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化发展模式

2024-04-24

集群化发展模式(共8篇)

篇1:集群化发展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

作者:王树雄 于正东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旅游业已经成为湖南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文章对湖南旅游业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如何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湖南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构架及措施。

[关键词]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 F590.8

[文献标识码]A

篇2:集群化发展模式

一、株洲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的价值分析

(一)资源共享实现最大化

全国职教会议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株洲职教园区涵盖了中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等不同类型和层级的职业教育。因此,在职教园区构建中高职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模式,在职教科技园区内的职业学院之间实行学分互认,企业培训和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可以学分置换,即打造“职业教育立交桥”可以实现。[1]职教园按照“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原则,围绕职教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充分结合株洲职业教育现有基础,实现原有各院校的集中办学,集聚了资源,已投入试运行的湖南(株洲)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能够为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公共实训、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提供广阔平台。彻底解决困扰职业院校的设备问题,从而实现实训基地设备的共享。

(二)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

石伟平教授曾提出,“职业教育本身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等方面加强建设,从而更好地为产业升级服务”。株洲职教园完整对接株洲产业,整合重复专业,发展骨干示范专业,通过建设焊接中心、机械制造中心、自动化控制中心、汽车制造中心等实训中心建设,促进株洲经济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功能。当前,职教园正积极推进湖南保险职院的进入,作为国内惟一的保险类职院入驻,不但可以占领我国保险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而且可以引进中国人寿企业大学、中国人寿养老养生基地、后援服务中心等落户园区,这将会把株洲迅速打造成长株潭城市群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区和保险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将极大地推动株洲市的产业大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的策略

(一)加快推进职教园的建设

其具体的思路设计为:

(1)转变建设观念。株洲职教园从启动到目前只有4所院校建成开学,速度较慢,原因主要是建设重点放在“建城”。株洲职教园可以将建设重点放到“建校”方面,加快推进学校入园,发挥企业的聚集效应;

(2)理顺管理机制。剥离株洲市教投公司管理职能,并明确其职责。完善园区管理机构,职教园管理办公室作为园区教学业务和日常事务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职教园的管理、协调等综合改革工作;

(3)尽快推进院校建设。落实政府的工作要求,指定时间进度表,尽快完成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已签约院校尽快开工建设。

(二)构建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

为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20在全国职教会议上,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学制完全有发展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向本科、研究生等高层次教育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科、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形成多层次衔接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北京、上海、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率先举办了四年制技术教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株洲市可以利用职教园优良的职业教育资源,在支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做法可以借鉴:

(1)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根据省情及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支持高职院校选择高职精品专业与本科高校开展联办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面向本省生源,以本科二批次录取,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支持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办成人教育本科专业;

(2)开展联合培养专业硕士试点。在工学、农林和艺术类等领域,支持校际联合开展“3+2+2”(三年制高职+两年本科+两年硕士)、“5+2+2”培养专业硕士试点(五年制高职+两年本科+两年硕士),联合开展“3+4”(三年制高职+四年本硕连读)、“5+4”(五年制高职+四年本硕连读)专科起点本硕连读试点。

(三)发挥政府部门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集群化改革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1)政府要高度重视,将职业教育推动城镇化发展,对接地方产业产业发展的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

(2)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教育资源,结合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稳定性,批量性和同质性的特点,统筹高职院校的建构,规划布局和发展,科学合理利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杜绝重复建设,避免无序竞争,创建优质高效的全市职业教育一盘棋的新局面;

篇3:集群化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极为迅速, 并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增强市场经济活力、优化经济结构、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口、加快技术扩散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 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3万家, 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25%;实现工业产值37.2万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7.94%;从业人员6787.6万人, 占全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76.86%,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呈现地区分布不均的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 国内中小企业的数量分布仍未能改变东部沿海地区比例过大,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比例较小的极化分布态势, 中小企业在国内各地区的集中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促进关系。因此, 在保持东北沿海地区已有优势的同时, 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内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改变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弱势地位, 必须寻求新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模式, 即采用集群化的发展模式。

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式发展模式能够较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产值, 发展规模及成长潜力, 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县域地区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最基础依托, 能够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吸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已成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撑, 是国内各县域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及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主要动因。

近几年, 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国内中小企业集群特别各县域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在综合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东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集群化成长,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也已取得阶段性进步。

从表2可以看出, 东部沿海地区内的代表省市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在数量和规模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例如, 浙江作为国内特色县域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发源地, 拥有产值过亿的集群300多个, 广东拥有产值过50亿的集群180多个, 而东北地区的主要省份辽宁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情况较其相比, 差距仍比较明显明显, 数量上仅为浙江的1/3, 广东的1/2左右。因此, 东北地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可充分借鉴东部地区成功经验, 以各县域地区的资源禀赋为依托, 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并正确看待县域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化发展方式的有效性, 进而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本文以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为研究对象, 在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根据黑龙江现实情况选择适合其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模式, 以期实现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良性健康发展, 并为国内其他地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提供支持。

