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唱团歌心得体会

2024-04-23

学唱团歌心得体会(精选2篇)

篇1:学唱团歌心得体会

一、正视网络歌曲, 紧随时代潮流

网络歌曲既然是时代的产物, 并得到中学生们的喜爱, 学生们喜欢他, 就有喜欢的理由,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 不能谈网色变, 将它们一棍子打死。不能以为只要是网络歌曲都是不健康的, 粗暴地遏制同学们喜欢网络歌曲的热情。我们要正视网络歌曲, 把握时代脉搏, 紧随时代潮流, 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网络歌曲带来的快乐。只有用正确的心态正视了这些网络歌曲, 并和他们一起分享网络歌曲带来的快乐, 同学们才能更加认可你, 亲近你。如此你就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一同感受网络歌曲带来的无穷魅力!

二、筛选网络歌曲, 选择精品进课堂

课堂学习之余, 我曾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写出你喜爱的网络歌曲, 同学们写的歌曲大致如下:《棉花糖》《校服的裙摆》《我太任性》《春天里》《别打电话》《阳光总在风雨之后》《倒带》《勇气》《暖暖》, 等等。我把这些歌曲让同学们一一唱出来听听。有积极向上的内容, 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像《阳光总在风雨之后》这样的歌曲。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打击而苦闷时, 放声歌唱, 能让同学们的情绪得到缓解而精神振奋。像《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曲, 旋律优美, 歌词健康、朗朗上口, 同学们也非常喜爱, 原因就是这首歌曲积极健康向上, 是一首很好的励志歌曲。而有些歌曲就不适合同学们演唱, 歌词庸俗不堪, 旋律乱七八糟, 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这样的歌曲给学生带来的是负面情绪和影响。通过学生演唱, 同学们能自己鉴别网络歌曲的优劣, 提高了他们鉴别是非的能力, 摒弃了不健康的歌曲, 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融合网络歌曲, 紧扣教材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谈话可以了解到, 同学们对教材上的个别内容不是很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寻找教材和网络歌曲的整合点, 以教材为本, 寻找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教材内容的网络歌曲, 学习音乐技能的方法, 努力寻找教材和学生情感的碰撞点。例如在教唱《青春舞曲》这一课时, 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学这首歌曲, 而是让学生学唱了《青春的旋律》:“请给我一扇窗让我看到希望 请给我一片光让我拥有梦想 请给我一份爱让我超越崇拜 请给我一吉他让我深情歌唱 请给我一本书让我回味最初……”在这首歌曲里, 同学们唱得激情澎湃, 为自己的青春而欢呼喝彩。在同学们情绪高昂的时候, 再来学习课本上的《青春舞曲》, 两首歌曲有情感上的共鸣,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同学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享受到这两首表现青春活力的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四、利用网络平台, 提升师生素质

教师的音乐综合素质, 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应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 从网络资源上吸取精华。例如, 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中国好声音》节目时, 通过观看、欣赏、评价, 同学们能对每个选手做出评价:有的选手音色浑厚、低沉, 有的选手感情饱满真挚, 有的选手唱的歌曲旋律特别好听, 能让评委转身等, 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通过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交流,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也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对这样的活动, 同学们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教师还要积极创设音乐兴趣小组, 选择优秀的网络歌曲,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让他们在“校园的早晨”“快乐出发”“让世界充满爱” “怒放的生命”“为自己骄傲” “飞得更高”等歌曲中放声高歌!

篇2:活用肢体语言帮助新歌学唱

一、利用肢体语言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玩, 注意力很难集中, 他们很难专注于你的讲解, 加上他们识字有困难, 他们只会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语言而分心, 因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而被课堂排挤, 从而慢慢地对课堂失去兴趣, 成为课堂中的一群“木头人”。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 那就是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一旦学生的兴趣丧失那么一切都是空话了, 教学也就失败了。学生的兴趣培养靠单一地讲解、一味地唱歌是起不了好的效果的, 学生只能麻木地、被动地接受着知识。而肢体语言不同, 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学生好动的心理, “动”起来的学生才会“坐”得住。“动”起来的课堂才是活跃的课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穿插一些律动教学, 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 而且还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更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

在学唱歌曲时, 以往的那种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形式要么制造“和尚念经”现象, 要么会产生很多的“木头人”, 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为零。那么如果教师在教的时候, 学生在学的时候能够加入肢体动作呢?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唱、念、做、打或是扮演某个角色, 哪怕就是简单的几个拍手、跺脚的动作都可以让你收获意外的惊喜, 他可以调剂你的课堂气氛, 激发你那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你的课堂更加精彩, 让你的学生“动”起来, 爱上音乐, 爱上唱歌!

