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说、演――《小马过河》

2024-04-30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精选2篇)

篇1:听、读、说、演――《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说课稿

王家山小学 李世琴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考验中的《小马过河》,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图文并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课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根据二年级学生爱读童话,能初步读懂童话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认识愿、浅等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读懂课文,难点是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巧破难点,顺利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主”,采取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领”为辅的新型学习,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进而能更加喜爱语文的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直入主题,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直接出示正在过河的小马,揭示课题《小马过河》。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在识字认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方法,这里我通过学生认读,齐读并造句进行巩固复习。

第三个环节:以读代讲,品文析句

在这一环节中以读为主,我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读文,如,指名读、默读、跟读等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目的,这其间随着教学的推进,图文并存的出示,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进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读出应有的语气。

第四个环节:研读课文,解疑感悟

《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的关键就在面对同一条河,老牛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却说河很深,能淹死人,两者截然相反的观点促成小马过河左右为难,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为什么?弄清这个原因是学生正确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观因素。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答案,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感观到: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而小马亲自试试,却发觉:即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进而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理论支点是:从文中来,到文中去,跳出文本,实现文与道的统一。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一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让学生说一说你遇到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的精华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彰显这一宗旨:

小马过河

牛(图)

松鼠(图)

深 马(图)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虽然我已经做到了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但其中还定有不完善之处,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篇2:听、读、说、演――《小马过河》

一、听是语音模仿的关键

刚刚生下来的婴儿, 学习语言是从与父母的接触, 聆听父母的语言, 并逐渐地进行模仿开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会掌握越来越多的词汇和句子。从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 听是一个重要过程, 是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因此, 我们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就是, 要让学生多听。听有好几种方法, 可以听录音, 可以听视频, 可以听教师读, 可以听同学读。通过听解决学生读音不准的毛病, 因为许多教师的发音就不准确, 所以学生跟教师学的发音就更不准确, 甚至差别很大。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有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好, 但是所说的英语外国人根本不懂, 这实际上就是发音不准的原因, 这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最大的毛病, 需要进行纠正, 以免学生讲的只是中国方言式的英语。但是在教学中, 仅仅让学生听录音, 是远远不够的, 原因是只听录音, 没有语言的环境, 学习英语的速度还是提不上来。所以为了提高英语的实用性, 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电视节目, 边听边看, 不但从听觉上进行学习, 还从视觉上进行刺激, 还能了解语言的应用环境, 学习效率肯定就会高很多。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得到验证。看视频不但可以学习英语的准确发音, 而且还可以借此了解外国人说话时肢体动作对语言的帮助作用, 以及他们简略式的英语表达习惯。

二、说是口语练习的基础

通过听的环节学生的听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这距离用英语流利地表达、交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是能听、会读, 但就是不会说, 这就所谓的哑巴式英语。有很多人英语考试分数相当高, 但是遇到外国人用英语交流的时候, 就成了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就是在“说”这一环节上下的功夫不够所致。我们知道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能用英语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如果只是学会了英语的相关知识, 却不能表达交流, 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意义。所以为了克服这一缺点, 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多说、敢说, 可以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或者与同学交流, 必须说英语;课下与同学玩耍或者借东西, 都要说英语;在学校的某一个地方成立专门说英语的“英语角”。这样形成一个英语的环境, 学生就会由说英语不习惯, 变成逐渐习惯, 而且随着说的次数增加, 时间加长, 就会说得越来越流利, 越来越准确, 语言也越来越丰富, 这实际上就是等于在模拟环境里进行模拟训练, 事实证明, 对于英语的口头训练非常有效, 值得大家进行尝试。

三、读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根本

实践说明, 读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它包括精读和泛读。所谓精读就是指对于一些重点的英语课文, 要细心地读, 大声地读。通过读课文首先可以锻炼阅读能力, 其次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可以锻炼语感。教材所选课文一般来说都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文章, 其中的单词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所引用句子都是较为常用的句型, 具有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晨读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每天早晨都抽出一定的时间, 把最近学过的英语课文, 从头到尾读几遍, 尽可能遵循规范的朗读要求, 包括停顿、连续、升降调, 都要有意识地遵循朗读规范, 从而自觉地对单词、语法的使用学有余力的学生, 可以要求他们多读一些课外英语读物, 对于其中不懂的单词可以借助词典等工具书, 予以解决, 对于书中的文章不必每个单词都弄懂意思, 只要能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领略大概意思就行。这种阅读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 效果非常显著, 是一种较好的阅读方法。

四、写是英语表达能力的综合练习

写是指英语的写作能力。这就像是语文课当中的写作文一样, 但是没有作文写作要求那么严格。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要求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开始的时候, 用英语写日记, 每天写一写, 字数不加限制, 内容也不限制,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写作。但是尽量要把句子写正确, 少用重复的句型, 在才开始的时候, 学生所写日记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单词拼写错误, 语法错误, 语言表达习惯不对等, 但是只要在教师的指点下, 不断地修正,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一定会有较大的进步。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写认真修改的好习惯。修改日记实际上也是一个改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过程。学生如果感觉已经没有错误, 就可以交给教师, 让教师帮着进一步修改, 并认真改正自己日记当中的不足之处。有的教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用英语写信, 也是一个不错的写作练习方式, 看着自己虽然不算完美的作品, 因为是自己付出辛苦才完成的作品, 所以肯定会有一种成就感, 不自觉间就提升了英语能力, 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演是英语表达能力的实践

在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英语表达能力, 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或小故事等。在演以前, 让学生自己分组, 并让其中一名学生当组长, 负责本小组的一切事情, 包括每个学生的分工, 像剧本台词的编写, 演员角色的分配, 道具的准备都要求他们自己完成。一切准备好之后, 就可以在教室里演了。通过这样演的形式, 使课堂变得既有趣, 又活泼, 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集体合作能力、领导能力、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这样练出的英语口语, 也非常适合真实的语境, 为以后和外国友人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相关文章:

中班语言说课稿“小马过河”05-20

小马过河作文04-13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06-02

小马过河优质教案07-21

《小马过河》评课稿05-05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05-16

小马过河优秀教案07-21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07-21

小马过河教案中班教案03-27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04-21

上一篇: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下一篇:结核转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