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综合实践

2024-04-29

考纲综合实践(共3篇)

篇1:考纲综合实践

2014年教育综合考纲

一、考试性质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模块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1.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9)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10)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三)教育学模块

1.教育学及其发展

2.教育及其发展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3)教育与科技文化

4.教育与个体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5.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6.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7.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职业角色

(2)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专业素养

(与教育心理学重复)

(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5)学生的特点

(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8.课程

(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9.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6)教学组织形式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0.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1)德育及其意义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德育过程的规律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6)德育的途径

(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2.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3)课外活动的组织

(四)心理学模块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4.学习心理与教育

(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2)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4)学习动机理论

(5)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6)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7)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8)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9)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品德心理与教育

(1)品德的心理结构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7.教师心理

(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四、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试卷分值:150分。

五、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如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内容比例:时事政治模块约占10﹪,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模块约占20﹪,教育学模块约占35﹪,心理学模块约占35﹪。

3.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40%,中等难度题约占40%,较难题约占20%。

篇2:考纲综合实践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整理资料

一、时事政治模块

(一)模块分值:10分

(二)评价目标:考核应聘者基本的政治素养

(三)考核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2010年5月30日至2011年4月30日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一)模块分值:20分

(二)评价目标:

1、考核应聘者对我国重要教育法律法规的掌握水平及应用教育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

2、考核应聘者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及其师德素养水平

(三)考核内容

1、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三、教育学模块

(一)模块分值:35分

(二)评价目标:

1、考核应聘者教育理论素养及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核应聘者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

(三)考核内容

1、教育及其发展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6、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职业角色多样化: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示范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5学生的朋友6研究者(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素养:一职业道德素养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生学习

二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

三职业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教学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师德2愉悦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教师观:一教师角色转变1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研究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和社区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看,强调合作(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特点: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提前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2用发展的观念认识学生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学生是责权主体

(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意义: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是衡量师生学校生活质量的指标3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建立: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要发扬民主4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师生关系: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7、课程

(1)课程内涵: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2)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属性分)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4国家,地方,校本(学校)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分)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分)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1均衡性

2综合性a加强学科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c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选择性(4)课程标准

含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与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特点: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

(5)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内涵: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1开展社会调查确定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2审查学生日常能获益的课程资源3开发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5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库

8、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概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任务:1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3发展学生体力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本质:1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应注意的问题(两级分化)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3两级分化问题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促进的2知识和智力是不同概念3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发展是有条件的4防止两种倾向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1知识是思想教育形成的基础2思想道德的提高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基础3两级分化问题(3)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要求:1教师保证教学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思想教育3通过教学活动各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1重视知识教学2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3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

三直观性原则 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 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 要求: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2讲授要有重点3设置问题情境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五循序渐进原则 要求:1教学要系统2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易到难的教学

六巩固性原则 要求:1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知识巩固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3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七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1坚持课程计划和课标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教学3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创造学习条件

(4)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一备课 要求: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准确3结构合理4方法适当 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标2考虑学生实际3难易适当4形式多样5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四课外辅导 要求:1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2辅导只是教学的补充。

五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成绩检查要求:1科学性2全面3方法灵活 成绩评定要求:1客观公正2指出学生不足与努力方向3鼓励学生创新(6)教学组织形式

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 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 特殊形式:分组教学和复式教学(7)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程序:1说教材2说目标3说学情4说教法5说教学程序a教具学具准备b设计思路c教学流程b板书设计

要求:1处理好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标准2处理好说课与备课区别,不能照教案说3处理好说课上课关系,说课对象不是学生4注意详略得当,突出说,切忌读,背5备说课教案多问几个为什么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时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学科

9、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内涵: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作用:1导向功能2鉴定3改进4激励5管理6研究(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类型:1评价参照基准不同 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2评价目的不同 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评价主体不同 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方法:1测验法2表现型测验法3评定量表评价法4轶事记录评价法5档案袋评价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

10、德育与班级管理

(1)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4)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6)德育的途径(7)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8)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11、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2)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3)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4)课外活动的组织

四、心理学模块

(一)模块分值:35分

(二)评价目标:

考核应聘者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3、人格发展与教育

(1)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2)能力的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培养(3)气质与教育(4)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4、学习心理

(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2)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3)学习迁移与教学

(4)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5)技能及其特点、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6)学习策略及其种类(7)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心理健康的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6、教师心理

(1)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2)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附:

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说明

为了组织好《教育综合》科目统一命题考试的工作,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工作的通知》(闽教人[2010]7号文件)的要求以及《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1、按照福建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切实做好命题工作。

2、坚持科学、公正、规范的命题原则,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选拔中小学新任教师,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

