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精神

2024-04-15

社工精神(通用6篇)

篇1:社工精神

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探析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重要性突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养老出现了很多模式。目前,居家养老是一种最主要的、新兴的养老模式。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的种种缺陷,需要社会工作做服务的指导以及社工的介入。依托社区,专业社工通过个案或者小组等社会工作模式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居家养老模式,精神慰藉问题分析,社会工作介入

一、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经验

居家养老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居家养老,实际上是一种把老年人在家庭的居住与社会化的上门包护服务结合起来的新型养老模式。我国过去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相互扶持。现在改称为居家养老,老年人仍然生活在自己家中,但享受社区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必要的﹑专业化服务。这种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方面。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养老模式创新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城市的主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必要补充;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城市新兴的养老重要模式。另外又出现了诸如,老年公寓、社区“日托班”、“管家”养老、异地互助养老、以房养老、用租房金养老等模式。

(二)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

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养老模式的已有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国各地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大连﹑青岛市各级政府对开展居家养老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大连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多次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整体规划,从财力﹑物力给予资助和支持。大连市中山区推出“货币化养老”,对孤寡﹑“三无”﹑重病或重残的老人,由街道服务中心发给他们每个月有价服务券,最高的300元,最低的100元,资金由区财政和街道按4:1的比例共同承担。老年人持服务券可以到街道养老服务中1 http://zwgk.dl.gov.cn/catalogdetail.jse;jsessionid=afdVvWNdf1gb 心选择自己需要的养护人员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服务。青岛市市北区﹑市南区还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原则,落实责任分工,提出工作要求。市南区仙游路社区推出“一刻钟服务圈”,老人们在步行一刻钟的范围内,就可以享受到养老﹑购物﹑医疗﹑文体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

大连﹑青岛市以“社区老年星光之家”为平台,在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设备的基础上,每年还为“老年星光之家”下拨3--5万元的资金,支持其运作3。他们还注意发展非营利性的社区服务机构或中介服务组织,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这些机构或组织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运作成本低,方式灵活,能够针对不同情况及时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大连市沙河口区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为老服务机构与组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志愿服务资源和家庭资源,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根据老年人收入水平和身体状况,使健康自理老年人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接受服务,高龄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在家接受多种上门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三)城市居家养老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特点;社会工作又是一种制度,其有一套明确的理论做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从而确保社会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我国当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有三种运作模式:

1、以街道相关部门为指导,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成员,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2、依托物业公司、家政公司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3、政府购买民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

总体来看,各地居家养老服务虽然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覆盖了家政服务、日间照料、医护照顾、精神慰藉等方面,但是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目前已有的居家养老服务来看,最缺乏的就是专业性。一方面是管理缺乏专业性。居家养老服务涉及相当数量的老人、家政服务员、护士、理疗师、义工等多方面的人员,如何 2

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65/3619065.shtml http://fucai.qingdaonews.com/content/2006-04/26/content_6770901.htm 对这些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这种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要对服务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围绕服务对象来进行管理和调配。另一方面是心理慰藉服务缺乏专业性,无论是社区医疗站的护士、家政公司的服务员还是经过培训的下岗职工,在提供心理慰藉服务方面都存在不少的困难。也许有的服务员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从完成的效率、效果和成功率来看,都不能和专业的辅导相比,如果不小心还可能产生更深的心理伤害。在对老人的需求评估、综合的资源调配等方面,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这些不足都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社工服务使其得以解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缺乏,这为社工介入城市居家养老提供了可能。

二、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逐步改善,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步强烈了。目前,在对老年人精神慰藉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概括起来有“五难”:慰藉标准难掌握、老年人需求难理解、精神慰藉难实现、感情投入难到位、慰藉纠纷难解决。

(一)慰藉标准难掌握的原因分析

老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方式不尽相同。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晚辈孝敬老人的方式也应相应灵活才对。有的老人喜欢看书看报,晚辈们就应买些老人喜欢看的书、订老人愿意读的报;有的老人喜欢扭秧歌,晚辈们不妨考虑帮老人买套鲜艳亮丽的“秧歌服”;有的老人喜欢下棋、打牌或打门球,晚辈们最好抽出时间,陪老人一起玩玩;有的老人喜欢爬山、郊游,晚辈们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陪同老人走进大自然,尽情地享受一番;有的老人喜欢用电脑打字、上网,晚辈们就该帮老人尽早过把高科技的瘾。总之,在当今时代,老年人对晚辈们“孝心”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物质上、经济上供养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生病和康复时的护理等,这些与精神慰藉相比较,标准比较好掌握。物质上、经济上的供养,涉及到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看得见、摸得着,有量化的生活必需的物质指标。但是精神慰藉这种精神上、情感上的东西,一般不太好掌握,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衡量。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精神慰藉的标准,有了对照物和衡量标尺,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二)老年人需求难理解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 遍性又有特殊性。《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子女及其配偶赡养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都有了明确规定,三者缺一不可。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更为重要。子女应当认识到,从精神上慰藉老人,是对老年人一生辛勤抚育自己成才的回报,是老年人在生活中更高层次的需求,是提高老人生活水平和养老质量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人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再丰厚的物质生活替代不了精神生活。长期缺乏应有的必要的精神慰藉,也会象缺乏物质营养一样,引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由心理毛病发展到生理毛病。从宏观上看,对老年人精神赡养可以反映公民的道德水准,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因此,不能以为老年人吃饱穿暖就行了,这只是老年人最基本生活的需要,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更应当重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经济条件较好的知识型老人,他们更看重精神慰藉和精神赡养。

