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演讲稿

2024-04-30

变与不变演讲稿(通用8篇)

篇1:变与不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江涛,我发现我和这“三”特有缘分,比如说:我的名字江涛二字,都有三点水,我又是零三年入伍,现在是三大队三中队,马上又要接近三十岁的一名学员,经历了三年的军校生活,哎,说起这三年,我发现了太多的变化,是的,《变与不变》就是我的演讲题目。

记得去年刚开学的时候,走进教室,我的眼前突然一亮,不知什么时候装上了多媒体,看着惊心动魄的灭火视频,还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军人服务社的学员之家开业了,为战友庆祝生日,班里的聚会有地方了,吃着香喷喷的烤串,和战友谈天说地,您说,能不高兴吗?再看,课程改革了,我摇身一变当上区队长,经过半年的磨练,现在的我已经有勇气第一个站在这给大家演讲了。哎,变化实在太多了,但是,什么没有变呢?老师们“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栋梁”的奉献精神没有变,战友们血浓于水的感情没有变,赛场上永不服输的精神没有变!

回首过去,三年的苦变成了甜,三年的心酸化成了美丽的回忆,曾有着训练场上激昂澎湃的豪情风采,也有着烈日当头、身心疲惫的厌倦;曾有着成绩突飞猛进的喜悦,也有着考试前一筹莫展的难耐;曾有对烈火浓烟的从容不迫,也有对灭火救援的不知所措!正所谓:“来校学习已三年,精神面貌已改变。有了前途和梦想,职责使命永不变!”

有人说,当灾难袭来的时候,当死亡降临的那一瞬间,出于人的本能:这个时候,可以变!消防官兵却说:这个时候,说上就咱就得上,不能变!

2011年1月2日晚8点30分,原一大队八中队学员张宇,正在新疆乌鲁木齐特勤一中队实习,阳历新年的喜庆还未散去,突然,警铃响起,德汇国际广场发生火灾,只见火魔肆虐的席卷着12层的高楼,那个时候,你看那现场浓烟夹杂着火舌吞噬着每个窗口,群众们都扒在窗户上,嘶声裂肺的哭着、喊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宇主动请缨参加搜救队,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浓烟越来越大,火势更加的猛烈,得知七楼还有人员被困时,他没有下楼,紧接着冲了上去。对讲机里不停的呼喊:张宇、张宇,收到请回答!张宇。收到请回答!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回应。

由于吸入过量毒气,张宇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险情,群众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张宇顾不上自己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危险,说上就上,他没有变,他那救民于水火的坚定信念没有变!学长虽然走了,但千百个消防战士正沿着他没有走完的路,再一次用有力的臂膀、用无私的大爱,给了他人生的希望。

汶川地震中,在映秀镇小学的废墟上,他连续奋战104个小时,挖出36具遗体,救出一条鲜活的生命!他的军旅生涯也因此改变,荣立一等功,被保送入学,在校的半年里,那个被他救出的孩子,常常能在电话里听到他熟悉的声音,常常能在信纸上看到他鼓励的话语。2011年2月,当我们还在享受悠闲的假期时,他就匆匆的告别了妻子,还有他刚满周岁的儿子,又回到了汶川。当他再一次看见那个身体残疾的孩子,和面临沉重负担的家庭时,他不由自主的把身上不多的500元钱都给了他们,他还答应那个孩子:以后每个假期叔叔都会来看你!

他就是二大队八中队学员李小磊。一个爱民之心没有变的军人,一个给予孩子父亲般关怀的消防战士,一个用无私奉献弘扬着消防精神的昆指学员!

灾难已经过去,精神定当永存!衡阳大火中二十位英烈的亘古豪情,学长张宇的壮志凌云,只为再多救一人而屈膝下跪的荆立杰,地震面前从容不迫,地震以后不忘灾民的李小磊……我在你们身上,看见的不是闪光的军功章,不是光环下的英雄,我看见的是不变的信念,不变的警魂,不变的忠诚!

从军六年,一路走来,身边的一切都在变,消防部队的生活变得更好了,装备变得更先进了,但消防官兵忠诚于党、奉献为民的心会变吗?消防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好了,规模变大了,但祖国、责任、厚德、博学的校训就会变吗?当然不会,作为学员的我们,即将面对生活的改变,工作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如何在履行职责的漫道中忠心不变、不辱使命?我想,只有从眼前做起,学好知识,练就本领,坚定自己的信念,体现一个学员的价值所在,体现一名当代军人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不愧于母校的培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大家都看见了,我是第一个上场的选手,都说第一个上场的选手不占优势,但我已经感觉出评委给我打出了高分,而且这个分数就目前来说是全场最高分,冲着这个第一,我得写副对联送给大家!

为理想,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磨砺枪剑,不惧兵临城下!

为使命,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当以全力以赴!

烈火丹心!

……

感谢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我的演讲结束!

