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2024-04-22

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篇1: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10的游戏》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体会

1、动手操作目的要明确

动手操作活动是指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本节课我设计了把10个苹果装进2个篮子的动手操作环节,我选择的学具(10个彩打的小苹果和2个篮子)尽量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看的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感觉,又通过对学具的摆一摆、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操作,让孩子切身体会到10的不同分拆,为后面做10的加减法做好铺垫。通过操作加强感悟,这是低年级学生形成新知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不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顺利地迁移,克服思维的障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可是我在上课过程中看到以下现象:我让学生开始动手操作了,但仍有个别学生无从下手,要么看着别人操作,要么就随意地玩。我仔细思考了下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原来学生对操作方法还不明确。其实我在让学生活动之前我应该把操作方法交代清楚,我可以先示范把10个苹果分成5个装一个篮子,5个装一个篮子,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交流进一步明确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还有学生不明确的,我再进行个别辅导,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操作要有目的,也就是说

第 1 页 学生必须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则又不仅应当关注学生在做什么(what),而且还要关注为什么要这样做(why)。只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活动的目的,从而相应的活动也才能够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做。而这一点正是这节课我所欠缺的。

2、课前准备要求尽量要简单

小孩子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都会改变他们注意的对象。今天这节课,我设计了我为数字添色彩,需要学生用到水彩笔或者蜡笔涂颜色,我原本的想法是不想让学生在上课时无序的拿出蜡笔,所以让他们把蜡笔等统一摆放在课桌中间,这善意的小细节再加上动手操作环节中学具(小苹果)的诱惑,着实让我措手不及一番。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发现,抽屉里的一张小纸条或者美术课、自然课、手工课等科目留下来的学习用品以及桌面上的学具、新奇的笔盒,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课上玩个不停,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因此,我觉得上课之前要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课前准备要求尽量简单,上课不用到的东西不要拿出来。我们一年级数学课可以要求学生只准备一本数学书、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直尺。其他的东西全部放在书包里,抽屉不准放零散的学习用品,以防不必要的干扰。

3、媒体辅助切忌不能重形式轻内容

第 2 页 练习课与新授课相比,内容上无法吸引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媒体呈现喜羊羊与会太狼的童话世界,给学生以动态的刺激,让学生在愉快的数学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实物展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画面的信息节奏快、容量大,学生还是被太多信息所干扰,感官刺激太多,注意力不易集中,抑制了深层思维活动。所以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切忌不能重形式轻内容。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也会事与愿违。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

第 3 页

篇2: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上半学期10以内的加减法中的一节与10相关的加减法的练习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掌握10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难点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题组中的规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贯穿整节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练习课与新授课相比,内容上无法吸引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探索10的迷宫,发现秘密。一改往日单一的计算方法,放手允许学生解题的策略多样性,如在10-()=6一题中,紧扣教学重点问你怎么想的?开方式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了宽阔的思维空间,并留给学生大胆阐述自己想法的机会,出现了观察4杯已喝完的饮料、10的分拆、10-6=4等等想法,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在10的加法练习中,又为学困生提供了小圆片,为学困生提供了进一步掌握10的加减法的阶梯,使他们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则是在练习中通过观察发现规律,也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共安排了3处题组合,通过起始的由老师导到后面的学生自己探究、概括,足以看出了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在感知中慢慢地悟出规律,能进行一定的推算。在开放题的练习中通过比较,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锤练。

篇3: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一) 利用故事, 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喜欢听故事, 那么老师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有关白雪公主的故事。 (课件演示:白雪公主及七个小矮人在森林里与动物们正玩得开心, 忽然刮来一阵黑风, 白雪公主不见了, 空中传来巫婆的声音:“白雪公主被我抓到城堡里去了, 要想救出白雪公主, 首先得数出我的魔盒里装有哪几种图形, 每种各有几个。)

师:你们想帮助小矮人救出白雪公主吗?

生: (异口同声) 想。

师:大家看到大屏幕, 先数数有几种图形, 再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课件展示:盒子里装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种图形, 但这些图形出现时是杂乱无章的, 学生只能数出三种图形, 不能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

师: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统计》。 (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数出了三种图形, 老师把三种图形的名称写到黑板上, 同学们再数一遍, 看到哪种图形就大声地把这种图形的名称念出来, 老师来记, 好不好?

生:好!

