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的感悟

2024-05-09

瞬间的感悟(精选14篇)

篇1:瞬间的感悟

痛苦和孤寂对青年人是一剂良药。它们不仅使灵魂更美好,更崇高,还保持了青春的色泽。

——雨果

那一夜,皓月当空。空气中夹杂着几丝凉意,而秋蝉们也忍不住烦躁,嘶扯着略显苍老的调子。我放下笔,随手抽了件外衣,到屋后的小河边散散心。

说是小河,其实不小,尤其河里的芦苇和岸上的树木成片成片地生长,颇有不可羁勒之势。我找了片空地坐下,用故友重逢般的心情来探望昔日的小草,但周围的小草杂乱地簇拥在一起,丝毫看不出绿色的影子,闻不出青草的幽香,只剩下一眼迷茫的枯黄和不可言传的颓废,如同无法预测的未来。那一大片芦苇也像被这份秋意染得没了精神,低耸着褪去了光泽的长叶,稀稀疏疏,寥寥落落,酷似吃了败仗的残军拖拉着疲惫的身子相互搀扶着。唯一能让人感到一丝惊喜的就是清澈的河水,那轮满月深深地落在河底,像块苍老的印迹,烙在河的最深处,就如童年的无忧无虑填满我心中的罅隙般深刻。只要有一缕风过,抑或有一丝微茫的凌动,平静的河面就会如玻璃般支离破碎开来,洋溢起一层层的细波,绵绵延展如我内心的彷徨和惆怅,剪不断,理还乱,真可谓秋风愁煞人。

我默默地坐在岸上,任凭凉意愈浓的风儿吹乱我的长发,而思绪却飞扬跋扈在有我的世界里。高一已是昨日黄花,高三也已迈着急促的脚步挥手向我奔来。生活的琐碎和枯燥有如幕天席地的空洞,使我不断地沉沦,沉沦,我仿佛看到快乐和时光披着五彩欢欢喜喜地离我而去……

不经意间,一片黄叶飘落在我的脸庞,就在一刹那间,树叶那柔软的感觉将我从回忆中拉出,然后又将我重重地推入沉思之中。古语有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难道这仅是自然之秋吗?天下人谁不喜欢盛夏的树叶?那绿让人感到无限的诧异,好似有数不清的活力在叶上溢出,漫延,流淌,可它们终究逃不出秋的肃杀,无可奈何地成泥,岂不悲夫!细细想来,世人又有谁能摆脱这落叶般的宿命呢?死亡,是无可厚非的归途和末路,但活着或许才是更需要看重的过程。一个人在世间轰轰烈烈地纵横了一百年,或平淡无奇地过了一生,那他赢得生前身后名又怎能相提并论呢?泰戈尔曾说过:“我不能选择最好的,但最好的选择了我。”而奋斗应该就是它成立的先决条件,或许前方还有漫漫长路需要我去跌打滚爬,尽管很痛很苦,但我会坚持着走下去,因为痛并快乐着。

不知不觉之间,风越发得劲了,但我感不到一丝冷意,因为一股暖流往下往下,一直流到最深,最深的角落。乍看这是一瞬间,又仿佛是永恒。

篇2:瞬间的感悟

小时候,独自一人躺在白桦树下。一片树叶落在我的头上,我想:这也许是树叶给我打招呼。这个瞬间,使我知道大自然是多么可爱,多么和善啊!

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喜欢吃的东西,妈妈偏偏不爱吃;而我不喜欢吃的东西,妈妈却爱吃,而且,每次都应付着说:“习惯了,习惯了!”值到有一天,我看到妈妈再吃剩下的烧排骨,并津津有味地吃时,我的心被猛猛地击了一下,满不是滋味,滴滴晶莹的眼泪滚下我的脸庞。一瞬间,我深知:妈妈也喜欢我喜欢吃的东西,只不过舍不得。

我上学前班时,是个调皮又捣蛋的小家伙。有一次,我偷偷爬假山摔了下来,身子重重地摔坐在了石头上。与我一块来的小伙伴惊讶的一时说不出话。她回过神来,轻轻地拉了我一把,然后扶着一瘸一拐的我,向医务室走去。疼痛的一瞬间,我明白了友谊是在每分每秒中都可以体现出的。

篇3:捕捉习作的瞬间

一、捕捉阅读时的心动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大量的阅读, 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 以写引读, 不仅对孩子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领, 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 此时的习作便成为连接孩子心灵与作品灵魂的桥梁。

(一) 作好批注

常见到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 读到有趣处, 开心得手舞足蹈;读到伤心处, 噙着眼泪在那儿发呆。每遇此时, 我都会引导学生在书上作好批注, 或写下对人物的评价, 或写下自己高兴 (忧伤) 的原因, 或走进书中, 与主人公交谈———×××, 我想对你说……每当此时, 学生都会有了一种表达的冲动, 这时的写作便将“要我写”变为了“我要写”。

(二) 改写结尾

有些结局是大家内心期待的, 也有些结局却是读者不愿意接受的。于是, 我们应引导学生乘着小说的文字继续飞翔, 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结尾。例如, 读了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 大家被小美人全那善良的心感动了, 不忍心看她变为海上的一个泡沫。于是, 有学生重新创作了故事的结尾———《美人鱼终于变成了人》。

(三) 融进故事

读一本好书, 学生会爱不释手, 会身临其境:当主人公高兴时, 就想钻进故事, 同他分享;当主人公沮丧时, 就想飞进故事, 为他分担;当主人公遇到危险时, 就想跳进故事, 给他勇气。不知不觉中, 学生已融进故事, 化为故事中的人物。

二、捕捉游戏时的快乐

(一) 拍摄———捕捉人物神态

前几天, 听一位教师上《吹泡泡》的作文课。该教师交待了“吹泡泡”的游戏规则后, 教室里立即热闹起来, 大大小小的泡泡飞上了天空, 五彩缤纷, 扑朔迷离。这时, 教师连忙拿出数码相机, 捕捉小镜头, “咔嚓”一声, 留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教者将照片传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神态、动作。此时, 教者再来引导学生认识“瞪大眼睛”“鼓圆腮帮”“脸涨得通红”“嘴噘成了一个圆”等, 他们都会对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 回放———捕捉人物动作

拔河比赛结束了, 学生仍沉浸在那紧张刺激的场面之中。也许是学生过于关注比赛的结果, 待我让他们回忆比赛的动作时, 许多学生竞流露出茫然的神色。我灵机一动, 找来一根绳子, 让两个孩子到台前来现场拔一拔。因而, 学生拔河时的神态、姿势再次得以回放。此时, 再让学生们描写拔河情境, 学生就会写得格外生动贴切了。