(三)精神慰藉难实现的原因分析

精神慰藉不同于经济上供养和生活上照料那样容易物质化、量化。比如经济上供养,有些子女每年或每月提供多少养老经费、零花钱,多少粮油、柴草。日常照料体现在老年人的日常起居上,而精神慰藉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心理上和情感上,这些“无形”的东西往往被人忽视,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比如:一周探望老年人几次才算做到了精神慰藉?一个月打几次电话达到了精神赡养?另外,从全社会讲,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尊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使老年人在社会上得到尊重、关怀、照顾、呵护,为他们幸福安度晚年创造条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人人去争取。

(四)感情投入难到位的原因分析

有的子女在经济上供养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老年人,是迫于法院的判决、协议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是靠感情投入,靠子女对老年人的孝心和孝顺,这些血缘关系产生的亲情有时是牢不可破的,但一旦破坏,一时难以弥补和融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不常去看望,不打电话问候,特别是老人生活不便或生病住院时不伸出亲情之手,视同路人,甚至当成包袱、仇人,造成亲情之间的淡化和隔阂,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子女来说,主要是思想道德水准下降。古人讲:“百事孝为先”。尊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要继承和发扬。“乌鸦有反哺之义,母羊有跪乳之恩”,况且我们人类是高级动物,是有理智和有文化的群体,更应孝敬老年人。另外有子女认为“父慈子孝”也是不对的。由于有的老年人可能在年轻或晚年时,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被子女看不起;有的老人脾气古怪、固执,有的衣帽不整,不讲究卫生,被子女看不惯;有的老年人对子女不能一视同仁,对财产分割不均,使子女不和,引起了子女与老人“老死不相往来”。也有的子女下岗、待业,本人收入下降,自己生活发生困难一时难以接济赡养老年人,有的老年人理解不够,影响感情和亲情。这些情况引起的感情问题,是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解决过程。思想隔阂、感情危机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孝心要逐步树立,亲情要慢慢培养,只有从心底里热爱父母,才能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需老年人之所需,解老年人之所危。

(五)慰藉纠纷难解决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离退休后,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在身体不佳生病时,容易产生失落、孤独、寂寞感,往往使老人与子女及其配偶在精神慰藉上出现纠纷。这些纠纷有的一时难协调、难解决、难判决。《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赡养人在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的同时,提出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但该法过于笼统,没有对精神慰藉做出具体规定。一些地方出台的《贯彻〈老年法〉实施办法》等同样缺乏精神慰藉的具体内容。这些法律法规方面的缺陷,影响到精神赡养纠纷难参照、难协调、难判决。迫切需要有关法律专家进行专门研究和探讨,对精神慰藉做出权威的解释,使老年法律法规更加完善,便于从理论上有更正确的阐述,以唤起人们对精神慰藉的关注,引导人们对精神慰藉有正确的认识。

三、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模式是架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桥梁,也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一条红线。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积累完全可以通过概念化设计与经验化总结,使之上升到对同类事件或案主的服务指导上以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的过程中,对社工来说,要有一个准确的社工介入角色定位,这是做好精神慰藉工作的前提。

(一)社会介入角色定位(1)、资源的协调者

在家庭照顾中,有限的家庭资源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满足家庭照顾的需要,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去发现有利于家庭照顾的资源,协调并动用有效资源进一步协助家庭照顾的正常运行。

(2)、评估者

服务的运行要求反馈。在家庭照顾中,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家庭照顾的可行性是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资源运用的过程中药善于做资源评估者;同时,家庭的差异性还要求社会工作者去综合评估家庭照顾的可行性,其中包括家庭关系、成员的 能力等。

(二)社工在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的介入

在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在合理的社工角色定位前提下,社工在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的介入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为服务对象进行建档。建档有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完善服务对象的资料,达到个案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再评估,以此来判断目前的服务能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针对新增的需求可以增加相应的服务内容,来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就解决了管理不够系统化和需求评估过于宽泛的问题。评估过于宽泛,是指所有的服务对象按照深圳市目前的评估标准接受相似类型的服务。老人被简单的分为六类,这种标准有时候不是最合适的。应本着宽泛评估下的综合评估的原则,对服务对象进行更全面更具体的评估。

第二,心理辅导和个案工作。社工在建档时经过评估会发现一些需要心理辅导和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将其确定为案主,为其提供有计划的分阶段的专业辅导服务;此外,案主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转介,这包括中心服务员的转介、中心行政工作人员的转介以及同工间的转介。

第三,针对护老者的服务。社工可以对社区内的服务人员进行理念层面以及与人沟通技巧的培训,使得社工的元素能渗透到其工作中去,以人为本、尊重老人的理念在员工的服务中得到体现,服务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主动关心老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从而提高福利机构的整个服务水平;此外,针对服务员的情感支持以及情绪疏导。服务员在长期的护老服务中,难免会产生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以及由于老人的突然离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对服务员的情感支持和情绪疏导也是必要的。

第四,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以及和社区社工的连动作用。居家养老的一个特点是能够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起来。即老人可以住在家里,但是要动用社区的资源和服务系统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在硬件设施上,我国有些地区的社区服务中心资源丰富,但是能有效运用的还是比较少的。因此,社区的社工可以调配调配社区的各种资源,主要有场地资源、义工资源等,针对服务对象,积极开展娱乐活动以及小组活动。

参考文献:

【1】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模式,中国社会报,2008年4月16日,第004版。【2】文军,论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类型,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3】朱志林,关于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的思考,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选集,2006-06-30 【4】李瑞,居家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01。

