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学校检查

2024-05-09

法治建设学校检查(精选6篇)

篇1:法治建设学校检查

应征稿件

学校法治建设以德为先

内容提要:苏轼提出“礼刑相为表里”,强调道德教化,反对专任刑罚。当今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法治教育需德育先行。

关键词:法治 德治 法与德重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为官期间,他提出德先刑后、“礼刑相为表里”的观点,强调道德教化,反对专任刑罚。古语今说,便也就是“法治”先“德治”。

法治即法的统治,是指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权威地位,并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民众事务的一种政治结构,即法的统治。它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儒家提倡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德治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同时,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作为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德法并济是传递校园正能量的需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与鼓励学生弘扬正气、树立远大理想的需要,是青少年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小学德育和法制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这对中小学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今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环境,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使少年儿童的人文精神越来越淡化,导致全社会精神文明和偷道德的滑坡。同时,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只有教学工作才是实地,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以德治校和以德治教等都是虚的、;软的、可有可无的。这是由于对以熏治校工作重视少,对其内有的规律、学生的思想器重现状、影响学生思想品质和素质的因素研究少,因此很难做出科学的、超前的决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致命德育工作越来越虚、越来越软,几乎成了表面文章,长期以往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往往只是挂在嘴上,而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和实际工作中。因此,我们要走出重法治轻德治的误区,加强教育,德治与法治并济,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实施法治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所以,无论从学法的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上,都必须从道德意识的培养入手,把法制教育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教育实效,并有效实现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

法与道德相重合的情形告诉我们,许多法律规范都是国家对道德规范在法律形式上的认可。比如,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公德,保守国家机密。这里每一个法律规范同时也是道德规范。从这种意义上看,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也往往是重合或一体的;同时,法与道德相渗透的情形也告诉我们,虽然有些法律没有直接表现道德规范的要求,但却体现了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比如,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同志式、男女平等、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又如,《刑法》中所规定的八种犯罪行为也会从正面体现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平等待人以及家庭、婚姻等社会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另外,法律本身也是对道德在作用范围及程度上的一种界定并给界定后的道德规范以强制力的约束,这种相区别的关系也同样告知我们:法制教育就是一种强制性的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又是一种基于自觉意识的法制教育。

实践证明,人们的违法行为,特别是青少年的失足和沉沦,往往正是由于思想堕落、道德败坏的结果。从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看,本质上无非反映了行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人们所关心或经常涉及到的经济行为,就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维护。这首先就涉及到了道德因素,即损人利己还是利人利己;同时又涉及到了法的因素,即在损人利己与利人利己中间有一个法的规范或界定。就是说,追求经济利益要合法,这是防止损人利己,会起到推进道德建设和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反之,损人利己的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上往往会因失去尺度而触犯法律,这是道德因素对法制建设的影响;同样,维护经济利益仍然要以法律为武器,这既可确定被维护的利益的法定界限、即合法权益,又会有力地反对、制裁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推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齐头并进。

法治与道德这种关系要求我们,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从道德教育入手,其意义在于:第一、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立法的基础,从道德教育入手,学生才会乐于学法、易于知法、深入懂法;第二、社会主义法律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真正人道的法律,从道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形成守法意识。总之,通过学法使学生知法、懂法、自觉守法,这本身就属于一种思想性的教育,而道德意识正是形成法律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所以,法制教育要从基础入手、从思想入手,就必须从道德教育入手。只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必然会大大加强遵纪守法观念,巩固社会主义法制。把法制教育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法教育收到实质性效果。

从道德教育入手加强法治校园应注意防止顾此失彼,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必须注意克服三种错误认识的影响:

一是要防止将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既要反对法律万能或道德万能的思想,也要反对法律无用论或道德无用论的错误认识。我们所强调的“以德治校”中的“德治”,是在肯定“依法治校”的重要基础上的“德治”,是把“依法治校”同“以德治校”看作是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二是要防止“以德治校就是人治”的错误倾向,防范“轻德”的现象发生。有些人认为德治即是人治,强调德治就是要退回到人治,孰不知以德治校并非排斥依法治校,而是要把道德建设作为推进依法治校的基础和重要措施,二者的关系绝非“鱼与熊掌”的关系,更不是水与火的关系,而是左手与右手的关系,我们必须一手抓依法治校,一手抓以德治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尽管我们今天的教育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都还不够,都需要大力加强,但是就“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二者的工作力度相比较而言,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建设还是一个更加薄弱的环节。一些有意无意地扬法抑德甚至抹杀教育道德建设意义和作用的倾向,还没有得到克服;我们提倡的一些道德价值、取向同现实某些经济社会生活规则还存在着矛盾甚至“拔河”的现象;在不少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工作者眼里,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未出现、也不会用的状况非常突出。

