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征反思

2024-04-14

数字特征反思(精选10篇)

篇1:数字特征反思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学反思

上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教学大纲和课本,对统计这一部分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作了近年的高考题,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准备了本节课。总的来说今天课堂上,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提高了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从以下几方面总结:

1、自身教学方面

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课时目标展示速度合适,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整体把握;探究新知识时语速有点快;在学生练习时计算速度稍慢;对学生的回答都作出了评价,并且以鼓励为主。

2、学生情况方面

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踊跃;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环节及4个练习题,探究时感觉学生声音不大,讨论不太热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还可以,通过小测和平时的做题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3、在内容方面上

总的说整堂课进行的比较顺利,也圆满完成了本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学生接受的也没问题;在知识上没有知识体系的遗漏,并且关键的地方都有师生讨论,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关键点在哪里。

4、我自身存在的不足

首先在教学方式:以后采用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帮互助,自己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教师少讲;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其次,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再次多创设情景,像今天的课堂这样多举身边的例子,多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篇2:数字特征反思

一、教材分析与教法设计

1、教材的地位

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收集数据,根据所获得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统计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程标准

(1)通过实例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

(3)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3、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了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等数字特征的相关概念,并掌握了用样本的数字特征进行相关的运用,也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学生已具备了自我探究的基础。

4、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与教材地位的分析,按照《普通高中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能熟练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

(2)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合理提取数据,利用样本数据计算方差,标准差,并对总体稳定性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总结出平均数和方差的常用结论,能深刻领会通过合理的抽样对总体的稳定性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的思想。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能熟练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

(2)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合理提取数据,利用样本数据计算方差,标准差,并对总体稳定性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

难点:理解样本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6、教学方法

教法: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我进行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类比,探究与合作交流进行教学。

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的很多环节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利用电脑和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

二、教学程序设计

1、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通过复习近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使学生熟悉相关公式,为新课的推进做好充分准备。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节课通过伦敦奥运会射击选拔赛的例子引出课题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情境中的角色,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动就会极大地调动起来。因为问题的设置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跃跃欲试地解答时,课题的引入已经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到了课堂上来,从而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3、探究新知,步步为营

质检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平均数是工业生产中监测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当样本的平均数超过规定界限的时候,说明这批产品的质量可能距生产要求有较大的偏离,应该进行检查,找出原因,从而及时的解决问题。通过屏幕显示相关的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到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时,样本的平均数只是总体的平均数近似。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既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处理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后,组长可举手示意。

设计意图:不仅营造了学生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提炼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4、巩固应用,提升思维

应用一是公式的拓展,一方面是通过几组数据检查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展示数学的简洁美,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应用二是实际应用,用一个应聘问题让学生逆向求解,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仅仅依靠均数是片面的。

5、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通过学生自我总结,老师补充的方式,达到让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6、课堂小测,巩固反馈

针对自学情况,教师立即小测,完成本节基础知识的学习。

篇3: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1.1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末, 数字化成为时代的显著代表, 而人类也进入数字化时代的鼎盛时期。数字媒体的诞生波及且推动了艺术发展, 使人类的审美活动, 与艺术创作接受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数字媒体形成了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家不再以传统的材料为展示媒介, 而是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处理设备, 通过构建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的创作平台, 对自己的创作灵感进行表现与实现, 最后完成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作品。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不但成为当代艺术的新宠, 也会成为未来艺术的主要趋势。按照其形态它可以分为几类, 一是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产品, 这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初始阶段;二是借助数字技术创作艺术品;三是网络媒体艺术作品, 比如网络动画等;四是宽带交互式多媒体艺术作品, 如网络视频游戏等。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内容产业, 已经成为本世纪产业核心。

1.2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成熟是依赖于人和电脑的整合, 它并不是因为技术的自然发展而形成的结果。数字媒体艺术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审美、创作流程和价值观念是开放的。文化理念的开放, 通常可以形成艺术形态出现的背景, 不同的文化理念背景也将导致不同的艺术形态。数字技术的开放性, 表现为时空关系、人际关系, 可以是绘画、音乐、戏剧、雕塑等, 在这种开放理念下的数字媒体艺术, 必然是多元文化整合的结果, 数字艺术只有在多种不同的元素结合下才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态。审美的开放是指数字技术所支撑的艺术创作及其审美是开放的。比如电影电视比任何一种艺术带给人们的影响都直接, 因为核心技术的可复制性使艺术成本降低, 数字技术所能开拓的空间更为广泛, 从而降低了艺术的审美成本, 使审美空间不断扩增。创作流程的开放指数字媒体作品的可修改性、参与行、完善性。当一件作品在网上发布以后, 其允许修改的版本可以被再度创作。而这种无限创造的能力是数字媒体艺术创造流程开放性的体现。