(原创稿件,演讲者以另类的特色和幽默的风格给领导和广大官兵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作为唯一一篇没有获奖的稿件发到校网上,我很欣慰!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

篇2:变与不变演讲稿

世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同样,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比如,境遇变化,职业变化,财富变化,地位变化,声誉变化……但是,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看法?请以“人生的变与不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范文:

人生的变与不变

列子曰:“有生不死,有化不化,不生者生生,不化者化化。”诚如是言,人生的一切多变,离不开不变,正如枝叶华实之美,不离根茎躯干之坚,唯有善于坚守本分,才能逢时而举。

孔子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困于陈蔡,不改礼乐,这是孔子不变的操守。孔子坚守这些品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道一以贯之。而其一生坎坷,四处求学,周游列国,到了晚年则教化子弟,这是他的变化,然而如若使他丧失原则,为了致仕蝇营狗苟,他也不可能有日后的成就。历史上因时势而改节操者甚多,相传明朝奸相严嵩少时有志于开创太平,耻与人合污,然而入仕之后,数逢挫折,一旦苟且,而为权势迷心,终究不得尽忠良之份。汉奸汪精卫令人唾骂,但他少时曾写出一句诗话“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谁能想到他日后的卑鄙?因此,时过境迁而志不可易。若不坚守心志,终究会使人日益堕落,欲成大业,反作小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志向二字,说来容易做来难。基督教传说耶稣死前曾预示他死后将有弟子否认他是耶稣门徒,众弟子都信誓旦旦说自己是忠实的,然而耶稣死后,有执刑者拷问民众,欲将耶稣门徒带走,结果在刑杀之前马上有门徒失口否认其身份,甚至不惜否认其认识耶稣的事实。人总是有情欲在心中,然而因为这些畏难之心、免刑之欲,对自己的志向改变,对自己的操守放弃,对自己的诚信否定,真的能使人更加安心吗?我看不然。因此上,不独在“利”字之前人要守节,在“害”之前更要无畏,否则人也枉为人了。安守本分其实不难,难的是立志。志心不坚,如何作为?一切机械,都有轴有承。轴之转动,在于承之稳固,立志就好比在轴里安置这个“承”。孔子十五而志于学,终其一生,矢志不移,因此他才能有所作为。人要立志,得靠实践,在劳作中“空其心志,劳其筋骨”,最终“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立志的关键。

因此上,人生之变与不变虽多,其实却并不繁难,有大志才作作为。所以说,君子外化而内不化。(787字)

人生的变与不变

山,若遇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素裹的银装。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水,跌入山谷就变成了小溪流,路遇悬崖就成了一帘如烟的瀑布,奔腾到了入海口,就欢快地融入了海洋。水在变,水亦不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动。

人,在他乡是一个游子,在官场是一个宦海中人,在田间是一介布衣。人在变,其实人又未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心中那永恒的信念!

我们在不断地改变,随着时代,随着环境;我们也没有改变,因为信念,因为原则。其实,变与不变本来就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法宝,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

是什么让屈原毅然抱起石头跃入了汨罗江?是什么让文天祥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仍坚持抗元?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弃医而从文?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情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气,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热血!

时代在变,他们那一颗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却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是啊,不变是信守的原则,心中的信念!

为什么尾生在洪水袭来之时抱柱而死?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为什么谢延信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不过是与那女子的一个约定,不过是“让每一个用户放心”的工作理念,也不过是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诺。

也许这都无足轻重,但他们却选择了坚守,不是回报多么重要,只是为了把握一份信任,信守一个原则。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学生:“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原则之于人,就如同帆舵之于航船,翅膀之于飞鸟,根基之于大树。

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远航中;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 一种得失的平衡,不至于在生活的天空中摇摆不定;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为人处事的根本,不至于败倒在生活的土地上。

朋友,社会在进步,我们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地改变自己,可有一点万万不可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原则!(881字)

人生中的变与不变

一、人不能改变相貌,但可以改变笑容。

二、人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调整改变心态。

三、人不能改变身材高度,但可以改变体态宽度。

四、人不能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往往成也朋友,败也朋友,关键要选准朋友,提协自我,善借人脉资源,才能成功铸大业。

五、人不能改变遗传基因,但可以改变生活习惯。远离不良嗜好,科学起居饮食。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体生物钟不紊乱,免疫功能强,才能养生促健康。

一、审题:

1、给材料命题作文;

2、此题目基本相当话题作文,只是命题而已;

3、题目基本结构为并列短语(属关系型话题)“变与不变”,不过是涉及“人生的”;

4、回顾复习资料: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A、对立统一关系;B、是非取舍关系;C、并非绝对关系;D、并列共存关系;

5、此处,“人生的变与不变”,结构并列,而要素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呢? “变”是“变化、改变”“变迁”“变通”; “不变”是“保持”“坚守”。

----回归材料,看材料中所透露的信息。从材料看,应抓住两句关键的语句:“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第一:人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 第二:举各种外物变化例子;

第三:强调有些东西——精神内蕴——不变;

二者可理解为并列共存关系,即“要变,也要不变”,这就不是“是非选择”关系了,理解为“是变还是不变”,就不恰当了。

二者也可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即“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才能变得更好”,“变必须以不变为基础”,“变有利于不变(坚守)”,或是“变为了更好地坚守。

7、进一步明确,材料中“变”与“不变”所指对象不同,作文中也应具体指明和区分: 时代变迁了,生活急剧变化了,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原则,正直、真诚、善良、坚韧、乐观等美好的人格。

8、必须纠正这类作文的典型毛病(回顾资料):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误区三:不见“人生”,泛谈企业、民族、国家„„

二、根据以上分析与判断立意举例:

1、无论自己的人生怎么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不能变;