(三) 揣摩———捕捉人物心理

“人在对面, 心隔千里。”这给写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 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可以通过其外部表现体现出来。因此, 观其行, 察其色, 闻其言, 都可揣摩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我先让学生上台表演“羞涩”“害怕”“高兴”“忧伤”等情绪活动, 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 用几句话描述这些情绪。通过人物的神态、动态和语言, 让读者去揣摩人物的内心, 可以达到“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捕捉生活中的体验

实践, 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实践, 让学生经历了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实践, 唤醒了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实践,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 捕捉自然气息

春天, 带领孩子们去野外放风筝;夏天, 带领孩子们去水沟钓龙虾;秋天, 带领孩子们去田野看稻子;冬天, 带领孩子们去雪地打雪仗。大自然的变化, 给了孩子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回归生活, 体验自然, 他们就会有说不尽的话题。

(二) 捕捉课堂意外

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 每天都会有“意外”发生。有时, 某同学感觉身体不适了, 立即会有无数双关心的手伸出来;有时, 某老师无意中将一学生的名字喊成“杨利伟”或“周润发”, 那更是逗得孩子们要津津乐道一个星期;有时, 学生会就某个问题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这些“意外”稍纵即逝, 却又让孩子们“激情燃烧”。捕捉了这些课堂意外, 也就捕捉了作文资源。

(三) 捕捉亲情瞬间

学生小武, 生病住院。妈妈衣不解带地照顾他、安慰他。可在他的日记中看不到母亲的付出, 却看到了妈妈责怪他“不小心”的话。看了他的日记, 我心里不是滋味, 便带领全班同学开展了“亲情大搜索”的活动, 唤醒了学生们那颗感恩的心。一学生在《大衣里的爱》中写道:“下雪天, 走在路上, 爸爸把大衣脱下来, 给我披上。”有的学生在《饺子》中写道:“妈妈很晚才睡, 第二天早上却又要给早起的我做午饭。有一天早上, 我一起床, 就看见了一碗冒着热气的饺子, 放在桌上, 我很感动。”读着这样的作文, 一份份亲情扑面而来, 全班同学都进行了一次爱的洗礼。这种说真话, 抒真情的文章, 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好文章。

(四) 捕捉流行时尚

跨入新的时代, 时尚文化扑面而来。很多人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是“X特步”、“蓝猫”;玩的是电脑网络……时尚文化, 不应该将儿童拒之门外。在主流的儿童文化中, 应当给予儿童一席之地, 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视角。

篇4:瞬间的感悟

此时,班主任默默地看着我们,一霎那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目光。她一向明亮的眼睛里仿佛蒙着一层雾。未及细想,老师又默默地转过身,熟练地抓起黑板擦,粉笔灰纷纷扬扬,这粉笔灰竟和老师斑白的两鬓如此相似……

也许在那个瞬间,我为我无法读懂老师的目光而有一刹那的困惑……或许老师也会感到困惑吧,因为我们要离她而去,有说有笑地,跳跳蹦蹦地离她而去,当然,老师不会孤独的。我想,她会迎来一班新的学生,这些学生跟我们四年前一样,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但老师还会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吗?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站在黑板前、讲台后,那本显得破旧的教科书,随着我们的离去,又将从最后一页返回到第一页,“时光的流逝不可逆转”仿佛在老师那儿失去了作用……

是的,人生是一条流淌的江河,但有些人注定要驻守原地,那狭小的方寸便是她的整个世界……

是的,我们便是这江河中的水流,随河床而下,跳跳蹦蹦地涌向大海,而老师却是扎根在河岸上的那棵老树。花开花落,叶荣叶枯,就只发生在原地。河面上我们这些回头一顾的小浪花,就这样承载着她的目光而又浑然不觉……

篇5:瞬间的感悟作文

我本以为成功与失败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那条标有“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心中一片茫然。汪国真先生曾说过:“心晴,雨也晴;心雨,晴也雨。”我有些无法理解。人们常说心情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可心情又怎能左右天气呢?父亲告诉我:“世界上本没有痛苦,也没有事能使一个人感到痛苦。如果你感到痛苦,那是因为你认为它是痛苦的。”这话怪怪的,至少我不知道它在说些什么。如果不是父亲说的,我还以为是某位学者在某篇“经典”论文中为了凑字数而“无病呻吟”。小时候一想到尖尖的针头扎到肌肤里便痛苦不堪,现在提起那没完没了的考试仍旧是苦的不行,怎么能说没有事物能让一个人感到痛苦呢?

春风中透着一丝暖意,乌云逐渐散去。柳条似乎得到了大自然的回应,不再沙沙作响。而我呢?在迷雾中寻找那一缕阳光。

我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了成功的定义:达到了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这么说,成功与失败仅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那条所谓的分界线也根本不存在。成功与失败只是一种感觉:你认为它成功,就是成功;你认为它失败,就是失败。这就是我们手中独一无二的尺子,用来衡量成功与失败。

那个句子似乎也不无道理。然我们手中有了一把神奇的尺子,就可以用它丈量我们身边的事物。此时,这把尺子变成了我们心情。我们周围的一点一滴会随着我们心情的改变而改变。当我开心时,世间万物便成了仙境:当我难过时,再美的景象也是漆黑一片。心情就是这样,它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天气也是如此。

最后就剩下了父亲说的那句话。我们手中的尺子可以判断那么多的事物,那么痛苦可以吗?同样,痛苦也是人内心深出的一种思想感受。只要把人们手中的尺子化成每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用这把尺子去衡量同一事物,结果自然也就因人而异了。可不可以说,某一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并没有人为它归入某一类,而当我们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它时,它就在你认为与它相同的那一类事物中安家落户了。世上本没有痛苦,它使你感到痛苦是因为你的尺子把它归到了痛苦那一类。

原来这个世界上,人们对很多东西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把神奇的尺子。原来很多事都是因人而变的。原来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只要把手中的尺子放宽些,生活中就会充满快乐。我想既然上天给了我们如此特殊的尺子,我们就应当用它量出快乐的人生。看待事物的时候多一些乐观,少一些悲观,人生便是五彩斑斓的,充满了乐趣与活力。

篇6:感悟的瞬间

有一个节目的开场白中,有这么一句话:“感动无处不在,感动常在瞬间。”的确是这样。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令人感动的事,它们或许发生在地球的另一端,或许就在你身边,也有可能就发生在你身上,只是你没有刻意去发现,去了解罢了;去了解,你便能真正的感悟。而令人感悟的是往往都发生在一瞬间,心灵受感悟也是一瞬间。但在感悟的一瞬间,却能够回味一生。