生在下面大声地念, 老师在相应的图形下面画“√”。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完成了任务。 (三角形7个, 正方形5个, 圆形4个。)

(二) 给出问题, 自己解决

接着投影仪出示统计表。

师:大家看到屏幕, 这里有张表, 这张表叫统计表, 哪位同学能帮老师填这张统计表。

学生一看就知道是刚刚数的这几种图形,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一种图形的空格, 其余的由学生分组自由完成, 效果很好。

接着老师出示统计图。

先由老师利用投影仪清楚地展示一种图形的画法, 并告诉学生注意:

1.数清格数;

2.从上往下涂;格子要涂满, 但不能出格。剩下的图形由各小组自由完成之后,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三) 利用故事, 巩固复习

师:我们已经数出了各种图形的个数, 白雪公主救出来了吗?

(大屏幕展示:巫婆继续说, 你们可以接走白雪公主了, 但别太得意, 我在你们回家的路上设置了陷阱, 你们必须数出有几种陷阱, 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

大屏幕展示:在小矮人回家的路上, 巫婆设计了火、水、毒、刀四种陷阱。)

师:谁能数出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除了在每种图形名称下面打“√”, 还有别的方法吗?大家想想。

生1:可以打圆点。

生2:可以打三角形。

生3:可以画正字。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叫一位同学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 谁愿来试试?

学生跃跃欲试。

老师叫一名学生来记, 下面学生读出陷阱名称。

老师拿出统计表和统计图, 由学生自由讨论完成, 然后叫学生利用投影仪清楚地展示完成过程, 其余学生说出完成的优点和缺点。

(三) 给出空间, 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白雪公主安全地回到了家, 各种动物都来祝贺, 同学们帮着数数有几种动物, 每种动物各有多少?)

学生自己数 (方法同上) 。

学生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接着老师出示问题:

1.哪种动物来得最多?是多少?

2.哪种动物来得最少?是多少?

3.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

学生回答后, 老师又说: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1:兔子来了多少?

生2:猫来了多少?

生3:兔比猫多多少?

……

二、案例反思

(一) 利用故事, 引人入胜

这节课可以说是贯穿于故事中进行的, 在导入时就一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了课堂上, 为该课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年级学生还处于无意识注意为主阶段, 当中途学生感到厌烦时, 故事又把学生拉回了课堂。课堂结束时, 故事给了学生一个美好的画面——白雪公主救出来了, 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同时又很好地将这堂课的内容拓展延伸开来,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 故事数学真有趣

本来《统计》的教学内容是枯燥无味的, 而这节课反而让学生感到很有趣。

这节课在让学生帮忙救白雪公主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知识。这样做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 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故事体验效果好

篇4: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 认识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教新入学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认识0—9这10个数时, 我的教学方式是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如“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1只小鸟、2只鸭、3只鹿、4头大象、5只狮子、8只猴子等,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借助动画效果的魅力,牢固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让学生们按照刚才动画片的情形,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动物),依次给学生讲述1-9这9个数,让学生在游戏与欢乐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对于0的学习,呈现出一个空白画面,在学生实物扮演时,展示没有一个动物,从而让学生理解,0就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无”的意思;学习完新课后,我让学生分别按照0-9的顺序依次展示三次,让大家加深记忆,与此同时,我还抽查了5个学生进行数的认识训练,发现效果显著,学生都达到了教学设计时的目标。

对于小学数的认识教学,我的建议有四个: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生动形象的动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因,教师只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其中,体验生活中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自己体验,并參与其中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与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终身难忘,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动手动脑获取学习效果,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与创造精神。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爱上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0-9数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再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艺术性的表演天才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四、组织开放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篇5: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伊始,我从谈话引入,问孩子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植树的好季节,有一群环保小卫士正在山坡上植树”把孩子们带入主题图,引出新课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进入新授部分后,我先请学生在情景图中找6~10,并体会6~10各数意义;再让学生用画圆圈的方式表示6~10,老师在黑板上摆圆片表示6~10,边摆边说5个添上1个是6个,6个添上1个是7个,……,9个添上1个是10个,体会相邻数相差1;然后学写数字朋友6~10,学生观看写法,书空,再跟着写,循序渐进学会规范的书写6~10;在每个教学环节我都精心设计了相应的练习,边学边练,内化新知。另外,通过“环保小卫士”植树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理解6~10各数的意义,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联系学生生活做一些课堂练习

根据书上的编排,我一共做了3个课堂练习。第一个是“填一填”,感受数序,体会前面和后面的意义;第二个是按顺序连线,学生对连完后的图形充满期待。第三个是火箭发射时的倒数计时,学生兴趣很高,加深他们对数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不足之处

1、对“6~10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很难,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的特点,因此对课堂的把握不够理想。