2、不管生活怎么变,自己那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能变;

3、我们要积极改变人生,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

4、我们要应时而变,但不能改变“对社会尽有的一份责任心”(„„);

5、当变则变,该坚守就坚守,彰显人生智慧。(“变”是一种态度,“不变”是一种深度)观念要变,心境不要变。

方法、手段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

6、对做人而言,既要有变的进取心,又要有不变的操守。(变,才能感受人生的奥妙,追求生命的灿烂;不变,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彰显品格和修为。)

7、对处世而言,既要懂变通,又要会坚守。(变通,方能适时而动,适者生存。坚守,才可高处着眼,大处入手;只变通不坚守,可能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只坚守而不变通,恐会思想高远,却又惨遭淘汰。)

8、我们应时而变,就是为了坚守美好的人格(节操、梦想、品质„„);

9、不改变(坚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10、以“不变„„”应“万变”;(世间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变化。财富名利,荣辱得失,不过镜花水月,随时会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守高洁的品质,才能在各种变化中把持自己,完善自我)

11、生活在发生着改变,而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构思示例:

我们要积极改变自己,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为什么?

①想要丰富多彩的人生,必定要不断寻求改变,不断突破自身极限; ②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必然; ③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④人生丰富多彩了,欲望也在膨胀,而想要避免自己迷失其中,就一定坚守自己的真性情、好人格。

三、典型问题

1、审题不当:要么单写“变”或“不变”,要么忽略“人生的”,谈企业、民族、国家等的“变与不变”。

2、无中心论点,议论分散,主体的几个层次不存在紧密的联系。

3、主体不再是几个分论点形式,又无破解之法,而仅是单一角度的材料堆砌。

变与不变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处总能展现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方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种人生,跌宕顿困中方显惊世骇俗的力量;一种精神,百变环境中彰显亘古不变的执着。

苏武牧羊,爱国之心未变。

当苏武身陷异国,不得归。当苏武面对与敌人威逼利诱,坚持不叛国,彰显在他身上的变与不变清晰可见。在敌国,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便摆在他面前的是高官厚禄,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为什么?这正是他那永恒不变的爱国精神啊!身处的环境虽然变了,但那爱国精神永不变!这种不变的精神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白芳礼生活艰苦,助人之心未变

每天靠蹬三轮载客的白芳礼,把仅仅的微薄的收入都积攒起来,捐给贫困的孩子们上学。随着白芳礼老人年龄的增长,他做工作越来越吃力,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帮助孩子们。直至他病倒后,躺在病床上的他,仍不忘那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将留给自己治病的钱全部捐出。白芳礼的行为,让我看到他助人的精神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的精神感染了全国的人,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比尔.盖茨成功创业,奋斗之心未变

作为世界著名IT企业——微软公司的创立者,他身价上亿。管理公司的理念是“不断创新,再创新„„.”比尔.盖茨本可以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但他以一颗平常人的心,一直在奋斗,努力经营他的公司,使微软不断扩大不断变强,始终屹立于行业前锋。他那不变的精神正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息。外界的变化永远摧毁不了他不变的精神!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精神亘古不变。若想要成功,就必须保持一种不变的精神。这种精神将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使自己永远站在时代前列,不会被潮流所掩盖。坚持一种精神吧!它会使你有不一样的人生,在平凡人中彰显不平凡的人生。加油!变与不变尽在心中!让生命拥有非凡的色彩,一起追寻那不一样的人生吧!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大禹一改其父鲧的围堵之法,而采用疏导之法,变通让他终治天下之洪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通让赵国成为当时七雄中的佼佼者。商鞅变法,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了始皇帝的一统天下。

北魏孝文帝穿汉服,说汉语,是变通让其融合各民族的文化,从而走向强盛。邹忌懂得变换一种方式劝谏齐威王,所以收到奇效。股市奇才巴菲特知道只有以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创造了世界股市的神话。当前的改革核心无外乎一个“变”字,是“变”让中国重新立于世界之林。

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只能坐以待毙。

清政府闭关锁国,无法接受维新,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最后不也落得个被八国联军欺辱,最辛亥革命赶出了历史舞台吗?那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企业,如果不知变通,那只能关门大吉。对于我们个人,解题时,变换一下思路,可能会柳暗花明;对于新生的事物,变换一下思维,可能认识会与众不同。当然,我们不能为了变而变,见时尚就好,遇明星就帅,有时,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多么的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我们不可不引以为戒,否则,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不光别人不认识你,恐怕自己都会认不出自己了。变有道,不变亦有道,当不可不思。

篇3:把握变与不变破解新闻“四难”

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报新闻宣传提出了更高要求, 河南日报近年来一直在探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特别是今年, 在组织策划一系列重大报道战役时, 不变的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针, 变的是手段和形式, 以“万变”强“不变”, 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党报新闻宣传的新突破。