我所要说的人大家一定都知道,刘伟。这个名字或许已不再熟识,但是“无臂钢琴师”这个称号你一定知道。

刘伟十岁那年,刘伟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不小心触碰到了高压线,是邻居叔叔不顾危险,把他从墙上抱下来;路过的医生不顾他被“烧煳”的身体,不顾一切地送往医院„„很多人的热心、爱心,汇聚成一股力量,分秒必争地抢救刘伟,才让他“捡回一条命”。在他失去双臂、陷入迷茫的时候,是画家刘大大让他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很多人的帮助,让刘伟度过了心理的危机,开始了灿烂的人生。

刘伟,一个失去双臂的、年仅24岁的北京男孩,用近乎幽默的方式表达了所有的苦难。他用双脚写出的《活着已值得庆祝》,让很多关注他的人感动。刘伟说:“我的成功,就是像普通人一样活着。相对那些逝去的人,我们岂不是很幸福?”

刘伟很少提“励志”二字,然而,他的“坏笑”却有力地解构了伤残带来的困顿和人生命题的荒谬。开始的时候,面对失去的双臂,刘伟几乎难以接受事实,不敢想象未来的生活。但后来的经历告诉他,拥有的永远比失去的多。“至少我还有一双完美的腿。”刘伟用这双腿做了几乎手能做的事情,他用脚也都完成了。刘伟要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那些身体有残缺的人,要善用自己拥有的,并且将它们发挥到极致。“人们总是焦虑自己没有的东西,然后把自己打败了。”

同时,他也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颁奖词设这么写的: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

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像刘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霍金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动,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海伦 凯勒先天性失明,后天因病双耳失聪,却写下了世界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励了一代人„„

这些事例有很多,它们都值得我们尊敬而这些又让我感悟了许多。他们都是先天或是后天的残疾,可他们并未因此而自暴自弃、而颓废,而是坚强的生活下去,并开辟出了一片天地。那我们呢?我们有健全的身体,何必抱怨?

这是我的感悟,在感悟的瞬间,心情是那么的舒畅,还想一瞬间就长大了不少,明白了不少。所以,感悟的瞬间,是快乐的。

篇7:尊重生命的瞬间感悟

--------------《我在保护下一代》系列活动

北京海淀实验中学

庞春泉

现在的学生,就象是包在一层厚厚的鸡蛋壳里,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很简单,学生就是一个中心,他的外面首先环绕的是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然后是他的叔叔婶婶姑姑舅舅;最后是他的爸爸妈妈。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一个同心圆。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包裹得严严实实。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他们怎么能够经历痛苦和磨练,又怎么能够尊重他人呢?家长们为他们做得太多了,为他们想得太多了。在他们眼里,家长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确实不知道其实他们的幸福是建立在大家的辛苦之下的,所以他们也从来不为他们的家长考虑,所以他们从来都是受益者,不懂得去付出,不懂得奉献------------

面对这一切我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真正地能够体会到家长的不容易,怎样懂得一点作家长的辛苦?怎样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对于家庭的感激之情?于是我开展了一个名为《尊重生命的瞬间感悟-----我在保护下一代》的活动。

第一阶段:《说名道姓》

我首先把自己的名字进行了剖析,让学生了解我的父母在给我起的名字里把希望深深地埋藏,我把我透过名字感受到的力量告诉他们。接着,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名字的意思来考虑父母把自己的名字里面掩藏了哪些寓意。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也剖析了名字。可是我告诉学生光凭自己的想法推测其实还很肤浅,怎样才能达到更深一个层次呢?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出了很多的方法。我们把大家的想法汇集起来,让学生有步骤地进行操作。亲自问父母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希望呢?字典里名字的每个字都是什么意思,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我的姓在古代出自何处呢?有什么样的历史呢? 每个同学出一份手抄报,把所了解的一切用文字图片表现出来,并把自己的自豪感表达出来。

经过讨论,思考,我们班级出了一份《说名道姓》。经过这个阶段同学们对自己有了一份自豪感,也表现了对父母的良苦用心的感激,也有的同学下决心要为自己的名字增光,不辜负家长的期待。他们决心要尊重自己的名和姓,让自己的姓和名因为自己而感到更加有光彩,尊重名字的同时孩子其实做的就是尊重自己

第二阶段:《我眼中的自己》

经过了上一个阶段,我接着进行了第二个活动《我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介绍自己,在介绍的同时有的同学也表现出了兴奋,不安,也有的同学表现出了自卑。

我引导他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只是我们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那么我们今天就好好地想一想: 我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我的爱好是什么样的,和哪位名人是一样的?

我的成长之路是什么样的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我的理想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我要选择这样的理想?

我的不足在哪里?可不可以弥补呢?

我是不是无药可救呢?

我是不是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呢?

就这样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我们又出了第二本杂志《我眼中的自己》。

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言和行,也就开始尊重周围的人和物,那种潜意识在学生们的内心开始一点点形成。

第三阶段:《我在保护下一代》

这是系列活动的最关键所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我只是要求他们周一的时候每个学生带一个鸡蛋,不能够用坚硬的东西装,但是可以把它装饰一下,这个鸡蛋争取一个星期都不能够碎掉,无论到哪里都要带着他,每天要写保护记录和随想。于是有的同学把它画成了小人,有的同学为它取上了名字------

第一天:有的同学不小心把鸡蛋掉到了地上,好可惜。问我是不是可以从来。我告诉他不可以从来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也只有一次。没有鸡蛋的同学感到很惋惜,感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尽到。在他们的日记里这样写到:

“今天我真的很难过,老师说了我们要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它,可是今天

在我的不经意之间它的生命没有了,我好后悔。”

“我的鸡蛋不是我故意弄坏的,是在走楼梯的时候被别人挤坏的,在我的大意之

下,生命就这样完结了,可见如果我们不照顾好他,外界的力量也能够毁掉它”

“今天很激动,我的鸡蛋没有破碎,我想一个父母一样看护着它”

“原来以为这还不容易保证拿第一,没有想到真的很不容易”

在总结里我让他们想一想是谁会象看鸡蛋一样看着我们?

