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2024-05-24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共9篇)

篇1: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婴儿肝炎综合症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黄疸程度:皮肤颜色及大便性质及颜色

2.精神状态:有无纳差,腹胀及腹泻

3.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脉搏。有无咳嗽和呼吸困难

4.有无出血倾向

护理措施

1.按小儿血源性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2.预防感染传播:血液体液隔离,必要时保护性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控制探视人员

及陪护人员,以防交叉感染。

3.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一切治疗护理集中进行,防受惊。医务人员进行有创操作时,做好自我防护,戴手套,帽子,口罩及工作服。

4.饮食:母乳喂养者除排除母乳性黄疸暂停3天外,继续哺乳,人工喂养者,以牛奶喂养

为主,辅食添加合理。

5.针对病因,做好家长心理护理,解除家长焦虑情绪。

健康教育

1.住院健康教育

(1)定期洗澡更衣,以保持皮肤清洁,减少皮肤瘙痒,必要时涂外用药止痒。

(2)指导家学会黄疸的观察。

(3)指导科学合理饮食喂养。

2.出院指导

(1)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肝功能。

(2)过多的用药会增加肝脏,不宜过多用药,禁忌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3)了解随访的意义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小儿血源性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按出入院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根据不同病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皮疹形态、分布、程度及性质,有无出血点及黄疸。

护理措施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传染病播散。按病种分区分室隔离。排泄物院内集中消

毒,废弃物焚烧,病人的用物、信件、票证等均须严格消毒,需送出病室和处理的物品,污物袋外应有明显标志,防止一切可能的污染物流于院外,出院做好终末消毒。及时提醒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 环境管理: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每日空气消毒1-2次,每日通

风2-3次,每次通风半小时。

3. 休息: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及慢性病患儿逐渐增加活动量,保证足够的休息

和睡眠。

4. 饮食: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及软食,鼓励患儿多饮水,促进毒素的排泄。不能摄入者以鼻饲及静脉高营养供给。

5. 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儿,消除孤独、紧张、恐惧心理,说明隔离的重要性,求得理

解与配合,促进早日康复。

6. 遵医嘱进行皮肤护理。进行擦药、药浴等治疗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健康教育

1. 讲解消毒隔离知识及传染病预防知识,告知家庭消毒及自我防护方法。

2.了解随访的意义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篇2: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便后无舒畅感。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约占老年人群的1/3.临床上常见便秘导致心、脑疾病的患者病情变化,甚至猝死。【病情评估】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经常便秘的老人还可以出现全身不适、头疼、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左下腹可扪及粪快或痉挛之肠型。2.辅助检查

结直肠镜或钡剂灌肠,以排除结、直肠病变及肛门狭窄。【治疗原则】

老年人便秘的治疗,应针对引起便秘的因素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适度的锻炼,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便秘的伴随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护理】 1.饮食调节

多饮水,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品。餐后一杯水,量约250ML,每天至少饮水2000ml,包括食物中的含有的水分。因为水分能增加肠内容物,刺激胃肠蠕动,并能使大便软化,同时对排便有刺激作用,反射性地引起排便。2.生活规律

每晚21:00睡觉,早晨7:00起床,每晚睡前一杯热牛奶,晨起一杯温开水,每日进行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做深呼吸等适当的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和轻体力劳动,以强壮身体,增强食欲,1 提高排便辅助肌的收缩力,达到预防和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目的。3.排便指导

目标1次/天,指导患者定时排便锻炼帮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嘱患者在早餐或清晨起床后无论有无便意,都应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多次;在模拟排便过程中,应将双手压在腹部,做咳嗽动作,以增加负压,促进排便,同时应集中注意力,不要同时阅读报纸或做其他事情,也不要吸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人为地控制排便感;为卧床、活动不便的老年性习惯性便秘患者提供排便环境,对不习惯在床上排便的老年人,应向其解释需要床上排便的理由并给予屏风遮挡,避免打扰排便。4.腹部自我按摩

按摩时由护士操作或指导患者自己进行,将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放于脐上四横指处,适当加压按结肠走行方向,由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顺序,顺时针作环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的作用。5.药物治疗