二、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及资源大省, 在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黑龙江省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较为迅速, 并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 围绕石化、木业及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 全省形成规模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数量已达到56个, 集群内各类中小企业超过4000家, 从业人员18.1万人, 年实现销售收入219.8亿元, 增加值56.6亿元, 上缴税金近9亿元。具有代表性的集群有大庆市龙凤区代表的石化产业额集群, 绥芬河口岸的木业产业集群, 兰西县的亚麻制品产业集群以及东宁县的黑木耳栽培及深加工企业产业集群。

三、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

对于适合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模式的选择需建立对县域地区现有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评价的基础上。本文以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为研究对象,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分析黑龙江省采取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即探讨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是否是行之有效。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在对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采取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时, 在分析、比较、筛选及综合评定的基础上, 选取17个指标, 并按此模型进行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有效性评价。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二)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

1. 权向量的计算。

注:n A—B判断矩阵的阶数 (n=5) , aij为判断矩阵的元素, Wi为权向量的第i个元素Á

从权向量W的计算表中得权向量W= (0.3000, 0.1191, 0.0538, 0.3786, 0.1484)

2. 一致性检验。

最大特征根λmax的计算:

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比率计算:n=5, RI=1.12

可以看出:随机一致性比率CR<0.1, 符合一致性要求, 且权重评价合理。同理, 可计算出B1, B2, B3, B4, B5判断矩阵的权向量W。

3. 确定评价指标总排序权重。

最终评价指标总排序权重值A:

(三) 有效性评价的结论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有效性评价向量B= (0.7099, 0.3145) , 即黑龙江省实施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结果为0.7099 (大于0.6) ;未实施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评价结果为0.3145, 且各评价指标中除区位及文化优势、地区人均工资增长率指标外, 其余各项指标均处于一般以上, 说明黑龙江省对县域中小企业采取集群化发展将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是有效的, 并优于县域中小企业不采取集群化发展的状态。

可以看出, 县域中小企业采取集群化发展方式在企业发展潜力、资源禀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等方面均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因此, 黑龙江省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适合发展特点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四、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 基于地区资源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

资源型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指依赖地区资源优势, 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地区资源,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依托资源形成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架构特点, 但是其基本运作模式是一致的, 通过地区内核心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合作契约与核心企业建立联系, 发挥自身的特长进行产品粗加工或深加工, 并通过集群统一的产品销售渠道输入市场。

(二) 基于区域内农业产业化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

农业产业化是指通过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生产、运输、初加工及深加工各环节有机的联结起来, 实现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种植一体化运作模式, 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效益, 增加以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各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利润。在这种模式下, 集群内的产业特色十分明显, 产品的类型是其集群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不断发展和升级, 形成多层次的协作分工体系, 极大地降低了中间产品的转移成本, 而愈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则可以建立专业化优势, 实现规模效应。同时,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将小企业、小市场与大需求和大市场链接起来, 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使得集群内各中小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加强了企业应对市场波动、抵御风险的能力, 将分散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逐步转向规范化, 从整体上提高县域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

(三) 基于产业园区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

产业园区的形成是外力作用下增长极现象的一种体现。通过借助政府等外力的作用, 对县域地区内的某一种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 依赖于外部资本的注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城市郊区化的支持, 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硬件环境。近年来, 以产业园区形式来促进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地区普遍采用的政策。一般来说, 产业园区会为内部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政策制度环境, 而其与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式的发展模式的优势有效结合, 势必为县域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合适、支持力度最大的成长条件。对于黑龙江省来说, 在其市场化改革进程较慢的情形下, 市场的机制不能全面的运作, 政府的合理调控也就成为促进县域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作为企业集群的主要外部调控力量, 其职能的发挥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中小企业园区, 通过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和适度参与, 促进园区建设与中小企业集群的效应叠加。

五、结论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在县域地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资源禀赋、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均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是有效的, 并优于县域中小企业不采取集群化发展的状态。因此, 通过探讨黑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可采用的三种模式:基于地区资源, 基于区域内农业产业化及基于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进而充实国内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研究的内容。

摘要: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 通过对省内各县域地区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分析, 进而说明黑龙江省各县域内的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能够达到提高发展水平,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果。在此基础上, 结合黑龙江省的特点, 提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可以选择的三种模式。

关键词: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有效性评价,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姜涛.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

[2].郭明.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索[J].行政论坛, 2011 (5)