因此, 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变化、多元化、虚拟性、交互性。数字艺术的作品展现是观众和创作者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 在数字艺术形态下, 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创作或者修改, 因此可将作品再创造。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

2.1 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出现, 新媒体艺术行业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第一, 丰富了创作形态,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创造者可以利用计算机, 创作出特殊的效果, 赋予更多的元素。第二, 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传统艺术创作通常会受到时间、地点、材料等载体的限制, 而计算机扩展了艺术创作的表现空间, 不管是表现过去还是未来, 宏观的还是微观的, 都可以真实展现当时的景象, 从而节约了资金。第三, 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的应用, 大幅度缩短了艺术呈现时间, 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但是,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忽略其消极的一面: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将艺术作品更快更有效的创作、发布出来。这对于快速传达给群众来说, 是很有利的。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 运用快捷的工具对艺术品进行大批的生产, 把艺术这种神圣灵感的创作, 变为理性且机械的生产活动, 把艺术品与商品相混, 对艺术创作是不利的。如果长时间的商业化、模式化的生产, 必然会减少艺术性和创作成分。

2.2 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扩展到我们的生活的很多部分, 电影、电视、手机、游戏、杂志、动画等这些都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 因此它是一个多元化的创新艺术, 且科技与艺术已经结合使用。比如, 网络游戏是数字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目标之一, 过去简单的二维画面, 到现今流行的三维空间, 网游也会继续朝着真实逼真的效果靠近。再比如, 电影可以播放出画面清晰度高, 色彩鲜艳、饱满的画面, 有些电影运用三维和虚拟现实结合的技术, 吸引眼球, 使观众仿佛置身画面之中, 那种感觉无法比拟。

结论

虽然当今社会, 艺术品的产生形式上有所变化, 它集艺术化与商品化于一体, 但是其艺术性始终占主要地位。回看历史, 许多新科技刚推出时, 都被认为是“技术”而不是“艺术”, 就像当初的埃菲尔铁塔, 建造是建筑科技发展的展示, 而现今却成为艺术的代表作品。因此商品化永远无法替代艺术性, 艺术性是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固有属性。而如何让观众感受艺术才是重要的话题。艺术希望人们去想象与思考, 而其他比如游戏或者电影与之有交集, 而部分创作者有意无意的将技术特质放入创作中, 但观众是否可以同时兼顾两者呢?如果可以, 我想能够提高对作品的认知度, 从而积累艺术人文的厚度。所以无论我们是强调他的关键性还是实验性, 数字媒体艺术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丰富了今天的艺术形态。

参考文献

[1]Beauchamp, K.G..Applications of Walsh and Related Function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4.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5.

[3]黄鸣奋.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 2004.

[4]百度百科.数字媒体.http://baike.caidu.com/view/237696.htm.

篇4: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虚拟;技术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04-01

一、技术时代下的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伴随着现代数字技术而产生的,它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并且到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数字媒体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脉络,在经历了蒸汽时代的基础材料积累阶段之后,紧接着迎来了电气时代的能源本质性的革命,随后又在电子时代中获得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到了近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终于诞生了。

二、技术依托下的数字媒体

首先,数字媒体艺术是依托于电脑的艺术形式,是时代催生的新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有着与其他艺术完全不同的形式,因为数字媒体在本质上完全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仅仅是在表象上能够呈现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如果用黑格尔的理论来解释媒体艺术的话,就会陡然发现它的与众不同。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绝对精神灌注到质料里的产物。但是数字媒体艺术并没有质料,它仅仅是依托于电脑硬件的无数的二进制编码。人们无法在直观层面上对其进行操作,仅仅能够通过人们的编程来控制与塑造,即使是通过photoshop和3Dmax等直观性非常强的软件,也只是人与鼠标键盘之间的活动而已,人们完全摆脱了原始的质料,而是通过这一串二进制编码来模拟了所有能够模拟的质料。