2、6~10的写流于形式,没落到实处。

4、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5、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多彩。

6、在课堂练习的教学中,对题目的多种解法没有考虑全面。

篇6: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是这种数数大都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开始让学生猜一猜一堆杂乱的小棒有多少根,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拐弯数的下一个数是几十以及几个十是几十。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数出100根小棒的,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认识数的时候,我们借助了一个好帮手 10,肯定10根10根数的方法,告诉他们每十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本节课内容及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会正确的一个一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100,这节课主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并对数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篇7: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活动,极具开放性。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数学故事,针对数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并说明含义。这样一道题变成了一组题,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现象的思维弱点,使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质上有了一次飞跃,养成了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8: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一、在游戏中导入新课, 诱发兴趣

刚上课时, 受课间活动的影响, 学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此时, 通过游戏导入新课,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继而引起学生兴奋中心的转移,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诱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分类”这节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请男生起立, 女生起立;属相是鸡的跳一跳, 属相是狗的跳一跳;穿短裤的男生跺跺脚, 穿长裤的男生跺跺脚;长发女生拍拍手, 短发女生拍拍手.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为学习“分类”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时, 课一开始, 我问学生:“同学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乘过. ”“大家想不想做‘乘汽车’的游戏? ”“想! ”在音乐声中, 有7名学生上来乘车, 到站后下去2人, 又上来3人. 学生通过看到的情境, 马上编出了一道两步计算的数学题, 而且很快算出结果. 用这种富有童趣的游戏情节引入, 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在游戏中导入新课, 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产生追求和掌握新知识的精神力量, 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在游戏中学习新知, 增强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尽量把数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 适当增加游戏活动的机会,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认识物体”时, 我让学生分组做拼搭游戏, 进行设计大赛:看哪一小组拼搭的作品最漂亮, 并介绍它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 用了几个. 同学们拿出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易拉罐、纸盒、积木、小皮球等, 大胆地想象和创造, 搭成了许多形状各异的美丽作品:房子、汽车、机器人、高楼大厦, 等等.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学生在拼搭游戏中, 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 感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培养了创新意识, 增强了学习兴趣.

在“认识位置”一课中, 我设计了“听音乐做韵律操”游戏, 学生跟着音乐口令做律动:左手伸出来, 左手收回去! 左脚伸出摇一摇, 左脚收回去! 右手伸出来, 右手收回去! 右脚伸出摇一摇, 右脚收回去! 接着又让学生把小手“伸到上面拍一拍, 伸到下面拍一拍, 伸到前面拍一拍, 伸到后面拍一拍, 伸到左面拍一拍, 伸到右面拍一拍”. 通过把学生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中, 引导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把新知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玩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继续学习下去.

三、在游戏中巩固强化, 提高兴趣

学生经过前半节的紧张学习后, 注意力已过了最佳时期, 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 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运用游戏进行课堂练习, 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 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教学“比较大小”时, 我设计了猜数游戏:一人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数, 让同桌猜, 然后用“比x多一些”“比x少一些”“比x多得多”“比x少得多”提示同桌, 直到猜中为止. 游戏场景为学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空间, 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在“认识钟表”一节中, 我让同桌之间用钟表学具进行“拨一拨, 认一认, 考考你”游戏:一人拨, 一人认, 然后交换角色. 接着又进行了“我说你拨”游戏:一人说时刻, 一人在钟面上拨, 再交换角色. 学生在游戏中过了把“老师瘾”, 指指点点, 趣味十足, 很好地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

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 适当运用游戏, 能消除学生对学数学枯燥乏味的感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在游戏中推向新高, 升华兴趣

临近下课的几分钟, 学生精神处于疲惫状态, 如果利用数学游戏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不仅能调节疲劳, 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 我把印有1~10的数字和动漫人物的彩纸做成卡片, 由同桌两人各摸一张, 一人做加法一人做减法. 比如:一方看到对方卡片上的数是6, 自己上面的数是9, 把这两个数的和15告诉对方, 让对方猜自己卡片上的数. 如果算对了, 这两张卡片就归对方. 一轮结束, 卡片数量多者获胜. 然后交换角色再来一轮. 这个游戏使学生在课的结尾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 提高了口算能力,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升华了学习兴趣.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临下课时, 我让学生玩了一次“跳7”游戏:学生从1开始数数, 凡数到数字中有7的就不读, 跳过去继续数, 最后再说出跳过的那些数. 同学们意犹未尽, 又编出了“跳3”游戏、“跳整十”游戏等. 在玩跳数游戏过程中, 学生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 巩固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临近下课的时候, 如果能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课堂游戏, 可对学生可形成新的刺激, 使教学活动又一次活跃起来, 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篇9: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篇10:一年级《影子的游戏》教学反思