第二天同学们继续努力,还是有几个鸡蛋被弄坏了。第三天,有的同学开始出现

了烦躁的情绪,觉得鸡蛋是他们的累赘,于是我问他们是不是你的父母把你也当成了

累赘呢? 同学们在后几天里付出了真爱去保护鸡蛋,让他们同自己一起长大。到了第

七天放学的时候在一片乌拉声中结束了保护鸡蛋行动。

在兴奋和遗憾中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日记和总结绘制成手抄报。

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了家长那种对我们的爱护和老师对我们的关爱对我们的成 长有多大。”

有的写到“蛋蛋只是一个鸡蛋,不用喂它吃东西,也不用担心它会不会冻着。而 我们是人,每天父母要担心我们吃没吃饱,穿没穿暖,总之,父母无时无刻为我们着

想,我么也应该多为他们想想啊,让他们省点心吧!”

有的同学写到:“要知道,父母每天都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持续了十几年,从来没

有抱怨过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真的是伟大无私的奉献者啊!”

“我真的不敢想象13年来家长是怎样把我抚养大的啊!这13年来他们操劳了多

少,却又得到了多少回报他们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给我最好的生活条件,最好的环

境,最好的营养,我却又给了他们多少?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我总是忘 了又忘,我真的是对不起他们!!”

“虽然我还有十几年才能做母亲,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已经体会到了一 点,我想我的孩子会在我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爸爸妈妈对我们太好了,可是我还老让他们生气,实在不对。老师也 真的很辛苦,我以后不让老师生气着急了!”

“我想对亲爱的爸爸妈妈和老师说一句--I LOVE YOU!”

“保护一个鸡蛋不容易,保护一个孩子不容易,保护一个集体,一个荣誉更不容

易,保护一个国家,建设一个国家更不容易,我也要象爱护鸡蛋一样爱护我们的祖国 妈妈!”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不容易,体会到了集体荣誉的保护不容易,也体会到了爱国不是一个空的口 号!在这次实实在在的活动中,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自己,感染着自 己,也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也教育了我。之后,同学们真的变了,用自 己的心爱他们的爸爸妈妈,爱他们的老师,爱他们生活的班集体,爱他们生 活的一草一木。

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父母,尊重生活在你周围的生命,尊重所有爱你的和你爱的一切,同学们真正在体会着尊重生命的瞬间感悟,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而和谐。

篇8:让美好的瞬间永恒

洋葱头:呵呵,我到泰山旅游了,还拍了许多照片呢!我准备把它们制作成一本影集,好好收藏呢!

月亮姐姐:是啊,收藏照片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你翻开家庭影集时,往事又历历在目,恍若眼前,不免让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从前,体会那一瞬间的精彩和无限的快乐。你想过吗,要是能将这些照片用作文写出来,也非常非常的有趣哦!

洋葱头:嗯,这个还真没想过呢!那么,如何写好照片类的作文呢?

月亮姐姐:洋葱头,别急呀,我来给你支招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怎能下锅呢?所以,面对眼前的一张张照片,你要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照片,因为印象深刻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假如你眼前有一张照片,你想啊,想啊,就是想不出在何时、在何地拍的,像这样的“照片”就不能写。

洋葱头:对!写照片,就应该写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照片。你看我这张照片,在泰山山腰照的,背景是一个挑山工正向上攀登,山顶是一棵坚忍不拔的松树。为了找这样的背景,我不知费了多少心思呢!我要用挑山工不断向上攀登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月亮姐姐:这张照片选得好!选好照片后,下面就要简单介绍照片。比如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照片上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照片的背景又是什么……都要介绍清楚。比如我有一张照片,我是这样写的:

那时候我只有六岁,是在看“三国城”的精彩表演后拍的。我骑在一头高大威猛的枣红色马上,我后面是专门表演武术的一位小伙子。因为有小伙子扶着我,所以我才没有害怕。

洋葱头:嗯,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都写清楚了。但我觉得不生动,没有吸引力。

月壳姐姐:我还没讲照片里的故事呢!要知道,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虽然照片是静止不动的,但加上生动的故事,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楚,照片就会“活”起来,“动”起来,文章就生动了,有吸引力了。

洋葱头:对,我也这样认为。你看我爬上泰山顶的这张照片吧——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气喘吁吁地爬到了泰山顶。上面冷飕飕的,我不得不把早已准备好的棉袄穿起来。为了把这个神圣的时刻永远地记录下来,我让爸爸给我拍一张照片。

我竖起右手,张开两个手指头,做出“胜利”的手势,高声欢呼:“耶!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的声音在泰山上空回荡。此时我的心也随着我的声音在空中飞翔,飞到了大石头旁,飞到了飘移的云朵里……

月亮姐姐:对,写故事,还要将人物写“活”,可以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细致刻画。只有将人物写具体了,故事才会动听。你看我在老虎面前拍照的情景吧:

那时我心里特别紧张,心想:站在老虎笼前拍照片,那不是“老虎面前拔牙”吗!但为了留下“惊险”的纪念,我鼓起勇气,一步一步地向老虎笼靠近。当老虎似乎要反应过来时,我大声地喊:“爸爸,快点拍!”爸爸马上按下快门,只听“咔嚓”一声,一张“刺激”的照片留下来了。当我远离老虎笼的时候,老虎还对我虎视眈眈。此时,我的心还在“扑通扑通”地跳。

洋葱头:哇,写得多好啊!这段话,抓住了拍照片时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将与老虎留影的紧张、害怕表现出来,不但具体,而且生动。我也要学着像这样写。请看我另一次的旅游吧:

那一天,天有点儿阴。我跟着爸爸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无锡影视城——三国城。穿过那绵延的城墙,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听着悲壮的《三国演义》主题歌,我和爸爸仿佛来到了曹操的庞大军船上。登上曹船的顶层,面临浩瀚的太湖,习习的凉风拂过面庞,顿感心旷神怡。此时曹军的黑色瞭望楼引起我的注意:它稳稳地屹立在太湖上,蔚为壮观。如此绝妙的背景,我何不把它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呢!对,让爸爸拍下来!我手扶曹军大船的栏杆,对着镜头微笑。“咔嚓”一声,爸爸立即拍下这珍贵难忘的瞬间。

篇9:感悟的不只是“瞬间”

国君兄这本汇集170幅照片、厚达200页的大型摄影画册,以“感悟瞬间”为主线,从摄影艺术、技巧,到摄影创作理念等不同角度、层面分类设立了20个栏目,又费时3个多月,精雕细刻地撰写了20条14000多字的“感悟”,作为每个栏目的开篇导语,它既是一篇文字优美、短小精悍的散文,又是一篇记录摄影创作实践的心得体悟;同时,巧妙地穿插于画册中的10几篇精短图说,既有对摄影画面语言背后故事、趣闻、传说等的解读与诠释,又有“借机抒情”的吟唱与感叹,这种立意新颖的构思、设计、排版是别具匠心、别出心裁的,使整部作品体现了“精心构思,力求其新;探索内涵、力求其深”的艺术风格,收到了图文并茂、人文合一、天文合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可谓别具一格、别有气象。