[3].李姗姗.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 2011 (7)

[4].柏玲.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论坛, 2009 (4)

篇4:集群化发展模式

中航工业是最早一批进入通航运营领域的国有企业,在通航运营领域具有相当的行业地位。钓鱼岛巡航、汶川地震救援、奥运航拍,每每遇到这些重大事件,都会出现中航工业通航企业飞机的身影。

2014年,中航工业通航运营企业总资产规模已达到22亿元,销售收入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10.9%。虽然销售收入规模远不及制造业,但通航运营产业已成为中航工业航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目前,中航工业已经形成了“中国飞龙”等一些业内知名品牌。飞龙公司于1987年初取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发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目前,该公司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CCAR145部、135部、91部、141音B运营资质的通航企业。截至201 5年3月,飞龙公司已拥有11个机型共59架飞行器,作业区域遍布我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份,2014年全年完成飞行作业量15367飞行小时。

可以说,中航工业经过长期发展,依托制造业的雄厚实力,在运营领域已经拥有了独特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独立发展,再加上投入不足,相比近些年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而言,后劲略显不足。

中航工业旗下的13家通航运营企业,数量约占全国实际在运营企业总量的1/10,从业飞行员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4.7%,航空器数量约占15.4%。总体来看,占比不低,但航空器老旧、飞行员年龄老化成为普遍问题。据统计,中航工业旗下的通用航空器平均机龄13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个别企业由于经营困难,飞行器机龄甚至达到了50年以上。2013-2014年,在从业飞行员数量、航空器数量两项指标上,中航工业的增长率分别为一1.8%、6.5%,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业务方面,中航工业几乎涉及通航作业的所有领域,如工业作业、农林作业、训练飞行、航空摄影、公务飞行、应急救援等,但是拥有绝对优势的领域并不多。在传统作业领域,2014年中航工业旗下通航运营企业共完成飞行作业小时数1.7万小时,相比201 3年下降约8.5%。在空中游览、公务飞行等一些新兴领域,中航工业还未形成优势和品牌。这源于很多老牌企业固守已有业务,市场拓展意愿和能力普遍不足。

表面看起来,中航工业的通航企业规模还算可观,但是在抱团发展方面,乏善可陈。由于历史因素,中航工业的通航运营企业大多依附在制造企业周围发展。又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尤其是飞行员数量的稀缺性,各企业之间的隔阂较多,壁垒一直存在,相互间缺少沟通和交流,虽然同属中航工业旗下,但各个企业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发挥出集群化发展的优势。

对比国内外的发展现实,可以判断,中国未来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我国通用航空仅占民航业飞行总量的1%.营业收入的1%和从业人员的1%,增长潜力巨大。即便目前受制于低空空域的管制,大家还是挤破头进入这片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中航工业没有理由不抓住机遇,努力拓展。对此,笔者有两点建议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集群化优势。中航工业旗下拥有13家通航运营企业,如果相互合作,集群化发展,最大限度的释放出飞行员、航空器的资源价值,比如将业务量不饱和的企业的飞行员、航空器借调租赁到处于市场拓展期的企业,找到各方企业的利益平衡点,必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整体价值最大化。

笔者曾有幸接触了一些国内的民营通航企业,他们对于集群化发展的认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从不排斥与其他通航企业的交流合作,多年的市场打拼使他们意识到市场光靠守是守不住的,要有开放的心态,要与其它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寻找市场机会。当然,这种意识还源于他们对于企业自身经营和发展的高度自信。这种市场化意识很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侧重新业务的培育。目前中航工业的主要业务集中在传统的农林作业、训练飞行,但这部分业务的市场容量有限,目前已趋于饱和。笔者以为,中航工业需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来拓展新的业务,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要依据现有优势资源通过“创意”创造出新的商机。

目前,中航工业旗下幸福航空舟山通航正结合舟山地理环境特点,以水上飞机结合高端旅游打造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今年4月公司取得运营资质并于5月成功实现首飞。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此外,中航工业正在研究以区域自然旅游资源为牵引,以直升机空中旅游为切入点,结合地面房车旅行或工业旅游,打造海陆空立体化旅游体验。今年7月的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中航工业下属贵州资产公司推出了“中航爱游客”的品牌,向市场展示了这种房车露营地结合直升机空中游览的全新旅游概念。这是中航工业创新商业模式、打造创意经济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篇5:集群化发展模式

0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同的企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企业成长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已有许多成功的产业集群范例。而在浙江省,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集群化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本文以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为例,分析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同时分析现阶段这种模式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以此为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借鉴。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综述

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的优势应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包括市场、劳动和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增)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集聚的程度越大,规模越大,也就使企业所在产业的整个规模扩大了,这样中间投入品的种类更多,分工更细,消费品种类也更多,提高了居民的效用水平。

