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的现状

2024-05-15

农村老人的现状(共6篇)

篇1:农村老人的现状

西南科技大学

2010—2011学年暑假社会实践

报告题目: 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作者姓名: 涂群

学院: 经济 管理

专业班级: 物流090

2共青团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拓展实践部制

关于农村老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摘要:

如今,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随着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农村的老龄化更重。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留守老人们因为生活简朴,子女不在身边,而且还要帮着外出务工的子女带小孩,成为农村主要的劳动力,因而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更易显得孤独。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生病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关键词:

留守老人经济条件赡养

正文:

这次暑假因为生病的原因并没有出去做兼职,仅是回家帮忙做些简单的农活。在农忙的季节里,从事农业生产和收割的大多数是些年迈的老人,青壮年是极少数的,所以我便萌发了调查村里老人现状的想法。对所在的村年纪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一次调查统计,介绍他们的晚年生活,以及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对策并写成了这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1、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差。大多数老人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一天只吃两餐。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某些老人的屋顶瓦片碎掉因无法修葺,如遇暴雨时,屋里也会下小雨,总是拿盆子、碗等接住漏水处。

2、留守老人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农村的老人总是闲不住的,因为青壮年外出打工,大片的土地无人栽种,他们都担负起种庄稼的农活。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因为青壮年出去务工,孩子一般都是留在家里由老人抚养。而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只能听之任之。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有些年龄特别大的老人因为没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必定

需要年轻人的照顾,而有些家庭对待老人并不好,甚至会听到媳妇儿子“教训”老人的声音。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要供子女上学,少数子女每月只会给予少量赡养费,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活很拮据。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换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此时只能靠邻里。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尤其是用火用电安全,有的甚至会导致悲剧。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外发生,而且每天还要花很多的时间走路去接送小孩读书。

4、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精神缺少慰藉。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但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孤单一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5、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老人就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没钱医。

6、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好,支付不起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在外打工,却挣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认为老人有能力干活不需要给。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这是根本之道。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物价的上涨,工资不高,他们的生活并不好。而外出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经济,政府也应大力支持。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解决农村老人问题。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应回来帮忙,或是让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将这个重担交给留守的父母。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告别不良的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最主要是加强农村医疗建设和医疗保险建设。

(四)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邻里之间也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

二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能够安度晚年。

三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

年人的合法权益。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减少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这次回家还去了乡上的养老院,很多家里无子女的老人均呆在养老院里。养老院并不大,进去是一个小小花园,然后是几间平房。老人坐在院子里聊天晒太阳,也有些老人做着针线活。房间都是很小,饭菜也比较简单。不过比起留守老人来说,生活已是好了很多。生活有人照顾,也不用担心病了无钱医治。不过精神生活也是很单调。某些照顾老人的工作人员也不尽心,很多事还是要老人自己动手。政府应该加强敬老院的管理,多关心那些老人。

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了老人们忙碌了一生,在他们年迈的时候,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赡养好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老龄化日益严重,更应该让他们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使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篇2:农村老人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然而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我们***县显得尤其严重。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农村留守老人、儿童上升系数逐渐增大,它不但影响着我县的经济发展还影响我县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这个庞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问题随即成为我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调查人群留守现状

最近,我国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统计结果,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78亿,占比已达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态势,也意味着社会发展对年轻劳动力需求加大,从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也就呈上升趋势。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湖南省正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之一,特别是我们***县,经济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20%以上。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

因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数据备受关注,特别是公布数据显

示的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事实引来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担忧。从人口流动和分布特征来看,中国今年将进入城镇人口过半的城市时代,城镇化既是重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城镇化的最大挑战在于应对2亿多农民工构成的 “半城镇化”局面。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城镇化率近50%,高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今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就将超过一半,进入城市时代。可见,从整体看,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速城镇化发展阶段。高速城镇化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更要关注我县留守老人、儿童,做好适当工作以方便我县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人群生活状态