【5】刘庆,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8月。

篇2:社工精神

在8月5号的下午,我们正式向精神病院办公室吴主任处报到,在简单交谈后,杨勇主任也正式与我们见面,并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医院的情况以及医院对我们社会工作员到来的欢迎和重视。从当天下午到8月9号(含休息日)原医院社工张利萍师姐对我们进行了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概况,市民政局工作内容,“贴心民政”中涉及医院的部分,医院具体科室设置及职责所在,医院社会工作科的工作内容,精神病病员的接收、照顾、管理情况以及医院针对老干部、老军人所开展的疗养工作情况等等。在详细的熟悉了解医院情况后,杨主任再次与我们进行了交谈,并让我们拿出了具体的工作计划书。与此同时我和蒋玉珍在帮助完成办公室工作的基础上,开始进入疗养科,针对当前来疗养的8位抗美援朝老功臣开展工作,这包括:与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经历、想法以及对疗养生活的要求等;配合疗养科老师们开展适合老人的小游戏小活动,如篮球击瓶比赛、打乒乓球、打麻将等;帮助照顾老人进行查体等等。由于医院女病员的不断增多,护理工作难度的加大,杨主任安排我们进入了医院第五病区即医院女病区。这样的安排,主任也是出于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精神病院、精神病人的考虑。然而第一次面对如此众多(73人)的精神病人我们还是恐惧和忐忑的,很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医生护士老师们及时的与我们进行交谈,教导我们关于精神病的知识,与病人沟通的方式,消除我们的害怕心理。至此我们已经在病房工作了两个星期。

回想这一阶段的工作,从最初的兴奋到后来的茫然再到现在的慢慢清晰,我想我也经历着由理论走向实践、由空想走向脚踏实地的过程。记得最初医院领导经常问我们来到医院后想要做些什么,想要怎么做,自己当时真的是茫然的,那是因为不了解更是因为没经验。然而当看到医院社会工作科的办公室,听到好多人谈论新来的社工时,心里还是很激动的,这至少表明医院是支持社工的,同事们也是知道社工的。这是在此工作了一年的张利萍师姐的功劳,她为我们将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如此好的基础。

工作中除了不断努力还是有好多困惑和想法的,比如:

(1)不知道如何针对精神病人开展社会工作。精神病人本身所患疾病的特殊,决定了不能有太多的情绪波动,所以我们不能谈他们的家事,不能问他们的困难事。而且因为病人身体情况的虚弱,知识水平的局限,可以开展的小活动如体操锻炼都很少。所以,我真的很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在精神病院工作的知识。

(2)病人来源地特殊性使得开展针对病人家属的活动变得困难重重。济南精神病院隶属民政系统,这决定了它所接收病人的救助性质。因此大部分病人来源于流浪人员、三无人员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更谈不上有家人联系。这让我原本设想的针对病人家属开展的情绪抚慰、支持等服务找不到对象。当然也是有病人有家属的,但目前还没有得以联系。

(3)工作过程中的忐忑。在精神病院的病房里,病人和医生的关系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还有更多的温暖存在。然而病人病理的特殊使得好多时候护士们是需要大声训斥来引起病人的注意并维持秩序的,更进一步的说,可能这也是医生护士维护自己安全的一种方式。但我和蒋玉珍至今都没有吼叫呵斥过病员,我们总感觉社工的理念不允许这样做,我们要把他们作为平等的人看待。可是有时候自己也感觉很迷惑,因为我们的尊重更多的是被漠视,甚至还因此被病人以为是“好欺负”,受到一些无理的动作对待。

我知道只有根据工作环境的实际,找寻适当的接入点才有可能做出好的成果,我愿意为我所追求的社工不断适应、不断克服、不断努力!

■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 医院工作总结

篇3:社工精神

关键词:医务社工,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多在青壮年时期缓慢或亚急性发病, 临床表现为各种症状的综合征, 包括思维、认知功能、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出现障碍, 精神活动也出现不协调表现。一般患者意识比较清楚, 智能基本正常, 但在发病过程中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 病情迁延不愈, 易加重或恶化, 最终会导致精神衰退, 但症状轻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完全或基本治愈。如果反复发作, 病情时好时坏, 迁延不愈超过2年, 则变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病程较长, 且易反复发作, 对患者治疗和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存在较大的危害[1]。大多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和康复治疗期间均需长时间或反复多次的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几乎不与外界接触, 生活环境比较封闭, 因此较易产生社会功能的退化[2,3]。住院时间越长回, 归社会的压力越大, 对社会、家庭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和家庭意义重大。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在常规医护人员工作的基础上引入了医护社会工作人员 (医护社工) , 来辅助护理患者, 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 所纳入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 (CCMD-3) 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将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5例。观察组中, 男40例, 女35例;年龄19~65岁, 平均 (35.6±8.5) 岁;病程4个月~5年, 平均 (2.9±0.4) 年;住院次数1~2次, 平均 (1.9±0.3) 次;住院时间1.3~2.9年, 平均 (1.8±0.2) 年。对照组中, 男41例, 女34例;年龄20~66岁, 平均 (35.1±9.6) 岁;病程8个月~5.8年, 平均 (2.8±0.5) 年;住院次数1~2次, 平均 (1.8±0.2) 次;住院时间1.2~3.0年, 平均 (1.5±0.3) 年。排除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者、认知能力障碍及沟通困难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分组患者对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具有知情权, 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两组在住院期间的治疗均以医嘱为主。护理方法方面: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辅助医护社工进行护理, 共有7位人员参与。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 对参与此次研究的医护社工进行精神病知识和专业的护理技能培训, 让医护社工充分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掌握一定的社工方法;其次, 医护社工根据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及专业的社工方法,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并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兴趣及爱好组织患者到公共娱乐室进行娱乐, 如打牌、听音乐等, 每周5 d、每天1 h左右的时间陪伴患者, 社工还可根据患者的表现给予夸奖或拥抱等奖励性的表达;此外, 医护社工还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组织患者学习剪贴画、折纸、手语表演、手牵手集体舞的排练及大家一起做游戏等等的活动, 以提高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医护社工在陪伴患者的同时还应观察个别患者, 注意其情绪的变化并给予个体的帮助, 进行心理护理治疗, 严重者可联系医护人员和家属, 整体配合以解决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两组共干预8周。