这些问题在以往的历史中从来就不曾出现,完全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有着自己的时代进步性,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拥有着时代局限性。在数字媒体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活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人们提出了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正在颠覆传统的艺术形式,而出现了一种完全与之前的艺术哲学、美学相分离的艺术形式。

而且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不断地提高。目前来说,能够限制数字媒体的发展与大范围传播除了人自身的创造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电脑设备终端的限制。随着新的电脑技术与材料的兴起,数字媒体的形式、规模以及震撼程度都不断进行突破。人们的眼球跟着电脑设备的旋转其实在本质上说是对电脑或者手机设备中数字媒体新形式的追求。可以说,它是一种彻底扎根于当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技术土壤之中的艺术形式。

三、数字媒体的虚拟性

其次,数字媒体艺术有着极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的强度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梦境,而且到了人们在清醒意识形态下的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无论是在电脑上,还是在手机上,还是在广场的屏幕上,各种各样数字虚拟出来的影响表达着人们都习以为常的真实,但是这些真实就本质来说其实全部都是虚假的。但是就是这种虚假的世界却让人们有着无与伦比的真实感,因为数字媒体艺术模拟出来真实世界不仅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事件之上的,也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影响之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人们所认为的世界的本质状态之上的,也就是说它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所形成的模拟世界。

这种模拟所带来真实性是超乎寻常的。而且它甚至能够在事实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事实,让人们认为模拟出来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法国学者让·博得里亚曾经看似武断,但是却极其有深度地指出:海湾战争不曾爆发。这并不是说海湾战争就是子虚乌有的,而是说人们认识到的海湾战争并非是发生的那次血淋淋的战争本身,而是数字媒体所虚拟出来的战争。这也就说明了数字媒体的虚拟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事实本身的真实性。例如,电影《阿凡达》的数字模拟性就非常强,多数的场景都是电脑技术所生成的。再如,在某个展厅里展出某件吸尘器的产品,数字媒体不断演示着其使用方法以及它的各种优越性,某个家庭主妇使用它的时候似乎是已经脱离了劳动,而是达到了一种享受的境界。但是这些真实完全都是数字媒体营造出来的。然而,观众在其中不仅能够充分体会到这件产品的所有特点,而且被激发出来强烈的购买欲望,从而完成消费。这也就是数字媒体不仅被商家青睐,也被消费者依赖的原因所在。

四、发展中的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密切地符合技术时代的步伐。在当下的技术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速度空前加强,人们一方面有了更多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但是另一方面又为此不得不在相对较短的劳动时间内付出更高强度的劳动。由于这种强度的劳动,又需要人们在休闲时间里更加急切地希望得到更多地休闲产品。因此,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大量地信息和时间都需要人们在短时间内去接收和处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和娱乐必定会导致高速率的信息传播。数字媒体艺术在这方面有着两个巨大的手势。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传递信息采用的是非常直观的方式。人们不需要像阅读文字那样经过复杂的接收与转码,而是通过人的视觉或者听觉直接触动人的经验模式,而跳过了逻辑思维的解码过程。因此它大大节省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传播媒介的特点,数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量也会变得十分巨大。这种信息量完全充斥了生活的每个方面。即使是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间,也可以从站牌的数字媒体终端中获得大量咨询。

篇5: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方法及特征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电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自黑白机到彩色机,再到现在的数字电视,特别是在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并且该技术不断完善,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并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深入发展。文章对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方式与技术特性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电视信号;传输方法;技术探讨

篇6:数字特征反思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适应了时代环境的变化。数字图书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因此,数字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行为进行经营和发展,其市场行为性非常强。在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图书馆应该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成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配置信息资源的重要部门。数字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要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理念来指导自身的经营和发展。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经济兴起,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数以万计的信息咨询公司、服务中心、检索中心成立,彻底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出现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已加人WTO,国外的信息服务业也相继进人我国,各类信息机构纷纷登台,相互角逐,传统的图书馆不改革创新主动出击,仍然故步自封,将丧失竞争力,其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挤压。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数字图书馆要想在信息社会和电子信息网络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强化信息职能。因此数字图书馆必须对自身的观念与管理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要适应市场化和信息化,实行信息营销,增强造血功能。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保障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学是强调服务的科学,服务观念成为图书馆学思想的重要因素,离开了服务,图书馆事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方面,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图书馆仍然是信息服务业,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为人们提供知识与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的全面作用下,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有营销,营销已成为各产业领域组织发展的必要手段,对数字图书馆也是如此。信息营销是数字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其目的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图书情报专业的技术方法,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开发信息产品并推向市场,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

