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问题历史背景

2024-04-25

东海问题历史背景(精选6篇)

篇1:东海问题历史背景

东海是中国大陆东岸与太平洋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西接中国、东邻日本的九州和琉球群岛、北濒黄海和韩国的济州岛,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处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称“尖阁列岛”)周边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太平洋上油气最丰美的“宝地”之一。从此使中日两国间关于东海的海底资源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争端浮出水面。中日两国间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主要包括东海海底油气资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以及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之争。这些争端之间虽然盘根错节、互相制约,但并非无解决良策。

一、中日东海争端全景

早在1968年,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外一个波斯湾,这个海域拥有着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然而,中日两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还很少利用这近在咫尺的财富,两个国家的所需石油大部分都来自波斯湾和东南亚。

东海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在于它惊人的油气储备。据日本方面的数据称,东海油气储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够中国未来用80年,日本用100年”。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的东海问题专家哈里森则认为,中国宣称拥有开发权利的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大概在5万亿立方米,至少是沙特阿拉伯发现天然气储量的8倍,是美国天然气储量的1.5倍。而这一大陆架的原油储量则大概为1000亿桶,与之相比,沙特的原油储量大概是2671亿桶,美国的原油储量则只有220亿桶。在这其中,近来成为热点的春晓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就达到了510亿立方米,因此备受关注。据了解,春晓气田每年可以生产大概19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到2010年,产量则将达到99亿立方米。在它西北部的平湖气田,据信储备量在107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开始通过管道向上海地区供气。

事实上,东海最为富裕的油气产地应该位于冲绳海沟,在中国大陆架延伸的最东端,拥有一个沉积许多个世纪的矿床。另外一个油气聚宝盆则位于一直存在争议的钓鱼岛附近。据哈里森分析,它的南边和西北边的海床里,蕴藏着945亿桶左右的原油。

中国勘测东海石油,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随后,中国在浙江以东海域的东海大陆架盆地中部发现了“西湖凹陷”。自1980年在东海首次钻探成功龙井一号井以来,中国已在西湖凹陷钻井30口,其中20口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经过最近20多年的勘探,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断桥、残雪、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此外,还发现了玉泉、龙井、孤山等若干大型含油气构造。

在中国开发春晓油田前,日本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或者表示不满,有专家分析说,由于日本自身在历史问题上的包袱,所以一直没有任何表示。

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2004年。这一年,中国的“春晓”气井采掘成功,并宣布将向浙江、江苏一带提供天然气,日本人眼看着着急了起来。虽然春晓气田距离日方划定的“中间线”还有5公里,但是日方仍然抛出了所谓“吸管效应”问题,称中国在这边开采,日本那边的油被吸过去了,并将中方命名的“春晓”油气田更名为“白桦”、“楠”和“桔梗”。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日本问题专家梁云祥副教授反驳说,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第一,在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时候就是这个理论,我们说已经在国际社会站不住脚了。第二,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今年以来,日本更是因中国正在东海勘探的三个天然气田中,有两个位处日本声称拥有的专属经济海域而大动肝火。今年1月,中方派遣解放军导弹驱逐舰现身春晓天然气田附近保护勘探工作,而日本则声言要派军舰去驱逐中国的勘探队伍,指责中国政府准备独占东海资源,对日本造成了“冲击”。日本也批准民间企业,前往东海开采石油。并要求中国停止所有气田开发活动和尽快向日方提供天然气田资料,比如地质构造、开发的情况。当遭到中国政府拒绝后,又要求中国政府给与金钱补赏。近几年,由于媒体大量报道东海问题,东海在日本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日本人只要提起日中关系,东海争端必居其中。2005年日本防卫厅抛出一份“防卫警备计划”,甚至将中国列为“可能性较小的入侵国家”,它还设想了中国可能“入侵日本”的几种情况:一是在两国东海争端恶化,二是日本随同美国卷入台海争端。无论是哪种情况,中日冲突的地方是东海。东海争端一时陷于紧张状态。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

中日东海争端的核心是划界争端,划界争端的关键在于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而这些都与战后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有密切联系。

1958年4月,第一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并通过了《大陆架公约》、《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等四个公约,首次在国际法上确立了有关大陆架的法律制度。但是,由于《大陆架公约》关于大陆架的定义包含了两个相互矛盾的标准,且对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原则也不具可操作性,从而引起各沿海国家的不满和批评。1960年3月,联合国又召开了第二届海洋法会议,由于各国在海洋权利方面的主张分歧太大,会议无果而终。1973年12月,联合国召开第三届海洋法会议,经过长达9年、11期共15次会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2年12月10日由119个国家和组织签字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17部分320条和9个附件构成,内容涉及海洋法的各个主要方面,包括领海和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岛屿制度、争端的解决等各项法律制度。其中,第1条规定,“各沿海国可享有12海里的领海和24海里的毗连区”;第57条规定,“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第76条规定了大陆架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算起超过200海里的情形下,则大陆架外部边缘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超过连接2500米等深线各点连线以外100海里《尽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了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以及专属经济区的界限,但是,具体到中日间的东海海域,其大陆架最大宽度为325海里,最小宽度167海里,一般宽度为216海里,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两国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部分重叠。再加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海洋划界原则过于笼统,且缺乏可操作性,使得中日两国分别提出了有利于己方的划界原则和主张。

1、中国在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的立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之日起,中国即一直坚持“公平原则”和第76条“自然延伸原则”并按此原则对东海宣示主权。1998年中国依据《公约》正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该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以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缘的距离不足二百海里,则扩展至二百海里。”

2、日本在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的立场

日本一直主张和坚持海域划界。日本认为,相邻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应以一条其每一点均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界线为基准而划定;“等距离╱中间线”是1958年《大陆公约》所确认的划界的“一般原则”,是最“公平、合理”的客观标准;“大陆架划界应适用中间线方法,中日在东海的大陆架是中日共大陆架”,应该使用中间线划界。日本于1996年制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从其领海基线量起向外延伸到其每一点同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的距离等于200海里的线以内的区域。如果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部界限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中间线,中间线(或日本与其它国家议定的其他线)将代替那一部分线。

中日双方的认知与利益诉求如下图表所示:

中国

中日在东海的利益诉求

双方利益诉求 日本应得 中国应得 中方观点 ———— A+ B+ C 日方观点 B+ C A

面对争议,中日双方从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开始就进行划洋谈判,至今已进行到第六轮,但始终没有多大进展,主要原因就在于双方在划界原则上存在上述分歧。并且,随着中方对春晓油气田的开发及日本对其民间企业在东海中日争议区域试采权的执意授予,双方在东海的争端已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三、东海争端的实质

1、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与200海里距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一款设定的两项大陆架权利的标准,即自然延伸和200海里距离有两层意义:一是对国家的单方面行为体来说,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是彼此独立的。也即,国家可以采取任何一个标准来主张其大陆架权力范围;二是在两者的关系上,自然延伸居于首要地位,距离标准则处于从属地位。

根据《大陆架公约》的有关规定,划界应首先考虑有关国家间的协议,其次是特殊情况,最后才是等距离中间线。这项规定并非单纯地强调中间线,而是要求把三者即协议、等距离和特殊情况结合起来,以便达到公平的划界结果。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专属经济区必须经沿海国通过特定的法律行为即程序加以宣告才能确立;而大陆架则基于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这一事实,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固有的排他性的权利。这种权利无须沿海国通过国内法律程序或履行特定的法律行为加以宣告。

2、中日“共架”说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依海岸基准线向外延伸200海里的海域为该国的经济专属区。而东海最宽处仅360海里,自然产生了至少40海里的大片争议海域。

日本方面一直以来认为,东海划界应该采取中间线原则,一国一半的解决办法,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大陆架交错的国家应该经过协商解决划界问题,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则依照中间线原则。

对此,中方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在中日的问题上并不需要依照这个原则,因为中国的大陆架一直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中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大陆架的边缘是2500米的等深线,而东海大陆架是一个广阔而平缓的大陆架,向东伸延到冲绳海槽,即在水深2940米的断层戛然而止,所以所谓的共享大陆架根本就不存在。

紧接着,日本又提出了新的理由,认为其东面的海槽马里亚纳海沟10000多米深,所以它的外边才是真正的西北太平洋。因此,冲绳海槽其实是大陆架上的一个凹陷,并不是陆架的终点,马里亚纳海沟才是终点。这样一来,日本和中国就是共大陆架的国家,延伸原则不适用。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切断大陆架的标准深度为2500米,而冲绳海槽深达2940米。从地质学角度看,冲绳海槽东西两侧的地质构造截然不同——其西面是稳定的大陆地壳,东面则是琉球岛弧,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震频发。并且,海槽东西两侧的沉积物分别属于琉球岛架和东海大陆架两个物源区。东海大陆架边缘或海槽西坡的沉积物性质与长江的物质类同,而海槽东坡沉积物性质则与琉球群岛相类似。至于海槽本身,则属于陆壳向海洋的过渡带,既不同于堆积沉积型的平坦陆架,也不同于洋壳型的洋脊海盆,而是一个独特的地貌单元。这样一来,冲绳海槽便成为当然的中国大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架之间的分界线。这一点,就连日本学者也不抱异议, 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冲绳海槽是大陆架的边缘,海槽的西边是大陆架”。由此可见,中日之间不存在共有大陆架问题。东海大陆架止于冲绳海槽西坡坡角,琉球群岛岛架止于冲绳海槽东坡坡角。根据自然延伸原则,我国对直至冲绳海槽的东海大陆架享有不可剥夺的主权权利。