二、利用肢体语言帮助理解歌曲意境

在歌曲的理解方面最主要的是靠老师的口语引导, 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但很多的时候需要“动”起来。有时候看似无声的“肢体语言”却像情感的大力士, 能深刻地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诗经·大序》中所述,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歌咏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音乐是旋律、语言和舞蹈的结合, 音乐本身就是语言, 它很多的时候是无法用口语来传达情感的。再者音乐不能靠单纯的口语引导来引导, 那样会显得很枯燥, 不适合好动的一年级学生。小学一年级学生, 他们的情感具有外露特征, 喜形于色, 其内心的体验与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 借助于开发学生的肢体语言, 可以放开他们的手脚, 引导他们把“音乐”转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象世界, 使得学生可以用简洁的肢体语言去体会音乐的蕴涵。例如:在上一年级下册的《牧童》这课时, 学生学唱歌曲的环节中, 我在引导他们理解音乐情绪的时候是这样做的。

师:小朋友, 谁能告诉老师小牧童眼里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用手指向窗外的天空) 白云呢?水呢? (用手指向地面、仿佛真的看到了绿绿的水、青青的草) 草呢?

生:蓝色/白色/绿色/青色。

师:下面我请同学跟小牧童一起到这么美的地方体验一下他的生活吧!师生一起做动作感受音乐。

师:这么美的景色说明什么呢?

生:天气很好、我们的心情很好……

师:如果你是小牧童, 你觉得你现在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生:很开心、很高兴……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单独地采用了口语对话来引导, 虽然有一部分学生跟上了我的思路, 但我很快就发现有些学生心不在焉, 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加入了动作, 在学生描述天空、白云、绿水、青草等一系列事物以及“上山坡”、“吃个饱”这样的动作的时候, 我编了一系列的肢体动作, 学生回答后就跟着老师做一遍动作, 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就把注意力集中了起来, 在挥手的时候、在晃动身体的时候从们那认真的、沉醉的神情就可以知道他们是真正的进入了音乐, 他们感受到了蓝天、白云、绿水、青草等音乐内容。在最后得出小牧童的心情时, 由于学生自己编创的动作很好的地表现了音乐的内容情感, 从而也就很快的跟上了老师的思路得出了“小牧童很开心”这样的结论。通过前后的对比我发现, 加入肢体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调动情感、从而感知音乐。加入肢体动作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的主动的参与到你的课堂, 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接触音乐、体验音乐, 因为他喜欢“动”, 他很乐意“动”。“动”的同时更能使得他的心是“静”的, 更能帮助他们专心参与你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肢体语言增强记忆

我们的歌词丰富多彩, 或简单、或复杂。有时候歌曲还没有开唱学生都会背了, 有时候却是教师反复地教了很多次, 学生还是一句都记不住, 为什么呢?孩子不是记忆力很好的吗?怎么就记不住歌词呢?旋律只有七个音组成, 但是歌词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 并且低年级的音乐旋律节奏还会简单易记。歌词呢?有的歌词是事物、人名, 有的是叙述故事情节, 有的是描述事物等等五花八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吃力。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肢体动作了, 因为加入几个动作就可以把一个故事表演得更生动, 更形象, 更便于记忆。

例如:上《其多列》这课时旋律很简单, 就两个乐句, 而且还有重复的成分, 很容易就记住了, 但歌词却难理解, 难记忆。学生一堂课下来只会唱“其多列、其多列”其他的一概记不住, 于是我就把歌曲一句一句的分解, 首先是第一段“其多列、其多列, 上山坡去捡竹叶, 带上长刀砍竹筒, 其多列、其多列。”

