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曙光》读后感

2024-05-13

《文明的曙光》读后感(精选8篇)

篇1:《文明的曙光》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认真读了《文明的曙光》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氏族里面的公社;不仅给埃及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还给庄稼提供了良好的肥料的尼罗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胡夫金字塔;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排遣皇后的思乡之情,征集民夫修建的伟大的巴比伦城“空中花园”。

我最喜欢的是胡夫怎样建金字塔的故事。金字塔是国王的陵墓,胡夫想建一个很高很高的金字塔,工人们对胡夫忠心耿耿,虽然这项工程死了很多人,但是大家不放弃,经过大家的团结努力,二十多年后,终于装上了帽石。

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建金字塔的吗?先要寻找一块岩盘坚硬的土地,然后在其四周挖沟,接着将水注入沟中,利用水面呈水平的性质,在基地底盘上固定的高度做记号,整地成同一水平。此外,还要用测量工具检查砌石是否垂直。大金字塔要使用数百万块2.5吨重的石块,石块的表面需用石器磨平。这一项项看似简单的工序,却透出了古代人类的无比的智慧。

世界上本来有很多古老的大型建筑,但大多毁于自然界的各种破坏性力量,而金字塔却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一是52度“角”。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把一定数量的颗粒状物体(如米、沙子)倾倒,所形成的堆,其锥角都是52度,这是自然形成的角,也是最稳定的,人们把这称为“自然塌落的角”。金字塔的锥角正好是51度50分9秒(角度里的度、分、秒之间是60进位制)。二是锥体的“形”。金字塔为锥体四条棱从下向上平缓收拢,如果有风暴,其凛冽的风势会沿着塔的斜面或者棱角缓缓上升,其破坏力会越来越小,金字塔就可以化险为夷。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你们还想更多地了解胡夫金字塔吗?让我来告诉你吧!胡夫金字塔每边长230.4米,原高度146.5米,现降为136.5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这让我非常佩服,而且金字塔还有很多谜。比如,大金字塔的塔基有5万多平方米,在没有现代化设备和仪器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整平数百万块几吨重的巨石,并把它们运送过去的?这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用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奇迹,更加说明人类的早期智慧也是无穷的。

不止这些,这本书还有很多这样的古文明故事。想了解书上更多的历史知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2:《文明的曙光》读后感

里面讲述了一个国王的妻子,刚生下一个小王子名叫胡夫,他的老师带他参观了红金字塔,曲折金字塔,阶梯式金字塔…不久,胡夫的哥哥体弱多病去世了。

数年后,斯尼夫鲁王去世,被埋葬在金字塔中少,胡夫当了新的国王。但有一天,洪水爆发,堤坊被水毁了,不过水很快就干枯。可家禽,房屋和庄稼都被冲走了。

但胡夫没有放弃,让人民们把房屋等盖好。盖好房屋后胡说,决定建造一个比父王还大的金字塔。

十几年过去了,可是金字塔连一半也没有建好,可胡夫还坚持到底把金字塔建好了。

有人还带人进去参观内部,可忽然金字塔的一部分埸倒了,伤了许多人,也亡了许多人。

篇3:平台整合时代的曙光

在公路货运这个仍被认为是物流业界最落后的一亩三分地里, 信息化问题更是在资源分散、无序竞争中恶性循环, 缺乏整合、缺乏标准、缺乏规范, 虽然有着灵活便捷的服务优势, 但多年一贯如此, 至今贻害匪浅。

我国公路货运市场长期以来“多小散乱”, 急需物流信息平台进行整合, 这样的平台要求既有公共信息撮合, 以适应大量的信息交易需求;又可以为不具备开发能力和资金能力的中小物流企业提供通用的物流信息系统。

多年来, 以地方网络为先导、重在成为车与货“媒婆”的物流信息网, 仍然无法完全解决信息流对物流的巨大制约。虽然“空车配货”回报率极高, 但真要开发这个大市场却并不容易, 信息阻塞的瓶颈太紧, 全国性的信息平台太难。况且, 保险机构和结算方法的无法落实, 也是这些网络必须直面的挑战。