3、国际法法理与实践对于东海争端的启示

国际法专家指出,解决东海大陆架问题应当重视六点原则:(1)公平原则是东海大陆架划界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任何其他划界原则和方法,只有符合公平原则才能适用。(2)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法律制度的基础,对东海划界将起着主导作用,为东海大陆架扩展到冲绳海槽提供法律依据。(3)等距离中间线不是一项强制性的法律规则。等距离方法不适用东海大陆架划界。(4)成比例原则是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应当拥有同自己的海岸线成适当比例的大陆架区域。(5)冲绳海槽是中国大陆架与日本岛架的天然分界线。(6)男女列岛和鸟岛不应被用来作为测算东海大陆架疆界线的基点。

从国际判例来看,国际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中将自然延伸作为大陆架权利的唯一基础;在1982年利比亚——突尼斯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再次提到“自然延伸是所有权唯一基础的原则”,并明确指出“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是主要标准,200海里“在一定条件下”是沿海国的权力基础。1985年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案的仲裁裁决认定,距离标准并没有背离自然延伸标准,而只是缩小了它的范围。英国、挪威北海大陆架之争和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划界之争,都是按「自然延伸」原则,以海沟作为划界标准,而完全没有考虑所谓「中间线」。日本之所以只字不提大陆架,而一味强调「中间线」原则,正是因为日本知道自己的要求按国际法中的大陆架划分原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中日东海之争表面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两条规定在东海的实施之争,背后则是日本对这一地区的领土、能源、资源的觊觎。日本作为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列岛国家,南北长、东西窄、资源有限的特征一方面造成其陆地战略纵深很短,内陆防御的回旋空间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使日本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海洋交通对其举足轻重。为弥补陆地空间的不足,日本把海洋作为其战略纵深带,把拥有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视为其中的一个关键,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海上经济命脉。这直接促成了日本传统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即日本及世界的未来取决于海洋。

由于岛屿在大陆架及海洋专属经济区划界上的巨大作用,日本认为应把大陆架、海洋专属经济区划界与日本周边有争议的岛屿作为整体加以考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的海洋战略及其新走向——日本开始由强调以海上军力及海上安全为主的传统海权观,向海上军力、海上安全与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科技并重的新的综合海权观转变。

四、解决争端、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中日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邓小平曾一再强调,要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在21世纪,还要发展到22世纪、23世纪,要永远友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这是中国一直坚持的处理中日双边关系的大方向和基本原则。在此原则下,如何灵活贯彻“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成为现实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有争议的区域,撇开主权谈合作都是不现实的——国家间合作的目标在于谋求国家利益,而主权直接关系到利益的分配。同时也应该看到,主权理论在发展,主权的内容在变化。同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和日本,应当在国家合作的理论和实践上做出自己的的贡献。对中日两个大国来说,任何单赢的方案都是另一方不能接受的;用非和平的方式解决东海问题更不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共同开发是世界上海域较大的国家认可和采用的一种功能性合作制度。一般来讲,争端海域的共同开发是划界之前的一种过渡安排,它不妨碍最后协议的达成和最后界限的划定,不意味着任何一方放弃其权利或权利主张,也不意味着承认对方的权利主张。在过渡期内,共同开发活动不构成支持或否定任何一方对有关区域及其石油资源的权利或权利主张的基础,也不创设任何新的权利或扩大现有的权利。共同开发在有关国家优先利用争议区域资源的实用考虑与维持各自权利主张或立场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平衡。从国际判例看,北海大陆架案判决指出,在重叠海域,可“通过共同开发的协议来解决”。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案同样肯定了共同开发的方法。

共同开发是双方可以接受的最现实可行的争端解决方案。日本在东海有与韩国共同开发的实践与经验,中日也曾就东海共同开发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政治上,共同开发有助于维护东海地区的稳定,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只要日本不预设前提,以两国关系的大局为重,将共同开发作为一个议题,通过对话协商,双方完全可以把已有的陆地合作项目逐步拓展、延伸到海洋合作之中,由易到难、分层次的展开。

从制度保障来看,中国政府早在1982年就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并于2001年11月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该条例规定:“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允许外国企业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外国企业的投资、应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外国企业的合作开采活动。”“外国合作者可以将其应得的石油和购买的石油运往国外,也可以依法将其回收的投资、利润和其他收益汇往国外。”中外企业“都应当依法纳税”,“为执行石油合同所进口的设备和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减税、免税,或者给予税收方面的其他优惠”。毋庸置疑,有此条例保证,只要中日经济界真诚合作,东海大陆架的开发就会取得双赢的结果。

五、中日东海合作的路径建构

中日两国都应当明确,双方要想摆脱对方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是不现实的。只有双方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务实精神,加强官方交往和民间交流,当前两国“政冷经凉”的现状才有望改善。

1、中日双边层面的能源合作

在能源合作问题上,中日两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互补,共同发展。当前,双方可以以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石油运输线和石油战略储备、核电站建设等重大项目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先主后次,分层次地拓展合作领域。

对于东海争议区域的能源合作与开发,中日两国政府的争议如图所示:

目前中日两国在共同开发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共同开发的范围和对象方面。日本方面强调要将“中间线”两侧,包括中国已经建成即将投产的春晓、天外天、断桥等四个油气田也拿出来进行共同开发。中国方面坚持认为,东海划界应当遵循大陆架原则,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沟。所谓的“日中中间线”是日本单方面划定的,中国并没有承认。但是为了避免争端,中国所建的油气田均在“中间线”西侧,这部分地区是完全没有争议的。因此,共同开发区域不包括中国正在开采的几个油气田。中国方面只同意对那些具有争议的、“中间线”东侧海域的油气资源进行共同开发。

目前,中国政府同日本的谈判就是坚持的这一方案。

2、中日多边层面的合作:构建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 中日两国都是在亚洲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对维护亚洲的和平和稳定、推动亚洲的繁荣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地理上看,东北亚的中、日、韩、朝、蒙、俄6国是近邻,其中中、朝、俄、韩、日五国水路相通,中国成为联系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亚、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的纽带。这些特殊的地理因素无疑为建立以中、日、俄为核心并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东北亚能源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亚太地区有影响的大国,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一直都是中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在总面积为472.2万平方公里的四大海区中,属于中国海区的面积有300万平方公里,而其中约有120万平方公里与8个邻国存在着争议。和平发展理论为中国实现积极推进与邻国的海上合作,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合作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只要双方、多方共同努力,公平合理地协商划定海洋管辖权界限,就一定能在合作中实现经济共赢,建立政治互信,提高合作层次。循序渐进地解决海洋争端。

令人可喜的是,围绕着东海油气田问题,中日双方于2004年10月、2005年5月、2005年9月30日至10月1日、2006年3月、2006年5月和2006年7月举行了六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就各自共同开发方案坦诚交换了意见,认为尽管双方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六轮磋商是有益和务实的,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进程。双方还就建立旨在应对东海不测事态的海上热线联络机制达成原则共识。双方代表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中日双方的真诚合作,能让东海变成“合作之海、友好之海”。相信经过双方艰难的谈判,两国之间定会达成双赢的结果。

篇2:东海问题历史背景

引言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同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发生相撞,14名船员被日方扣押6天后返回,船长詹其雄被扣17天获释!这件事情大家还记得吧!中国的渔船在自己的国土上和异国渔船相撞,却被异国的巡逻队逮捕!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抓和放的问题,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侮辱!是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中国和日本的钓鱼岛之争大家还没有忘记吧!日本为什么要侵占钓鱼岛呢?钓鱼岛对东海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对整个中国有什么意义呢?

中日东海问题例如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 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早在2004年4月,中日两国就曾就海权问题进行过磋商。在当时磋商的多个问题中,中方进行了如下表述“尊重国际海洋法条约,但中国企业的开采行为完全是在中国领海内。”同时还强调了“冲之鸟岛”仅是一块岩石的立场。

但产生东海之争的根源,是在于日本媒体的恶意炒作。2004年5月27日,《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飞机对正在兴建中的中国东海“春晓”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随后几天题为《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兴建天然气开发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评论在《东京新闻》上连续刊出。其中充斥着“中国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资源”等煽动性文字。而日本大小数百家网站立即进行了转帖,结果造成日本民众在这种恶性鼓动下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伴随着2004年足球亚洲杯,中国球迷针对日本足球队的种种不理性举动的媒体报导而迅速在全日本民众中蔓延。进尔,日本媒体开始批评小泉政府“反应迟钝”、“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一些有政治目的的政客和强硬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小泉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官员的行为也逐步升级。首先,2004年6月23日,经济产业相中川昭一乘直升机飞到东海上空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和“春晓”三个油气田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视察”,并认定中国侵犯了日本的海域经济权益。6月29日,中川对外表示,日本政府已经决定7月上旬派出海洋调查船前往东海海域“中间线”日本一侧进行海底资源调查。在当月举行的两国外长会谈中,时任日本外相的川口顺子向李肇星部长表示,日本希望中方能提供开发区域海底的地质构造数据,遭中方拒绝,但中方同意就此问题与日方展开磋商。同月,原本参于中国东海油气田开发的美国公司突然宣布单方面退出,两国的东海纠纷正式进入前台。

2004年10月25日,两国就此问题举行了事务性会谈,日方参加人员为外务省亚太局局长和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厅长,中方参加人员为外交部亚洲司司长。表面上看,两国是针对中方的东海油气田设施而进行会谈,但实际上,两国都知道这与“东海经济海域划界”问题细不可分。所以日本方面采取了“先声夺人”的手段,用“日本领土沿岸200海里”的方案代替之前一直强调的“中间线”原则,借此抬高价码,在