篇7:数字特征反思

摘要: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视觉感官上的艺术追求的要求愈来愈高,所以在数字化的视觉艺术的设计发展中,就要能够结合实际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发展。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虚拟技术的应用,对视觉艺术设计就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就数字视觉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应用领域进行阐述,然后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体系和设计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数字化;视觉艺术;美学特征

引言

我国在视觉艺术的发展上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下,视觉艺术设计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到了当前的数字化发展时代,视觉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就成了发展的主要内容,从而在美学特征上就有着比较突出的呈现。通过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理论研究,对这一设计艺术的认识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和应用领域

1.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分析

数字化是在信息化时代中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在当今的人生活过程中,到处都有着数字化,影像以及数据信息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化在艺术领域也逐渐的发生一些变化,在应用之后能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有效转变。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对计算机设备的应用,能够把文字以及图像和音视频等得到有效的融合,对这些元素加以应用来创造的新的`形式的视觉艺术[1]。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对人们的视觉感官产生很大的冲击,让人们对设计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变化。

1.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应用领域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当前的生活当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高科技的数码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观念的发展,就使得各国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愈来愈大,数码新媒体技术在娱乐以及动画和影响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技术层面能够分成三维以及视频等设计,从设计表现领域层面来看,能够分成平面设计以及动画设计和虚拟设计,不同的类型在应用的领域上也是不同的[2]。例如在动画设计类型上,主要就是在动画的影视制作上比较常用。而在虚拟技术的设计方面主要就是在电子游戏艺术设计方面得到的应用。

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

2.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分析

数字化视觉艺术的设计体系当中,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主体部分,设计艺术主体的认识层面,人们是将头脑中的原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进行认识的。设计艺术在原来是通过笔实施构思传达的,这也是设设计艺术的主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主体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任何的设计艺术主体是有着认知主体身份的,数字化的应用,就对人们的艺术设计主体发生了变化,所以设计艺术的主体是能够通过科技的发展进行转移的[3]。另外,在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中,设计艺术主体的情感层面,艺术设计主体和计算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人机型以及人际机媒型和机机型。在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过程中,围绕着计算机产生的情感,就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有现象。数字化设计艺术和艺术设计手段方面也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本体,以及数字化设计艺术工具。还有是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方式,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创作方式以及鉴赏方式、传播方式等。在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对象和内容、设计环境等方面也是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

2.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着美学特征的表现,由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和声音等多方面的元素综合呈现的,所以在审美特征上的表现就比较突出。在这一艺术设计过程中,能产生间离的视觉效果,动画虚拟和现实之间就能产生间离的视觉美学特征,从而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就在现实的束缚上比较少,能让受众在精神的需求层面得到最大化的满足[4]。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有着审美观,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转变。从近些年的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就能发现,受众在审美观的要求上有着更高的体现,一些设计作品在民族的以及现代的特征上,有着艺术审美的追求,并且审美的特征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着微妙的变化。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设计的课题认知结构的变化,数字化艺术时代是读图时代,也是视像的时代,在信息的膨胀发展背景下,不管设计主体好事客体都有着相同的效果影响。在设计的资料增多以及理论的多样化背景下,设计的客体就会向着主体进行转变。设计审美要能有艺术的感知性,形式要能是设计作品在表现语汇和手法等层面应当达到的水准,尤其是在整体上的完美意境要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将创新和形式得到有机结合。

3.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能对美学特征得到充分重视。在当前的人们生活过程中,对数码技术已经有着依赖性,视觉艺术设计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这就需要能够在美学的元素充分应用下,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进行拓展。此次主要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概念以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相应分析,然后结合而是对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相应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理论发展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丽,黄文静.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南京公共艺术设计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

[2]李沙.数字雕刻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07)

[3]高翔.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共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4)

