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电子商务政策

2024-05-06

福建省电子商务政策(通用6篇)

篇1:福建省电子商务政策

从高考加分的历史来看,涉及加分奖励的面很广,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高考加分政策名目繁多,且各地标准不一,很难做到公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福建省高考录取加分政策,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福建省高考录取加分政策

下列考生享有在文考总分上加5分的政策

1.自主就业退役士兵。

2.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考生和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全省19个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高山(享受高山补贴)和无桥梁、海堤与大陆相连的海岛等少数民族考生。

少数民族考生高中阶段须在民族乡、高山(享受高山补贴)和无桥梁、海堤与大陆相连的海岛具有3年完整户籍,且在户籍所在县(市、区)学校具有3学年完整学籍,并有连续3学年的实际就读经历,方可享受高考加分。

下列考生享有在文考总分上加10分的政策

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下列考生享有在文考总分上加20分的政策

烈士子女。

什么是高考加分政策

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主要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引起社会的议论。

教育部出台的2009年高考加分政策,有“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3种加分形式。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

优先录取的项目

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以及残疾人民警察、因公牺牲人民警察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的子女报考高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录取。

加分政策还对退役军人的加分投档作了明确规定:自谋职业的退役军人,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10分投档;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20分投档。’

福建省高考录取加分政策

篇2:福建省电子商务政策

昨日,记者就市民关心的问题也采访了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说,政策落地尚需要一定时间,不同于“单独二孩”,此次全面二孩政策全国将统一时间表。不过,政策落地应该会比之前的“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地要来得快。

新政出台后才决定生,被处罚的可能性较小

这几天,市卫生计生委共接到上百个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咨询电话,问得最多的,还是政策何时实施。

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说,月15日,国家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正式落地福建省已经是3月31日,实际到209月政策才全面落地。目前,全面二孩政策何时落地还未可知,不过,“单独二孩”政策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奠定了基础,该政策落地应该比之前的“单独二孩”政策落地来得快。

既然全面二孩政策已是板上钉钉,那么,抢在政策落地前怀孕是否会面临处罚呢?“虽然国家放开了全面二孩,但在福建省的落地还需一段时间,《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还未修改前,一切计生政策仍按现行法规执行。”该负责人说。

他说,对于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前已经怀孕打算抢生的夫妇,将会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不过,由于怀胎需要近一年时间,因此,现在若开始怀二孩的家庭,被处罚的可能性较小。

独生子女优惠,“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该负责人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提倡按政策生育。因此,对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不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也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相关奖励优待政策。对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之前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继续按规定的条件、标准、年限,享受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已经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要求再生育的,则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待遇,此前享受的也不用退还。

该负责人表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市卫生计生委将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妻,可到一方户口所在地或现居住地办理登记。符合规定条件要求再生育的,仍需要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放开“二孩”后,我市不会出现“人口井喷”

据市卫生计生委的数据,目前我市有一个孩子的已婚育妇约33万人,其中60后7万多人,70后12万多人,80后12万多人,90后1万多人,这些人符合全面“二孩”的条件,其中有1020万人有生二孩意愿。那么,全面放开二孩后,厦门会不会出现人口井喷式增长呢?

该负责人表示,以“单独二孩”政策为例,厦门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妇约有25000对,截至目前共有9000多对“单独”夫妻申领了再生育服务证,比例约为36%,而真正生下“单独二孩”的仅有3100余对,比例约为12.4%。“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厦门并未出现“井喷”生育潮,去年我市户籍人口出生数为32903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6.17‰。“真正出生的远没有此前预料的多。有一部分放弃了,有一部分还在等待、观望中,相当一部分是大龄的。”

该负责人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影响较大的多是那些体制内的夫妇,“以前受政策限制不敢考虑,现在放开了,他们会有比较强的意愿。预计到-,厦门将会有个人口出生的‘小高峰’。”

调查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

医院将面临更大考验

根据年统计年鉴显示,我市医疗机构妇产科床位近张,占总开放床位数的14.85%;儿科床位1000张出头,占总开放床位数的7.61%。

记者了解到,我市部分大医院的产科床位呈现紧张状况,预产期在明年4月前的建档名额已所剩无多。

还有,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对儿科医生及护理提出更高要求。《20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从20起,全国儿科医生的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据统计,中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名儿科医生,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名儿科医生的美国。而记者了解到,我市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生数还不到0.3名。

此外,儿童疾病变化快,持续监测时间长,儿科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巨大,我市大医院儿科医生一天甚至要接诊上百名患儿,儿科又是医患矛盾高发区,且儿科医生收入在医生群体中较低,儿科医护人员流失较严重。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对儿科原本就紧张的医院来说,将是一大考验。

【相关新闻】

亲子游概念越炒越热 二孩同游或成时尚

本报讯(记者 翁华鸿)“全面二孩”政策将放开,除了利好母婴、楼市、教育等行业,对旅游产业也将产生正面影响。记者日前从厦门旅行社了解到,旅游业界对未来亲子游细分市场持续看好,甚至有旅行社想联合银行或保险公司推出“旅游教育基金”。

“全面二孩”又让“亲子游”概念火一把。途牛总裁兼COO严海锋说,亲子游本身是一个不错的概念,如今更受关注。途牛正在研发独立的亲子游业务板块,今年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了“跟着课本去旅行”的主题游产品,融入了教育概念。

业内人士认为,二孩同游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成为一种时尚,并成为拉动亲子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航国旅副总经理洪永晋说,厦航将针对“两大两小”推出促销活动,而旅行社也将选出一部分精品线路来促销。

篇3:福建省农民收入分析及政策研究

一、促进福建农民增收的意义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 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 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要想实现福建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 促进福建省农民增收是根本途径。这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历史任务, 是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无法持续地进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因此, 要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不断促进福建农民增收。

(二)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

促进福建农民增收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就会暴露出来, 比如城乡差距加大、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减小、农业购买力缩小等。所以, 促进福建农民增收, 不单纯是农民自己的事情, 也是涉及到福建农村经济发展, 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福建农民增收,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保证福建省的粮食安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 促进福建省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 改善农民生活, 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消费需求是带动福建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而城乡居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福建省要在继续培育和扩大城市居民需求的同时, 把重点放在培育和扩大农民需求上, 因为农村人口众多, 市场广阔, 购买潜力巨大。2009年, 福建的农村居民就有 1 763万, 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8.61%, 其人均纯收入是城镇居民的34.12%, 其人均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的37.29%。如果能把农民消费潜力挖掘出来, 必将对福建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然, 要让农民来消费, 首先要让农民增加收入。农民手里有了钱, 不仅会产生消费欲望, 更有了消费能力, 进而拉动经济。如果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总在低位徘徊, 必然对扩大内需、市场繁荣以及实现福建省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制约。

