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作文:论对外开放政策

2024-05-04

四级作文:论对外开放政策(精选6篇)

篇1:四级作文:论对外开放政策

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政策的演变

摘要:在世界各国贸易的发展史中,中国独特的国情,短暂的对外贸易发展历史,以及如今中国对外贸易世界地位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从建国、改革开放到加入WTO至今,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也反映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分析,以了解真正适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政策,使之在国际竞争中更具竞争力,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关键词:中国 对外贸易 政策演变 影响

正文:以几次大的转折点为依据,笔者将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分成了四个阶段:

一、极端的进口替代阶段(1979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一种辅助的从属地位。对外贸易只是国内生产的简单延伸,只能被动地跟着生产走。

在国家的统一干预下,对外贸易的管理不是价值管理而是外汇实物计划调控;对外贸易的动机不是追求贸易的比较利益,而是实现互通有无和追求创汇的最大化。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外贸易战略必定是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

建国初期,我国的部门偏向是一种极端的“进口替代”型部门偏向(即在对进口实施较高保护的同时对出口几乎没有鼓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统治贸易”政策,这种政策是通过高度的集中计划体制来实现的:①统一计划管理。由国家计委和外贸部统制对外贸易计划,包括商品流转计划、财务计划、运输计划、包装计基本建设计划、劳动工资计划和教育计划等。并按行政层次下达、强行。②外贸专营。对私营外贸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造,最终使国营外贸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国营外贸企业分为专业外贸总公司(设在北京)业外贸公司(设在各省、市、自治区)两个层次。

2、较高的进口限制:进口限制政策这一时期我国的进口限制政策主要体现在较高的关税壁垒水平上。1950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关税税则规定的算术平均关税达到52.9%,其中农产品税高达92.3%,工业品税为47.7%。非关税壁垒没有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在计划体制下这些措施根本就不需要。在这种极端的进口替代型部门偏向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是计划的产物,因此不可能主动发挥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这一时期我国的进口受到调剂余缺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制约,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主,借以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进口战略的总体思想是:凡是国内有生产,并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得到满足的,应坚持不进口;凡是国内有条件生产,暂时需要进口的,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国内发展生产,生产发展起来后应逐步减少进口,把有限的外汇用在最急需的方面,使我们的进口商品的结构更加合理。

绝对成本理论这种观点说明了国际贸易中自然优势和获得优势带给一个国家发展的益处,但是倘若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生产商都没有优势的话,就很难在国际贸易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这样的指导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没有很好的表现。

在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我国在这一时期同样处于最初级的地位。该时期我国从总体上推行的是片面重工业化的战略,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不仅造成了消费品的生产落后于社会需要,许多商品供不应求,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而且导致了传统出口产业迟迟得不到发展,对外贸易也不能反映中国的比较优势。

从表3一1我们可以看到,在1965年的时候,中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不是反映中国国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并不是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这类产品上,而是由于当时中国的产业政策是偏向发展重工业,使得劳动相对密集的轻纺产品国内自己都不能满足,没有能力再出口。如前所述,由于出口结构的低下,出口产品主要为农副产品和简单农副产品加工品,因此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不可能有较大的发挥。此外,由于农业生产是对资源依赖较大的一种生产,且农产品换汇率低,如果不尽可能多地附加劳动价值,单纯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换取足量外汇,则国内资源必定会遭到较大损耗。

二、温和的进口替代阶段(1980年一1991年)

改革开放以后,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到,贸易亦第一次被放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

贸易的自由化是贸易发展的关键。而贸易的自由化是以自由性的贸易体制为

基础,因此对外贸易体制就必须进行改革。

这一时期我国的部门偏向开始从极端的进口替代向政府干预较强的“中性”转变(即既有较高的进口保护又有较高的出口鼓励),具体体现在2个方面:

1.对外贸易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口限制手段和水平的提高、以及出口鼓励措施的多样化。一方面,中央对整个对外贸易的计划控制有所减弱。以进出口计划商品的逐步减少为例,在出口商品计划中,到1988年,受指令性计划控制的第一类商品下降到21种,受指导性计划管理的第二类商品下降到91种。另一方面,在计划控制逐步削减和取消的同时,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也相应展开。1991年,国务院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出口补贴、在适当增加外贸企业外汇留成的基础上,让各类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同时改变地区差别的外汇留成办法,实行按不同大类商品全国统一的外贸留成比例,以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2、为了避免国际市场对本国产品的迅速冲击和继续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成长,国家在削弱计划控制的同时,又运用商业手段加强了对进口的限制。为了鼓励贸易,国家在较高的进口限制之外,又采取了“抵消性”的鼓励出口政策作为激励。从对出口的较高鼓励方面而言,该时期的中国使用了一系列包括贸易补贴、外汇留存、出口退税,以及用于出口的进口关税减免等措施。贸易补贴和外汇留存都是在国内价格改革还没有到位、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脱节的情况下为弥补外贸企业的亏损而采取的鼓励出口的手段。除了外贸补贴和外汇留存以外,为了鼓励出口,我国政府还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给予出口企业退还国内征收的间接税以及用于出口的进口投入品免关税、进口资本品减关税的优惠待遇。

这种贸易自由化的形式主要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反映,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产品的生产商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要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从贸易中获取利益,但贸易利益实现的条件是完全的自由贸易”。此时期中国就参与进了国际贸易,开放了市场,并着重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发挥出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下图为中国加工贸易发展

三、边际出口导向阶段(1992年~2001年)

上一阶段我国外贸体制的初步开放促进了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追求静

态的贸易利益成为可能。随着国家对贸易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加入WTO步伐的日渐加快,人们对市场开放的要求也在提高,对外贸易体改革也就有了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对动态贸易利益的追求也开始成为可能。

1992年以后,我国的计划控制已基本取消。国家在自营进出口业务方面已比较放松,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一部分国有生产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私营企业经营自己产品的进出口.进口限制政策。从1992年起,中国的进口体制开始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关税和非关税水平都开始明显下降。关税和非关税的变化请看

下图:

这一时期国家对出口贸易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出口不再以创造更多外汇为其首要目的,而逐渐转向了促使国内比较优势的转变上。促使国内比较优势的转变需要培养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其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则需要通过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竞争效应、乘数效应、学习效应来推动。

这一时期国家寻求突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桎枑,在资本密集型等产业上加足马力,为了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不惜以市场换技术。虽然此时我国对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也采取了贸易促进国内产业动态升级的相关措施,但毕竟外贸政策的调整己越来越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而对动态贸易利益的追求短期内又不可能见到效果,因此国内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加工贸易的投入品基本上来自进口,出口对国内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大,乘数效应很小。而且由于加工贸易中漏洞不少,一定程度上易诱使贿赂、贪污和走私等腐败犯罪行为。为了加强管理,国家出台了许多措施对加工贸易和关税减免加强管理,这又导致管理成本提高。所以这一时期的贸易政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4、出口导向阶段(2002年至今)

该时期的贸易战略在继承上一阶段贸易战略总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

降低了政府干预。这一时期各项政策的颁布虽然从总体上看基本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但外贸战略总体思想的片面化仍导致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一时期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关税措施方面,我国的关税税率在持续降低。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从2002年1月起,总关税水平降至15.3%,3000多个税目的税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1%降低到16.8%;工业品平均税率由n.4%降低到10.3%。从2005年1月起,我国又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降至9.9%,涉及降税的共900多个税目。2002年,我国的进口配额许可证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26种减少到12种,2003年又进一步减少到8种,取消了摩托车及其关键件、照相机及其机身、手表、汽车起重机及其底盘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取消部分税号汽车及其关键件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继续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为了抵消加入WTO后贸易壁垒的降低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冲击,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出台了一系列。以出口退税政策为例,2002年出口货物的免、抵、退税面由2001年的62%增加到100%(即全部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退税总金额达1259亿元人民币,比2001年增加17.1%。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出口导向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出口增长方式粗放;出口商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增加了中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对外贸易发展的高外需和高外资依赖性;对外贸易摩擦加剧等。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出口导向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面临调整要求。