三是要防止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表现出“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的特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作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或者干脆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视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样把德育只理解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质教育,就会忽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如果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那么在德育实践中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历史的惩罚。

古人有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相信在孕育了东坡文化的这片沃土上,学校法治教育在以德育为前提下,必将开出灿烂之花。

篇2:法治建设学校检查

我校现有39个教学班,2000多名在校生。为创建法制文明的校园环境,我校在“以德立校,以法治校”德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以法制教育为依托,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量化管理为手段,以自主教育为目的”的校园法制建设活动,有力的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重视、规范运作,是校园法制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校园法制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升学教育还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法制教育想在学校整体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真正摆上位,列入议事日程。基于这种认识,我校把法制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健全组织结构。建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德育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的校园法制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主抓理论研究,规划设计,活动实施的三个工作组。从法制建设计划的制定,活动的组织,资料的整理到检查评价,都有专人负责,从而保证了法制建设渠道的畅通和工作环节的系统完整。其次,规范了法制教育制度。一是建立渗透法制教育计划的制度,二是制定普法宣传制度,包括干部学习制度,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制度,橱窗、板报定期更换制度等等,使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人人皆知。三是建立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我校先后建立了二十多项管理制度,如中学生一日常规、中学生礼仪常规、教师礼仪常规、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等等。使师生的言行举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了法制文化建设的规范性。

二、构建网络,建设队伍,是校园法制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几个人,某个部门之事。需要全员参与,广为覆盖,循序渐进。为此,我校按职能部门负责,明确分工,各自承担不同的法制教育内容。党支部负责对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和师德教育;办公室负责对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并制定本校教师管理条例;教务处指导各教研组选定适合学科特点的法制教育内容,指导任课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制教育计划;政教处定期对班主任和班干部进行培训,制定学生管理条例,负责组织实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总务处从培养后勤人员礼貌待人,规范服务入手,在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同时加强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立体教育网络,全方位渗透教育机制的建立使学校形成了“人人抓法纪,处处教育人”的良好氛围。

教师是法制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法纪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法制建设的可信性和实效性。为此,我校在抓教育网络建设的同时,突出把建设一支知法、懂法的教师队伍作为关键环节,并加大培养力度。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开展教育执法自查和师德标准大讨论,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提高教师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学生合法利益,教育违纪学生的自觉性。如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给因父母离异遭遗弃的学生以安心;运用《义务教育法》有效解决了学生逃课问题等。组织学生听法制知识讲座和法制报告,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动机、年龄特点,诱发因素有了进一步了解,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教育活动。对典型案例进行学习讨论,对各班个案互相交流,请老教师介绍教育方法等。

三、运用载体,注重质量,是校园法制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

法制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的特点和规律。如果只靠课堂传授、单纯说教,缺乏说服力,学生不能接受,效果不会好。为此,在法制建设中,我们坚持多管齐下,灵活施教。

一是课堂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紧密结合教材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如政治课的环境法规教育;生物课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教育;历史课的文物保护法教育等。班会课的思想品德、法律常识等知识是教学任务,又是法制教育内容。使同学们学到了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

二是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成为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所以,我们以家长学校、家长联系卡、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邀请家长参与管理,及时反馈信息,实现全程教育。“走出去”,“请进来”是实现校园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今年开学初,发现部分同学经常放学后在校外逗留,到小卖部买东西,化钱大手大脚。学校德育处一是多方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得家长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离校后的管理。二是组织大队干部到学校门前检查,将问题学生带回学校进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发生很大的转变,表示要树立远大理想,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和正当有益的特长爱好上。一定要遵纪守法,作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小公民。