(四)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然要求

目前, 福建正在实施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规划, 这要求福建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必须与全省的发展相协调。缩小地区差距, 推动福建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协调发展, 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 而“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正是增加农民收入。显而易见, 促进农民增收对推进福建省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海西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农民收入的结构分析

(一) 农民收入比例结构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福建省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行者, 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 3 230元, 2010年已经达到 7 427元, 实际增长了1.3倍。随着农民就业门路的不断拓宽, 农民收入日益多元化。目前, 伴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变化趋势:

第一, 按收入来源看, 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从2000年的57.10%下降到2009年的49.85%, 减少了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从2000年的33.10%上升到2009年的40.09%, 增加7个百分点, 成为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可见, 家庭经营收入减少的幅度正好等于工资性收入增加的幅度。同时, 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10%左右 (见表1, 图1) 。

第二, 按产业划分看, 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其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到2009年上升至67.58%, 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则呈波动性下降 (见表1, 图2) 。

资料来源:根据2002—2010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得来。

(二) 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分析

从《福建统计年鉴》上获得2000—2009年农村居民的各种收入数据。通过对10年数据的分析, 可知, 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中的每种收入的变动趋势是在不断增加的 (见图3) 。

具体来说, 2000年—2009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3 230元增加到 6 680元, 年均增长8.41%;工资性收入增加了 1 609.33元, 年均增长10.74%;家庭经营纯收入2009年是2000年的1.81 倍, 年均增长6.79%;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8.71%。可见, 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结构中, 家庭经营纯收入慢于总收入增长1.62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增长快于总收入增长2.33个百分点, 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快于总收入增长0.3个百分点。这说明, 工资性收入增长是总收入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贡献最大。

2000年以来, 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量的变动趋势是在不断上升的。但就其增长速度来说, 在不同的时期, 农民收入增长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根据计算的结果可以把这10年的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大体上分为4个阶段 (见图4) 。

2001—2004年为第一个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上升, 2001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为4.67%, 2003年升为5.51%, 2004年达到第一个小高峰, 增速达到9.51%,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 年上升;2004—2006三年为第二个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开始小幅下降, 降至8.65%;2006—2008是第三个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的局面得到扭转, 并呈快速上升趋势, 达到十年来的最高峰, 2008年的增速为13.33%;第四个阶段是2008—2009年, 农民收入的增速一下子回落到8%以下, 只有7.81%。

三、“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的趋势预测

时间序列分析是根据预测对象过去的统计数据, 找到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建立时间模型, 以推断未来数值的预测方法。趋势外推分析是时间序列分析中的传统分析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历史数据中提炼出其发展规律, 并通过趋势的外推对未来进行预测。趋势外推的分析方法基于回归分析, 它把研究的观测值序列看做回归模型的因变量, 而时间作为模型的自变量。

为了能够精确预测出“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利用Excel2003, 采用不同的曲线对2000—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见图5) 进行模拟预测。

(一) 线性趋势外推分析

线性趋势外推分析的结果如图6:

y=2 424.8+388.24t (1)

(11.579) (11.504)

R2=0.943, 调整后的R2=0.936, F=132.331

模型 (1) 中, y为农民人均纯收入, t代表年份, t=1, 2, …, 10, 分别表示2000年, 2001年, …, 2009年, 第二行括号内数据代表t值。从模型的各个检验值来看, R2和调整后的R2的值均较高, 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强, 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从F值来看, 它通过了检验, 表明回归方程整体显著, 可以用来进行预测分析。从t值来看, 均大于t0.025=2.306 0, 说明回归系数在模型中有统计意义。假设2011—2015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按照此模型增长, 则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预测值见表2。

单位:元

(二) 非线性趋势外推分析

1.指数曲线趋势外推

指数曲线趋势外推的结果如图7:

y=2 791.6e0.083 7t (2)

R2=0.976 8, F=336.214

模型 (2) 中, y为农民人均纯收入, t代表年份, t=1, 2, …, 10, 分别表示2000年, 2001年, …, 2009年。从模型的各个检验值来看, 均通过了检验, 表明可以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假设2011—2015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按照此模型增长, 则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预测值见表3。

单位:元

2.多项式曲线趋势外推

多项式曲线趋势外推的结果如图8:

y=36.913t2-17.805t+3 236.9 (3)

R2=0.997 5, F=1 424.51

模型 (3) 中, y为农民人均纯收入, t代表年份, t=1, 2, …, 10, 分别表示2000年, 2001年, …, 2009年。从模型的各个检验值来看, 均通过了检验, 表明可以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假设2011—2015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按照此模型增长, 则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预测值见表4。

单位:元

通过对21世纪以来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序资料进行分析, 并利用以上三种不同曲线进行模拟预测, 得出了三份不同的预测结果。显然, 多项式曲线与2000—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曲线图几乎重叠, 所以多项式曲线趋势外推法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2011年,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的目标, 以目前增长的态势和条件, 再根据预测得出的结果来看, 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通过对福建省农民收入进行结构及趋势分析, 得到关于收入结构与趋势的以下结论:

1.从2000年到2009年, 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加之和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90%左右;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10%左右。但是, 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相对重要性却发生了较大变化, 即家庭经营收入总共减少的幅度正好等于工资性收入总共增加的幅度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2.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其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2009年上升到67.58%,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是呈波动性下降。

3.工资性收入增长是总收入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贡献最大。

4.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量的变动趋势是在不断上升的, 但就其增长速度来说, 在不同的时期, 农民收入增长显示出不同的特点。2001—2004年为第一个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上升, 2004年达到第一个小高峰,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 年上升。2004—2006年为第二个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开始小幅下降。2006—2008年是第三个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的局面得到扭转, 并呈快速上升趋势, 2008年达到十年来的最高峰。第四个阶段是2008—2009年, 农民收入的增速一下子回落到8%以下。

5.选择多项式曲线趋势外推法得出的结论来预测“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的目标, 由预测分析可以看出, 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二) 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结论可知, 要真正做到使福建省农民收入普遍快速增加, 就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不断挖掘农民外出就业的增收潜力, 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更快增长;努力发展特色农业,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通过提高农民理财意识和技能, 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只有这样, 福建省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才可能大幅度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才可能越来越小。

