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另外, 这种集中的禁毒宣传教育也使得其他部门认为该项工作就是临时性或阶段性的, 无法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3 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改进思路

(1) 切实提高对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的数量是衡量毒品形势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青少年吸毒人员数量又是衡量未来形势的一个预警性指标。我国青少年吸毒人员数量虽然从早期的83.6%下降到2014年的75.0%, 但是绝对数量增长幅度很大。因此, 各级禁毒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落实在具体的、科学有效的行动中。要制订科学、系统的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规划, 全面明确禁毒宣传教育的责任主体, 特别是落实广播电视部门、新闻媒体、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的具体责任, 将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工作中, 制订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 使全社会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工作。

(2) 制作适宜的禁毒宣传教育资料。在制作禁毒宣传教育资料时, 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宣传内容。对于在校中小学生而言, 重点是意识培养, 即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帮助学生认识学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并使其能自觉遵守。让学生认识毒品与药品的区别, 了解各种毒品的作用及使用后的后果, 明白毒品上瘾的含义, 知晓使用毒品属违法行为。对于中学生而言, 应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 如毒品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药品依赖的性质、短期及长期吸毒的后果、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毒品与其他身体机能失调或疾病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新型合成毒品, 要直观、形象地使广大青少年了解新型毒品的种类、颜色、规格大小等特性, 知晓此类毒品容易出没的场所、吸毒成瘾之后的症状及后果等。对所有青少年来讲, 都应了解贩毒人员引诱、欺骗、强迫他人吸食毒品的伎俩, 有效识别吸毒工具、成瘾症状、行话黑话、吸毒场景和情境, 以防被动受骗吸毒[5]。

(3) 选择合适的禁毒宣传媒介。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和“选择性接触”理论告诉我们,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受众是非常能动地参与其中的, 受众会根据自己对媒介的既有印象来选择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媒介去接收信息。从这个角度讲, 我们必须要分析青少年群体在接触媒介时的特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禁毒宣传。从传播效果来看, 在各种传播媒介中, 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由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传播效果相对较好。在传统媒体中, 青少年的媒体接触率以电视和广播相对较高。另外, 随着以网络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其即时、互动、便捷的优势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在各群体中, 青少年群体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 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部门在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禁毒宣传教育时, 应尽量选择其接触率较高的新媒体, 以便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4) 运用多样的宣传教育手段。在针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中, 除了常见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外, 为了强化宣传效果, 还应采取更为多样的宣传手段。首先, 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 加大学校对学生的禁毒宣传教育力度。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片,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禁毒专题讨论, 组织禁毒知识竞赛。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 为了增强禁毒宣传的效果, 举办各类音乐会和舞会, 让青少年在自己喜爱的轻松气氛下接受禁毒教育。另外, 可以学习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方法外, 还可以通过组织青少年公益活动和流动课堂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在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 强调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正面榜样作用,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其次, 建立禁毒宣传的社区工作模式。在一些辍学或者过早工作的青少年比较集中的社区, 由社区管理组织牵头, 联合派出所, 一位工作人员可以分管几户或十几户家庭, 对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定期走访关怀, 向他们普及禁毒知识。

(5) 实现禁毒宣传工作常态化。禁毒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不能只是集中在一年中的某几天进行。“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 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传播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 (产生“共鸣效果”) , 二是传播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 (产生“累积效果”) , 三是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产生“遍在效果”) [6]。基于这一理论, 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除了在禁毒宣传日期间组织禁毒宣传教育专题活动外, 平时应不定期开展多种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使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 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全国禁毒展览办公室.珍爱生命拒绝毒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张义荣.禁毒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3]阮惠风.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与控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4.

[4]郑永红, 梁鑫.毒品的自我扩张性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9) :156-158.

[5]陈依雯, 尹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模式探析——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为样本[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3 (5) :16-19.

上一篇:诗歌历年高考题下一篇:第八套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