“上山坡”做跑步的动作告诉学生我们要上山坡了, “捡竹叶”弯腰做捡东西的动作。

“带上长刀”双手一前一后放肩膀。寓意学生正背着长刀呢

“砍竹筒”往前弯腰做砍的动作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动作明了了劳动的整个过程, 记起歌词也就更容易了。

又如:第二册《小雨沙沙沙》

歌词如下:

小雨, 小雨沙沙沙, 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 在说话, 哎呀呀, 雨水真甜, 哎呦呦, 我要发芽。

小雨, 小雨沙沙沙, 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 在说话, 哎呀呀, 我要出土, 哎呦呦, 我要长大。

学生对于前段歌词容易掌握, 歌词在旋律的重复中被反复唱到便于记忆, 但是对于后段的歌词却很容易混乱, 不知道是先唱“雨水甜”还是先唱“我要发芽”。于是我就采用了一系列种子生长的动作, 首先是种子在泥土里喝甜甜的雨水, (学生蹲下身体抬头微笑做喝水的动作) , 喝了雨水后就慢慢的发芽了, (学生蹲身体, 用双手做种子发芽状) , 发芽后就要开始出土了, (让学生做破土的动作, 慢慢起身) , 出土后就慢慢的长大了, (学生起身后做懒腰, 外面的世界真好) 。

通过动作的加入, 学生很清楚的知道种子生长的过程, 同时学生通过动作的表演, 可以体会到种子生长的喜悦心情, 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在复习歌曲时, 形象的动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歌词, 比如《金钩钩银钩钩》中唱到“小小指头钩一钩”时, 我会让学生分别拿出两个手指头随音乐钩一钩, 然后双手放胸口表明“我们”两字, 用握手的动作表明“好朋友”。这些明了形象的动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回忆歌词, 歌词记好了, 学生唱起歌曲来也就不会再是只有旋律听不清歌词了。

另外, 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得当, 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 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的音乐实践中我得出了这么几个肢体语言运用的规律。一则肢体语言的设计符合内容、明确含义、精心设计。二则设计还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一般常用的肢体语言有:

1. 一般节奏律动动作。

这时候的“动”以感受音乐节拍为中心, 通过肢体的律动调剂音乐课的气氛, 集中学生的对音乐的注意力, 从而在动的过程中把握音乐。一般放在课前准备、掌握基本知识以及教学常规中, 动作一般常用的有有节奏的拍手、跺脚、走队行等。

2. 明了各种名词的动作。

现在很多的歌曲都是很形象的, 一般都会有名词在里面, 用你的肢体变化各种动作来表现名词, 这时候的动作应该是众所明知的。大家都是一看就知道内容的动作, 比如兔子, 双手放头上做兔子的耳朵状。小鸟, 拍拍身上的小翅膀。孔雀, 手成兰花指状。等等, 这样的肢体动作很多, 在歌曲中一运用大家就知道了。

3. 明了各种动作的动作。这时候的动作也是众所周知的。比如:来, 去, 爱等。

4. 明了各种情感的动作。这里的动作应该是临时的, 瞬间自己的创造, 发自内心的, 他一般不具备可了解性。

一个心理学家曾得出过这样的公式:情感表达=7%的语言 (只是词) +38%的声音 (包括音调和其它声响) +55%的无声语言。无声的语言占主要地位。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无声语言在其教学过程中也是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肢体语言作为无声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 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利用肢体语言教学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省心又省力、课堂也因此变得更精彩, 学生更是兴趣盎然了, 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大有好处的。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这体现了音乐新课程关于“发展学生音乐兴趣”和“强化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思想。肢体语言简单、明了、形式多变、操作性强、效果显著。他同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充分地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 有效地提高了歌曲学唱的课堂教学效果, 并且锻炼了学生大胆、勇敢、活泼的性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 同时活跃了音乐课堂的学习气氛, 更使得学生得到音乐的美的熏陶。

摘要:本文针对一年级学生在识字不多的情况下, 教师如何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增强学生形象记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肢体语言,歌曲学唱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国音乐学院出版, 2005.

[2]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音乐教育[J].

[4]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5]袁善琦.儿童趣味音乐教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诗社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2018年春风行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