谈判中争得更大的回旋余地,企图通过进一步向中国施压来迫使中方同意此前日本一直单方面强调的“中间线”原则。可是日方新提出的“沿岸200海里”及延伸部分,不仅大大超过了“中间线”而且将属于中国的领海以及包括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陆地也划入其中,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狮子大开口”,在中方看来,日方的要求“霸道且无理”。同时,日方还要求中国方面提供春晓油气田的具体数据,并在“中间线”日本一侧海域进行矿区设定,以及中国海洋调查船的具体活动数据。对于日方的这种态度,中国方面给予断然拒绝,这次会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但日本方面非但没有反思已方在会谈时采取了耍小聪明式不切实际的策略,反倒认为中方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在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抬头、厌中情绪泛滥的背景下,2004年12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在05年的预算中列入高达130亿日元的调查费,用于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和试验性开采。此前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预算是100亿日元,日本政府在最后时刻又追加了30亿日元,使相关经费爆涨到超过前一340%还多。不但要租借欧洲国家的调查船立即投入东海海域调查,而且还将自行建造8000吨级能利用地震波对地质结构进行三维立体勘测的全新海洋调查船,对争议海域进行大范围调查。而中国与韩国拥有的海调船只有2000至4000吨级。

还不只于此,针对于海洋权益问题,日本于2004年8月7日,召开了“大陆架调查与海洋资源相关省厅联络会议”,制定了“确保蕴藏着矿物资源的大陆架权益”的基本方针。此后不久,由小泉直接领导的委员会“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还出台了名为《关于划定大陆架的基本构想》的战略性文件,规定“从2004年至2009年,要投入1000亿日元,运用一切方法,达到2009年5月底向联合国大陆架界定委员会提交有关日本大陆架的详细资料的目标,以达到将日本大陆架扩展到350海里的目的”。日本的“大陆架调查推进议员联盟”指出:“如果日本要求延伸大陆架范围的主张能够得到批准,那么日本的国土面积就可以扩大为目前的大约1.7倍,一跃跻身资源大国。大陆架是留给日本未来的一份非常可观的财富。”

面对日本方面的“全面总动员”,中方态度低调。中国外交部长助理沈国放就两国的领海争议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对日本派船到两国争议海域进行海洋调查一事表示“严重关切”,并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中日双方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存在争议,中方立场是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希望日方能够从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出发,不要采取任何使事态复杂化的言行。”而小泉在其后的发言中也曾明确表示“就两国的争议,应该通过协商进行解决,要把东海变成和平之海、合作之海。”

2005年3月28日,中日局长级会谈首次举行,但在双方基本立场没有任何变化的前题下,会谈依然没能取得任何进展。4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公布其调查结果,认定中方“春晓”和“断桥”两个油气田与“中间线”日方一侧的海底油气资源相连接,并借以“吸管效应”为由,认为中方油气田将会吸走本属于日方的油气资源。而在此前后,日本政府又通过了自卫队进行大规模调整的方案,将于08年前,原驻北海道的F15战术机部队转驻扎到冲绳,同时在冲绳诸岛增兵。日方宣称是为了更好的执行“日美同盟”战略关系,但中方媒体显然认为,日方是为了东海争议和台湾问题在提前进行着军事准备。

5月30-31日,随着两国的第二轮局长级会谈再次无疾而终,日方官员和媒体开始变得“不耐烦”起来。在会谈结束的当日,日本富士电视台晚间新闻的资深节目

主持人,就这样形容中方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我的东西是我的,你的东西也是我的。”如此不切实际的煽动效果只能是使日本民众的认识产生越来越大的混乱。中川昭一认为,中方是利用会谈在拖延时间,因为中方曾宣布春晓油气田将于10月正式投产,一旦中方油气田投产,日本提出让中方停止作业的要求就会撤底失败。这也正是日方急于在近期发放民间企业在东海进行“试开采”的原因。虽然下一轮会谈很快将在东京举行,但显然日本政府内一些人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两国的矛盾面临激化 当日本媒体就东海问题对国民进行着越来越频繁的“视听轰炸”和日本政府越发强硬的进行着各种明里暗里的动作之时,很多人要问,日本方面从政府到民间缘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映?这便可提到日方就春晓等油气田所提出的“吸管效应”以及在东海问题上日方所一直单方面强调的“中间线”原则。

根据“圣地亚哥宣言”的内容规定,由领土向外延伸200海里之内,属于所有国家的排他性经济区(经济专属海域),1960年之后的《国际海洋法条约》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也是如是规定。但中日之间的海域宽度并不足400海里,最宽处也只有360海里,所以无法完全兑现这一规定。日方借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的概念以及旧“大陆架条约”第6条的规定,认为两国在划定距离不足4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分界线时,要以双方等距离的中心线进行划分,就便是日方所强调的“中间线”原则。日方早在1982年开始,曾数次向中国方面提出了此原则,希望正式界定两国的海洋经济专属区分界线。中方显然一直不认同日方的说法,但当时因为邓小平访日的成功,两国关系正在进入全面发展期,日方对华的大量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正在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两国的政治、经贸关系正处于后来被称之为“日中蜜月期”的良好发展阶段,为不使这种关系遭到阻碍和破坏,中方选择了回避的态度,在此问题上未给日方明确的答复,就连钓鱼岛也采用了“搁置原则”,而日本政府的理解是“中方默认了中间线原则”,这就为日后两国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产生的纠纷埋下了根源。

再具体到“春晓”油气田问题,中方同样认为日本的所谓“吸管效应”是在进行挑衅。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法律部总经理赵利国和探查部担当经理王彦,日前在出席“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二周年纪念研讨会时是曾对“春晓”油气田问题的中方立场进行了明确细致的说明。

中方正在进行建设的“春晓”、“天外天”、“平湖”和“断桥”四个油气田的开采位置,均在日方所强调的“日中经济海域分界中间线”的中方一侧,最近的也距“中间线”五海里,这一点日本方面也并不反对。但因为海底油气资源是连在一起,并存在流动性,所以日方担心中方在距“中间线”如此之近的距离进行开采,会将中间线日方一侧的资源“吸”过来,日方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吸管效应”。

日方在此问题上的态度与中方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就东海分界问题,中方根据国际《海洋法条约》第76条和77条,主张大陆架延伸理论,认为按中琉海沟(冲绳海沟)来为两国专属经济区分界更符合国际法规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2500米深度是切断大陆架的标准,而中琉海沟深度达2940米,完全符合此规定。《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所有国家可以根据大陆架的自然伸延,将专属经济海域由200海里扩大至350海里,如果是这样,那么目前日中两国所产生争议的海域均在中琉海沟西侧,全部属于中国。这一点,是日方无法容忍的说法。

赵利国说,根据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精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方就向日方提出在不涉及钓鱼岛主权的前题下,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海域的设想。直到1998年3月,中方还曾向日本提议,以有利于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为出发点,选择东海浙东凹陷和台北凹陷(包括钓鱼岛北部凹陷)的部分区域作为共同开发区,并希望与日方协商确定方案,但日方没有响应中方的提议。

2003年,中海油、中石化与美国两家公司签订的东海西湖合同完全在两国争议海域中方一侧,目的就是不希望引起争端。但日方频繁出动舰船和飞机到中方作业现场进行监视、侦察和骚扰,有时甚至进入无争议的中国海域50多公里,但中方为不使事态扩大,依然采取克制态度,但日方还是在各种场合散布所谓“吸管效应”,称中方开发活动“吸”起日本资源。由于东海未划界,说“中间线”以东就是日本的资源,这个前提是根本不成立的。而在此基楚上的“吸管效应”,在地质意义上也不存在,而且春晓气田在地质油田技术定义的含油气范围并未跨越日方单方面主张的“中间线”。所以,中方对日本的无理要求不能接受,希望日方能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把“和平之海、合作之海”的口号落到实处。

针对中方的说法,日本外务省国际报道官千叶明在接受日本华文平面媒体《中文导报》采访时认为:中方提出共同开发,但日方坚持中间线理论。日方认为,中方希望在日本所属海域内进行“共同开发”是不能接受的。中方在中间线中方一侧开发油气资源,日本并不在意,但日本关注不存在“吸管效应”的证据。对此,日本方面认为中方不能只说“空话”,需拿出数据来解释论证。如果不能用数据论证,就应该停止开发。希望中方也能考虑日本的意见。

两国为此问题甚至已经吵到国际会议。在刚刚结束的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上,日方官员再次提出“吸管效应”,而中方反驳说,所谓“吸管效应”是滑稽的。首先,19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就是这个理由,这一理论在国际社会早已经站不住脚了。其次,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春晓油气田距离冲绳列岛还有370公里,距日本九州本岛更有600多公里之遥,日方说“中国损害其利益”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更是在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随后奉命约见日本驻华大使,要求日方停止非法拦截行动。当晚,日本海上保安厅决定以嫌疑妨碍公务逮捕这艘中国渔船的船长。同时以涉嫌违反《渔业法》对该船展开调查。针对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7日上午在钓鱼岛海域两次冲撞我国渔船并逮捕船长事件,我国连续作出反应。外交部发言人姜瑜9日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方对在该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适用日本国内法是荒唐、非法和无效的,我国决不接受,并且我国决定推迟原定于9月中旬举行的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钓鱼岛问题大家都知道,但对于钓鱼岛打击知道多少!我国最东的岛屿是钓鱼诸岛东边的赤尾屿。钓鱼诸岛由11个无人岛组成,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钓鱼诸岛位于台湾省东北,距基隆港约190公里,距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台湾本岛面积。[5]