三是主题教育和日常管理相结合。我校每学期第一个月为规范教育月,每年十二月份为法制教育月。在主题月活动中,学校以办展览、搞讲座,写体会等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各班举行主题班会。学校将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创建文明校园的起点,常抓常新。制定了《安福二中学生礼仪常规》,下发到每一位同学的手中,要求人人熟知,并组织了这方面的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对照《常规》制定个人计划和班级文明公约。倡导“礼貌待人、谈吐文雅、举止得体、活泼上进”的文明风尚。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做到自强、自尊、自爱、自重。教育学生以校为家,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乱扔乱丢,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保持教室和宿舍卫生的干净,严禁踩踏草坪、攀枝折叶的不良行为,共同维护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自觉维护校、班的荣誉,做到有损于集体荣誉的话不说,有损于集体荣誉的事不做,人人为争创文明校园贡献力量。组织学生重新学习了《中小学生守则》,重点了学习“中学生一日常规”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以近几年来学生中发生的违纪事件作为反面教材,使每位学生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是违反校规校纪的。同时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了谈心、教育、观察等方法,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其及时改正错误,使学生认识到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努力拓宽知识面,珍惜黄金时光,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正是因为常规管理的及时到位,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成效才能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得以充分体现,才使得我校学生的文明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强化考核,巩固成果,是校园法制建设持续开展的关键措施。

校园法制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使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不断强化考核环节,加强和改进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首先,学校重新调整了对班主任的量化考核,采取月评价制,形成激励机制。各项考核及时进行公布,增加了考核透明度。从而使整个管理层面步入到一个新的高度,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加强。同时,我校有意识地引导班主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不用固定的模式评价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求班主任摈弃绝对的“师道尊严”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从情入手,以情感人,以道德情感为中介,与学生建立亲密、平等、和谐的“朋友式”新型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注重发挥集体力量,实施民主管理,用热情和爱心关爱学生成长。其次,完善了检查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间,倾听对法制文化建设的见解和意见,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保证了法制文化建设中的民主、公平、公正、合理。

随着校园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法用法守法已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在校园法制建设中稳步提高。学校多次荣获“安福县综治先进单位”等称号。

安福二中

篇3:试论高等学校校园法治化建设

一、校园法治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法治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从“任性”走向“理性”的必经之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任性”到“理性”, 应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 高校的学生管理行为应限定在法律秩序以内, 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 实现依法管理。

第二, 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的权利得到最广泛的尊重和保护。

第三, 使权力得到有效的管理与运用, 使国家已经制定的学生法律、法规和学生管理制度得到充分的普遍的实现。

二、校园法治化建设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利益的保护和实现, 一旦自身权利受到侵害, 就会采取司法手段解决, 这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同时我们看到近年来大学生状告母校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不乏是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 使学生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于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另外, 过去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家计划招生, 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 高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和学生的服从。但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快速发展, 这都对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求高等学校法治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现状堪忧。从总体上看, 我国针对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还未形成成熟的法治管理体系, 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础比较薄弱, 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其中包括:

1. 思想观念不适应, 依法管理的意识薄弱;

2. 管理制度陈旧、不健全, 有缺位现象;

3. 管理松懈, 有规定无执行, 人治大于法治, 任性大于理性;

4. 有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5. 缺少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服务体系。

2009年1月发生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的“炸猫”事件, 对于学校是否应当处理炸猫学生朱某, 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 有人认为朱某用鞭炮将校园内的流浪猫炸死, 手段残忍, 情节恶劣, 事件公开后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声讨, 对这种品德败坏的学生学校应当进行严肃的调查和处理;另一方面, 有人认为该生的行为固然令人不齿, 却没有对其他人和校园公共设施进行损坏, 没有触犯校规校纪, 更未触犯国家法律法规, 可以对其进行深刻教育, 令其反省自己的行为。

这些争端说明了高校管理工作必须要依赖完善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 在学生管理 (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者) 、学生行为规范 (针对学生本身) 等方面应当分别制定相关的、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学校和学生的行为。

三、校园法治化建设的途径

在大学生权益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进行校园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已变得刻不容缓。通过对近年来校园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纠纷的探讨和解决, 进行校园法制化建设的途径也初露端倪。

1. 完善相关的教育法律体系

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体系;而完善教育法规体系, 一方面要“修”, 一方面要“立”。目前,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规范高校行为的法律法规, 如《教育法》、《教师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建立和维护高校体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个法律体系不够完备, 至少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尚且存在空白, 如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权限, 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纠纷的解决方式等。

2. 坚持德、法并存的管理原则

德法并存, 就是要实现思想教育和制度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统一。依法管理是保障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稳定有效的基础和前提, 但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却离不开思想的配合。依法加强学生管理, 要以教育为前提, 即教育在前, 惩罚在后。惩罚要做到合情合理, 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 避免在惩罚之后引起争端和矛盾。