1.改善农民就业环境,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政府应增加就业岗位, 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 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指导服务,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并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 促进转移就业。长期以来, 由于实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农民进城务工受到许多限制, 造成农民工“进城难”。另一方面, 一旦遇到金融危机等系统性风险, 农民工被企业无条件“送”回老家, 这就出现了“出城易”。农民工“进城难”与“出城易”并存, 而城镇居民即使失业也还有最低生活保障, 农民工却什么也没有。因此, 保障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刻不容缓。要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减少各种收费, 破除阻碍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障碍, 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同时, 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和环境,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就是把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和资源分配功能渐渐分离出来, 使户籍制度只是单纯的识别人口信息的主要载体, 最终建立起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户籍管理制度, 实现城乡人口的一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体制和制度, 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 保障农民工拥有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合法权益,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一个平等的制度环境。

2.发展特色农业,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福建省耕地虽然少, 但是农业特色十分鲜明。福建省的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笋竹、花卉、水产等产业优势明显。2008年福建省茶叶总产量达24.73万吨, 占全国的19.2%, 位居全国第一, 茶叶生产连续13年稳步增长, 总产量、出口量、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位;食用菌年产量71.10万吨, 增长10.1%, 年出口创汇、产量、产值连续10多年居全国首位。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农业优势、特色产品是农业部支持推进海西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稳定粮产的前提下, 福建省应以建设3条特色农业产业带 (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闽西北绿色农业产业带) 、做强4大主导产业 (畜牧业、水产业、林产业、园艺产业) 、发展9个重点特色农业 (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 为重点。

如今, 福建特色农业正走向品牌农业, 特色农产品也逐步成为名牌农产品。截至2008年2月底, 福建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农产品有10个, 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13个, 获“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有9个, 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172个, “福建省著名商标”171个。形成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特色高效种养产业与传统种养产业相比, 前者的经济效益要比后者高得多, 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好办法。因此, 发展特色农业, 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农民增收的能力。

3.提高农民理财意识和技能,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由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变,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需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 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首先,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载体向农民宣传金融理财知识, 从理念、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启发农民理财意识;其次, 积极举办农民理财培训班, 理财培训可以优先在村干部、种养大户和其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群体中开展, 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再次, 加快培育面向农村的专业理财人才, 积极组织专门的队伍深入农村开展金融投资知识的宣传, 引导农民科学理财;最后, 在对农民进行理财知识宣传和培训时, 要加强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的宣传提示, 帮助农民降低投资理财风险。

除此之外, 政府还应该完善相应制度以帮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从法律上理顺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关系, 完善农村居民土地的征占补偿机制,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让农村居民从土地的出让、转让中得到财产性收入。二是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 保障农村居民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三是完善农村住房产权登记制度, 保障农村居民拥有完整的住宅产权, 加强住房出租和转售的工商行政管理。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近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 (“四补贴”) 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摸底调查, 全面调查掌握困难家庭成员的结构, 家庭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以及致贫原因, 以便实行分类扶持政策。其次需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 扩大农村低收入保障的范围, 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调整医疗费用的补偿标准和报销范围。最后应不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支持低收入农户获得贷款, 并且调整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方向, 调整农业补贴重点, 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参考文献

[1].孟志兴, 孟会生, 李玉萍.中国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及收入增长问题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4) :425-428.

[2].郭跃军, 杨丹.论增加农民的收入[J].生产力研究, 2010 (5) :52-54.

[3].李文.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义与对策[J].理论界, 2004 (5) :52-53.

[4].梁烨, 柏芳.Excel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73-177.

[5].王朝才, 胡振虎.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6) :65-68.

[6].张凤龙, 臧良.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J].经济纵横, 2007 (14) :2-5.

[7].徐永新.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 2010 (2) :60-62.

[8].陈燕.福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145-150.

[9].涂圣伟.着力将财产性收入培育成农民增收新亮点[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4) :32-33.

篇4:促进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思考

关键词:服务化;服务业;新常态

1 福建省服务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服务业总体发展良好

一是规模不断壮大。199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2009年突破5000亿元,2011-2014年分别突破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2014年达9525.49亿元。(表1)

二是增幅保持平稳。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0%,“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前四年的年均增幅分别为10.5%、13.4%、9%。三是投资快速增长。2014年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1562.26亿元,增长21.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7%,比2005年提高4.9个百分点。2005-2014年,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5.8%,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

1.2 服务业结构有所优化

一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44.7%降低到2014年的38.4%。

二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比重加快上升,由2005年的55.3%提高至2014年的61.6%;金融业2005-2014年年均增长16.6%,是三产中增速最快的行业。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①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2014年达5000亿元左右②,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3.2%,分别比同期服务业增加值和GDP增速高1.6个、0.7个百分点。 (表2)

1.3 服务业对全省经济贡献较大。一是吸纳众多劳动力。2003年突破500万人,2013年增加至940.5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3.85万人。服务业从业人数在当年从业人员中占比也不断上升,2004年突破30%,2013年增至36.8%。二是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的主要源泉。2012年,全省服务业完成各种税收1422.2亿元,增长27.2%,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1.4%,比2005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1.4 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加大

一是合同数量不断增多,2014年全省服务业合同项目790个,比2005年增加457个。

二是合同金额持续增加,2013年服务业合同金额为38.24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27.76亿美元。

三是实际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发展。2014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为25.2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5.4%,比2005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2 福建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福建省服务业总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兄弟省市相比,相对滞后的情况并未改变,仍然存在结构不够合理、发展层次偏低等突出问题。

2.1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从全球看,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普遍超过70%。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迈入“服务化”时代、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2011年服务业成为第一大就业主体,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广东、浙江等12个省区市服务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从省内看,2014年省该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比2005年前移2位,但服务业增加值仍居全国第13位。2005-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1.6%,居全国第14位。2014年,福建省服务业比重为3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1位,比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分别低9.5个、8.3个、7.1个、3.9个、2.6个、2.2个百分点。

2.2 服务业投资和利用外资的结构不尽合理

全省80%左右投资集中在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业投资占比超过40%;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投资仅占10%左右。大部分外资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业利用投资占比超过4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均低于5%。

2.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偏低

一是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高。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两大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约51%。

二是部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201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约10%,比2005年降低4个百分点;2006-201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约为12%(按现价计算),比生产性服务業年均增速低7个百分点。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供需缺口呈现增大趋势。根据国内外一般经验,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2014年,福建省制造业增加值为9209.47亿元,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5000亿元左右,缺口超过4000亿元,而2005年缺口仅有819.45亿元。

2.4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偏低

福建省货物贸易规模居全国前列,但服务贸易发展远滞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整体规模小、比重低、结构不尽合理。“十二五”前三年该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5%、7.5%、8.2%,均低于同期全国的10.3%、10.8%、11.5%。同期该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约3%。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全省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贸易两大传统服务贸易占比具有绝对优势,而以专利权使用、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高端服务贸易发展缓慢。