3、试题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时代性,适当关注教育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考核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开放性。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

二、命题依据和范围

1、以公布的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为依据。

2、命题内容覆盖到《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各个模块。

3、本科目考试不指定教材和学习参考书、辅导书。

三、命题要求

1、试卷题型:供选用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试题难度:本科目试题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比例为:易30%、中50%、难20%。

3、试题能力层次:本科目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30%、理解30%、应用40%。

篇3:考纲综合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试行)

一、要求

1、了解文学发展史,学习重要作家作品,能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

术特色,了解各种文学常识。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具备较强的文学阅读能力和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

2、对文学活动有理性的正确的认识,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文学理论的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文学现象。

3、能正确规范运用汉语言文字,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知识,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二、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考试知识范围及要求:

一、现当代文学(35%)

《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考试范围包括:文学常识,作家及其作品分析与欣赏。

(一)文学常识:掌握现当代文学中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代表作,了解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掌握重要作品的作者、写作年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掌握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文学社团;识记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

(二)作品分析与鉴赏:要求通过阅读作品,能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题材,能理解和概括作品的主旨,能较深入的分析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创作特色,如结构特点、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及审美情趣,达到能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的目的。

(三)重要作家作品:

1、现代文学部分:鲁迅《阿Q正传》、郭沫若《女神》、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郁达夫《沉沦》、茅盾《子夜》、老舍《骆驼祥子》、巴金《家》、曹禺《雷雨》、沈从文《边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2、当代文学部分: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茹志鹃《百合花》、贺敬之《回延安》、老舍《茶馆》、刘心武《班主任》、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谌容《人到中年》、高晓声《陈奂生进城》、舒婷《致橡树》。

(四)参考书目:

1、2003级:《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11月第2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其光 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2、2004级:《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上、下册)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二、古代文学(20%)

(一)、考试范围:先秦文学及汉代辞赋。

(二)、所用教材:

1、2003级专科班:

(1)、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1版2004年7月第9次印刷。

(2)、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2000年10月第7次印刷。

2、2004级专科班:

(1)、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1版2005年4月第12次印刷。

(2)、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修订本)

(一)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版2002年7月北京第2版2003年4月第二次印刷。

(三)、文学常识:掌握与先秦文学、汉代辞赋有关的重要的文学常识与名词概念;识记重要作家的主要字号、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所属流派、文学主张、思想倾向与艺术成就;掌握重要作品的作者、文体、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识记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

识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掌握先秦两汉各种文学体裁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能背诵、默写重点篇目、翻译经典句段。

(四)、作品分析和鉴赏:要求通过阅读作品,了解先秦两汉文学的创作背景,能理解和概括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能较为深入地分析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能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赏析。

(五)、重要作家作品:上古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伯兮》、《硕鼠》、《桃夭》、《氓》;历史散文:《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秦晋崤之战》、《曹刿论战》;《国语》中的《邵公谏弭谤》;《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邹忌讽齐王纳谏》、《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诸子散文:《论语》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孟子》中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庄子》中的《逍遥游》;《墨子》中的《非攻》;《韩非子》中的《外储说左上》(节录);屈原以及《楚辞》中的《离骚》;汉代辞赋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张衡的《二京赋》。

三、写作(30%)

写作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文章写作能力,包括理解掌握文体规范,运用写作技巧,展开思维,进行具体文体写作的能力。

1、论说类文体

要求掌握论说文体特征,正确运用论说语体,综合运用论说方法进行写作,观点正确鲜明,论证过程清楚,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2、文学类文章

要求掌握文学文体特征,正确运用文学语体,以多种艺术手法进行表达,对生活有真切而较深的感悟,文笔流畅,结构清晰完整。

3、应用类文章

要求正确运用事务语体进行写作,把握公文的文体规范。

无论何种文体的写作,均要求文面整洁,标点符号规范,无错别字。

四、文学理论:15%

1、《文学理论》考核用书为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教出版社)修订二版

2、考核内容为1到8章(包括第8章)。含:文学理论的性质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和文学创造的价值。

3、基本概念:要求掌握基本概念的含义,能用语言准确的概括。具体包括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话语蕴藉、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客体、艺术发现、艺术构思、直觉、灵感、艺术真实、艺术概括、人文关怀。

4、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判断或者选择文学理论史上相关知识点。

5、基本理论:要求观点明确,理论阐述思路清晰,分析合理。包括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的产生的几种学说、文学的几种界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话语蕴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及其关系、文学创造过程及其心理机制、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文学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区别。

6、理论运用:能够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阅读活动的分析,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原理分析一些日常话语或者经典论述。

上一篇:电信校园营销实战大赛规则下一篇:敬南中学2013“五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