在众多年轻人告别农村,流动到城市去淘金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人们称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为“留守老人”。他们一边佝偻着身躯劳作于阡陌之间,一边还要隔代抚养孙子孙女。他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生活的各种压力以及孤独和寂寞的煎熬。以官庄乡为例,留守老人们一般很少外出走动,也很少有人能够听得懂普通话,家里电视、收音机等能与外界联系的工具都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他们一边要照顾同样留在农村的孩子,一边还要顾及农活,种植一些柑桔、板栗等作物,以此减轻外出打工年轻人的负

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医疗资源和照顾资源的获得上不尽如人意,农村基层组织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也十分有限。常年的劳累加上情感的孤独,对老年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付给爷爷奶奶代养,由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的现状。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大、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他们即使想给孩子们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然后更多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无奈到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只能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父母亲情原本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感情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交流,让留守儿童感觉没有根基没有依靠,导致了留守儿童感情上的空虚。大多数父母为了弥补,用金钱去填满对孩子的愧疚感,这种不正确的对孩子过分溺爱的方式,使得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期的留守儿童几乎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形成了自私任性、感情脆弱、内向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对调查人群应采取的措施

由于留守老人对自身的生活要求并不是很高,而且生活于***县农村本来消费就较低,我国应重点从老人的需求做考虑。

他们生活单调、有孤独感、害怕生病、担心成为家庭的累赘等等,从道德上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他们这一群辛苦了大半生的劳动人民了。政府应进行适时的救济,组建社区老人娱乐场所,使老人们常在一起纳凉、谈心、话家常乐有所娱;电话电视要入家入户,让留守老人随时能与在外的子女联系,让他们感觉没那么孤独,感受亲情的温暖;落实医保政策,让留守老人以极少的钱就可看病就医,不要担心医疗费问题;鼓励年轻人以孝为本,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让父母有安身立命之感;建立好老人保障制度,完善部分法律来保护老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尽量做到让老人无忧是为我们奋斗之宗旨。

相对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改革措施就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了。首先,我县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城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其次,应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渠道之一,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最后,应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等新观念,宣传国家保护儿

童权益的政策,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典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财政部门在留守儿童工作上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共青团组织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等。

四、总结

篇3:农村老人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江山市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普查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问卷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 以2008年江山市村级换届选举后大规模培训村两委主职干部为契机, 通过村两委主职干部对全市312个村的“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普查, 对个别有异议的村进行实地核实。其次, 通过乡镇 (街道) 的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向每个驻村干部发放3至5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进行入户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 收回问卷987份。最后, 笔者又在乡镇 (街道) 和村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100个“空巢老人”。为计算方便, 笔者在这1087份问卷中去掉信息欠全或填写欠认真的87份, 仅对1000份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 截至2008年12月止, 江山市共有65周岁及以上农村老人35640户、53519人。其中, “空巢老人”家庭有10212户, “空巢老人”16534人, 占农村65周岁以上老人的31%。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

⑴性别构成:男性占53.3%, 女性占46.7%。

⑵年龄结构:65~69周岁占25.1%, 70~79周岁占42.7%, 80~89周岁占31.9%, 90周岁以上占0.3%。

⑶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占56.5%, 小学占26.8%, 初中及中技占15.2%, 高中及中专占1.5%。

⑷职业构成:一辈子都是种田的占81.1%, 以承包工程为主的占7.8%, 以做小生意为主的占5.7%, 以做泥工为主的占2.5%, 以做木工为主的占1.7%, 其他职业的占1.2%。

⑸曾任职务:担任过村主职干部及以上的占9.3%, 担任过村委或村支委干部的占12.5%, 担任过队长的占16.5%, 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占61.7%。

(6) 子女情况:有两个以上的占98.7%, 子女在本市工作的占72.1%, 子女经常以电话方式或上门探望父母的占65.8%以上。

从以上基本构成情况看, 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⑴吃的情况:自己认为吃得很好的仅占3.9%, 吃得好的仅占36.7%, 吃得饱的占58.7%, 吃不饱的占0.7%;每人每月吃肉在3斤以下的占57.8%, 在3~6斤的占28.5%, 在6~9斤的占11.5%, 9斤以上的占2.2%。