1.3 评定工具

1.3.1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5]

采用此量表用来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该量表评分条目包括职业和工作、婚姻与职业、社会性退缩、父母职能、家庭职能、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家庭内活动过少、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责任心与计划性。评分分为四级:0、l、2、3分, 社会功能缺陷的判断为评定总分≥2分。

1.3.2 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 (ITAQ) 评定[6]

此量表用来判断患者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分数越高, 表明患者自知力恢复越好。

1.3.3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 [6]

此量表用来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包括20个因子74个条目4个维度 (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 , 总分为0~100分, 评分越高, 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质控标准

干预前和干预8周末调研问卷的发放和结果的录入均由2~3位主管护师进行, 以保证结果的真实可信。调查问卷的一致性保持在Kappa值>0.87。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SD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干预前后及两组干预后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ITAQ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干预后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比较

GQOLI-74评分方面, 两组干预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干预后, 两组除物质功能维度外, 其余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均P<0.01) 。见表3。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t=6.71, aP<0.01;t=7.83, bP<0.01;t=6.55, cP<0.01

3 讨论

目前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均对精神病患者的恢复进行了研究, 努力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辅助住院精神病患者尽快恢复[7,8]。研究表明,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症状的加重, 而护理干预可以辅助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和家庭, 改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9,10,11,12,13]。

本研究中笔者引入了医护社工参与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在实际工作中, 社会工作人员运用助人自助的理念, 以专业的理论知识给被帮助者希望、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并给予被帮助者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措施, 以矫正被帮助者不良的心理行为, 让其在学会自助的情况下自助[14]。在实际医疗活动中, 社会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经验, 是医疗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特殊体系。他们可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 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有关的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 以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这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行为[15]。研究表明,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发展为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在我国, 医院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已被纳入中国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议程当中[17]。

本研究中笔者主要观察医务社工的参与是否改善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显示, 经过医务社工的干预后, 观察组社会功能缺陷、自知力和治疗态度明显改善, 效果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 (均P<0.01) ;GQOLI-74评分方面, 经干预后, 观察组除物质功能维度外, 其余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均P<0.01) 。结果表明, 医务社工的干预在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显著的疗效。社工的参与还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有研究通过社工在精神病患者中的护理中充分运用文娱、体育等活动的做法, 并针对个体进行个体化治疗, 结果发现, 患者在治疗前后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分数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研究提示社工参与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18]。

通过在社工专业小组活动中充分融合文体、体育等为基础的作业疗法, 并予以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更贴近患者具体情况的心理治疗后发现, 治疗前后PANSS总分, 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3个分量表分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 提示社工介入可以协助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这可能与社工在专业活动中调动了患者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了其潜能有关, 这提示, 在药物为主体治疗的基础上, 社工介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活动, 可以促进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

篇4:社工精神

日间精神康复中心应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间托养机构,以改善优化康复环境为短期目标,以协助患者回归社会为长期目标。一般而言,中心应秉承平等的服务理念,倡导会所康复的理念,明确以患者转介接收、初次评估、服务介入、定期评测、出院预备、退出转介、离院跟进服务流程,使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日间精神康复中心概述

日间精神康复中心应是一个完全属于精神障碍康复者的俱乐部,倡导居家化、个体化、人性化。为消除康复患者的“被标签化”,中心内的康复者都会被尊称为“会员”。中心内要配有各种居家式的人性服务设施,如厨房、餐厅、图书室、电脑角等,同时,还会根据社会的就业需求和患者的职业技能能力,开设各种技能培训小组,以提高康复者们的职业技能水平。

中心一般配备社会工作者、康复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社工负责中心的一切运作,康复护士协助提供精神科方面的预防、护理等。一般而言,中心内的会员多为轻中度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智力水平正常,疾病认知度高,治疗依从性强。

进入中心前,康复者需要全面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除了遵从康复者本人意愿外,还必须征询主诊医生、护士、社工、家属及其康复者本人的意见,综合考虑其精神状况和身体条件,最大限度避免意外的发生。每隔半年要对全体会员进行基本的随访考察,以评估其是否适合继续留在中心。同时,若病区有条件相对成熟的康复者需要转介,经多方评估合格后便可接纳为新会员。中心的日常运作以会员为主导,社工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通过小组、个案等专业工作方法,经营“事业”,以重建其信心,协助其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日间精神康复中心运作模式

(一)定期召开家事会

中心成立之初,可在社工的协助下,在会员内部推选产生1名会长,负责中心当月的所有管理工作,并对社工负责。随后,每名会员按照会员编号轮流担当会长,主持召开每周一次的家事会。会长负责向全体会员汇报中心上周工作情况及本周工作安排,其后社工对会员进行逐一点评。

(二)营造如家的居家氛围

社工应倡导“中心就是会员们的家”。这种如家的氛围,体现在每个小细节中,如电话由会员自己接听,卫生由会员自己编班轮流打扫,环境布置也由会员自己说了算,在病区遇到烦闷的事情可以找“亲人”或社工诉说。实际上,精神分裂症康复者也有表达、追求美丽和爱与被爱的需要,这种如家的氛围会使他们的精神状况日渐好转。

(三)经营自己的“事业”