据国君兄讲,这本摄影作品集,从策划到出版,历时7年,操作5年,而书名题目竟琢磨了很长时间,可谓“三年怀胎,一朝分娩”。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拍摄的是瞬间,感悟的是瞬间,而留住的是永恒。《感悟瞬间》既概括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又揭示了作品的内涵。接到赠书后,照片我是一幅幅地品读欣赏,配文我是一字字地品味咀嚼。拜读之后,感到作者感悟的摄影“瞬间”,不仅有对如何准确“用光”、确立“标题”、“抓拍”“人物”、选择“意境”、注意“氛围”等创作技巧问题的认真探索,还有对“瞬间”之外东西的理性思考,真的受益匪浅,这是读一般的摄影作品集所得不到的。所以,我和不少摄友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国君感悟的不只是“瞬间”,还有不少“弦外之音”等待我们用心倾听、回味和琢磨、思索。

窃以为国君感悟的还有“瞬间”背后故事给读者的启迪和警示。

国君兄作品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主题深刻,内涵丰富,几乎每幅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同寻常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他在广西南宁高兴地拍下百年《风雨桥》后,却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拍摄侗族山水间200多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风雨桥而留下《遗憾》,但他寄希望于年轻的摄影爱好者能“趁青春年少,多走多拍,少些遗憾,多些作品。”并语重心长地告诫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读罢,感到国君“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境界,颇有长者风范。

他在台湾,从台中去浦里镇的路上,见到了大地震的劫后景象,抓拍了一幅楼房坍塌的照片,跳出画面的直观性,赋予其寓意,取名《借位》。通过这张照片他启示人们去思考:“地震造成高层楼房的坍塌错位,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在工作岗位上,在家庭里,摆错位置,那种借位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显而易见,照片背后的警示作用,大大超过了照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这种文化摄影的功能和作用,是“大众”摄影所无法比拟的。

感悟的还有摄影人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画为心声,文如其人。国君兄是一位长期奋战在新闻、出版、宣传战线且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又是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所以他这种品格自然流露于其摄影作品之中。

他在抓拍两个儿童在黄河的沙丘上玩耍照片时,俯看在黄沙紧逼下无声远去的黄河,仿佛听到了黄河在啜泣,在诉说,进而发出了“黄河在被黄沙包围,黄河的明天在哪里?”的感叹。我认为,《沙海童年》是作者从心底里发出的“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的呐喊,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在拍摄《卢森堡大峡谷》时,看到了大自然、大峡谷、古堡和阿道夫老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羡慕卢森堡人对自然的顺应,对历史的珍爱,同时联想到,如果是我们,也许要拆掉古堡遗址,用现代化的手段,再“复原”一个完整的“古堡”。面对时下国内有人要大面积地伐木、毁田来“复原”圆明园,到处建仿古建筑,大搞人造景观工程等愚蠢行为,他严肃而气愤地指出:“历史是不能‘复原的,古代建筑也是不能‘复原的。现在‘复原的‘古建筑,其实都是照葫芦画瓢的假古董,当它们在人们眼前炫耀历史的时候,恰恰证明它们在破坏历史,也在破坏人们的真实历史记忆”。这种从独特的文化视角出发,以摄影创作为笔,主动参与社会文化批评的精神,是那种单纯以摄影为乐趣,而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根本无法做到的。

他在美国联合国总部前小广场上拍了《破损的地球》模型时,联想到地球上“一座座青山被铲平,一片片大森林被掏空,一条条河流被污染”,又联想到“这使人触目惊心的灾祸,在摄影人的镜头里难见踪影”,所以,他提醒“摄影人要用一只眼睛继续观赏大自然的美,用另一只眼睛关注野蛮夺取自然的丑”。正因为他把“不让地球再破损,化剑为犁”这个全球性问题提到“这是国际社会的紧迫课题”,“这是摄影创作的重要课题,也是摄影人的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所以便产生了痛心疾首的《呼唤》。我也去过卢森堡和美国,同样拍过卢森堡大峡谷和联合国总部门前破损的地球模型,但我却没有国君兄联想得那么远,感悟得那么深,他通过摄影创作体现出的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时代责任感,我自愧弗如。

感悟的还有对摄影创作特点和规律的探索。

国君兄从事摄影20多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辞辛苦,用心捕捉一个个美好、有趣或令他感动的瞬间,拍摄了上万张作品,在精心创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摄影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并将这种探索融汇于瞬间世界的审美情趣之中。在他的20条感悟中,《创意》、《特点》、《求变》等栏目作品和配文集中地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求变精神。

他通过拍摄挪威首都奥斯陆维格兰雕塑大图里的以生命为主题的裸体群雕,受到启迪,精僻地概括说:“维格兰的艺术创作实践告诉我们,要获得成功,首先要有创意。没有创意,便没有艺术;没有创意,便没有成功;没有独特的不拘一格的创意,便没有真正的艺术的创新。创意源于思想,来源于主题的确定”。在拍摄上海新建的闻名世界的浦东机场《通天大厅》后,感悟到美要靠发现,“美要靠发微探幽,美更要靠感悟省察”,联想到《大眼睛》、《英国首相丘吉尔》等经典之作,进而感悟到摄影《特点》的作用和意义。他说:“有特点,就是成功的作品;无特点,就是平庸或失败之作。特点就是作品的亮点,作品的亮点必是不同凡响的特点”。又通过总结自己在摄影中“特点有时在眼前溜走,有的没有被发现,有的是没有被抓住”的教训,告诫说:“抓取特点,表现特点,是各类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摄影人捕捉特点应当更准些、更快些,把握住‘决定性的瞬间”。他的这些执着探

索自然地体现在其所创作的许多作品中。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灵魂在于求变。世间万物循规律,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变则是有规律的。无论是文学艺术、绘画艺术,还是摄影艺术都是如此,国君兄在摄影集20条感悟中,以《求变》作结,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有志于艺术创新求变的人,这种立志求变,“在变中提高,在变中创新”的精神尤其值得学习。