一年级《影子的游戏》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孩子欣赏形状多变的影子形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是美。表现出“影子”富有梦幻般变化的特点,体现有趣的生活情节,体验“影子”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对影子的形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思考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把生活中观察的结果与同学交流,在谈话中自己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进入正式创作环节时,我把平时收集的同龄人作品作为欣赏的重点,根据画面仔细分析他们作画时的心理,推敲优秀作品的优点何在,拓宽学生眼界,借以降低他们创作时在经验短缺这一点上的难度。在绘画进行时,我及时展示具备创意新,构图好等优点的学生半成品,让其他同学欣赏;同时对画面有设计缺点的孩子及时加以指导,指出不足和需要改正之处。

纵观本课,客观地反思,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憾:

1、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因为是日常授课,在语言组织上推敲不够仔细,有些环节为了能让学生了解透彻,所以加了很多赘述,在今后的课程中还要更加精炼。

2、学生作品完成率不高

因时间关系,学生作品的完成和展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够把优秀作品在展板上张贴出来进行展评效果会更为理想。

篇11: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孟庄小学

窦宝玲

1、影子的游戏

教学反思:通过“玩影子”、“画影子”,一年级的王紫阳在家长的帮助下用深灰色的纸剪出了“老鼠音乐会”,造型憨态可掬,充满了童趣。其他学生也基本能够运用画或者剪的方法来表现影子的外形了,本节课的目的已达到。

1、走进大自然

教学反思:在上这一课的头一个星期五下了一场罕见的冬雪,但星期一上课时,雪却化的干干净净。这让我懊悔极了:为什么不能灵活的请教导处调整课时,充分利用最适宜上这一课的时间?!却让孩子们只能用沙子假装堆雪人!好懊悔,好懊悔!如果再这样抓不住机会,孩子们也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了。

2、花地毯

教学反思:由于教学设计上的失误,上第一个班时一部分学生把本课设计地毯与幼儿园时的设计手绢混淆了,虽然做出来的效果很漂亮,但是当与别人的拼在一起时就显得很单薄、很纤弱。所以在上另两个班时,我先将手绢与地毯的图案进行了比较,使学生对二者的图案风格有一个直观地认识,这样再做设计时就再没出现手绢式的小地毯了。

3、分一分

变一变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好像对于蛋糕味道的记忆更深刻,对外形的记忆还比较清晰,但具体的花纹就不太清楚了。所幸我找到了几幅好利来蛋糕的宣传图片,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蛋糕的大照片,甚至有六层的结婚蛋糕。这些图片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启示,而且在演示怎样“分”、再组画面时就用这上面的图片来示范,学生感觉就像在分真的蛋糕一样,心情很激动。在创作时也能够描绘出造型各异的蛋糕。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欣赏作品,这些欣赏作品从哪里来,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生活中许多的画报、宣传图片甚至是报纸、杂志上的彩色大幅广告都是我们用来欣赏的好资料,只要教师肯做有心人,善于发现、搜集,就不愁找不到足够多、足够好的欣赏资料了。

4、有趣的半圆形

小教学反思: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时已接触过半圆形,如果利用工具来画半圆再制作,他们的作品很精致;如果让他们自己徒手画半圆再制作,作品就会歪歪扭扭,却也富有一种儿童情趣。这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低年级的美术制作课,究竟是需要学生的作品达到一种“精致的工艺品”的效果,还是“富有儿童情趣的”、“不太精致的效果”呢?

5、摸一摸,画一画 教学反思:这一课的作业效果好的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虽然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触觉时不够到位,但却能用生动的绘画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如: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运用不同节奏的的波浪线表现出了“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感觉,虽然不是触觉,但这种感觉却是人人都有过的,但一般人没有用绘画形式来表现的。还有“烫得直跳”、“心怦怦跳”等感觉,孩子们表现得都很好。这说明本课的教学目的已达到,学生已能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6、纸风铃 教学反思:

下课的时候,一年级一班的胡誉川一下子把一串自己做的小挂饰套在了我的脖子上,这是一串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片串成的项链,中间还穿了一颗红色的扣子,配着我的黑毛衣非常别致。整整一天我都戴着它,谁看了都说好看,胡誉川更是美得不得了,放学的时候还领着它的家长来看看“赵老师戴着我做的项链呢,带了整整一天!”别的孩子不服气地说:“明天我要做个更好的,让赵老师戴一星期!”我被孩子们的创造热情深深感动,更体会到了,教给学生“创造”等于是教给学生快乐,教给他们更好的享受生活。