有关钓鱼群岛的问题,人们已经讨论了30几年了。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但日本人要争钓鱼群岛,却不是根据我们的研究来进行的。它们之所以要侵占钓鱼群岛有三大战略重要性。

其一是、钓鱼群岛对其领土扩张的重要性

钓鱼群岛”不是一个孤零的小岛。是由11个无人岛组成的群岛。更不是什么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不值一谈的弹丸之地。它的主岛钓鱼岛,突出水面的总面积虽只有7平方公里,但低潮时露出水面的礁滩却达到36.4平方公里;第二大岛黄尾屿连同礁滩可利用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赤尾屿的礁滩有15.96平方公里;、大北小岛长期伸出水面的部分不足一平方公里礁滩总面积却有42.12平方公里;大南小岛的礁滩有21.46平方公里;飞濑屿的礁滩有23.1平方公里;北小岛为13.4平方公里;南小岛也有7.8平方公里,除去另外三个无名小岛(低潮时露出水面的总面积也超过20平方公里)单是在水面有陆地的8个大岛总面积就达到181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市城八区580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从下面各图可以看出,这些经常露出水面的礁滩只要稍微砌一圈一二米高的围墙填上砂土就是陆地,完全可以作为陆地来利用。

钓鱼群岛东西长150余公里,南北宽50余公里,位于台湾省东北,东经 123°-124°54,北纬 25°50-25的相对位置。地质上,钓鱼群岛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与其西南的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等一脉相联,同处我国东海大陆架的边缘,是我东海大陆架边缘的突出部分。是台湾岛的大屯及观音火山山脉向东北延伸至海底的突出部分,距台湾的基隆港约92海里,离台湾的彭佳屿只有50多海里,距日本本土1000余海里,距冲绳岛西南约230海里。与琉球群岛南部的先岛群岛隔海相望,最近的直线距离为100多海里,但2954米深的冲绳海槽切断了整个大陆架与琉球岛链的地脉连系。使之从历史上、地理构造上和主权归属上都与琉球没有关系。

钓鱼群岛长期突出水面的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但各岛多为隆起的珊瑚礁所环绕,低潮时大面积的礁滩露出水面,岛屿的水域范围有8400多平方公里。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的12海里(22.3公里)专制领海面积有近19577平方公里。按200海里领海范围和350海里专属经济区向周边延伸,总面积超过几个日本,除去与周边重叠的海域,其水域总面积也超过10几万平方公里。

可悲的是,尽管“钓鱼岛”“钓鱼岛”的让大家耳朵都听出茧来了。但是,对钓鱼岛不是一个孤零的小岛,而是有着8400平方公里面积的群岛和可以延伸到10万平方公里领海,一旦为日本人所有,就会生生割去我们10几万平方公里海疆的问题,国人中却知之者甚少。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人们甚至以为:“在外海上个把孤零零的小岛,争不争都可以,争回来也没多大意义”。没有意识到今日的“钓鱼群岛”之争,单是在领土面积上就相当于半个日本,而且,其重要战略意义,远远不止是一个领土面积问题。

第二是、钓鱼群岛对争夺海洋资源与战略通道的重要性

钓鱼岛群岛及其周围海域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成立了一个“联合探测亚洲近海地区矿产资源合作委员会”,帮助有关国家探测

东亚东海岸海底的矿藏。这个委员会最初由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菲律宾组成,后来邀请了英,美,法,德为委员会技术顾问。1967年,该委员会通报说,中国黄海,东海大陆礁层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1968年,该委员会委托美国空军进行了航空地磁勘探,勘探结果也证实这一判断。1968年10月11日,美国海军研究船“亨特号”受委托在中国东海及黄海作涉地地球物理勘探。根据勘探结果,该委员会指出,最有可能蕴藏大量石油的地方是台湾东北方即钓鱼岛海域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已开发的石油资源,主要是从新生代第三纪(6500万年~200万年前形成的)岩层中发现的。钓鱼岛群岛的海底正是新生代第三纪的沉积盆地,具有最理想的生成和储藏石油的地质构造条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还指出,据有关专家估计,钓鱼群岛周围海域很可能是世界上石油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其藏量可能等于整个波斯湾石油的藏量,最保守的估计也在800-1000亿桶左右,超过100亿吨。

而且,钓鱼群岛海域还有很多其它珍贵的金属矿藏。

钓鱼群岛出产木材、药材和羽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长期以来,我国台湾等地渔民经常到这里从事捕捞活动,年捕捞量高达15万吨。这些都是日本求之不得的重要财富,想要一个惯于掠夺他人财富的国家守着眼前的大宝库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加之联合国的勘查结果出来不久,马上就遇到了接踵而来的二次全球性石油危机,资源匮乏的日本,一直就瞪大眼睛满世界寻找石油和各种资源。正在为未来的能源出路寻找目标的时候,得知近在咫尺的中国东海有着堪比中东的石油藏量。怎能不想方设法插上一手呢!

60年代末联合国一委员会宣布该岛附近可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立即单方面采取行动,先是由多家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着又将巡防船开去,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安上了日本名字。

就军事战略价值而言,如果日本占领了钓鱼岛,日本军队可以在岛上设立其海空监控侦察设备以及岸基反舰及对空导弹,很容易将台湾北部重要港口及空中航道加以封锁。如果在钓鱼岛设置雷达,可以监视方圆400公里~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其范围可达到台湾北部、大陆沿岸的福州、温州和宁波等大片地区。果真如此,我军事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对方及时掌握。日本海权扩张的战略中以保障1000海里航线为其首要任务,占领钓鱼岛可以使其势力范围从冲绳向西南推进400余公里,直达我台湾、福建、浙江海岸。并可对台湾海峡附近海域的主要航道实行军事监控。这样,钓鱼群岛海域就成了日本进入台湾海峡,南下东南亚、南太平洋必经的战略之路,也是日本赖以生存的中东石油能源补给线上最西南端的一点。一些日本军事专家认为:钓鱼岛适合建立雷达阵地,也有条件建立导弹基地和潜艇基地。如果日本在此建立军事基地或部署重型武器,则无异于在中国的家门口设下了定时炸弹。对其封锁中国,侵略中国大陆起到无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第三是、钓鱼群岛对于东海划界的重要性

钓鱼群岛在海洋划界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批准生效,将不可避免地使各国在划分管辖海域时出现一些重叠和矛盾。按《公约》规定,两国如按中间线划分,那么钓鱼群岛主权归属哪一方将极大地影响大陆架的划分。如果日本占有钓鱼群岛,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东海的专属经济区范围,那么整个所谓的“东海中间线”就会整体东移300多公里,不但钓鱼群岛本身应有的10几万平方公里领海会归日本所有,东海至朝鲜海峡间的中间线也会因起点的东移而被日本割去近20万平方公里,连我黄海的部分海域也会为日本所有。日海洋产业研究会编着的《迈向海洋开发利用新世纪》一书中,公然将一些位置重要、有主权争议的岛屿,作为“扩大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等邻国海洋经济区间的边界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所在。日本官员曾透露:日本如果失去钓鱼岛和北方四岛,日本管辖海域将减少110万平方公里以上。(见下图)

日本人要侵占的决不仅仅是钓鱼群岛,上个世纪我们听到的还只有钓鱼群岛,可到了本世纪初,它就跑到离宁波只有180海里的春晓油田来闹事了。春晓油田在我们的近海,离东京1900多公里,与日本完全挨不上边,它有什么理由来争夺呢?问题就出在钓鱼群岛的归属上,如果不断了它非法侵占钓鱼群岛的念头,让他步步紧逼,今天是春晓油田,明天就要来争我们的舟山群岛甚至是上海周边的岛屿了。

因此,重视钓鱼群岛在东海划界中的重要意义,坚决做好防堵日本步步紧逼的阴谋的工作,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第四是、侵占钓鱼群岛可以洗雪二战投降的战败之耻

众所周知日本右派对于二战投降是心有不甘的,在他们眼里中华民族就是劣等民族,就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败给中国是日本民族的奇耻大辱。而且他们压根就不承认败给了中国,无时无刻不想卷土重来。无时无刻不想以战争的手段再给中国一些教训,明确告诉你别以为美、苏帮你打赢了,你就有什么了不起,我想侵略你还是照样侵略你!更重要的是通过再次侵占中国领土能找回日本军国主义的光荣感,能够洗雪二战投降的心头之恨,能给输得

不服的好战势力一定的心理安慰,使之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希望,以便重振日本武士道称霸世界的雄风!这种心理上的战胜需要甚至大于领土资源和战略上的需要。

如果日本占领钓鱼岛那么中国会失去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对于与日本之间的领土争议采取的一贯态度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由是,目前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就留待以后解决,而且“后代的人更有智慧”来解决之。对此,有人评论说,搁置主权是有勇气的表现。问题是,假如中国的对手日本没有搁置主权,假如后代的中国领导人比前代更加缺乏智慧,中国将何以自处?