篇8:浅析数字插画的特征

插画由来已久, 我国的插画从“出相”、“全图”演化而来, 有上千年的历史, 西方的插画最早出现在宗教作品中。插画一词源于拉丁文illustration, 原意是指“照亮”, 引申为“使之能看见”。插画是绘画的一种, 一般是指附在报纸、书刊中的图画, 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作用, 是一种将被解释的内容视觉化, 将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插画随着近代印刷技术的诞生而兴盛, 插画开始在印刷物中与文字结合更广泛的使用, 传播范围迅速扩大。插画增加了文字部分的生动性, 加强印刷物整体的感染力, 可以说近代印刷术的产生造就了插画艺术的一次大发展。

随着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出现, 完全改变了传统插画的思维模式和创作形式, 艺术与技术的交互融合成为必然, 造就了数字插画这一新生产物, 也就出现了继近代印刷术之后的又一次插画艺术大发展。与传统插画相比, 数字化是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插画创作的必然趋势, 通过利用各种设计软件、计算机硬件、数字产品等新生产物来实现创作、设计和传播。在数字时代, 传统插画原有的“书籍功能”不再是重点, 而是跳出书籍这一平面印刷媒体, 进入网络这一数字互动媒体, 数字插画更加强调以图形为中心, 减弱文字的信息传递功能, 在图形中运用新颖的造型和视觉元素来刺激读者, 引发联想, 展现出超越文字的表达力。

广义的讲, 数字插画 (Digital illustration) 是指使用计算机图形或者静止的数字影像制作而成的插画。也就是说只要是经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处理生成的视觉形象, 具有不同于传统设计的插画, 都叫做数字插画。由此可见, 数字插画和数字技术紧密相连, 为了充分展现设计者的创造性和艺术感, 数字插画需要借助设计软件和计算机硬件的辅助, 来设计出传统插画所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 以实现数字技术这种虚拟形式的艺术表达。

二、数字插画以绘图软件为工具

插画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运用数字技术, 这是从手工绘制到数字创作的巨大转变。利用数字技术可以进行风格迥异的插画创作, 不光包括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 也涵盖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兴的电子媒体。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 各类绘图软件层出不穷, 它们图形处理能力强大, 成为插画创作的主要工具。数字插画常用的制作软件有Painter、Photoshop、Illustrator等。其中, 加拿大著名图形图像类软件公司Corel开发的产品Painter是数字插画工具中非常优秀的一款。

Painter意为“画家”, 是基于栅格图像处理的仿自然绘画软件, 专门为追求自由创意, 使用数字工具来仿真传统绘画的插画设计者开发, 拥有全面和逼真的仿自然画笔, 如粉笔、蜡笔、色粉笔、炭笔、油画笔、水粉笔、调色刀、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 还为多种画笔提供了墨水流量、压感以及纸张的穿透能力等特殊效果。Painter软件结合数位板和压感笔来创作插画作品, 通过数字手段复制自然媒质效果, 能达到高度的仿真手绘效果, 被国内外的插画设计者广泛使用。在数字插画时代, 设计者手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笔, 而是鼠标和数位板;创作的载体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 而是计算机屏幕;思维的速度不再受限于慢速的手工绘制图稿, 而是在快速成形的计算机图案上得到释放。这些使得数字插画具有了传统插画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三、数字插画的特征

1、创作快捷

传统插画通常需要运用多种复杂的技术工艺才能创造出最终的插画作品, 而数字插画把设计者从繁杂的技术活动中解放出来。这不是说数字插画设计者可以忽视基本的视觉审美规律, 恰恰相反, 数字插画更加重视视觉艺术和审美修养, 强调素描、色彩、透视、空间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数字插画的首要特征在于充分释放设计者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而不再强调在用笔用色这些技术上的精湛。数字设备和绘图软件的使用, 让设计者能把更多把精力放在设计这一核心行为上。设计者可以轻松的进行修改, 而没有必要从头绘制新的手稿;设计者可以通过复制粘贴进行高效率的创作, 而没有必要重复那些机械的技术动作。这使得数字插画的创作比传统插画更加快速便捷。

2、图案和色彩精准

传统手绘插画依靠设计者的技巧来控制线条的变化和色彩的调制, 插画的好坏除了图案设计和想象力, 最基本的绘图能力同样关键。但是数字插画通过软件绘制出来的各种线条, 各种色彩, 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 无论是色彩渐变还是自由变化, 由于是绘图软件通过数学公式计算获得, 都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因而设计者不用把过多精力放在线条绘制、色彩调制这些基本要素上, 这些绘图技术都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处理得天衣无缝, 设计者更多的精力会放在插画的设计和艺术性上。