3 促进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顺应我国经济进入“服务化”的形势,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及“互联网+”融合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将服务业打造成为新常态下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1 优化发展环境

3.1.1 加强政策支持

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售后服务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政策措施,尽快研究出台福建省的贯彻实施措施。研究制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科学制定“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配套政策。

3.1.2 强化要素保障

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符合服务业不同行业实际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逐步增加服务业建设用地总量。加快落实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与工业同价。

3.1.3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逐年增加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有关部门在各专项资金中要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带动性强、聚集效应明显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业态的服务业项目。营造公平、规范、快捷、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

3.1.4 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动态调整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完善购买服务信息公开机制,逐步扩大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将居民需求强烈、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承担。探索财政出资为政策性扶持的初创期小微企业购买代理记账服务,积极推动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1.5 鼓励创业创新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更宽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制度环境,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加强保护产权、维护公平、强化激励机制等方面工作。

3.2 促进融合发展

3.2.1 推动服务业与农业融合互动发展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涉农服务机构把服务领域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延伸,向农业信息、金融保险和市场营销等领域拓展,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新型农技、农资连锁经营、农机作业、金融和农产品加工、物流等諸多方面的服务。

3.2.2 推动服务业与工业融合互动发展

加快推进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坚持产品创新、内容应用和服务平台的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坚持生产制造、专业服务的融合,推进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坚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打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3.2.3 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

充分对接“互联网+”战略,鼓励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积极推动创意设计、远程诊断、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新业态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3.3 扩大对外开放

3.3.1 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高地

在自贸试验区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改革试点经验,争取在服务业对台开放方面先行一步,取得先行优势。

3.3.2 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服务资源

吸引外资加大对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资,以扩大省内服务供给。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本省服务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3.3.3 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顺应国际服务贸易提速发展趋势,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引进和培育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和跨国公司运作模式的领军型人才、骨干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贸易企业,增强服务出口能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加快发展服务外包,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外包、研发设计等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拓宽外包市场。

注释:

①本文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六个行业。

篇5:福建省大学毕业生创业贷款政策

1、工商部门对申请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申办个体私营企业免费提供开业指导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实行申请、受理、审批“三优先”的一站式服务。

2、除国家限制行业外,对持《自主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届毕业生在其毕业后两年内,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收个体工商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

3、参照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相关政策规定,申请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给予免征有关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4、探索设立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专项用于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兴办企业和申请小额贷款担保。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担保金额一般在5万元左右,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还贷方式和记结方式可由借贷双方商定。

二、《自主创业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办法:

1、申领《自主创业证》须提供以下材料:申请书、毕业证及复印件、身份证及复印件、户口簿、报到证。

2、申领《自主创业证》发放程序(1)申请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要持有关材料,向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 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由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申请审批表》。(2)师范类毕业生到各市教育局申请办理,非师范类毕业生到各市人事局办理。(3)各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对申请人情况进行登记,并依据学校提供的档案进行核实。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免费发放《自主创业证》。(4)各市所辖的县、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也可依照上述程序向市毕业生就业主 管部门申请领取《自主创业证》。

五、申请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材料及步骤

1、提供材料 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书、合理有效的身份证明(身份证)、贷款创业项目计划书。

2、申请步骤(1)自愿向创业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出申请。(2)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汇同相关部门对申请贷款担保的申请人的申请人的基本条件进行初审。(3)由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将初审合格的申请人的相关材料保送市担保机构。

(4)市担保机构对担保申请进行审核。担保机构承诺担保后,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将申请人的相关材料一并报送有贷款担保协作关系的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审查。(5)商业银行经审核同意贷款后,与担保机构签订担保合同,与贷款申请人签订贷款协议,发放贷款,并在申请人的《自主创业证》上注明已办理担保协议。

现在国家大学生创业只要是毕业两年内创业的,去银行申请创业贷款,都是免息的哦!!!!大学生创业贷款的概念 创业贷款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或已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因创业或再创业提出资金需求申请,经银行认可有效担保后而发放的一种专项贷款。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根据个人的资源状况和偿还能力,最高可获得单笔50万元的贷款支持;对创业达一定规模或成为再就业明星的,还可提出更高额度的贷款申请。创业贷款的期限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3年;为了支持下岗职工创业,创业贷款的利率可以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档次利率下浮20%,许多地区推出的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贷款还可以享受60%的政府贴息 大学生创业贷款是国家给大学生提供的创业优惠措施,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1)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追加到50%以上,余款可在3年内分期

到位。(2)大学毕业生新办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新办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物流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3)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并简化程序,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贷款额度在 5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为两年,到期确定需延长的,可申请延期一次。贷款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确定,担保最高限额为担保基金的5倍,期限与贷款期限相同。以上优惠政策是国家针对所有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所制定的,各地政府为了扶持当地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更加细化,更贴近实际。例如: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上海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贷款要求(1)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和贷款行所在地合法居住证明,有固定的住所或营业场所;(2)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营业执照及相关行业的经营许可证,从事正当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稳定的收入和还本付息的能力;(3)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投资项目已有一定的自有资金;(4)大学生创业贷款用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银行信贷政策规定,不允许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5)在银行开立结算帐户,营业收入经过银行结算。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资料(1)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及配偶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或其他有效居住证原件)和婚姻状况证明;(2)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个人或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等还款能力证明文件;(3)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营业执照及相关行业的经营许可证,贷款用途中的相关协议、合同或其他资料;

篇6:福建省电子商务政策

当前,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调,不是个别地区、个别学段,而是全国现象,学段越低越明显。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已从多方面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老师、家长对此也表示担忧。对此,两会委员和媒体多次呼吁提高男教师比例,但真正付诸行动者少大家希望,免费师范生试点新政能够吸引高中优秀男生就读师范专业,提高男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解决由来已久的“男教师危机”,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一样的未来。

“我孩子上的幼儿园里全部都是女老师,说实话,我们很担心孩子缺乏男性教师引导,将来长大没有男子汉气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父亲向记者坦陈忧虑。无独有偶,11月25日,中国新闻网一篇报道称,目前“校园”已成为“男同”产生的“重灾区”。文章引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著名传染病专家卢洪洲教授观点认为,临床实践证实,由生理性基因因素导致的“男同”仅为极少数,大多数为后天生活成长环境所造成,其中,家庭中父辈式“男子汉”教育缺失有可能导致男性本能、雄性激素退化。“性别均衡”需调整是伪命题 2015年9月,公益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布《2015年“211工程”学校招生性别歧视报告》。该机构已连续三年就“高校招生性别歧视”发布调查报告。