7、瓢虫的花衣裳

教学反思: 学生告诉我,在幼儿园时他们就画过瓢虫,所以我就没在瓢虫的外形、花纹的分析方面多下功夫,而是引导学生多动脑筋,运用多种手法来“做瓢虫”,提出了“比比谁的脑筋灵”、“比比谁的手儿巧”。这使得学生感到作业很有挑战性,设计出了各种各样、不同材料和表现方法的瓢虫。有的学生运用了前面“分蛋糕”一课中学的圆形的分割再组的方法,剪贴出了展开翅膀飞的瓢虫;一年级一班的李华容同学剪贴了许多只瓢虫后,运用了在“小挂饰”一课中学的穿的方法,把小瓢虫和小叶子穿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一个多学期的训练,促使孩子们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法来进行创造,我骄傲的对这些孩子说:“孩子,你们长大了,已经成为知识的主人了!”孩子们受到了感染,创造的劲头更足了,下课时,教室里的展板上爬满了色彩鲜艳、姿态各异的瓢虫。在我眼里,这不光是一份成功的美术作业,更是孩子们一颗颗要求进步、追求创新的心。

8、生活中的趣事 教学反思:

在引导阶段,个别学生把吓唬别人、恶作剧也当成了趣事来说。对于这些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不准画这样的题材”。而是诱导他们:这样做你感觉有趣,可是被你捉弄的人感到有趣吗?你被别人捉弄时感觉怎样?学生很快明白了捉弄别人不好的道理。也就不再画这样的题材了。其实在画创作画时,常常有学生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不良现象当成有趣的事画下来,我认为这时老师不应该不管不问,也不能劈头盖脸的训一顿拉到,因为教师的职责不光是教书,还应该育人。所以应该耐心的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画出内容健康的画。

10、泡泡飞呀飞

教学反思:在画泡泡时来讲涂色技巧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幼儿园时孩子们就知道了太阳有七种色彩只要物体表面光滑,就能反射出绚丽的色彩,所以在阳光下泡泡是五颜六色的。我在黑板上示范了一种运用涂色技巧表现泡泡质感的方法,并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涂?孩子们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他们涂出来的效果更丰富。相信他们对自己摸索出来的这些涂色技巧会运用的更自如,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也会灵活的运用。

11、太空里的植物 教学反思: 太空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是很具体,但科幻卡通片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是巨大的,好些学生的作品怎么看都是卡通片的布景。学生在这一课里想象力的发挥还不如前几课。卡通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当然也有正面影响。可是在童年时期对想象力的扼杀,其后果也是不堪想象的。

12、妈妈的节日

教学反思:在第二课时中,我教了学生一种心形的镂空贺卡的做法,没想到学生们自己由此进行发散思维,制作出了各种半镂空、半立体、各种图形的贺卡。孩子们长大了,真不能小瞧他们了。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当的提高教学要求了。

13、各式各样的水果

教学反思:这样的课,运用实物投影仪来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先请学生自己试着做几个水果,互相参观,大家可以向做得好的学生提问,然后由他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这样由学生来教学生,技法问题迎刃而解。教的学生有成就感,学的学生没有距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4、可爱的动物 教学反思:

有的小组的学生象上学期做“我的好朋友”那样将运动场上的人做成可以站立的立体的小人,脚上粘上一小团橡皮泥来固定。大家做好后把各种动作的人摆到一起,真的很像一个运动场,有趣极了。我表扬了这个小队的大胆创新及团结协作。在他们的带动下,别的小队也做出了一个个的小运动场。

15、乘上大船游世界 教学反思:由于前几节课一直使用橡皮泥作东西,所以这次有不少的学生仍然使用橡皮泥来做船。在我稍加引导之后,孩子们将纸、数学学具盒里的小棒、花片等与橡皮泥结合着来做船,效果还真不错。这样,学生在愉快的造型游戏中自然的理解到了“综合材料”的使用可以使作品的效果更加丰富、多变。这比老师去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16、打开的柜门

教学反思:偶尔在储藏室里找出自己小时候用火柴盒作的写字台、钢琴,勾起了对童年的无限回忆。我把它们带到了课堂上,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但竟有一半的孩子没见过火柴和火柴盒。

