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2024-04-21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2.过程与方法:能按故事发展的过程,理清叙述的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到河边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背诵、默写老马教育小马的话,从中体会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低 愿 突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训练说话

1.今天学的课文叫《小马过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他又是怎样过河的呢?

2.听范读,划出生字新词;思考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3.训练说话。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房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房去。)组织学生讨论:

要是把磨房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通过三次提问,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4.学习字词。读生字新词——正音。

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字形。生字组词,并抄写。

〈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和写。〉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说话。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思索并回答问题: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怎样? 2.梳理课文脉络。(板书:过不了河蹚了过去)3.口头填空。

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的情况,然后写老马(),最后写小马()。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并训练学生由句组段的说话能力。〉

三、指导朗读,练习复述

1.课文哪几段写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情况?(第3--6 段)2.指导朗读。

(1)理解下面的带点词语,据此读出句子的语气:

‚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

(2)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下面句子的语气:

‚老牛说:‘水很浅吗,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前后两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方法略有不同,但训练重点都放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3.练习复述。

(1)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给下列词语排队编号: 回家 问松鼠 问老牛 为难 连忙 立刻(2)指导复述。

要求把编了号的词作为提示语,有顺序地复述,用自己的话通顺地复述。依据复述要求,进行评议。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经过,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因而指导要到位,训练要充分。〉

4.找近义词。

让学生从编号的词语中找出一对近义词。(连忙、立刻)

你是怎么从这对近义词中体会到小马自己不动脑筋,光听别人的话的?

四、指导表演,读写句子

1.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抓住‚难为情‛一词,让学生说说‚难为情‛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事情感到过‚难为情‛?并演示:‚难为情‛时,你是什么样子的?做给大家看看。

2.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并划出一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话。对老马教育的这段话,让学生:(1)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2)说——说说‚光‛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省去这个字。(板书:动脑筋、试一试)

(3)背——要求有感情地背诵。(4)默——不遗漏或写错标点符号。

五、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1.学生自读第8自然段,并说说从哪里看出小马记住了妈妈的话,遇事开动脑筋了。

2.讨论:小马亲自下河去试一试,觉得河水怎么样?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小马、松鼠对不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究竟谁说得对?

〈四种答案(略)〉

学生兴趣高,对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其间教师以肯定学生的某些意见的方式作为引导,最后的结论如何做也须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3.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1)说‚高度‛(2)说‚深度‛(3)连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刚才说的两句话连起来。

六、朗读全文,小结收获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小结收获。让学生说说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中年级阅读教学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这堂课较好地按照‚重点训练+常规训练‛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既突出了段的训练,又注意了词句训练,朗读、默读、背诵训练和说话训练。教师善于抓住教材特点,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教学十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起点的学生,提高全班学生的水平。

篇2: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棚、匹”等13个生字,会写“切、知”等7个字以及以下词语:亲切、做事等。

2、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理解老马对小马说的话的意思。

3、能从小马过河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开动脑筋,勇于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训练学生说话。

1、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不但要和大家交朋友,而且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教师出示小马图片)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小马第一次来到咱们这个集体中,看到这么多张生面孔,他的心里太紧张了,谁愿意随便对他说点什么,让他放松放松?

2、导入课题,引导提问。

教师激情导入:听了大家的发言,小马真高兴,现在它不紧张了,而且他还特别愿意和大家共同来分享一个有关他的童话故事。你们想听吗?(播放小马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听吗?他的题目叫什么?(小马过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小马过河》。(教师板书课题)齐声将课题读两遍。

引导提问: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他怎样过河?过河了没有?)

3、训练说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坊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组织学生讨论:

要是把磨坊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过渡:小马可真懂事呀!他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了吗?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本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看我们昨天学习的生字都记住了没有。(多媒体出示)

二、整体入手,捕捉重点,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如何?

2、集体强化,梳理课文脉络: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两次)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一次过河?(三至六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二次过河?(八自然段)小马两次过河的结果一样吗?(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趟了过去。)

三、细读课文三——六自然段,引入情境,质疑解疑。

过渡: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为什么没有过河呢?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三至六自然段。

1、教师范读,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激起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2、生自读,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想的?