近期, 中国电信倡议: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电信、中国配货网、北京京联物流信息网, 以及湖南天骄物流信息网五家单位共同牵头, 打造形成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产业联盟。将各大企业集团、大系统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互联互通的机制, 这样每个客户收到的信息才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

信息互通起来之后, 在总结现在电子商务经验的基础上, 将会实现真正的网上物流交易。未来的物流业, 应该是能形成一个类似今天证券交易的三级体系——证券交易所、券商、股民。

到那时, 中国电信目前在做的地网公司、园区或者是提供全国服务的公司, 就会变成中国电信的“券商”, 最终它要给其区域的“股民”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还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盈利增长点在于“信息撮合费和租赁费”, 应该是一种基于SAAS的公共服务模式。这样才能配合完成行业信息平台的建设, 降低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

过去, 很多政府、企业搭建的公路货运信息平台, 如亚之桥全国货运信息服务网、科利华中运网、华夏交通在线均告失败, 浪费很大, 一批企业家也就此转行, 有些教训至今仍然不明所以, 后续投资仍然风险极大。

但是, 市场仍然无法拒绝政府的努力与热情, 在浙江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八挂来网、华南国际物流中心综合管理平台的推动中, 我们看到, 政府在其中做了一些企业无法做到的大事, 做了一些推动行业整合的大事。

政府重视, 巨头涉足, 物流信息化无疑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前的核心矛盾则在于, 没有政府看得见的手, 平台建设很难起步;有了政府参与, 将来又极有可能面临新一轮的整合龃龉。这个矛盾的破解,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的定位。

在多年来整合为王的理念基础上, 一部分地方网络有了彼此互联互通的愿望, 一部分地方网络还尝试坐下来与巨头协商共建联盟。

篇4:瓦鬲文明的曙光

如今,当孩子们在夏令营中围着篝火翩跹起舞的时候,觉得那是一件非常惬意的游戏。岂知在上古,原始火堆曾经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从吃烤肉、吃爆坚果到以泥浆烧制陶器,催生了诸多文明成果的产生。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从石器的打制过渡到磨制,复合生产工具进入了全盛时代。在人类生活实践的长河中,那时出现了三项划时代的成就: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这就是考古学所称的新石器时代。这三项成就,为人类文明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在人类发明陶器之前,最原始的烹调工具是用火烧红的石头。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在烧红的石板上可以烙肉也可以烙谷物。这种习惯沿袭至今,古风犹存。我国拉萨东南部河曲地带的门马族现在仍然习惯于在烧红的薄石板上烙制荞麦饼或煎肉。而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则习惯于在野外挖沙坑为锅,坑内铺芭蕉叶,倒进清水与鱼,然后投入烧红的鹅卵石,待水沸鱼熟,便煮成一锅美味的卵石鲜鱼汤。但是,石板不适于煮水,“地锅”不能携带,在使用中非常不便,于是,出于对日常生活中既能盛水煮熟食物,又能方便移动的器具的需要,原始的制陶业应运而生了。

中国古制陶业的出现,并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的发明创造,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实践与摸索的过程。先民们发现,用火烧过的黏土能够变成一块坚硬的泥片,不会再松散而且不漏水。在加工时,泥坯捏成什么形状,出火时仍然保持原形,这就是成形技术的最初启示。

制陶加工的方法也是从多种方法中摸索而来的。有的是在以荆条、竹篾编织的筐子周围抹上厚厚的泥浆,风干后,放进火堆里烧,之后,荆条化灰而陶罐出。在考古中,还发现了仰韶文化的先民曾经以葫芦为内模做陶器的实证。以葫芦制陶之法,一直流传至今,在云南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彝族同胞,现在制陶时仍然沿用古法。制陶时,先选择若干葫芦栽成不同形状,如碗、盆等形状,然后把和好的泥涂在上面,经过阴干,放到野外用草、树枝烧一遍。烧后葫芦焚毁,而外涂泥巴则成了内面光洁的陶器。