我引导他们把找到的各种形状的盒子放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选用不同的盒子组合成大衣橱、电脑桌……甚至是想象中的或是自己设计的家具、家电。在无限空间的联想与创作当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制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许多谈不上完美但充满了童趣的作品。但愿将来有一天,当他们从储藏室里找出这些小制作时,也能为童年时的创造力没有受到压抑而感到自豪。

17、会摇的玩具 教学反思:好多孩子运用在做“有趣的半圆形”时学过的将一个圆形对折的方法用彩色的卡纸做出了会摇的半圆形,但再怎么办他们就不知道了。我适时地引导他们:有哪些会摇的东西象半圆形?这一下子,孩子们有办法了,通过改造与加工,骑着小人的小木马、露出半个婴儿头的小摇篮……这些会摇的玩具真不比商店里的玩具差!我用纸条折出了一个半圆形,贴上马头,再做了一个小人贴上,也做了一个会摇的小木马,请学生玩一玩。结果他们发现:怎么这个小木马光倒呀?“是呀,谁来帮帮老师?”我想他们求助。通过讨论与试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重心问题:在半圆的圆弧里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放上一块橡皮,用双面胶固定,小木马终于在一定的范围内摇来摇去了。聪明的孩子们又把这种方法用来为蛋壳不倒翁等自制会摇的玩具的设置重心。“我们的玩具都能„听话‟的摇了!”成功的喜悦绽放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在这一节课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而且这种贯彻是无痕的,是学生自己要求的。通过近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们已经适应了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我希望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够充满创造热情的走向人生之路。

18、电脑美术 教学反思:

我在课前作了一个统计:一个班中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占了约百分之七十,曾经用过画图软件的学生占了半分之五十,能熟练运用的约占半分之三十。所以我将这三种学生和基本没接触过电脑的学生搭配着分组,请能熟练运用的学生来帮助其他的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来讲结和示范。没想到孩子们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示范更简单明了,教学效果很好。看来我该多向他们学习,让自己的语言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19、化装舞会

教学反思:在上这一课时,我感觉如果让我准备那么多的教具和范作比较困难,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先将教参中附的这一课的优质课的光盘放给学生们看,让他们“跟着电视里的老师、小朋友一起上课”在看的过程中,电视上的老师提问,由我们的学生来回答,也可以跟电视上的同学一起讨论。因为光盘中这一课展示了大量的动画片和范作,情节设计的也很吸引人,所以学生们自始至终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其中。看完后,第二课时我问学生:“大魔法师送给了你哪几件法宝?”“要想参加森林舞会要打开宝箱找到哪几件法宝?”学生马上就答了出来,然后再将做的步骤理顺一下,学生就能很快的做出非常棒的头饰,并且利用带来的围裙、纱巾等等吧自己按照想象中的样子打扮起来。表演时我请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自己扮演的形象编一个小情节剧来表演。孩子们兴趣盎然,表演的相当的出色。下课了,他们还不舍得将自己的“行头”撤下来,一直戴到放学。“和电视上的老师、同学一起上课”时我的一个大胆尝试,起初心里也没有底,经过实践,效果还真不错。其实,这和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的原理是一样的,学生能够利用媒体来进行自主学习,这不正符合新教改的要求吗?但是教师在备课,与教学媒体的交互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不能完全依靠媒体,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20、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教学反思:

篇12: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符合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

3、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调动和发挥,课堂上迸发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围绕关键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有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过教师的转变也是需要过程的,他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篇13: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求学的主要动力。然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对事物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且完全凭个人的喜好。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 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激情与兴趣, 视数学学习为“苦事”。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爱上数学学习, 就要让数学充满趣味性, 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数学游戏集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 使得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 消除学生内心对数学的不良情绪, 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所说的:“对于儿童来说, 游戏是学习, 游戏是劳动, 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游戏活动, 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提供更为宽广的活动空间, 激起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 我让学生来做一个投球的游戏, 设置1、2、3、4、5五个球筐, 我读出一个数, 让学生将球放入对应的筐中, 看哪位学生投得又快又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这样会很顺利地进入到学习中来。在学完这节知识后, 我再出一些计算题, 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后, 把球放入相应的球筐中。这样的游戏活动, 有利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参与, 融入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的游戏中, 学得积极, 学得主动,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爱上了数学学习。

二、师生间情感的沟通与心灵互动

小学阶段既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阶段, 又是培养学生情感的主要阶段, 现代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的单纯的知识传授, 更加注重师生间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互动。新课程改革将情感目标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明确提出要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中。情感教学在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沉闷无趣, 学生会惧于教师的权威而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 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开展。采用游戏教学, 可以使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情趣与欢乐的教学氛围, 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对教师、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而愉悦的情感, 以此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游戏更利于教师实施情感教育, 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使三维目标有机结合, 渗透于每一节教学中。