⑵穿着情况:自己认为穿得很得体的占6.7%,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占39.3%, 将就着穿的占49.8%, 穿得很破旧的占4.2%;平时衣服洗得很干净的占17.7%, 平时衣服洗得干净的占43.5%, 平时衣服洗得较干净的占35.6%, 穿着不够干净的占3.2%。

⑶住的情况:住在楼房里的占37.1%, 住在平房里的占58.3%, 住在破旧房里的占4.6%。

⑷用的情况:每月零花钱在15元以下的占11.5%, 每月零花钱在16~60元的占35.8%, 每月零花钱在61~150元的占34.2%, 每月零花钱在151元以上的占18.5%。

⑸消遣方式:选择看电视的24.2%, 选择闲聊的23.8%, 选择闲逛的15.7%, 选择打牌的13.2%, 选择麻将的9.2%, 听广播的3.8%, 选择看报的1.8%, 不知自己是如何消遣的占8.3%。

⑹购物情况:由儿媳购物的9.2%, 由子女购物的62.8%, 由自己或老伴购物的25.3%, 由其他人购物占2.7%。

⑺外出情况:出过省的35.7%, 出过衢州地区的25.8%, 出过江山市的34.4%, 江山市都没有出过的4.1%。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空巢老人”的生活还是以温饱为主, 多数“空巢老人”的生活离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3.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点。

⑴幸福指数比较高。调查表明, 有5.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46.9%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 38.7%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较满意, 只有7.5%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够满意, 1.8%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不满意。

有3.6%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幸福, 38.4%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 47.9%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较幸福, 只有9.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够幸福, 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不幸福。

⑵丧偶家庭比较多。“空巢老人”中寡居 (单身) 老人有6675人, 占所有“空巢老人”的40%。在被调查的1000位“空巢老人”中, 有配偶的家庭627人, 占62.7%, 丧偶独居的家庭373户, 占37.3%。在丧偶独居的老人中, 女性多于男性, 占56.8%。

⑶自理能力比较强。许多“空巢老人”吃得米自己种, 吃得菜自己种, 吃得荤自己养, 吃得药 (土药) 自己挖。像许多少数民族“能说就会唱”一样, 他们大多“能动就会做”, 男女健在的“空巢老人”一般男主外, 女主内, 过着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生活, 倒也过得有滋有味。独居的“空巢老人”也大多相信“命运安排”, 里里外外一把手, 吃喝拉撒忙到头。

⑷关心子女比较重。大多“空巢老人”关心子女和孙辈胜过关心自己。调查中, 有68.8%的“空巢老人”回答最关心子女和孙辈的事;有63.7%的“空巢老人”回答最高兴的事是子女和孙辈有出息;有48.5%的“空巢老人”回答最想有子女和孙辈陪伴。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关爱下辈胜过关爱自己。

二、存在的问题

1. 负担过重。

在被调查的1000位“空巢老人”中, 有25.5%的“空巢老人”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 有好多70岁左右的“空巢老人”还要为子女种田。走访中, 我们发现有一位86岁高龄的“空巢老人”还种着3亩多田;有41.5%的“空巢老人”自己种菜或靠买菜来维持生计;有12.5%的“空巢老人”靠做粗工赚钱自用;有10.5%的“空巢老人”要自己上山打柴;有3.7%的“空巢老人”靠来料来样加工补贴自用;有2.3%的“空巢老人”负责照顾孙辈上学接送、吃穿和就医等。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看家、护院等。

2. 收入较低。

大多数“空巢老人”靠自食其力, 如下地种田、上山砍柴、饲养牲畜、来料来样加工等增加家庭收入。走访中, 我们发现男性“空巢老人”养牛、养羊等牲口的比较多, 女性“空巢老人”养鸡、鹅、鸭等家禽的比较多。

子女给的少。原因是子女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高。既要自己在城里买房 (一般都按揭贷款) 、供养子女读书 (大多不止一个) , 又要负担父母生病治疗费用。除极个别当老板的, 大多数无积蓄或积蓄甚少, 不可能给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