据《中华文明史》评论:“陶器是人类利用高温物理化学变化,并使之为自己服务的一项杰出成就。在此之前,人们制作的石、骨、角、竹、木之器,都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外部形态,而不曾改变它们的本质。以黏土制陶,则不但改变了自然物的外部形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它的本质。”

据考古发现,我国的制陶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在徐水南庄头发掘出的陶片,证实距今已有9 700~10 500年左右。在裴李岗不仅出土了距今8 000年的陶窑,而且出土了三足陶器。距今7 500年的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陶盂、陶鼎。在仰韶文化中曾发现多种醕瓮。这是我国最早的滤缸,说明了我们祖先在7 000年前就已经喝上了清酒。

关于陶器的文字记载,非常丰富。战国时撰的《世本》中记有“昆吾作陶”、“神农耕而作陶”,明确将陶器发明推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古史考》中记载:“黄帝作釜甑。”春秋时的《考工记》说:“茹毛饮血,非所以养生,圣人教之以火化……炊米以为食,鬲甑之器用焉。”也可作为那个时期的文字证据。

谈起中国的古陶器,首先涉及到的是仰韶文化。因为从它的发现开始就是同探索中华文化的起源联系在一起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1921年发现仰韶村遗址之后,他的全部学术活动归纳到一点,就是试图以仰韶文化为中心,探索中华文化起源问题。他的考古结论是:鼎和鬲是中国古文化的特色,彩陶则与中亚有关。他以西方人的眼光,敏锐地意识到仰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并认识到对中国古文明来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不可等闲视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考古界对仰韶文化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时期。仰韶陶器的主要文化特征是变化幅度大、节奏快、序列完整、特色鲜明。其主要代表是两种小口尖底瓶、两种花卉和两种动物彩陶图案的4类8种陶器。从它们的身上可以追溯距今八千至七千多年的前仰韶时期陶器的发展状况。

在很长一段的学术研究中,学术界习惯于把汉族史看成是正史,把仰韶文化看做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其他的则列于正史之外。于是,本来属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夏、商、周、秦、汉便被像穿糖葫芦一样穿下来,成为一脉相承的改朝换代。少数民族与中原接壤的周边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则被几笔带过。实际上,在中华文明史上,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的先人们,他们活动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获取生活资料的方法不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各有特色。当时人们以血缘为纽带,牢固地维系在氏族部落之中,这样,不同的人群共同体所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都有着独特的特征。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从考古学的角度我国可大致分为6个大的文化区系: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包括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仰韶文化);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包括大汶口—龙山文化);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主要为仰韶文化);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包括马家浜—良诸文化、河姆渡文化);5.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包括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印纹陶文化、石峡文化)。这些地区陶器的出现与发展既各有特色又互相影响。(见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为例,它主要包括了辽河区域、内蒙古的河套与河曲地带、陇西,曾出现了著名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在这一地区出土的带有饕餮纹的瓦当和独具特征的“燕式鬲”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提起鬲来,笔者要多说几句,因为就在这种毫不起眼的土陶器和它的伙伴身上,可以破解出中国远古文明的“天书”,认识许多问题。

鬲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之后、黑陶之前的四五千年间,消失在公元前5至4世纪之间。整个过程大约相当于中华古文明的一半岁月。也就是说,鬲这位“老寿星”曾经见证了中华古文明史的前半段的漫长历程。虽然史学界称中国古文化为“鼎鬲文化”,与鼎并称,但鬲却最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世界各地都没有见过类似的器物。

鬲,三足,内空。前期为陶制,商至春秋时期出现了铜鬲。鬲的三只袋足接触火的面积大,炊煮热得快,很适于煮水和煮大块的肉,但不适于煮粥。因为它三足内空,既不利于搅拌,又容易沉底,产生焦糊。后来空足缩小,甚至取消了空足,变成了陶釜(圆底)与陶罐(平底)。在釜与罐下安上三个足,就成了鼎。