(2)同时一条河,老牛和松鼠说的一样吗?用“————”画出牛伯伯和松鼠说的话,在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四、深入理解,深化感悟,品读角色,初明事理。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小马高高兴兴的往磨坊跑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你们想象一下,它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啊!(为难)

3、请你用为难的语气把此时小马心里的想法读给你的同桌听。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

1、同是一条河,老牛和松鼠说的一样吗?

(1)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分别出示两种动物图片及它们所说的话。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松树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2)如果你就是老牛,如果你就是松鼠,你会用什么语气对小马说话?(老牛说的话要读得轻松,慢条斯理,松鼠说的话要读出急切、认真的语气。)自己把这两种动物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

(3)师生分角色带上头饰共同表演。

师:老师也想加入到你们当中,和您们共同表演这部分内容,好吗?下面我们共同来将这个片断表演出来。老师当小马,谁来当牛伯伯?谁来当松鼠?(用讲台当作小河,找一把椅子当作大树)

2、同是一条河,它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呢?请你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其中的原因。(学生说后,教师在小河的简笔画旁贴出老牛、松鼠图片,并板书:高、浅矮、深)

3、老牛和松鼠的话你们仔细想过了,可是我们的新朋友小马想过它们说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多媒体出示带有近义词“马上、连忙”的句子。)

(2)、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

(2)、小马听了松鼠的话,连忙收住脚步

A、指名读。

B、“立刻”、“马上”都表示什么?请你再读一读,看看你能明白什么?(小马不动脑筋)

四、指导表演,读写句子。

1、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可真为难了,他决定回家问问妈妈吧!于是小马甩甩尾巴跑回了家,你们想知道妈妈是怎么对小马说的吗?他当时的表情又是怎样的?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抓住“难为情”一词,让学生说说“难为情”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事情感到过“难为情”?并演示:“难为情”时,你是什么样子的?做给大家看看。

2、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并划出一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话。

对老马教育的这段话,让学生:

(1)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2)说——说说“光”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别人”指谁?

(3)写——做改写句子的练习:用“不应该……而应该……”的句式表达老马的意思。

(4)议——读了小马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

五、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过渡:听了妈妈的话,小马又一次来到河边,这次它过去了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8自然段,并说说从哪里看出小马记住了妈妈的话,遇事开动脑筋了。

2、讨论:小马亲自下河去试一试,觉得河水怎么样?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小马、松鼠对不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究竟谁说得对?

3、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

(1)说“高度”

(2)说“深度”

(3)连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刚才说的两句话连起来。

因为小马不像(),也不像(),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也不像()。

4、小马过河后,心里可高兴了,它不但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于是它就欢快的唱起了《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让我们和它一起来唱。多媒体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六、分角色读,读中升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马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故事吗?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我呀现在有个想法,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一起来演一演,你们愿意吗?

七、依据课文,小结收获。----

1、让学生畅所欲言,小结收获。说说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还了解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像小马一样遇到过什么难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3、教师小结,提出希望。

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勇敢的、爱动脑筋的孩子,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成长。

八、思维启迪,拓展延伸。

课后习题: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对它说什么?

1、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拓宽思路。(如:可以是蹚水的感觉、磨坊磨面的情景、路上碰到的事情等)

2、两人一组分角色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对话练习。

3、指名小组汇报表演。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老牛(图片)

(高)浅

小马(图片)

(动脑筋试一试)

松鼠(图片)

篇3: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一、学习性原则

学习性原则主要解决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去“异构”, 也就是教师教教材还是教语文的问题, 即明确学习目标。

如导入环节:

师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生字, 下面我们比比看谁都记住了。 (教师出示生字卡, 指认。)

师2: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从前,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

师3: (出示排球和乒乓球) 同学们, 你们看看这两个球哪个大, 哪个小? (生答:排球大, 乒乓球小。) 师 (出示篮球和排球) :再看看这两个球哪个大, 哪个小? (生答:篮球大, 排球小。)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 有一匹可爱的小马将会为我们解开这个谜!