我认为,所谓搁置主权与其说是有勇气的表现,不如说是缺乏远见更为贴切。原因有二:(1)如果中国搁置或回避主权争议,对方却不搁置,而是步步为营,不断深化主权控制,时间久了,按照国际法通行的“实际控制有效”的原则,中国将失去对钓鱼岛主权的法理权利。(2)中国的搁置换取不了对方的善意,日本这样的国家尤其信奉现实主义(realism)。从现实主义逻辑出发,日本并不认为中国搁置主权争议是出于解决争端的真诚愿望,而是因为中国目前的力量不够,没有收复争议国土的能力;日本认为,如果将来中国国力上升到那一步,必然要通过武力或以武力为后盾,强行改变现状,夺回争议领土,对此日本必须未雨绸缪。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一厢情愿地搁置主权争议,反而促使日本不动声色加快实施主权化措施。此乃中国方面极大的失策。

但亡羊补牢,事情尚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中国可以派出军舰战机进入海域为本国渔民、包括台湾渔民提供护航,以强硬姿态宣示主权。这样做并不会导致战争。因为国际社会都知道钓鱼岛属于争议领土,既然日本可以进入,中国自然也有权利进入进入。如果日本动用军事力量驱逐中国船只,中国可以同样以对,将日本船只悉数驱逐出去。日本难道因此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核力量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军舰开火吗?可以肯定的讲,这种现实可能性是极小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2000年7月18日,中国某科学考察船进入了钓鱼岛海域,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军舰拦截,中国科考船马上急电国内请求支援,中国某沿海基地即刻出动数架飞豹级战斗轰炸机飞临钓鱼岛上空,日舰被迫退出。

笔者强烈主张中国必须采取采取强硬措施维护主权,将日本的军事力量逼退,拆除或炸毁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安置的灯塔,使我们的船只和军事设施得以进入钓鱼岛领海,向世界宣告中国对此地“无可争议的主权”。如果中国们不采取言行一致的维护和巩固主权的行动,将来即便有力量彻底收回主权,也将付出难以想象的物质和道义代价。就现阶段而言,中国(包括台湾)确实没有收复钓鱼岛的能力,但如果以此“有理、有利、有节”的切实行动维护了国家主权,打乱并中止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化进程,也将是了不起的胜利。

谈到共同开发。中日两国均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中国主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同时依照大陆架优先原则,对350海里大陆架主张排他性资源独占权,与法有据。按照公约的科学界定,日本的海洋经济权利仅止于琉球群岛西侧20海里处的冲绳海槽,此处水深达2,000多米,是中国东海大陆架的自然终结点,是与日本冲绳群岛之间天然的地质分界线。但日本根本不理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认为应当与中国共同拥有东海大陆架,进而擅自画出了所谓“中间线”,企图侵吞属于中国的海洋资源。国家间开展经济合作本无可非议,但必须明确主权和资源权的归属,否则不能进行所谓的“共同开发”,否则将造成既成事实的印象,为日后解决主权争议平添无穷的麻烦。此次中日达成东海协议,完全体现了中国单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意愿。中国同意日本参与“共同开发”即便是按照日本单方面画出的中间线也完全属于中国的春晓油气田,这样的让步莫名其妙,中国又得到什么呢?

首先绝不可能是日本在主权上的让步,因为主权已然被“搁置”起来了。其次,处在非法的“中间线”西侧,从任何意义上都完全属于中国的油气田凭什么让日本开发?!日本要求参与开采中国春晓油气田的理由是所谓存在“虹吸现象”,即中国的春晓油气田吸走了位于中间线东侧“属于”日本的海底油气资源。中国接受日本“共同开发”春晓油气田的主张,很难不被人理解为是对日本说辞的认同,那么对所谓“中间线”的原则立场实际上就变得含糊不清了。由此可见,中国在春晓油气田上的让步并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而是很容易被认为是对日本所主张的“中间线”原则事实上的默认。换句话说,按照中国对外谈判中一贯奉行的所谓“互谅互让”的原则,在日后的中日谈判中,中国虽然口头上依然不见得会承认日本单方面画出的中间线,但很有可能基于“对历史和现状的考虑”,准备“以‘中间线’为基础”与日方谈判并达成协议。这也正是允许日本开发春晓油气田的危害所在。

中国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让步显然并不理直气壮,否则不至于要求日本方面对协议文本严加保密。这种做法本身就足以令人生疑,而且,这种仅仅是用来蒙蔽国人的做法,丝毫无助于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如果东海协议是中国外交的胜利,有什么不能够向国民公开宣示之处?!从中日双方透露出的有限信息中,看不出日本方面做出了什么让步。而且从技术上讲,即便日本有所谓的让步,比如从中间线稍作退让,中国的损失也是实质性的。这是因为,中国从未提出超出国际法依据的过分主张,而日本则是强词夺理,试图把毫无法律依据的中间线强加给中国;即便日本方面有所后退,其主张仍然是过分的、与法无据的。

当然,中国似乎也不是一无所获,而是通过自身利益的重大让步,把东中国海建成“和平之海、合作之海”,改善了中日政治关系。作为回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欣然决定出席今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中日关系是因中国付出利益上的重大代价从此改弦更张?至少官方控制下的媒体是在刻意向国民兜售中国“外交成就”将实现的愿景。如果中国官方把这样的外交面子工程也当成切实的外交成就来大肆吹嘘,那只能说是世界外交史上的奇闻,也是对中国人民智商的侮辱。难怪有评论认为,中国是得到了面子,而日本是得到了里子。

事实上,未来的两国关系是否将如中方所愿,其实尚在未定之天。可以肯定的说,日本丝毫也不会在钓鱼岛问题上让步;在东海资源分界问题上,日本依然会持强硬立场。中国试图通过改善中日政治关系,以分化日美同盟,其战略考虑上有其合理之处。但中国如果想通过经济利益上的让与换取日本的战略合作则完全是打错了算盘。中国目前的做法只会引起日本对中国的蔑视,日本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跟一个经济上依附西方的,外交上没有什么道义原则的机会主义的中国结成战略同盟?!

中国要想在战略上拉近日本,只有也必须依靠自身力量的壮大,实现技术自立,建成真正让日本敬畏的、政治上高度文明的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在那样的条件下,日本就会顾虑与一个独立自主的强大中国对抗将付出的可怕的代价,转而考虑与中国实现战略和解的可能。所以事情总是辩证的,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逻辑并不完全适用于东亚社会。因此,当前,中日双方一方面应尽量通过平等交流对话,缓和政治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在主权问题上则必须态度强硬,寸步不让;在海洋资源问题上,中国可以和日本谈判,但必须以冲绳海槽为基础,彻底否定日本的中间线原则。如果谈不下来,就搁置谈判。如果日本采取行动侵犯中国海洋资源,中国可以向国际法院控告日本。既然中日均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那么均应受此国际法约束。如果国际法院偏袒日本,中国则宣布不再接受这个没有公平可言的国际体系的约束。这将给谋求把中国纳入国际体系,把中国改造成所谓“对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大国”的西方资本主义提出一个大难题。如果因为不能平等对待一个具有高贵的自尊、对国际安全承担重大责任的中国,如果因为漠视中国的合理利益而“逼反”中国,这对于世界和平意味着什么?届时谁应当为此承担责任并付出代价?

历史经验早已雄辩地证明,绥靖妥协绝非实现和平之道。中国如果丧失钓鱼岛,丧失大批海洋资源,将造成战略上彻底的被动。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曾问蒋介石:“冲绳你要不要”?蒋答曰:“不要”。冲绳的前身是中国的属国琉球国,19世纪下半叶被日本吞并,当时琉球国王尚泰派专使急赴北京向大清政府求援,但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实力远胜日本的情况下,却惧于和日本对抗,接受了列强的所谓调停,不但坐视琉球国灭亡,更向毫无道理的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以补偿日本军费。清廷本意也是出于“和为贵”,用现在的话说,就了为了其洋务运动的发展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中国的软弱绥靖极大地鼓励了列强其后对中国属国越南和朝鲜的吞并行动,从而对中国的安全形成致命威胁,中国的和平发展也遂成“黄粱美梦”。事实上,日本吞并琉球一直没有得到国际承认,这就是为什么战后冲绳被置于美国托管之下,却并没有立即“交还”日本的原因。蒋介石作为一个政治家,无论有多少客观理由为其“不要”琉球开脱,但拒绝接受琉球,将之纳入中国版图的战略后果是灾难性的。在列强争霸的19世纪,琉球国并不具备独立的国际人格,东亚朝贡体系依然有效。如果中国在战后接收琉球为自己领土组成的一部分,或至少支持琉球复国,将是功德无量的伟大战略安排。相比之下,精明的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为重纳琉球(冲绳)做了理论上的充分准备,在国际法和外交实践上均作出创新。日本提出了“剩余主权”(remnant sovereignty)的概念,被美国所接受,以至于美国在1972年将冲绳主权“交还”给日本。由于台湾国民党当局对于钓鱼岛问题提出异议,美国即宣布置身事外,表示钓鱼岛主权问题由有关当事国谈判解决,美国仅仅是向日本移交了钓鱼岛的行政权。日本正式接收了钓鱼岛后,即有条不紊地实施主权化措施,将其主岛及附属岛屿或划归为大藏省的国有土地,或将之卖与私人家族开发,并都做了土地登记。钓鱼岛列岛中的赤尾屿还被日本租与美军做武器试验靶场。

大清腐朽没落,导致中国失去琉球,今日之中国决不能再失去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否则无法向子孙后代交待。此次台湾派出军舰首次进入钓鱼岛,为保钓船护航,这是划时代的壮举,值得高度赞扬。反观中国大陆,号称迅速崛起,国内生产总值已压倒德国,不日将超日