3.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尽管大学生法治教育已经进入校园进入课堂, 然而学生重学轻用, 法律意识淡薄, 不能用法律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 学生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 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罔顾校规校纪。因此要大力加强学生法治教育, 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 使其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学习阶段。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有利于推进高校依法办学的进程。

4. 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学法、懂法,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做到依法行事, 依法育人, 真正把教育、管理学生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结合起来, 既要严格教育、管理学生, 又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 政府逐步下放对高校的支配权, 使高校获得了自主办学和自主管理的权力。随着高校自主行使决定权的行政事务范围的扩大, 学校独立意识的合理合法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颁布后, 高校作为独立的教育机构的法人, 依法获得了办学和管理的自主权利。目前大多数高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这对于维护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 保持高校的良性运行, 促进高校发展, 培养合格人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司法救济

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进行救济的最后渠道, 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矫正的正义”。学校能否作为被告曾经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问题, 根据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看来, 学校都可以作为行政主体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主体。学校内部管理冲突中的个体有了通过司法程序获得救济的权利, 这样, 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也就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主体, 被纳入了行政诉讼制度的监督范围里, 从而开辟了对高校内部管理行为进行审查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宗登超, 《论公立高校学生司法审查的限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3月

篇4:法治建设学校检查

一、“法治型”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战略部署。这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治校能力,培养青少年学生法治精神,推进法治教育,建设法治校园。

首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校长首先应该做到学法知法,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这是新形势下校长队伍建设的根本。学校法治教育是弘扬国民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学校确保向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校长具备良好的法治理念是中小学教育适应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新形势、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校长的法治理念不会从天而降,只能从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学习中得来,通过学习,把法治理念蕴含到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去,营造出校园内人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其次,校长管理学校必须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去管理学校、培养学生,也就是说,校长的法治理念必须应用到学校的管理行为、管理实践中去,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校长队伍建设的核心。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这就要求校长在学校管理上不但要联系教育实际,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更要全面实现依法管理,让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活动都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果学校的办学行为频频违法,既无法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良性发展,更不能保证培养具有法治精神的一代新人。

再次,培养什么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治精神是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灵魂。法治精神是法治思维、法治文化、法治行为的总和,它包含了人们拥有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中小学校长要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治精神作为自己的责任,帮助青少年学生学法、守法,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和教育他们树立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性。

最后,法治校园是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必要环境。建设一支符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的中小学校长队伍,能否建设法治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检验。建设法治校园是新形势下学校治理转型的必由之路,它包括有浓厚的法治教育氛围,有必要的法治教育设施,有专门的法治教育队伍,有健全的法治教育机制,有落实有力的法治教育措施,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教育教学环境,等等。法治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程,这对校长的法治理念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新形势下一个校长合不合格,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看其法治校园建设合不合格。

二、“法治型”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面临的新任务

(一)当前中小学校长队伍法治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作风品行上“失德”的事例屡屡见诸报端。在生活作风上,有的校长缺乏道德和纪律约束,言行随意,有悖师德,影响极坏。二是不能正确领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失能”现象较多存在。不少中小学校长缺乏在职系统性学习培训和知识更新,在知识和能力上吃老本,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的办学不民主,教师有怨言甚至集体上访。三是不少中小学校园安全等方面问题频频,管理“失范”现象严重。多年来,不少中小学校忽视甚至放弃法治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不少中小学校缺乏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又或者制度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二)建设“法治型”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主要任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中小学校长必须以法治思维治校,以法治理念育人,以法治精神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1.中小学校长必须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做法治理念的示范者。开展学校法治教育,校长必须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同时付诸实践,知行合一,努力做“法治型”校长。要带头学法,把学深学透《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让法律法规成为履行职责的重要准则。2.中小学校长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做依法治校的组织者。校长要按照职务权限责任,组织调动师生参与到运用法律法规开展教育教学和校园管理中来。要坚持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机关的延伸,在落实执行有关教育、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中主动作为,切实做到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防止违法行为发生。3.中小学校长必须大力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做青少年学生法治精神的守护者。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系统性、科学性、集中性的优势,使法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校规校纪建设,建立健全并落实执行校园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言行的“规矩”,在校园生活点滴中培养法治精神。强化法治课堂教学,增加法治教学内容,组织法治教育队伍,开设法治专门课堂,让法治知识深入学生内心,融入学生知识结构。开展法治教育活动,突出学校法治教育的互动性、广泛性、多样性、持久性,形成人人参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滋长法治精神。4.中小学校长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做法治校园的建设者。法治校园建设包括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和软件建设等方面。硬件建设主要落实法治教育场所建设,配备法治教育硬件设施,营造法治教育综合环境,建设和谐平安校园。队伍建设主要是配置法治教育专门人员,增强其法律素质,提高学校法治教育水平。软件建设主要是建立、完善和顺利实行一整套学校法治教育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

