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语文22课

2023-06-14

第一篇:四年级人教版语文22课

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羚羊木雕》

●教学设计

课文:《羚羊木雕》

一、课文理解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散文。

这篇文章给我们展现了家庭生活中一出最常见的矛盾冲突:孩子与父母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闹矛盾时,作为孩子,该怎么做?作为大人,又将如何抉择?本文给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者亮出了一面镜子,它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即使是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重点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⑵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性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三、教学难点

⑴揣摩语言,体味其中的感情;

⑵学会辩论,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㈠.导入: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流泪。

㈡.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口述与听写相结合) 特别强调下列加点字的写法:

怦怦(pēng)跳:心跳的声音。竖心旁,与心情有关,心不平静,所以怦怦直跳。 ..寒颤(zhàn):发抖。另有颤(chàn)抖,颤动发抖。左为“亶”(音dǎn,古文字,.实在、诚然的意思。);右为“页”字,与头有关,如:头顶的“顶”、脖子,“颈项“的“颈”和“项”等。

㈢.分角色朗读课文:故事叙述者、我 、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表演后大家评议。】

㈣.分析课文: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

物?

【明确情节:“查问木雕“(妈妈、爸爸、我)→插叙“赠送木雕” (我、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妈妈)→永远友好(万芳和我)】

㈤.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开篇用“突然”一词,使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显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母女对话神态的对比,着力渲染对话的气氛,表明妈妈为一件工艺品伤害了孩子的心。

妈妈 孩子 突然间(惊慌) 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惊吓)小声地说 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神态) 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十分严厉(严厉) 声音有些发抖(害怕) 坚定(固执生硬) 哭着喊了起来(反抗)

对话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3.通过写妈妈逼迫、追查,表现她的态度,显示了文中“我”的妈妈是怎样一个形象? 【提示: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点拨:妈妈的精神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在大人心中的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

4.从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假惺惺地对我说、爸爸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的内容、看她的神态是否与妈妈相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妈妈个性是什么?【明确:妈妈严厉;爸爸深沉、冷酷。】

5.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奶奶的话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谊,是明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6.“我”的重情、软弱;万芳的仗义、明理的性格,分析略讲。 ㈥.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后三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1. 写月光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冷冷的月光烘托“我”心情的哀伤。】

2.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她心理变化,是对“我”反悔的原谅。】

3.“我”为什么“还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明确:“流泪”既是被逼反悔的伤感,又是因为友情的感动。】 4.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用心理描写揭示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纯洁心理的伤害。】

(以上为第一课时)

㈦.课文内容研讨:

讨论下列问题,要提炼观点,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

1.你是怎样认识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这场矛盾的?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如万芳的妈妈说:“你怎么„„呢?”据此设想:“我”妈妈如果委婉地去跟万芳的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能主动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消除隐患,就能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假如当初父母讲明白木雕的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把它送人,再则女儿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也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3.本文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行为处世的观念冲突,反映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教育的问题。但从不同角度探究,文章主旨各不相同,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示例①赞美少年朋友真诚无私的友谊,告诫父母理解子女,尊重他们的友情和人格。②批评大人们重财轻义的思想,告诫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感情。③家庭成员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情感的交流。】

㈧.课堂辩讨: 1.确定辩论议题:

⑴.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处理这件情?

⑵.友谊和钱财孰重孰轻,应怎样正确对待?

⑶.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会怎么处理? ⑷.父母有了错误缺点时,孩子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

2.按学生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3.就辩论中双方的观点、理由、态度、方法进行点评。 ㈨.课堂小结: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又有因事情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现实中让我们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馨!

㈩.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 (以上为第二课时) 附: 板书设计

(一) 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 16)“查问木雕”

写爸妈为了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赠送木雕”

写“我”和万芳的真挚的友谊。(插叙)

第三部分(24—25)“强迫取回木雕”

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

第四部分(26—38)“永远友好”

写“我”讨回木雕的过程和痛苦心情。

(二) 人物形象 妈妈:重财轻义、生硬固执 爸爸:深沉、冷酷 奶奶:明白事理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万芳的妈妈:严厉、泼辣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

《夜莺的歌声》学习活动设计荷花完小江启良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读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学习重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学习活动组织流程:

活动一:感知故事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分享讨论结果。

活动二: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1.小组内轮读

2.小组内辨析字音和字形

3.小组展示读,教师重点指导

活动三:感受故事情节。

1.小组内细读课文。

2.小组讨论: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四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列一个小标题。

3.小组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活动四: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找出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词句、语段读一读,想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

3.小组代表展示分享成果。

活动五: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1.头脑风暴:“我想对小夜莺说„„”

2.小组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小结谈话。

附: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吸引敌人(诱敌上钩) 与敌周旋(传递敌情)歼灭敌人(钻入树林) 婉转歌声(歌声依旧)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公开课教案

16、母鸡

一、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小动物的的文章——《母鸡》,看了课题,谁能说几个带有鸡的成语?(鸡飞蛋打 鸡飞狗叫 鸡毛蒜皮 小肚鸡肠 闻鸡起舞 鸡犬不宁 鹤立鸡群 杀鸡取卵)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开始——

二、检测并梳理课文

1、通过上一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老舍,他是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儿化的词语,你能把它们读一读吗?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3、你知道如怨如诉是什么意思?(好像在抱怨,又像在诉说)说如()如()

4、我们再来认一认本课要学习的7个生字,随点认并组词

5、快速浏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划出两句表示老舍对母鸡情感态度的话来。

6、那么作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文章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这一段起到什么作用?

三、学习前三段

1、我们先来学习课文前三段,请你默读课文第

1、

2、3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

2、讨论:(叫声有什么特点?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哪里非常令人讨厌?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叫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修辞方法?下蛋的时候会怎么说?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好,读了这么多,你知道老舍先生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4、谁能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这也是课文前三段的(中心句)

四、学习后七段

1、过渡:作者这么讨厌母鸡,为什么又会说母鸡伟大,是一个英雄?请你找到第9段读一读。默读文章第

5、

6、

7、8自然段,找一找描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语句?

2、讨论:负责(哪些词语能看出负责,我们加重语气?“警戒”意思:警惕、戒备。仿佛在说什么?孩子们有危险,快到妈妈这来,妈妈保护你们,齐读) 慈爱(哪些个词语看出慈爱?仿佛在说什么?宝贝儿快过来,妈妈发现这里有好吃的,快来吃呀,齐读)

勇敢(哪些词语能看出勇敢?与前面比较„„齐读) 辛苦(都做了什么事能体现辛苦?教本领、取暖、做游戏、晚上坚守岗位。 “顶”重音、意思——特别,仿佛在说什么?人们啊快醒醒了,有黄鼠狼来了,快来救救我的孩子啊!齐读)

3、你觉得这是一只(

)的母鸡。此时此刻作者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由讨厌——不讨厌,我们一起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这一段一共3句话,对母鸡的赞颂之情逐句加深,母鸡俨然是一位英雄了。让我们再次带着赞颂的语气来读一读,把发自内心的赞美送给她。

4、所以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不仅仅是不敢,更是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感情。

5、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他赞颂的仅仅是母鸡吗?你看!母鸡(警觉性高、有好吃的让儿女吃、保护儿女、教鸡雏学习、给鸡雏取暖、供鸡雏游戏、晚上坚守岗位„„你觉得她又像我们生活中的谁?(是啊,她更像我们的母亲,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6、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说上一句赞美自己的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五、比较

1、本单元中老舍先生写了两篇文章——《猫》和《母鸡》,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在情感、结构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接下来,让同学们动动脑:任意改写前三个自然段中的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

3、最后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章:

板书:

讨厌

(无病呻吟 欺善怕恶 拼命炫耀) 母鸡

123 母亲

不敢再讨厌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敬佩赞美

5678910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7课(长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

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峪yù屯tún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远看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

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

1、2自然段。

2.熟读

3、4自然段。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案

课题:

5、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

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

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

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本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的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感情朗读训练点:全文

读说结合点:结合诗句人生哲理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背诵点:全文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果展示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认读 。

2、朗读这两首古诗

3、听写本课的词语。

4、指导书写(1)观察这几个字想一想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疑”。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题西林壁》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板书“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

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6、(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7、练习默写全诗

(二)学习古诗《游山西村》

1、学习题意和节奏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2、学习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3、感受诗情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3)、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4)、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5)、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三、名句应用练习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四、限时作业

五板书: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明理效果不同。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下一篇:顽皮的孩子读后感5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