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2024-04-14

分析法学派的主要观点(通用8篇)

篇1:分析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

(2013-06-06 12:08:40)转载▼

标签:

分类: 全球经济 供给主义

理论观点

政策体系

财经

供给学派还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机制、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1.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

供给学派是以重视供给分析为标榜的。所谓供给,也就是指生产,所以供给学派又被称为生产学派。但供给学派主张增加的供给有特定的含义,是指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条件下的供给的增加。

在供给学派看来,凯恩斯的“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的观点是错误的,凯恩斯所主张“需求管理政策”是造成“滞胀”的根源。这是因为,需求增大不一定造成实际产量增长,很可能只是单纯增加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储蓄率下降,这又必然引起利息率上升,影响投资的增长和设备更新,技术变革的延缓。只要需求的扩大超过实际生产的增长,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必然出现停滞或下降,从而造成滞胀的局面。

因此,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把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归结为刺激需求,这是根本错误的。相反,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应是刺激国民收入核算方程式中的生产(供给)方面,强调“供给第一”,因而他们提出要回到“萨伊定律”那里去。在他们看来,萨伊定律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是真理。萨伊定律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供给是需求的惟一可靠的源泉,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出售产品的收入,也就没有可以用来购买商品的支出。只要依据萨伊定律,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症就会自然趋于消失。供给学派论述道:由于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所以只要国家不干预私人经济活动,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产品就不会过剩,失业就不会存在。至于通货膨胀,那是由于投资大于储蓄造成的。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利息率的升降会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从而抑制对资本品的过度需求。现在由于政府采取了人为地刺激需求,干预利息率的变化,干预私人经济活动,导致储蓄与投资不能相适应。所以,只要依据萨伊定律去做,制定一系列的“供给管理政策”来刺激储蓄,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投资增加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生产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样,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均衡就会出现。这个学派之所以称为供给学派,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和凯恩斯相对立的,着眼于供给的观点。供给学派所主张的经济政策,也都是以这一理论观点为依据的。拉弗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惟一源泉。因此,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2.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在供给学派看来,刺激经济主体进行活动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征税、规章条例、政府支出、货币措施等,其中征税是最重要因素。因为经济主体进行活动的最终诱因是获得报酬或利润,但最关心的并非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除去各种纳税和由于政府限制所造成的费用以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因此,税率即计算课税对象对每一单位应征税额比率的高低,特别是边际税率,也就是对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增加部分所征税率的高低,更是个至关重要的刺激因素。这是因为经济主体考虑是否增加活动,主要是看增加活动所增加的净收入是否合算来决定的。

供给学派猛烈抨击凯恩斯主义的高税率财政政策,特别是攻击累进税率的高税率,认为这严重挫伤企业经营积极性,使储蓄减少,利息率上升。而高利率必然使投资萎缩,导致生产增长缓慢,削弱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造成国际收支赤字扩大,加剧通货膨胀。高利率是美国滞胀病的根源。

为了使美国经济从困境中挣脱出来,供给学派认为应对美国经济机制作出正确的分析。当前美国根本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供给不足的原因则是储蓄不足引起投资不足,储蓄与投资不足又是由于高利率造成的。只有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促进储蓄和投资,刺激工作与经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为市场生产的商品量。