加入WTO后就必须完全的自由贸易,我国正在转型阶段,发展过程中因为“中国制造”的低价和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遭遇了很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我们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两种政策的互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绍媛.中国对外贸易.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3~443、郭克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4.25(1):33一354、陶良虎,周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政策调整.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93一2215、王允贵.中国加入WTO后的外经贸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3~66、戴桂林,苏萌.中国贸易战略的实施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 问题,2006(6).7、徐黒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篇2:四级作文:论对外开放政策

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

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

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

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

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

——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

——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

——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设、运行、维护核裂变电站及对核材料的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等将在未来百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核裂变能源的利用受制于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蕴藏量和人类对核废料处理的艰难和危险。利用核聚变能可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最重要途径。太阳光即是太阳中的氢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蕴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产物是惰性气体氦,因此,核聚变既无原料短缺问题亦无核废料或核泄漏等污染问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疾病,走私贩毒等。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篇3:试论唐代开放政策的实质

一、对外开放的开放政策

唐朝虽然其对外开放发展迅速, 但由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 国内土地辽阔和以农为本, 使唐朝从根本上缺乏强烈的对外交往的驱动力, 形成了内在的与外界隔离的机制。更重要的是, 唐朝小农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 以家庭为基本的经济单位, 进行自给性的生产, 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在家庭内部分配和消费, 根本没有对外交往的动力。这就决定了唐时的对外开放, 并不像中世纪城邦国家一样以商品交往、追求利润和扩大再生产为目的, 而只是为了提高政治声威, 满足统治者虚荣心以及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要, 当然对唐的对外开放产生的客观效果, 由于其并非唐统治者的主观愿望, 则又当别论。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骄傲自大,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并非只是到了清代才出现, 其是有其历史沿革的。以“天朝大国”自居, 认为本国境内“无所不有”的观念自秦帝国建立便开始滋生, 至唐时, 由于其国力的强盛, 这种观念便更加兴盛。很自然地, 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 唐朝把与其他各国的经济联系政治化, 实行朝贡这种特殊的贸易制度, 将贸易中的双方关系设定为“进贡”和“赏赐”的关系, 借此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进行笼络和感化对方, 而在朝贡中的经济效益问题则并不是统治者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例如唐玄宗令监察御史杨范臣到海南求索珠翠奇珍时, 杨范臣认为市舶使“与商贾争利, 殆非王者之礼”, 此观点玄宗亦颇为赞同[1]卷21。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了显示天朝上国的优势, 对外国使者和商人则是导之以利, 令其入朝朝贡, 借此以感化笼络对方, 以达到其政治上的目的。外国使者来华时, 必携带当地特产或名贵物品作为贡品, 而唐王朝统治者为显示其“天朝上国”的恢宏气势, 必会有优厚回赠。唐廷回赠外国使者物品的多少是以对方贡品价格的高低及对方国家国力的强弱为依据, 通常的情况则会是回赠品远远多于贡品, 以达到唐王朝怀柔荒远的目的。《册府元龟》卷168《帝王部·却贡献门》曾载:“玄宗开元五年 (715) , 以康安国突骑施等贡献多是珍异, 谓之曰:‘朕所重惟谷, 所宝惟贤……今之进献, 未识朕怀, 宜收其情, 百中留一, 计价酬答, 务从优厚, 余并却还。’”从此则史料中虽有玄宗冠冕堂皇的“所重惟谷, 所宝惟贤”之类话语掩饰, 但亦可看出其回赠是“务从优厚”的。况且皇帝所言不重贡品本是客气之语,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大唐六典》卷4《礼部尚书》载, 每年元日大礼时, “皇帝衮冕临轩……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 亦可看出唐统治者对朝贡并非不看重, 在如此盛大的节日宣读“诸蕃贡献”, 可谓极大地满足了统治者的虚荣心。

由于外国使者来华朝贡实惠多多, 故唐朝当时吸引了许多国家争先进贡, 有的国家更是屡次前来, 而唐政府则为支撑帝国门面, 来往迎送, 赏赐丰富, 久之必会劳民伤财, 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 这亦引起了一些朝臣的非议。《旧唐书》卷71《魏征传》记载, 早在贞观时大臣魏征便针对当时外国向唐遣使进贡进谏太宗曰:“若任其商贾往来, 边人则获其利;若为宾客, 中国即受其弊矣。”事实上唐朝的朝贡贸易情况也正是如此, 完全是一种不等价交换, 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在此深有体现。不仅外国使者朝贡的回赠令唐朝耗费甚多, 而且其吃住等费用亦是沉重, 令唐国人不堪重负。据《通鉴》卷238, 贞元三年 (787) 条载:“自天宝以来, 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 归路既绝, 人马皆仰给于鸿胪, 礼宾委府、县供之, 于度支受值。度支不时付值, 长安市肆不胜其弊。”鸿胪寺每年为这些使者发放的钱币就多达50万缗, 这成为了长安人的沉重负担。

