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生活现状

2024-04-22

农村老人生活现状(通用6篇)

篇1:农村老人生活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建议

一、基本状况

截止年底,河口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3.9万人(包括油田和济南军区训练基地等),占常住户籍人口的18.5%,预计到,全区老年人口将达到4.7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老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河口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是:目前,我区农村老年人约1.5万人,有“空巢老人”4950人,(多数为子女进城居住或子女到外地打工),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33%,其中,失能老年人219人,占空巢老人的4.42%.

近年来,河口区在养老保障政策引领、设施建设、拓展服务等方面做了积极有益探索,全区老龄事业呈现出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制定出台了《中共河口区委、河口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了50万元的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最近,又起草制定了《河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将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并逐步使全区各类养老机构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在建和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处,养老床位1036张,其中,去年以来新增养老床位540张,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处,农村五保供养机构1处,民办养老机构1处,农村幸福院8处,新建区级养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1个。

二、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养老保障网络初步建成

河口区老龄、民政、人保等部门区分不同老年群体,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制定实施。近3年来,全区面向不同层面老年群体分类制定政策措施,连续提高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老年群体保障水平,使全区60岁以上非离退休老年人的现金保障水平每年提高了1000元以上。自20起,连续2年提高非离退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标准, 70-79岁老年人每人每年达到800元,80-99岁1200元;每年老年节前夕,还为80岁以上的非离退休老年人每人发放300元的慰问金;将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范围由65岁扩大到60岁以上,每年为1.6万多名老年人免费查体并建立完善健康档案;从今年开始,老年人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130元提高到150元,农村五保及7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参保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对重度残疾老年人(一至二级)区政府养老金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领保人死亡正常注销的丧葬费补助提高到100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90元提高到52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3600元;对80岁以上的城乡低保老年人在发放老年人基础养老金、生活救助金每人每年3000元的基础上,按照80至89周岁、90至99周岁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2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55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6300元,全区157名五保老人全部入住河口区中心敬老幸福园,住养条件大为改善,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五保对象区级集中供养。

实施“银龄安康”工程,全方位构筑关爱老年群体保障网络。河口区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出资为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组合保险有效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从去年开始,区政府为全区60岁以上农村和城镇非离退休老年人每人投保一份10元组合保险,并被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各镇、街道也多将这项工作列入各自为民办实事项目,均由财政买单为辖区内老年人购买1-2份不等的组合保险,许多村集体也分别出资为老年人投保1-3份组合保险。同时,区直和各镇街道积极探索企业捐赠、包村帮扶和子女尽孝心等有效形式,为老年人集中投保和分散投保,各部门、单位为所包村和所联系村的老年人购买赠送意外伤害组合保险,并积极动员和鼓励干部职工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买保险,尽孝心。今年以来,河口区已完成投保总额50余万元,比去年全年超额完成17万余元,全区符合条件老年人的参保率100%,人均投保份数3.6份,两项指标均列东营市第一。

关注老年弱势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每年年初,()区乡两级老龄部门将534万元老年人生活救助金发送给70岁以上非离退老年人。按照70-79岁每人每年800元;80岁以上每人每年1200元标准发放。新春、老年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区四大班子领导和各部门、单位都走访慰问各类养老机构、贫困、空巢老人代表、老有所为、孝亲敬老先进典型以及老党员、老模范代表和百岁老人等,为他们送去慰问金、米面油、蛋、奶等,代表党和政府送上对老年人的温暖和关怀。同时,老龄部门经常联合区妇联、文联、文体、民政、卫生等部门,组织为老服务志愿者到敬老幸福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部分空巢贫困老年人家中送健康、送文化、送温暖。前不久(7月3日),区老龄办、区老干部局还专门邀请市老年健康管理协会负责同志为河安社区老年人举办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金融部门的专家举办了老年金融理财知识讲座等,深受欢迎。

三、河口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由于河口区养老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县区,因此,河口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也明显好于周边其他县区。但是,由于农村“空巢老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他们生活状况较差、自理能力退化、感情缺少寄托、精神比较空虚、安全事故多发,再加之河口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任务十分繁重,有些方面的工作还仅仅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还很不乐观,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无人照料,生活不易。河口区老龄办通过今年年初组织的《河口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抽样显示,近20%空巢老人(主要是高龄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高龄、失能空巢老人时常无招架之力。

(二)精神寂寞,郁郁寡欢。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通过对空巢老人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个别空巢老人有时甚至想到了自杀。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高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建设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场所则是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诉求。