但产业集聚规模也有一个最佳限度,视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及可开发性、基础设施的可通达性而定。过度的集聚会造成地价上升、场地拥挤、环境污染等,虽然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所产生的向心力与贸易成本和地租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强弱抗衡会决定集聚与分散,但企业迁移的惰性和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倾向于增大集聚规模。因此要集聚与分散适度,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2.1 永康市五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永康市有五金机械企业万余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品涵盖机械、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等7大类2万多个品种,现有集团公司15家,冠浙江省名的95家,无区域性企业集团(冠中国名)6家。永康制造的五金产品共有一万一千多种,其中100多种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目前永康五金产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税收占80%。全国私营企业500强中,永康的五金企业占据了8席。

2.2 目前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化特色经济之所以得以发展,主要是发挥了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及其协同效应,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发展道路。但是应该看到这种产业集群化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亦是如此,在企业的形式、规模、层次和产品的质量、品牌等方面都表现出产业集群初级阶段的不足。

2.2.1 集聚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永康市五金企业多为中小型的民营企业,2004年注册民营企业56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5家,其中销售收人超亿元工业企业55家,销售收人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缺少强有力的龙头拉动。

2.2.2 集群企业组织形式和有关社会市场发展的落后 永康市的五金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企业管理以家族式管理模式占主导,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确定,企业

之间的信息关联度较低,并且社会市场缺乏高度的完善的信用机制和金融体制。

2.2.3 集群企业技术层次偏低,产品的品牌形象不强 永康市的五金行业从整体上看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式经营为主,多数企业以产品模仿和技术模仿为主,产品的差别性又不大,许多产品是同类产品,或竞争性很强的替代产品,而且产品的加工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科技含量低和产品附加值低。同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优势,各种产业发展仍缺乏强势品牌的有效拉动。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动力缺乏。

2.2.4 集群内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 永康市大多数企业都是直接生产最终产品,企业间没有形成相互协作,上下配套的完整体系,不愿与相关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同行业间会通过低价竞争创造利润,致使企业为此减少成本而降低产品质量。集群内企业的行为将影响本地产业集聚在整个市场上的声誉,从而影响本地企业群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某些企业低劣的行为将导致整个行业的消失。而且永康市新兴行业培育相对滞后,这就给该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2.2.5 集群企业外流 永康市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可利用土地存量资源匾乏,多年开发后可利用面积急剧减少,不能提供大面积开发区,而且,土地价格不断上升,企业的各种经营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使企业的规模受到严重的制约。很多企业就通过外移以求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3 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提升途径

2.3.1 搞好五金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培育产业集群必须重视产业集群的规划。永康市根据五金产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了《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规划应以民营经济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疏通信息来源,做到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发展外向化,发挥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从世界五金制造业的高度,来规划和谋划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

2.3.2 营造五金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要创造有竞争力有创新力的区域环境,对现有的产业集聚区要积极扶持,重视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的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利用其灵活多变、接近市场的特点,激励创新。引导和培育企业联系的发展,严格执行产业集群内部的中介展,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创造条件。

2.3.3 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首先,大力引进、推广应用国际先进设备、技术、工艺和科学的管理,不断提高五金行业的设备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五金产品的质量,提升五金产品档次。其次,要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新产品带动行业发展。再次,加强信息化和标准化工作,要大力提高全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五金产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辅助制造技术,应用计算机进行企业各项管理。要继续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工作,加强五金产品的标准化管理,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缩小五金产品与国际化先进水平的差距。

2.3.4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观念,注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双重积累,以专利技术和优质产品为支撑,要加快培育区域性品牌,支持企业实施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从研发、生产、营销到售后服务一体化的质量保证体系,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逐步转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的启示

永康的五金集群只是浙江省众多产业集群中的一个,如温州柳市的低压电器集群、温岭泵业集群、台州的摩汽配产业集群以及绍兴的纺织产业集群等等。这些集群的存在成为浙江经济的一种显著特征。永康五金产业面对的问题同样其他的产业集群也存在。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存在着某方面的优势,因此,在谋划和发展县域经济时,首先要把本地区的优势企业发展好,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摒弃“小而全、大而全”的发

展思路,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自己可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事业上。选择那些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资源和产业进行深入开发,逐步发展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

其次,要打破传统思想,将本地区优势与其他地区的优势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如永康市土地资源的短缺,使该区的集群产业在发展时出现瓶颈,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与邻县武义县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联手打造世界五金城。

再次,政府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能因为产业集聚的自组织性而忽视政府的作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手脚、大胆探索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做好城乡结合,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制订政策、发展规划等形式引导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使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合理优化的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应以充分开发该地区的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良好的设施环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优秀的人才为条件,以政府的有效政策与职能为保障。参考文献:

[1]Mar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0(1890).