二、对内封闭的开放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实行, 唐朝在此问题上和其他封建朝代并无太多进步和本质区别。据《旧唐书》卷43《职官志》载:“工作器用者为工, 屠沽兴贩者为商”, 唐政府对工商业者多有限制。唐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3]卷48;又规定“凡官人身及大功以上亲, 自执工商, 家专其业, 皆不得入仕”[4]卷2。唐朝皇帝也曾专下诏令, 对工商业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以限制。早在贞观年间, 唐太宗就规定:“工商杂色之流, 假令术逾侪类, 止可厚给财物, 必不可超授官秩, 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 同座而食。”[3]卷177首先从政治上打击工商业者, 压制其社会地位, 开了唐朝统治者压制工商业者的先河, 以后历朝统治者大都对其加以继承。高宗乾封二年 (667) 二月亦下规定, “禁工商不得乘马”[5]卷31。在经济政策方面, 唐玄宗强调在定户等时要“赋彼商贾, 抑浮惰之业”[5]卷85。另外, 在服饰及丧葬方面, 政府也出台多项规定, 以限制歧视工商业者。高祖武德初, 就曾规定服饰要“贵贱异等, 杂用五色, 五品以上, 通着紫袍, 六品以下, 兼用绯绿。胥束以青, 庶人以白, 屠商以皂, 士卒以黄”[3]卷45。高宗朝亦下诏雍州长史李义玄:“其紫服赤衣, 闾阎公然服用, 兼商贾富人, 厚葬越礼, 卿可严加捉搦, 勿使更然。”[3]卷5至武周时亦严格限制商贾, 规定:“富商大贾, 衣服过制, 丧葬奢侈, 报废生业, 州县相知捉搦, 两京兼委金吾检校。”[6]卷96

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 唐代社会普遍带有歧视工商业者的意识。武则天时, “ (张) 易之引蜀商宋霸之等数人于前博戏。安石跪奏曰:‘蜀商等贱类, 不合预登此筵’, 因顾左右令逐出之”[3]卷92。不仅官僚士大夫对商人进行诸多歧视, 甚至连处于贱民等级的奴婢也不屑与工商业者为伍。据《北梦琐言》卷4载, 唐宣宗时河东世族柳仲郢曾将一婢女卖与西川大校盖巨源, 后来巨源试图将这一婢女卖与一绢商, 婢女即告病而去, 并称:“某虽贱人, 曾为柳家细婢, 死则死矣, 安能事卖绢牙郎乎!”从中可见商贾社会地位之卑微, 连奴婢也看不起他们。

在唐代的对外政策上, 唐政府更是制定了诸多政策, 禁止工商业者外出他国贸易, 甚至连普通居民也严禁外出, 此与唐政府鼓励外国人来华并对其实施诸多优惠措施亦反差很大。究其原因亦是唐王朝从其封建专制统治出发, 力图将人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而不愿小农离开土地, 造成社会动乱, 也不愿商人们坐大威胁自己的统治。