(三)疾病困扰,就医困难。“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是我区大多数“空巢老人”最担扰的问题。今年4月,区老龄办针对我区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的一项调研显示,认为就医方便的仅占40.7%;面对疾病,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选择“正规治疗”,另有6.4%为“放弃治疗”.在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调研时发现,超过90%的空巢老人选择需要提供医疗保健上门服务,包括常规体检、定时上门护理特别是应急救助等等。

四、“空巢老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购置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成为难题,有的老人生病时,连饭都做不了,只有将就或干脆不吃饭。此外,老年病往往具有突发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由于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老年人缺乏亲情慰藉,精神生活十分单调乏味。部分村基础设施差,村集体经济“空壳”,老年人活动设施缺少,老年文体活动处于自发状态、难以开展,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文体健身活动缺乏得力组织,缺少活动场地和必要的活动器械,活动方式单一。看电视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文化生活,少数贫困“空巢老人”甚至家中连电视也没有。

(三)“空巢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通过调查,部分“空巢老人”仍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及家务,但收入普遍较少。

(四)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加重了老年人的负担。从调查看,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并照顾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老人只能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也有带晚辈力不从心的问题,有的连照顾自己都成问题,大大地增加了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五)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9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近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承担困难。疾病困扰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五、农村“空巢老人”关爱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社会对“空巢老人”的保障制度和政策还不够完善,保障标准还不高,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生活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加快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不断提高标准,保证“空巢老人”的保障性收入分配及时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制定出台更多惠老政策,加大老龄事业投入,让空巢老人生活的更幸福。建议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救助金标准,自起,将现行的70至79岁每人每年800元,80岁以上1200元发放标准分别提高到1200和 1600元,进一步增强老年人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二)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根本。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是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根本。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组织当地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技术人员真正“下地、下乡”为农民送去农业知识,搞好知识与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为以后养老奠定坚实经济基础。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仍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费用。

(三)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目前,我区正在义和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试点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标准是每人每月200元,范围是:60-80岁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80到90岁的城乡低保对象、重度残疾和重点优抚象;90岁以上的所有老年人。义和镇共和190人,下半年将在全区推开,全区符合条件的共有590人,建议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将更多生活困难、身体条件差的“空巢老人”纳入,并不断提高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标准,增加服务项目,让更多农村空巢老人受益。

(四)提供及时周到的生活照料。“空巢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更好的照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要切实解决好的问题。对此,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从老年人实际出发,凝聚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力量为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个人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志愿者组织、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解决部分老年人的现实需要。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村居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让更多空巢老人老有所乐。20,市区两级老龄部门投入13万元对我区11个老年活动室进行了扶持。目前,我区大部分村都有文体活动室,活动的主体也是老年人。但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村级活动室一般都规模小、设施少而单一,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将各级各类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一布局,积极推进。同时,积极支持现有老年活动场所升级转型,扩大规模,弥补场地、资金方面的不足。

(六)注重精神慰藉。老年人精神需要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确需高度关注。而这恰恰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建议将各镇、街道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村居组织经常性地组织慰问“空巢老人”活动制度化,重视和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经常打问候电话;时常了解父母的身体和生活状况,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七)提供更加周到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区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部门要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逐步提高“空巢老人”的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河口区政府为老年人发放的普惠性基础养老金、生活救助金、残疾人保障金等款项大多通过银行代发,各有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开展送款上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篇2:农村老人生活现状

——以务路村民委员会为例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13级化学2班

马文思

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力流出省份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新农 村建设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务路各村寨的经济发展很不理想,家庭的收入普遍偏低,仅靠务农已难以维持家庭的开支。如此,很多农民工把目光转向了城镇或沿海等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把老人留在户籍地而外出谋生,由此出现了留守老人问题。在本次通过访谈、走访的方式,对下务路、务路旧寨、务路田边村、务路新寨进行调查以了解务路村民委员会四个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并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就如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通过分析显示出的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选项比例

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人数为下务路27人,务路旧寨26人,务路田边村21人,务路新寨23人,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总人数为97人。其中,男性 占 48.2%,女性占 51.8%。年龄 50-59 岁占 11.3%,60-69 岁占43.1%,70-79 岁占33.1%,80 岁及以上占12.5%。统计结果显示,41.1% 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顾,其次 28.8% 依靠邻居照顾,14.2% 靠朋友照顾,另有17.4% 靠未外出子女照顾和10.6% 由孙辈照顾,由亲戚照顾的 仅占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顾的分别为0.4%和0%,这两者在留守老人照顾提供方面几乎空白。此外,有 13.5% 留守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而 2.5% 的留 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顾。

这次在调查中还发现: 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 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 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 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 一次;只有 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 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 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 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问题与现状分析

1、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 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

2、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 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3、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 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 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 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调查显示:43.24%的留 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4、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 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6、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 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