赶美,却噤若寒蝉,无所作为,令人齿冷。台湾以一孤岛之力,加之安全上依赖美日安保体系,其孤军保钓行动必难以持久。大陆、台湾至今不能统一,以致在国际上相互算计,为他人所利用,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假若两岸顾念民族大义,联合保钓,其势岂是日本所能阻挡。况且从策略上讲,在台湾渔船被日舰撞沉之际,中国大陆迅即宣告并即刻派出军舰进入钓鱼岛海域威慑日本,进而为台湾后续进入钓鱼岛的渔船提供护航,这将激荡多少台湾同胞的心,一切政治歧见都将相形见绌。正如台湾在SARS期间,中国大陆如能积极帮助台湾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正式成员(中国政府为此可要求世卫组织与时俱进将接纳机制修改为“成员方”(member)而不是“成员国”(member state),以体现中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以便让台湾及时获得国际机构的援救,将大大赢得台湾的民心。中国坚决有力的保钓行动从站立上也有利于分化日台关系,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中国的出发点主要不是为了利用台湾的弱点,而是为了民族大义。所谓“兄弟阋于强,而外御其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点有史为鉴。1974年,中国西沙群岛被南越占领,中国东海舰队需驰援南海,为此必须经过被国民党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蒋介石得知此情后,叹息道:“南海战事紧啊”!旋即命令国民党海军为东海舰队的军舰放行,并打开探照灯为东海舰队行进前方照明。此情此景令人感佩不已。反过来看,此次中国不作为的效果和后果又是什么,毋复多言,实是有目共睹。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中国的发展业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样也积聚了巨大的矛盾和冲突。中国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如何把握历史的契机,把中国引向辉煌和伟大的巅峰,需要中国领导人在内政、外交上有大政治家的气魄、眼光和睿智。中日之争只是冰山之一角,国人对中国外交表现之失望和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此非国家之福,势必加剧国家的内部危机。知微见著,大权在握的执政者们当从虚骄自大中警醒。

篇3:东海县大豆育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育种单位与推广部门联系不紧密

在东海, 大豆育种单位与推广部门之间毫无任何联系, 育种单位即使育成了优质高产品种, 如果自己不去繁殖并推广, 育成的品种就难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大面积生产需要大豆良种时, 各级推广部门到处引种串种, 导致育种单位与推广部门严重脱节, 优质高产良种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 难以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东海至今没有专门的大豆营销组织 (机构) , 即使农民种植出优质专用型大豆品种, 由于流通渠道不畅, 不但卖不出好收益, 而且还存在卖难的问题。这样既影响了农民种植优质大豆的积极性, 也造成了与市场脱节的现象。东海至今未形成“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模式, 制约了大豆产业建设与发展。

2. 育种与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不配套

在东海, 一个大豆新品种育成后, 一旦通过审定, 育种单位的任务就结束了。东海县先后选育了苏豆9号、瑞豆1号等大豆新品种, 而这些大豆新品种所需的最佳播种期、最适宜的种植密度、最佳施肥技术、适宜的种植模式和防灾避灾技术等配套技术没有进行研究。这样, 一些大豆新品种即使进入大面积生产应用, 也表现为产量水平较低, 品质较差, 难以形成较高的比较效益, 这样既影响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 也制约了江苏省大豆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3. 育种目标与东海耕作制度不吻合

东海种植大豆的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 由于东海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农民种豆的习俗, 形成了以种植晚熟品种为主的种豆模式, 其栽培面积占全省常年种植面积的80%以上。晚熟大豆是东海大豆生产的重点, 晚熟新品种的选育必然应当是江苏省育种研究的重点。但是, 自解放以来, 东海县大豆育种单位所引种育成的近10个大豆新品种都是早、中熟品种, 没有一个适合本省大面积生产种植的晚熟品种。由于育种目标与东海生态特点、耕作制度及农民的种植习俗不吻合, 是导致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4. 技术手段不先进

在研究经费方面, “十五”期间, 东海县把大豆育种列入了攻关项目, 总经费只有10.5万元, 研究经费严重不足。在育种研究力量方面, 从事大豆育种研究的科技人员又有所削弱, 仅6人, 其中高级农艺师仅3人, 中级2人, 初级3人, 并且这些研究人员仍从事着其他推广工作。在育种技术方面, 由于资金短缺, 科技力量不足, 东海县大豆育种手段和技术相当落后, 没有开展生物技术育种、外源DNA导入等先进的育种技术, 仅仅开展了品种间杂交、诱变育种、系统选育等常规的育种手段。

二、东海县大豆育种发展的基本对策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东海县大豆育种工作者, 必须以更加清醒的头脑, 认清当前与未来的形势。在育种工作中, 必须深入剖析东海县现在存在的具体问题, 并根据东海县自然生态优势、耕作制度特点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育种目标和工作任务, 这是摆在大豆育种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育种研究策略与措施

(1) 广集资源、丰富大豆育种资源基因库。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 征集国内外的大豆种质资源, 特别是一些对育种起重大作用的具有超高产、高蛋白、高光效、高抗病虫等优良性状的资源, 同时省内各大豆育种单位要互相交换资源材料。只有这样东海县大豆育种才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2) 根据东海自然生态优势和耕作制度特点, 高起点、高标准、超前地制定出东海县大豆育种目标。近年来, 东海县大豆区试单产水平仅150~180千克/亩, 大面积生产仅100千克/亩左右, 亩产值仅200~250元。比同季的水稻的亩产值1400~1500元低很多。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比较效益低, 是制约生产停滞不前的关键所在。因此, 育出高产、超高产大豆新品种, 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和效益, 是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和实现大豆生产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措施。根据东海实际, 高产育种水平应具备每亩为300千克以上的高产潜力, 大面积生产上每亩应达到200~250千克的生产水平。

为了增强大豆新品种在未来发展中的国际竞争能力, 在重视高产育种的同时, 还应重视品质育种。东海地处亚热带,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在夏、秋季, 即大豆生殖生长时期, 雨水多、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有利于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的形成和积累, 属高蛋白生产优势生态区域。因此, 东海在大豆品质育种上, 首先应重点放在高蛋白新品种选育上, 其蛋白质含量应在47%以上;其次, 在提高大豆内在品质的同时, 应注重大豆外观商品性的选育, 把深黄色、浅脐、有光泽、粒形好等性状作为重点选择方向。只有做到大豆的内在品质与外观商品性的有机结合, 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

高产大豆是东海大豆生产的重点, 其栽培面积占全县大豆种植面积的80%以上。当前大面积生产上, 仍然以山东大豆品种等为主, 这些品种基本上退化、产量较低、品质差, 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 应加速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型冬大豆新品种选育, 以满足东海大豆生产对冬大豆新品种的迫切需求。根据东海的种植制度及气候特点, 新品种的熟期选育应以夏播90~100天为宜。

(3) 培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大豆育种科技队伍。要使东海大豆育种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首先要解决好东海存在的大豆育种科技人员松散、育种水平及素质较低的现象, 加大力度培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大豆育种专业队伍, 对大豆育种科研中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 力争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豆新品种。

(4) 改进和提高育种技术, 提高育种水平。除了开展传统的有性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外, 还应建立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外源DNA导入等先进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体系, 通过对高新技术育种的应用, 把东海的大豆育种研究提高到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新水平。

2. 完善配套技术

加强高产、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示范与应用, 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和效益当前东海大豆产量水平不高、品质差、比较效益偏低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栽培技术水平落后, 管理粗放, 缺乏科学实用的配套栽培技术, 不能充分发挥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因此, 重视大豆高产、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示范与应用, 从而大幅度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也是大豆育种工作者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3. 推进东海大豆产业化进程

东海现实的育种体制存在严重问题, 育种单位与生产部门脱节, 生产与市场脱节。这种松散的关系已经不能应对国外集育、繁、销于一体的大型种业集团进攻的严峻挑战。

建立和完善“科研、生产、经营、加工、外贸”一体化模式已势在必行。育种科研部门在育成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后, 首先要做好自己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次要走强强联合之路, 即要与有实力的推广部门、种子经营部门、大型加工龙头企业联合, 解决好优质高产大豆生产的规模化及经营、销售问题, 形成“科研、生产、经营、加工、外贸”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推动东海大豆产业化,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慎举, 侯乐新.黄淮平原夏大豆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16期.

[2]为国, 李卫东, 梁慧珍等.河南省审定大豆品种概况[J].大豆通报, 2001年03期.

[3]刘亚非, 王淑真, 张立民.大豆磁化处理试验研究[J].大豆通报, 2003年06期.

[4]王雅珍, 张燕, 白萍.辽宁省大豆育种概况与发展对策[J].大豆通报, 2005年03期.

[5]李卫东, 卢为国, 梁慧珍等.河南省夏大豆再高产主要农艺性状量化的探讨[J].华北农学报, 1999年04期

篇4:东海南海问题如何“双赢”?