由原发病引起的便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饮食与行为调整无效的慢性便秘,应用药物治疗。温和的渗透性泻药有乳果糖、山梨醇,通过阻止肠腔水分吸收,使肠内容物体积增大,促进肠蠕动;溶积性泻药如甲基纤维素适用于饮食过于精细者,在通便的同时还起到控制血糖、血脂、减低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发生的作用,适宜于心肌梗死或肛周手术后的患者;巨结肠症和结肠扩张者,应改用泻药和灌肠。6.健康指导

篇3: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1荧光RT-PCR方法

荧光RT-PCR方法是目前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出入境检疫机构等常用的检测方法,目前市面有很多商品化的荧光RT-PCR试剂盒,该方法的优点是检测结果准确,快速,2~3h即可获得检测结果,适合大批量的实验室样品监测。该方法的局限性是由于荧光RT-PCR的价格昂贵,造成该方法较难在基层实验室推广使用。

2 RT-PCR方法

目前该方法应用较为普遍,很多实验室根据新城疫的保守基因设计检测引物,自己建立了RT-PCR方法,也有实验室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试剂盒进行检测,该方法的优点是检测结果准确可信,特异性高。不足之处是该方法需要跑凝胶电泳,需要凝胶成像设备观察结果,检测时间相对荧光RT-PCR方法较长。

3 HI试验

HI试验是用来检测新城疫抗体水平的试验,针对免疫的鸡群,根据国家标准当样品HI结果大于等于5log2时,可以判定该样品免疫合格,当群体抗体合格率为70%时,则判定为该群体免疫合格;针对非免疫鸡,当HI结果大于等于5log2时,提示该样品可能感染新城疫病毒。该方法简单,无需仪器设备,在基层饲养场即可推广应用。

4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是确诊新城疫及对该毒株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步骤。病毒分离的方法:剖检取鸡的肺脏、气管、脑、腺胃等组织,研磨后取上清液加入双抗后接种9日龄SPF鸡胚,24h内死亡的鸡胚弃去不要,培养24~72h后取鸡胚的尿囊液。取25u L的鸡胚尿囊液做血凝试验,选取有血凝价的样品保存备用。

5病毒的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应用PCR方法扩增新城疫的HN全长基因和F全长基因,将PCR产物回收后,送生物公司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对F基因的序列分析主要研究其裂解位点,同源性分析以及基因进化树的位置,对HN基因主要进行同源性分析及基因进化树的绘制。

篇4: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关键词】便常规;轮状病毒;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1-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腹泻患儿237例,年龄0—5岁,平均年龄2.9岁。用一次性干燥的塑料盒收集新鲜大便标本立即送检,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做到随到随检。对粪便标本做便常规联合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1.2 实验材料

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观察大便性状后,将标本用生理盐水稀释滴到载玻片上用高倍镜观察10个视野。

采用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试剂盒来检测样本中A群轮状病毒抗原。测试卡是将羊抗A群轮状病毒多克隆抗体直接包被于硝酸纤维膜上作为检测线,羊抗鼠 IgG包被作为对照线.检测时样本中的轮状病毒与标 记胶体金的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形成复合物。由于层 析作用,复合物沿着膜移动,可与包被在检测区的单克隆抗轮状病毒形成双抗体夹心免疫复合物。如为阳性标本,则可在检测区与对照区各凝集成一条红色线,如为阴性,则只在对照区形成一条红色线。

1.3 统计 采用lis系统进行数据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37例0~5岁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共检出A 群轮状病毒阳性111例,总检出率为46.8%,0—6月患儿4例,占阳性患儿3.6%;6月—2岁患儿71例,占64.1%;2—5岁患儿36例,占32.4%。其中蛋花汤样便50例,占阳性标本45.0%,水样便32例,占28.8%,其他性状粪便共29例,占26.2%。