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提倡要让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就是教师的讲堂, 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机械地记忆知识, 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造成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书本的知识, 是短暂的记忆, 灵活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没有形成。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 学生的主体性在游戏中得以生成并发展。游戏广阔的参与空间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 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更多地来参与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 这使得以重视结论为主的教学变成了过程与结论并重的教学。学生是游戏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进行讨论与交流,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讲授变成了做游戏,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知识。这样所学到的知识学生记忆更牢固, 理解更透彻, 运用更灵活,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自然会涌起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有了更深更明确的认识, 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会真正爱上数学学习。

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阶段, 我们要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想象力丰富, 好奇心强, 求知欲强, 存在一定的创新潜能, 如发现能力、迁移能力等。但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有限, 对事物的认知处于形象感知阶段, 尤其是传统教学中学生被控制得很严、很死, 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无论如何也挖掘不出来。教学中, 我打破设置书面作业的常规, 为学生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型作业, 新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眼前为之一亮, 使学生改变了作业多、难做、枯燥无味的看法, 将学生从禁锢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来完成作业,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完百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后, 我将计算题写在扑克牌上, 将学生分成小组, 各小组间展开竞赛。小组内互相抽牌, 抽到的学生来计算, 被抽出牌的学生进行检查, 最后看哪组用时最少。受好奇心与好胜心的驱使,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求胜, 学生会自主地创造不同的解法,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篇14: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让学生经历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学习过程。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在探索发现中,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增强应用意识,体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简单的方程。

教材分析:

“天平游戏(一)”是第7单元方程中的第3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地学习方程的开始。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地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而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上比较困难,但它能很好的揭示方程的含义,并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教材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理解等式的性质;第二部分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习解方程的一般方法;第三部分是综合运用解方程的方法练习解方程。

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方程的知识经验,知道了等式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都为这节课理解等式性质,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思考力,我们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观察天平,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天平的变化规律,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再利用原认知总结出等式性质解方程。学生刚刚接触解方程的内容,教材后面也没有安排关于解方程概念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知道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检验以口头检验为主,让学生养成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设想: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教师尝试运用了让学生观察、猜想再加以验证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在演示操作、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验“在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这一规律,为了让学生提供充分感知的条件,进而得出“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结论。再用等式让学生尝试解方程,体会到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普遍适用性。总之,在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智,主动获取知识和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揭示

师:(出示实物天平)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看看它是谁?

生:天平。

师:这节课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想做这个游戏吗?(生:想)让我们共同进入“天平游戏(一)”,探索游戏中的奥秘!目标课题:天平游戏(一)。]

二、操作观察,感知规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

生:在天平两边放人相同质量的物品。

(出示课件:天平和一些不同质量的砝码。) 师:屏幕上有一个天平和一些不同质量的砝码,现在老师要通过操作使天平平衡。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先在天平左侧放入5克砝码,再在天平右侧放入5克砝码。)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

生:我发现在天平两侧各放入5克砝码时,天平是平衡的。

生:我发现在天平左侧放人5克砝码,天平开始向左侧倾斜,再在右侧放人5克砝码时,天平是平衡的。用等式表示是5=5。

(课件演示: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生:我发现在天平左右两边各加入2克砝码,天平还是平衡的。用等式表示是5+2=5+2。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也都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淘气看同学们这么聪明,也想出了问题考考你们,接受挑战吗?

生:接受。

(课件出示:左侧放入的砝码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入10克砝码。)

师:仔细听题,你能用等式表示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吗?

生:x=10。

师:x=10,既是一个等式,又是一小……

生:方程。

(课件出示:天平的左侧又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

师:这次方程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吗?

生:天平两边各加上了5克的砝码,天平仍然是平衡的。用方程表示是x+5=10+5。

师:同学们确实聪明,连淘气的问题也没有难倒你们,老师和淘气要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了,真棒!通过上面的操作、观察。你发现了天平的什么规律?(出示教材91页第一组图。 )

生:天平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随机出示。)

师:再看由天平游戏写出的两组等式,你发现了等式的什么规律?

生: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师板书。)

三、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师: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要使天平平衡,还可以进行怎样的操作?