今年的报告里提到,2015年本科高考招生中存在性别歧视的“211工程”学校有77所,占“211工程”学校的约69%,比2014年增加11所,上升约10个百分点。有性别限制的专业包括:国家安全类,如军事、公安、国防专业,艰苦行业类如航海、飞行、采矿、地质等专业,还有一些特殊需求类如艺术、体育、小语种、护理、空乘专业。

报告称,军校和国防生限招女生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而且军队相关岗位特别是专业技术岗位,以及警察岗位并非只有男性才能胜任。一些艰苦行业如航空、航海与地质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妇女禁忌劳动范围,因此以妇女不宜从业为由禁止女生就读于法无据。

用“社会”需要“性别均衡”解释这些专业中的性别比例是不充分的,艺术类院校,尤其播音主持类专业每年女生比男生高出的分数线更是充分说明了这样规定的不公平。

女性占从业者的绝大部分,是否意味着女性“占据优势”、男性“处于弱势”呢?有些论者认为教育行业男性处于弱势,因此照顾政策很合理。但问题是,教育行业是男性弱势行业吗?人数众多不叫强势,握有决策权才是真正的强势。也就是在女教师占了基础教育大半边天,成为主要的贡献者的时候,她们仍然没有机会成为决策者。分数线女高男低,男生入学免试免费,这样的政策真的能吸引来优秀的男生?真的可以解决教师队伍性别失衡的问题吗?真的是提升“男孩子阳刚之气”的灵丹妙药吗?这些问题还真需要认真考量。

提高行业吸引力才是正途

师范类专业男女比例失调原因是什么? 第一是师范费用低,男权思想下,在给子女做教育投资时家长会有所侧重。二是社会对男女角色期待不同,普遍认为女孩子细心、会照顾人、性格亲切,适合当老师、护士等工作。第三,大家觉得女性工作再优秀也必须负责照顾家庭,而从事教育工作正好可以兼顾。第四,教师行业很辛苦,没“钱途”,社会地位也一般。在这种情况下,男生即使学业表现并不如女生优秀,也不会选择做老师。

需要调节某个行业的性别比例,合适的做法是什么? 首先一定要遵循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性别歧视都是针对女性的。如果

认为教师队伍男性比例偏低,必须要把整个行业变得有吸引力。在法国,很多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列维·斯特劳斯,还有法国前总统蓬皮杜都是巴黎高师毕业,考取过教师资格证。“阳刚教育”本质是男权思维

给师范生免费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给贫困学生的照顾政策,都不会遭到抵制。在今天男性在各个方面依然有太多特权,这样一个群体被当作弱势群体来照顾,才激起了公众的愤怒,本身就是彻彻底底的男权思维。

福建实施师范男生免费教育媒体:只因阳刚教育缺失?

学费?免!就业?专项招聘!读研?免试录取!如此美好到像是在做梦一样的事是真的吗?是的,你没有看错。日前,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发布新闻《男生免费上师范,2016约起来》称福建省首次实施师范男生免费教育试点。为吸引优秀高中生报名,福建教育厅亮出了“免学费、包就业、免试读硕士”的大招。

政策倾斜只因“阳刚教育”缺失?

“免费师范男生”这一举措并非由福建省教育厅创新。从2010年开始,江苏开始尝试在全省幼儿师范招收免费男学生。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从2013年开始实施“免费学前教育专业两年制男生”培养计划,虽为专科,但就读期间免学费、免住宿费,每年还可领生活补助。

一直以来,师范生都有免费培育方案,但是没有一个规定了只免费培育男学生。为什么这些“免费师范男”政策又频频出台呢?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在回应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福建省小学和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失衡,男教师稀缺,小学中女教师的比例占61.6%,城区小学女教师的比例更是高达83.2%,绝大多数幼儿园长期无男教师,以至于“阳刚教育”缺位。基于此,福建省教育厅才决定从2015年开始选取几所学校开展免费教育试点,借此吸引优秀男生,为未来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储备男教师。

“我孩子上的幼儿园里全部都是女老师,说实话,我们很担心孩子缺乏男性教师引导,将来长大没有男子汉气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父亲向记者坦陈忧虑。无独有偶,11月25日,中国新闻网一篇报道称,目前“校园”已成为“男同”产生的“重灾区”。文章引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著名传染病专家卢洪洲教授观点认为,临床实践证实,由生理性基因因素导致的“男同”仅为极少数,大多数为后天生活成长环境所造成,其中,家庭中父辈式“男子汉”教育缺失有可能导致男性本能、雄性激素退化。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福建省免费师范生本科层次安排提前批次录取以择优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只有在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形下,才可能适当降分录取,且毕业以后需回生源地从事两年教育工作后,经考核符合要求的,才可以免试推荐录取为在职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性别均衡”需调整是伪命题

尽管“阳刚教育”早就被证明是迂腐的性别刻板印象,应予摒弃。但事实上,不仅是师范专业,在高校招生中对男女生差别对待的现象由来已久。

2015年9月,公益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布《2015年“211工程”学校招生性别歧视报告》。该机构已连续三年就“高校招生性别歧视”发布调查报告。

今年的报告里提到,2015年本科高考招生中存在性别歧视的“211工程”学校有77所,占“211工程”学校的约69%,比2014年增加11所,上升约10个百分点。有性别限制的专业包括:国家安全类,如军事、公安、国防专业,艰苦行业类如航海、飞行、采矿、地质等专业,还有一些特殊需求类如艺术、体育、小语种、护理、空乘专业。

报告称,军校和国防生限招女生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而且军队相关岗位特别是专业技术岗位,以及警察岗位并非只有男性才能胜任。一些艰苦行业如航空、航海与地质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妇女禁忌劳动范围,因此以妇女不宜从业为由禁止女生就读于法无据。

其次,尽管《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规定妇女不能从事“矿山井下作业”,但这不等于限制女生学习采矿专业是合理合法的。采矿专业并不单一对应“井下作业”,还包括更广泛地与地面技术、测算、分析等相关的内容。事实证明,真正从事采矿井下作业的大部分非高校毕业的技术人员,而女性在采矿行业中的就业岗位也相当广泛。

调查报告中表示,尽管可能教育部认为这些专业相关的“社会需求有一定的性别均衡要求”“如果不限制男女比例,则可能产生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会实质上影响教育的效果和社会效益”。然而所有上述这些专业中对接的行业需求,并非全部需要“性别均衡”。用“社会”需要“性别均衡”解释这些专业中的性别比例是不充分的,艺术类院校,尤其播音主持类专业每年女生比男生高出的分数线更是充分说明了这样规定的不公平。

分数线女高男低,男生入学免试免费,这样的政策真的能吸引来优秀的男生?真的可以解决教师队伍性别失衡的问题吗?真的是提升“男孩子阳刚之气”的灵丹妙药吗?这些问题还真需要认真考量。