3讨论

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阳性率较高的为6月—2岁的婴幼儿,这主要是由于该类患儿的身体机能发育缓慢,免疫能力较差,因此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轮状病毒感染率也会显著降低[1]。此外,在不同类别的粪便样本中,轮状病毒阳性率有显著差异,其中阳性率最高的类别为蛋花汤样便,这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在侵入患儿体内后,会损害微绒毛细胞,继而导致腺窝细胞增生,增加了其分泌量,致使水和电解质丧失量增大,肠道的分泌与吸收能力显著降低,进而出现蛋花汤样稀便[2];综上,要想提高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效率,应该从患儿年龄和粪便样本入手,并结合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进行有效诊断,这样才能保证诊断效率,以此确保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性。A群轮状病毒作为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源之一,临床在重视腹泻患儿粪便的细菌培养工作同时,应积极做好腹泻患儿的便常规及A群轮状病毒的检查工作,特别是在秋冬寒冷的高发流行季节,应作为急性腹泻患儿粪便的常规检查之一,避免临床误诊,保证治疗方案的准确有效,防止抗生素的不当和无益使用。及时做好因A群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的患儿的隔离保护工作,防止对院内其他患儿的传播感染而导致院内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Wihelmi,J.Coloirm,D。Martin—Rodrigo,E.Roman.ASaneheZ— Fauquier Eur J Clin Mierobiol infect Dis(J)2001,20(7):41— 43.

篇5:危重患者的护理常规

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士不仅要注重高技术性的护理,同时也不能忽视患者的基础生理需要,它是危重病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功能、基本生活需要、舒适安全的需求,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废用性萎缩、退化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全面、仔细、缜密地观察病情,判断疾病转归。必要时设专人护理,并于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观察结果、治疗经过、护理措施,以供医护人员进一步诊疗、护理时作参考。

一、危重患者的病情监测

危重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因此对其各系统功能进行持续监测可以动态了解患者整体状态、疾病危险程度以及各系统脏器的损害程度,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诊断和抢救处理极为重要。危重患者病情监测的内容较多,最基本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肾功能的监测等。

1.中枢神经系统监测

包括意识水平监测、电生理监测如脑电图、影像学监测如CT与MRI、颅内压测定和脑死亡的判定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意识水平监测,可采用GCS计分。颅内压的测定可了解脑积液压力的动态变化,从而了解其对脑功能的影响。

2.循环系统监测

包括心率、心律、无刨和有创动脉血压、心电功能和血流动力功能监测如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量及心脏指数等。3.呼吸系统监测

呼吸运动、频率、节律、呼吸音、潮气量、死腔量、呼气压力测定、肺胸顺应性监测;痰液的性质、量、痰培养的结果;血气分析;胸片等。其中血气分析是较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护士应了解其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4.肾功能监测

肾脏是调节体液的重要器官,它负责保留体内所需物质、排泄代谢产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同时它也是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因而对其功能的监测有重要意义。包括尿量,血、尿钠浓度,血、尿的尿素氮,血、尿肌酐,血肌酐清除率测定等。

5.体温监测

是一项简便易行、反映病情缓解或恶化的可靠指标,也是代谢率的指标。正常人体温较恒定,当代谢旺盛、感染、创伤、手术后体温多有升高,而极重度或临终患者体温反而下降。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醒患者应鼓励患者定时做深呼吸或轻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昏迷患者常因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等积聚喉头,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应使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通过呼吸咳嗽训练、肺部物理治疗、吸痰等,预防分泌物淤积、坠积性肺炎及肺不张等。

三、加强临床基础护理

1.保持患者良好的个人卫生

按要求为患者进行晨晚间护理,必要时行床上擦浴,及时更换污浊的床单位及病号服。保持口腔卫生,根据需要进行口腔护理,增进食欲。对不能经口腔进食者.更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应注意眼睛护理,涂敷眼药膏或用盐水纱布覆盖患者双眼,以防角膜干燥而引起的溃疡、结膜炎。排便后清洁会阴部,定时会阴冲洗以保持会阴部清洁。

2.皮肤护理

由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大量出汗、营养不良及应激等因素,有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故应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六勤一注意”,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注意交接班。通过规律翻身变换体位,保持床单位清洁,使用缓解局部压力的装置来避免患者发生压疮。

3.维持排泄功能

排便护理,协助患者大小便,必要时给予人工通便;留置尿管者应执行留置导尿护理常规。

4.保持肢体功能

经常为患者翻身.做四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患者病情平稳时,应尽早协助其进行被动肢体运动,每天2或3次,轮流将患者的肢体进行伸屈、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同时作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帮助恢复功能,预防肌腱及韧带退化、肌肉萎缩、关节僵直、静脉血栓形成和足下垂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矫形装置。