生:如果在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是平衡的。

师:这名同学的推想正确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看大屏幕。出示教材91页第二组图。)从每组天平的变化中,来说明这名同学的推想是否正确。

(生先独立观察,再小组交流。)

生:第一幅图中,将天平两边都去掉了2克的砝码,天平仍然是平衡的。所以我认为这名同学的推想是正确的。

生:第二幅图中,将天平两边都去掉了5克的砝码,天平还是平衡的。我也认为这名同学的推想是正确的。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乐于动脑思考的好学生。通过验证,证明了这个推想是正确的。(出示规律: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生齐读。)

师:再看这两组等式,你又发现了等式的什么规律?(生交流。) 生;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师补充板书:或减去。) 师:通过以上的操作、观察、推想、验证,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生齐读。)这就是等式的性质。(师板书。)在这个性质中,你认为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两边都、同一个数。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记住这两个关键词。(生齐读。)

师:利用等式性质就能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同学们想试试吗?(板书:y+8=10。)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y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10-8=2,所

以y=2。

生:我想,几加8等于10呢?得出y=2。

生:我把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8,得出y=2。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等式两边都减去8吗? 生:方程的左边是y+8,再减去8,左边就只剩下y了。左边减去8,为使等式成立,右边也减去8,就得出了y=2。(师随机板书。)

师:这名同学们说得很准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是怎样书写解方程的过程的。

生:老师把“=”对齐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除了“=”对齐外,在解方程前,还要写上一个“解”字。这就是解方程特殊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要牢记。

师:我们得出的结果y=2正确吗?我们可以对结果进行检验,你打算怎样对这个方程进行检验呢?(生交流。)

生:将y=2代入方程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生:很好。)那我们的等式成立吗?(生:成立。)在以后的解方程中,同学们要养成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师:让我们利用等式性质完成91页“试一试”:求未知数x。

x-19=2x-12.3=3.8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解答,再和同桌交流你的解法。

(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书写过程,全班订正。)

五、质疑延伸

师:时间过得很快,本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对本节课的知识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如果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师:这名同学的想法和老师的不谋而合,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探讨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反思:

天平游戏这一內容,看似简单、浅显,其实不然,它是学生学习解简易方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是思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通过玩天平游戏探索出等式的性质,实现了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探究天平平衡的规律,发现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堂上,学生会倾听、会表达,活动中,学生动脑、动智,主动获取了知识和方法,是一节生动精彩的数学课。综观全课,有如下特点:

1.找准起点,感知平衡。

天平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师课前是由问题作为活动的起点,刘老师紧紧抓住天平平衡这一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积极回忆起相应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引出“等式有什么规律”这一问题。这样设计突出了一个“妙”字,巧妙地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为学生探索新知识提供支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亲历体验,发展思维。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天平平衡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情知交融的形式把核心问题“怎样操作仍然使天平保持平衡”凸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与猜想、感知与推理、交流与思考、亲历天平两侧的变化,使零散感性的认识得以提升,从而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体现了数学家研究问题的几个重要阶段,充实高效、意蕴丰富。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得以提升。

3.启迪点拔,激活思维。

篇15:数学一年级《10的游戏》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教科书59--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及基数的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0---9这几个数字朋友,今天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2、数字故事:星期天,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字宝宝,1来了,2也来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9走到1对面,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走到0面前说:“你更小,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 3、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几呢?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师:今天10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但是它藏在我们数学书59页的主题图中,想找到它吗?那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9页,仔细地观察主题图,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从主题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数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1个十。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资源,先让学生充分地数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头脑中初步形成有关10的具体数量,丰富了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接着抽象出数字10,经过两次抽象概括,初步建立10的数概念;最后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找“10”,使学生知道每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5、数字顺序。

(1)出示计数器。师:我们来数一数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吧!(9颗)仔细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拨了一颗珠子,现在是10颗珠子),刚才的过程说明了什么?(9添1是10)。

(2)出示尺子。数字朋友已经在上面排好队了,你能帮助10找到它的位置吗?(10在9的后面)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较10与9的大小。

(1)10和9谁大呢?为什么?(2)结合着点子图来说一说10和9谁大?(3)用式子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字进行排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知道数的顺序,了解数的大小。】 7、10的组成

(1)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快数数有多少个?但是礼物太重了,需要分装在两个袋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礼物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2)学生汇报分法,教师板书。

(3)看到每一组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4)这么多的式子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5)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把10个礼物分别装成两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助人的欲望,于是对“10的组成”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此时,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激活状态,不言而喻,“10的组成”将迎刃而解;随之,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10的组成”,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掌握“10的组成”,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8、指导书写10.三、巩固练习

1、练习:60页做一做。

上一篇:幕墙工程企业erp下一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