感悟的还有对走文化摄影之路的摸索。

我和国君兄近几年才认识,还是通过文友惠民结识的。拜读了惠民转赠的两本散文集《人世浮想》、《西窗剪烛》之后,才知晓国君兄原来是一个“文革”前中文系毕业的有真才实学的老大学生,是个才子;又是一个对新闻、文学、历史、社科、外事、体育、法律等领域涉猎甚广,著述颇丰,且充满阳刚之气,勇于站在时代前列的作家,是位学者。这次拜读国君兄的摄影大作,使我为之一震,他搞摄影创作真的与众不同。他是文化人搞摄影,又是官员利用业余时间搞摄影,所以,他追求和看重的更多的不是作品创作艺术水平的高度,而是个人修养的高度,品德的高度,人生价值的高度。正如他“借机抒情”所说:“摄影画面的形式固然重要,然而比这还要重要的是摄影者的修身和立德”,“摄影者如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热烈追求真善关的人,作品自然别具一番气象”。纵观国君兄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酷爱摄影,并且把摄影作为文化事业孜孜追求,坚持走文化摄影道路的多栖艺术家。

在改革开放,相机走近千家万户,摄影爱好者遍布城乡的今日,一些官员、文人加入摄影队伍行列,成为“摄影发烧友”,搞起了摄影,玩起了相机,这正是摄影世界大繁荣的一个标志。面对神州大地风起云涌的“摄影热”,国君是清醒的,冷静的。他在《闲趣》中说:“有人着意进行摄影创作,追求艺术理想,多数人是作为闲趣,只是玩一玩”,本人也是属于自娱自乐,自得其乐,顶多是与友同乐的那种人。也如一些摄影家评论的那样,官员、文化人、年龄大的人,不像专业人员,年轻人,玩技巧,通过采风搞创作,多是边走边看,边看边拍,抓拍一些纪实性的“原生态”照片。这是不是艺术品?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摄影界以外的朋友,对纪实照片多有误解。对此,国君兄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纪实离不开艺术,艺术离不开纪实。纪实性摄影艺术不是自然意义的照搬,更不能没有思想内容”。“纪实性摄影艺术是艺术的再现,是摄影人内心世界与外界事物的结合。……我奉献给读者的都是抓拍的‘原生态的作品,这条摄影创作之路我还是要一直走下去”。坚定的坚守,执着的追求,在此已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国君兄令人敬佩之处。他成功探索文化摄影道路的实践告诉我们,走文化摄影创作之路,无论是官员,是文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都要先学做人,后学摄影,像他那样注重修身立德;要先修文化,后学摄影,像他那样打好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打造自己的文化人格,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摄影作品来,“也不枉在摄影世界走一回”。

我这个才疏学浅的“摄影发烧友”,在这里“感悟”了半天,可能也没有说到正地方,谈到点子上,还是资深的著名摄影家刘向阳说得好:“拿起相机看世界,面对世界悟人生”。国君兄感悟的不只是“瞬间”,感悟的是人生,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终身读书,孜孜不倦,乐观向上,昂扬奋进的多彩人生;是自己热爱生活,激情燃烧,超越自我,热烈追求,不懈攀登的快乐人生。

篇10:感悟爱的一瞬间

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了98分,我兴高采烈地打电话给妈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妈妈下了班就急忙赶回家,拿起数学试卷看了看,然后十分可惜的说:“儿子,你原本可以考100分的,你看一看,你太粗心了,就是两道计算题扣了2分,一个是少写了一个0,一个是少写了两个0。”然后,妈妈一起和我认真的更正了试卷,一至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次考试,从此,心里默默下决心,下次考试决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了。

我的妈妈不但学习上帮助我,而且在生活上关心我。

一年的冬天,我感冒发烧了,妈妈就像一只在热锅上的蚂蚁,急的手忙脚乱,凌乱的脚步,走来走去,一会儿为我泡药,一会儿又为我喂药,我看着妈妈的身影都有些眼花缭乱,过了2个小时后,都到了晚上10点钟了,妈妈觉得我还是不见好转,于是,让我量了一下体温,妈妈看了温度计后,吃惊的说:“哎呀,39.8度,不行,必须去医院”。说完,背起我就往医院跑,这时,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夜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妈妈将雨伞几乎全部打在我身上,而自己身上却被雨打的全身湿透了,看见这样,我连忙说:“妈妈,把雨伞往您那打一点,您全身都湿了”。可是,妈妈却丝毫都未将伞往她那挪一挪。踩着雨水,深一脚,浅一脚的背着我终于到了医院,看着妈妈不顾寒冷,为我挂号缴费,我的眼睛湿润了,经过一个晚上的治疗及妈妈的细心照顾,第二天我终于退烧了,病也好了,人也变得活泼乱跳了,可是,妈妈由于一夜未合眼,眼睛变成了黑眼圈,好像熊猫眼,连续的劳累及疲倦,加之受了凉,最后,妈妈病了,但是她却吭都不吭一声。

篇11:感悟在瞬间作文

为了表彰优秀的教师,鼓励年青的老师,学校特别为初三的优秀老师进行嘉奖,而我们近40名同学则有幸成为学生代表为老师佩戴红花。开始前,操场上是很静的,同学们都在等待今年的优秀教师是谁,都在等待位老师表示祝福。

当乐曲响起时,我们走上了主席台,手持红花高举在胸前,今天在我们面前的老师没有手持粉笔,也没有黑板为景,更没有踏上三尺讲台,但今天的他们仍有往日的和蔼,两眼中流露的是自豪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

我们把红花戴在老师的胸前,戴在最显眼的地方,因为我们想自豪的让别人知道,快瞧!那是我们优秀的老师,那是我40中的骄傲。不仅使我们自豪与高兴,讲台下的同学们更是激动不已,他们喊着,欢呼着,使劲地鼓着掌。有些同学和老师也同时掉下了眼泪。这是多么深刻的师生情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的老师总是在我们身边,无私的奉献,此时此景我想我们最好的表达方式,莫过于深深的鞠上躬,把我们深深的祝福都寄托于其中。

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在那一刻,在我们脑海里闪过了无数的情景。

想到老师平日中谆谆不断的教诲,想到老师带病为我们上课,想到昔日中近100多本作业的批阅,想到考试后老师对每人的鼓励和安慰。想到老师日日夜夜工作到很晚,为学生备课忙忙碌碌到很晚。想到那些已不教我们的老师,为我们以付出了两年的艰辛,为我们打下基础。我们要真诚的感谢你们。想到我们今年已是初三的学生,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离开了,我们要用着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这三年来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

不觉的,眼前的他们,突然间变的巨大起来,而在我们心中的那份敬意也在加深,那一刻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充满着回报之意。

老师,您是天底下光辉神圣的人,您用您的心血换来了学生的荣耀,不能用任何金钱换来您的奉献!没有任何语言,可以颂出对您的崇敬!如果说老师是甘露,那是您好滋润了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的清泉,孕育着我们情操的美果,太多太多的感谢,让我们化在字里行间,化作一声声祝福与谢意。