调查表明, “空巢老人”当中, 月收入在120元以下的占19.5%, 120~365元之间的占29.7%, 365~3600元之间的占42.8%, 超过3600元的仅占8%。从以上情况看, 九成以上的老人家庭收入水平不高, 经济来源比较单一, 收入只满足于日常生活开支。

3. 患病乏医。

无钱看病和看病无人陪已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最困难的事情。调查中, 大部分老人认为“有口饭吃就行”, 而把看病当作一种奢侈消费, “小病不去医院, 大病去不起医院”仍然是广大“空巢老人”的选择。虽然江山市已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合作医疗规定的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仍然是“空巢老人”难以逾越的医疗门槛。他们的收入仅能用来维持基本的生活而无法筹到越过起付线的钱, 也付不起开始需要共付的医药费。他们中的大多数“空巢老人”往往是“保了饭碗, 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 保不了饭碗”, 处于吃饭与吃药两难的境地。有的家庭为了治病, 不得不从小康家庭沦为贫困家庭。由此可见, 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空巢老人”的生活。

4. 精神孤寂。

情感空虚、孤寂、无助等问题也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困境。随着家庭生命周期最后一个阶段的到来, 家庭的结构功能分化, 很多子女外出, 常年很少回家。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 然而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 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自己生病或遇到干不了的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 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23.8%的“空巢老人”休闲方式是串门聊天, 他们中的很多人“电视看不懂, 广播听不到, 下棋没学会, 打牌输不起。”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更增加他们内心的孤寂, 更增加对子女的思念, 尤其是一些丧偶或独居的老人, 他们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中许多人大都很少与社会交往。

5. 五官失灵。

调查显示, 有25.5%的“空巢老人”眼花看不清电视, 有18.6%的“空巢老人”耳聋听不到广播, 有17.3%的“空巢老人”鼻塞闻不到香味, 有32.8%的“空巢老人”少牙吃不动花生米。加上他们的文化程度低, 生活水平不高, 所以, 他们大多深居简出, 早睡早起, 生活也还算有规律。

三、对策与建议

“空巢老人”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子女不孝这种道德的层面。根据江山市的情况, 目前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仍将以家庭养老和自养为主。当然,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帮困救助机制, 是应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而关注“空巢老人”生存状态则显得尤为紧迫。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弘扬传统美德, 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它也给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因此, 要大力弘扬恪尽孝道的传统美德, 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恪尽孝道侍奉老人的子女, 社会要给予表彰, 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通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的通力合作, 为“空巢老人”办好事、办实事, 想方设法给“空巢老人”带来更多的实惠,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怀。

子女要尽到赡养的义务, 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帮助“空巢老人”。配偶要关心老伴, 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 而且要关心老伴的心理健康, 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子女应该帮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 保持与父母的联系, 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 常回家看看, 伸手帮一把, 听听他们的要求和需要, 即使不能回家, 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才能够缓解老年父母的困难。

2. 更新养老观念, 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家庭养老模式是现阶段江山市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但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新型的养老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养老方式, 社会养老机构将成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主要选择。这是减轻子女照料负担, 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此, 要引导“空巢老人”更新观念, 鼓励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家庭选择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在被访的“空巢老人”中, 无论收入高低, 选择到养老院的态度都不够积极, 除经济上受到制约外, 观念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 “只有无子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 “自己有儿有女去了还不让人笑话?”“除非到生活不能自理, 子女又无法在身边照顾的情况下, 才选择去养老院”等等。因此,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 逐渐改变“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 多途径多渠道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生活环境, 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3. 健全社会保障, 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基本保障。

要健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 要研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如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起付线, 提高补偿支付比例, 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等办法, 减轻困难“空巢老人”的医疗负担, 让他们能看得起病, 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同时, 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 建立村级专项养老基金, 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特困“空巢老人”的救助以及养老补贴等。如江山市城郊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就设有老年基金会, 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 每月按年龄的不同发给老年人一定的生活补贴, 有的村每年还组织老年协会会员到全国各地旅游, 费用大部分由协会出, 自己出小头, 所以老年人都乐于参加。这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 而且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甚至整个晚年生活的态度。