这三个导入环节迥然不同。第一位教师以前面学过的生字导入, 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前先学习生字, 可以扫清生字障碍, 为后面直接进入文本解读打开局面, 教学设计简单明了, 操作性强。但是, 采用集中识字又增加了学生的识字负担, 加大了学习量。若在课文中学习生字, 把生字学习当作解读文本的一种手段, 生字学习就显得灵活, 能够拓展学生灵活运用生字词的能力。但不管放在哪个环节, 这种导入强调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点的掌握, 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折射下的教学模式。相对而言, 第二位教师的导入设计最能吸引人, 他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了一种情境, 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到美妙的童话当中, 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自然过渡到文本解读搭建了有效的平台。而第三位教师的设计显得大气一些, 他不是站在教材的角度, 而是以文本为例子, 把教材中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分析, 体现了当前所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 他对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以及培养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也就是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即使以学生为主体, 还要看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如突破难点环节:

师1:由于松鼠的个头小, 很浅的水对松鼠来说还是很深的, 所以他说水很深;可是老牛的个子那么大, 就觉得河里的水很浅很浅。

师2:课件展示:蓝色水平面、松鼠几乎淹没在水里、老牛只有膝盖以下被水淹。

师3:结合课文和插图, 合作讨论之后小组汇报。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 其中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 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的原因, 从而懂得“光听别人说, 自己不动脑筋, 不去试试, 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第一位教师采用了讲解法, 显得不够直观。小学生缺乏直观感受,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 不利于学生启动各种感官, 所以感受不够深刻。第二位教师积极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 把松鼠、老牛以及小马的身材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 加上一条清澈的小河, 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轻松理解了课文的难点。但是细细一想, 这种直观演示, 没有顾及学生的思维, 丧失了学生探究文本的过程, 剥夺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机会, 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研读, 其实质是教师陷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误区。相对而言, 第三位教师的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这一最直接的教学资源, 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运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主要是通过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想象能力, 它是对教材的深化和升华, 使学生在把握文本前提下拓展学生思维, 张扬学生个性, 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如教学拓展环节:

师1:请大家对小马说几句话夸夸它。

师2:学了这篇课文, 我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说一说。

师3:请大家想一想:小马回来之后在路上又碰到了老牛和松鼠, 它会对它们说什么呢?请把它写出来。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如何理解老马的话,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情感教育———“光听别人说, 自己不动脑筋, 不去试试, 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重视“实践”这一道理。第一位教师的设计符合儿童“喜欢夸奖”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夸小马。于是, 小马的优点在学生的夸奖下逐一浮出水面。有的说小马很听话, 有的说小马非常热爱劳动, 有的说小马不懂就问, 还有的说小马非常有礼貌等等。于是, 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加强, 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但这种教育得来过于容易, 仅仅是学生围绕教材谈及自己的认识。而第二位教师的设计则填补了第一种设计的空白, 他跳出了文本的局限,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 巧妙地进行思想教育。有的学生从小马的角度谈感受, 有的学生站在老马的角度, 也有的学生站在老牛和松鼠的角度, 更多的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只要教师启发到位, 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 甚至出现了小马“不耻下问”这个和文本不够吻合的独特感受。细细一想, 在狠抓安全教育的今天, 学生有这种感受是可以理解的。所以, 这种设计最大的优点是把文本和学生的感受结合起来, 达到“与文本对话”的境界。第三位教师的设计不但拥有第二种设计的优势, 而且有力地拓展了文本的思想, 把文本延伸到学生的情境感知状态, 使学生在巩固文本生成的基础上, 发挥想象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 并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环节兼容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尤其把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 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育理念。

篇4:《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学生小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议;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引导学生读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一匹”等词语。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思考: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理解几个重点词语的含义,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表明小马愿意做事。

(三)自由读三至六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教师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2.小声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想:小马过不了河,它是怎么做的?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①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②指名读第五自然段。“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立刻”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就准备过河。小松鼠说河水很深,老牛说河水很浅,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同?(明确: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小腿;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此处可以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所以说……;因为松鼠……所以说……”的句式回答。)

③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的意思。

老牛说河水浅,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步。“立刻”“连忙”两词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不敢过河了。小马既不动脑筋想一想,又不敢试一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四至六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①小马问老牛的话,后面是问号,要用疑问的语气读。老牛的回答,说得平静,因为它认为河水很浅,要读得平缓。可以让女同学读小马的话,男同学读老牛的话,分角色练习朗读。