陶鬲可以煮水、煮肉。陶罐、陶釜、陶鼎可以煮水、煮大米或小米,也可以掺菜煮粥,但都不适于蒸米饭。为了蒸米饭,必须要炊具底部贮水而且要把食物架于水面之上,利用蒸汽把食物蒸熟,于是先人们就发明了陶甑(zèng)。后来甑鬲铸为一体,名曰甗(yǎn),作为同时可蒸多种食物的炊具。就是这种在中国祖祖辈辈相袭,不论大人小孩都会的用水气蒸饭的方法,直到近代,西方人才将之用于生活炊煮。对于此项发明,我们并不以为然,倒是一位老外、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在为我们打抱不平:“西方的许多科学发明,只是为中国人的发现做了注释。”他以此来“使人们想起过去不幸被人忽视和不被承认的许多东西”。

那么,这种被誉为中华古文化标准化石的鬲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原来鬲是由三个用于汲水的尖底瓶演化而来,而尖底瓶正是源于关中的仰韶文化的特征陶器,可见不同区域不同文化是互相影响的。

对于古陶器的研究意义远不止于此。世界公认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一样,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按照历史编年中国只有商周以后四千年文明史的考古证明,似乎中华文明史要比人家少了一千年。然后,我们的许多文明成果在有文字记载时就已经很成熟了。如独特的玉石雕刻,用复合范(模子)铸造青铜器等。也就是说,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文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了上古文明世界最突出的成就。最直接的证据是古陶器上刻画的“文字”,和已成文字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有两个陶器象形字“酉”和“丙”。“酉”是尖底瓶(▽),“丙”就是三个尖底瓶的组合(▽

▽▽)。“酉”和“丙”都不是一般生活用品字,而是当时的两种祭器,是社会分化后的专业化文明的产物,是国家产生的象征。其年代可追溯到五千年以上,足以证明中华文明超过五千年。

随着历史的进程,先人们根据生活的实用和审美要求,创造了形式多样的陶器,其中有造型古朴的灰陶,设色简洁的彩陶,还有被誉为“黑、光、薄、棱(规整)、鼻(持手)”的黑陶和各种印纹装饰的硬陶。制造出了瓶、罐、釜、鬲、甑、甗、鼎、盆、钵、碗、盘、杯、鬶、豆、斝、罍、瓿等多种陶制器皿。

到了商代,虽然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但陶器仍在流行,不但有灰陶、白陶,而且还有釉陶。釉陶是中国瓷器的雏形。周代至战国出现了青色釉陶,它是青瓷的萌芽,器形有壶、敦、匜、炉等。两汉出现了多种色彩的釉陶。三国时期,敷色釉出现了成熟的青瓷,瓷器制造进入了发展时期。但是陶器的缸、罐、瓮、盆等却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传承至今。其中佼佼者如宜兴紫砂壶至今仍然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茶具。

陶器的出现是我国古食文化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创举。它对后世的食文化中各种质料(瓷、漆、铜等)器物的产生,在物理化学知识、高温技术上,为制瓷术、冶金术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造型和装饰美化上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就食文化价值而言,陶器不但是中国食文化的早期文明成果,也是中华古文明的曙光。

篇5:生态文明的曙光

生态文明的曙光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要论什么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无疑一是战争,二是环境污染.前者的场面血腥恐怖,一目了然;后者的危害潜移默化,逐渐显现.其实,从对人类的破坏程度来说,后者并不亚于前者.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的事实,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曾经陶醉于征服自然辉煌战果的人们终于开始醒悟到,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物质享受的同时,给自然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伤害--它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排放大量自然界无法吸纳的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

作 者:郭洁敏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刊 名:社会观察英文刊名:SHEHUI GUANCHA年,卷(期):“”(10)分类号:F4关键词:

篇6:文明的曙光:良渚玉器文化

玉,作为一种温润光泽、质地细腻而坚韧的天然矿物集合体,在全世界有着较广泛的分布.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深刻的玉文化情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早已超越了其自然矿物的属性,成为渗透至人们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寄托着人们特殊心理情感的一种文化载体.在汉语中,结合“玉”的词语,无一不透露着尊贵、美好和高尚的`寓意.如形容女子体态优美的叫“亭亭玉立”,比喻男子风度潇洒的叫“玉树临风”,品行高洁的被称为“冰清玉洁”,抑或将美食名为“玉食”.美女称“玉女”.天籁之音叫“玉音”.神仙居所叫“琼楼玉宇”,最大的天神叫“玉皇大帝”,等等.