篇12:瞬间感悟作文

以前认为时间是个“无”的概念,无限,无尽,无量,无边。但当时光浩浩荡荡向前左赴属于它的幸福时,我就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徘徊不前。终于看清时间是无法扭曲,无法逆转,无法停止的。我努力地握住手心的流沙,想像着它就是时间。我越想握紧,它却拼命地从指间溜走,留下一阵空虚,一声叹息,一段过去。就像是在掌心刻上了一道沧桑的痕迹,疼痛里裹狭着灰色而忧郁的叹息。

既然时间无法握住,那就好好珍惜,铭记那些曾经令我们激动万分抑或悲痛万分的瞬间。铭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些我们曾似为可以牢记一辈子的事,就在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所有的一切都是瞬间,而人生到底有多少瞬间?也就是一瞬间,花开花落,潮起潮退;也就是一瞬间,花已成海,木也成林。因此,拥有珍惜与铭记的智慧成了开悟瞬间的菩堤。

望滚滚尘世,看繁华似锦,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瞬间堆积起来的美丽。浮华褪尽又将是新一波瞬间的堆积。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精彩与美丽。我看到枯萎的花朵投入大地的瞬间是微笑的,我看到枯黄的叶子脱离大树的瞬间也是微笑的,它们没有说别离,飘摇荡荡间,生命在继续,新一轮瞬间又将堆积!因此,好好活着,哪怕生命只剩下一瞬,也请微笑着面对。

篇13:让我瞬间长大的父爱

父亲察觉了我的想法, 鼓励我要勇敢地坚持下去。父亲说当初是我自己一心要去学的, 现在遇到了点困难和委屈就想退缩, 这不是男子汉的气度和行为。父亲还让我只管认真努力地去学, 其他问题他来解决。父亲朴实的话语重新燃起了我的热情。当我再次面对那之前看起来十分可恶的教练时, 他却一改此前的态度, 对我热情、耐心了许多, 使我惊诧不已。后来我才知道, 父亲表面上激励我, 其实内心也为我的处境着急。父亲“单刀赴会”, 做通了教练的思想工作, 使得我后面的学习过程愉快、顺利了许多。父亲就是这样, 经常能在我确实遇到自己无力应对的难题时, 默默帮我解决这些事情。但在平时, 他从来都教育我凡事要学着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路要靠自己去闯, 要凭自己的真本事, 而不是歪门邪道。

考试那天, 父亲很不放心, 担心我因为紧张考不过关, 特意请了一天假, 全程陪着我。桩考时, 轮到我上车之前, 父亲说:“你上去按照平时练的操作, 不用想其他的, 我在旁边等你。”我倒桩时还是碰了碰竹竿 (当时还不是电子桩) , 幸好没碰倒。父亲在一旁其实已经看到我被扣了些分, 虽然他内心十分焦急, 却没有立即告诉我, 怕我接下来的路考受影响。桩考结束就是路考, 父亲也跟着爬上了大卡车, 为的还是给我打气。看到西装革履、领带笔挺的父亲和一帮不修边幅的学员挤在油布车厢里, 连教练都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卡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 父亲略显肥胖的身躯忍受着颠簸的不适, 还不忘提醒我想一想操作步骤。直到我顺利地完成了考试, 得到考官通过的确认, 父亲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卡车上爬下来, 父亲的脚麻了, 腰酸了, 甚至都站不稳, 那一瞬间, 我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 情到深处, 百感交集。

其实父亲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等待我考试的消息, 可他没有这样, 他以独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我细致入微的关怀。我不知道别人的父亲会如何, 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对我倾注的父爱永远是那么朴实浓郁、厚重如山。这暖意绵绵的父爱, 每每都能让我在瞬间长大。

篇14:瞬间的感悟

采访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出现布列松的形象,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有个“决定性瞬间”的说法,指的是最佳照片都是敏捷地抓住恰好出现的瞬间光影,此时,无论是一个轮胎还是一小片水洼,都各得其所,显露出非比寻常的意义和美。然而他说:“实际上,我对摄影本身并无兴趣,我的兴趣在于抓取若干分之一秒的现实。”他所“抓取”的这一瞬间,让看照片的人望洋兴叹,因为,把有意义的东西带给世界的人,必然与取景相框中的事物灵犀相通。

刘再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悟”之禅宗,与布列松如出一辙。悟,即灵犀相通,是生命体认的至高境界,它让人回归自式,即我式,此时,任何樊篱都消散,留下一闪而过的自由之念。

高行健说,自由是一种颜色,一种语调。

刘再复说,幸福是瞬间对自由的感悟,只存在于纯粹的精神领域,自我感悟才能触及。

对话

文学是我的信仰

书香:近年来,您除了文学创作,还涉足文学评论。对您来说,文学意味着什么?

刘:对文学,我其实并不是兴趣,而是一种信仰。沈从文曾告诉一位前来求取文学造诣“真经”的青年说,对文学,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信仰它。所谓信仰,就是可以为它牺牲一切。在人文的精神创作里面,历史代表深度,文学代表广度,哲学代表高度。莎士比亚对历史的了解让常人莫及,但丁在哲学上的造诣异常丰厚。对我来说,把学问、思想、文采三者打通,把哲学、历史、文学三者打通,才会有后劲。我现在70岁了,却感到一切才刚刚开始。人生是充满悲剧性的,当你的思想刚开始成熟,却要面对死神的等待。这一点上,李泽厚曾说他有一个死亡假设,假设这时候自己已经死亡,那么,财富、权力、功名还值得再去追求吗?

书香:如果早年您继续留在国内,也许没法像在国外那样静下心读书,没法沉淀出超然的境界。当年的“出走”,反倒成就了今天的您?

刘:出国以后我的座右铭是:山顶独立,海底自行。真正的宝贝,都是沉在海底的。我现在退休了,真正进入到读书、写作的沉淀状态,也可以说是面壁状态,类似“达摩面壁”。落基山就在我家对面,它就是我的“壁”。这就是我的沉静状态。我的经验是,只有在沉静状态,你才能跟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灵魂相逢。人浮躁的时候是不会遇见那些灵魂的,当然也不可能对话。我出国以后接触这些书,有些是表象的,有些是内在的,荷马、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对话的对象。

书香:您即使是在面壁,也是心忧天下;您对故土还是有无尽的眷恋,这也成了您写作很重要的动力,而且使您有别于哲学家的晦涩、概念化,取而代之有灵性的血肉。您是如何定义“故乡”的?