5.做好呼吸咳嗽训练,防止坠积性肺炎

通过呼吸咳嗽训练、肺部物理治疗、吸痰等,来预防呼吸道分泌物淤积、肺炎、肺不张等。

6.注意患者安全

使用床档或其他保护用具约束患者,防止坠床或自行拔管等;对谵妄、躁动和意识障碍的患者,要注意安全,合理使用保护具,防止意外发生。牙关紧闭、抽搐的患者,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同时室内光线宜暗,工作人员动作要轻,避免因外界刺激而引起抽搐。准确执行医嘱,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

7.保持导管通畅

危重患者身上有时会有多根引流管,应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落,保持其通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四、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因素包括:①病情危重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②突然在短时间内丧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身体功能的控制,完全依赖于他人;③不断地进行身体检查,甚至触及身体隐私部分;④突然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⑤治疗仪器所产生的声音、影像、灯光等对患者的刺激;⑥因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治疗而引起的沟通障碍等等。患者的家人也会因自己所爱的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而经历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因而,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护士应做到: 1.表现出对患者的照顾关心、同情、尊敬和接受。态度要和蔼、宽容、诚恳、富有同情心。

2.在任何操作前向患者做简单、清晰的解释。语言应精练、贴切、易于理解;举止应沉着、稳重;操作应娴熟认真、一丝不苟,给患者充分的信赖感和安全感。

3.对进行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应向其解释呼吸机的使用意义,并向患者保证机械通气支持是暂时的。

4.对因人工气道或呼吸机治疗而出现语言沟通障碍者,应与患者建立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鼓励患者表达他的感受,并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保证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5.鼓励患者参与自我护理活动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6.尽可能多地采取“治疗性触摸”。这种触摸可以引起患者注意,传递关心、支持或接受的信息给患者,可以帮助患者指明疼痛部位确认他们身体一部分的完整性和感觉的存在。

7.鼓励家属及亲友探视患者,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传递爱、关心与支持。减少环境因素刺激,病室光线宜柔和,夜问减低灯光亮度,使患者有昼夜差别感,防止睡眠剥夺。病室内应安静,尽量降低各种机器发出的噪音,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在病室内适当位置悬挂时钟,令患者有时问概念;在操作检查治疗时使用床帘,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发热的护理常规

【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 2.体液不足的危险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4.焦虑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2.活动与休息 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维持室温在18-22℃,温度在50%-70%。3.药物治疗及护理

1)药物降温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退热剂、静脉补液。

2)物理降温 在头部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敷冰袋、降温贴;温水或酒精擦浴,冰水灌肠等。

3)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对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疾病的者应防止虚脱或休克现象。

4)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4.观察要点

1)定时测体温 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

2)观察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 如是否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伴随症状。3)观察饮水量及饮食摄取量、尿量变化 5.心理护理 1)体温上升期 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应加强巡视,给予精神安慰,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2)高热持续期 尽量解除高热带来的身心不适,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6.其他

1)口腔护理 鼓励多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对不能进食或昏迷的患者行口腔护理,口唇干燥时给予涂护唇膏。

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协助其翻身,防止压疮等并发症。7.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和家属保证充足营养及足量饮水的意义。2)指导患者及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

休克的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1.意识与瞳孔 2.肢体温度和色泽 3.血压 4.尿量 5.心率、脉搏 6.呼吸 7.全身状况

二、护理措施

1.维持有效的通气功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及时供氧,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组织缺氧。3)呼吸困难者,尽早使用机械通气。

4)动态自主监测自主呼吸,辅助通气,血氧饱和度变化。2.维持有效循环

1)快速补液 开放静脉通路(1-2条),并保持通畅,一条扩容,一条输抢救用药。

2)血流动力学监测 根据病情动态监测CVP、co等。3)体位平卧或仰卧中凹位,更换体位后密切观察病情。4)正确记录出入量,记每小时尿量。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1)在补充血容量前提下,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

2)由微量泵持续匀速泵入,优先选择中心静脉,防止渗漏。3)使用期间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根据血压调节药量。4.预防潜在性损伤 感染,压疮,坠床,意外拔管。

5.心理护理 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安抚家属。

昏迷病人护理常规

【护理诊断/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 2.有误吸的危险 3.有感染的危险 4.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5.营养失调 6.排便失禁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予鼻饲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流食;4-6次/日200-300ml/次。2.休息与活动

1)头偏向一侧,取下活动性假牙,以防误吸,确保呼吸道通畅。2)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早期遵医嘱中频/气压治疗,预防肢体血栓形成。3)谵妄、烦躁不安者,立起床边护栏,避免坠床;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适当约束,防止外伤,剪短指甲,防止抓伤。