提高行业吸引力才是正途

师范类专业男女比例失调原因是什么? 第一是师范费用低,男权思想下,在给子女做教育投资时家长会有所侧重。二是社会对男女角色期待不同,普遍认为女孩子细心、会照顾人、性格亲切,适合当老师、护士等工作。第三,大家觉得女性工作再优秀也必须负责照顾家庭,而从事教育工作正好可以兼顾。第四,教师行业很辛苦,没“钱途”,社会地位也一般。在这种情况下,男生即使学业表现并不如女生优秀,也不会选择做老师。

需要调节某个行业的性别比例,合适的做法是什么? 首先一定要遵循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性别歧视都是针对女性的。如果认为教师队伍男性比例偏低,必须要把整个行业变得有吸引力。在法国,很多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列维·斯特劳斯,还有法国前总统蓬皮杜都是巴黎高师毕业,考取过教师资格证。“阳刚教育”本质是男权思维

给师范生免费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给贫困学生的照顾政策,都不会遭到抵制。在今天男性在各个方面依然有太多特权,这样一个群体被当作弱势群体来照顾,才激起了公众的愤怒,本身就是彻彻底底的男权思维。

女学霸太多,就该照顾男生?

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实行新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政策仅针对男生实施,将500名男生送进了省内不同师范类院校。这一举措引起严重的社会反弹。微博帐号@我们的女权为此进行的“你抵制福建师范男生免费教育吗?”公众调查,有31523人(占投票人数96.4%)选择了“抵制,不公平,歧视女性”;女权主义者张累累发出了对福建省教育厅的政务公开申请,她发起的抵制这一政策的联署已经有数千人签名,而其他针对福建省和江苏省的类似政策联署正在进行中„„

福建的这项政策是一个地方政府的“因地制宜”吗?不,它是一盘巨大的棋的一部分,不是第一着,对于那些要把女性排挤出教育和职场主流的保守势力来说,这算是一个转折性的妙手。

男生免费政策是“卓越教育”吗?

福建省教育厅给新闻媒体发布了一份名为“福建省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素材”的文件,这份文件跟其他福建省论证和宣传这项政策的文件一样逻辑不清——他们总是谈“教育发展”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换概念,变成“发展男生”。

为了让大家领略这种奇异的论述方式,请看这一段:“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师范教育改革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迫切需要,高中优秀男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意愿不强,男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不高,幼儿师范专业男生更是基本无人问津。”“优质师资”瞬间和“男生”划上等号,不需要任何论证。

那么这些被招的男生有多“优秀”呢?从之前按分数录取男生占绝对少数的情况来看,哪怕是免费,要招到足够的男生恐怕也很难。于是,在招生阶段,福建省就作好了准备:“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时,参照福建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政策适当降分录取。”换句话说,宁愿要武大郎,这免费的机会也轮不上穆桂英。有自称福建师范大学的女同学对女权微博爆料说,福师大在福建省内录取分数线比一本高很多,而这些享受政策优惠的男生是以二本分数进来的,甚至有的差女同学一百分——这是哪门子的“优质师资”?

不管是不是如网友说的差一百分,至少招生文件说明,这些学生很可能是以更低的分数线被录取。我认为福建省教育厅有必要公布这些享受政策优惠的男生的录取分数,来证明这个政策是“择优”而不是逆淘汰。要什么样的“阳刚教育”?

福建省是出生性别比特别高的省份之一,男孩偏好特别严重,看起来这种男根崇拜的封建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公部门的运作逻辑。2010年,福建省文明办专门做了一个专题,关注“男孩危机”。这个网页现在还在,开篇就是:“男性,社会的中流砥柱。然而,曾几何时,男孩已然成了“麻烦”的代名词„„”

讨论男孩为什么在教育体制中比女孩更不成功,这是全世界都面对的议题,有很多严肃的讨论,这些讨论必须把社会性别、阶级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影响,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对不同学生的效果考虑进来,让男孩们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可是,我们在福建省那个“拯救男孩”网页上,以及“男性免费师范生”决策中,没有看到一篇严肃的科研报告,全是一些一个月出一本书的畅销书作者的伪科学言论。譬如,一边说现在的男孩子不“阳刚”,一边又说一些“阳刚气质”的表现让男孩在校表现和评价不好。一边说女教师教不出“阳刚”的学生,另一边又说现在女生特别霸气、积极主动——也就是女生比较“阳刚”。

其中反映的问题,恐怕是教育者自身的性别歧视观念,根子上认为男性应该比女性表现优秀,对女生的学业成就不肯正视,因此也无法得出有益的知识,来帮助男生增进学业表现,只能在自己那些刻板性别成见里面打转,永远无法对现状有所改进。

我去过一所省女子学院演讲,学生清一色都是女孩子。那些女孩的积极、主动,行动能力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性别不平等的拒绝,给我留下了惊艳的印象,也颠覆了我之前对“大专学历”的成见。

高校在这些年,社会分层固化,进入这类专科学校的学生,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较多。她们的女性校领导在一次聚会上告诉我,一方面,全女生的环境,让女孩们打破了所有性别定见,因为她们既没有男生可以“依靠”,也没有“性别分工”束缚手脚,办一个活动,她们既要做外部联络合作,又要攀上爬下干体力活,所以没有什么女生不要做,也没有什么女生不能做。而且,校领导告诉我,很多学生来了学校都分享过自己的“文化震惊”——很多女生来自性别歧视严重的区域,家中女性地位极低,甚至不能与客人一起吃饭,来到学校,发现教授是女的,校长书记都是女的,“原来女的什么都能干。” 这是这些女孩子进入大学之后第一个文化觉醒,这激励了她们发奋图强,因此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从来都是用人单位抢着要,没有就业率的问题。

但是,无论是媒体对于女教师增加的现象的讨论,还是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都把女教师增加当作一种负面现象,认为会对男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前面的情况毫无科学证据姑且不论,在这个过程中,女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完全被忽视,尽管女生占学霸多数,她们的需求,似乎并未被考虑;女教师占多数,她们的存在对教育的贡献,也全然否定。▍捍卫教育还是捍卫男性霸权?