三、积极探索 “法治型”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一)建立中小学校长法治知识考试合格证制度,突出以法治思维为主的法治素质测试,实现校长选聘的法治化。在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中实行法治知识考试制度,既测试法律知识,更测试法治思维、法治能力、法治素质,考试合格的统一发放合格证书,作为中小学校长选聘的准入条件。实行公开选拔中小学校长的,在笔试和面试中要有一定的法治知识、法治教育、法治管理等内容。要在校长后备干部中广泛开展法治教育,使每一位校长后备干部知法、懂法,成为合格的校长人选。

(二)建立中小学校长上岗法治教育培训制度,突出依法治校的能力建设,实现校长法治教育培训的经常化。制定中小学校长队伍法治教育培训制度,规定中小学校长每学期接受法治教育培训的次数、学时或学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校长培训机构要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培训班,全面加强校长队伍法治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依法治校的能力建设。

(三)建立中小学校长法治校园建设考核管理机制,突出考核任期内法治实践水平,实现校长法治管理考核的动态化。落实法治校园建设应有浓厚的法治教育氛围、有必要的法治教育设施、有专门的法治教育队伍、有健全的法治教育机制、有落实有力的法治教育措施、有安全稳定的校园教育教学环境等“六有”目标任务,把法治校园建设标准细化成硬件建设、队伍建设、软件建设等方面要求,制定法治校园管理考核细则。实行动态考核、定期考核、任期考核,重点考核校长在任职期间的法治实践水平和质量。将考核结果与校长的任用、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挂钩。形成校长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良好导向。

(四)建立中小学校长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协调评价机制,突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办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中小学校要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树立和强化法治观念、宪法和法律观念、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观念,加强中小学校规范性文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徒法不足以自行,依法治校只有和以德治校相辅相成、协调并进,才能相得益彰、科学发展,要建立中小学校长科学的办学评价机制,正确引导校长的办学行为。

(五)建立中小学校长依法改革教育教学的推进机制,突出依法作为的创新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常态化。 校长的使命在于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活力和生命在于不断改革创新。强调校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培养法治新人,目的也是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因此,应当鼓励校长依法改革、依法作为。既不能以改革的名义乱改革、乱作为,也不能以法治的名义不改革、不作为。改革不能停滞,改革也要于法有据,要建立依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机制,使中小学校既体现法治的井然有序、德治的彬彬有礼,更展现勇于改革创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对于校长队伍建设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篇5:试论高等学校校园法治化建设

试论高等学校校园法治化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一种新的`学生管理方式,它侧重于从法律的角度,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教育、管理和服务,一方面有效的约束了学生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行为,一方面提供了解决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作 者:王智利 祁巍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刊 名:大众文艺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法治化

篇6:法治建设学校检查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根据市区有关部门要求,汉阳区楚才小学积极开展“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切实增强学校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依法治校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一、法治建设示范校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建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七五”普法要求,大力加强学校法治建设,提高师生法律素质,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二)创建工作总体目标

通过“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化,加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全面构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法治环境。

(三)创建工作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法治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解决“法治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组织、人员、制度、责任”四到位,做到组织有力、人员到位、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见附件)

(四)创建工作步骤 创建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18年元月至3月)。在全校统一部署安排创建工作,加强创建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制定有针对性的落实方案,明确目标措施和相关责任人员,确保创建工作落在实处。

2、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5月至8月)。对照创建标准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及时完善创建工作制度,分阶段、分步骤落实创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做到有抓手、有载体、有措施、有氛围、有成效。