减税所以能增加供给,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拉弗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其论点大致如下:每个人的时间可以进行两种选择,既可以用于市场就业,生产市场商品,得到市场工资,然后用工资来购买其他人生产的市场商品;又可以用于非市场就业,例如自己修理自己的汽车,或者以闲暇消磨时间,这种就业得不到工资,而其产品则为生产者直接消费。问题在于个人或资本家如何在市场生产或非市场生产(以及闲暇)之间分配他的劳动时间。拉弗用“经济人”的概念和边际分析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定个人追求的是最大效用,因此,必然要使分配在两种活动中的时间所产生的边际价值相等。也就是说,个人从用于市场劳动产品最后一分钟所得到的收入中获得的满足,要等于用于非市场活动的最后一分钟所产生的满足,这种满足就是时间的边际价值。如果两边的边际价值不相等,他就要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有着较高边际价值的劳动活动中去,以增加自己的满足程度。当个人将他的时间分配得使其在以上两种活动中的边际价值都相等时,鼓励因素的任何变化都可能突然使两种活动中的一种变得更加有价值,从而影响市场就业量和市场商品量。鼓励因素中拉弗强调的是税率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如果提高边际效率,个人总收入每增加l美元,可支配的收入反而下降,如个人所得税从20%上升到25%,那么工人拿回家中的工资将由80美分降到25美分,市场生产的相对边际价值下降,因此个人愿意以更多的时间用于非市场生产。所以,边际税率提高所产生的影响是发生减少市场生产的替代效应,并由于非市场生产不用纳税,这项活动的增加,减少了政府可课税的基础,收税反而下降。如果既考虑劳动因素,又考虑资本因素,那么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在三方面扩大可课税基础。第一,更多的劳动或资本进入市场,扩大产量,因而扩大可课税基础。第二,当边际所得税率提高时,资本从像公司债券这样的传统较高税率的市场转向于免税或低税的地方政府公债。相反,削减边际税率,在市场上运转的资本为赚取更高的利润就会从低税的活动转入传统较高税率的活动,不需变动产量就能扩大可课税基础。第三,边际税率越高,挣得的最后1美元的租税负担越重,就越加促使个人或资本家聘请会计师或律师设法对边际收入进行逃税,而削减税率就能减少这些人的逃税行为。拉菲尔甚至断言税率的削减可以使税收增加100%,一般估计可以弥补减税成本的40—70%。

拉弗曲线

拉弗还把税率和税收的函数关系制定出模型,画在直角坐标图上,表现为一条山丘形的曲线,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拉弗曲线”。

图中x轴表示税率,y轴表示税收。当税率为零时,税收亦为零。随着税率升高,税收逐渐增加。税率升至,税收最大,为最优税率。税率超过,由于高税率阻碍经济主体经营活动,使税收基础缩小,税收因而减少。税率升至100%,税收将因无人愿意从事经济活动而降为零。拉弗称之为税制的“禁区”。

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信美国税制已进入禁区,并且宣扬正是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呆滞,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涨。这时再加上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因此,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做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还宣称,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供给学派减税主张的特点是首先减少所得税,而且是边际税率。因为他们认为富人的储蓄能力比穷人大得多,多减富人纳税就多增加储蓄。其次是主张取消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税率的差别,着重减免资本收益税来鼓励资本、房地产投资。拉弗甚至提出废止课征公司利润税。此外,要大幅度降低税率,至少要像《肯普一罗斯减税法案》那样3年内降低个人所得说率30%。

供给学派认为,减税不仅不会加剧通货膨胀,而且即使存在着“货币充斥而商品匮乏”的通货膨胀也会自然消失。这是因为减税能刺激储蓄,增加投资,从而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总产量。供给学派还认为,减税与“收入均等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促进的关系。因为通过减税不仅可以增加产量,扩大就业,还可以使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增加,即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这就会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因此,减税可以使富人更富,但也同样能使穷人增加收入,所以减税无碍于收入均等化。供给学派虽然承认减税刺激经济活动,促进生产增长的作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挥出来,即存在“时差”,但是坚信“时差”不会很长。一旦经济活动扩大后,政府增加的税收将超过减税开始时缩减的税收。而且认为减税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也有些影响是迅速和直接的,如降低税率可使商品和劳务成本可能很快减少,从而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时,因人们愿意工作而迅速增加收入,使储蓄很快增加。这样,减税将会较快地使经济获得某种新的活力,而不必等待一段时间之后才收到减税的好处。

总之,供给学派认为持久地降低税率,能刺激人们储蓄,提高储蓄率,从而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从长期来考察,由于商品和劳务的增加,将会开辟新的税源,使税收总额随总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财政将会保持收支平衡,一切经济活动都将正常地、顺利地进行,所以减税政策就是长期地经济稳定政策。

1987年,美国开始实施号称“第二次美国革命”的《一九八六年税制改革法案》,就是供给学派减税政策主张的最大实践。其特点是大幅度降低税率,个人最高税率从过去的50%减低到28%,档次由14级(从11%到50%不等)简化为2级,即28%和15%。公司和企业最高税率从过去的46%降低到31%。同时,为了避免所谓合法的“偷税漏税”,减少或取消了许多减税优惠。这次税制改革,也把里根保守主义经济信条的实践推向一个高潮,它使美国的经济结构以至消费、储蓄、借贷、投资行为模式为之改观,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冲击。