3.观察要点

1)神志、瞳孔、T、P、R、BP、Sao2.2)皮肤黏膜 有无压疮、感染等。3)进食情况 有无呕吐、腹泻或便秘等。

4)并发症 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应激性溃疡。4.其他

1)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翻身、拍背q2h,按需吸痰。

2)眼睑不能闭合者,以凡士林纱布盖于眼上,以免角膜干燥或受伤;张口呼吸者,用湿纱布覆盖。3)腕带标识要准确、清楚。5.健康教育

篇6: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2.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形状、量。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护理措施】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示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应高于外耳道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须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5.记录24小时引流量。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及家属脑室引流管的意义。

篇7: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常规

【定义】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以重力引流为原理,使液体、血液和空气从胸膜腔排出,并预防其反流,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预防纵隔移位,是治疗脓胸,血气胸的有效方法。【护理措施】

1、术后病人通常为半卧位,若病人躺向插管侧,注意不要压迫胸腔引流管。

2、维持引流系统的密闭,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所有的接头应连接紧密。水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80cm,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后先把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的位置,再松开止血钳。

3、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胸腔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渗出液较多时,及时能知医生更换。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每天更换,引流瓶每周更换,避免造成胸腔感染。

4、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

5、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和移位。

6、密切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质:出血量多于100ml/h,呈鲜红色,有血凝块,同时伴脉搏增快,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

7、留置胸腔引流管期间,应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以促进肺扩张和胸膜腔内气体和液体的排出。

8、当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时,可允许病人在床上或床下活动。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时,要妥善携带水封瓶,保持系统密闭,可不必夹管。

9、胸腔引流管的拔除及注意事项:拔管前:胸腔引流管安置48小时后,如查体及胸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引流少于5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或坐在床沿,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常规

【定义】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以重力引流为原理,使液体、血液和空气从胸膜腔排出,并预防其反流,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预防纵隔移位,是治疗脓胸,血气胸的有效方法。【护理措施】

10、术后病人通常为半卧位,若病人躺向插管侧,注意不要压迫胸腔引流管。

11、维持引流系统的密闭,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所有的接头应连接紧密。水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80cm,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后先把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的位置,再松开止血钳。

12、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胸腔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渗出液较多时,及时能知医生更换。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每天更换,引流瓶每周更换,避免造成胸腔感染。

13、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

14、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和移位。

15、密切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质:出血量多于100ml/h,呈鲜红色,有血凝块,同时伴脉搏增快,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

16、留置胸腔引流管期间,应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以促进肺扩张和胸膜腔内气体和液体的排出。

17、当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时,可允许病人在床上或床下活动。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时,要妥善携带水封瓶,保持系统密闭,可不必夹管。

18、胸腔引流管的拔除及注意事项:拔管前:胸腔引流管安置48小时后,如查体及胸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引流少于5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或坐在床沿,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常规

【定义】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以重力引流为原理,使液体、血液和空气从胸膜腔排出,并预防其反流,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预防纵隔移位,是治疗脓胸,血气胸的有效方法。【护理措施】

19、术后病人通常为半卧位,若病人躺向插管侧,注意不要压迫胸腔引流管。

20、维持引流系统的密闭,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所有的接头应连接紧密。水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80cm,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后先把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的位置,再松开止血钳。

21、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胸腔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渗出液较多时,及时能知医生更换。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每天更换,引流瓶每周更换,避免造成胸腔感染。

22、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

23、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和移位。

24、密切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质:出血量多于100ml/h,呈鲜红色,有血凝块,同时伴脉搏增快,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

25、留置胸腔引流管期间,应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以促进肺扩张和胸膜腔内气体和液体的排出。

26、当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时,可允许病人在床上或床下活动。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时,要妥善携带水封瓶,保持系统密闭,可不必夹管。

篇8: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妇幼保健院接收的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及水痘的病人一共有100例, 100例病人全部符合上呼吸道感染和水痘的临床诊断标准。当中, 男性73例, 女性27例。年龄在12~36个月, 平均年龄为 (20.5±1.6) 个月。100例病人体温≥37.10℃。100例病人体温≥37.10℃。