作 者:钱晓骏  作者单位: 刊 名:科学24小时 英文刊名:SCIENCE IN 24 HOURS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练习题

【问题1】为什么说华夏族是“炎黄子孙”?

探究: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部落联盟和黄帝部落联盟联合,打败了蚩尤为首的部落。之后,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大战,炎帝战败后,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的主体。因此说华夏族是“炎黄子孙”。

【问题2】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探究:远古传说是文字发明前先民们对远古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有神话的成分,也有一些可靠的根据。史实是完全真实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1.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与他无关的贡献是。

A.改进农具B.尝遍百草

C.发明文字D.发明医药

2.下图是宜昌市西陵山的嫘祖庙,庙内供奉的是民间称为“蚕母娘娘”的嫘祖。相传,她的丈夫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的()。

A.尧B.舜C.炎帝D.黄帝

3.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主要是依据()。

A.传说B.考古

C.想象D.推理

4.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通过禅让制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的先后顺序是()。

A.尧、舜、禹B.舜、尧、禹

C.禹、尧、舜D.尧、禹、舜

5.禹治水时,采取新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新方法”不包括()。

A.堵塞决口B.疏通河道

C.开山劈石D.开沟挖渠

6.请根据文字提示,将传说中的人物填入左边的空格处。

参考答案: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炎帝、尧舜、黄帝、大禹。

1.12月10日,105名台湾游客来到湖南炎陵县,虔诚祭祀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人们纪念炎帝,主要因为他()。

A.改进农具B.发明历法

C.开创禅让D.治水有功

2.“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秤觞。……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

C.秦始皇陵D.中山陵

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4.远古时代存留下的先民活动遗址与文物,为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下图是陕西出土的彩陶壶,印证了()。

A.当时人们掌握了历法

B.当时人们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

C.当时出现了文字

D.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音乐

5.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一幅阪泉大战的示意图,应该选择图中的()。

6.禅让是传说中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方法。禅让的依据是()。

A.财产B.武力C.才能D.出身

7.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下图反映的是()。

A.大禹治水

B.精卫填海

C.后羿射日

D.夸父逐日

8.204月20日,公祭大禹陵典礼在浙江绍兴隆重举行。大禹()。

A.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B.“三过家门而不入”

C.治水“九年而不利”

D.首次推行“禅让”

9.阅读下列材料:

传说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81人,都有铜头铁额。他们制造出金属兵器,与黄帝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蚩尤请风伯雨师来助战,呼风唤雨,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九战不胜,请天女止雨,还制造出指南车辨认方向,最后终于打败了蚩尤。

请回答:

(1)材料中哪些是神话?

(2)上述材料哪些与史实有关,可以得到印证?

(3)从材料中,能了解到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书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对百姓十分关心,部落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捕过鱼的地方,人们受他的影响,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

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______”。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完成:

(1)尧、舜、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位杰出首领,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材料二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3)原始社会末期这种推举领导人的办法,到现在还有借鉴作用吗?请结合实际大胆说一说你的想法。

11.阅读书籍、识别文物、参观名人古迹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探究下列问题。

【第一组:文物展示】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传说中的黄帝有哪些贡献?

(2)图2文物代表中华民族的什么形象?这一形象喻示着什么?