7、传统的思想观念欠佳。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 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四、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让许多农民意识到仅依靠一亩三分地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原有的农业用地,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人均占有量明显比之前少了许多。这样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多了出来,是因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城市基础的不断完备,经济的繁荣发达,许多农村人口自愿向城市搬迁,到城市生活,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农村大量人口进行地域转移,从而使农村留守老人的产生成为可能与必然,务路村委会也不例外。

2、传统养老观念逐渐淡薄,伦理道德淡化,有老不养,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3、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农业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失去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做人力资本支撑,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非农岗位,这些能带来一定收入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不仅增加了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而且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补充劳动力。同时,由于城镇和工业用地的增加,挤占了一部分农业用地。”。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农村吸纳大批剩余廉价劳动力,这部分廉价劳动力进城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奉献着青春,尽管他们拥有比种地更高的收入,但是他们却和自己的双亲分居异地,把父母留在家里自食其力,苦了没人精神安慰,病了没人悉心照料,使得本来就已经生活困难的老人更为孤寂和无助。所以,在探讨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时,不得不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原因来分析,并且,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是我国广大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五、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1、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 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 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相关部门或基层干部应加强对青壮年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外出子女的“孝老”意识培养,外出子女也应提高孝老意识,时时关心在家独自生活的父母,经济上给父母足够的生活开支,要多一点交流,拉拉家常,汇报自己在外面的情况,减少老人的担心。同时,已婚的女儿和女婿也应常常回家探望父母,主动承担起留守老人的赡养义务,切实强化家庭的赡养功能。

3、拓宽农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

4、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农村社区老年人照护制度。

5、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 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 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等。

解决留守老人问题,除采用以上方式外,政府还应该组织本村现有青壮年或妇女形成志愿者服务队,照顾本村的留守老人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年轻一代应学会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养成为老人服务的意识,平时对留守老人多一些物质供给,使其生活的更加殷实;并发掘出本村特有的文化,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以此丰富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温暖其孤寂的心灵,让留守老人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农村留守老人这个新的群体渐渐壮大,却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注意。留守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他们不仅自己劳作,自食其力,有的还承担着抚养、教育孙辈,人情往来等压力,许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老人牺牲的太多,得不到家庭养老的温馨,亲情分离使得老人孤苦无助。从访谈得知,老人认为自己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暂时不需要子女赡养,其实是老人对子女的体恤和宽容。子女也有难处,老人不愿意再增加子女的负担。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向外发展,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外出子女无法减轻留守老人的思想压力以及提供充足生活物资给老人,留守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享受不了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寻求有效的应对渠道和途径。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在此,我由衷的感谢务路村委会的各位领导,感谢你们为我提供了这次调查的一些必要的数据和帮助。也感谢各位留守老人的积极配合,因为有你们的积极配合并真实的反应生活情况才使得本次的调查得以顺利的展开和完成。参考文献

[1]杜鹏, 丁志宏, 李全棉, 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J].人口研究 ,2004(6).[2]杜鹏, 李一男, 王澎湖, 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 [J].人口学刊 ,2007(1).[3]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 —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4]孙慧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 —基于豫东农村的 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5]叶敬忠,贺聪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9(4)

篇3:农村老人生活现状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江山市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普查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问卷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 以2008年江山市村级换届选举后大规模培训村两委主职干部为契机, 通过村两委主职干部对全市312个村的“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普查, 对个别有异议的村进行实地核实。其次, 通过乡镇 (街道) 的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向每个驻村干部发放3至5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进行入户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 收回问卷987份。最后, 笔者又在乡镇 (街道) 和村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100个“空巢老人”。为计算方便, 笔者在这1087份问卷中去掉信息欠全或填写欠认真的87份, 仅对1000份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 截至2008年12月止, 江山市共有65周岁及以上农村老人35640户、53519人。其中, “空巢老人”家庭有10212户, “空巢老人”16534人, 占农村65周岁以上老人的31%。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

⑴性别构成:男性占53.3%, 女性占46.7%。

⑵年龄结构:65~69周岁占25.1%, 70~79周岁占42.7%, 80~89周岁占31.9%, 90周岁以上占0.3%。

⑶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占56.5%, 小学占26.8%, 初中及中技占15.2%, 高中及中专占1.5%。

⑷职业构成:一辈子都是种田的占81.1%, 以承包工程为主的占7.8%, 以做小生意为主的占5.7%, 以做泥工为主的占2.5%, 以做木工为主的占1.7%, 其他职业的占1.2%。

⑸曾任职务:担任过村主职干部及以上的占9.3%, 担任过村委或村支委干部的占12.5%, 担任过队长的占16.5%, 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占61.7%。