1.2 临床方法

对该研究100例病人采取系统而全面的临床检查, 对100例病人的姓名、体温、年龄、性别、相关症状 (头部疼痛、剧烈咳嗽、咽痛、流涕以及鼻塞等) 以及流行病学史。另外, 排除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胃肠炎以及传染性疾病等导致的体温升高, 病人在出现症状以来一直没有采取过任何抗生素进行治疗, 采取腋下水银体温表测量5 min, 采集指血给予临床血液常规检查, 对WBC (白细胞计数) 、NC (中性粒细胞计数) 以及LC (淋巴细胞计数) 给予详细记录, 同时给予对比分析。

1.3 临床诊断标准

病人体温>37℃诊断为发热。其中低热:37.5~38.0℃;中热:38.1~39.0℃, 高热:39.1~40℃,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 (4~10) ×109/L;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值在20%~40%, 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值在50%~70%[1]。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 (%) 表示, 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人体温情况

100例病人体温在37.2~39.1℃, 平均体温在 (37.8±0.7) ℃。当中体温在37.2~38.1℃一共有76例, 占总体的76%;体温在38.2~39.1℃的病人一共有24例, 占总体的24%。

2.2 发病时间和相关临床症状

通过该研究临床调查发现,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病人发病时间在 (1~4) d, 平均发病时间为 (1.5±1.1) d。其中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有头痛一共有59例, 占总体的59%;咳嗽一共有63例, 占总体的63%;咽痛一共有62例, 占总体的62%;鼻塞一共有48例, 占总体的48%;流涕一共有39例, 占总体的39%。另外, 28例伴随其他相关症状, 例如全身疼痛以及乏力等。

2.3 临床血液常规结果分析

该研究一共有100例病人, 临床血液常规检查正常的一共有17例, 占总体的17%, 当中白细胞计数平均值在 (8.2±2.7) ×109/L, 然而白细胞计数>10×109/L的一共有22例, 占总体的22%, 没有发现白细胞计数<4×109/L。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平均值在 (16±5) %, 淋巴细胞计数<20%的一共有72例, 占总体的7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平均值在77.2%±8.7%, 中性粒细胞>70%的一共有80例, 占总体的80%。

2.4 体温升高与临床血液常规之间的关系

低热组病人的临床血液常规异常为79.3%;中度发热组临床血液常规异常为100%, 高热组临床血液常规异常为100%, 当中以NC升高为主, 其次为LC降低, 高热组、中热组血常规异常率均高于低热组、高热组、中热组LC降低幅度, NC升高幅度大于低热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5 上呼吸道感染组和水痘病毒血项之间的对比

上呼吸道感染毒组WBC、NC高于水痘病毒感染组, LC低于水痘病毒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病毒感染指的是可以在人类机体寄生繁殖, 同时能够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相关症状以及病毒寄主以及侵袭组织器官造成炎症损伤而导致的一种局部症状。其中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包括有水平传播以及垂直传播两种。

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都是由病毒造成的, 其中包括有冠状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造成全身或者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引起的, 例如, 着凉、天气变化、淋雨以及过度劳累等, 都会使原有存在上呼吸道的或者从外界进入的病毒或者细菌大量繁殖, 进而引发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 然后再继发细菌感染。因而血常规化验一般是在应用了抗生素以后, 因而本来可能高的血象就恢复了正常。

发热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症状, 在发热的时候病人大部分有热感, 有的时候体温虽然升高, 可是病人无法感觉到, 但也有的时候病人会自然发热, 可体温不高, 判定是否发热以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健康成年人腋下温度大部分<37℃, 机体血液常规就会出现相对应的改变,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能够辅助临床诊断发热诱因, 正确指导广谱抗生素的科学、合理的使用。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2], 当病人体温升高的时候, 白细胞总数增高的病人, 所占有的比例也就相对比较高, 中性粒细胞比值增加的病人比例明显增大, 即便在白细胞正常的时候, 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比值明显增高。该组研究中, 低热组病人的临床血液常规异常为79.3%;中度发热组临床血液常规异常为100%, 高热组临床血液常规异常为100%, 当中以NC升高为主, 其次为LC降低, 高热组、中热组血常规异常率均高于低热组、高热组、中热组LC降低幅度, NC升高幅度大于低热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呼吸道感染毒组WBC、NC高于水痘病毒感染组, LC低于水痘病毒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3]。