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回归社会,最重要的是通过就业实现再社会化。为此,中心应设立各种技能训练小组,如模拟超市等,经社工的岗前培训及带教示范后,可全权交会员们自主经营,从进货、定价、盘点、销售、找零、记账,均由会员们自主决定。每周定员定岗,采取轮流负责制。每周的盈利会提交家事会审议。每天“结束营业”后,社工将会同当班的会员一道进行账目核对,确保不出纰漏。

(四)开办“自由煮意”学堂

中心的厨房可以每周对会员开放,在厨房开放的前一天,社工应固定时间主动收集会员们的意见,购买所需的食材、调料。烹饪制作过程中,会员们则会下载、查找相关的食谱,与会员一道研究新菜式。全是会员自己构思菜式、翻查相关菜谱,自己分工、自己下厨,社工则从旁拍摄记录,便于会后分享点评。

(五)明确奖惩机制

中心应设立考勤制度,适度参考商业运作模式,推行会员积分做法。每天社工及会员自己将对其表现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每个月将通过会员的群体评议,选出若干名会员之星,进行代币奖励,所获得的代币可以在模拟超市中使用。会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代币换取喜欢的零食、需要的日用品甚至精神需求(如外出参观、图书借阅、计算机租用、生活照拍摄等)。

(六)适时开展小组、个案工作

春节、长假黄金周前夕这些敏感节日是精神病复发率较高的危险时期,社工应积极和会员们对应的主诊医生详细了解各会员的情况,并视情况需要邀请医生、家属及会员本人开展小组工作,对部分有需要的会员另外进行个案辅导,协助其平稳渡过敏感时期。

(七)赋予中心会员部分“特权”

记得从事精神分裂症康复多年的香港社工泰斗叶锦成先生曾说过,统一的院舍生活,从表面上说是规范了患者的起居作息时间,为他们确立了良好的生活规律,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案主的自决能力。每天重复单调的生活,从作息时间、衣服和拖鞋的样式和颜色、从下床到洗漱间的路线,甚至是起居用的牙刷、杯子和牙膏,都是由医院统一提供的。康复患者只有做与不做的选择——当然,如果选择不做,会招致更多的“麻烦”,主诊医生会对其表示额外的关注,和患者进行交谈,了解这种“不配合行为”产生的动机和原因。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

曾有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在院精神疾病康复患者不喜欢这种统一的病人服装,一成不变的围墙生活,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被坐牢”“被监管”的负面情绪,不利于精神疾病的康复。甚至,部分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在住院康复中期还容易诱发精神疾病复发,这明显是与住院康复的初衷相悖。面对种种调查数据和客观事实,建议中心的会员可以拥有多项“特权”,如可不穿着病人服装,拥有一套与别不同的餐具,可自主选择午餐的食物,有自主管理权的个人储物柜,可以在社工或护士的陪同下到中心外甚至院外参加交流及参观活动,优先参加中心开展的“好书大家读”“K王争霸赛”“圣诞嘉年华”“新春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促进会员们日趋正常地生活endprint

三、日间精神康复中心的社工角色定位

(一)直接服务的角色

1.指导者。中心内的每一个会员都是社工的服务对象。根据会员自诉或被挖掘的求助需要,社工与其共同分析所处的困境及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其认清所处的境况,调整心态、调节情绪,让服务对象能在冷静、客观的条件下自主做出决定。

2.支持者。在精神康复的道路上,每一个康复者都是孤独的。家属只能在极为有限的空余时间内对其进行探访,多年的住院生活也让其与朋友们失去联系。社工则是他们的同路人,仔细聆听、理解他们的困难,在其康复路上不断鼓劲加油,记录其点点滴滴的进步和好转,使其不断树立强化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3.调解者。精神分裂症康复者之间、康复者与其家属、康复者与医护人员之间,都有产生矛盾的可能性。由此,针对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社工在精神分裂症康复者、家属、医护人员的三维模式中,较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由于工作量大,医护人员可能对每个精神患者的关注程度是有差异的,同样地,对病情的解释也较多是点到即止;作为家属,当然希望医护人员能把更多的心血倾注在自己的亲人上;而对患者而言,他们更渴望的可能是得到更多来自亲人的关心和照顾。社工就在这三者关系中找到平衡点,应用专业的方法,协助促进家属和医务人员的良性有效沟通,及时化解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矛盾。

4.教育者。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治疗依从性不佳、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良、生活应激事件和既往复发史等因素是精神疾病复发的导火线。更有临床数据表明,由于药物依从性差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竟然高达43%。因为精神科药物的副反应较多,很多患者在自觉病情稳定后便漏服药甚至自行断药,从而导致精神疾病复发。然而,精神疾病强调的是全程治疗,而每次复发其实就是病情加重的直接表现和原因,因此,社工在与康复者的同行路上要一再强调定时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其如何应对药物副反应,鼓励、引导其定时服药。

(二)间接服务的角色

1.倡议者。事实上,出于保护患者安全的考量,精神科住院病房的设施配备十分简单,任何一件额外的配套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病人袭击的潜在凶器。社会工作者根据自身对会员在康复中心期间表现的综合观察,曾向精神疾病治疗住院机构发出有关倡议,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梳洗用的镜子,倡导设立病房便服日等。同时,也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制作宣传短片等,通过电视频道、街头倡议等方式,向社会发出平等对待精神病人的呼吁。

2.研究者。为更进一步促进民政服务对象中的精神病人的利益改善,享受更为优质的社会福利服务,社工也应进行相关的研究。阅读精神分裂症康复的相关文献、评估社工介入的实际效果,通过详尽的个案分析科学归纳精神分裂症康复者的真实境况、真正需求及解决方案等,使之形成对政府决策者有着重要参考意义的政策制定指引。