[2]李小建,李二玲.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3]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pp15-23.

[5]芦伟.浙江产业集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6年.第1期.

[6]芦伟.永康五金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群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篇6:集群化发展模式

——青岛市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20:07 作者:杜世成

产业集群化作为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以区域网络为基础,通过强化专业细分,促使每个企业把产品做精,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形成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不但有利于降低产业的发展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有效地破解土地、资源和环境等制约因素,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积极探索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高端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产业选择的高端化,大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的主导产业

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都会呈现出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三大趋势。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时,已经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密切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在发展初期就应把产业集群建立在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的高端产业上。

近几年,青岛市正在大力发展的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以及家电电子、汽车机车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所培植的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无一例外都是一些高端产业。目前,这些高端产业集群对青岛经济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已经凸现出来。家电产业集群中的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了8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以中船重工为龙头的造船修船产业群,集聚了国内的重点配套企业和研究机构。以重型载货车、专用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集群,带动了全市1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以在建的1000万吨炼油厂为骨干的石化产业集群,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条。港口产业集群以前湾港等骨干项目为支撑,形成了物流企业的集聚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及其发展,使青岛市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吸引力和产业成长势能。据统计,2004年六大工业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70%以上。

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只有各类产业合理分工,才能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在培育高端主导产业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做优做强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以集群化的方式对这些产业不断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之迅速占领行业高端。即发集团是青岛的一个纺织服装企业,近年来该企业通过与伊藤忠、日棉、东棉、丸红、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吸引了20多家高水平的配套企业,形成了从纺纱到织布、染整、印花、服装加工、包装辅料一条龙的针织服装产业集群,不仅使自身的品牌得以提升,而且推动青岛纺织服装产业迅速进入了行业高端。

二、坚持主体选择的高端化,发挥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的龙头带动作用

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企业,其实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水平。能否合理选择集群主体,是集群发展的关键。近些年,青岛市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始终注意选择实力雄厚的高端主体,坚持一手抓品牌带动和大企业带动,一手抓主体大项目建设,提升集群的产业能级,推动产业创新、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

在集群的主体选择上,我们主要把握了三条标准:

一是要有较大的规模和实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总是首先流向那些拥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大企业。这也就是说,只有大企业才拥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主角的功能。近年来,青岛市培育的产业集群都是以知名大企业和主体大项目为支撑的。比如,家电产业集群中的海尔、海信、澳柯玛,电子产业集群中的朗讯、世正、LG,石化产业集群中的中石化,汽车产业集群中的中国一汽、上海申沃、北汽福田,造船产业集群中的中船重工、中海油,港口产业集群中的中远、中集等,都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在强势产业集群主体的带动下,美国A-B、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韩国高丽钢线和浦项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落户青岛,其中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外资大项目已有11个。

二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品牌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是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条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能力。青岛拥有10个中国驰名商标,31种中国名牌产品,特别是海尔成为中国唯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近年来,青岛立足这一资源优势,坚持以品牌引领集群,以集群提升品牌,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例如,青岛啤酒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品牌,其价值已达168.7亿元,青啤集团以品牌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打造形成了涵盖原料、包装物料、啤酒辅料、物流、仓储、零售餐饮、废料回收利用等诸多领域的产业集群,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三是要有核心优势。对于参与产业集群的企业主体来说,核心优势包括核心技术、专利产品、管理技能、市场网络等诸多方面。一个企业只要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就会对上下游产业产生强大的拉动和集聚作用,从而与其他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比如,青岛纺织机械厂拥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和完善的市场网络,其产品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40%,目前企业正在立足自身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着力打造一个新的产业集群。

三、坚持路径选择的高端化,集中精力推动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

从近年来各地发展情况看,一些地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通过企业自发扎堆、相互模仿形成产业集群,尽管起步时成本较低,也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优势,但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品牌通道狭窄、企业根植性差、高层人才匮乏等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生命力。因此,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在集群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式的发展路径,努力在大中小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有序的分工、协作、配套系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青岛市从实际出发,在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