3.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市场调节

供给学派非常重视“企业家精神”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把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让企业自由地进行经营,生产能够收到最佳效果。政府给予过多的、不适当的管理限制,则会阻碍企业经营的创造性,影响生产增长。

供给学派认为,战后美国政府制定的许多关于价格、工资、雇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商品检验、贸易及证券交易等法令条例和规章制度,首先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其次,企业为了应付许多非生产支出,就不得不压缩发展研究支出和更新设备的投资,从而造成生产率增长缓慢,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严重下降,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因此,供给学派反对政府过多干预,主张放宽或取消这些限制,恢复企业自由经营,以激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甚至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减税对企业家的经营积极性的刺激作用,只有在消除这些限制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来。

供给学派反对国家调节,认为价格管理、失业救济、规定最低工资水平等,是在危机时期工资与物价也坚持不降的原因。而且这些国家调节经济措施,也使工人对失业抱无所谓态度,劳动热情不高,国民经济发展得不到自由竞争的调节,“滞胀”病症也得不到治理。因此,他们主张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行调节作用,让就业率、利息率、劳动工资率,随经济的变化而变动,这样,储蓄、投资、物价等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得到调节,而趋于增长期均衡。

4.削减政府开支,主张财政平衡

供给学派认为,大幅度减税的直接后果是政府支出的减少,因此,减税而不削减政府开支,那就会扩大财政赤字。所以,供给学派要求大幅度削减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支出中的巨大的军事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

供给学派指责说,战后美国政府的所谓“转移性支付项目”,如食品券、失业救济、医疗津贴、子女扶养津贴、劳动保险等等,这是为了把美国标榜为“福利国家”的—种装饰,实际上弊病无穷,不仅对生产起着严重的抑制作用,而且早巳进入效果递减的境界。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尽量削减社会福利计划支出,包括降低保险津贴和福利救济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政府只举办必要的福利设施,停办那些多余的福利项目。

5.实施限制性货币政策,恢复金本位制

在货币理沦问题上,供给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论点基本相同。两者都认为物价变动纯粹是货币现象,货币数量超过经济活动的需要导致了物价上涨,因而他们都主张实施限制性货币政策,并认为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如何实施这一政策上,供给学派内部也存在着分歧。罗伯茨等人主张实行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相同的政策,即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认为只要把货币年增长率控制在4—6%范围内,就不致超过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引起物价上涨。而拉弗、万尼斯基等人则提出必须恢复金本位制,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可以说他们所信奉的货币主义已不同于正统的货币主义,而是另树一帜的货币主义了。

篇2:分析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小议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主要差异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语言学派.本文就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在对语言性质的`看法、语言学家的任务以及研究的方法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大学派的主要差异.

作 者:陈桦 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外语系,四川,泸州,646000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年,卷(期):2007“”(9)分类号:H0-06关键词:转换生成语言学派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差异

篇3:分析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严复思想的研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 严复思想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产生比较多的成果。

1992年11月, 严复故乡福州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严复研究会”。1993年, 该研究会联合中国社科院、福建师大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 严复研究自此进入一个有组织的阶段。随后, “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也宣告成立, 并陆续举办了“严复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

为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 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和北京大学福建校友会联合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一书,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任主编并作序。

2004年是严复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在这一重要的一年里, 福建省举行了几次严复的学术研讨会。最近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次是在2004年二月底, 福建省政协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在福州举行了“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著名历史学家龚书铎、宋新夏以及来自大陆各地和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 并推出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150周年诞辰 (研讨会论文集) 》、《严复志》、《严复年谱》、《严复年谱新编》、《严复墨迹》和《严复大传》等一批新著, 凸现近两年来, 相关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已获累累硕果。此外, 还有是在2004年1月举办的“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这是由福建师大严复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近代研究所、福建省亚太经济文化促进会、厦门大学历史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除此之外, 较为有影响的严复学术研讨会还有在严复逝世八十周年时由北京大学参与主办的“纪念严复逝世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上, 梁柱教授发表了题为《先驱者的历史功绩与历史评价》的演讲, 主办者还为论文集《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一书举行了首发式