坚持“大事大处理”的思路不变, 但在表现形式上要变得更新、更深、更震撼

新闻宣传每年都会面对一些大事, 这些关乎全局的大事就是党报在新闻宣传上首先要做好的重要工作, 也是破解“四难”尤其是正面报道难的主要突破口。

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后, 在多个场合提出“四个重在”的思路, 对此, 河南日报高度重视, 今年2月9日, 《河南日报》在一版刊发了“何平”文章《谈坚持“四个重在”》。在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 省委举办研讨班, 就我省如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问题进行探讨。为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精神上来, 《河南日报》于今年4月16日在一版刊发了“何平”文章《发展的必然时代的抉择———谈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8月26日刊发“何平”文章《论构建“中原经济区”》, 全面论述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战略定位、自身优势等。这三篇大型政论文章, 都是对重大主题进行深入阐释和思考, 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起到了引导舆论、宣传政策、统一思想的作用, 中宣部《新闻阅评》刊发专期, 给予高度评价。

针对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法, 《河南日报》于今年6月21日推出了工作研究《用科学方法促进有效运作———谈学习运用“三具两基一抓手” (上) 》、于6月22日推出了工作研“三具两基一抓手” (下) 》。文章见报后, 省委书记卢展工表扬说, 这两篇稿子“写得很好, 效果不错”。

今年以来, 河南日报充分发挥三级策划的积极性, 每个月都围绕省委的中心工作, 组织一系列宣传报道战役, 比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原行系列报道、大招商促进大发展系列报道、治理郑州交通拥堵系列报道等, 较好地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

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成功, 就在于很好地把握了“变与不变”, 在坚持党报宣传党的政策这个基本任务不变的前提下, 做到“大事大处理”, 讲深度、求创新、务实效。

一讲深度。正面报道必须有深度, 这一系列谈坚持“四个重在”、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构建“中原经济区”等报道被许多读者当做必备的资料保存,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系列报道很有深度, 是通过对省委精神的深度解读引领了舆论。

二求创新。根据报道内容, 对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上述一系列报道, 注意克服了一些党报评论四平八稳的弊病, 在语言风格上求新求变, 既明白晓畅, 又透彻深刻, 富有思辨色彩。

三务实效。正面报道要求实效, 就要关注读者需求。河南日报的读者群主要是党员干部, 他们最需要什么, 是河南日报一直关注的课题。省委书记卢展工刚到河南之际, 这些读者特别渴望能了解到省委主要领导的思想、思路和省委的新精神。河南日报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适时推出这些报道,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坚持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和谐统一的方向不变, 但在传播方式上要创新求变

我们曾一度过分强调报纸的宣传功能, 讳言或者是不大愿意讲新闻规律, 好像两者是水火不容的, 这种现象在党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实际上, 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之间并不矛盾, 讲求新闻规律不是要削弱报纸的宣传功能, 而是要更好地提升这一功能。作为报纸, 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就是最大、最根本的创新。

一是要按读者阅读习惯, 在报道篇幅

去年12月1日, 卢展工书记对河南日报新闻宣传提出要求, 希望领导活动报道、会议报道从简、从短。他在焦作调研期间十分关注“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 河南日报以敏锐的新闻敏感, 突出刊发了现场特写《省委书记找工作》。这篇报道尽管很短, 但新鲜活泼, 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 网站、纸媒纷纷转载, 网民热议, 政府行动, 为解决“4050”人员就业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样处理新闻的手法也“解放”了其他报道, 活动报道、会议报道随之减少, 一版的“解放”带活了要闻版, 大量鲜活的新闻得以刊出, 从而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资讯, 整个版面显得丰富了、有看头了, 报纸显得更加清新、大气了。

2009年12月18日, 一版头题《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主桥钢梁合龙》, 这条消息全文仅430字, 层次清楚, 语言流畅, 文字简洁。在版面处理上, 精心配上了大幅图片, 图文并茂, 效果显著。12月28日一版见报的《一代枭雄曹操葬于此》, 不足600字, 也是当月短新闻的上品。

二是要按受众的分布特点, 在传播方式上求“活”。

今年4月12日至14日, 《河南日报》连续3天推出《探路大病救助》系列报道, 7岁的薛培艺是这组报道中涉及的大病案例, 她的命运牵动人心。这组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后经我们的记者牵线搭桥, 一家企业愿意出资帮助这个孩子完成手术, 省卫生厅、肿瘤医院也鼎力相助。这件事情在大河网大河论坛上引发网友踊跃发言, 一方面企盼大病救助机制早日形成, 一方面为大病救助制度献计献策。4月16日, “焦点网谈”编辑部又邀请了有关嘉宾, 和网友进行了交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省委书记卢展工与在京务工的河南农民工代表座谈时, 提出“河南人的四种形象”和“三平精神”。随后, 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视点工作室、总编室人物版, 围绕“河南人的四种形象”、“三平精神”采写了一系列人物报道,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 报道了一大批典型人国多家媒体关注并予以转载。

这两个报道一个是典型事件报道, 一个是典型人物报道, 对我们破解典型宣传难有很大启示。典型人物报道, 不仅要反映出典型的时代意义, 还要从细微处着墨, 有血有肉, 以讲故事的形式, 让典型“可敬、可信、可亲、可学”。同时, 这两组报道之所以能引起反响, 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 那就是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上, 不仅要重视传统纸媒的作用, 也要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 通过在网站上做专题、搞访谈, 在手机报上发摘要, 实现报网互动, 采编与读者互动, 这样才能将新闻宣传报道的效应推向最大化, 真正发挥好党报引导舆论的作用。