(三)复合服务的角色

1.管理者。社工根据其在日间精神分裂症康复中心不断累积的工作经验,把其归纳转化为具体的精神分裂症康复行动指南,制订详尽可行的服务和工作方案,推动精神障碍康复领域中福利行政工作和实务行政工作的向前发展。

2.资源协调者。在精神疾病康复过程中,官方机构比草根的民办机构拥有相对充裕的资源。面对依然有限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应致力于寻求院方、社区、合作机构、慈善团体等在物质上或者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援助。

篇5:社工精神

本次培训主要由两位社工负责,并且已于9月9日顺利完成。两位社工将从准备到现场到培训后分享及意见调查及自评对本次培训做总结。

一、准备

1.文献及资料分析:从7月份起,两位社工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包括香港著作和大陆的书籍,主要指导文献是《个案工作——理论及案例》(区泽光、高刘宝慈,2001),也有参考一些网络文献,但是发现大多都是杂拼在一起的,要么与该本大同小异,要么不适用,因此并不作介绍。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还结合过去的工作体验和当前实务对该模式做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思。

2.征集同工对本次培训的期望:通过各中心主任的协助和本中心同工的面谈,了解到同工的期望主要是想了解该模式有哪些理论基础,如果运用理论指导实务,该理论有哪些工作技巧等,由于时间比较仓促,且同工大都表示实务非常忙碌,本次期望征集不够精确,但也大概能反映出同工的期望。

3.撰写计划书和准备PPT:在培训开始前一周正式撰写,雷社工负责写计划书,林社工负责做PPT,两人保持紧密联系,以保证培训的程序是紧凑的、有逻辑性的,能达成目标的。

4.演练:由于两位社工都没有过当培训主讲人的经验,因此提前在雷社工所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了一次演练,同时也是提前为雷社工所在同工提供培训。本次演练对第二天的正式培训有极大的帮助,通过雷社工所在中心同工的反映,林、雷两位社工意识到培训内容、程序安排、讲述方式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5.最终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方式:雷社工所在中心同工反映该模式理论比较多,容易枯燥且大多理论都是已经学过,只是记不清或者不懂得运用,培训之后感觉学会了如何用理论来分析案例。同工还特别提醒了因为雷社工所在同工人数只有四位,互动交流比较多,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同工,如果人数增多,培训效果有可能会有所不同。鉴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工作的基础理论,本次培训的目标确立为帮助同工回忆这些基础理论并且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个案问题的成因,另外一个目标是帮助同工认识该模式的工作程序和部分工作技巧。

二、正式培训 9月9日早上9:30分,培训按计划开始,本来计划是天河三家中心里同工都过来,但由于各中心都有紧急的任务和冲指标压力,还有一些同工在休假,最后前来的同工有15位。首先是社工带领热身游戏,该游戏成功地把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但是却缺少了主讲者与参与者的交流,没能很好的建立联系。接着是该模式培训,主要按目标和计划程序走,培训过程还比较顺利,基本上能按流程走,且在案例练习环节同工都比较投入,从其分享中也能看出同工已学会运用该模式的基础理论来分析案例问题成因。早上主要完成了理论基础与假设还有运用理论练习分析案例。下午由于同工的要求,提前半小时开始。下午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该模式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技巧。下午同工精神明显没有早上好。在一些分享或者提问环节中,同工的投入度不是很高,并且有一些是迫于压力不得不说,但是主讲社工观察到同工都很主动用笔记下一些知识点,尽管事先已经提醒过不用记,到时PPT会分享。

除了投入社工提出的案例外,本次培训还提供机会让同工相互交流,包括分享一些个案和一些心得,在这部分同工也是比较投入的。

三、培训反思

1.筹备阶段:虽然准备得早,但是实际用的时间不是很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两位社工都是副主任,行政和一线工作占了大部分时间,不时还需要加班,只能用休息时间来准备,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自我约束力尚且不够。不过演练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有演练是需要地理环境便利和功能室齐备这些条件的,两位社工刚好具备,因此能演练。

2.培训当天:整体培训过程比较顺利,基本上能按时完成各个程序,没有拖时也没有出现提早结束。这与两位主讲社工前其紧密联系和督导的指导分不开。3.参与培训的同工意见反馈:活动当天有15位同工参与,下午有两位同工因有事提前离开,发出问卷13份,回收13份,有效问卷13份。其中10份认为本次培训能帮助他巩固或者加深了该模式理论基础了解,9份认为能帮助他们学会分析个案原因和一些辅导技巧,但也有4份认为今天讲的知识比较笼统,每个程序过的速度比较快,只是记住了却没能理解,还有3份认为本次培训重点不突出。但13份问卷都提出本次培训放在周日让他们觉得非常疲劳,因为他们已经整整上了六天班,他们都觉得如果本次培训如果避开了周末效果会更好,自己更有精力去学习。

计划书中的评估方法有四项:同工的参与度、问卷,参与者分享,主讲社工自评。培训过程中,同工的参与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早上的案例分析,每组讨论时非常热烈,不少同工还表示时间应该再放多一些,其他案例分享同工也比较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问卷对本次培训表示有收获和达到期望的者占了整体的77%,有收获的超过了了预期的70%,也比较接近期望的80%,在同工自评上,同工给自己打分70分,主要是目标已经达标,即同工反映确实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确实学会了一些个案工作技巧。

4.同工自评:其中一份问卷反馈说培训当天感觉两位社工很用心去讲,态度很积极,但是由于自己累,因此即使很想学也难以保持注意力一直集中。作为主讲同工深有同感。不过主讲者,还是能够坚持注意力的集中,尽力调动气氛,也在主讲过程中一再强调一些基础知识,希望通过重复帮助同工巩固对该知识的印象,并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帮助同工理解。也有同工说过得比较快,内容不突出,一方面确实是两位主讲同工准备不足,另一方面也与同工当天精力不济有联系,因此一些片断容易错过,造成没有重点或者过得比较快的印象。对于这一点,同工在培训结束后会再整理PPT给到同工,帮助同工回顾整个培训过程,加深印象。