唐代实行严格的过所制度, 过所是非官方人员经行各地关卡须持有的证明文件。唐朝设关, 关多设于京城四周, 而以西北、西南为重点, 凡过关者须申请过所, 而唐政府对过所的申请与审批皆有严格的规定。《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云:“司门郎中、员外郎, 掌天下诸门及关出入往来之籍赋, 而审其政……关所以限中外, 隔华夷, 设险作固, 闲邪正暴者也。凡关口可而不征, 司货贿之出入, 其犯禁者举起货, 罚其人。凡度关者, 先经本部本司请过所, 在京, 则省给之, 在外, 州给之。虽非所部, 有来文者, 所在给之。”从文中可知, 过所的实行, 是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过所的申请发放均有专门机构负责执行。凡过往的行商必须持有过所方可放行。掌管过所审批的部门则必须对申请过所人员的身份资格及所携带物品进行严格审批, 而过往商客一旦违背过所上的条款, 则会遭受惩罚。《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规定:“不应度关者, 谓有征役番期及罪谴之类, 皆不合辄给过所, 而官司辄给;及身不合度关, 而取过所度者;若冒他人名, 请过所而度者;名徒一年。”又规定:“若无公文, 私从关门过, 合徒一年。”“越渡者, 谓关不由门, 津不由济而度者, 徒一年半。”可见唐律对过关人员的身份及过关的方式等均作了详细的规定。另外, 唐律还对过关人员携带物品的种类、数量等亦有严格的规定及惩罚措施。《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赍禁物私度关条云:“诸赍禁物私度关者, 坐赃论;赃轻者, 从私造、私有法。”《疏》议曰:“禁物者, 谓禁兵器及诸禁物, 并私家不应有者。私将度关, 各计赃数……”又云:“若私家之物, 禁约不合度关而私度者, 减三等。”《疏议》曰:“依《关市令》:‘绵、绫、罗、縠、紬、绢、丝、布、牦牛尾、珍珠、金银铁, 并不得度西边、北方诸关, 及至缘边诸州兴易。’”可见唐政府对商人在边境地区贸易, 实行严厉的禁物政策。

诚然, 唐政府关于过所的一些规定对稳定社会秩序, 加强商品流通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这些命令的本质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所以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唐朝的过所制度严格限制了本国商人及居民的流动, 极大地阻碍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直接造成了商人商品贩运活动的困难以及在唐前期外出到外国经商的商人寥寥, 及至唐后期海上贸易兴盛时才出现中国商人泛海至日本等地贸易, 。

综上所述, 本文以为唐朝实行的对内封闭政策是唐朝社会开放风气局限性的一个明显表现, 它的实施不仅限制了本国居民同外界的交往, 阻碍了唐朝工商业的发展, 而且助长了唐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目空一切的自满心理, 从而限制了对外来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引进。自唐以降, 尤其是到明清时期, 对内封闭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这显然是具有历史沿革性的。唐朝社会虽然开放, 但其实质上的保守与封闭, 通过分析, 是仍可露出些许端倪的。

摘要:唐朝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唐朝统治者本身的态度以及其所实施的各项政策, 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唐代社会开放政策的实质主要表现在:唐朝实行的对外开放与其对内的封闭二者同时存在。

关键词:唐代,开放政策,开放实质,封建王朝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56.

[3]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 1975.

[4]唐玄宗.大唐六典[M].中华书局, 1984.

[5]王溥.唐会要[M].中华书局, 1955.

篇4:四级作文:论对外开放政策

关键词:知识分子政策;科学技术;生产力;人才资源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依据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时俱进,科学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人才与生产力,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阐明了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人才在生产力发展中,在现代化建設中的特殊地位和关键作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政策,不断把知识分子工作推向前进。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88年拨乱反正阶段;1988年至2000年深入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全面创新阶段。

一、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阶段

第一,在基本理论层面,肯定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分子大多数属于“雇佣劳动者”。新时期党在知识分子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就是全面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点。第二,新时期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首先停止使用了不再适时、并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严重歪曲的“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方针。

二、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深入发展阶段

第一,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有了新认识。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他还指出:“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这表明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不仅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学论断,而且在认识上又有了重大发展,突出地强调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第二,明确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党的知识分子的基本政策。1990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党对知识分子队伍的基本估计和基本政策,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立足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三、新世纪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全面创新阶段

第一,新世纪知识分子理论的新突破。2001年8月江泽民在北戴河与部分国防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003年胡锦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依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新世纪我们党提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走以消耗智力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发展道路,避免走以消耗自然物质资源为主旧的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第二,制定和完善了人才评价新体系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 我们党知识分子的基本政策。但是什么样的人算人才,如何界定人才和以怎样的标准评价人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知识分子政策、人才政策就会在具体操作时发生困难,在贯彻落实中出现偏差。评价人才的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提高的。过去我们通常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作为人才的统计标准,人才认识局限在学历教育上,人才标准没有放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在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给人才下了一个新的明确、科学的定义:人才是指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有业绩,在政治、精神、物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者。新的人才观在人才标准上提出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因素综合起来全面衡量,强调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这是对原有人才概念、人才标准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第三,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新政策。新世纪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人事、人才改革文件,如《关于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等,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知识分子政策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新政策。