三是要满足读者情感诉求, 在工作作风上求“贴”。

今年春节期间, 编辑部利用采编人员返乡的机会, 让他们带回大量的见闻, 刊发了一大批“本报记者在基层”的稿件, 把群众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场面喜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把基层农村的变化生动地描绘出来。这组稿件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表扬。

今年5月起, 我们组织了“记者下基层”活动, 作为贯彻卢展工书记提出的破解新闻宣传四难的重要举措, 河南日报全体采编人员积极响应, 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在生产生活一线找线索、抓新闻, 采写了像《“绣花村”里看风景》等一大批来自基层的优秀作品, 为报纸注入一股鲜活新风。

在活动开展的近两个月时间里, 各个采编部门从主任到编辑记者, 按照要求分赴各地, 采写出了一批来自生产生活一线的鲜活报道, 有现场、有故事、有细节, 可读性强, 读者反响良好。同时, 河南日报编辑记者扎实深入的采访作风和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 所到之处, 也给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近, 我们决定再用两个月的时间,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把“记者下基层”活动向纵深推进, 同时要从考评机制上加以引导、鼓励,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形成下基层的长效机制。

新闻创新难, 最根本的原因是新闻报道不能紧跟丰富多彩的实践, 而“三贴近”、“三深入”正是破解创新难的最根本出路。河南日报十分注重新闻创新, 从采访到策划到版面落实, 创新贯穿了新闻报道的始终, 并将编辑记者作风锤炼当做创新的源泉, 坚持不懈、深入具体地抓下去。

新闻创新理念的确立, 给版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这在要闻版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去年11月份, 一版转二版137篇稿, 最多一天有8个转版, 要闻二版几乎成了“转版”版, 一幅图片也发不出来的状况更是家常便饭;而今年前7个月, 一版平均每月只有50篇左右的稿件转版。二版解放出来了, 信息量也相应增加了, 版面也好看了。现在的要闻版, 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以“凡人亮点”为栏题的小人物, 都可以上, 既增加了信息量, 又增加了可读性, 通过版面体现出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的新变化。

坚持美观大气、格调高雅的版面风格不变, 但在版面设计上要大胆突破创新

在推动报道创新的同时, 也要做好版面创新。党报是党委机关报, 版面的安排部署自然要围绕中央和省委的工作大局展开,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但不能以此为理由, 将版面办得官气十足、缺少生机。其实来自上面的权威声音, 蕴涵着广大读者关注的重要信息, 关键是怎么去挖掘、怎么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今年3月10日, 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 这是十多年来的也成为今年河南日报全国“两会”报道的重中之重。对此, 我们及早着手, 精心准备, 3月11日以整版的形式报道了总书记到河南团的活动。省委对此给予肯定:“《河南日报》用整版的篇幅报道这一重大新闻, 显得十分大气。”

报道的创新最终还需要落实到版面上, 如果报道做得很好, 版面处理得不好, 新闻宣传的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在版面处理上, 我们基本把握三条:一是大事大处理、特事特处理;二是更加重视图片的运用, 营造视觉冲击;三是更加注重细节和整体设计。

注重图片的运用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我们组织策划的圆梦特刊、春华秋实特刊、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版面、奥运华章、第二届中博会中英文对照特刊等, 都醒目大气, 富有创意, 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新闻奖项。

小细节成就大亮点。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开幕, 给我们做出精彩的版面提供了良机。《河南日报》将当天的四个版全部给予世博报道, 各有侧重, 集体呈现。一版以封面形式着重表现世博会的隆重, 整版以大红底色为基调, 选取上海世博标志性建筑中国馆一带庆祝情景为主图, 各参展方入场情景为辅图, 进行创意制图, 展示开幕式的盛大热烈。二、三版以联版形式着重报道开幕式上的经典瞬间以及开幕式背后的新闻, 图文相映生辉, 令人耳目一新。

为配合世博会河南活动周, 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精心策划, 推出大型特刊《魅力河南》。该特刊以杂志面目出现, 全方位介绍河南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在世博会期间免费向游人发放, 既赢得了口碑, 又取得了经济效益。

保持党报的生机和活力, 必须不断创新, 但万变不离其宗, 政治家办报意识始终不能丢。新闻理念和办报手段在不断发展变化, 传播方式和组织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但作为党报, 我们的办报理念和目标要始终如一, 那就是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宣传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并将此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 党报也要在转变工作方式、更新报道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上, 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在“变”与“不变”、破解“四难”中, 探索出一条推进党报事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篇4:开幕式变与不变开幕式变与不变

3D。时髦玩意,英国人赶在浪头前面。2010年1月天空电视台史上首次直播英超,而奥运会是3D抢占市场的良机,至少会在12个奥运大项上制作标准的3D信号。央视3D电视试验频道已于2012年春节正式开播,不过现有机顶盒并不支持收看。若想尝鲜,麻利换3D电视机,高清机顶盒。详情请咨询运营商。

导演。已经是惯例了,牛逼且主流的电影导演将被征用。在中国是张艺谋,那个抱着“红高粱”去,抱着“金熊”归的摄影爱好者。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部张氏大片,可惜没资格参加奥斯卡。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颁给了执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英国人博伊尔(1),随即他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不二人选。为什么选择电影导演?电视转播的需要呗。电影导演善于调动千军万马,制造大场面,能将一座体育场渲染到极致,但这还在其次,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影像的塑造能力。