(6) 子女情况:有两个以上的占98.7%, 子女在本市工作的占72.1%, 子女经常以电话方式或上门探望父母的占65.8%以上。

从以上基本构成情况看, 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⑴吃的情况:自己认为吃得很好的仅占3.9%, 吃得好的仅占36.7%, 吃得饱的占58.7%, 吃不饱的占0.7%;每人每月吃肉在3斤以下的占57.8%, 在3~6斤的占28.5%, 在6~9斤的占11.5%, 9斤以上的占2.2%。

⑵穿着情况:自己认为穿得很得体的占6.7%,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占39.3%, 将就着穿的占49.8%, 穿得很破旧的占4.2%;平时衣服洗得很干净的占17.7%, 平时衣服洗得干净的占43.5%, 平时衣服洗得较干净的占35.6%, 穿着不够干净的占3.2%。

⑶住的情况:住在楼房里的占37.1%, 住在平房里的占58.3%, 住在破旧房里的占4.6%。

⑷用的情况:每月零花钱在15元以下的占11.5%, 每月零花钱在16~60元的占35.8%, 每月零花钱在61~150元的占34.2%, 每月零花钱在151元以上的占18.5%。

⑸消遣方式:选择看电视的24.2%, 选择闲聊的23.8%, 选择闲逛的15.7%, 选择打牌的13.2%, 选择麻将的9.2%, 听广播的3.8%, 选择看报的1.8%, 不知自己是如何消遣的占8.3%。

⑹购物情况:由儿媳购物的9.2%, 由子女购物的62.8%, 由自己或老伴购物的25.3%, 由其他人购物占2.7%。

⑺外出情况:出过省的35.7%, 出过衢州地区的25.8%, 出过江山市的34.4%, 江山市都没有出过的4.1%。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空巢老人”的生活还是以温饱为主, 多数“空巢老人”的生活离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3.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点。

⑴幸福指数比较高。调查表明, 有5.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46.9%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 38.7%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较满意, 只有7.5%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够满意, 1.8%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不满意。

有3.6%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幸福, 38.4%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 47.9%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较幸福, 只有9.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够幸福, 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不幸福。

⑵丧偶家庭比较多。“空巢老人”中寡居 (单身) 老人有6675人, 占所有“空巢老人”的40%。在被调查的1000位“空巢老人”中, 有配偶的家庭627人, 占62.7%, 丧偶独居的家庭373户, 占37.3%。在丧偶独居的老人中, 女性多于男性, 占56.8%。

⑶自理能力比较强。许多“空巢老人”吃得米自己种, 吃得菜自己种, 吃得荤自己养, 吃得药 (土药) 自己挖。像许多少数民族“能说就会唱”一样, 他们大多“能动就会做”, 男女健在的“空巢老人”一般男主外, 女主内, 过着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生活, 倒也过得有滋有味。独居的“空巢老人”也大多相信“命运安排”, 里里外外一把手, 吃喝拉撒忙到头。

⑷关心子女比较重。大多“空巢老人”关心子女和孙辈胜过关心自己。调查中, 有68.8%的“空巢老人”回答最关心子女和孙辈的事;有63.7%的“空巢老人”回答最高兴的事是子女和孙辈有出息;有48.5%的“空巢老人”回答最想有子女和孙辈陪伴。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关爱下辈胜过关爱自己。

二、存在的问题

1. 负担过重。

在被调查的1000位“空巢老人”中, 有25.5%的“空巢老人”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 有好多70岁左右的“空巢老人”还要为子女种田。走访中, 我们发现有一位86岁高龄的“空巢老人”还种着3亩多田;有41.5%的“空巢老人”自己种菜或靠买菜来维持生计;有12.5%的“空巢老人”靠做粗工赚钱自用;有10.5%的“空巢老人”要自己上山打柴;有3.7%的“空巢老人”靠来料来样加工补贴自用;有2.3%的“空巢老人”负责照顾孙辈上学接送、吃穿和就医等。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看家、护院等。

2. 收入较低。

大多数“空巢老人”靠自食其力, 如下地种田、上山砍柴、饲养牲畜、来料来样加工等增加家庭收入。走访中, 我们发现男性“空巢老人”养牛、养羊等牲口的比较多, 女性“空巢老人”养鸡、鹅、鸭等家禽的比较多。

子女给的少。原因是子女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高。既要自己在城里买房 (一般都按揭贷款) 、供养子女读书 (大多不止一个) , 又要负担父母生病治疗费用。除极个别当老板的, 大多数无积蓄或积蓄甚少, 不可能给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