3、3D效果逼真

传统插画在表现特殊的3D效果时, 必须依赖插画家多年积累的手绘实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层面限制了插画设计者对3D效果的使用, 既耗费大量时间, 也可能由于手绘能力的原因无法达到满意的3D效果。而数字插画可以利用3D软件虚拟现实场景, 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三维图形, 通过调整不同的参数, 把现实场景的各种细节进行精准的表现。这比依靠插画家手绘能力的传统插画创作方式更便捷, 更真实, 更立体, 也使得数字时代的插画拥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4、多种艺术融合

数字时代, 插画艺术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传统的纸质媒体不只是受到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冲击, 更是受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更新的移动终端的影响, 在媒体大环境的变化下, 视觉效果上的综合性为各种艺术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插画、动画、摄影、设计等学科因其内在的关联性, 已经形成了一个交叉体系, 它们相互促进、借鉴、融合, 表现出了奇特的艺术力和感染力。数字插画就是这样一个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新生体, 是传统插画在数字时代的最新体现。

四、结束语

数字插画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虽然有继承传统插画的一面, 但它更强烈的体现着数字时代的特点, 制作方便、简洁明快、独特效果、易于修改和传递, 倍受新一代插画设计者推崇。研究数字插画的特征有利于发挥这种新创作形式的潜力。

摘要:数字插画是在计算机硬件和绘图软件发展下出现的一种新形式插画艺术, 并且已经成为视觉传达的主流。和传统插画相比, 数字插画依托绘图软件进行创作, 具有创作快捷、3D效果逼真、图案和色彩精准、多种艺术融合等基本特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发展, 插画数字化特征愈发明显。

关键词:数字插画,绘图软件,3D效果,新媒体

参考文献

[1]许金友.数字插画的多元化及其特征[J].艺术探索, 2010 (06) .

[2]曾燕婷.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插画艺术[J]硅谷, 2009 (01) .

篇9:例析样本的数字特征

例1 下面是一家快餐店所有工作人员(共7人)一周的工资表:

(1)计算所有人员一周的平均工资;

(2)计算出的平均工资能反映一般工作人员一周的收入水平吗?

(3)去掉总经理的工资后,再计算剩余人员的平均工资,这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一周的收入水平吗?

分析 平均工资[x=750]元,而总经理工资偏高,不能反映所有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因此应去掉总经理的工资.平均工资[x=375]元能反映一般员工的收入水平.

解 (1)平均工资即为该组数据的平均数

[x=17×(3000+450+350+400+320+320+410)]

[=17×5250=750](元).

(2)由于总经理的工资明显偏高,所以该值为极端值,因此由(1)所得的平均工资不能反映一般工作人员一周的收入水平.

(3)除去总经理的工资后,其他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为

[x=16×(450+350+400+320+320+410)][=375](元).

该平均工资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一周的收入水平.

点拨 平均数受个别极端数据(比其它数据大很多,或小很多的数据)影响大,因此若在数据中存在少量极端数据时,平均数对总体估计的可靠性较差,往往用众数或中位数去估计总体.有时也用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所得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

2. 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例2 某中学举行电脑知识竞赛,现将高一参赛学生的成绩进行整理后分成五组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图中从左到右的第一、二、三、四、五小组的频率分别是

求:(1)高一参赛学生的成绩的众数、中位数;

(2)高一参赛学生的平均成绩.

分析 根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关系计算.

解 (1)由图可知众数为65,

又∵第一个小矩形的面积为0.3,

∴设第二个小矩形底边的一部分长为[x],

则[x×0.04=0.2],得[x=5].

∴中位数为60+5=65.

(2)依题意,平均成绩为

55×0.3+65×0.4+75×0.15+85×0.1+95×0.05=67,

∴平均成绩约为67.

点拨 (1)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求数字特征:①众数是最高的矩形的底边的中点.②中位数左右两侧直方图的面积相等.③平均数等于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

(2)利用直方图求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均为近似值,往往与实际数据得出的不一致,但它们能粗略估计其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3. 茎叶图的应用

例3 某班甲、乙两学生的高考备考成绩如下:

甲:512 554 528 549 536 556 534 541 522 538

乙:515 558 521 543 532 559 536 548 527 531

(1)用茎叶图表示两学生的成绩;

(2)分别求两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和平均分.