主题。张艺谋在北京表达了一个文明古国融入现代文明的欲望,而博伊尔的开幕式是一场“人民的盛会”,并将之命名为《群岛奇迹》。奥运和残奥会开闭幕式合计四场大秀,总计将调动15000名演员,包括NHS的白衣护士。这些护士被视为“最英国”。

莎剧。一定要有压箱底的文化标志拿出来铺陈。中国当然是京剧。其实京剧也不过一两百年的历史,真正的中国戏曲活化石是昆曲,七八百年了。但昆曲依依呀呀的没有力度,不合适在那么铿锵的场合展现。张艺谋存了点小心眼,推出了自己的家乡戏秦腔。但最后时刻还是被京剧给替了。英国当然是莎士比亚的莎剧了,博伊尔在触电之前,曾拍过多部莎翁名作,此番选中的是《暴风雨》,中国人并不陌生。想恶补的话,最好看朱生豪的译本。

披头士。中国除了主流玩票歌手刘欢外,其他人无论谁上都会有争议,所以张艺谋选择了最稳妥的人。英国歌手也选好了,“披头士”乐队的唱将保罗·麦卡特尼(2)会在开幕式上怀旧高歌。但具体唱什么,是机密。

四面钟。中华大脚印飞踏中轴线,英国四面钟响彻东伦敦。焰火和钟声,都是文化中的文化。焰火是炫耀四大发明(火药),钟声将是对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的最高致敬。

钱串子。伦敦开幕式的预算是8100万英镑,不及北京(2.5亿英镑)的1/3。开幕式,开的就是钱,所以英国人早早就认怂了,谁也别指望伦敦超过北京。问题是,谁又能超过北京呢。中国人这面子,千年不扫。

篇5:散文:变与不变

时间一遍又一遍的冲刷着记忆迫使记忆渐渐模糊。————题记

还是上学下课,埋在书海。还是在感慨时挂上耳麦写下最近的一些事,一些感受。还是在下课时就走出教室透透气和兄弟们边说边笑。还是一有空就呆在球场上不愿离开。还是这样,还是那样,仿佛把我带回了初中,带回了从前。

一切仿佛还是从前,让我错觉时间没走,时光还留,什么都没变。

然而,一些人却从此不见,每天习惯的问候,每天习惯性的玩笑,每天习惯性的打闹,再也消失不见,突然间感到了陌生。

那时候,我的话总是最多,一讲起总是那样的喋喋不休。可是,现在变的不喜欢开口,连自己都变的陌生。

那时候一上,总是有那么几句问候,那么几分关心。可是现在越来越少,直至除了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消息。

记忆,总是把时间打乱,让我来不及分清时曾经还是如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回头间的.物是人非让我感觉到在时间面前自己的渺小。

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竟已少了联系,最后就这样断了联系。

什么都在变,变得那么快,快的让人适应不过来。

曾经有着无数的话题,有着无数的言语。然而,现如今仅有的话题都变成了争执,陌生在所难免。

常常感慨时间为什么总是走的那么匆忙,从来不停下歇息。现在渐渐懂得,原来只有那样,有些人才会因为时间而快乐、幸福,而有一些人则是忧伤、伤感。

在我感慨之时秋分微微拂来,失神的双眸凝视远方。最后,方向还是成了那苍白的文字,用文字来纪念曾经。

篇6:变与不变高中作文

身在21世纪的我们享受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同时也享受着“互联网+”的便利。

我们大多数都是00后,外出拿的手机,买东西付钱时微信转账,交朋友时加个微信,遇到不懂的事时百度一搜……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自然,可在他们老一辈的人眼中,这社会发展得太快了。

当我们要给奶奶买件衣服时,奶奶高兴坏了。拉着我的手说:“孙女咱们什么时候去呀?”我告诉奶奶说:“奶奶咱们不在店里买,就在手机上买。”“手机买,质量行吗?”奶奶嘟囔着嘴说。“奶奶,时代变了,你要相信用手机买的衣服质量不比那些在实体店里的差。”我拉着奶奶的手说。为了打消奶奶的顾虑,我当即打开了手机,挑选了一件适合奶奶穿的.衣服,给她买了下来,在那几天,奶奶一直在说:“网上卖的那些东西质量不行,不让你买,你偏偏要买,你怎么这么不听我的劝啊?”

我被奶奶唠叨了几天后,衣服终于到了。将它送到了奶奶的面前,奶奶笑了,连声说:“这衣服好看,质量好啊,看来网上卖的东西和实体店的一样,果然是时代不同了,我们老了,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的速度。”“奶奶,你还年轻呢。”我笑了,奶奶也笑了。

在家里,我虽不是最小的,但是在爸爸那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的观念下,我的衣服很多,有时候姐姐也给我买衣服,从而导致了弟弟的衣服还不及我的十分之一。奶奶看见了我的那些衣服直说浪费钱。并向我说“我那个时候穷,家里孩子又多,衣服通常是大的穿完小的穿,烂了再补补接着穿。现在好了,社会发展得快了,生活的好了,衣服不再是大的穿完小的穿了,衣服烂了,就直接买新的了。没有人再穿那些旧衣服了,唉,我们这里发展的真是快啊!”