调查表明, “空巢老人”当中, 月收入在120元以下的占19.5%, 120~365元之间的占29.7%, 365~3600元之间的占42.8%, 超过3600元的仅占8%。从以上情况看, 九成以上的老人家庭收入水平不高, 经济来源比较单一, 收入只满足于日常生活开支。

3. 患病乏医。

无钱看病和看病无人陪已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最困难的事情。调查中, 大部分老人认为“有口饭吃就行”, 而把看病当作一种奢侈消费, “小病不去医院, 大病去不起医院”仍然是广大“空巢老人”的选择。虽然江山市已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合作医疗规定的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仍然是“空巢老人”难以逾越的医疗门槛。他们的收入仅能用来维持基本的生活而无法筹到越过起付线的钱, 也付不起开始需要共付的医药费。他们中的大多数“空巢老人”往往是“保了饭碗, 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 保不了饭碗”, 处于吃饭与吃药两难的境地。有的家庭为了治病, 不得不从小康家庭沦为贫困家庭。由此可见, 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空巢老人”的生活。

4. 精神孤寂。

情感空虚、孤寂、无助等问题也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困境。随着家庭生命周期最后一个阶段的到来, 家庭的结构功能分化, 很多子女外出, 常年很少回家。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 然而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 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自己生病或遇到干不了的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 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23.8%的“空巢老人”休闲方式是串门聊天, 他们中的很多人“电视看不懂, 广播听不到, 下棋没学会, 打牌输不起。”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更增加他们内心的孤寂, 更增加对子女的思念, 尤其是一些丧偶或独居的老人, 他们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中许多人大都很少与社会交往。

5. 五官失灵。

调查显示, 有25.5%的“空巢老人”眼花看不清电视, 有18.6%的“空巢老人”耳聋听不到广播, 有17.3%的“空巢老人”鼻塞闻不到香味, 有32.8%的“空巢老人”少牙吃不动花生米。加上他们的文化程度低, 生活水平不高, 所以, 他们大多深居简出, 早睡早起, 生活也还算有规律。

三、对策与建议

“空巢老人”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子女不孝这种道德的层面。根据江山市的情况, 目前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仍将以家庭养老和自养为主。当然,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帮困救助机制, 是应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而关注“空巢老人”生存状态则显得尤为紧迫。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弘扬传统美德, 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它也给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因此, 要大力弘扬恪尽孝道的传统美德, 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恪尽孝道侍奉老人的子女, 社会要给予表彰, 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通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的通力合作, 为“空巢老人”办好事、办实事, 想方设法给“空巢老人”带来更多的实惠,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怀。

子女要尽到赡养的义务, 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帮助“空巢老人”。配偶要关心老伴, 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 而且要关心老伴的心理健康, 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子女应该帮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 保持与父母的联系, 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 常回家看看, 伸手帮一把, 听听他们的要求和需要, 即使不能回家, 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才能够缓解老年父母的困难。

2. 更新养老观念, 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家庭养老模式是现阶段江山市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但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新型的养老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养老方式, 社会养老机构将成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主要选择。这是减轻子女照料负担, 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此, 要引导“空巢老人”更新观念, 鼓励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家庭选择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在被访的“空巢老人”中, 无论收入高低, 选择到养老院的态度都不够积极, 除经济上受到制约外, 观念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 “只有无子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 “自己有儿有女去了还不让人笑话?”“除非到生活不能自理, 子女又无法在身边照顾的情况下, 才选择去养老院”等等。因此,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 逐渐改变“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 多途径多渠道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生活环境, 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3. 健全社会保障, 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基本保障。

要健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 要研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如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起付线, 提高补偿支付比例, 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等办法, 减轻困难“空巢老人”的医疗负担, 让他们能看得起病, 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同时, 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 建立村级专项养老基金, 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特困“空巢老人”的救助以及养老补贴等。如江山市城郊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就设有老年基金会, 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 每月按年龄的不同发给老年人一定的生活补贴, 有的村每年还组织老年协会会员到全国各地旅游, 费用大部分由协会出, 自己出小头, 所以老年人都乐于参加。这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 而且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甚至整个晚年生活的态度。

4. 提高整体素质, 逐步实现“空巢老人”向城镇转移。

老人们不愿意进城与子女同住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年人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 主要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减少老人进城后角色转换的幅度, 老人们才愿意进城, 才能使本已掏空的家庭载体再度充实起来。一般来说, 由于小城镇与乡村生活的差距较小, 比大城市更接近乡村的生活, 因此, 可以先从其供养子女在小城镇的这一部分“空巢老人”入手, 实现城乡的大转移。在有条件的农村还可借鉴城镇的做法, 把高龄、困难“空巢老人”组织起来, 实行集中供养, 不断提高“空巢老人”的自身素质, 逐步实现“空巢老人”向城镇的转移。