当天培训是林社工主讲,雷社工做协助和补充,林社工希望和同工多分享心得但看不到时间,雷社工就在一边提示,但有时林社工没有能意会到,而整体上,两人互相配合良好,尤其是知识点上的互相补充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通过本次培训,两位主讲社工都表示最有收获的是自己。首先通过前期准备,加深了对该理论模式的了解,一些基础理论和知识得到内化,因此在培训当天才能自如地做分享;其次,在准备过程中和最后的分享,一直得到督导的提示,不仅学会了整体工作思维,同时也注意到一些细节,例如期望的收集,例如计划程序的编排,因此培训才顺利达成目标,也总结了相关经验,例如游戏的作用和意义,视频的运用,视频内容真实与否的讲解,案例有否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结合自身经验来分享,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两位同工将来更好地开展培训。

林社工

雷社工

篇6:社工精神

综合能力 题目:试题1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正确

A.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B.是指社会工作都在从事专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

C.强调平等之爱

D.强调对人的尊重

E.是指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真实的价值观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是把具有同质性的人聚居在一起,其组员一般都 有相同 的问题,经历或经验,通过相与支持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和成员改变的效果 正确

A.教育小组

B.成长小组

C.心理治疗小组

D.支持小组 E.任务小组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在小组工作中,工作员运用一定的理论方法促进组员个人和整个小组通过内在的动力来自治发展,以促进组员的个人成长,这体现出小组工作 的()原则 正确

A.互助互惠的原则

B.尊重小组组员的权利和能力的原则

C.民主参与和决策的原则

D.增强权能的原则 E.高度个别化的原则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4在小组工作中,工作员要行当适当挑战组员内心,即工作者为了助人,有时要对组员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以及试图逃避问题等行为做出挑战,提示其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工作员这样是在运用()

A.沟通和互动技巧

B.控制小组进程技巧 C.小组会议技巧

D.提升小组成员的社会责任感技巧

E.策划小组活动技巧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5社会服务机构通常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为特定的服务提供服务的()正确

A.营利性机构

B.企业

C.学校

D.非营利组织 E.服务性行业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6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正确

A.存在主义

B.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实证主义

E.辩证法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7关于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工作的专业观点认为()正确 A.个人只能被动地顺从环境

B.个人可以随意地改变环境

C.“人在环境之中”,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D.个人的问题主要是由环境造成的

E.个人的问题和环境无关

题目:试题8()是社会工作最核心 的部分,没有它将各和要素连接起来,就没有社会工作

A.助人活动 B.社会工作者

C.工作对象

D.社会工作价值观

E.专业方法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为治疗模式思想来源的是()正确

A.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总结 的经典备件作用理论

B.美国著名的心理 学家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C.美国心理 学家班杜拉创立的学习理论

D.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总结的反射性条件作用理论

E.美国的汉金斯创立的心理社会理论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0()是将社会 政策转变为社会的过程,在具体服务的过程中要将政策具体化,因而具有解释政策的功能。正确

A.社会工作

B.社会工作行政 C.个案工作

D.小组工作

E.社区工作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1小孙是某一福利机构的助理社会工作师,最近她因为家庭的原因,情绪波动较大,碰巧她最近接手的案子比较复杂,她感觉到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都很大,刘杰是该福利机构的资深社会工作师,他通过自己丰富的经验对小孙进行以心理疏导,给与精神上的支持,那么

在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督导主要是行使了()正确

A.行政的功能

B.教育的功能

C.支持的功能 D.管理的功能

E.监管的功能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2下列中,属于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对象的是()正确

A.出现问题的家庭

B..受到虐待的妇女

C.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D.出现精神障碍的人

E.社区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3老年人参与 社会发展的权利 是指()

A.老年人依法拥有继续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贡献的权利 B.老年人有接受社会照顾的权利 C.老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D.老人有投票权

E.才人有参与社区管理的权利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4在社会福利的推动过程中,志愿者从事各种类型的社会福利服务,他们是社会福利服务推动的主力,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也有以利他和社会为中心的动机,下面属于以志愿者自我为中心的动机的是()正确

A.希望帮助别人,希望世界变好

B.以行动表达对他人的同情心

C.基于宗教信仰,为人服务的理念

D.想尽一点社会责任

E.想获得工作经验,学习新技术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5协议合作是政府与社会服务机构共同决策并出资经费给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政府在其中扮演的是()的角色

A.奖励者

B.监管者

C.督促者

D.伙伴 E.指导者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6下面的各种社会工作督导行为中属于行政性督导的是()

A.协助被督导者适应和处理服务工作中所带来的不满和焦虑等情绪

B.提高被督导者对工作的认识和技能

C.为被督导提供日常空间来反省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过程

D.提供“组织的结构性”和“完成工作所需资源的互近性”的支持 E.给予被 督导者关怀和支持,让被 督导者在工作过程中有安全感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7关于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关系,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正确

A.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在社会政策框架中开展的B.社会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落实社会政策

C.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前提之一就是了解和掌握社会政策

D.社会工作者必须在社会政策范围内寻求对服务对象的帮助

E.社会工作者对社会政策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8一对夫妇情感不和,长期分居,但由于孩子年幼,双方勉强维持着婚姻。是近,丈夫发现妻子有了外遇,就立刻提出离婚,因为根据汗毛这样以在离婚时分得更多的财产,妻子反对离婚,理由是对孩子成长不利,他们请求社会工作者帮助,以上安全反映了社会工作难题中的()