四、新时期党的的知识分子工作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在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领域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在这三十年伟大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其主要方面有:

一是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认识和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由于知识分子。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一个国家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依靠知识的力量,必须制定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不断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着力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在观念创新上,要顺应时代潮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把继承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动力”的观念。凡是符合“在个有利于”标准,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办法和措施,都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机制创新上,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市场机制、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综合配套的分配激励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等。在体制和管理创新上,要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分类管理体制。研究建立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对在实践中证明切实可行、已经比较成熟的人才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逐步实现人才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通过观念、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创新,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三是必须了解各类人才特点,遵循不同专业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探索恰当的管理办法、评价标准和培养措施,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知识分子队伍。

参考文献:

[1] 朱文显:《知识分子问题: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篇5:四级作文:论对外开放政策

Because of the fiction movie 20xx which describes a horrible scene that the whole world was destroyed by earthquake, volcano and tsunami, the view of doomsday is making a great clamor. Mayans predicted December 21, 20xx is the end of the world and the sun of 22th will never rise again.

Though it is now seems that this prediction is just a nonsense without any scientific support, it did provoke peoples thinking about environment. In awake of the prediction, we cant help asking why this horrible prediction happen? I think one answer may be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s we all can see and feel, the worlds environment is going downhill with severely polluted rivers and airs. More often we cant see clearly the sun because of heavy air suspended matter caused by pollution. If continues going this way, I think the doomed day will come true if not now, then one day.

In consequences, for the sake of our own life, we should take effort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ave this planet.

篇6:四级作文:论对外开放政策

海禁政策始于明初, 禁止外国人到中国沿海通商和中国人到海外经商, 是明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 为了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 强化海防和巩固新生政权, 于洪武四年 (1371年) 开始颁布一系列的诏令限制民间海外贸易, 实行海禁政策。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

(一) 严禁下海通番贸易

洪武四年十二月, “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2)

洪武十四年十月,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3)

洪武三十年四月, 再申海禁, “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4)

(二) 禁止将违禁物品输往国外

明初《大明律》明确规定:

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妯娟、丝锦私出外境货卖, 及下海者, 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 减一等, 物货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 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 绞;因而走泄事情者, 斩。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 通同夹带, 或知而故纵者, 与犯人同罪;失觉察者, 减三等, 罪止杖一百, 军兵又减一等。 (5)

洪武二十六年, 定充军罪名:“私自下海”者, 充军。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 禁止广东通番, 圣旨云:

如今广东近海的百姓, 内有等不畏公法, 专一为非, 将带违禁物货, 私自下海, 前往外国买卖。那沿海卫所巡守官军, 不行用心, 设法巡拿, 以致诱贼, 不时出没, 劫掠良民。该府便出榜文, 着沿海卫所, 今后不问军民, 但私自下海的人, 问他往何外国买卖, 通透消息, 若拿有实迹可验的, 就全家解来, 赏原拿人大银两个, 钞一百锭。若守把官军不肯用心巡拿, 与犯人同罪。有能首告, 一体给赏 (6) 。

(三) 禁止民间使用番货

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 禁止两广所产的香木只能听土人自用, 不能到外地贩卖。

洪武三十四年十一月, 重申禁夹带番香货卖。

沿海军民私自下番, 诱引蛮夷为盗, 有伤良民。不问官员军民之家, 但系番货番香等物, 不许存留贩卖, 其见有者, 限三个月销尽, 三个月外仍前存留贩卖者, 予以重罪。 (7)

(四) 严禁民间制造二桅以上的大船

《大明律例》规定:

凡沿海去处, 下海船只除有票号文引, 许令出洋外,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 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 将带违禁货物下海, 前往藩国买卖前通海诚, 同谋结聚, 及为向导, 劫掠良民者, 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 仍枭首示众, 全家发边卫充军。 (8)