刘:确实是这样的。我后来想清楚了,重要的不是身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我确实还有牵挂,祖国,故乡。大乘佛教禅宗的要点有三条:第一,放下;第二,放下;第三,放下。我在当中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的时候不在乎也无法领悟这些,出国对我确是一盏明灯,放下权利欲,放下功名,放下财富,还要放下焦虑,放下孤独感。不断地放下,奇怪的是,有样东西始终放不下,就是乡情。我所居住的科罗拉多高原上,很有“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我想到故国就沧然而涕下,除了故土,还有亲人、朋友。我的哲学提纲里也说到,情感是最后的真实。我不断地重新定义故乡,一方面是自己的精神境界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我尽可能地把乡愁往形而上提升,变成良知的乡愁、心灵情感的乡愁。

李泽厚先生一再讲,西方的文化讲究合理、合法,中国文化除了讲合理,还讲合情。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它可能带来长处,也会带来短处。

书香:在上世纪80、90年代,文学的地位非常高。但是现在称别人为“文学青年”好像是一种嘲讽,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刘:文学越来越退向边缘,这是必然的,有社会原因,也有文学本身的原因。从社会原因看,一旦进入商业社会,俗气的潮流覆盖一切。现有一个现象是全人类都在变质,人类变成一种金钱动物,共同崇尚一种伪宗教,即金钱拜物教。巴尔扎克说对了,这个世界将变成一个金钱开动的机器。文学被排挤也就成了必然;从文学本身看,文学作家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学养不够。当我们学习鲁迅精神的时候,不能忘记鲁迅的学养。二是趣味问题,高级的审美趣味对一个作家来说至关重要。高行健的作品,很多人看不懂,但让欧洲的高级知识分子着迷,他把看不见的心灵状态转化成可视的剧情,这种投射是很难做到的。未达到高级趣味修养,不能轻易怪罪,这不是人自身的错误。三是灵魂的问题。这就是作家本身的问题了。一个作家不能追求世俗角色,而应该注重本真角色。世俗角色能带来世俗的利益,但稍有疏忽就会损害人的灵魂、本真。

我只管练佛不管行佛,社会上怎么看文学,是否接受文学,不必多想;外在的评价不重要,自己到了什么境界却很需要自己去意识。一个人,要自己觉悟到自由才自由。我不在乎万人之愕愕,我却能满足于一人之啧啧。

书香:您曾经说过,21世纪应该由文学世纪转变成教育学的世纪,这基于什么?

刘:由文学的世纪变成教育学的世纪,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二十世纪是语言学的世纪,二十一、二十二世纪则应该是教育学的世纪。这是我和李泽厚达成的共识。二十世纪强调语言本体,但实际上它倾向于一个工具;二十世纪也是一个机器世纪,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变成计算机附件。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是指依靠教育,恢复以人的尊严、价值为中心,发展全面优秀的人性。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职业、生产技能,而是培养全面优秀的人性,以提高生命质量。这也符合孔子“学为人”的基本理论。如果人是抱着提升自己的心态去学习、创造,你将永远不会满足,所谓学无止境,而且,“学”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现在学校普遍的“忍受”。

普遍的人性是永远存在的

书香:《人伦二十五种》这本书中,您概括了25种人性。20年后的今天,您对当时的概述有没有新的看法?

刘:我过去太沉重,如果分轻人和重人的话,我应该是属于重人的。卡尔维诺在最后一场演讲中说到,世界将越来越沉重,唯一的办法是以轻御重。这给我很深的启发,让我决定以轻驾驭重,所以《人论二十五种》这本书带有戏剧性,用“轻”之角色来观看人性,但当时刚出国,捕捉普遍人性,还是带有情绪,要是现在写,那些带情绪的话就不会出现了。普遍的人性是永远存在的,没有时效性,不会过时。例如套中人,做事说话都带着“套”的人随处可见,到现在仍旧是这样的。作为学者,一定要避开套而进行原创,在精神领域里面没有原创就没有价值。

书香:您还是隙缝人吗?

刘:我仍然是一个隙缝人,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生存。我是在纯粹的精神领域中求生,但纯粹的精神领域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触摸、理解,所以这也是一个夹缝。我虽然在夹缝中,还是尽可能地去创造,所以现在很希望能打通中西文化的血脉,打通学问与生命的连接。这是我的追求。

写作是生命体认,为延续生命而写作

书香:能谈谈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吗?

刘:我现在的状况,最重要的是构造一个象牙之塔。“象牙之塔”在二十世纪是一个贬义词,鲁迅曾提倡作家不能总关在屋子里,要“走出象牙之塔”,去十字街头拥抱社会、拥抱万象。我们尊重各种选择,同时自己也可以有另外的选择。我选择另外一种方式,远离社会,远离政治。我认为作者不应该从政,作家一旦参与政治,即意味着生命的无辜消耗,二十世纪这样的例子很多,法国的阿拉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共产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掺入政治倾向后,价值就不高。

这个时候我选择回到象牙之塔,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要保证有面包和牛奶,为了谋生到香港当客座教授;还必须耐住寂寞和清贫,只有这样,才能抵达达摩之洞,进入面壁状态。这种状态对我来说是纯粹的文学状态,文学状态与非文学状态区别很大。我介绍高行健的时候,总喜欢说他是“状态中人”,确实他一直处在文学状态中,这是一种非功利、非公民、非集团、非政治、非市场的状态,而且他一直坚持下来了,获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出国以后我完全简化了社会关系,现在仅存与学生、学校老师、几个朋友以及大自然的关系。现在我和大自然的关系已经重于与人的关系。海明威最后的状态也是这样的,他为什么站着写作,因为他要在两个小时内写完,他急着去打鱼,急着奔向大海,自豪地把捕到的鱼提起来给人们看。我现在黎明写作,总希望快点写完,然后去草地上开拖拉机,割草、种地。

我很喜欢体力劳动,连老朋友李泽厚都感到惊讶,他和太太都很佩服我这一点。我从小学开始就是学校的劳动模范,获得过很多模范奖牌,上学时劳模的称号基本上被我垄断了,甚至还获得过捕鼠英雄的称号。大学毕业第一年去山东,被推为“劳动标兵”,后来在干校时体力劳动也很积极。我擅长于体力劳动,但是我的脑力劳动却总受批判,所以我怀疑我是走错路了。

书香:您常说“‘看空’而积极”,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瞬间的感悟】相关文章:

的瞬间作文04-21

美丽的瞬间05-14

美丽的瞬间05-06

美丽的瞬间105-25

作文 幸福的瞬间05-27

瞬间的风采作文04-08

感人的瞬间范文05-19

难忘的瞬间范文05-20

瞬间的幸福作文04-10

惊险的瞬间作文04-10

上一篇:陋室铭教案下一篇:高一政治2010-2011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