5. 建好活动中心, 为“空巢老人”的生活增添色彩。

农村老年活动中心作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之一, 体现了乡村组织对老年人的尊重, 老年活动中心这种养老服务形式得到了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一致认同和接受, 也实实在在为“空巢老人”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江山市, 除极少数山区村没有村级老年活动中心之外, 绝大多数村都建有老年活动中心, 并且, 绝大多数村的老年人都经常到活动中心去活动, 学到了不少东西, 获得了不少乐趣。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却还有一些村的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开展得并不正常, 基础实施不全, 如有的活动中心仅有房屋而无桌子和椅子, 有的虽有桌子和椅子却没有活动器具, 有的根本就无人管, 平时就是一把锁, 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露露脸”。本次调查表明, 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 有53.9%的老年人参与过老年活动室的活动, 在参与活动的“空巢老人”中, 有98.7%的“空巢老人”喜欢老年活动室。所以, 希望还没有建立活动中心的村尽快筹措资金或租借房屋把活动中心建立起来, 已经建立活动中心的村要尽快配备一定数量的活动器材和娱乐设施。同时, 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维护环境卫生, 把活动开展起来, 使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有一个温馨的“家”, 让他们的有生之年过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6. 干部定期走访, 及时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

乡镇和村两委干部一方面要有专人掌握“空巢老人”的动态, 建立“空巢老人”帮扶调查表;另一方面还要定期走访“空巢老人”, 或问声好, 或问长问短, 或帮个忙,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空巢老人”, 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同时, 及时了解邻里互助情况和“空巢老人”生活状况, 必要时可与“空巢老人”子女进行联系沟通, 使他们及时掌握父母的最新情况, 以便让他们更安心地在外地工作, 赚到更多的钱来孝敬父母和支持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7. 激励邻里互助, 大力开展“爱心帮扶慰老”活动。

农村不比城市社区, 彼此相处较远, 再说农村“空巢老人”文化程度又相对较低, 文盲、半文盲者居多, 他们大多数人与外界的联系方式还是凭两条腿和一张嘴, 有的虽然子女专门为他们安装了电话,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只会接电话而不会打电话。所以, 当他们有事求人帮忙时, 只好亲自跑去叫人。而“空巢老人”的子女离得较远, 一般是叫不到的, 那怎么办?只有就近叫人帮忙。但经常请人帮忙, 不仅邻里会厌烦, “空巢老人”自己也叫不出口。为此, 这就需要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出面, 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困难, 听取“空巢老人”的建议, 为之联系“一帮一”的邻里长期结对服务, 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空巢老人”解决困难。因人而异, 视其困难大小, 或免费, 或适当收点报酬, 激励邻里互助。年底开展“爱心帮扶慰老”活动评奖, 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问题。

8. 学会关爱自己, 探索农村“空巢老人”的自养之道。

篇4: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篇5:农村老人生活现状

(希望维权团队 姚佐春 易亮 湖南绥宁)

一、摘要: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所产生的问题之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大量存在,成为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弱势群体。本调查将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现状,对湖南绥宁农村特困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措施,提高和改善特困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特困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 建议或措施

(一)调查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打破了传统的城乡隔离与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同时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城镇的加速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造成社会劳动能力较弱的老年人留守原地。根据清华大学李强1999年所做的农村调查显示,外出农民工的年龄结构为:21-25岁占26.6%,26-30岁占27.7%,31-35岁占18.7%,36-45岁占7.8%,46岁以其以上的仅占4.1%。(李强,2001)由此可见随着城乡生活方式与思想的转变,最终使特困农村老人从主观或者客观地选在独居。形成众多的空巢老人。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然而这些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又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使他们无论在生活照料还是在精神慰籍上都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在原本生活就一直拮据不堪的情况下,也只能考虑其“基本生存”问题了。这种基本生存保障的不稳定往往又让他们感到孤独,而孤独感的增加通常造成老人对生存的无望,进而表现出身体素质的下降以及抗病能力的减退。一方面他们必须亲自耕来维持自己基本的生活,另一方面身体条件差而且又缺乏关照,在经济、医疗卫生、情感需求方面更是得不到满足。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本文旨在描述空巢老人在生活料理、医疗保障、精神生活的现状,并探讨存建立健全保障体制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的保障体制。

(三)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珠玉村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来收集资料,调查小组以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对全村特困的空巢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二、湖南绥宁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分析

此次针对湖南绥宁特困空巢老人的调研,我们主要选择了珠玉村,对村委会和群众提供的特困老人通过走访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健康状况。