“品牌+品牌”模式。这种模式不是一个企业的水平扩张,也不是企业间的简单相加,而是立足于高端主体的自身优势,通过品牌的强强联合打造品牌集群,形成长盛不衰的产业“航母”。品牌集群不仅集聚起企业和产品,更重要的是集聚起相关行业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因而是最高层次的集群化发展途径。从打造品牌到品牌扩张再到品牌集群是品牌企业成长壮大的必然趋势,在实现形式上可以通过以知名品牌产品为核心向上或向下延伸产业链条,也可以外联相关产品,但其核心是品牌集聚。地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尔工业园就是由知名品牌企业集聚起来的集群,日本三洋、广州冷机、台湾瑞智等企业前来建立了压缩机总装厂,美国艾默生参与到海尔的前端设计与开发中,海尔和三洋、艾默生的技术与品牌在这里形成优势叠加,一大批零部件厂和原材料加工厂也追随而来。目前,海尔工业园已吸引国际知名企业33家,国内龙头企业24家,一个以知名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快速形成。中船重工的主体大项目建设起步时就以集群化发展为目标,中海油、武汉重工铸锻、重庆齿轮箱、陕西柴油机、新加坡郭氏兄弟、韩国马斯特、韩国STX等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在这里进行投资与合作。此外,青岛啤酒与美国A-B公司、海信与日本住友、澳柯玛与美国GE、青钢与韩国浦项制铁、凯联集团与韩国LG、四方机车厂与加拿大庞巴迪等知名品牌之间,也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实现了双赢合作。

“总部+总部”模式。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相互协作,可以通过供应链和价值链增强对成本、物流、信息的控制,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地方产业集群中集聚的企业总部越多,集群的产业向心力和控制力就越强,就越能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我们十分重视引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建立地区总部以及财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和销售中心,支持本地企业提升总部功能。青岛港继成功地实施港口战略西移和与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中远“三国四方”合作之后,去年又引进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中国北方总部落户青岛,英国铁行、中远也在青岛建立了地区总部。这些公司在青岛设立总部后,纷纷将欧美等部分国际干线和物流业发展重点转移到青岛,促进了港口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美国朗讯公司投资建设的青岛朗讯,年收入近10亿美元,已成为朗讯在中国的营运中心、研发中心和全球五大系统集成中心之一。

“政府+企业”模式。单纯依靠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在短期内难以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创造和提升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生产要素,把企业的自发行为和政府的自觉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摆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以促使产业集群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近几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推进集群发展:

一是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大框架,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同时,不断深化以转变职能、精简审批、综合执法、政务公开和效能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工程”改革,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四型机关”,千方百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二是围绕发展产业集群配套引进教学研发机构。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超前引进了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船舶工业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和十几所国家级研究机构来青落户,为产业集群发展储备和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最近,还引进了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生产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来青岛设立其在中国的第一家研发中心。

三是大力造就优秀企业家。近年来,青岛市把企业家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建立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为了让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还成立了青岛市企业家促进会,坚持在党员队伍中培养企业家,在企业家中发展党员,并吸引国内外企业家来青岛创业发展。一大批知名企业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青岛确定的重点产业集群,有的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有的正在快速崛起,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去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3.8亿元,增长16.8%,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并荣获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满意奖”等称号。青岛市的实践充分证明,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是当前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篇7:集群化发展模式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关键特征是知识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是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在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下使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知识的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

科技集群的概念。科技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在创新过程中由于群体技术的内在关联性和技术势差的存在,特定领域的科学技术资源(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活动等)相互关联、协同作用而组成的具有科技创新功能(有利于科技人才的交流、流动以及大量的科技信息的共享,从而促使科技创新)的系统,并与技术相关的社会各种要素反馈互动,形成以集群为特征的集合。科技集群的主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科学技术资源,关键资源是科学家、研究人员,而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技精英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科研机构里,用什么途径、何种方式将同一领域、交叉领域的科研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科技集群是一大课题。上海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科技资源集中于几大高校和中科院系统,从所在地域和单位看具有一定的集聚性,这对该领域科技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促进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方面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真正在科研资源之间建立长期、频繁的交流、合作网络,从而促使科技集群的形成。

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比较。与科技集群相比,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处于同一个产业领域,在空间上集聚的大量相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金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培训和咨询机构等)的集合,同时集群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协同产生具有很强的、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整体。具体地,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在集群主体、关键性资源、组织动力和面向领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1、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尽管在领域上有所不同,产业组织的细节有所区别,但是几乎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构架,事实上都可以抽象简化为一个模型,如图1所示,即整个区域的创新经济系统事实上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集群(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在大量中介机构和平台的媒介和联系作用下密切互动形成。

(1)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科技集群居于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核心地位。往往是政府或大公司基于对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某一领域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形成了科技集群,然后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由于知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普遍,比如波士顿、班加罗尔、剑桥、牛津等地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实际就是这种模式。