一、严复的进化论思想

严复以一部《天演论》闻名于世, 其进化论思想深入人心。大多数学者认为严复之所以翻译《天演论》是针对中国当时民族危亡的社会现实, 是为了救亡图存, 其主要意图是在于说明中国若能顺应“天演”规律而实行变革, 社会则将由弱变强, 否则将沦于灭亡而被淘汰。严复的天演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 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主张进化发展, 提倡变法维新, 无疑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概念做了根本的否定, 邹芙林甚至认为《天演论》“成为当时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理论依据, 为中国社会革命、文化革命、文学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的改良派人物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如梁启超、康有为、夏曾佑、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无不受到进化论的影响。甚至可以说, 他们都是先受到进化论的影响而后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 (1) 陈国庆、刘惠娟两人认为进化思想的积极影响有三方面, 首先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是为改良派与革命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最后是影响了普通民众, 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在指出严复进化思想的积极影响的同时, 他们也论述了其消极的影响, 认为严复将渐进方式从生物界扩展至宇宙万物人类社会, 因此对改良派产生很大影响, 而康有为、梁启超都坚持社会的发展不能躐等, 只能拾级而上的渐进观念, 反对革命, 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消极影响。并指出严复进化论的传播, 在思想领域形成泛化进化论, 从而使进化成为一个简单的价值标准, 另外, 进化论与实用主义相结合成为整个学术思想的同一认知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正常发展。 (2)

关于严复进化论思想的内涵、特征等问题, 陈国庆、刘惠娟认为严复的社会进化观点是在吸收斯宾塞进化思想及反对赫胥黎进化学说的过程中形成的。 (3) 严复结合了两人的观点去迎合中国当时的局势, 希望通过此书唤起民族的觉醒, 号召人民救亡图存, 挽救民族的危机。周济在其文章中指出, 严复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汇流, 最主要的方面是将天演之学, 用之于阐发中国社会的进化, 使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相结合。

二、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部分, 他曾提出“自由为体, 民主为用”的观点。长期以来,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近年来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般认为, 严复的自由主义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 建立维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第二, 提倡经济上的放任自流;第三, 提倡功利主义的伦理观;第四, 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多数学者在论述严复引进自由思想的反封建的启蒙意义的同时, 更多地讨论了严复自由思想的内涵、来源及价值属性等。

冯英在其文中指出, 严复在引进西方英美自由主义的同时, 加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强调自由有限性和个体自主性, 特别是个体独立之精神的强调, 认为言论自由是与真理联系在一起的。分析认为严复在重视个体自由的同时, 还强调己应与群保持平衡, 虽然渗透着传统的因素, 却并没有曲解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精神, 更不可能主张以抽象的国家利益去置换个人的幸福。 (4)

三、严复思想的发展

严复思想的发展变化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着很大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 严复是早期进步, 后期反动, 因为相对于早年那种批判封建旧学, 宣传西方新学的激进行为, 晚年拥护传统、鼓吹复古的保守行为是与当时中国的潮流那么的格格不入。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不再单纯地以严复晚年的一些事情而对他进行武断和简单化的评价, 认为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如有的学者认为严复晚期尊孔读经的做法并不足以论证他的反动, 因为那些儒家经书本来就是经典, 其中确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而严复晚期拥护君主专制, 反对民主共和, 反对革命, 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

大多数学者认为严复思想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差异, 并对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近几年来大概有这几种解释。

部分学者主张阶级局限的观点, 他们认为严复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其身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使然。持此观点的郑家建、张平海、李爱峰、刘华等人。 (5) 张平海等认为严复戊戌变法失败后, 思想趋于保守。辛亥革命后, 其政治立场更为落后, 不仅反对任何革命, 就是其他变革也表示反对。其政治思想日趋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他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形势, 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 不能与时俱进,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刘国习、张大伟认为严复晚年思想的变化是随着对中国国情和西方文化的全面深入体察而变化的。分析指出正是这双重因素使得严复从背离传统到回归传统, “晚年的严复在全面审视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已从其早年的背离传统文化转向晚年回归传统文化, 并认为传统文化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不断发展。” (6)

艾昆鹏、张水勇则从道德关怀的视角论证严复在接受西方进化伦理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同时, 看到中国国情的实况, 要维护道德就必须维护传统, 而传统又与专制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失去传统道德也将失去有效的基础, 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严复对西方颇感失望, 最终使严复失去了效仿西方的兴趣, 走了回归传统的道路。 (7)

另外, 甄建均把严复的思想分为早中晚三期, 认为其思想变化有着外在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是西方文明引起了他的失望, 导致他向中国文化靠拢, 内在原因在于其渐进思想, 一直反对共和, 思想中一直保留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 这两重因素使得他前后思想大不相同。 (8)