篇7:用人的变与不变

我国GDP自首超日本以来,称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年中,很多企业变了:经营场所变大了、人员队伍变大了、固定资产变多了、业务种类变多了、子公司孙公司变得比比皆是了、企业家变得雄心勃勃敢于大肆举债了。

但别忘了,这是基于GDP总量的增长,一些企业得以产业整合,迅速成长。同时也别忘了,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扩张、登顶、收缩、探底是不可或缺的各个阶段,GDP的惯性足以成就一些企业,也足以毁灭一些企业。

企业环境变了,风险性不变。

企业变大了,问题和风险也增加了。如同我们的生活,变化很大但矛盾很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却并不意味着我们亲密的联系。我们每个人开一辆车,却可能同时堵在路上。

因此,这是一个高效率的时代,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多元化的环境,复杂化的结构。

在企业里,60后到90后四代同堂,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组织设计更加复杂,组织边界更加模糊,组织权力更加分散,组织文化更加多元。管理的不确定,不确定的管理,变得普遍而增强了。作为一个企业,是否意识到社会环境变化也是一种企业管理风险呢?

企业功能变了,数理性不变。

德鲁克说企业是社会的器官。那么毫无疑问,如今这个器官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它可以变成上市公司,可以变成集团化公司,可以变成互联网+的公司。

但是,一个企业的存在理由不变,仍然是为了创造客户、谋取利润,其经营本质仍然是“收入-成本=利润”的动态平衡,其管理本质仍然是“权力+责任+利益”的等边结构,其个体行为本质仍然是“行为≥贡献”的基本逻辑。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讲究这些数理性,就动摇了生存结构。

篇8:教师教学观的变与不变

一、教师教学观念上的主要问题

1. 教学关系上的问题

现实的教师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核心与主宰, 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 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是课堂的服从者和等待者。教师依据现成的、模式化的知识体系, 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若课堂上有不遵守纪律者, 教师可运用精神强制或惩罚的方式, 来控制学生学习行为, 以保证知识的有效灌输。

2. 教学过程上的问题

教师一般认为, 不同年级学生其学习知识层次不同, 教师将这些不同层次知识的教学分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其方法主要是灌输, 其目的是“现有知识的有效传承”。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 莫不如此。因此, 教学过程成了枯燥的、呆板的、乏味的程序化活动, 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品德不是被忽视, 就是被扼杀, 很难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3. 教学评价上的问题

教师教学评价明显存在“科学主义”倾斜。表现在教师把客观的、实证化的、模式化的知识验证考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评定方式, 学生学业考试成绩是学生主要或全部在校表现的反映, 导致学生“唯师、唯书、唯知识”, 采取死记硬背、追求学分的方式来体现自我价值, 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 知道的多而做法少, 窒息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熟。

4. 教学目标上的问题

“教师教学是育人, 不是制器。”教师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手段, 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这里的“道”, 是指社会发展普遍遵循的规律, 既包括做人的规律性, 又包括做事的规律性, 并不是只指自然科学规律。而现实中的教师成了复制、灌输知识的“机器”, 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进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必然导致“千人一面”。

5. 教学观本性认识上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浪潮洗礼下, 知识分子社会良知有了动摇, 拜金主义现象有所抬头, 把教师教学当成赚钱的工具, 出现了花样翻新的各式各样的补课现象。一些教师忙于给学生补课赚钱, 且美其名曰是“关心学生成长”, 其实就是为了赚钱而赚钱, 致使学生疲于应付而苦不堪言。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教师的社会良知, 同时, 也有悖于教师严谨治学的意志品德, 有待于思想意识上进一步厘清。

二、教师教学中的应“变”观

要克服上述五个方面的弊端, 就得改变我们一些教师不适宜的教学观。

1. 教师教学目标要变“知识型人才培养”为“素质型人才培养”,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的确立, 制约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关系的处理、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观的改变来做好教师教学的顶层设计。我们所提倡的“素质型人才培养”目标观, 并非是今天教育教学的新鲜事, 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提出教育要培养素质型人才, 随后逐步明确素质教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它们之间的关系:文化素质是基础, 专业素质是核心, 身体素质是本钱, 心理素质是关键, 彼此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素质型人才培养”目标观认为, 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途径的教学, 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教学应该立足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知识传授并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化品味和精湛的科学技术。学生对知识涉猎的程度并不是目的, 而目的是如何涉猎知识, 在涉猎知识的过程中, 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并以素养的形式不断推进自己的发展, 成为方法论和世界观。

2. 师生关系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师生双中心”, 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本身是教师教学的双边活动, 理应师生双边积极性都要调动起来,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实现愉快教学、快乐学习目的。在长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由于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事实, 为了纠偏扶正, 人们习惯上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教学关系观, 这也不为奇怪, 也是现实的需要。这如同一颗植歪了的树, 要想扶正, 要么拔起来重植, 要么用力向它倾斜的相反方向拉, 以达到纠偏扶正的目的。而教育不能割断历史重来, 只能采取第二种纠偏扶正的方法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事实。我们倡导教师教学“师生双中心”观,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也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他是教学过程中有目的而存在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独立性的个体, 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和点拨, 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使学生朝着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路并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发展。教师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问题的解惑者, 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引路人和践行者。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实际需要, 采取师生互动参与、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是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需要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处于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状态, 教师处于乐于教学和善于教学的状态。