(2)产业集群发展下的科技集群配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居于主导地位,产业集群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向科研集群提出科技创新的需求,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或由于竞争的压力而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这就会刺激科技的发展,进而形成配套的科技集群。在生物医药集群中,这种模式往往发生在厂商力量比较强大的传统制药中心,纽约、孟买的厂商主导的生物医药集群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3)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与科技集群形成双向互动。这种情况下,科技集群提供的创新动力能较好地满足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所提供的创新环境又能满足科技集群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丹麦一瑞典的生物谷是这种模式的最好诠释,要实现这种模式对区域本身的资源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强大的研发力量,又要有较强的产业能力,当然,第一和第二种模式下的集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有可能进展到第三种模。

2、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形成的途径 创新能力的存在只是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要把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产业化,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

发展。

(1)政府牵头,以多种形式发展跨部门的协作科研机构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相互问的独立性比较强,有着不同的部门利益,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整合研究资源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具体的方式可以是政府制定科研工作规划,选定若干对本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将区域内隶属于不同部门的相关科研机构组织起来,整合科研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开展跨单位的研究,并由此促进不同单位之间科研联系和合作,建立起区域内的科研协作网络;还可以通过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为合作研究提供资金、设备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促进研究。法国罗纳一阿尔卑斯大区在推动该地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采取了政府财政出资,通过聘请专家制定一段时期内的本地区关乎区域经济方向的重点研究项目,并由政府出面整合地区内的研发力量,组成项目组,共同攻关,逐渐形成地区性的研究网络,乃至研究集群。

改变传统的线性科研驱动思维,产业层面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应提前到实验室阶段,建立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在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总结中。“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被认为是最有成效的。大量对成功的国外创新集群的案例研究表明,企业对科研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科研产业化的衔接点也大大提前,从原来的成果转化环节提前到实验室阶段,使产业化的产品创新从立项开始就成为科研开发的最终目的,从而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效率。

这种做法在上海的生物医药领域开始尝试推广,比如上海医药集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集团中央研究院,对新药进行研发。中央研究院发挥产学研平台和桥梁作用,直接参与并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一方面,从科研院所选取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苗子,到中央研究院进行系统、规范地开发,主要包括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临床前研究以及后期的l临床研究,通过技术再创造赋予其新的价值并使其具备顺利产业化的技术潜力;另一方面,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品质提升的需求,选择疗效确切、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在中央研究院进行技术创新,补充、更新和完善企业的产品链。

(2)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换中介和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提供可能中介组织既是科技集群与企业互动的重要媒介和平台,又是催生大量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它在整个地区的经济集群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中介队伍和平台包括孵化器、风险投资公司、各类中介(比如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合同研究组织等等。这些专业服务中介的工作有助于保障技术人员的利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的规范化、科学化,从长远看有助于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队伍可以为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管理经验、政策咨询、合作机会和联系客户,使集群内的成员比单一的企业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服务平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1981年成立的北卡罗来纳州生物技术中心是全美第一个由州创建的生物技术产业机构,这一机构的诞生对北卡罗来纳州带来了生物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马萨诸塞州政府则在1985年出资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并设立了第一个生物技术孵化器。

对于具有高风险性的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孵化器能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幼弱的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作、健康成长的企业。如,美国麻省生命科技囝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一流的实验室和办公场所,包括提供医学试验设备和材料等必需品,办公设施和便利的生活娱乐设施。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统计,小企业在建立5年之内,不经孵化器培育的将有80%破产,而经过企业孵化器培育的小企业在5年内破产的只占14%一20%。进驻企业孵化器的企业中有75%在初期的年营业额小于10万美元,而经过3年左右孵化,有24%的企业营业额可接近100万美元。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是非营利性机构,既来自于政府、社会非营利机构、大学的资助,也来自大公司、私人机构和个人的支持,孵化器是科技与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创业者个人进入经济生活、走向成功的桥梁。

合同研究组织(简称CRO)则是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一种特殊服务机构,它是以合同的方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由于生物制药对专业人才、操作程序等有高技术性的要求,使得生物医药企业往往通过与CRO合作实现开发过程,使CRO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机构。CRO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成为制药行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CRO的专业化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针对性强,可以满足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的不同需求,降低制药企业的研究成本。不同的CRO根据其技术特长和能力提供不同的专业化服务,如药物的研发、临床前研究、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物基因组学、药物经济学、临

床试验、试验设计、研究者和试验单位的选择,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等服务领域。

(3)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激励机制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相比其他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专利保护的依赖程度更大,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先进技术成果扩散,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研制的重要保障。首先,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看待知识产权问题;其次,进一步完善通过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将专利制度作为激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在美国,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帮助科研人员申请专利,转让专利,寻找创业伙伴、风险资金。一方面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以非常专业的法律服务,保证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和利益,从而保护了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篇8:集群化发展模式