总之, 大多数学者高度评价了严复在近代史上的积极影响, 认同其在近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家地位。而严复思想的各个方方面面, 可谓是见仁见智。

摘要:作为《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者, 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严复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中, 占有显著的地位。在中国近代风云际会的动荡岁月中, 面临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严峻现实, 严复从西方第一次既系统而又有选择地传播进化论, 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以救亡图存, 为促进戊戌维新运动和中国走向近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严复,思想评述,考察

参考文献

①邹芙林:《论严复传播西学的积极影响和贡献》,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 7卷第4期。

②③陈国庆、刘惠娟:《严复对进化论的选择与创新》, 《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3卷第1期。

④冯英:《析严复对自由概念的界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8卷第4期。

⑤郑家建:《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第21卷第5期;

⑥张平海、李爱峰:《严复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7卷第1期;

⑦刘华:《浅析严复对近代中国社会问题之论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1卷第1期。

⑧刘国习、张大伟:《背离与回归—严复传统文化观的嬗变及其现代性启示》, 《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20卷第4期。

篇4:关于会展经济的主要观点

会展经济指举办会议和展览活动导致的经济效应总和,包括会展活动运作主体经济收益、会展活动服务提供者经济收益、会展活动扩散效应、会展活动导致的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属于国民经济中部门经济范畴,同时又是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

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会议和展览是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会议和展览专指带有专业化运作性质和能够为社会和运作主体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不包括非市场运作的政府行政会议和一般性成果展览。

会展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在于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会展产业化的主要标志是会展行业有没有实行全行业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会展经济是对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开放是会展产业内在运作规律的必然要求。会展产业具有开放性、先进性和广泛性三大特征。会展活动运作的开放性、问题探讨和成果产品展示的先进性、会展主题和参与群体的广泛性都需要国际化支持。

篇5: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有论者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形态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作为促使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利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篇6:文综联考概括布什的主要观点试题

1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13.《南京条约》签订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清朝官员为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14.据12月8日《参考消息》报道:12月1日出生的日本皇太子公主起名为爱子,称号敬宫,这是出自儒家经典《孟子》中“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一语,报道中引用的“仁者爱人”一句,最接近孟子本意的解释是

A.人和人之间应相互友爱 B.每个人都应爱别人

C.统治者应爱惜民力D.夫妻之间互称爱人

15. 196月26日《大公报》所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引述如下:“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①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③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④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

A.①②③ B.③④C.①②④D.①②

16.从唐末到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北方少数民族崛起、与汉族政叔并立,直至入主中原。这一现象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汉族封建政权日益腐朽 B.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C.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D.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7.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在汉唐以陆路为主变为宋元时以海路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A 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B 由于西北战乱,丝绸之路不畅通

C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 南方临海,便于海外贸易

18.《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此处“西

海”是指

A.地中海B.红海 C.巴尔喀什湖D.波斯湾

19.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新疆 ②西藏 ③广东 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

20.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将法比喻成“虎笼”,将百姓比喻为“虎”。美国总统布什在一次演说中也打过“笼子”的比喻,却说“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下面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两种思想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法是“笼子”

B、两种思想的相似在于他们认为“法”都是阶级统治

的工具

C、从时间上判断,中国人法治观念的成熟比美国要早

D、从价值上判断,布什的思想比韩非要进步

21.汉口开放为通商口岸后,1863年俄商在汉口开办的颀

丰砖茶厂,1872年英商升办了汉口砖茶厂。这些砖茶厂:①是根据不平等条约规定清政府允许开办的外资企业②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剥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③使中田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

A.自然经济 B.儒家民本思想 C.手工业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

23.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38题.古代史向近代史转变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也。”

材料二:《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汉代最主要的农业区是哪两个地方(2分)简要说明在封建社会中江南能够逐渐成为经济重心的最重要原因. (2分)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税源、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四 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指有产之人);又招诱客户(无地之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则邦本自固。

——吕大钧《民议》 材料五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赋卖其田,或逃而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材料六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媚《救荒活民书》

(2)根据材料三、四、五、六,概括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生产力”和十分脆弱的社会原因。(10分)

(3)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国逐步走向海洋走向世界.请举出汉唐时中国从海洋与南亚交往的大事各一件. (4分)