4. 提高整体素质, 逐步实现“空巢老人”向城镇转移。

老人们不愿意进城与子女同住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年人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 主要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减少老人进城后角色转换的幅度, 老人们才愿意进城, 才能使本已掏空的家庭载体再度充实起来。一般来说, 由于小城镇与乡村生活的差距较小, 比大城市更接近乡村的生活, 因此, 可以先从其供养子女在小城镇的这一部分“空巢老人”入手, 实现城乡的大转移。在有条件的农村还可借鉴城镇的做法, 把高龄、困难“空巢老人”组织起来, 实行集中供养, 不断提高“空巢老人”的自身素质, 逐步实现“空巢老人”向城镇的转移。

5. 建好活动中心, 为“空巢老人”的生活增添色彩。

农村老年活动中心作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之一, 体现了乡村组织对老年人的尊重, 老年活动中心这种养老服务形式得到了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一致认同和接受, 也实实在在为“空巢老人”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江山市, 除极少数山区村没有村级老年活动中心之外, 绝大多数村都建有老年活动中心, 并且, 绝大多数村的老年人都经常到活动中心去活动, 学到了不少东西, 获得了不少乐趣。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却还有一些村的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开展得并不正常, 基础实施不全, 如有的活动中心仅有房屋而无桌子和椅子, 有的虽有桌子和椅子却没有活动器具, 有的根本就无人管, 平时就是一把锁, 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露露脸”。本次调查表明, 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 有53.9%的老年人参与过老年活动室的活动, 在参与活动的“空巢老人”中, 有98.7%的“空巢老人”喜欢老年活动室。所以, 希望还没有建立活动中心的村尽快筹措资金或租借房屋把活动中心建立起来, 已经建立活动中心的村要尽快配备一定数量的活动器材和娱乐设施。同时, 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维护环境卫生, 把活动开展起来, 使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有一个温馨的“家”, 让他们的有生之年过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6. 干部定期走访, 及时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

乡镇和村两委干部一方面要有专人掌握“空巢老人”的动态, 建立“空巢老人”帮扶调查表;另一方面还要定期走访“空巢老人”, 或问声好, 或问长问短, 或帮个忙,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空巢老人”, 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同时, 及时了解邻里互助情况和“空巢老人”生活状况, 必要时可与“空巢老人”子女进行联系沟通, 使他们及时掌握父母的最新情况, 以便让他们更安心地在外地工作, 赚到更多的钱来孝敬父母和支持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7. 激励邻里互助, 大力开展“爱心帮扶慰老”活动。

农村不比城市社区, 彼此相处较远, 再说农村“空巢老人”文化程度又相对较低, 文盲、半文盲者居多, 他们大多数人与外界的联系方式还是凭两条腿和一张嘴, 有的虽然子女专门为他们安装了电话,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只会接电话而不会打电话。所以, 当他们有事求人帮忙时, 只好亲自跑去叫人。而“空巢老人”的子女离得较远, 一般是叫不到的, 那怎么办?只有就近叫人帮忙。但经常请人帮忙, 不仅邻里会厌烦, “空巢老人”自己也叫不出口。为此, 这就需要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出面, 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困难, 听取“空巢老人”的建议, 为之联系“一帮一”的邻里长期结对服务, 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空巢老人”解决困难。因人而异, 视其困难大小, 或免费, 或适当收点报酬, 激励邻里互助。年底开展“爱心帮扶慰老”活动评奖, 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问题。

8. 学会关爱自己, 探索农村“空巢老人”的自养之道。

篇4: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篇5: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有2.4亿农民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生活和健康保障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高县来复镇有13个村和一个社区,总人口21623人,全镇有近7000人外出务工,经对我镇柏香和通书两个村的调查,被调查的这两个村共有农村住户862户,总人口3252人,其中60岁以上的379人,占总人口的11.65%。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69户121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1.9%。这两个村中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留守老人较多的是通书村,该村总人口1764人,其中60岁以上的216人,占12.2%,留守老人84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8.9%。