一、引言

2010年,大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提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在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以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建设。旅游产业是融一、二、三产于一体的“第六产业”,“全域旅游”强调在一定的城市、县域范围内以旅游业为龙头,引领其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不断的拓展产业链,开发新业态,最终形成全域“大旅游”的发展局面。学者石祥楚认为全域景区构建的核心主体包括政府主导、产业集群、社区参与和游客需求。旅游产业集群是以一个特定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

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以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总结得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湖北省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建构

(一)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及条件

根据国外学者Tichy G.1998年提出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并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研究,本文总结得出以下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走势图1。

(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火热,各地区都在探索未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王树雄等(2006)对于湖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探,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三纵、三圈”的总体空间架构;耿巍娜等(2009)针对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谢燕娜等(2013)提出了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今后发展应采取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城市—景区双依托型、特色产业依托型4种发展模式。2013年,绿维创景创造性地提出了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四种模式,即旅游目的系统集群化模式、休闲消费聚集的集群化模式、专业化集群化模式、泛旅游带动的立体网络集群化模式。

(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建构

结合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绿维创景的四种集群模式,在分析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了湖北省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模型。如图2:

三、案例分析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国土面积3430平方公里,处鄂西南地区。长阳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美誉,与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齐名,并称为湖北四大甲级旅游资源区。

(一)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问题

1、核心景区资源产业带动力不够

清江画廊景区作为整个县域的核心景区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景区产业带动功能,其影响力仅限于长阳清江流域沿线地区产业,并且部分被带动的诸如农家乐、土家风情街、观光游艇等产业仍然处于零散发展状态,产业集聚集群效应远远没有发挥。

2、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不齐全

全县目前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饮食街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大型的旅游酒店缺乏,而诸如天柱山景区的度假酒店以及清江度假村规模有限,多数为单体酒店形式服务于特定景区,更加难以发展产业集群;特色化的交通方式在长阳县几乎没有,购物娱乐产业难见其面,仅有的土家风情商业街也处于初级开发状态,商户管理零散,规划极端不合理。

3、景区一枝独秀,难以形成遍地开花“全域旅游”大局面

从内部情况来看,长阳旅游呈现东热西冷、景热城冷的清江画廊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清江画廊过于注重内部经营管理,转型升级和项目建设停滞不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长期来看,清江画廊一枝独秀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长阳旅游的整体发展,阻碍了长阳整个区域的“大旅游”局面的形成。

(二)全域旅游建设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1、成长阶段

(1)景区合作。首先要实现景区之间的全面合作,采取景区联票、共同宣传、客源共享、统一游线等合作方案。以县域内主要景区5A清江画廊旅游区为合作核心,向四方发散,最终实现全域景区的一体化发展。

(2)资源整合。重新梳理盘整、优化整合区域内优势旅游资源,形成“木瓜花都+火烧坪”农业生态观光区,“巴国故都+麻池古寨”历史文化旅游区,“清江方山·天柱山+清江画廊”清江山水旅游区,“丹水新区+高家堰+贺家坪”休闲体验旅游区四大核心区域和产业聚集组团。

(3)产业链完善。不断完善度假休闲、旅游住宿、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演艺等传统产业要素。积极发展具有土家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创意等题材的主题酒店、会展酒店、度假酒店等。

2、成熟阶段

景区主体模式。综合形成几大景区主体,以该景区为核心,带动服务景区的相关旅游产业形成景区主体集群发展态势。中部以清江画廊景区为主体,北部以中武当天柱山以及丹水为风景旅游区为主体,西部以巴国故都和麻池古寨旅游区为主体。

专业化模式。形成四大专业化旅游产业集群,即养生度假旅游产业集群、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土家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现代工业旅游产业集群。

3、升级阶段

多产业融合与泛旅游产业集群。当整个县域的旅游产业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并逐渐向更高阶段升级时,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实现县域内多产业的融合并最终达到泛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文化”——加快形成“赏清江山水、品多元文化”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农业”——利用已经形成规模的榔坪木瓜种植基地、火烧坪高山蔬菜基地、渔峡口清江椪柑和小水果基地等,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旅游+工业”——探索将丹水新区打造成为集工业、商贸、金融旅游为一体的时尚魅力新城,重点打造沿头溪流域入口处的清江鲟鱼工业旅游展示区等。

四、结论

本文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总结得出湖北省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其作为新时期全域旅游示范区,未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路径。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一)长阳县旅游产业集群程度较低,表现为核心景区资源产业带动力不强、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不齐全、部分景区“一支独秀”、“大旅游”局面难以形成等,因此全县在建设全域旅游时期必须重视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二)湖北省众多县域旅游产业集群程度依然处于初级成长阶段,“十三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分析县域内的产业资源集群现状,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未来全域旅游的发展做好必要准备。

上一篇:郢书燕说文言文翻译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