福建这个免费师范男生政策,不仅仅是低分入学免费教育,还有相关的几乎等于“包分配”的就业规定:“专项用于招聘免费师范生的岗位数应不少于该市当年免费师范毕业生人数,切实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 野心还不止于包分配。它规定,“本科层次免费师范毕业(男)生回生源所在地从事2年教学工作后,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免试推荐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好了,如果就业的时候毫无悬念在领导们认为应该有男教师的地方就了业,工作两年之后毫无悬念面试上研究生,那么不管这个人实际能力如何,将来升年级组长升谁?提教导主任提谁?还会有悬念吗? 教师岗位是公共资源,理应在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基础上进行招聘。限定只能招聘某些人,是招不到人吗?今年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是,每年我国有60万师范毕业生,而岗位只有25万;这25万岗位中还有不少非师范生竞争。那么,福建省是否存在师范生过剩的问题?当师范生过剩,对于教育系统,是个利好消息——有更多机会择优选拔。然而,他们的选择不是择优,而是选男。

如果说,这些正常分数录取的女生,比男性免费师范生高几十分上百分进入大学,等到毕业的时候,这些更加优秀的女生要去竞争“25/60+”的师范就业岗位,而这些男生却可以保证就业,保证进修深造,这不是一次性的不公平,而是将男生的特殊待遇延伸到了教职的终身发展——一路走来,都是以比他们更加优秀的女生的生涯发展作为代价。甚至媒体报道中,一些男性幼教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去做助理园长,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是个男人。不仅仅是免费入学,还包括降分录取(这个比免费更严重);不仅是免费就读,还包括(不论学业成绩如何)包分配就业(在其他学生必须激烈竞争的前提下);还包括免试推荐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要工作两年并且通过考核,不需要表现优秀)。

这不仅仅是为教育战线增加男性的新血;这是为学业起点更差的男性铺就一条就学-就业-职称晋升-行政提拔的绿色通道。这是让学渣做学霸将来的领导。这就是为了维持教育领域的男性霸权(我会在下文详述为何是男性霸权)。因此这项政策,力度之大,可以说是国内首创。它把很多一直在“闷声发大财”的性别歧视的做法,上升为冠冕堂皇的省级政策。▍教育行业是“男性弱势”行业吗?

福建省教育厅不断向外界诉说,因为女教师太多,师资队伍性别失衡,好像“福建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数据是,福建省“小学专任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占61.6%,城区小学女教师的比例更是高达83.2%,绝大多数幼儿园长期无男教师。这些年高校应届师范专业毕业生中男生比例仅占18%,每年通过公开招聘的男教师700名左右,仅占招聘教师总数的12.9%。”

其实,跟女性在受教育阶段越来越学霸的趋势一样,教师职业也越来越被女性垄断,这是全球现象,并非是福建一地的特殊。譬如欧盟欧盟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欧洲830万教师中7成是女人,大学教育女性教师只是四成而已,但是学前教育占了95%,小学教育女教师占85%。

教师是女性最早从事的专业工作之一,成为传统的女性密集职业有历史原因。尤其是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因为岗位要求跟人们对女性善于沟通、有同理心,擅长照料和关爱的角色期待一致,女教师多是顺理成章的。当然,跟很多女性密集的职业一样,女性聚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无名无利,没有发家致富的机会,因此岗位没有男人问津。女性占从业者的绝大部分,是否意味着女性“占据优势”、男性“处于弱势”呢?有些论者认为教育行业男性处于弱势,因此照顾政策很合理。但问题是,教育行业是男性弱势行业吗? 人数众多不叫强势,握有决策权才是真正的强势。我目前没有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或福建省教育厅的网站上找到基础教育机构领导的性别比例数据,只能寻找相关的局部研究。黎君2008年在广西的调查数据是,随机对50所中学的校长调查,校长职位共有190个,男性校长172人,占90.5%,女性校长18人,占9.5%,其中正校长职位有50个,男性正校长有45人,占90%,女性正校长有5人,占10%;在50所中学里,只有13所中学有女性校领导,也就是说——37所中学完全没有女性校领导。福建省如果能够拿出数据,恐怕是跟这个差不多的。也就是在女教师占了基础教育大半边天,成为主要的贡献者的时候,她们仍然没有机会成为决策者。我还想问的是:在福建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中,女领导的比例又是多少?既然师范学校的女生品学兼优,既然她们更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既然她们兢兢业业在基层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们成为学校管理者,或者被选拔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机会,是否和男性一样多呢?从福建教育系统制定出的如此歧视女性的政策来看,女领导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师范大学决策层的性别状况。华中师范大学的柏美屹和朱萃研究了全国36所高等师范大学(也就是最好的师范院校)的校长,发现这36所师范大学的校长,没有一位女性,一位也没有。人民大学“校长素质研究”课题组在2006年,研究了中国1500位大学校长的性别信息,女性校长仅占4.5%;985和211高校校长女的仅2.8%和2%,越高层次学校女校长越少。

如果我们问,女校长比例低对教育有什么影响?那些认为“男教师太少危及教育发展”的人肯定无可奉告。如果我们问为什么女人没有那么多机会成为校长,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个人素质问题”;绝不会有人认为这是需要政策干预的“危机”——尽管女校长的比例,比男教师的比例要低得多。

所以我建议福建省教育厅公布一下中小学教育机构女性校领导的比例,并且告诉公众,他们准备对女领导的低比例,采取怎样的政策调整。▍如何熄灭女孩们的愤怒? 福建省教育厅的政策,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引燃女孩们的怒火,是因为它把历年来不断恶化的教育性别歧视,用政策的方式合法化了。福建政策的实质,是排斥女生。高校招生对男女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始于2005年的北大外语学院。当年,《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了北大小语种招生的性别划线,男生为文科590分,理科619分;女生为文科598分,理科636分,文理科女生分数线分别比男生高出8分和17分;一名女生“文艳”无缘北大,而比她分数低的男同学却被录取。尽管引起轩然大波,可当年教育部没管。直到2012年,《南方都市报》报道高考提前批投档,男女生分数线相差数十分,妇女权利工作者们愤怒了,她们向教育部发出信息公开申请,教育部以“特殊专业”作答;而一群女大学生在广州文塔广场剃光头,要求教育部“亮出特殊专业”,网友也亮出各类光头,“闪瞎教育部”。

2013年两会期间,8所高校的女大学生向200多位代表致信,要求关注招生性别歧视,这一次,教育部长袁贵仁作了较积极的表态,说高校录取时,不会擅自提高女性招生标准,但“前提是除特殊专业除外”。他同时透露,2014招生将放开部分特殊专业,如航海、采矿等确实有一定危险的专业,“如有女同学去,我们认为也可以”。

2014年之后,我们并没有看到教育部对那些传统上不招女生的职业放开招生,但是,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在共112所“211工程”学校中,有至少81所(包括31所“985工程”学校)在2013年本科招生中存在性别限制;其中34所学校属于直接违

规。

而今年10月,北京世妇会20周年之际,教育部长又再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表示“保障女性平等受教育权是国家的法定职责,是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重申“在高校招生录取中,除特殊专业外,要求高校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取标准”。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怎么样呢?教育部长说话管用吗?福建的政策证明,不仅没管住双重标准,而且这双重标准还成为了“促进卓越教育”的正面“试点”经验,可能在更多省份推广。

▍求男若狂的“自主招生”何时令行禁止?