二、农村留守老人以下特点:

1、经济收入低,抗风性能力弱。

留守老人从生产劳动上获得收入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基本丧失了高强度劳动能力,仅能从事种菜、养鸡等劳动强度低、收入少的副业。经济来源基本上集中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子女汇款和国家政策补助这三项,其中后

两项并不常见,特别是国家政策补助这些并不是人人都有。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一般都不多,再加上老人不会无故地给子女增加负担的传统思想,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稳定的经济来源,部分留守老人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3、生活照料不足,生活负担重。“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但是在孝道日渐淡漠的如今,养儿未必就能有安享晚年。老人给儿子建房娶亲,给子女照看孙子、孙女是义务,但是老人却不能享受子女尽孝的权利。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下地、挑水等,对一些农村留守老人来说都是很困难的。许多老人即使已经70多岁高龄,但还得下地干活,有些还得强忍身上的病痛。

4、社会保障不完善,精神生活单调。由于农村贫困对

象较多、需要保障的范围广,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严重滞后,商业保险推进相当缓慢,社会保障还只能保持低水平、小范围的状态。目前农村老人参加最广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从2012年开始全县推广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合参保率达和新农保的参合率无论镇村干部怎样努力也不能全部参保,不愿参保的原因是很多老人由于没有多余的钱而不肯参保。总的来说新农合与新农保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收益率不高等弊端,并不能很好的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

5、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6、精神缺少慰藉。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

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很早睡觉,很早起床。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作为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福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保障留守老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防范其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责任。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引导和帮助农民寻找合适的特色产业。同时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商人来乡投资,以便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有利于照顾留守老人和儿童。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探索建立方便简洁、群众认可的筹资方式;加强乡、村两级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来完善“新农合”制度。此外政府也应扩大“新农合”、“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充分了解它们的好处。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探索建立方便简洁、群众认可的筹资方式;加强乡、村两级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来完善“新农合”制度。此外政府也应扩大“新农合”、“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充分了解它们的好

处。

(二)社会关怀

1、建立农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生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村委会提供活动场所,相关部门适当安排经费,成立老年活动中心,组织留守老年人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剪纸、象棋等活动。此外老年人活动中心可以组织留守老人们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老年人维权、相互照料、帮种田地等。

2、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镇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3、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敬老院,建立集中赡养制度,对于留守老人,特别是高龄的农村留守老人,可以全部集中到养老院供养,日常费用由政府、社会、子女分担。社会应积极为养老创造有利条件,发展社会为老人服务的事业。

(三)家庭关爱

1、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

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2、提倡家庭养老传统。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当前因外出务工而使得亲情疏离的农村家庭,更加需要倡导对留守老人的关爱。

篇6:农村老人的现状

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非常庞大,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强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那他们到底生活地怎样呢?

因为我自己本身住在湖北荆州的农村,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现在我弟弟也时不时的处于留守儿童状态,由爷爷照顾。我们村里的家庭大部分也都是这个情况。这个寒假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将情况归纳如下: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单亲和孤儿的数量都相当多。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非常大的比重。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一半多;无人监护和其他亲戚监护占了大约百分之三十。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

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大约6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百分之二十;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的只占一半。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差不多所有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一半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一半的留守儿童半个学期都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一半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一半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同样的,那些几乎生活在生活特别底层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也非常糟糕。

留守老人除了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家庭成员的支持占绝对的比重。另外,只有极少数的留守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和社会养老保险金,获得的政府或村委会帮助的留守老人数量也不多,只占不到百分之十。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政府和社会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支持非常有限。

留守老人家庭除了日常生活支出外,最主要的家庭支出是农业生产投入、看病就医和抚养孙辈支出。留守老人看病就医后不能报销的那一部分仍然是留守老人重要的支出项目。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在劳动之余,还要帮着照顾孙辈,孙辈的生活开销也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重。

留守老人大多文化程度非常低,根本不可能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作出相应的、必要的辅导。

上一篇:全民健身日经典口号下一篇:保安军体拳服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