A.保密问题

B.情理法问题 C.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D.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E.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19从低等级开始,在服务对象感受这一的担心和害怕之后,让服务对象做放松练习,减轻担心和害怕。接着,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下一阶段的放松练习,直到消除所有的担心害怕。这种行为治疗技术被称为()

正确

A.放松练习

B.系统脱敏 C.满灌疗法

D.厌恶疗法

E.逐级放松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0“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是社会工作者对()的伦理责任

A.服务对象

B.同事

C.工作机构 D.社会工作专业

E.全社会

答案解析: 多选题

题目:试题21老年人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包括()

A.生活保障权 B.健康权 C.文化教育权 D.享受生活照料的权利 E.选举权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2以下属于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内容的是()

A.康复权 B.环境友好权 C.劳动权和社会福利权 D.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权 E.被保护权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3《婚姻法》关于亲子关系的规定包括()正确

A.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B.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C.规定父母有责任提供子女最好的教育条件

D.规定子女有责任为父母提供医疗保障

E.规定子女有责任为父母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4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是()。正确

A.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 B.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C.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

D.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E.没找到工作的民工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5对国际社会工作的“个别化”原则的正确理解有()正确

A.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 B.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以及精神或生理疾病状况 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 C.尊重个性化需求。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D.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应用个别化原则时没有区别

E.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应用个别化原则时应有所区别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6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这种压力主要体现为()

A.成长早期情绪冲突没有解决而行成的压力 B.成长早期愿望没有获得满足而行成的压力 C.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形成的问题表现出来 D.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欠佳而导致无法有效应应付外部环境的要求 E.现实生活中选择过多而导致的压力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7下列选项中,属于支持性技巧的有()

A.专注 B.澄清

C.倾听 D.同理心 E.鼓励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8心里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

A.缘由诊断 B.心里动态诊断 C.身体状态诊断

D.人格状态诊断

E.分类诊断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29在小组工作中,发展模式的特点是()

A.小组关注的焦点是宏观的社会层面

B.小组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和团体的共同成长 C.小组强调个人问题的解决而非环境的改变

D.小组组员要能够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E.小组工作者扮演着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0在小组的结束期,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有()

A.认识小组组员以离别情绪为主的心里行为特点 B.要以帮助组员处理离别情绪和维持小组经验为介入的焦点 C.做好结束期的工作和小组评估 D.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

E.担当好小组领导和引导的角色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1设计小组活动不能随意率性而为。而是要以活动为媒介达到特定的小组目标,因此在设计小组活动时要考虑的因素是()正确

A.保持阶段性目标与小组的最终目标相一致 B.活动的内容必须经过小组组员的民主讨论

C.小组活动要考虑到现实的空间环境,资源的供给状况是否与活动的要求相适应 D.活动的内容一定要使组员承担起社会责任

E.小组活动应综合考虑小组组员的生理、心里、情绪、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2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相比,社区工作的独特性是()

A.分析问题的视觉更加结构取向 B.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C.更能影响个人的转变

D.具有政治性 E.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3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动机有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也有以利他和社会为中心的动机。下列中以志愿者自我为中心的动机是()正确

A.小李参加为失学儿童募集学费的志愿活动,希望收到他人的尊敬 B.王青想尽一点社会责任,参与环保志愿活动

C.小王受母亲的影响而参加社会活动

D.孙平想获得工作经验,学习新技术,因此参加某福利机构的志愿活动 E.徐琳认为现在帮助别人,将来会有“善有善报”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4由于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被督导者经常容易受过重的压力和紧张,并产生煎熬的危机,社会工作者最常面临的压力来源有()

A.来自服务对象的压力 B.来自工作的压力 C.来自家庭的压力

D.来自社会对社会工作 E.社会事实可以作为事物来看待和研究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5国际社会工作所认同的“接纳”原则意味着()

A.对所有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都应当保持宽容、尊重的态度 B.认同服务对象的行为或价值观

C.接纳社会工作专业对公众的统一服务态度,是建立专业协助关系的伦理前提 D.每个人都有权获得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 E.不因为民族、性别、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以及精神或生理残疾等因素而对服务对象有所歧视、排斥或拒绝提供服务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6社会政策的目标包括()正确

A.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提高社会的生活质量 B.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D.追求利益最大化

E.追求经济效益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7个案会谈技巧主要包括()正确

A.支持性技巧 B.引领性技巧 C.总结性技巧

D.影响性技巧 E.接纳性技巧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8社会策划模式强调方法的科学化,特点是运用科学方法,包括运用()来协助做出决定。正确

A.定量方法收集、处理和分析资料 B.定性方法收集、处理和分析资料 C.移情方法收集、处理和分析资料

D.咨询方法收集、处理和分析资料

E.小组方法收集、处理和分析资料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39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居民的接触需要介绍自己,必须注意()

A.尽量先找居民的“熟人”引见自己 B.选择好接触时间,必须时可以与居民争论

C.介绍自己服务的机构和地理位置,让居民了解你是从哪里来 D.对于疑心较大的居民,社区工作者要出示工作证 E.谈话语言要尽可能通俗化,表达要简单和直接 答案解析: 题目:试题40社区服务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有()

A.政府资助 B.民间捐助 C.商业交易 D.银行贷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工精神】相关文章:

精神病院社工范文05-28

社工论文题目05-02

社工梦范文05-15

案例社工范文05-15

工会社工范文05-16

青翼社工范文05-17

社工实习范文05-17

社工介绍范文05-17

社工网格范文05-17

社工转正范文05-17

上一篇:小学环境卫生月总结表下一篇:高中生竞选团委副书记演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