汉开辟海上丝绸之路(1分),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 (1分)

(4)随着十九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大力推动,西方开始大规模东来.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近代化历程,19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十分活跃的年代。请回答以下问题:这一时期有哪几种性质的近代工业?任选一种的近代工业评价它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6分)

(任选一种3分,注意如果选答前二项,必须从正反两方面答,一方面一分,格式1分)

(5)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材料七 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 ,并选择在19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4分)

材料八

(2)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2分)

(3)南京在20世纪20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2分)

39(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回答:(1)材料一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丞相绾有什么意见?(2分) 材料二: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 ”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 ”

——柳宗元《封建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2)材料二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分别概括其主要观点。(6分) 材料三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

《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一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6分)

(4)材料四二反映了当时我国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

(5)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2分)

参 考 答 案:

12——15 ADCD 16——20 CDDBD21——23 CAC

38题:

(1)答: 农业区: 山西山东. (2分)

原因:北民南迁(1分),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1分)

(2)顽强生命力的原因:政府鼓励垦荒,培植自耕农经济;政府招诱客户使之置田。(4分) 十分脆弱的原因:封建国家沉重的剥削和徭役负担;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自然灾害。(6分)

(3)唐朝僧人义净(1分)浮海到印度求佛(1分)

(4)近代企业有:外国资本主义开办的企业,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3分) 影响:①外商企业虽然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但它们掠夺了中国原料和劳动力,占领了中国的市场,压制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②洋务派企业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起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技术人员,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并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

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5)[答案] (1)《南京条约》的签定、香港回归。(4分)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们深切怀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中山陵位于紫金山麓,建筑宏伟,属优质旅游资源。(2分)

篇7:分析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贾志恩

摘要: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关于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关系、意义学习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应坚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并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非指导教学;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并在全球教育界名声大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机械论倾向,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只注重研究情绪和精神障碍患者,而忽略大量的心理健康的人,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自由学习》一书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罗杰斯主张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因此,人本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 的丰富和发展,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因此,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情知合一的人”。【1】为此,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的学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能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能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能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

(二)人本主义的师生关系思想

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接收者,这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新诠释了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伙伴,学生 是学习的主导者。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反对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解放,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它摒弃传统的“指导性”学习模式,构建了以“非

指导性”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非指导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自动自发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教师应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是学生的伙伴、朋友。【2】为此,要求教师首先要如实的表现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情;其次要无条件地接受学生。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指出,人性的发展和先天潜能的实现是以良好的心理气氛为条件的,这种气氛的形成,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无条件地加以接受,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另外,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还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的“非指导性”并不是让教师放弃对教学活动的干预,相反,它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教学的组织活动,调动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不倦的学习者。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它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近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学习,一类为意义学习。前一类型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式学习,不涉及个人意义,与完整人格无关,因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是极低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对学习者有着真正价值的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学生对当前材料的学习程度,取决于这一材料对学习者当时的个人意义以及学习者是否能意识到这种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二者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因此,强调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和个性等方面。学习不单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和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为此,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真正的学习是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促进学生自由学习。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发掘学生的潜力。【3】

(四)人本主义的教学评价模式

在“完整人格”、“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评价模式。意义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果评价的决策。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自我评价,认为这是发展学生独立性的先决条件。这种评价作用的本质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使得学习更加主动、有效和持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评价过程。这种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地与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横向的比较。这种纵向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过去,正确地为自己的现状定位,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个性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进行评价,从评价的结果中全面地审视自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二、对于改革“中特理论”教学的思考

(一)树立“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对于“中特理论”课程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是“强制性的政治灌输、空洞说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部分在于我们的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环境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如果我们的教师对社会和大学生提出的各种尖锐的矛盾和敏感问题回答不力,流于空洞的说理,针对性不强,那么,学生就难以学会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作用。“中特理论”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熟知并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能够用以分析和解决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此,课 程教学中应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育,更要重视价值层面的教育,加强高尚情感教育;对教育内容要赋予其时代性,把握其规律性,以科学、丰富的教育内容反映社会现实;同时,要采取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的情感体验和教育方法来增强相关 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把培养知、情、信、意、行全面发展的个体作为教学的最终价值目标。

(二)重构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

在“中特理论”教学中,我们应当重构师生关系,反对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及居高临下的方式,学习和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的“学生为中心”、“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如朋友一样,在尊重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交流。在教学中要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师 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教育对象自愿接受教育,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并最终达到转化思想认识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要倡导“意义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引导