(一)低保享有现状调查

李克强考察湖南湘西强调保障贫困人口生活

新华网长沙10月12日电(记者陈二厚)地处大山深处的湖南湘西州凤凰县都里乡古 双云村。“像他家这种情况,政府有哪些补助?”李克强问一旁的村干部。

“他们家目前享受农村低保和合作医疗保险,又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有计划生育补贴。”村党支部书记石其凤说。

“各种补助加在一起,能保证温饱吗?”李克强问龙光金。

“有政府帮助,温饱能保证。”龙光金说。

“村里其他贫困户的保障情况怎么样?”李克强问石其凤。

“在政府的扶持下,目前村里107名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保险,76人享受低保,3人享受农村五保。”石其凤说。

“关心贫困家庭是政府的职责。”李克强说:“各级政府一定要多想办法,切实保障每一个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引自http://news.sina.com.cn/c/2011-10-12/2***.shtml 然而在一山之隔的湘西南绥宁,以调研的关峡苗族乡珠玉村为例,目前村里有15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却无人能享受养老保险和计划生育补贴,有60人应享受低保待遇,却只有不到10人享有,而其中基本上是富人在享有低保。

贫者没有享有低保者:

(1)以珠玉村二组王克勤为例;现年91岁,中风一年后现仍偏瘫在床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现完全依靠81岁多病的妻子照顾,居住环境相当恶劣,二人独居在面积不超过10平米小茅房里,生活相当拮据,现唯一经济来源是子女年共负担约1000元生活费,无低保,且无政府任何补助。

(2)苏仁福抗美援朝志愿兵,现年84岁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且体弱多病,妻子黄长清现年80岁,左眼失明,右眼仅有些许余光,且患有胆结石、风湿病,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子苏在华,现年50岁因智障,一直在家照顾重病的父母,至今仍未婚,生活环境和条件极其恶劣。2010曾得到过民政部门送来的30斤大米。申请低保多年,至今未得到批准。

(三)珠玉七组苏炕梅约70岁,丧偶多年,独居,体弱多病无人照顾,子女不孝,曾在村干部的调节下才同意给付赡养费。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现在主要经济来源主要靠上山采药。至今无低保和其他保障。

在对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评价中,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可以发现空巢老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很差,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不能满足基本的需求。在调查的高龄特困空巢老人中无一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险和低保。富者享有低保者;

(1)珠玉村二组黄跃建约50岁,健康状况良好,职业为建筑工人,且刚修建好现在装修的房子,在村中算中产富有阶级。系该村书记弟弟。(2)珠玉村三组李成飘约50岁左右,自由职业者,前几年自建乡村大楼,身体良好,在村中比较属富有者。

(3)珠玉村四组邹坤元约60岁,属村级电信营运商,大儿子在当地电信局工作,其他儿子在外务工。经济条件属相当优越。(4)珠玉七组刘春秀约60岁,家庭条件尚好,子女孝顺,享有低保且政府每月有30斤大米补助。

符合低保条件者:

(1)珠玉村二组马昌松,71岁,其长子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生活不能自理,现在依靠其他子女照顾和政府提供的低保。

(2)珠玉村一组邹新梅,65岁,依靠打豆腐、烧米酒为生,生活特别苦难,大儿子英年早逝,二儿子因违法被判入狱10年。其在多次申请下才办理了低保。

(二)湖南绥宁农村特困空巢老人的医疗保障

1、健康状况

调查中认为自己好的仅2人,其余都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差。身体经常生病的农村空巢老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和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如风湿、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眼耳疾病,皮肤病、痤疮等。部分高龄空巢老人中风后,长期偏瘫在床(如王克勤)。特别是那些单独生活或者与病偶生活的老人,往往需要生活护理服务等多种社会服务。

除了身体的健康外,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我们调研关注的重点。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老人与子女关系不和谐,以及长期受疾病困扰,精神状态相当差。此外,他们也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常识。

2、医疗保障

调查中的空巢老人都加入了新农合,但是收到补助的力度根本无法满足空巢老人的需要,遇到多发的慢性病和突发严重疾病或事故时,依然相当无助。尽管在珠玉有被空巢老人称为神医在世的华佗姚金富老中医时刻为他们的健康提供贴心的医疗服务,但要根本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三、湖南绥宁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分析得知,农村中的“空巢老人”都面临着经济供养、医疗健康、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四大共性问题”。

(一)湖南绥宁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1、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

老人生活状况偏差,绝大部分老人生活较为困难。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大约只有5%的空巢老人有最低的生活保障和政府的生活补贴,绝大部分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只能依靠子女供养。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无任何收入,这对当前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绝大部分空巢老人身患多种疾病,健康状况堪忧。