②松鼠的话与老牛的话不同,“拦住他大叫”后面用的是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小马!”一声大叫,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一点;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一些,连着读,第二个“别过河”语气要加重些。

③“小马吃惊地问”,“吃惊”表明小马害怕、紧张,教师可先示范读,之后再让学生练读。

④第六自然段中小马“叹了口气”说的话,表明它拿不定主意,无可奈何,只好回去问妈妈,因此要读得轻缓。

⑤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朗读第七自然段

指名读后,先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五)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一读有关句子。

(六)指导朗读七、八自然段

小马妈妈的话要用诱导、亲切的语气读。小马的话中“过……过不去”“没……没想过”,这两处的省略号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内容,而表示说话时心里很为难,所以是断断续续的。要指导学生用难为情的语气读。

三、总结全文

结合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四、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2.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一评讲得怎么样。

篇5: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愿意、挡住、深浅、松鼠、前蹄、既然、磨坊、淹没”8个词语,掌握“磨、没”两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幅画,你们看(课件出示小马过河图)面对眼前的画面,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生: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怎样过河?结果怎么样?)

2.我们的小朋友可真会动脑筋呀,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学完之后,你就能自己解决刚才的问题了,你们想学吗? 3.那就让我们赶快走进今天的故事天地——小马过河(板书:小马过河)让我们一块儿把课题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词语

1.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86页,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字、词可以请同桌或老师帮帮忙。

2.检查词语:谁能来读读这些词语呢?(课件出示:愿意、挡住、深浅、松鼠、前蹄、既然、磨坊、淹没)——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老师觉得刚才小朋友把最后两个词语念得特别好!他们就是磨房的磨和淹没的没,这两个字是多音字,你们看——课件出示:磨:mó 消磨 mò 磨坊 没:méi 没有 mò 淹没

3.谁能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一读呢?(小老师带读)以后小朋友遇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们的读音,可千万别读错了。

4.现在让我们把这些词语一起来读一读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可真聪明,这么快就把这些字音都读准了,现在再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并动脑筋想一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自读课文)

2.你找到了吗?(根据回答随机板书:小马、老牛、松鼠、老马)3.你可真会读书,这么快就把他们都找齐了。那么课文中的主人公——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生:小马帮妈妈把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

四、讲读3-5自然段

1.懂事的小马自愿帮妈妈把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可当他去磨坊的路上却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当时小马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说)(课件随机出示: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2.老师从你的话里听出了小马“为难”的心情。你们看,这个词就是为难(出示词语卡片:为难)谁能来读一读呢?(指名读、开火车读)

小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为难的心情呢?(因为小马平时总是依赖妈妈,没有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更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啊,正是因为小马平时总依赖妈妈,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一条小河让它感到十分地——为难(引读“为难”)

3.正当小马为难的时候,它看见谁了呢?(老牛)谁能当当小马请老牛帮帮忙呢?(课件随机出示: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

4.你可真是一匹有礼貌的小马啊!谁愿意当当牛伯伯来帮帮我们的小马,告诉他答案呢?(指名读)板书:水很浅

请一个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当小马,一个当牛伯伯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吧!(同桌互读、男女生读)5.听了牛伯伯的话,我们的小马是怎么做的呢?(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

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你们看(课件出示:(1)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2)小马听了老牛的话,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说说有什么不同?加上立刻说明了什么?(说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想也没想就要趟过去)齐读

6.正当小马要过河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五小节,用虚线画出小马的话,用横线画出松鼠的话,找到后有感情地读读他们的对话。

7.你找到了吗?(看看你找到的和老师找到的一样吗?(课件出示)谁当小马谁当松鼠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呢?(指名读,分组读)

四、学习6、7自然段

1.听到老牛和松鼠不同的说法,小马只有跑回家问妈妈了,那妈妈告诉小马河水是深是浅了吗?(没有)那妈妈是怎样对小马说的呢?请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用双横线划出妈妈教育小马的话。(指名读)

马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对小马说啊?(因为妈妈对小马说话的预期很亲切)