【第二组:名人遗迹】

(3)请用一句话评价图3和图4中的人物。

【第三组:情感体验】

(4)通过探究,你对中华文明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1.解析: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又称神农氏。另外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根据分析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造车指南”。传说在黄帝和蚩尤大战时,蚩尤呼风唤雨,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制造出指南车辨认方向,最后终于打败了蚩尤。故正确的答案应是B项。

答案:B

3.解析:从题干中的“五谷”、“缫丝”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核心。

答案:A

4.解析:根据图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判断正确答案的关键。因为彩陶壶的形状像船,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

答案:B

5.解析:阪泉大战是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争,故A项正确。

答案:A

6.解析:禅让制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据说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于是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年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故禅让的依据是才能。

答案:C

7.解析:首先要判断图中的人物是大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8.解析:人文始祖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故A项错误;治水“九年而不利”指的是鲧,故C项错误;首推“禅让”制的不是禹,故D项错误;禹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B项正确。

答案:B

9.参考答案:(1)面如牛首,背生双翅,铜头铁额,风伯雨师,天女止雨等。

(2)兵器,指南车。

(3)部落有自己的图腾;已发明铜器;部落间战争不断,黄帝战胜蚩尤。

10.参考答案:(1)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关心百姓,处处以身作则等。

(2)禅让。

(3)有借鉴作用。这一制度有很多优点:注重领导者的德才兼备,注重对未来的领导者进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考察等。

11.参考答案:(1)相传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2)龙。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

(3)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篇8:美国光伏市场的曙光

然而, 最近的一些政治和商业事件, 使得国内光伏市场的前途逐渐暗淡。2009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其中包括超过7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的直接支出和税收抵免。然而, 对于美国经济越来越严重的悲观情绪, 使得美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未来表示怀疑。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摆脱国家债务。此外, 今年8月, 美国太阳电池板制造商Solyndra公司申请破产。随着联邦调查局的深入调查, Solyndra公司滥用联邦贷款一事逐渐浮出水面, 使得可再生能源再添不获信任的气氛。

尽管遭遇周围的冷嘲热讽, 光伏行业的业内专家进行的研究却表明:美国将继续增加光伏发电装置的数量。旧金山公共事业委员会的Lori Mitchell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 光伏是美国“快速增长的行业”, 同时也承认, “成本和可用资金”仍是一个挑战。

现在, 资金方面有所缓解。美国28个州已有733MW屋顶项目获得资助。美国能源部贷款项目办公室日前已经向分布在28个州的约733MW项目提供了14亿美元的贷款保证, 项目总价值约26亿美元。

美国政府的激励措施是使其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获益。联邦政府实施的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和财政部现金补贴政策, 有效的刺激了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投资。州政府实施的各种政策中, 可再生能源比例标准政策有效的推动了公用事业规模项目的增长, 这一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17%的市场份额提高至2010年的31%。

可再生风险投资公司Fotowatio的高级副总裁David Fernandez也持同样的观点。在2010年光伏产量优化会议的演讲中, Fernandez辩称, “比起欧洲, 美国是一个成本推动的市场, 因为美国还没有执行类似西班牙的电网回购计划。”

为了证实这一言论, Fernandez解释说:“5年前, 美国是世界上第四大拥有安装风力发电大国。经过两年的大幅增长, 目前美国的装机容量已成为世界第一。我相信, 光伏行业会发生同样的情况。”易于安装, 满足退休保障计划的要求, 以及工厂的良好记录都成为光伏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Fernandez对该产业总结道:“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三个方面:效率、创新和标准化, 借鉴世界各地的经验, 适应美国市场, 推动光伏行业向前发展。”

尽管美国国债的拨款将在今年年底到期, 但随着技术变得更加高效和行业本身的扩展, 光伏发电成本将持续下降。大型项目的安装费用在2010年下降了20%以上, 这清楚地表明, 如果没有政府补贴, 光伏发电将进一步向财政独立和自由市场竞争靠拢。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今年11月17~18日, 在美国圣何塞将举行第二届公用事业规模光伏电站优化会议。会议将讨论最新改进的工厂设计、工程设计和业务战略, 以及如何实现电网平价改善的问题——重点是如果没有政府补贴, 光伏发电将如何同煤、天然气或核能发电竞争。

上一篇:《在春天走进果园》经典语句下一篇:2010体育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