这次调查的全部空巢老人中,基本上所有的老人都有多种疾病缠身,日常生活处于半自理与完全不能自理的状况。由于缺乏经济来源,生活缺乏照料,精神上缺乏亲情,他们很有可能称为老年群体中患病的高发人群。

3、“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体系不健全,相应的社会帮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空巢老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身边无子女,日常生活缺乏应有的照料。有80%的空巢老人希望得到子女的照顾,而实际上仅有30%的空巢老人一年之中偶尔得到过照顾。

(二)湖南绥宁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传统孝道面临挑战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儒家文化精髓之所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孝道难以为继。传统的孝道文化依靠伦理和道德的力量长期担负着农村养老的重要角色,而近年来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严重冲击了农村的孝道文化,农村中的孝道缺失成为农村老人老无所顾、老无所养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部分空巢老人很少甚至没有得到子女的生活费,致使其不得不亲自下田耕作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状态。这种老无所顾,老无所养的道德缺失对农村老龄人的保障产生严重的冲击。2.思想观念的转变

过去,国人都恪守这“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年轻人都希望离开家乡,去大城市甚至国外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过这次调查中空巢老人没人愿去养老院,基本上独居在家。3.经济状况及住房条件的改变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也大为改善,多数子女有经济能力来购买或自建新房单独居住,但他们并不愿意和老人拄着一起,怕在一起由于什么纠纷原因,影响家庭和谐。

4.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政府政策落实的公开化、公正性和公平性没有充分的保障。

据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存在特殊情况的老人才享受低保。大多数老人反映这不公平,应该有很多的老人都有资格享受低保,但是当地政府却没有将这些有资格享受低保的老人纳进低保范畴。一方面是有“富者有低保,贫者无低保”,该享受到低保的没有享受到。基层干部落实政策时没有建立在深入调查和村民参与评选的基础上,以至普遍存在以低保送人情的情况。有一部分老人房屋破旧,年老体衰、身体多病,却没有享受到任何的补偿和生活保障

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确保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同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老年化现象严重,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也是积极应对老年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解决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严重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力量共同协调与合作。

(一)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目前,农村老人几乎全部由子女赡养,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在经济上得不到援助,精神上得不到慰藉,养老存在很大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农村养老社会化,赡养老人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社会,可以分算风险,降低不确定性。

(二)大力宣扬赡养父母美德,提高村民自身素质,用“孝敬父母”的感情去抓。

老人在抚养教育子女上耗费了自己的青春与心血,同时,每一个人都会成为父母而成为老人,作为子女应积极为赡养父母承担义务。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素以孝文化文明,大力宣扬赡养父母传统美德,提高村民自身素质,使村民乐于为赡养老人承担义务,明确自己将是养老的最终受益人。对待农村老人特别是农村的空巢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不仅要实现物质方面的投入,最重要的是感情投入,这样的农村空巢老人才能在马斯洛所阐述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方面得到满足。

(三)实现“应保尽保” 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加大扶贫力度。

最低生活保障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和核心,基本农村低保就是解决农民“生有所靠”的问题,它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是一种保底措施。但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三级审批的程序。首先由个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核实后提交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再交乡镇人民政府审定,最后报县级民政局批准并予以公示。总结

“空巢老人”现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关爱。同时,它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近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持续增多,使得这一问题日益凹陷。另一方面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希望 空巢老人能够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帮助,能够将尊老爱老的美德一直传承下去。

(希望维权团队 姚佐春 易亮 于湖南绥宁)

篇6: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作文

她是一位农村孤寡来人,居住在一座山顶的小石屋。小石屋曾经是她与老伴共同居住,只是她的老伴没有能够坚守当初立下的”相伴到老“誓言,在十年前就撒手人寰了,留下她一个人在这样一间石屋中独自生活。

她的孩子共同两个,一个大女儿,一个小儿子。大女儿远嫁他方,很久没有回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个她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小儿子年轻时候也去了外地工作,工作上似乎也没有什么成功,就一直在外地奔波,庸庸碌碌,毫无音讯。

老人家中没有电话,没有电视,只有一台破旧的收音机,每天最多的娱乐享受就是打开收音机听段广播。偶尔会坐在自家院子里收拾木材,偶尔坐在躺椅里安然入睡,只有屋子周边经过的野猫偶尔能够引起她的`注意。而这些野猫,也似乎成为了老人的朋友,偶尔会进入老人家里叼走一条咸鱼,老人见了也不会去赶骂,就是微微地挥手驱赶。

实际上,孤寡老人的生活未必不幸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去打扰。

上一篇:信件最后的祝语下一篇:索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信息技术写作论文选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