分析 (1)将十位与百位数字作为茎,个位数字作为叶,逐一统计;(2)根据茎叶图分析两组数据,得出结论.

解 (1)两学生成绩的茎叶图如图所示.

点拨 (1)茎叶图的优点是保留了原始数据,便于记录及表示,能反映数据在各段上的分布情况.

(2)茎叶图不能直接反映总体的分布情况,这就需要通过茎叶图给出的数据求出数据的数字特征,进一步估计总体情况.

4. 用折线图中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例4 甲、乙两人参加某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五次测试成绩得分情况如图.

(1)分别求出两人得分的平均数与方差;

(2)根据图和上面算得的结果,对两人的训练成绩作出评价.

分析 (1)先通过图象统计出甲、乙两人的成绩;(2)利用公式求出平均数、方差,再分析两人的成绩,作出评价.

解 (1)由图象可得甲、乙两人五次测试的成绩分别为:

甲:10分,13分,12分,14分,16分;

乙:13分,14分,12分,12分,14分.

[x]甲=[10+13+12+14+165]=13,

[x]乙=[13+14+12+12+145]=13,

[s甲2]=[15][(10-13)2+(13-13)2+(12-13)2+(14-13)2+(16-13)2]=4,

[s乙2]=[15][(13-13)2+(14-13)2+(12-13)2+(12-13)2+(14-13)2]=0.8.

(2)由[s甲2>s乙2]可知乙的成绩较稳定.

从折线图看,甲的成绩基本呈上升状态,而乙的成绩上下波动,可知甲的成绩在不断提高,而乙的成绩则无明显提高.

点拨 (1)平均数与方差都是重要的数字特征,是对总体的一种简明的描述,它们所反映的情况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方差和标准差描述其波动大小.

(2)平均数、方差的公式推广:

①若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x,那么mx1+a,mx2+a,mx3+a,…,mxn+a的平均数是mx+a.

②数据x1,x2,…,xn的方差为s2.

a.数据x1+a,x2+a,…,xn+a的方差也为s2;

b.数据ax1,ax2,…,axn的方差为a2s2.

篇10:数字特征反思

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得数字化变电站有了技术的支撑。目前,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主要有数字化的电气量测量系统。而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基础主要包括:智能化的开关、光电式的电流及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的设备、在线状态的检测系统、运行操作的培训仿真技术等。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及技术的影响势必会使数字化的变电站成为发展的趋势。本文就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基础及特征进行论述。

1.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

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主要通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的开关等数字化的一次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分层组成,在IEC61850通信规范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变电站系统不断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要求。

首先,变电站中的电气设备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相互间的资源共享及利用,使操作更加便捷,同时减少变电站相关设备退出的次数及时间,减少了损耗,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时间,对于自动化设备的数量进行精简,极大的简化了变电站的二次接线,提高变电站设备使用系统的可靠性,维护及及时更新扩展变电站中的设备功能。

其次,逐步实现了变电站信息在其系统运行过程中和其它支持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减少了资源重复建设,有利于投资成本的回收并延长变电站的使用年限。减少周期内的维护成本与建设费用。数字化变电站主要标志就是实现了数据采集的数字化,通过运用数字化的`电气量测工具,比如光电式的互感器、电子式的互感器等来采集电流、电压等,对这些电气量的采集与测量,实现了变电站第一、二次系统的有效隔离。因此,也就增大了变电站的电气量动态测量的范围。同时,因为采集的数字化也提高了电气量的测量精确率。在准备实现变电站信息共享的同时,为以往变电站装置冗余迈向信息冗余提供了信息基础,逐步使变电站的电气量采集与测量走向了信息化、集成化。

第三,变电站信息系统分布出现分层化。以往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集中式,而数字化变电站则改变了以往的集中式采用了分布式。数字化变电站通过采用第二代的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可以更加完整的记录变电站内各个设备的信息,并及时的显示,大大提高了网络通信的速度和开放程度。

在IEC61850通信规范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有关数字化变电站的过程层、间隔层及站控层等三层结构模式。可采用面向对象进行建模,通过软件复用、嵌入式等实时操作控制系统等高科技技术,不断满足数字化变电站等电力系统对于实时性、可靠性的需求。不但可以有效的解决变电站中异构系统间的信息的互通问题及装置不同引起的系统操作问题,而且还给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的分层分布式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