11月5日,杜勇心刚刚结束他在中国的访问,回到美国。杜勇心,是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中国海事研究所所长彼得·达顿的中文名。这次,他来到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进行一场题为《中国东海与南海上的实力、法律、与政治》的演讲。

杜勇心说,中国东海和南海争端的关键点主要在于:领土主权问题、管辖权问题以及实际控制权问题。从法律上分析,任何岛屿、甚至是小石头,都可以被一个国家划归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我说的小,也许就和各位所坐的椅子一样大。”

海洋争端背后的中国立场

中国在海洋分歧上的立场所展示出的目的是什么?杜勇心提出了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中国和东盟的这些年的贸易往来也说明了这一点。据人民网报道,2002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为547.67亿美元,东盟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4001亿美元,超过20%的年均增速使得中国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第二点是海洋资源。根据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最新的《中国海洋争端》报告,中国南海拥有110亿桶原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以及190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资源。2035年,中东90%的化石燃料将出口到亚洲。杜勇心说:“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中国不仅要使用这些资源,还要决定这些资源将如何开采。”

第三点则是国际政治因素。他认为,中国希望通过海洋争端来重塑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在地区内,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又希望别的国家如何看待中国,目前中国所面临的这些争端在提醒周边各国,中国已经变得更强大,也理应受到应有的尊重。”他说。

第四点,即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因素。中国通过解决争端,争取自己的利益,从而稳定国家内部形势。

海洋争端不能只看法律不讲历史

杜勇心认为,从现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角度来看,周边国家的立场,貌似有那么一星半点的“说辞”支持,但是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历史事实又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如果一味从法律角度来对所有分歧进行裁决,将会出现因一方无法接受,而使得问题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局面。

他展示了一幅菲律宾所属海域地图。在《联合国海洋公约》签署之前,菲律宾的管辖范围近似于长方形,而签署之后,菲律宾则根据规定做出了相应修改,沿岛礁划出200海里专属经济开发区。在他看来:“如果菲律宾可以往下走一点,而中国又能往上挪一点,他们就可以找到一个适合的中间位置进行谈判。”

“所有有关国家都应该更加尊重其他国家,也应该从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国家感情中退一步,并且认识到,如果我们想避免地区冲突,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情绪化的思维中退出来,好好想一想国家利益在哪里,怎样才能达成。比起在法律问题上处于最顶端或者最底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中间状态来谈判。”他说,“现在每个国家都在追求一方获利的结果。换句话说,大家都觉得,这块石头不是你的就是我的,这片资源区域不归我就归你。”

而谈到分享,他举出了两个例子。资源开采上,1979年,西北大西洋渔业组织成立,参与国可以通过该组织进行大西洋西北部生物资源利用的国际合作和协商,并且实现对资源的保护和最优利用。

另一个例子则是挪威最北边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以及拥有42个缔约国的《斯瓦尔巴德条约》。条约规定,虽然挪威政府对该岛有充分自主权,但所有缔约国公民都可以在不需签证的情况下,自由进出该区域,只要不违反挪威政府法律,可以自由地使用这片土地。中国同样也是缔约国之一。

既然不能通过第三方力量,如国际机构的法律干预,来解决领土问题,杜勇心提出,不如双方各退一步,从而谋求双赢的结果。而双赢可以带来的则是地区的长久稳定。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香港渔船开到钓鱼岛要登陆,日本要怎么办?日本必须逮捕他。那中国要怎么办?中国要阻止日本逮捕他。”他在讲座后的采访中说,“在现在的局面里,一些个人的行为会让双方政府都无所适从。现在民族情绪这么强烈,日本要逮捕中国渔民的时候,中国怎么保住脸面?而日本人,貌似也不能接受放弃对钓鱼岛行使管辖权。”

如果各退一步,则意味着重回稳定,这样也就有了把危机一步步解决的可能,中俄对于黑瞎子岛问题的处理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黑瞎子岛位于中俄边界上,历史上是中国的固有领土,1929年被苏联占据,自2004年开始,其西半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占据,东半部为俄罗斯联邦占据。长时间以来,中国都是要求俄罗斯归还黑瞎子岛全部。然而,由于俄罗斯在黑瞎子岛上面有很多的基础设施,两国民众都有不同的反对呼声,谈判一直没有进展。考虑到历史原因和实际情况,最终两国达成了“一岛两国”的共识。2008年10月14日,中国和俄罗斯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定。2010年11月23日,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发表《中俄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称“双方将共同对黑瞎子岛进行综合开发”。“一岛两国”模式正体现了各退一步实现双赢的外交模式。

钓鱼岛问题,日本貌似愿意与中国相向而行?

杜勇心谈到北京APEC峰会时说,现在这些领土争端上的压力的确是有所减轻,而这样的状态是否还会持续下去,需要等到APEC结束后继续观察。

然而就在讲座后的第三天,11月7日,这次峰会已经给出了答案。中日双方打破此前僵局,开始修补急剧恶化的两国关系。在改善关系上,两国达成了几点共识,其中包括同意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并建立危机管控机制,以防事态失控。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说,日本愿意与中国相向而行。

在中日共识中,日本明确写出了“钓鱼岛”称谓,并“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立场争议”。日媒将这样的态度看作是向中方的让步。《东京新闻》说,中日双方在领土问題上达成了一定共识。而《朝日新闻》也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态度在中方看来是中日解决客观存在争议的第一步,日方开始首次向中方靠近。

篇5:东海问题讨论

中新网5月24日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4日在就中日东海问题磋商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所谓“中间线”是日方单方面的主张,中国从来没有接受过,今后也不会接受。中方不会接受以“中间线”为前提讨论共同开发。

第八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将于明天在北京举行。有记者在中国外交部今天下午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问到:“中方是否会在第八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中提出新的方案?中方认为哪些海域是可以共同开发的?中方一直强调,日方所说的“中间线”以西的海域是没有争议的海域。这一立场是否会发生变化?”

姜瑜回答说:温总理访日期间,两国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两国领导人就东海问题达成了五点重要共识,其中包括双方坚持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作为最终划界前的临时性安排,在不损害双方关于海洋法诸问题立场的前提下,根据互惠原则进行共同开发;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较大海域进行共同开发等内容。

姜瑜指出,关于所谓“中间线”问题,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非常清楚,没有变化。所谓“中间线”是日方单方面的主张,中国从来没有接受过,今后也不会接受。中方不会接受以“中间线”为前提讨论共同开发。

Ⅰ、东海问题的现状:

其实关于这个中间线问题,日本人早在2005年10月1日就东海油气田开采问题在日本外务省召开的中日两国磋商中就第一次提出。

据日方称,会上日方提出了在所谓“中间线”两侧进行共同开发方案,中方对此表示将于本月在北京进行的磋商中提出中方的看法。

1、钓鱼岛问题:

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黄淮海大平原的自然延伸,它的冲积沉淀物都是来自属于欧亚版块的中国古地台。而地处大陆架边缘的钓鱼岛目前被日本实际控制着。在地缘政治上,钓鱼列屿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西太平洋第一岛链。是外国进入中国的跳板, 也是防止中国海军向太平洋纵深地区进出的屏障。如果日本完全控制了该海域,不仅中国海军被扼住了咽喉,而且也使日本获得进攻中国一理想前进基地。

另外,按照199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钓鱼列屿海域还拥有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经济专属区”,这几乎相当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南沙群岛领土领海争执的总和。如果日本窃土成功,日本人就获得一个大陆架,他们会进而要求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日本若以钓鱼岛为基础,可以与中国分划东海大陆架,并且至少可以攫取东中国海油气资源的一半。

日本由于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其防御纵深十分有限,战时易受来自空中与海上各个方向的袭击。日本若占领和控制了我钓鱼岛,即可以将其所谓防卫范围从冲绳向西推远300多公里,而我防御纵深却相对缩短了300多公里,使我东部沿海以及台湾地区直接暴露在日(美)近距离的监视侦察和空中打击的威胁之下,战时则大大减少了防敌突袭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日本若在钓鱼岛设立军事基地,将使我在台湾方向的军事行动受到极大威胁和牵制,其可从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对我登陆台岛部队进行空中和海上打击,侦察监视更是无处不在。

2、关于中国东海中间线划分问题:

在中日东海之间的界线划分上,从地形图确实可以看到它的特殊性。和中越、中韩之间在北部湾、黄海因为双方的大陆架是自然延伸故采取中间线的方式还是可取的;而东海的大部分是中国黄淮海大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冲积物的堆积所造就的。而钓鱼岛就坐落在大陆架的最东方的边缘,所以无论从历史和地理上来看,中日之间我们就是要以东海大陆架最东的边缘的弧线作为中日两国在东海划分上的中间线。

日本之所以坚持要以它的所谓中间线来划分,一是想窥视东海的海底矿产和油气资源;二是日本的经济能源大动脉的东西航线均在钓鱼岛左右。其实从地图上看日本本土离东海只是挂了一个角,而整个琉球群岛到是绵延几千里,日本人真正垂涎的是东海哪比他本土大几倍的海洋国土。中国的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重新成为一个海洋大国和海上强国。而中国要成为新的海洋大国挺进太平洋,东海是最好的突破口。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哪种躲避矛盾的态度是决不可取的,也是避免不了的。美国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国的对手;而日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到未来永远是中国的敌人,这是历史发展将给予证实的真理。Ⅱ、关于东海问题未来走向的预测:

1、中日东海问题的两处热点:

由于事发地点春晓油田在中日地理上的中间地带,对双方来说都有1000公里的作战距离,一是都不在双方的陆基雷达作战指挥作用范围内;二是在双方主力作战飞机的有效作战半径之内,所以中日双方对东海上空制空权的争夺将是取得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但是如果事发钓鱼岛,由于钓鱼岛距离中国大陆只有不到六百千米的距离,可是距离日本本土则有1000千米以上的距离。不仅日本空军在作战距离上和战场留空作战时间上处于劣势,而且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将完全处于中国对海精确打击机群的精确打击范围内。

2、中日间海空军事力量对比:

经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近十年的海军建设,随着一批国产先进驱护舰艇和从俄罗斯引进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等海军主力舰艇投入现役,中国海军确实正在快速缩小与日本海军的差距。可以说:在中日海军现在的主力舰艇作对比中,只有在舰队抗饱和攻击方面、以及在舰队综合反潜系统上和日本海军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舰队水面舰艇攻击作战、水下攻击潜艇反舰作战方面中国海军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打击优势。

当然如果中日明天就在东海开战,中国海军两个特混舰队的整体实力上是比不上日本海军的四个八八舰队的作战实力。但是中国海军一是有日本人谈之色变的核潜艇作战编队;二是可以进行远程对舰精确打击的轰炸机部队。三是中国海军有可以对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进行毁灭性打击的中程战术导弹。

随着中国空军歼十A/B、歼十一A/B战机投入现役,一是中国空军现在由苏30-MKK1、2战机领军由苏—27Sk、歼

十一、歼十等三代战机的总体数量以380:256。总体已经开始超过日本空军能够飞到东海的参战的F-15J、F-2机群。二来在它的护航下由中国海空军的中华飞豹和轰六等轰炸机组成的空中对舰打击集群则可以放开手脚。发挥强大的空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给任何敢于来犯我华夏神圣领海的日本海军给予最有力的打击。

在中国二炮部队战术导弹的强力支持下,哪怕日本人将它海军的四个八八舰队一齐全开来东海,也将一样没有任何胜算。通过以上分析,在东海问题上中国人在中国海空军、二炮力量的拱卫下中国的东海海洋权益将永远属于中国,日本人如果敢于来犯中国军队将干净、彻底的消灭之。中国军队取得这场发生在中国东海的常规战争可以作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日本如果敢于对中国在东海的海洋权益进行挑战。中国海空军将对任何敢于来犯者给予干净、彻底的毁灭性的沉重打击。对于这一点本人是充满必胜的信心。

3、未来中日东海问题谈判的走向:

尽管日本人摆出要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的姿势;同时中日之间有关东海问题的谈判还是一轮接一轮的谈。但是现在看来东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原先估计的哪种一战定乾坤的想法看来是不实际的,而可能情况是一种双方斗志斗勇的长期斗争,而各种武力对抗的形式也是一种逐步升级的武力冲突,可能战争的爆发形式的起因就是一架飞机和一艘军舰所引发。

由于近百年来日本对华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中国社会都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现在二战已经过去60年了,日本领导人从来就没有对它在二战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过真正深刻的反省,对在战争中对中国劳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和非人道待遇给予一笔赔偿。日本人现在既然投票支持这个右翼政客组成的现政府,那么就是对现政府实行的对华政策的完全认可。

虽然近年来日本领导人对中日关系作出一些调整,可是就是今天还有不少日本当权的右翼政客,把改变日本作为二流政治国家的地位在那里冥思苦想打翻身仗。他们看到由于在对待靖国神社问题上的一再参拜引起日本和邻国关系的高度紧张,而且日本一直把日美关系作为日本外交的重中之重,并把对美关系并作为日本外交的基石。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日本只要抱紧美国这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大腿,日本就可以充当美国人在亚洲的小兄;同时日本有资本对亚洲邻国采取强硬态度。现在日本新领导人大概看出美国人对日本和东亚大国的紧张关系的不满,同时也感觉到:无论日本怎样讨好美国人也不可能使中美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因日本而发生疏远。这也反映了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无长远外交政策的国家地位的无奈认可。侃侃这次在中日首脑会谈中麻生那一脸无奈的表情,实际上他是那种只要一天日中两国没有问题就寝食不安,在想方设法维护日本帝国利益的好斗分子。既然日本首相、日本选民可以容忍像麻生这种对中日关系一直大放厥词的人物存在;可是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他这种人的不时发出的狂妄叫嚣。

4、总之在中日东海问题上那种主张放弃谈判、以武力相拒绝、采用中日间马上在东海开战方式不现实的。大国关系外交做前奏曲,在未来的中日东海问题谈判中主要牵涉的问题是:中国将采用什么方式谈、中国在谈判中的原则立场是什么、什么又是中国的谈判底线。通过这次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表态,依笔者之见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今后的中日东海谈判是轮流在两国首都慢慢谈、议题也有来有往轮流出;联合开发不反对、地点只有双方均接受才能定;日式中线以西海域免谈联合开发,我看在中国东海在那里搞联合开发地点、海域面积最合适,最好选在钓鱼岛附近海域。

篇6:东海油气田问题与日本走向大全

中日两国政府在6月18日发表了关于共同开发东海油气田的声明,这使得长时间困扰中日两国关系的热点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温。争端的出现与升温

关于东海油气田争端,事实上是中日两国海上领土争端的延续和具体体现。中国方面认为中日两国在东海的划界应当以大陆架自然延伸为基准,到冲绳海沟为界,而日本方面则认为中日两国的东海划界应当遵循中间线原则。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双方都没有达成协议。这些油气田位于中方领海(即使按照日本的中间线来看也在中方一侧),本来不应该有什么争议。但是2004年6月,日本政府进行单独调查后指出这些油气田的地下构造是横跨中日中间线的,中方的开采会造成处于日本一侧的油气田被中方吸走。

日方开始要求中方立即停止油气田开采,同时向日方提供油气田的地下构造的数据,中方对此予以了拒绝。2005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给与帝国石油公司提供开采权,中方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中国海军甚至进入战备状态,中日的油气田争端也发展到了高潮。

随后,双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2005年10月开始开始司局级谈判,这次达成共同开发的协议可以看成是谈判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日本媒体普遍表示肯定 6月19日,日本各大媒体都对中日共同开发达成协议发表了社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此次达成协议都表示赞许。《每日新闻》的社论指出,虽然双方的火种并没有熄灭,但是至少为拔除了插在喉咙上的刺的问题的解决看到了解决的希望,这是值得肯定的。社论还指出,此次达成协议是福田康夫和胡锦涛对于中日关系重视的体现。对于福田来说,7月的北海道发达国家峰会,对于胡锦涛来说8月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需要双方的共同合作。影响日本的因素

笔者认为在分析日本在东海问题政策时候,以下三个因素不可或缺。

第一,中华民族主义因素。关于东海油气田争端,必须要放到中日两国海上领土争端的背景下来看待。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个领土争端的问题,而领土争端最容易造成民族主义的高涨。日本对于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一直是保持着关注。特别是小泉前首相不断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引起的中国国民的反日情绪,在2005年演变成大规模的反日游行。而今年西藏事件,圣火传递等等都无疑挑动着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本方面不希望因为这个问题成为升温。日本媒体非常关心中国方面民间的反应,日本媒体在随后的报道中指出,中国的网民在中日达成共同开发以后就在网络上批评中国政府,并猜测胡锦涛去人民网视察与网民对话可能也是为了平息网上对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不满。这些都说明了日本方面不愿因为这个问题刺激中国的民族情绪,造成中日关系倒退的心理。第二,在分析日方的立场的时候,还有一个不可以缺少的是台湾因素,要放到台湾政权变化,两岸关系改善的大背景下考量。今年,台湾政权八年来重新回到了国民党手中,而台湾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同样立场对立。近期来,两岸关系改善迅速,国民党执政后对日的政策会有所变化。对于日本来说,最为担心的莫过于两岸联手,对日本施压,还有就是两岸人民的民族情绪可能因为与日本的领土争端而汇集一起。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态的发生,尽快达成一个技术性的协议符合日本的政治利益。正巧在6月10日,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在钓鱼岛附近将台湾的渔船撞沉,台湾行政院长刘兆玄反应强烈,甚至表示不惜一战。日方一直保持低调,最终表示道歉不愿意赔偿,这在陈水扁时代是没有过的。

这些说明了台湾因素对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已经在起作用,而且今后可能会更加明显。难怪《日本经济新闻》的评论指出,对于领土主权问题采取坚决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事,那是台湾国民党政权重新执政和中台关系的改善,今后在外交对应上要更加注意。第三,东海油气田的现实意义因素。据报道,东海油气田的埋藏量并不大,而且开采、运输等费用高昂也是日方考虑的现实因素。据报道,有的报道甚至指出东海油气田的储量仅够上海市1至2年时间的使用,而且该地区距离日本本土较远,无论是开采还是运输都不一定划算。《每日新闻》的社论就明确指出,从能源战略的角度看该地区意义不大,中日的对立不是能源问题的对立而是在主权问题上的对立。记者:此话怎讲?难道日本没有得到实惠吗?日本不是也得到了甚至在你们主张的“中间线”中国一方联合开采的权利了吗?记者:日本不是天然气使用大国吗?猪间:很多人对这件事有误解。天然气是日本的主要能源之一,但东海出产的天然气却恰恰是日本所无法利用的,日本没有利用东海天然气的市场。运输天然气有两种方式,管道方式和LNG船运。管道方式日本一侧有冲绳海沟的障碍,建造管道非常困难,而且冲绳的市场太小,就是加上九州也无法收回建设管道所需投资。起码要将管道延伸到大阪才行,这在经济上没有可行性。记者:LNG船运方式呢?猪间:那需要建设液化厂。而建设天然气液化厂的国际标准是3TCF,就是说需要3万亿立方英尺的量。这个量折算成石油的话就大约相当于5亿桶。现在中国方面公布的数字和我估算的差不多,春晓大概是6500万桶,天外天1260万桶,断桥1700余万

上一篇:申请报告结束语下一篇:工厂入职军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