福建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孤例吗?除了与之前的因性设线一脉相承,它背后还有大量潜在的同盟,在不同的借口之下,拒绝女生进入大学。

就在这个秋季学期开始没多久,9月26日,在安徽大学的“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第十七次会议”上,来自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委以上官员,以及“985”、“211”主要高校校长、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近50位专家出席了会议。在这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中文学科”为主题的大会上,最热门的话题竟然是“求男若渴”。尽管女生们是凭着实力被录取,这些师长们也承认总是女生学霸多,男生表现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双缺乏,“上课时男孩子基本上都坐在教室后边或者边上。”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说,该校中文系今年招的82个学生中,男生只有十多个,而且成绩排在年级前50%的几乎都是女生。然!而!校长、教授们的结论竟然是:要在自主招生的时候,想办法多招男生。自主招生说白了就是在分数之外另设标准,这个标准在这群我国最好的高校管理者那里(从上文读者可以知道,他们绝大多数是男的),标准就是:男生。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告诉媒体,“学校自主招生就是为了招男生”。这群最强大的教学研究机构的教育家们,研究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却比广场舞叔叔阿姨的闲聊还更缺乏专业性。譬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说,“中文系女生多,谈恋爱都成问题。中文系男生本来就少,可中文系女生还会觉得男生不成熟,不愿意找本班的。” ▲师范院校女生表示:“缺汉子!”

问题是,当大学生中女生比例越来越高(占52%)的时候,高等教育中性别真正平等了吗?刘伯红和李亚妮曾经整理过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数据。譬如,李丽华发现,江西某师范学院2002年全院学生男女生专业隔离的现象十分严重,女生主要集中在英语、音乐、中文等人文艺术类科系,如音乐系和外语系女生比率分别高达77.4%和75.9%,而技术性要求强、未来收入高的应用物理系和土木工程系女生比率分别为25.6%和20.2%——但是,我们从未听说过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工程类的专业,为了提升女生比例而尝试过任何招生政策的修改。甘开鹏对云南大学的研究发现,男女生在不同专业领域也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现象。女生仍然主要集中在文学与新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外国语、情报与档案、国际现代艺术设计等人文学科,特别是外语学院女生比例高达83.33%;而男生则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与技术、数理、信息、软件、化学与材料工程、城市建设与管理、体育教学研究等领域,特别是体育教学研究专业女生比例低到12.12%。

郭丛斌等对2005年对东中西部地区34所高校毕业生中的理工科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其细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和工学六个学科,发现在理工类学科,尤其是物理和工科类学科中女生所占比例偏小,分别占33.98%和22.69%。

刘云杉发现,高校扩招后进入北大的女生多了11个百分点,但大部分仍集中在传统的文科和社会学科领域,其进入理工科领域的极少。不难看出,男生聚集的专业,“钱景”大致上比女生密集的专业好。这也间接能够说明,为什么男生不上赚不到钱的师范专业。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在那些女生稀缺的专业听到“求

女若渴”的声音。相反,那些传统上不愿意招女生的专业,尽管产业技术已经往前发展了四五十年,仍然限制招女生。教育部说的一些特殊专业对女生放开,也没有看到实际举措。有个细节非常有趣,譬如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黄德宽介绍,安徽大学是一所综合类大学,男女生比例趋近1∶1,但是在文科专业同样存在男女生比例失衡的情况。这本来可以推知,学校有着均衡的性别比例,文科女生过多的“失衡”,就一定有其他专业男生过多的“失衡”。可这位党委书记仍然只说,建议大学在自主招生时就控制语言类、中文专业学生的男女比例——也就是减少女生。

仅“平衡”女生过多的专业,而对女生极为缺乏的“赚钱引擎”专业听之任之,这就是高校管理者耍流氓的方式。他们真的听不到吗?在女权主义者的一再追问下,教育部每年都发文规定,高校不能私自设立招生性别比例!

教育部长说的话,教育部发的规定,这些高校校长就在教育部官员在场的情况下,顶风作案大言不惭。可以推断的是,招生性别歧视屡禁不止,并且被中国教育界最有权势的一群男人视之为当然,连遮掩都没有必要。

今天福建可以以伪科学的“阳刚教育”作为幌子,明天就会有更多的幌子出来。针对这种全国上下,上穷碧落下至黄泉求招男生的现象,网友的建议,值得教育部考虑(怀疑有个字不能上媒体平台,我就翻译一下吧):以后就不用看分数上大学了,直接从男科体检报告决定投档是211还是985吧。如此说来,放开二胎之后工作量见少的卫计委不妨出来协助教育部管一管高考招生工作。控制出生性别比,不是卫计委忙了一二十年的领域吗?之前是民间为了生儿子传宗接代,变着法子,私下照B超,堕掉女胎,扔掉女婴,留着指标给男孩出世;现在是大学校长千方百计要招男生,找各种借口,刷掉女生,降低分数,让男生进门,好让教育领域的男性统治万年不变。对付这些出门招生之前巴不得拜拜送子观音的招生人员,卫计委也许比教育部更有经验。

网友评论:

@小桥流水ENBM:这个政策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免费,而是免试。也就是说,若符合报名条件,只要他是个男性,就比经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女性优秀。这隐藏着一个逻辑:男先天优于女。

@十城:这个逻辑我们在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当女性在考场上拼不过男性的时候,“女生先天不适合学理”“女生智力不如男生”“小学冒尖尖,大学靠边边”“女生到高中就不行了”之类的言论充斥于耳,鲜见有人说这是“女孩危机”。当女性开始隐隐与男性并驾齐驱时,却冒出一大批人在呼吁正视“男孩危机”“要关注阴盛阳衰的现象”。

@笑看春秋:有听过有人说“程序员女性这么少公司怎么办?”“公司管理层女性这么少公司怎么办?”“国家领导人女性这么少中国怎么办?国家怎么办?世界怎么办?”吗?

@Fruehlin9:能多点儿男老师是好事,但是不管男女,前提是必须合格。当老师必须有耐心,真心喜欢孩子,靠利益诱惑来的男生真能用心把孩子教好?

@Kevin: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加大职业吸引力,而不是找一群只是性别为男的人来充数。

@uNique:不想着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光想着靠免试免学费这些鱼饵钓鱼上钩,这已经形成了国内基础教育的一个怪圈。

上一篇:四风问题专项整治下一篇:学生工作处2017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