综上所述, 病毒性感染造成的体温升高病人, 随着体温不断升高, 使增加细菌感染或者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大, 因此, 应该根据临床血液常规检验结果, 酌情对病人采取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病毒感染导致的体温升高与血常规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妇幼保健院接收的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发热病例100例,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58例 (58%) ;水痘病毒感染者42例 (42%) , 分析研究低 (37.538℃) 、中 (38.139℃) 、高热 (39.140℃) 患者的临床血液常规检查特点, 根据检查结果对比呼吸道感染毒和水痘病毒血项的不同。结果 100例患者平均体温在37.8±0.7℃。其中低温58例 (58%) ;中温23例 (23%) ;高温19例 (19%) 。该研究一共有100例病人, 临床血液常规检查正常的一共有17例, 占总体的17%, 当中白细胞计数平均值在 (8.2±2.7) ×109/L, 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平均值在 (16±5)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平均值在 (77.2±8.7) %;低热组病人的临床血液常规异常为79.3%;中度发热组临床血液常规异常为100%, 高热组临床血液常规异常为100%, 当中以NC升高为主, 其次为LC降低, 高热组、中热组血常规异常率均高于低热组、高热组、中热组LC降低幅度, NC升高幅度大于低热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上呼吸道感染毒组WBC、NC高于水痘病毒感染组, LC低于水痘病毒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病毒感染者体温升高的同时会伴随血常规异常的发生, 上呼吸道感染和水痘病毒感染的血常规异常情况有所不同, 应酌情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采取治疗方案。

关键词:血常规,变化关系,体温升高,上呼吸道感染,水痘

参考文献

[1]何英武, 李玲芬.浅析发热与血常规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5 (9) :1208.

[2]景亚斌, 李慧, 吴建设.甲流期间469例发热病例血常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0, 23 (4) :456.

篇9: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

2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辨证施护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可见气粗,鼻鼾,痰鸣。舌苔黄腻,3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1 中经格

(1)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得以乘虚而入,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至经络闭阻,气血流行不畅。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者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则:祛风通络,调和营卫。

(2)肾阴亏损,风火上亢。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突发性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舌苔红或黄,脉弦洪大。

治则: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护理:①中经络者,神志尚清醒,或仅发生短时间轻度昏迷,但患者仍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故应劝慰患者安心治疗,并且避免一切精神因素的刺激。②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③注意勿使风直吹患者,可用屏风遮挡 ④口眼歪斜时,针刺的穴位有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阳白、鱼腰等。⑤如患者口角流涎不严重,可给予一般饮食,但应忌食公鸡肉。因鸡属风禽,尤其是公鸡,有动风之虑,故慎用。⑥指导患者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以使其精神愉快,尽早康复。2 中脏腑

中脏腑分闭证,脱证。闭证宜开,脱证宜固,也是中医治疗常规。中脏腑多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征。

4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2.1 闭证

分“阳闭”、“阴闭”。“阳闭”由肝阳暴涨,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症见突然昏仆,牙关紧闭,面赤气粗,两手握固,舌苔黄腻,脉弦大而数。“阴闭”由风痰偏盛,上壅清窍,神志闭塞,其证静而不烦,面白唇紫,四肢不温,舌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宜先开窍醒脑,再以平肝潜阳、熄风豁痰等法。2.2 脱证

元气衰微,阴阳离决,症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虚欲绝。

治则:益气回阳,或滋阴养血、引火归元等宜固元气。护理:①因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发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需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其变化趋势,掌握病情变化的关键,为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和治疗。②中脏腑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昏迷的深度及持续单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一般持续昏迷者,多预后不良。还应注意患者瞳孔的改变和其它精神症状,如果患侧瞳孔由大变小,或两侧瞳不等大,或患者出现项背强直、抽搐、面赤、鼻鼾、烦躁不安等症状,说明病情加重;如果患者表现为静卧不语、昏迷加深、手足逆冷,应警惕由闭证转为脱症。③观察呼吸情况,患者常因痰涎壅盛而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出现呼吸不畅,呼吸时有间歇,喉中痰鸣辘辘等症状,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防止发生意外,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④中脏腑而致昏迷者,伴有喷射状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中有无紫黑色血块或呈大口吐血,若有上述情况,并出现呃逆、抽搐、高热等,是为凶兆,应立即

5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上一篇:提高鸡群均匀度的关键点下一篇:福建医科大学药学虚拟仿真试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