从这些禁令中可以看出, 洪武年间对民间自由对外贸易的禁止是越演越烈, 但这些禁令都只是针对民间, 对于官方对外贸易是没有作出限制的。而事实也表明, 海禁政策的实行加强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和垄断, 大大促进了洪武年间官方海外贸易的发展, 尤其是朝贡贸易的繁荣。

二、朝贡贸易日趋繁荣

洪武年间实行的海禁政策, 旨在禁倭以防止内外勾结、巩固政权, 但它同时亦使国家承担着海外贸易被切断之风险。然后, 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没有对外贸易的, 而且当时统治者所需要的许多奢侈品、香料等都要依赖海外进口, 所以朱元璋采取了“朝贡贸易”作为唯一的合法形式, 规定“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将海外贸易置于官方的直接控制之中。朝贡贸易的实质是明朝统治者以“赏赉”的方式向朝贡国家购买贡品。当时海外诸国的朝贡物品由进贡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组成。其中附进物的数量最为巨大, 在贡品中占大多数, 利润十分丰厚。明政府对之采取“官给钞买”的办法, 低价买入, 高价卖出, 加上抽分的利润, 可攫取利润十分巨大。正是因为如此重要的经济利益, 明政府不惜利用国家权力对海外贸易实行控制和垄断。在实行海禁的情况下, 严格限制民间贸易, 积极鼓励朝贡贸易, 以求海外物品的大量输入, 从中压低价格以攫取更加优厚的利润。当然, 明政府大力推行朝贡贸易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 就是维护自身的专制统治, 通过海外诸国的频繁入贡, 以造成一种“万国来朝”“四夷咸服”的盛世景象, 达到对内迷惑百姓、巩固新生政权, 对外控制海外诸国、消除“衅隙”的目的。

为了体现明王朝天朝上国的雍容气度和显示中华国强民富的实力, 明王朝对朝贡贸易实行了“厚往薄来”的原则, 对前来朝贡的国家回赠品大大超过贡品的价值, 免费提供来华贡使的食宿、交通;对于贡使携带来华的私有商品给予免税待遇, 甚至贡使触犯中国法律也免于或从轻处罚。总之, 凡来华朝贡者均可获得丰厚的巨额利润。由于明政府厉行海禁, 不准私人出海贸易, 堵住外商可能在外海同私人进行贸易的一切渠道, 加之丰厚利润的驱使, 越来越多的海外国家走上了对华朝贡贸易这一道路。初期明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进行管理, 对贡期、贡道、勘合、宴赏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初步建立了朝贡贸易体制, 前来朝贡的国家络绎不绝。洪武年间的朝贡国有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鲜、三佛齐、暹罗、真腊、日本、索里、琉球、撒里、朵甘、彭亨、百花、须文那达、撒马尔罕、墨剌、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泥八剌、阇婆等24个国家。据统计, 洪武年间海外各国由海路前来朝贡116次:琉球最多, 为21次, 暹罗、高丽次之, 均为20次;占城19次;此外为爪哇、真腊、三佛齐等国。 (9) 海外诸国朝贡的方物共有七大类:香料、海外奇珍、珍禽异兽、手工业制品、手工业原料、军用品、药材。其中, 朝贡的香料数量最大, 如洪武十五年爪哇的贡物中, 有胡椒75000斤, 洪武二十年真腊的贡物中, 有香料60000斤, 暹罗有胡椒10000斤、苏木100000斤;洪武二十三年暹罗又贡苏木、胡椒、降真等物171880斤。 (10) 随着海禁的厉行越演越烈, 朝贡贸易亦越加频繁。一国“一年数贡”、“来者不止”的现象相当常见, 可谓是“熙熙水国, 刳艅艎, 分市东西路, 其捆载珍奇, 故异物不足述, 而所贸金钱, 岁无虑数十万”。但这种“万国来朝”、“四夷咸服”的盛世景象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这种不讲究经济利益、不等价交换的官方贸易给明王朝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沾沾自喜过后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下令限制其贡期与贡品数量, 但这并不阻碍到洪武年间朝贡贸易的蓬勃发展。总而言之, 洪武年间海禁的实行对朝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朝贡贸易的繁荣。