3、申报总结阶段(2018年9月至12月)。申报区级“法治建设示范校”,创建活动将纳入法治工作考核。

二、法治建设示范校创建工作开展具体做法(一)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学校每周利用国旗下讲话,通过校园广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学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重视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有关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参加普法培训学习和考试,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施教的水平,人人做德育工作者,个个参与法治教育,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1、选好学习内容,通过各种政治学习、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教职工对《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增强了教职工依法执教、依法治教的自觉性,杜绝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等违反师德行为的现象,明确了学校在未成年人保护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要求与法律责任。促进教职工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遇事找法的法制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提高了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法治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通过教学,向学生普及有关的法律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3、学校聘请了管片干警尹警官为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经常邀请汉阳法院的法官给孩子们上法制教育课,使学生深受教育。

4、利用板报,广泛宣传法律知识。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懂法、守法。

(三)开展灵活有效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1、法治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养成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抓好以行为习惯为核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规范学生行为的最好教材。我们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活动和每日一善活动,还利用各种评比使遵章守纪深入人心。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漠视纪律、不守规章的行为。

2、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以告家长书形式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共同提高。学校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商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良策,在活动中,使广大家长达成了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共识。

三、法治建设示范校创建工作创建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创建,学校取得了以下成效:

1.依法制定了学校章程,完善了章程的执行机制。依法制定了教育教学、财务、教师、学生、后勤、安全等各项管理制度,其内容合法、公正、公开,并得到切实有效执行。

2.依法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校长、学校党组织、学术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依法发挥相应的作用。

3.自觉遵守了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法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有良好的校风。学校教师、学生无严重违纪和刑事犯罪行为。

4.依法建立了教职工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并发挥积极作用。实行校务公开,校内监督机制完备。学校成立有家长委员会,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听取社区、家长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5.依法聘任教师,依法提供相应工作条件,保障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依法保障了教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相关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通过校内民主管理机制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和实行了校内教师申诉制度。

6.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按照国家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无乱收费现象。建立了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建立和实行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7.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教育系统普法规划,把法治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工作。建立普法责任制,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总结。按照规定开设法治课,做到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教师、学生法律意识明显提高,校领导依法办学,学校形成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8.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依法治校,定期研究依法治校工作。学校聘有法制副校长,聘任了法律顾问,并切实在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水平、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汉阳区楚才小学 2018年9月7日

附: 楚才小学2018学年法治示范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为创建法治示范学校工作,提高广大师生正确认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法治教育意识,并使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自觉地渗透法治教育,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中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结合我校实际,特成立楚才小学2018学年法治示范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吴颖静(校长—主持工作)

副组长:刘厚兰(书记)韦莉(副校长)尤竹青(副校长)成 员:

刘丹(德育素养中心老师----学生道德思想教育)杨敏(质量监测中心主任——法制进课堂)

李辉(总务处付主任---负责校园安全、做好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冯旋(大队辅导员—-负责本校的法治宣传教育相关工作)创建法治示范学校领导小组成员职责

一、学校党支部、行政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各部门的方针、政策。

(二)切实把法治工作纳入党支部、行政议事日程,与其它各项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总结。

(三)经常听取校法治教育工作汇报,执行全校法治教育工作计划和重大措施。

(四)坚持严格的奖惩制度,坚决推行法治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该项工作列为考核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德育素养中心、质量监测中心工作职责:

(一)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负责全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宣传、贯彻上级有关法制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建立健全责任制。

(二)根据上级和学校党支部的工作部署,制定学校法治教育工作计划与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法治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检查工作。

(三)组织有关人员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法治教育和防火、防盗、防中毒、防意外事故(简称“四防”)安全教育,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组织人员建立健全法治教育制度,做好防范工作,指导和督促对有关人员做好帮教、监管和有关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做好各项调解工作。

(五)制定和实施法治教育工作奖惩措施,组织各班交流法治教育工作经验。

三、少先队、总务处及班主任工作职责:

(一)搞好调查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掌握全校法治工作情况,负责向校长室汇报工作,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参谋作用。

(二)检查法治教育工作计划与措施落实情况,提出奖惩建议,并向领导汇报。

(四)适时开展法治教育工作的检查、验收工作。

(五)积极组织清理整顿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汉阳区楚才小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法治建设学校检查】相关文章:

平安法治学校建设07-11

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建设11-17

广东法治建设05-02

法治人社建设05-14

法治工商建设05-18

民主法治建设05-06

我国法治建设05-14

财政法治建设05-18

校园法治建设论文04-16

民主法治建设论文04-16

上一篇:好书伴我行600字话题作文下一篇:8、蒲公英 练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