当下数字化变电站需要的技术基础支撑主要有非常规传感器;可靠稳定的通信网络;数字化变电站的组成设备的稳定性。

我国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必然趋势。伴随着众多变电站技术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越来越稳定。首先,通过数字化变电站的设备组成可以看出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设备主要由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智能化的一次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组成。

电子式的电压电流互感器主要通过罗哥夫斯基线圈,进行电阻分压、阻容分压和电容分压,以此替代传统电磁式的电流电压互感器。这样,数字化变电站的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采用了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和电磁兼容等设计,可以更加直接的策略电流电压信息。并且通过和数字化的仪表等智能化的综合测量装置,用计算机技术对电流电压等信息的测量,并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得国家电网中的电气设备可以进行网上在线状态监控与保护。而传统变电站中的常规互感器则与电子式的互感器有很大的差别,不但比电子式的互感器绝缘复杂化、而且体积比较大、重量重动态测量的范围比较小;不如电子式的互感器能够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根除重大的电力故障隐患,保证国家变电站用电设备的安全及人身安全。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主要是根据变电站相关设备的规范标准,不但具备普通传统变电站的开关设备的基本功能,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加的智能化。除此之外,数字化变电站的智能化的一次设备还可以进行在线监控、利用数字化接口及智能化电子开关来操作变电站中一系列的高级智能化设备。因此,数字化变电中的智能化的一次设备是数字化变电站的重要基础设备,可以提供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及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通过计算机进行微处理及光电技术的设计,简化了传统常规机电式的继电器和控制回路的结构。同时,智能化一次设备提供了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基础,通过数字程控器与数字公共信号网络进行连接,有利于变电站二次回路。同时,光电数字及光纤也代替了传统的强电模拟信号与控制电缆。更加节省了变电站的电缆用量、减少占地面积,缩短了数字化变电站的投运周期及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电气距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智能化一次设备,数字化变电站在提供在线检测的同时,减少了人为失误更优化了控制回路。

最后,变电站中网络化的二次设备。传统变电站内的常规化二次设备,主要由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测控装置等组成,这些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可以标准化、模块化的进行计算机微处理机。通过网络化二次设备之间的告诉网络通信通道的连接,真的达到数据的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高速化。

3.当前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

目前,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主要有数字化的电气量测量系统。拥有稳定性高的电气量测量系统对于建设数字化的变电站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国际上对于电压式的互感器系统称为非常规互感器,这种电压互感器和以往变电站所采用的传统的互感器有很大的差别。

在新型的电压互感器中基于电光效应的电压互感器基于电光效应的互感器称为光学电流电压互感器或者称为无源式互感器而其余的则为电子式电流压互感器或者称为有源式互感器。众所周知,由于线性的双折射现象和发光源器件的发光强度会下降,光在传输过程中引起的偏振角变化以及在不同材料的中维尔德常数也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造成无源式互感器的测量精度不稳定等问题。而光学互感器则拥有比较好的线性度、测量精准度、无源、不轻易受到电磁干扰等优势。我国目前的数字化变电站的该井需要采用这种新型互感器的优点,通过其工作的原理提高变电站工作的稳定性。

其次,目前数字化变电站要求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与即时性。数字化的要求就是资源的贡献,信息高速传递,而网络信息系统就是数字化变电站的核心,也可以称其为数字化变电站的“神经系统”。因此,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及要求必须包含了变电站系统的可靠性、及时性、可用性。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选用拥有较高稳定性及可靠性的网络拓扑结构。并采用国际上的冗余技术保障其安全运行。在数字化变电站的设计过程中,各个IED都应该拥有双网卡,这样,就可以同时分别接入室内两台交换机。过程总线及站级总线可以采用环形拓扑来提到设计方案中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不断的优化网络系统设计,综合考各种因素,提高通信网络的经济性和易维护性。

4.结语

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而实施IEC61850标准施、应用非常规互感器将逐步推进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进程。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是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支撑,通过对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及特征的研究推动传统变电站的数字化进程,使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更加自动化,管理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曲骅,谷成.数字化变电站技术[J].电气技术.(12).

上一篇:—————团支部2012年工作计划下一篇: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