三、走私贸易迅速发展

与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蓬勃发展的朝贡贸易相比, 洪武年间的民间海外贸易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在“片板不许入海”这样严厉的海禁政策打击下, 自由的民间海外贸易已经不再可能, 但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 在生活的逼迫下, 人们只能铤而走险, 千方百计地私自出海进行贸易。

明前期大力推行的朝贡贸易只限于政府之间, 并且对贡期、贡品等都实行了限制, 供品主要是满足王室贵族了需要。但随着国内外民间市场需求的扩大, 海外贸易就变得更加有利可图。从洪武四年到洪武三十年, 朱元璋频繁发布海禁诏令, 在严禁下海通番贸易、禁止将违禁物品输往国外、禁止民间使用番货、严禁民间制造二桅以上的大船等方面对民间海外贸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海禁政策越严厉, 海上走私贸易的利润就越丰厚, 私人违禁出海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正所谓:“其去也, 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 其来也, 又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 (11) 据走私者自述, 每放一艘走私贸易船出洋, 一年可得船金两、三千两, 且当船舶返航进港后, 船户尚可坐分船货的一半; (12) 在浙江以西, “造海船, 市丝之利于诸岛, 子母大约数倍”; (13) 在广州望县, 因“难走澳门, 至东西二样, 蓧忽千万里, 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 获大赢利”。 (14) 巨大的走私利润使得冒死下海的人愈来愈多, 可谓是“舍死趋之若鹜”。所以虽有“片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之禁令, 但“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之现象还是屡禁不止。

明政府厉行海禁, 但始终禁不住老百姓尤其是沿海人民进行海外贸易的热烈势头, 其频繁颁布禁令亦证明了走私贸易的难禁。其实, 除了海外贸易巨额利润的诱因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风气非常浓厚, 而且由来已久。宋元以来海外贸易日趋兴盛, 尤其元代后期“听海上贸易, 归征其税”的全面开放海外政策造就了一批通番而富、身价百万的大海商。对于生活在不适合农耕的滨海一带的收获微薄且非常不稳定老百姓来说, 海外贸易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最好方式, 海外贸易的思想深入人心, 沿海人民出海贸易早已蔚然成风。所以, 即便是厉行海禁, 洪武年间的走私海外贸易还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为了追逐利润, 有官员走私, 如洪武四年的福建兴化卫指挥李兴、李春私遣人到东南亚行贾;亦有私商与外勾结, 逐渐形成了横行于海上的具有海商和海盗两种身份的海上走私集团。由此可见, 洪武年间以禁倭为主要目的的海禁政策, 不仅事实上助涨了私人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并使之走向集团化, 使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而且为后来严重的倭寇大祸埋下了隐患。

四、结语

为巩固新生政权, 明政府于洪武年间开始实行海禁政策。而在海禁政策之下, 明政府对中外贸易实行“双轨制度”, 即大力支持官方的朝贡贸易和限制打击民间海外贸易。海禁政策的颁布和实施, 对洪武年间的中外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严格限制民间的自由对外贸易, 企图将海外贸易直接控制和垄断于官方之下, 于是推动和保障了洪武年间朝贡贸易的繁荣发展。但同时, 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民间的自由对外贸易, 大大损害了人民尤其是沿海人民的利益。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之下, 越来越多的人铤而走险, 踏上了走私贸易之路, 致使洪武年间走私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走私贸易集团逐渐形成。总而言之, 虽然海禁政策在洪武年间起到了一定的抵御倭寇的作用, 但其严厉打击和限制民间的自由对外贸易, 不仅不利于当时海外贸易的长期发展, 而且埋下了日后更加致命的倭寇隐患。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1962.

[2]李东阳, 申时行等撰.大明会典.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 1989.

[3]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5]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6]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第一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7]周宇.朱元璋时期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四级作文:论对外开放政策】相关文章:

英语四级作文四级必备05-10

英语作文四级07-30

四级热点作文08-01

四级作文:留学05-02

四级英语作文开头05-22

新四级作文范文05-22

四级经典作文范文05-31

四级作文重点范文05-31

四级作文开头范文05-31

四级作文对比范文05-31

上一篇:“进修学校继续教育计划”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月坛08年工作总结及09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