3. 教学评价要变“以单一的学分评价”为“多元的综合评价”, 强调学生的素质发展

教师的教学评价, 既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判断, 又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支配下的价值判断。评价主体的价值观不同, 评价的标准、侧重点、手段和方法也就不同, 其评价结论对学生的引导和发展也就不同。我们倡导“多元的综合评价”观, 就是要多角度、多主体、全过程来衡量教学效果, 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具体地讲, 一是要“从教育主体的满意及满意程度来衡量教学效果”。如用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学校管理者、家长、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满意度来衡量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效果。由于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其教育主体对教学的需求和期望也就不同, 这就要求教学效果的评价必须以地方教育主体对教学的需求和期望为标准, 制定教学评价目标, 切莫搞一刀切, 也不能搞照搬照抄、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 必须因地制宜, 方可奏效。二是要从教师教学的动态活动过程来评价教学效果。如加强教学督导工作, 安排一定数量的资深教师进行听课活动, 来考查教师是否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三是要从改变教学考试内容和形式来加强学生素质培养。考试内容要减少客观的知识性测试比重, 加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测试比重, 尤其要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测试比重, 来推进学生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化。

4.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变“传承导向”为“素质导向”,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教学的过程, 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 进而知道“我要怎么样”。即引导学生在寻求知识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涉猎、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 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式理论教学方式来教学。首先, 教师根据每章教学内容, 指定学习资料, 布置自学与讨论任务。其次, 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获取学习资料并自学, 提出完成任务的初步方案。第三, 通过班组讨论, 充实、完善学习任务。“合作性理论教学, 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 进行跳跃式设计, 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课外学习和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达到了我要学习的效果。”

三、教师教学中的“不变”观

教师教学观的“不变”, 主要是指教师教学中的一些本质属性不能变。

1. 教师教学、育人观不能变

人们常说,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古今中外, 自从有了教师职业以来, 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就没有改变过。所以,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 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无论任何学校的教师, 都必须不辱使命, 履行这份职责。不能因为是研究型教师或专家级教师, 就轻视教学, 忽视上课。而恰恰相反, 越是社会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学校, 越是重视教师的教学。“教学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教学也是一个教师职业的生命”, 当一天教师, 就得从事一天与教学有关的工作, 否则, 这一天教师的名分就会打折扣。为什么教师退休了, 要在“教师”前面再加“退休”二字, 就是要强调教学是教师的天职, 是教师职业的生命。教师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教学, 才能称得上“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的荣誉、地位都是因其教学的优秀而存在、获得,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更是通过教学来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教书育人, 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基本素养, 这个不能变。

2. 教师治学的职业本性不能变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神圣”在何处?在治学!何为“治学”?即研究学问。教师治学程度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治学能力, 教师教学与治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相互统一, 相得益彰。自古以来, 知识分子就有崇尚学术的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认为“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这里的“道”, 就是指普遍性真理。道家也提倡“道法自然”, 其“道”也是指普遍性真理。自古至今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学者修道是教育他人和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 学者的使命就是要探求“道”的本原。当“道”与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 学者应该自觉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当“道”与个人生命存在发生冲突时, 学者应“舍生取义”。为了在学问上达到“至善”的境界, 学者必须做到“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 他们的工作方式和价值信念有着特殊性。他们作为社会的‘立法者’, 信奉的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准则。”这都说明当今的教师仍然要保持教书治学的本性不能变。

3. 教师热爱学生的职业美德不能变

从职业性上讲,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职业, 其教学过程是耳、鼻、手、脑、眼、嘴和情感并用的过程。这就注定了教师的爱是一个全过程的自然流露, 不能有丝毫保留。从工作方法角度讲, “爱人者人爱”, 要让别人喜欢自己, 首先要学会喜欢别人。爱人就是爱自己。教师有令禁止, 学生自然随而从之。有道是“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爱是一切工作的开始, 并自始至终、一如既往地贯彻到底。从工作经验性体会角度讲, 立足于热爱学生的教学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若要教师达到了这种教育境界, 其教书育人工作就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就能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更能从教育中获得无穷的快乐。

4.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永恒追求的目标不能变

质量问题, 是全世界的问题。不仅中国要研究, 外国也在研究;不仅当代在研究, 古代人们也在研究。质量问题,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教师的教学质量问题, 自古至今都伴随着每一位有良知的教师的心, 是教师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始终追求的目标问题。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教师对质量的内容、要求不同罢了。提高教学质量观, 是教师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古今中外都是这样。远的不说, 大的不讲, 就说我们身边的事, 哪一所知名学校, 哪一位知名教师, 不是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就连我们身边的教师进修、晋职, 都是主要以其教学质量为衡量标准的。尤其是在今天, 一切的竞争都是人才质量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是关系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事, 是教师教学永恒追求的目标。

总之, 教师教学观变的是内容、方法、要求、评价标准和阶段性目标, 不变的是本质属性和最终目标。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 是保证教书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杨叔子, 余东升.以“文”化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2) .

[2]王秉琦, 贾鹏.地方大学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质量观.中国高教研究, 2009 (2) .

[3]钱国英, 马建荣, 林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教学组织设计.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 .

[4][5]王静修.马陆亭给教学工作永恒的支持.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2) .

上一篇:“XX发布”微博发布流程下一篇:产品委托代销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