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三)完善相关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在“中特理论”教学中,应该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目前,在“中特理论”教学中,教师侧重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价值不是很大。同时,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评价、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受社会环境诸要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降低自我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标准,造成了自我评价过高,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课和提高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自我评价,主张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果的评价。在“中特理论”教学中,要坚持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改进传统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进行“意义学习”,“自由学习”、激发学习潜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的价值。【3】

参考文献:

[1].李新堂.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两课”教学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7.(下)

[2].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35

篇8:试析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

存在即是合理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 其实际上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有着较大甚至原则性的区别。它的早期思想是由于中、西欧革命暂时失败而感到痛苦愤怒的小资产阶级情绪的反映。其主要特征有:将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一种哲学, 非常轻视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整体,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一种历史理论;批判生产力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 将唯物史观歪曲成唯心史观;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马克思本人思想的论断, 否认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许多基本原理已经过时, 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某一种哲学思潮结合起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传入中国以来, 在学术界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 而不是抽象、虚幻的人。具体的、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 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中。“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首创者, 当代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史家, 卢卡奇一生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自身的经历十分坎坷曲折。1923年, 卢卡奇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的出版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本文对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评析。

(一) 卢卡奇的“主体—客体“辩证法理论

卢卡奇撰文指出,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成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 也不是对某个‘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 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这里的方法, 就是指辩证法。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辩证法, 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卢卡奇否定了自然辩证法, 倡导“主体—客体”辩证法思想, 即辩证法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 其中心内容就是论述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即人与人所造的社会历史的相互作用。

卢卡奇指出, 只有从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出发, 才会做到正确阐述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对于革命成败的根本意义。他认为黑格尔哲学最伟大的功绩是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客观的辩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居于主体的地位。人既是历史辩证过程的“生产者”, 又是这个辩证过程的产物。所以, 人能够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 驾驭历史最后实现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卢卡奇将“实体即主体”这一理论命题作为论证主体与客体同一性的基础。

笔者认为, 卢卡奇的“主体—客体”辩证法思想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这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具有继承和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通过将人和动物进行比较, 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45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则描绘了人的理想存在状态, 即“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越”。其局限性在于, 其否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规律性的存在。

(二) 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

卢卡奇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归结为把握“总体性”范畴。所谓“总体性”就是指全面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它要求将社会现实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考察, 即不仅要把握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而且要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趋向。

卢卡奇指出, 总体在逻辑上先于事实, 只有将事实置于总体之中, 才能理解其意义。“马克思的辩证方法, 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马克思肯定过黑格尔关于认识是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思想的合理内核。卢卡奇在强调总体在逻辑上先于事实的同时, 忽视了客观事实在认识论上的第一位的地位。他认为, “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 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在这种情形下, 主体的自我意识就等于对社会客体的总体意识, 因而总体意识实际上只是来自成为总体的主体本身, 而不是来自客观事实。于是, 现实社会的总体联系就成为主流意识的产物。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要反对用“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的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方法观察和改造世界, 倡导以联系、运动、全面的方法看问题和做事情。但卢卡奇同黑格尔以从抽象到具体方法将实在理解为思维的结果一样, “陷入了幻觉之中”。

(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导出物化问题。他认为, 所谓物化就是指“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物化就是“总体形象的破坏”。卢卡奇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在社会异化初期普通物被分割为个体原子的论述, 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导致工人的原子化。

从表面上看, 卢卡奇的“物化”内涵近似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概念, 并吸取了“异化”的相关内容。但两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的, 如:卢卡奇将物化归结为意识和认识方法问题。相对于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卢卡奇将资本主义的危害归根到底看做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掩盖了社会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等。

欲求木之长者, 必先固其根本。卢卡奇的以上主要哲学观点, 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

邓小平指出, “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 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所谓比较研究的方法, 就是在同一类事物中, 发现问题、发现矛盾, 在相互区别的失误中寻找联系, 谋求共识。综上所述, 在学术探讨的视野范围内, 笔者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方法, 对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评析, 希望能给广大“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启迪意义, 以进一步推动研究的纵深化发展。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 其哲学理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传入中国。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首创者, 其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的出版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本文对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评析。

上一篇:信息机房要求下一篇:四年级难忘多的第一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