2.你说的可真好,愿意当马妈妈的小朋友,我们一起站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教育教育小马吧!(自读、齐读)(板书:试一试)3.你动脑筋想一想,小马应该怎么办呢?为什么老牛和小松鼠的说法不一样呢?(老牛个子大,所以觉得水很浅,松鼠个子小,所以觉得水很深。小马应该自己亲自试一试)

4.小马的确像我们小朋友说的那样,亲自去试了试水的深浅,结果它发现原来(课件出示:河水既不像(),也不像())指名读、个别读、齐读

5.那你能用“既不像……也不像……”的句式来说说小马的高矮吗?(指名说、同桌说)

五、总结

1.小马通过自己的尝试终于顺利过河了,那你有没有遇到过和小马类似的事情呢?想一想你当时是怎么做的,现在你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又会怎么做呢?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指名说)

篇6: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通过读这篇童话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一定要去试一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语:之前咱们学习了第7课《一匹出色的马》,在文中,那是一匹真正的马吗?(生:不是,是一根柳条)

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匹马,看看它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齐读课题

(生:小马过河)(师板书:14 小马过河)师:注意重读,谁要过河?(“小马”过河)师:小马要过什么?(小马过“河”)

【设计意图:由旧课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回顾园地一中,根据不同的提问,同读课题,体会重音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到,同一句话,重音部分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过河?怎么过的?过河了吗?……)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想一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小马帮妈妈做事,要把半口袋麦子驮到河对面的磨房去。)

3、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2次)

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一次过河?(3-4)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二次过河?(6)

小马两次过河的结果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过不了,第二次趟了过去)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熟悉文本。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粗浅了解故事内容,让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把握。】

(二)学习第三——七段:

1、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呢?自由读这几段,想一想: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先后都问了谁? 板书: 老牛 松鼠

2、老牛是怎样说的?指名读。

板书: 浅

3、怎样读好他们的对话呢?

自己练习——同桌读——在全班读,教师、学生评一评,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对话较多,是本课的一个突出特点。重视朗读训练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角色说话时的不同心情和语气。老马说话亲切,老牛说话沉着,松鼠说话急切,小马说话时的心情变化比较复杂,开始是高兴,接着是犯难,然后是犹豫,后来是难为情,最后是毫不犹豫。】

4、听了老牛的话,小马是怎样做的?快读一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加上“立刻”,说明什么?(小马听了老牛的话,连想都没想,就要趟过去)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5、这时又发生了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板书:深

6、小马与松鼠的对话该怎样读呢?

分角色练习朗读。

7、这下可把小马给难住了。他怎么办呢?

自由读6、7段,想一想妈妈的话该怎样读?

8、指导朗读妈妈的话。

9、你觉得妈妈的话当中,哪句话使你最受教育?用笔画下来。读一读。

(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10、现在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小马应该怎么办呢?为什么老牛和小松鼠说的不一样呢 ?

(老牛个子大,所以觉得水很浅,松鼠个子小,所以觉得水很深。小马应该自己亲自 试一试。)板书:高 矮

(三)学习第八段:

1、指名读,小马过河的结果怎样?(水不深也不浅。)

2、读一读,想想该怎样填。

因为小马不像(),也不像(),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也不像()。

答案:因为小马不像(老牛那样高),也不像(松鼠那样小),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板书:既不像……也不像……

3、展开想象,说一说:小马过河后会说些什么?

(早自己试试就不至于耽误时间了。接受教训,以后多观察、多思考。……)

三、再读全文:

1、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

2、在全班展示朗读。

四、进行总结:让学生谈学习后的体会。(鼓励学生多角度进行交流,如:你怎样看待小马先请教老牛的做法?你怎样看待小马回家问妈妈的做法?小马的做法有错吗?如果他什么都不问就蹚到河里去合适吗?他应该怎样动脑筋思考过河这件事?)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勇敢的,爱动脑筋的孩子,遇到困难,不怕困难,多动脑筋,亲自尝试一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长。板书:多动脑筋 亲自尝试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引导学生围绕小马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对小马的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多角度进行交流】

五、课后练习

小马从磨坊回来之后,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妈妈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老牛

小马 既不像……也不像……

多动脑筋 亲自尝试

松鼠

上一篇:11.6体制、机制(网格化管理)下一篇:企业统一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